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八講)

我們看:庚二、暫時潛伏。

在佛教的教理當中啊,每一個教理都有它的因緣觀。因緣觀是整個佛教的共識,不管你什麼宗派,你所開顯的道理都必須跟無我的真理相應。也就是說,所有的生命都必須假借因緣才能夠創造出來,沒有例外的。所以因緣觀是所有宗派大小乘的共識。當然每一個人從因緣的角度來解釋,就各有不同。唯識學的因緣觀,它是偏重在雜染這一塊,偏重在有漏這一塊,它是從輪迴的角度來解釋因緣,不像真如緣起,是從一種清淨莊嚴的角度來開展緣起,它偏重在輪迴的角度,從有漏的因緣來開展緣起,就是凡夫是怎麼流轉的?你應該怎麼從輪迴裡面跳脫出來?它是解釋這兩件事。

那麼唯識學講到這個輪迴,它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造業。你會輪迴,你一定有業力。我們可能過去在某一個時間空間造了某一個業,然後現在成熟了,才變現出你現在的果報。所以在唯識的角度當中,它的因緣觀,第一個一定有業力。

第二個它有一個潛伏期。這個潛伏的階段,它要很多很多因緣去激發它,讓它產生很多的變化,它可能會變得更強壯,也可能變得更羸弱。所以它的潛伏階段是我們最大的機會。

第三個就得果報了。得果報的時候,你能夠改變就有限了,你只能夠認命隨緣。

所以在唯識輪迴的緣起這一塊,它分成三個重點:造業、潛伏、得果報三個重點。

那麼前面的造業,我們講到五個重點,就是事、意樂、煩惱、加行、究竟,這五個具足了,這個業就造圓滿了,就是一個結構完整的業力。這個業力,什麼叫結構完整呢?就是它已經足夠有能力來引導你的總報了。結構不完整的我們叫方便罪。譬如說我經常打打妄想,但是我沒有付諸行動,這樣當然也是一種業,但是這種業呢,它不可能讓你到三惡道去,不可能,它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來主導你的總報。它可能會讓你的生命當中,會有一點小過失,讓你的功德不那麼圓滿,可能會讓你生一點病痛等等,如此而已。

但是你把這五件事情都具足,這是一個結構完整的業力,我們照唯識的專有名詞叫做引業,引滿能招業力牽,這個引業是什麼意思呢?當這個結構圓滿的業力到你的阿賴耶識,它是有可能會主導你的三界的總報,它會決定你的六道輪迴。當然它造完以後,它要經過一個潛伏的階段。我們來看看它是怎麼一個潛伏的過程,這當中有什麼變數,我們看看它的一個暫時的潛伏。那麼唯識學講到這個潛伏呢,它這個業造完以後,當然它是一個無常的狀態,它最後會變成一種種子的狀態,潛伏在第八識。我們看這段的開示,請合掌:

一、種子之體性

【《唯識論》云: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謂吾人之阿賴耶識,有生一切色心二法的功能,而此種功能即是種子,即此功能具足六義。】

那麼《成唯識論》,就是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上說,什麼叫種子呢?阿賴耶識有很多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是怎麼來的呢?那麼它有什麼作用呢?

就是在第八識當中,有親自引生自類果報的差別功能,什麼叫自類果報呢?比方說你造了一個布施的種子,這個布施的種子會引生富貴的果報,就跟它相應的果報。你今天熏習一個慳貪的種子,它會引生一種貧窮的果報。就是每一個種子有它對應的果報,叫自類。那麼這個種子,它在第八識當中呢,它跟第八識跟它所生的果法,是什麼關係呢?是不一不異,彼此間各有特性,但是又關係密切,它是體用因果這四個字來解釋這個阿賴耶識跟種子跟未來的果報,這一點,我們待會再來講這個體用因果。

