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五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八面,丁二:依觀發願。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大乘佛教的修學,我們主要分成兩大塊:一個是聖道門;一個是淨土門。聖道門它是靠自己心靈的力量,當然它主要的心力,來自於一種菩提心。那麼聖道門是以菩提心來做一個出發點,來攝持六度的法門,從這個菩提心開展出六度,去創造它的一個功德莊嚴,所以它這個是一種單向的力量。

淨土門它的修學,它是雙向的力量,它是心力跟佛力的一種交互作用。也就是說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我們生命是同時出現兩種力量:一個是來自於你內在的心靈的皈依的力量;一個是來自於外在的彌陀的本願功德的攝受。所以它兩種力量是心心相印,產生感應道交。

那麼我們在淨土宗的修學,它主要是做一件事情,就是轉他成自。當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功德接觸的時候,當然有些人,他的心跟佛陀接觸的時候,他是沒辦法去轉化佛陀的功德。但是你正常的操作,你如果你的心跟佛陀接觸的時候,你要能夠把佛的功德轉成你的功德,這個淨土宗的意思是這樣子——他力攝受的法門。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把佛的功德,轉化成我們自身來受用呢?

當然我剛剛說過感應道交,這個感應道交的關鍵,就是你的心跟佛陀的功德要順從。你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能夠完全順從彌陀功德的這個方向,你就能夠感應道交。

我們舉一個小例子來說明:就是有一個西藏的上師,他去弘法的過程當中,他路過一個樹林,他在這個樹林的石頭旁邊的縫兒呢,他救起了一個凍傷的小老鼠,他就把這個小老鼠,帶回他的山洞裡面去,給它溫暖、給它食物,就把它養著。然後這個小老鼠慢慢它的身體恢復健康了,就跟它的師父在山洞裡面修行。

但是這個山洞,除了它這個老鼠跟它師父以外,它師父又養了一隻貓,所以這個老鼠一看到貓,它就覺得渾身不自在,有很大的壓力。它有一天就受不了,跟它師父說,說:「師父啊,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隻貓呢?因為我老是看到這隻貓,我心裡就覺得很害怕。」它師父就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隻貓,那變成貓的時候,它就覺得很自在了。但是它有時候出去的時候呢,它看到一隻狗,它又很害怕。它就跟它師父說:「師父啊,你可不可以慈悲,再把我變成狗?」它師父說:「可以」,就把它變成一隻狗。

那麼有一次它跟它師父,在進入森林裡面做更深的遠行,它看到一隻老虎,它又覺得很害怕,它回來跟它師父說:「師父,你乾脆把我變成一隻老虎得了,萬獸之王,我從今以後不再害怕」,它師父就把它變成一隻老虎。但是這個老虎有一天,它要進門的時候,它突然間一剎那看到貓的時候,它嚇得渾身出汗,它就覺得很奇怪了:我現在已經是一隻老虎了,為什麼我看到貓還是害怕呢?它就請它師父開示,它師父說:我能夠改變你的外相,但是我改變不了你的內心。

那麼這個是說什麼事呢?就是說淨土法門雖然是他力攝受,阿彌陀佛做了最完整的準備,他把四十八種功德都準備好了,但是他呢,阿彌陀佛他有一件事情是不能改變的:他改變不了我們的內心!就是當我們的思想是錯亂的、是顛倒的時候,這一塊,佛陀的攝受力是沒有用的,因為佛陀不可能進入到你的內心世界,去跟你溝通的,不可能。

諸位,我們自己打的妄想,只有你有辦法進到你的內心世界跟自己溝通。

所以蕅益大師講到淨土宗的修學,他說「既從心起,還從心滅」,因為這個妄想是你捏造出來的,解鈴還需繫鈴人。本來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是你自己打妄想把這個世界搞亂了,所以你的內心是你自己把它弄亂的,所以也只有你自己回到你內心的深處,把它重新調整,這一塊佛陀是做不了主的。

也就是說,淨土宗其實它是兩種力量的結合:佛陀已經做好最好的準備,但是我們自己也要做一些準備,我們才可以成功的把佛陀的功德,轉化成我們的功德。

那麼我們這一塊應該準備什麼東西呢?按照《念佛圓通章》的開示,我們要做一個正確的憶念。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心中是怎麼憶念?你是怎麼憶念的很關鍵,你怎麼去引導這個佛號?按照《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規劃,我們一個人要把佛號念起來的時候,直接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要有三種憶念:第一個:你要正確的憶念娑婆;第二個:你要正確的憶念淨土;第三個:你要能夠正確的憶念名號。你如果這三種憶念具足,你這個佛號就可以直接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通行無阻,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

