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講)

請打開講義第四十八面,我們看丁二的殊勝。我們這一科講到這個對第八識的無量無邊的善惡業力的引導。

我們學了唯識學以後,我們看到我們無窮無盡的過去,我們發覺我們過去的生命雖然消失了,但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所有的業力都保存下來。那麼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沒辦法急著去把所有的罪業消掉,你不可能馬上把所有的善業都生起來,不可能!我們不可能馬上去改變我們的業力,當然你也不可能跟業力做一個切割,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的面對業力,這是一個現實。我們必須要去承當我們過去所留下的業力,但現在關鍵在怎麼樣?關鍵是怎麼引導它的問題。

我們過去是一種錯誤的引導,不是業力有問題,是引導的錯誤。我們過去用自我意識來引導,自我意識它的特點就是攀緣、有所得,所以我們以前對人生的解讀,從一種受用的角度來看人生。當然當這個自我意識,跟善業結合的時候,它創造快樂的果報,這是我們所期待的;當自我意識跟罪業結合的時候,出現一個痛苦的三惡道果報,這是我們所厭惡的。但是關鍵在什麼呢?關鍵在我們以自我意識引導的生命,我們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來生要漂到哪裡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識主導的人生,它有什麼問題呢?它最嚴重的問題就創造了生死輪迴,而且這個是一個無止境的生死輪迴。它永遠沒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變它,它會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間,你看你的過去無量無邊,對不起,你看你的未來也是無量無邊。也就是說你以自我意識來修善業,雖然這個善業會讓你得到暫時的快樂,但這個快樂當中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以有煩惱故。你一定會產生貪瞋的煩惱,因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個以有業障故。凡夫的快樂都帶業,讓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個有老病死故。你為了這個快樂,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這種快樂是不值得追求的,因為你付出太多快樂太少,是得不償失的快樂。所以佛陀出世以後告訴我們說,我們應該要重新的引導我們的業力。業力對我們影響不大,錯不在業力,錯在我們錯誤的引導業力。首先我們必須把自我意識給破壞掉,所以佛陀開出了這種空性的智慧,用無分別智把這個自我意識給消滅了。不能再以這種攀緣心、有所得的心,來面對人生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訴你無所得,我們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來,空空的走,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人生只有過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緣生緣滅的假相,所以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你自我意識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棄。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識破壞,破壞以後那怎麼辦呢?我的生命,我那麼多阿賴耶識的善惡業,怎麼辦呢?無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導它,用願力來引導,菩薩在佛前重新的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重新發起了四宏誓願。以這個四大願望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標,開始修六度法門。所以他透過這種願力的引導,開始透過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麼當然他的生命也就變化,從一種清淨的無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當中,他又增長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我們來看看最後透過自受用、他受用的菩提心,他的一個過程跟未來有什麼功德,殊勝的功德,我們把它讀一遍:

丁二、殊勝

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為所依故;

二、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

三、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

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

五、由迴向最勝,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那麼前面的菩提心,透過自受用跟他受用,他有六種的殊勝,超越凡夫、超越二乘人。

第一個:[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為所依止故]。

那麼我們前面依止自我意識,雖然也能夠斷惡修善,但是它的依止是錯誤的、是有漏的。因為自我意識,引導我們進入了生死大海,但是我們今天以菩提心為依止,引導我們趣向於菩提涅槃,這是一個不同的依止、不同的引導。就是你一開始的這個根,這個因地的發心就是非常殊勝了,這是一個很正確的引導。

第二個:[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

這個菩提心,不是只有一個單一的菩提心,因為他從前面的萬行一心,而開展出一心萬行,他每一個菩提心,不是只是一種願力,他還付出行動。他有什麼行動呢?六度的行動,從六度當中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是一個成辦他的事業的殊勝。