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有生起一切色心諸法的功能,而這種功能就是種子,那麼這個就是一種潛伏的功能。阿賴耶識如果我們把它比喻做大海,它是整個大海浩浩三藏不可窮,那麼大海是由什麼構成的?海水對不對?有很多的水分子構成大海嘛!這個水分子是什麼呢?就是種子。那麼這個水分子有什麼作用呢?當它因緣成熟的時候,這個風一吹它會產生波浪,有形狀的波浪。水分子本來沒有形狀的嘛,是吧?但是它風一吹的時候呢,它就出現很多很多的大小的波浪,這個波浪就是果報。也就是說,我們先講體用因果,先講體用。體當然是阿賴耶識了,它是你生命的因果的依止處,它是一個本體;用呢,就是水分子跟波浪。因跟果,我們先講因果,再來講體用。

諸位,為什麼會有波浪?你們想過為什麼有波浪嗎?當然有水嘛,是吧,它是水構成的嘛!只是它是怎麼樣呢,它是有相狀的水。水本來是沒有相狀的,但是它變成波浪就有形狀了,它是一個成形的水分子嘛!所以說水分子是因,波浪是個果,這沒問題吧?你為什麼有今生的你呢?因為你有種子,你過去生有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種子,其中有幾部分的種子成熟了,變現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所以你過去的業種子是一個水分子,水分子是不能受用的,你說,我要受用我昨天布施了一百塊給淨宗學會,我今天應該受用受用,不可以!它在種子位你不能受用,對不起,它必須要怎麼樣呢?變現出來你才可以受用。

所以它在潛伏階段你是不能受用的。所以水分子是不能受用的,因為它沒有形狀嘛,它在潛伏階段,它是一種潛伏的功能。但是當水分子成熟以後,它變現出一個波浪的時候,這個果報就可以受用,你可以去感受它的快樂跟痛苦,你可以去享受,這叫果報。種子是不能受用的,所以種子是因,那麼這個果報是一個果,就是波浪是由水分子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個種子是因,這個果報是果。那麼這個因果是依靠誰呢?因為有大海,水分子也依靠大海,波浪也依靠大海,所以它們形成一個體用關係,這個就三個關係變成體用因果。你這樣子想,你大概就知道,種子、果報跟阿賴耶識的關係,是體用因果的關係。

好,那麼現在重點在種子了,因為它會變現果報,那麼它在變現果報之前,它在阿賴耶識當中,到底它是怎麼形成?它又產生什麼變化?這個是重點了!我們把這個種子的六種的相貌,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當我們造了業以後呢,它不是馬上得果報,它有一個潛伏階段。那麼這個種子有六個功能,我們分成三個階段,一跟二呢是業種子的形成。

首先我們看

剎那滅——謂體才生,無間必滅。種子的生起,我們前面講過,要有現行,要有身口意的造作,要有前面說的五種情況,要有這個所緣境,有意樂乃至於加行究竟等等,簡單的說要有意樂、加行、究竟三個主要的概念。那麼這個種子一生起的時候,它不是一個寂靜的狀態,它體才生,無間必滅,它是怎麼樣?它在阿賴耶識裡面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這說明什麼呢?這個是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希望,表示它不是常住不變。不是說你這個種子進去以後,就不能改變了,不是這個意思。一個事情有生滅那表示什麼?

它可以改變!

對了!它是生滅法,如果種子進去以後,它都不動那就完了,那就是定業論了,你的生命是不能改變了,因為這個種子進去以後,它沒有生滅的現象,它永遠都是這樣子,你不管怎麼修,它永遠這樣子,那糟糕了!那這樣子表示什麼意思呢?你輪迴有多久,你要改變輪迴,就必須花相同的時間,因為這個業力是不能改變的,那就糟了。

所以你聽到剎那滅啊,當然它充滿了希望,但是它也充滿了危險,因為你也可能讓它更厲害,對不對?你要是不斷的執著它,你本來造了業,你看佛法裡面很多呀,他造的業不嚴重,但是他後來起邪見,執著,得果報的時候就很嚴重。所以剎那滅表示說它會變化,它可能變得更強壯,也可能變得更羸弱,因為它是一個生滅之法。但是你不要忽略了下面那句話,有勝功力,方成種子,雖然它是生滅的,但是它有得果報的功能。請你不要忽略它,它會創造一個有生滅相的果報,讓你來受用,這是我們對種子的第一個認識。