首先我們談一談憶念娑婆世界,這一塊我們上次談過了,我們把它做一個回顧,我們必須要憶念娑婆世界,憶念兩件事情:對今生的憶念跟來生的憶念。

為什麼要憶念娑婆世界呢?你說我娑婆世界不是很熟悉嗎,為什麼要憶念呢?因為我們娑婆世界雖然熟悉,但是我們不了解娑婆世界。雖然我們在娑婆世界一次一次的打滾,一次一次的受生,但是因為我們的心跟娑婆世界接觸的時候,我們自己打自己的妄想,我們自己活在心中的影像。你曾經有一些小時候或者是你成長過程有一些快樂的影像,你自己就把心住在這個影像上。

所以我們平常憶念娑婆世界,我們根本不是憶念真實的娑婆世界,我們完全是在憶念我們心中的影像,用這個影像來代表娑婆世界,這個就是一種愛取呀,就是對我們產生一個很大的誤導。所以我們應該把心中的妄想,我們前面說過,用無分別智,把心中的妄想破壞了,破壞以後,我們對娑婆世界沒有貪愛、也沒有厭惡,就是平常心。但是淨土法門對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如果你走聖道門,你可以平常心。所以你用空觀的智慧,破壞了你心中的妄想以後,淨土宗對娑婆世界的心態是厭離的:你必須想要離開,你必須想要做一些改變。

所以我們必須要憶念娑婆世界的過失,如果你是福報大的,你今生的善業力給你很多的快樂:你身體健康、眷屬很滿意、你的身相也相對的莊嚴,也就是說你今生是一個安樂的果報多,你必須要憶念無常、敗壞,你要告訴你自己:你今生的水泡遲早會破裂的。所以你今生擁有的一切東西,總有一天,你跟因緣借來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因緣的,它是緣生,它就會緣滅。所以當你是對今生執著愛取,你必須要多憶念無常敗壞的道理。

那麼如果你今生是痛苦的時間很多、業障很重,身體也多病、又貧窮、很多不如意、子孫對你又不是很好,你把生命的希望寄託到來生,這個時候你要憶念三途的果報。如果你對來生有所期待,你要付出第三生的代價,因為你第二生的放逸,會讓你第三生到地獄、餓鬼、畜生去。所以我們對於娑婆世界,知道今生的過失跟來生的過失,我們開始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這個是淨土宗第一個心態。

我再講一次,對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平常心不是娑婆世界的心態,不是淨土的心態。空性的智慧把我們的愛取破壞以後,我們現出一種平常心以後,要加修憶念法門,就是:厭離娑婆,對今生的厭離跟對來生的厭離。

那麼厭離娑婆世界以後,這個問題就來了:我們是個凡夫,我們也不可能到涅槃去,來生不到娑婆世界,那我們該去哪裡呢?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好,我們看一看,我們有更好的選擇叫做極樂世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麼這個極樂世界,當然對我們很陌生,我們必須要透過佛陀的教誨,佛陀在《阿彌陀經》裡面的教誨,來做一些正常的憶念。那麼在《阿彌陀經》裡面,我們對極樂世界功德的憶念,又分成兩塊:第一個是安樂功德的憶念;第二個是解脫功德的憶念。我們先看安樂這一塊,安樂這一塊又分成兩部分:一個是無有眾苦;第二個是但受諸樂。我們看第一個:無有眾苦。我們先把這個安樂道的功德六塊先念一遍:

極樂世界:

一、不墮惡道;二、色身堅固;三、衣食自然;四、國土莊嚴;五、具足五通;六、壽命長遠。

那麼淨土宗的人,你不能對極樂世界太過陌生,因為你陌生,你就不可能欣求,你沒有欣求,你的佛號就沒有明確的方向,所以我們

第一個憶念:不墮惡道。

人生當然也有痛苦,但是佛陀說的痛苦是分兩塊:一個是帶有希望式的痛苦,這種痛苦會給你希望、會給你增上的;一種是破壞式的痛苦,這種痛苦它不但沒給你希望,還給你產生很大的傷害的,比方說三惡道。當我們臨終的時候,我們殺盜淫妄的罪業起現行的時候,一念的妄想去刺激到罪業的時候,你到了地獄的刀山油鍋、你到了餓鬼道的飢餓口渴、你到了畜生道的繫縛打殺,這個三惡道這個痛苦我們就不談了,這個長時間的痛苦關鍵是什麼呢?關鍵你從三惡道出來的時候——愚癡暗鈍,你在人世間所栽培的善根,產生嚴重的遮蔽,你要經過很長時間在人世間的流轉,慢慢慢慢把三惡道給你的後遺症,那個暗鈍相,再把它給剖開來,你才能夠恢復到你現在的功力。