第三:[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

那麼這個處所,就是說他的一個目標很清楚,他為了使令一切有情得到現世的利益,這個利益指的是來生的解脫跟今生的安樂。那麼他從一種利他的慈悲,當作他的一個殊勝。

第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

那麼菩薩當然他一旦從空出假,從空性的無相進入到六度的有相的因緣,他一定要遇到很多順、逆因緣的刺激,那麼菩薩怎麼樣來調伏他心中的障礙呢?他修無分別智。就是該幹什麼你幹什麼,不要太多的妄想,就是: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所以菩提心的好處,它不再論成敗、得失。我們剛開始這個自我意識,我們的思考模式就對立的,講到趨吉避凶,我們都是考慮自己,結果把自己弄得生死輪迴。到了菩提心的時候是超越吉凶,你要把吉凶、得失放下,你就是相信佛陀的教法。佛陀要我們這樣做一定有道理的,你把你的得失、成敗、吉凶放下,你跟著你的願力走,然後修無分別智,只求過程的盡心盡力,不求結果的成敗得失。這個菩薩怎麼來調伏自己呢?就是無分別智來調伏自己。

第五個:[由迴向最勝故,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那麼菩薩在整個人世當中的六度,他積集廣大的資糧,他怎麼辦呢?他把這個資糧迴向到無上的菩提,不求人天福報。

最後由清淨最勝故,謂煩惱、所知二障,不能夠障礙所成就故,他產生一種清淨無漏的功德。

那麼這六種殊勝,當然從他的因地來說是菩提心,他做了一個正確的依止,那麼最後會歸到清淨。

我們剛開始在學佛的時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樂,離苦得樂,是吧?我們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我們想要找一個依靠,找到一個解救的方法。

我們一開始學佛,大部分都受到痛苦的刺激而來到佛門。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都是一種苦樂的概念,離苦得樂,這個很正常,但是這不是最好的想法。你要把苦樂的概念提升到清淨跟不清淨,就是有漏跟無漏的概念。當你要解決生死問題的時候,你不能永遠活在快樂跟痛苦,你這個檔次太低了,你要把快樂痛苦放下,你才會追求到清淨。

舉一個例子,佛陀成道以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其實佛陀開悟以後,並沒有馬上起身來說法,他觀察眾生的緣起,應該要……在《法華經》說,他是應該開方便門呢,還是直接講真實相呢?後來佛陀得到結論:應該遵循十方諸佛的方法,先開方便門,再說真實相。

那麼佛陀在整個思惟緣起過程當中呢,這個時候菩提樹,因為佛陀一成就以後,他的身心世界是很大的變化,放大光明,大地六種震動。當然第一個知道的是誰呢?就是那個樹的樹神。那個菩提樹上面的樹神,樹神一看:哎呀,這個人不簡單啊,放出這麼大的功德相狀!樹神他就帶領了很多旁邊的那些草木土地尊神,就拿鮮花了、水果了,來供養這個菩提樹下放大光明的聖者,他說你一定是一個偉大的聖者。

那麼供養以後呢,他就問這個聖者說:我們這樣供養是不是如法?請佛陀開示。佛陀說你們都用誠心的心來供養,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你們要圓滿的話,你們要發願,你們不能只是供養,因為你供養是有所得嘛,你發願的話就無所得了,就是從有漏轉成無漏了。那麼這些樹神說:那我們應該怎麼發願呢?他說你要發願,你因為這個供養的因緣,你能夠生生世世修行,能夠成就像佛陀一樣的功德。你因為這個供養因緣,成就佛陀以後要廣度一切眾生,你要發兩個願,等於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這個時候樹神就領導所有其他的尊神,就在供養以後重新發願,佛陀就讚美:善哉!善哉!