第二個果俱有。它可以跟所生的現行果法,俱現和合,方成種子。當我們造一個業以後,我們會有一個強烈的等流性。比方說布施,布施是一個現行,是一個身口意的活動,當然你布施完的時候,這個行為結束了,你就形成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它會產生一個現行的果法,就是它會讓你更想布施,所有的事情你做完第一次,你會莫名其妙想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就是你本來是在造業,但是會產生一種習慣性的一種業力要推動你,你會想要相續的做下去,除非你用思想去調整它改變它,否則它有一種等流的力量,造惡業亦復如是。你造了一個罪業,你就很想造第二次,為什麼呢?因為它有果俱有的功能,它現行熏種子,它種子又會起現行,它會牽動你第二個功能。所以它會跟現行的這種果法,它會兩個合作。

那麼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這是一個罪業的時候,這時候是你斷相續心的時候了,因為它的業力還沒很強大。所以業力成熟的時候,第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第二個它會帶動你相續的行為,它會帶動你去做第二次第三次,當然如果你沒有懺悔,沒有懺悔,在唯識學就是表示你隨喜,沒有中道這句話,凡夫沒有中道。

所以在唯識的角度就是說,你對你的行為沒有懺悔,表示你認同了這件事,表示你認同喔。你說,我也沒有懺悔我也沒有認同,不對,你不懺悔你就是隨順它了。在唯識的定義只有兩種情況,你要麼消滅它,你要麼就增長它。唯識學的意思沒有人保持原狀,保持原狀這句話不適合凡夫,只有聖人。聖人的心是不生不滅的,他可以保持原狀,我們沒有資格叫做保持原狀,你要麼進步,你要麼就退步,因為你的生命是一個水流的思想,是生滅的,哪有可能保持原狀呢?

所以從唯識的角度,你沒有懺悔,你就是放縱,這兩句話是一句話,然後它就增長了。所以剎那滅、果俱有就是說,一開始是你主動的去造業,到最後它會主動牽動你去造業。這個種子它會牽動現行,本來是你把它創造出來的,但是它又會引導你再去造第二件事情了。

這種子你創造了它,它也會引導你,所以剎那滅跟果俱有就形成了我們一種輾轉相續的力量,這個種子就不斷的,除非你懺悔對治,它會慢慢的像滾雪球,慢慢的醞釀而形成,這是第一個。形成以後這個時候,可能你中間因緣斷掉了,沒有相續了,這個時候它就在心中產生一種保存。

保存有:第三個[恆隨轉]。那麼它保存可以保存到什麼時候呢?長時一類相續至究竟位,方成種子,究竟位是成佛。就是在你成佛之前,金剛道後異熟空之前,這個種子會永遠的陪伴著你,它永遠不會失掉,除非你懺悔。第一個它長時間的一直到成佛為止,它一定會在你的心中保存下來。

第四個性決定,那麼你的善惡的因地產生的善惡的功能是決定的,是不能改變的。當種子成立以後,你不能改變它的性質。比方說,你曾經偷過人家一百塊,然後你說我拿一百塊去布施算了,我把一百塊拿去布施慈善機構,這樣可不可以抵消?不能抵消!除非你懺悔。你偷盜有偷盜的罪業,布施有布施的功德,這兩碼事,你不能用善業跟罪業作抵消,因為它性決定。你只有一種方法,就是透過懺悔,否則你不能改變它。