也就是說你一旦去了一趟三惡道,可能你同梯一起修行的人,已經跑很遠了,你要很久才恢復到現在的你的情況。所以三惡道的可怕,不是它是痛苦而已,它的這種痛苦,給你的這個後遺症太大了。因為你那個第六意識,在整個畜生道、餓鬼道、地獄的時候,長時間第六意識它是不活動的,所以這個機器完全不運轉。三惡道的痛苦,它完全是直覺性的,它沒有太多想像力,完全直覺,就像你那個針刺你一下,當下的直覺。所以你第六識長時間沒有運轉的結果之下,你就算回到人世間,你還是一樣,你的思考能力受到很大的傷害。而所有佛法的善根,在沒有入聖道之前,都必須要透過如理思惟,要透過第六意識的運轉,這個我們待會兒會講到。

所以你到了三惡道以後,你所有的善根全部停擺。諸位,你心中沒有光明,那煩惱就出來活動了,所以印光大師說:一個人墮落到三惡道出來以後,又很可能會再回去,這個道理是合理的,這個是合理的推論,因為你善根受到傷害,你心中沒有善根——六神無主,那你很容易受到煩惱的攻擊。

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呢?它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極樂世界本身沒有三惡道。它要麼人道、要麼天道,極樂世界只有兩道。當然聖人那我們不講,我們講的是凡聖同居土。那這個實報莊嚴土,那聖人的境界,常寂光淨土、方便有餘土,這種聖人境界我們不談,就講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我們到凡聖同居土的時候,只有兩道:你要麼是人,要麼是天,這第一個,極樂世界只有兩道。第二個,你從極樂世界回入娑婆的時候,你只要去過一次極樂世界,在你未來的成佛的過程當中,你永遠不到三惡道去了,即便我們還有三惡道的業力,但是這個業力到了淨土,去一趟淨土以後,這個業力的功能被破壞了,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了——彌陀本願的攝受。

也就是說你去了一趟淨土以後,你未來的菩薩道,即便你沒有成就聖道,你要麼做人,要麼做天。只要你去過極樂世界一次,這個是彌陀給我們的保證:不墮惡道,這個是很關鍵啊!行菩薩道最大的悲哀,就是墮落三惡道。你看《華嚴經》講,佛陀警告所有的凡夫菩薩,你不准墮三惡道,所以佛陀講出三皈五戒、講十善就是這樣,你不管怎麼樣,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在行菩薩道做的第一件事情:想辦法不要讓自己到三惡道去,當然做人最好了,因為天上也很難行菩薩道。那麼極樂世界給我們第一個保證:就是在你未來的生生世世的菩薩道當中,你不墮惡趣了,這個三惡道的惡夢跟你沒有關係啦,這叫離開痛苦,離開這種毀滅式的痛苦。

我們看但受諸樂:

第二個:色身堅固。我們凡夫的這個果報體是種業力,當然我們業力就是複雜啦,有善業有惡業,所以我們的身體變來變去:小時候很健康,長大就生病;小時候生病,長大很健康,這個色身你是做不了主。極樂世界的身叫意生身,他能夠隨意做主,第一個:壽命自在。他壽命可以長可以短,當然他的色身也自在,他在一生當中呢,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這種意生身,因為他是蓮花化生,他不是父母的這種胞胎的肉身,所以他沒有老病的問題。極樂世界在他一生的生命當中,不管他時間多久,他長大是什麼樣子,他以後永遠是這個相貌,他的相狀沒有衰老、沒有病痛,這是第二個:色身堅固,因為他是意生身,不是業報身。

第三個:衣食自然。你在娑婆世界投胎,如果你來生再來的話,除非你福報非常非常大,正常人你必須工作,你必須把你人生的精華的八個小時,貢獻出去,換取你需要的衣食。所以你的整個精神體力都為了工作,就是工作的因緣拿掉,你剩下的時間有限了,因為你的黃金時間都在工作了。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他沒有工作的問題,因為他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念頭一動,飲食自然現前,他吃完飯以後,飲食自然消失掉,他沒有這個衣食的困擾。