所以說呢,我們同樣做一件事情,你的依止是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比較重要。我們的內心,阿賴耶識如果它是一個田地的話,就是你的心在推動這個善法的時候,你用什麼的種子種下去。現在我們已經不談苦樂這一塊了,談有漏無漏。

就是說我們現在只有兩種選擇,把自我意識放下,跟著我們的願力走;第二個我們繼續以自我意識為中心,來斷惡修善。這兩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你自我為中心,你就考慮到個人的受用問題,因為有一個我你就想保護它嘛!你想讓這個我快樂。但是你在追求快樂的過程當中,你付出了生死輪迴的痛苦,這就是你要考慮的,你可能會到三惡道去。那麼第二個:我們把自我意識徹底的放下,我不要這個我,我以空性來破壞自我,然後我重新發願,我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當作我們生命的一個推動力,那麼這個時侯你生命就反轉了。一個是雜染的六道輪迴,一個是清淨的菩提道,你有兩個跑道可以選擇,關鍵是你到底要以誰為依止,這個關鍵在這個菩提心或者自我意識,所以我們的因地是很重要。那麼一個牽涉到清淨跟無漏,所以它菩提心的根本它是無所求,因為它沒有自我概念它就不需要求嘛,向內無所求,向外看需求!

丁三、方便分三:戊一、總標。戊二、別明。戊三、結示。

好,我們看丁三的方便。那麼前面是一種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這以下講到圓滿,自他的圓滿。那麼有什麼樣的方便,讓我們在修的每一個善法當中,都能夠達到佛陀一樣的功德圓滿,有沒有什麼方法?那麼無著菩薩他提出了一些方法,這個地方有三段:一、總標;二、別明;三、結示。看看總標,我們把它念一遍,六種意樂,三種作意。

戊一、總標

(一)、六種意樂

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二)、三種作意

一、愛重作意;二、隨喜作意;三、欣樂作意。

那麼這個就是說,我們初發心的菩薩,記得一個觀念,你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先論心不論境。當我們種下一個菩提種子下去的時候,你先不要急著要讓它開花結果,你先關心你這個種子種得對不對,種得圓不圓滿。因為你種子是圓滿的,你的果地功德自然圓滿,它的速度只是你的精進跟懈怠的問題。所以當我們在剛開始修菩提心的時候,先求自己的因地圓滿,所以我們的心態就很重要了。

戊二、別明  分三:己一、意樂所攝愛重作意。己二、意樂所攝隨喜作意。己三、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這個地方無著菩薩說,你既然做一件事情,其實你可以做得更好,那麼怎麼辦呢?改變心態!那麼這個地方,提出了三種作意配合六種意樂。我們先看三種作意:

第一個:[愛重作意]。這個地方就是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感到珍重愛惜。你在布施的時候、在持戒的時候、忍辱的時候,你應該對你所修的一切的法,告訴你自己: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你要很珍重、很愛惜的心去做,這個地方是自受用功德的圓滿,愛重作意。

第二個:[隨喜作意]。那麼我們今生的能力有限,我們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能力沒辦法做,別人做了怎麼辦呢?隨喜讚歎!他受用功德的圓滿。如果我們透過隨喜,我們可以把別人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他受用圓滿,隨喜。

第三個:[欣樂作意]。就是自圓滿他也圓滿,就自他不二的圓滿。我們希望我們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能夠圓滿六波羅蜜,叫欣樂作意。而每一個作意,都包含了六大意樂才能夠圓滿,就是愛重作意有六大意樂:廣大、長時、歡喜、荷恩、大志,乃至於純善。隨喜、欣樂都是具足,每一個作意都具足六大意樂。

好,我們看看這個解釋,那麼什麼叫做三種作意六大意樂呢?我們看它的別明:第一個意樂,就是意樂所攝的愛重作意,就是六種意樂所攝的愛重作意。第二個是六種意樂所攝的隨喜作意,跟六種意樂所攝的欣樂作意。也就是說愛重作意包括了六種意樂、隨喜也包括六種意樂、欣樂也包括六種意樂。先看看第一個:意樂所攝愛重作意。就是依止自身的愛重,那麼展開六種意樂。我們先看第一個,廣大意樂:

己一、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一、廣大意樂

若諸菩薩,乃至若干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

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恆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第一個廣大意樂,就是說要把我們的志向廣大。諸位,我們講過意樂,在修意樂的時候,先不要考慮現實問題,因為你的現實問題受到我、法二執的障礙,會產生很多的障礙,所以我們先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先放開來。我們現在先怎麼樣呢?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先說佛陀是怎麼想的,我們就怎麼想。先不要管你是怎麼想的,你先看看佛陀在修六度的時候,佛陀是怎麼想的。我們必須要先把佛陀的因種掌握了,你才可能開出佛陀的花果。

所以現在已經不談現實的時候了,我們來談談意樂。談談意樂,第一個,一個發心的菩薩,他即便知道,他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可以成就佛道。也就是說他不是今天學佛明天就成佛,不是這樣子,他要經過長時間的運作,這是一個漫長的道路。那麼在這當中他可能要經過每一剎那時間,要隨時犧牲他的生命,乃至於用殑伽河沙,用恆河沙的七寶來供養如來,一直到安坐菩提座成佛為止,那麼這個時候菩薩的布施意樂都不感到退轉,都不感到厭足,這第一種心態——無有厭足。

那麼這個地方指的是布施,那麼其它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亦復如是。在這當中每一個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滿了大火,這麼一個惡劣的環境,而且菩薩在日常生活四威儀當中,又缺乏生活的資具,菩薩對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心,都是經常保持現行,不生退轉,不會因為有大火的干擾,有生活貧窮資具的刺激,菩薩就產生退轉。他菩薩這種持戒乃至般若的心,還是正念現前。那麼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一定是要在空間上是廣大的,不能有這種自我設限。

再看第二個時間,時間的這個廣大,前面是講空間,這講時間:

二、長時意樂

又諸菩薩,即於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那麼前面的菩薩在發大志向的時候,是依止廣大的空間,這裡講的是盡未來際的時間。

說菩薩在這當中無厭足意樂,乃至於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在這個廣大的時間當中,是名菩薩長時意樂,這是時空無盡。

諸位,它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心態不能畫地自限,得少為足。你不能說:欸,我這輩子,我只要拜一百零八部的八十八佛就夠了,不可以這樣子。你可以只拜一百零八部,說我可能今生,我暫時拜一百零八部,但是你不能夠以此為滿足,這是很重要關鍵。

就是說你必須讓你的願力是無窮的,雖然這現實生活當中,你必須有所選擇,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你可能只是實踐你一部分,但是你的願力的布局是廣大的。

諸位你看那個菩薩戒,你受了菩薩戒以後,你打開菩薩戒本你會看到,當你受了菩薩戒,你看菩薩的戒法很多你做不到,非常多你做不到,幾乎大部分都做不到。那跟五戒、八關齋戒完全不一樣,很多都是要你隨喜讚歎的:這件事情我做不到,但是我隨喜讚歎。諸位,當你受了菩薩戒,當你走上了成佛的跑道,有一句話你就沒有資格講了,叫做:我做不到!你只能夠說:我慢慢做!對呀,這個廣大意樂就是說,它沒要求你現在做,但是你不能夠胸量狹小,因為你要以佛陀的種子為你的種子,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志嘛。

當你的心跟一個法接觸的時候,你那個心的發起很重要,你用狹隘的心,你的功德就狹小了。

我們同樣做一件事情,其實我們可以讓功德更圓滿。所以諸位,談到發心的時候,它不是在講現實生活了,先把你的煩惱拿開、先把你的業障拿開、先把你的老病死拿開,這些虛妄的讓你障礙的東西都拿開,回到你最初的清淨本然的真如心來發願。發願是理想化的事情,無量劫來的煩惱、業障、老病死折磨得一個人已經像是一個乞丐,所以我們發不出廣大的志向,所以造成我們老是惡性循環,我們發的願狹小,得的果報又狹小,得的果報狹小又讓自己胸量更小。所以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把所有的障礙都先撥開來,先不要考慮現實問題,用你理想化的清淨心發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個就是廣大意樂、長時意樂。