諸位,善惡是不能抵消的!你說,我在佛教界有這麼大的貢獻,我做一點錯事沒關係吧?兩碼事兒,得果報的時候,各算各的,因為它是性決定。

第五個待眾緣。那麼它得果報之前要等待因緣。

這有兩種情況,如果它是一個引業,就是影響你的三界總報的業,就是強大的業力,它必須要等待臨終的念頭,臨終的第六意識來引導它,當然也包括臨終的第七意識的執著,六七識的引導,它就會得果報。如果它是一個滿業,它的業力不足以得到總報,它只能夠影響別報,那就必須要靠平時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來引導它。反正這個業要得果報,必須要有第六意識的引導。

舉個例子,諸位都知道《慈悲三昧水懺》是悟達國師所發明的。他這有因緣,悟達國師當然他修持不錯了,他是十世的高僧,但是他第十世的時候,皇帝就拜他做國師,皇帝也送他一個檀香做的法座,請他陞座說法。皇帝來聽,當然文武百官也都在座了,所以他這個時候生起高慢心。本來高慢心也沒什麼重大的過失,但是關鍵在什麼地方呢?關鍵是它會去刺激你的業力,這個惡念有時候會去刺激業力,所以使令他的這個膝蓋,就出現了人面瘡。

這個人面瘡是在過去漢景帝的時候,這個悟達國師他是袁盎,那麼這個人面瘡是晁錯。袁盎就是他跟漢景帝說,這個七國之亂會引起是晁錯的政策錯誤。結果漢景帝沒辦法,就把晁錯給殺了,所以這個袁盎跟晁錯結下一個惡因緣。但是晁錯看到袁盎這個悟達國師,十世的修行都沒有機會。到了第十世的時候,因為起了高慢心,所以就這個因緣具足了。也就是說晁錯跟袁盎經過十世,這幾百年的時間,它那個種子恆隨轉、性決定、待眾緣,你不能夠問悟達國師說,你因為起高慢心,所以就得到人面瘡,不能這樣講。他這個人面瘡另有因緣,你這個高慢心只是把它刺激出來而已。

你看有些人他去滑雪,他去滑雪結果把腿摔斷了,你說你這個人就是因為滑雪才把腿摔斷的,可以這樣講嗎?不可以嘛!滑雪的人多的去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摔斷腿嘛,是吧?他是他過去生有這種殺業,你就是喜歡滑雪,你就是把這個業給逼出來了,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業力要得果報,它必須有心念的刺激。當然臨終也是這意思,你所以說臨終為什麼不能起惡念,就是你又去碰到地雷了,會把過去的生死業力把它激發出來。

最後一個引自果——謂於別別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種子。那麼等到這個業種子成熟以後,它表現出來的時候,它不是只有一類的種子。我們的生命叫眾緣和合,是很多類的種子表現出來的。所以人生充滿了榮耀,也充滿了遺憾。舉個例子,你看波斯匿王他的公主善光公主,長的很漂亮又有福報,但有一個叫做金剛,是吧?她長得很丑陋,丑陋到這個經典上說看上去已經不像一個人像一隻豬的臉一樣。所以他爸爸就覺得很沒面子,就把她關在房間裡面。但長大的時候要嫁人的時候,找一個乞丐就隨便嫁出去了。那麼她以前在皇宮,她不用跟人家接觸,嫁出去就變成平常老百姓,就有一些日常的社交活動。但是她先生也不敢讓她參加,也是把她鎖在房間。所以這個時候她覺得受到了歧視,受到了自卑。後來她就向佛菩薩懺悔,向釋迦牟尼佛懺悔,後來才把這個果報給改變。

那麼她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她過去在修布施的時候,她布施出家眾的時候,那出家眾威儀不好,她就出惡口去批評這個僧寶,但是她也布施了,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她有富貴,但是她的口業的瞋心也讓她丑陋。所以我們這個今生的果報,一般來說是多元化的種子創造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人生沒有圓滿,因為我們在因地造業的時候,善的也造,罪業也造。所以它是怎麼樣呢?各別各別的色心果報,是由各別各別的善惡種子引生的,這個是由多元化的種子,引生多元的果報,叫引自果。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唯本識中功能差別,具斯六義成種,非餘外穀麥等,識所變故,假立種名,非實種子。】—《成唯識論》—