第四:國土莊嚴。國土莊嚴,在這個《阿彌陀經》,它主要把它分成結構式的莊嚴跟功能式的莊嚴,我們先談談結構式。

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經》它分成兩塊,第一個:生處。就是我們剛剛到極樂世界的時候,你受生的環境: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它有三個:寶池莊嚴;功德水莊嚴;還有蓮花莊嚴,三種莊嚴。所以你剛開始到極樂世界,你受生的地方是乾淨莊嚴的,不像我們凡夫來到母胎,是臭穢的、是污穢的一個環境。第二個:住處莊嚴。當我們長大了離開蓮花以後,我們住的是一種宮殿樓閣——七寶所莊嚴的宮殿樓閣。當然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有兩種:一種是在地上的;一個是在樹上的,兩種。那麼結構式的莊嚴是生處跟住處。

我們再看看它的功能式的莊嚴,在極樂世界的功能是有三大功能,第一個:光明。極樂世界的七寶它自動放出光明;娑婆世界的七寶,它只能夠反射光明,它本身不能放光;第二個:極樂世界充滿了音樂,常作天樂。極樂世界的虛空,經常出現美妙的音樂;第三個:極樂世界的珍寶,它除了放出光明,它還放出一種旃檀的香氣。所以極樂世界是充滿音樂的地方、充滿光明的地方、充滿香氣的地方,它這個五塵: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是特別的微妙莊嚴,不可思議的。

那麼前面講到依報,這個地方談談它的正報。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本身一受生就有五種神通,所以在那個《阿彌陀經》特別提到這個神足通,說你在極樂世界吃完飯的時候,這個你能夠怎麼樣呢:一剎那間到這個十方世界,十萬億佛土外的世界,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個神足通不可思議。我們一般的娑婆世界阿羅漢,他只能夠到一個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他能夠到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他那個果報體的功能,是特別強大的。當然你親近十方諸佛,你就能夠蒙受諸佛的教化。所以蕅益大師他說,你說你表面上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表面上好像是到一個世界,但是你實際上是往生到很多地方的世界。所以蕅益大師說:生西方就等於生十方世界。雖然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我們放棄其他諸佛的世界,我們只選彌陀世界,對不對?但事實上阿彌陀佛的世界,它給你一個很強大的這種飛越的功能,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同時等於是可以去受用其它國土,因為它神足通太廣大了。

第六個也是最重要的:壽命久遠。所有的快樂都是以壽命做基礎,你沒有壽命,就是他的有效期限到底有多長,他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時間,所以極樂世界的好就好在哪裡呢?古人說拚個今生,永做閑漢,它是一勞永逸啊。諸位,你要走聖道門,聖道門是無量無邊的樓梯,聖道門沒有一勞永逸啊,你到了初果,對不起,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們不要講說初果好了,講大乘好了:你到了初地到二地,你要做很多事情;你到二地到三地,你也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你每一地的增長——對不起,各憑本事!聖道門沒有說,我做一件事情以後就一勞永逸,沒有這回事情,每一關每一關,都有你要做的很多很多事。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你努力一次,除非你自己願意放棄你的壽命,你到其它十方世界去,你可以一直在極樂世界待到等覺菩薩為止,它是一次性的完成你的修學,就是你拚個今生,永做閑漢,所以它這個也特別有代價的。

那麼這個地方,前面六個安樂道,都是佛陀在《阿彌陀經》裡面明顯提出來:我們怎麼去觀察極樂世界的六大安樂。當然極樂世界,它也不是為安樂而設計的,它更重要是在安樂當中,它有聖道的力量。我們看這以下有

解脫的功德:

第一個親近諸佛。它這個親近諸佛,主要來自於他的神通力,他能夠到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

第二個隨願聞法。極樂世界的說法叫五塵說法,當我們在樹下乘涼的時候,微風吹動、享受各種音樂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它五塵給我們接觸的時候,雖然帶給我們快樂,但是不會帶給我們放逸,反倒是會產生一種聖道的加持,讓我們能夠開啟智慧、隨願聞法;