好,我們看第三的歡喜意樂:

三、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那麼前面的這兩個意樂,就是廣大意樂跟長時意樂,它是一種心量的廣大。那麼這個地方是講心態問題,就是保持歡喜心,就是前面六波羅蜜多,在饒益一切有情的時候,你應該用什麼心情呢?

[深生歡喜]!

那麼菩薩自己的內心的歡喜,乃至於對所生起的饒益有情的心,你要更加的歡喜,是名菩薩歡喜意樂。就是說你既然要做一件事情,你就不要有埋怨,這個很重要。菩薩道就是說,你要做之前你先量力而為,你要麼不做,要麼你就歡喜的去做,就這樣子。

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懺公師父有一句話叫:隨緣盡分,盡分隨緣,不能強求。因為你一強求,諸位,前面是一種理想的發心,但是你實際操作的時候,你一定要量力而為,因為你超過你的負荷,你自然會埋怨,那就非常可惜了。因為你埋怨一起的時候,就回到自我意識了,你所有的善業都帶業,通通帶業,得果報的時候,你就不得自在,你要付出痛苦的代價,這個水果就不純了。所以你在做的過程當中,請你先評估好,你是不是可以做,你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量力而為,但是用最大的歡喜去做,保持歡喜意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第四個荷恩意樂,我們再往下看:

四、荷恩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於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那麼菩薩在修六波羅蜜多來廣益一切有情的時候,應該怎麼思考呢?

要觀察有情對我們是大恩德的。因為有眾生讓我們歷練,才能夠啟發我們菩提心的善根,而不是我們去施恩於有情,是有情施恩於我們,是名菩薩荷恩意樂。也就是說菩薩要心存感恩,那麼這個地方的感恩心,主要是什麼目的呢?就對治高慢。因為菩薩長時間的為公為眾盡心盡力,為眾生為佛教付出的時候,他有廣大的資糧力,但是菩薩有三大障礙要小心的,我們前面講過:瞋恨,就到處抱怨;第二個就是高慢;那麼第三個就是嫉妒了。所謂的高慢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感恩,其實我們不是幫助眾生,是眾生來成全我們,你要換這樣的思考,來對治我們的高慢心。

五、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迴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那麼前面菩薩經過廣大意樂、長時意樂的一種真實圓滿的發心,經過歡喜心跟感恩心,這個種種的歷練以後,他有大資糧,這個時候菩薩應該怎麼樣?要迴向!你不要老是惦記那些人天有漏的福報,你應該要往更好的方向去。所以又諸菩薩,即以六波羅蜜多所集的善根,深心迴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異熟果報,是名菩薩大志意樂,跟一切有情分享。那麼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功德釋放出來,把我們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釋放出來 ,跟一切有情分享,這是大志意樂。

六、純善意樂:

又諸菩薩,復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那麼前面是跟諸有情,得到可愛異熟人天的果報,這個地方是把這個功德轉成無漏的無上菩提,這個也是一種迴向。前面是迴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地方是迴向一切眾生趨向無上菩提。

宗喀巴大師說,他說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實我們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們多生多劫也不是啥事都不幹,也不是這樣子,我們也不是老是做惡,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資糧力很有限?因為我們在造善的時候,我們的心態不到位,我們缺乏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乃至於大志意樂、純善意樂,我們心量不夠廣大,我們的心態不夠清淨,所以造成了第一個果報狹小,第二個夾帶業力,帶業。所以現在問題是什麼?現在就是說你做什麼事情都沒關係,你換個心態就可以了,用廣大的信願、用歡喜的心、感恩的心去做,這是一個轉變你的心態的一個因緣。當然你的因地轉變了,你的生命的跑道也跟著改變了。