所以總結就是說什麼叫種子?第八識中有一種潛伏的善惡功能,那麼這種功能具足六種的條件,它是剎那滅、果俱有、恆隨轉、性決定、待眾緣、引自果,它不像是外面的這種五穀,大小麥這種種子,因為它這些所謂的五穀,大小麥的種子,它是識所變現的,它實際上是一個果報,假名為種子。真正的種子,這裡面的種子,是一種內心的潛伏功能叫做種子。我們可以看到佛法裡面很多的神通,諸位要知道,神通的所見,它一定是現量,不可能比量。神通不能夠推度,它只能夠有什麼說什麼,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最大的護法須達長者,他用黃金鋪地,買下太子的花園,去蓋這個精舍而且親自監工。在監工的過程當中,舍利弗有一次來到工地,跟他討論這個精舍的這個建築,舍利弗尊者以神通看這個須達長者,舍利弗講一句話說,地上的精舍未成,你天上的宮殿已就。然後就用神通力把他未來的果報,六欲天的果報現出來給他看,我問你, 舍利弗憑什麼說他的天上的宮殿已就呢?憑什麼?

憑的神通力嘛!

諸位,神通力不能推論,它只能夠現量境。也就是說他在造布施的時候,他的內心世界一定有一種功能存在,這種功能讓舍利弗尊者看到了,是吧?就是他果報沒有出現之前,他一定內心第八識裡面有一種潛伏的種子存在,舍利弗尊者才能夠說你天上的宮殿已就嘛!這個就是種子。當然這個是神通力了,我們也可以感覺一下,在經典上說,說這個種子它沒有得果報之前,你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比方說,如果你覺得躁動不安,你可能阿賴耶識你有罪業的種子多一點,尤其是你晚上如果睡不好覺,經常睡不好覺,你要懺悔了,因為它這個種子沒有得果報之前,它也可以感覺得出來,山雨未來風滿樓。在經論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造了善業力強的人,他的心是寂靜安穩的,因為善業力本來是安穩性的,安定的,但是罪業是躁動性的,它躁動不安。就是說你阿賴耶識裡面有很多罪業的種子,雖然沒有得果報,但是它有一種徵兆,它有徵兆的,這表示說這個種子的確是存在的。所以在唯識學是這樣:造業、潛伏、得果報,這個潛伏是什麼呢?就是種子。

好,我們先講到這,還有十分鐘,我們前面,可能大家對唯識還有一點陌生,所以我們的進度放慢一點,等到後面的運用的時候再加快。那麼,這裡有沒有問題?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師父剛剛講過說,只要在三界流轉還有第七識跟第八識,那麼一個修空觀成就的人,他法空我空都已經沒有了,那他還有沒有第七識?

[師父答]:第七意識當然有,它是把第七意識轉變,它轉識成智嘛!它不是把第七意識破壞,比方說這個水,這個水本來是氾濫成災的嘛,它把這個水疏導成灌溉了。所以心識是不能消滅的,心識只能夠轉變。大乘佛法是這樣態度,當然小乘佛法是用極度的手段,把前六識給滅了,所以叫錯損菩提。你把第六識滅了,你的菩提心也沒了。那麼大乘佛法的態度,它是轉變而不是斷滅,你必須引導它,教育它,跟自己溝通。這個唯識的教理是這樣子的,你這個學完教理以後,你要把這個教理套在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容易理解了。

其實佛法有些東西你是不能套的,你看你讀《華嚴經》諸佛菩薩的功德,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對不對?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你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套不起來,那是一種功德莊嚴,我們只能夠羨慕、隨喜、讚歎。但是唯識的東西都可以套到你的身心世界,它是可以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因為它是在講凡夫的緣起嘛!它跟那個真如緣起佛菩薩的因緣,不一樣。