第三個諸善聚會。極樂世界有很殊勝的一種僧寶的僧團的力量,大家所謂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會說:今天我傷害你、來生你傷害我,互相的傷害,它沒有這種情況。那麼當然我們在憶念極樂世界的時候,安樂道它是一個方便,因為安樂道它某種程度,它是共諸天的。當然它也有些地方不共諸天的,比方說壽命久遠,但它絕大部分,八成,都是共諸天的。

所以諸位,你今天對極樂世界的憶念,你不能只是扣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不對啊!你憶念極樂世界只是憶念了一半,最重要的一半你沒有憶念到,極樂世界的最重要的關鍵在:見佛聞法!尤其是親近十方諸佛,見佛這一塊更為要緊。佛陀是所有善知識裡面,最高明的善知識,因為他有殊勝廣大的方便力。我們生活在末法時代,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有法無人。我們可以接觸到《楞嚴經》、接觸到《法華經》,但是當這個經典要進入到你內心世界的時候,缺乏善知識的引導,它有什麼問題呢?這個法直接進去以後,你只知道一種原則性的佛法,你不能夠知道一種個人性的佛法。

諸位,佛法的修學全部是個人化的,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沒有兩個人他在成佛過程當中,他所需要的法是完全一樣的,不可能!因為你的病跟他的病不一樣。那現在問題來了:誰能夠為我規劃一個適合我的契機的佛法?現在誰也沒有資格來安立這種個人化的佛法。我們現在身為一個法師,我們只能夠講一個通途性、原則性的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原則沒有錯。但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如果落實到你的生命當中,你應該怎麼操作?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我們不是佛陀。

佛陀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我們解釋一下:佛陀的力量他能夠「一為無量」,在《維摩詰經》上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陀用一個音聲來說法,百千萬人聽到的東西,每一個人,人道聽到是人的聲音、鬼道聽到是鬼的聲音,每一個人聽到的是:佛陀是專門為他說法的,這個叫做普門示現。這個所有的菩薩、所有的阿羅漢,是不共的,只有佛陀才有。

所以你親近諸佛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你能夠聽到契理又契機,這個契機就不容易了,他能夠為你規劃一個個人性的佛法,他會告訴你:喔,你現在呀,什麼都不要學,你只要聽我的話,你拜一百零八部八十八佛,然後念幾聲佛號,然後發願,就可以了,欸,你這樣對你這個人,你的煩惱這樣就夠了,你就不要太多時間去try and error,對不對?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摸索,摸索還不見得有效果,因為我們現在有法無人,我們不知道我們到底需要什麼,就像那個神農氏去親嘗這個草藥一樣,因為醫生都不在了,只剩下藥在而已呀。

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諸位,你不要忘了,它是有佛陀住世的地方——「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你待在娑婆世界,你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世界是一個黑暗時代,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夠聽到一個原則性的佛法,我們沒辦法學習到個人化的佛法。所以我們在憶念極樂世界的時候,除了憶念極樂世界的種種安樂道以外,我們一定要知道:在所有的快樂當中,是有佛陀住世的、是有五塵說法的。見佛聞法這一塊,你一定要把它憶念下去,才能夠顯出極樂世界不共的地方。

好,這個是我們要憶念娑婆世界的過失,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

那麼第三種憶念:憶念名號的殊勝。

丁三:會歸佛號

會歸佛號有平時的會歸,跟臨終的會歸,我們把它念一遍:

平時思惟:

一、罪障深重,求出無期。

二、彌陀大願,必定救拔。

三、無常迅速,把握當下。

臨終正念:

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那麼當我們前面憶念娑婆世界的過失,讓我們厭離娑婆;一方面也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讓我們欣求極樂,也就是說呢,表示我們生命該是改變的時候了,該是換跑道的時候了,我們必須從一種娑婆世界的流轉,而轉成極樂世界的蓮花化身。那麼這麼大的一個轉換跑道,到底誰能夠幫我們做?我們發了願,心中有一個願景,那麼這個願望誰來幫我們實踐呢?這個地方就很重要,這會歸很重要,你沒有會歸,你前面的思考就很可惜,就散掉了。

我們來看,

第一個我們要思考:業障深重,求出無期。

雖然我們很想離開娑婆世界,但是我們評估我們自身的能力:我從現在開始,我飯也不吃了、我覺也不睡了,我每天拜佛念佛,我也沒辦法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沒辦法。