好,那麼這個地方講到自受用的圓滿,我們看他受用圓滿,我們看

己二、意樂所攝隨喜作意:

【又諸菩薩,於餘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意樂。】

那麼我們在一生當中,我們自己的能力有限,時間也有限,我們很多事情可能沒辦法做。那別人去做怎麼辦呢?對於其他的菩薩在修習六種意樂,在修習六度的時候呢,他在成就種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六種善根的時候,菩薩呢深心隨喜,多加讚歎,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的隨喜意樂。

前面的這個愛重作意呢,我們是偏重在自受用圓滿,這個地方講他受用的菩薩的波羅蜜圓滿,就是我們能夠把他人的功德,把它透過我們的隨喜讚歎,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來。因為你不隨喜讚歎,你很可能會產生嫉妒,你一嫉妒的時候,你就跟眾生的功德產生對立了。圓滿的功德最忌諱對立,因為你一對立你就不可能圓滿。所以為了能夠讓我們功德圓滿,我們必須要隨喜讚歎別人。

己三:[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這個自圓滿跟他圓滿,兩種的圓滿,我們看: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恆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那麼菩薩呢,深心的希望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的六波羅蜜的功德,也希望自身六波羅蜜的功德,都能夠具足圓滿,乃至於成佛為止。也就是說我希望一切有情圓滿,我也希望我自己圓滿。那麼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就是自圓滿、他圓滿,大家都圓滿。這是我們經常在念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它是這樣,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它是自我意識是有所得,所以它對立的。所以我們一旦走入對立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會發覺,這個人世間啊,越來越多差別,就發覺人不同啊,越來越多,就是無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見,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時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無差。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圓滿,再求他人的圓滿,你會發覺你的修行,越來越整合越來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別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覺得人生眾生的問題越多,差別越大,那你可能錯了,因為你在放縱你的顛倒妄想;如果你的修行,你會覺得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越來越少,自他的平等越來越大,那這方向就對了。這是不同的二個方向:一個是趨向真如的一個整合,一個是趨向於自我意識的對立。這兩個心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引導到不同的方向。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戊三、結示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好,那麼最後呢,無著菩薩做了總結說,如果有人對前面的六種意樂的這種作意修,乃至於產生一念的歡喜心、隨順的心,就能夠產生無量的福德,而且消除重大的罪障,何況菩薩如法如律的去做呢?就是說你即便不去做,你乃至於對這樣的一個法產生隨喜讚歎,都有無量功德。

我們剛開始在播種的時候,這金剛種子它這個真實,它有什麼特點?就是它你這個種種下去以後,它永遠不會破壞。你今生在人間,它跟你到人間,假設你沒到淨土去 ,你萬一弄得不好到三惡道去,它的金剛種子也到三惡道去。所以有些人他為什麼在痛苦當中 ,他很快從痛苦裡面彈出來?因為他有佛種,佛種它不允許一個人在障礙裡面待太久。但是你如果沒有佛種,你沒有栽下一個佛的覺悟的種子,你到了障礙的地方,你就缺乏反彈的能力。

諸位,為什麼有些人在臨終的時候,他五逆十惡的罪業這麼重,他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彈?蕅益大師解釋:這種造惡的凡夫,能夠在業障現前的時候產生反彈,他一定有佛種的,金剛不壞的種子。煩惱不能破壞它、業障不能破壞它、老病死不能破壞它,所以它只要一念的,你只要一念的相應那就不得了,何況你去讓這個佛種不斷的增長廣大。

那麼這個地方是說明什麼事呢?真能破妄!因為你今天栽培這個佛種,是隨順你的本性的,是你本來應該有的東西,我們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違背本性的,離家出走。

好,我們今天把這個菩提心講完了,先講到這裡,後面還有它的利益跟助成。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有關菩提心的一個修學的心態。

[學員問]:師父慈悲!師父剛剛有說,就是修菩提心時候,菩薩沒有資格說我做不到,可是後面在講意樂的時候,師父又說我們要量力而為,那到底要怎麼樣?