[學員問]:請問一下,師父提到那個第七意識,對過去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興趣,只對現在發生的事情有執取,但是師父也提到說對治第七意識,發願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方式,但是發願成佛或是求生淨土,它是一個寄託在未來的思考方式,為什麼對治第七意識它這麼有力量?謝謝。

[師父答]:因為發願它本身它是用第六意識的願力來抗拒第七意識的執著,它是用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為什麼要發願?第六意識它雖然造業力強,但第六識有很大的弱點,就是它沒有定性,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他可能今天參加個佛三,然後回去就開始放逸,放逸以後他覺得不對再來參加佛三,他是經常變來變去的。所以,你要讓第六意識穩定性的上路,它必須要靠一個誓願,要一個願力來主導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必須靠願力跟空正見,才有辦法抗拒第七意識。

諸位你們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受戒嗎?說好話、做好事就好了,因為你沒有戒體,沒有願力,所以第六意識它雖然造業力強,但是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它的缺點,就是它沒定性,它很容易受外境影響,它遇到好的環境,它就正念分明,它回到家的時候就開始放逸,所以這第六意識就是這樣子。

所以偉大的佛陀知道只能夠靠發願來引導第六意識,因為你如果不這樣子你永遠不是第七意識的對手,第七意識可專心了,恆審思量我相隨,第七意識是一個非常專一的心識,它專門執著我。所以第六意識呢,它只能夠暫時的調伏它。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識要相續的調伏它,就必須要把善念提升到善根,否則你永遠不是它的對手。你不發願的話,你就是經常進進退退,你有時候很精進,有時候你就退到沒有學佛之前的你,你就是永遠在那個地方充滿了不確定。

所以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怎麼去強化第六意識。我們到了這個應用篇,講到二塊,第一個聖道門的菩提心跟空正見,用願力跟空性來引導第七意識;第二個透過淨土門的憶佛念佛,來引導第七意識,兩個地方。

當然第六意識你也可以造善業,如果你只是處理業力的問題,那你就比較簡單,因為第六意識造善業是問題不大。但是第七意識如果要處理你的顛倒的時候,從善業力提升到正念力的時候,那就不簡單了。因為你開始面對輪迴的時候,你面對生死問題的時候,第六意識的力量就不夠了,善念就不夠了,那就是善根了,那你的觀照力、誓願力,你必須靠這兩個,你才能夠補強第六意識,把第六意識的弱項,它的不確定性,因為第六意識是它很容易受外境刺激,尤其是感受,這個苦樂的感受一刺激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變。

你看我們在修行當中稍微遇到痛苦,我們就很容易哎呀,算了,反正打佛七少一兩天也沒關係,是吧?但是你說我發願,我無論如何這七天一定要把它實踐,那麼這個時候就已經不是對錯問題了,你認為你要實踐你的願力,那就沒有理由了。這個時候你不能拜要它拜,不能專要它專。當你的修行的訴求提升到誓願力的時候,那這個是超越感受了。你把它當作目標在實踐,否則你這個前五識跟第七意識的我執加在一起,這個第七意識是很會保護自己的,我愛、我見、我慢、我癡,它一旦這個「我」受到傷害的時候,第七意識跟第六意識一抗議,第六意識就沒轍了。

所以我們後面會講到說,我們怎麼用第六意識,要把它的弱項,它的這種很容易受到外境刺激的這第六意識,怎麼樣把它生根,它已經不是一個花瓶的花,而是一個菩提的樹,讓它能夠堅定的走下去。那麼向外調伏感受向內對治顛倒,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這個修行的這塊。

當然我們先了解有漏,先了解,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講到緣起,先講到我們是怎麼來的,先談談過去,我們今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後面我們再來看看我們怎麼去開展未來,我們先了解我們的過去,找出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裡。所以唯識的緣起,它是談你的過去,到底我們為什麼會一次一次的在三界輪迴,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差錯。當然第一個就是業力,然後經過長時間的潛伏,當然受到臨終的惡念的邪念的刺激,最後得果報。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