這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是你根本做不到,因為你不可能把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用幾十年來處理嘛,這個很簡單的道理。我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受生,每一生都造成很大的問題,都存在第八識,就像這個廚房的油煙一樣,你生生世世留下的問題,你今生就想處理,你這個不合比例呀。所以了生脫死,它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完成,關鍵在這兒,所以我們今生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叫做:業障深重,求出無期。這個業卡得太重了,不是三天兩天可以洗乾淨的,可以懺悔乾淨的,這是第一個,你是先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了解自己。我們自己是怎麼回事呢?業障深重,求出無期。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看第二段,我們來看看佛陀有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彌陀大願,必定救拔。

阿彌陀佛他經過了五劫的思考,他經過長時間的六波羅蜜的攝受,他成就了四十八種功德,他把四十八種功德放在一句佛號當中,所以佛力不可思議這一塊,我們就不用費心了,你只要相信就夠了,就是佛陀他有足夠的能力救拔我們,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第二個概念。

第三個概念叫:無常迅速,把握當下。

你沒有太多時間考慮了,諸位,未來是不可以規劃,死亡是不能規劃。你說:欸,我五年後我再下定決心求生淨土,你不能這樣規劃,因為你這個人生無常,你能夠把握的就是當下。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前面的願望,所有的願景,把它寄託在一句佛號,這個很重要。你要把所有的觀想會歸到一句佛號,也就是說前面我們設定了一個目標,最後要把這個目標跟佛號做一個結合。

所有大乘佛法的操作,你一定要知道開合的問題,你看聖道門,因為你走的是大乘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你修小乘法,小乘法就這麼幾個簡單的無常、無我,它也不需要什麼會歸。大乘佛法那是廣大的六波羅蜜呀,所以大乘佛法的會歸,法法消歸心性,會歸到菩提心。淨土法門的會歸,會歸到一句佛號,你要能夠從一句佛號,開出無量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要有本事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會歸到一句佛號。

也就是說你所有的理想、抱負、願景:你希望你來生,你的色身不受病痛的干擾;你希望你來生的色身有無量的神通力——遨遊十方世界,親近藥師佛、親近普明佛、普光佛;你希望你的色身有長時間的壽命等等,完全因為你有佛號的關係,你必須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一句佛號,叫會歸一句佛號。

那麼你平常這樣子會歸有什麼好處呢?到臨終的時候,你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它就已經不是代表一個聲音了,當你的佛號現前的時候,它代表的是你的來生所有的希望。因為它跟你的希望結合在一起,它已經變成一種叫做萬德洪名了。所以這個時候你對佛號,臨終的時候,你就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諸位,你最好檢查一下你心中的佛號,你最好檢查一下,有些人的佛號是很空洞的,它空洞到只剩下聲音了。為什麼你念佛的時候,你老是佛號抓不住呢?因為這個佛號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你認為它就是一個攝心的方便而已,因為你沒有把佛號轉換,從一個空洞的聲音轉化成萬德莊嚴,是你今天沒有把佛號做好,你念的是一個空洞的佛號,它攝不住你的心。

如果你把你所有的希望、你所有的願景,都會歸到這句佛號,你平常就是把佛號,把它莊嚴成一種功德莊嚴,我相信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不容易失掉它的。因為你失去佛號,你就來生你就什麼都不是了,你想厭離娑婆、你想遠離三惡道、你想要得到廣大的依正二報的國土莊嚴,這個都跟佛號有密切關係。

所以今天你臨命終的時候,當你的佛號現前的時候,這個佛號到底會對你產生多大的引導力,就看你平常的栽培了,如果你的佛號還是如此的空洞,它只是空洞到只剩下聲音,對不起,臨終的時候這個佛號對你一點力量都沒有,因為你根本沒有對它修皈依嘛。當佛號沒辦法引導你的時候,那就是業力引導你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在修觀的時候一定要開出去,觀想娑婆世界的過失、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最後一定要告訴你自己會歸到:因為有佛號的關係,所以你才能夠實踐你所有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切的理想,都跟佛號有關係。

所以這個佛號,它就不是一個聲音而已了,它已經提升為無量功德的萬德洪名,就是你的生命已經跟佛號不可切割了,它是你未來生命的所有的功德,都靠這句佛號了。所以我們在淨土宗一定要知道,聖道門是會歸到菩提心,因為有菩提心,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才有意義;因為有佛號,所以你才可以實踐你的理想,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好,那麼淨土宗,我們一定要做三種憶念,提起佛號的時候是三種憶念: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後對佛號一心歸命,這三種憶念。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