[師父答]:好,請坐。你在發心的時候,講意樂的時候,你要廣大,但是你實際操作的時候,你要判斷。但是他判斷他是怎麼樣,他是暫時不做,他沒有說完全不做。比方說這件事情,你菩薩你剛好在做一個修行,你比如在念佛,念得很好,那你同參說:欸,某某人啊,我們去哪裡幹什麼好不好啊?你可以拒絕他的,但你拒絕他的時候,你是做如是作意:我現在必須要自修行,我暫時拒絕他。他能夠在不壞菩提心的情況之下拒絕他,是可以的。因為初心菩薩以自修為主嘛,因為你現在的階段是自受用的菩提心。首先你要有自己的定位嘛,就是實踐的時候你要現實,但是發心的時候你要廣大,要超越現實,這兩個是可以調合的,所以它叫隨緣盡分嘛!隨緣就是要考慮現實,盡分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就是理想化的願力。隨緣盡分,盡分隨緣嘛,這兩個不衝突啊!隨緣跟盡最大的努力,這兩個沒有衝突。

[學員問]:師父剛剛提到說這個忍辱,不要強忍……

[師父答]:不能強忍,強忍你不會持久。

[學員問]:對,不要站在對立面,我想是不是請師父指示一下,如何克制、對治這個瞋恨心?

[師父答]:對啊,瞋恨心你不能去對立,你不能跟他站在對立面。就是說你不能把他當假想敵,其實他呢跟你是一條線的,因為他想離苦得樂,你也想離苦得樂,如此而已。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的角度,他想離苦得樂,對不對,是吧?我們以前是個生死凡夫,我們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我們也會產生相同的反應,所以我們沒有比他好多少。你必須找到同理心,首先你先不要管他行為做了什麼,先把他的行為先放下,先看他的心態,其實他的心態跟你的心態是一模一樣,你以前也是想要離苦得樂嘛!難道不是嗎?對不對?我們在沒有修菩提心、我們沒有放下苦樂之前,我們也是訴求,也是想離苦得樂。

就是說先不要管他說了什麼,先不要管他做了什麼,先考慮他為什麼這個心態,他是用什麼心態做的。其實他只是想保護自己嘛,那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也曾經是這樣做,我們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偶爾會犧牲別人,對不對?難道我們以前不是這樣嗎?

所以我們就找到同理心嘛,就是說他是一個生死凡夫,他有這個心態,我也有這個心態,所以自他平等,我們沒有比他高明多少。先不要管他行為,因為他的行為,只是一個他發泄的管道而已,關鍵他的心態是想離苦得樂。也就是說他並不是想傷害你,他只是想要保護自已,先把我相人相的對立拿掉,跟他找到一個共同的立足點。

其實他的立足點,我們也曾經想要離苦得樂,所以追求安樂此心同,是吧?所以你不能放縱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它一打妄想,那就沒完沒了。第六意識它可能打妄想了啊,你要是讓它分別這件事:他講過什麼事情、他說了什麼話,那就糟了。你要讓第六意識的名言停下來,就必須要做正確的思考。你要讓第六意識打妄想,那就不得了,那就問題就嚴重了!到時候又刺激第七意識出來執著,那就完了,那就無解了。

諸位,等一下我要再講幾句話,第六意識很重要啊!諸位,你不能等到第七意識執著了,再來處理事情,所以第六意識關鍵,我們即將面對很多很多的順逆的因緣,你怎麼解讀人生是關鍵。我們不能選擇人生,人生你沒有選擇權,你今天會遇到什麼人做你的眷屬,你會碰到什麼事情,那對不起,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人生你沒有選擇權,但是你有解讀權,怎麼解讀你說了算,因為第六意識是自由自在的,你如果能夠正確的解讀人生,你今生可以把很多的障礙閃過去。就看你的第六意識在安立名言的時候,你是用什麼方式來安立它,你怎麼去解讀這件事情。好,你是不是有問題?你請說。所以第六意識是關鍵,善用第六意識。

[學員問]:師父,有個問題跟上次課程有關,希求淨土是遍計執嗎?

[師父答]:啊?

[學員問]:希求淨土是遍計執嗎?

[師父答]:哈……希求淨土你是用自我意識到淨土,還是發願?你是發願去的吧!你到淨土去是為什麼呢?為了成佛!你該不會只是為了離苦得樂吧?

[學員問]:這個我想各種發心都有吧。

[師父答]:你要為了離苦得樂那就不好了。我們後面會說,不能為了離苦得樂,你到時候會到天上去,因為離苦得樂是檔次很低的訴求。你要為了菩提、為了聖道而到淨土去。

[學員問]:師父慈悲,這堂課的前半段,師父在我們上的課程內容,著重在以無分別智來空掉我們的煩惱。

[師父答]:對,因為你沒有空性,你就談不上菩提心。因為你不把自我意識空掉,因為它是熟境界,你菩提心就生不起來了。因為自我是一種想要保護自己的,菩提心一定是要放下自我。

[學員問]:是。那今天這堂課談到發菩提心,那以後將來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歷緣對境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用各種觀想的方式,去對治這樣的煩惱。那我們是不是後面如果能夠再加發一個菩提心,就是說我今天受如是苦,然後也希望眾生,一定有眾生是跟我一樣也受相應的煩惱,那我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我們是不是在這個部分,要注意加發這個部分來增長菩薩道?

[師父答]:當然這個方法很多,我們今天講六種意樂只是一個原則了,但是大方向,無分別智很重要。就是說有些路,有些分別,你不能再分別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錯誤的分別,就顛倒妄想;一種是如理思惟。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管好,你就成功的把自我意識轉成菩提心了,就是第六意識了,它的關鍵在這裡。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識,其實第七意識是很被動的。第七意識的自我意識它雖然可怕,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它沒有主動權,它不能主動干擾你,要不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為它布局,第七意識能夠活動嗎?

所以第七意識雖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識它沒有主動干擾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識的虛妄的名言分別,幫它鋪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識很重要。你怎麼去解讀人生,所以你要不斷的學習,遇到事情你是怎麼想的很重要,你要往哪一個方向去想。

當然第一個先安住自己,先告訴自己,其實人生無所得,這是空性是很重要,所以為什麼天台宗講: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麼把空性放在第一個?你要把有所得先放掉,這個是關鍵,你一旦有所得,你很容易跟眾生產生對立面,然後就會有一些特別喜歡的東西,特別不喜歡的東西就出來了,就對立了。空觀是菩提心的基礎,你要永遠告訴你自己: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你要建立一個無所得的人生觀,你才有資格談菩提心。所以空觀的智慧是很關鍵啊。

[學員問]:是,弟子的意思是說,以往我們修學的態度可能只求離苦得樂,所以可能煩惱對治完就算了,可是對一個菩薩行者來說,煩惱對治完是不是再加發一個:願眾生離苦得樂的心,這樣是不是更……

[師父答]:那你還要願成佛道,菩薩還要求菩提、求往生,我們是先求無分別智,對不對?先從無求,然後有三求,菩薩有三種:求福德、求菩提、求往生。但是這三個求,是建立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下。

好,那我們下禮拜二,就下一次,我們把菩薩的無求,無分別智,跟求菩提的菩提心,這兩個做一個研討。另外這個講完以後,我們開始要講求往生的問題了,怎麼樣讓自己的心對淨土產生好樂,那麼這個地方先談到菩提。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