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六講)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九面,我們看乙三的總結。

那麼佛教講到我們生命的現象界,主要是靠因緣的力量來創造,那麼因緣當然主要分成兩塊: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我們的心力。比方說你今生的現象,為什麼你今生經常會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跟你保持互動呢?當然你們過去生造的共業,所以你們會生長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但是只有業力是不夠的,因為它是一個基本的資糧而己,因為跟你共業的人很多嘛,跟你生長在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很多嘛!所以生命要個別化呢,你心中的憶念就很重要了。因為你前生不斷的憶念他,他也不斷的憶念你,所以你們今生就在一起了。

所以你今生,所有凡是你熟悉的人事物,除了你的業力以外跟你的心靈的力量,就是憶念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們從一種自力角度,生命的創造是兩種力量創造的: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心力的結合,這從聖道門。但淨土宗不一樣,因為淨土宗不考慮業力,因為業力這一塊,佛陀都準備好了。淨土宗重心力,因為它是臨終只要正念力,因為淨土宗的業力這一塊,佛陀都幫你承擔了。就好像它是一條船,我們的業力是一個石頭,只要你操作得當,只要你順從本願,你的業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但是關鍵是你不能攪動它了。佛陀可以承受的是你沉澱的業力,就是你不能再造作了,要懺悔,斷相續心,這個業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這個大願船是可以承受的。所以淨土宗它重心力,臨終的那一念,千念萬念在臨終那一念,當然你臨終那一念,是平常的栽培。

我們臨終的那一念,必須有三種憶念:

第一個你對娑婆世界要如實的憶念,你要告訴你自己,娑婆世界絕對不能再受生了,因為它充滿了過失,後患無窮,你遲早得解決,而且你越早解決越好。所以你第一個憶念,一定要有厭離娑婆的決心,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要能夠欣求極樂,你要有一種往生的願望。你想要投生的一種希望,一種動力,你不可以說: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那不可以!一定要去!要有一種願力——堅定的願力,這第二個;

第三個你要告訴你自己:你唯一的希望就是佛號!就當下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號,對阿彌陀佛的音聲這個所代表的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好好的跟著佛號的節奏、跟隨佛號的腳步,不要再跟隨妄想了。

所以你能夠做出三種憶念:憶念娑婆、憶念淨土、憶念名號,你提起一句佛號,那叫做「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順從本願,感應道交,這個就是為什麼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土宗重視憶念,這是很關鍵,因為你要感應道交只有這個方法。

乙三、總結  分三:丙一、相由心生。丙二、相隨心轉。丙三、善用其心。

好,那麼我們把前面的修行的一個方法,包括空正見、菩提心跟往生的心,這三種修行做一個總結。分三,這個三呢:第一個相由心生;第二個相隨心轉;第三個善用其心。我們先看第一個:相由心生。這有兩個偈頌我們把它念一遍:

丙一、相由心生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成唯識論》—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攝大乘論》—

那麼我們把這個標題解釋一下:相,相當然是屬於業力了,人生要受用果報一定有相狀,有自己的我相、有他人的人相,乃至於這一切因緣所生的眾生相,各式各樣的相狀。那麼這個相狀是怎麼變現呢?是心,這個心指的是誰呢?第八識,就是人生的相狀是由第八識的業力變現出來的,這是第一個概念,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第一個概念:相由心生。

我們舉兩個偈頌來做一個證明:第一個: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這裡面是說,我們無始劫以來,眾生的第八識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界,這個「界」呢,就是善惡有漏無漏的種子。這個種子為什麼叫界呢?因為它變現果報的時候,會把眾生做一個區隔:你的業只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業分享給兒子。所以你看一個家:一家四口人,住同樣的房子、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因為各有各的業力唄,是吧?所以它有界線,你不要以為你們一家人,就大家都沒有界線,不是啊,各人受各人的業力,所以你共業中還有別業。所以這個界,就是說它基本上是有區隔的,那麼這個界指的是種子。

那麼這個一切法等依,這個一切法是什麼呢?是果報的現行。果報它叫一切法,就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種子跟果報,都必須要依止第八識,種子是它來攝持,果報是它來變現,也因為第八識它的受熏持種、變現果報,所以由此有第八識,這個「此」指的是第八識了,因為有第八識的緣故,才構成了六道的輪迴跟涅槃的成就。因為我們平常放逸的時候,造了有漏的善惡業,我們平常聽經,在佛堂做功課的時候,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見,還有憶佛念佛的種子,這個出世的種子,所以我們的生命當中,有躁動不安的相狀,也有寂靜安穩的相狀。這兩個相狀為什麼能夠出現呢?因為第八識它把你所有的修行的種子,都保存下來。所以所有有漏的果報,是由有漏的業種子變現的;無漏的功德,是我空、法空的無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從有漏無漏來談相由心生。就是這種躁動不安的相、涅槃寂靜的相,都是第八識變現的,這是從有漏無漏。

我們再從善惡的角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它舉出了六道裡面四個來作代表:鬼道、畜生道、人道跟天道。那麼每一道,當然這個就是五趣雜居地嘛,對不對?每一個人都生長在一個環境,但是因為他的第八識的業力不同,而各自循業發現。

怎麼說呢?舉一個例子:「等事心異故。」比方說水,水它是一個相狀,是吧?但是這個相狀,它只是針對人來安立,它是一個濕潤的一個相狀;但是如果你是鬼道眾生,去接觸水的時候呢,因為他的罪業重嘛,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他看到的是火;那麼畜生道的魚,它跟水接觸的時候,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沒有好也沒有壞;那麼天人那個善力強,他看到水,是他的琉璃地,是宮殿樓閣。那麼我現在問一個問題,它到底是什麼?你說它是水也對,你說它是火也對,你說它是房子也對,你說它是琉璃地也對,所以「許義非真實」,所以一切法沒有真實的內涵。它如果是真實的,那應該每一個人去接觸它,它如果有真實獨立的體性,每一個人接觸它應該都一樣嘛!事實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各人的業力去接觸它,各人變現自己的相狀出來。

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的諸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在打坐的時候,他突然間動一個念頭,他想念他過去的母親,他沒有出家時的母親,想到我母親到哪裡去了?結果他用神通力,看到他母親墮落到餓鬼道去了,是一種很貧窮的那種餓鬼。那麼在餓鬼道的時候,當然那個脖子細細的,喉嚨細細的、肚子大大的,受著這個飢餓口渴啊!目犍連尊者慈悲心,趕緊從禪定出來,去托那個牛奶跟粥混合,把那個牛奶、粥混合以後,用神通力一剎那間,就到他母親的前面,要給他母親吃。他母親吃這個牛奶粥的時候,一喝到肚子裡面去的時候,完全變成火啊,燒她的喉嚨。目犍連尊者看沒辦法了,就請教佛陀,佛陀說你要幫她懺悔,要幫她供養大眾師修福報。

就是說對你來說它是一個牛奶粥,但是對於一個鬼道眾生來說,它是一團猛火——相由心生。而這個相呢,是各有各的界線,這一塊是不能夠取代的。

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過程當中,的確有一種力量來主導我們,這種力量來自於我們的過去。人生有一半是無奈的,是很難改變的,就是相由心生這一塊,因緣變這一塊,你必須要認命隨緣。因為這個力量是來自於過去,不是來自於現在,是來自於過去。凡是來自於過去的東西,你就很難改變了。所以人生冥冥當中,真的有一股力量在主導你,這個你必須要清楚,這個是誰?你第八識。第八識它不聽你招呼的,它哪一個力量成熟了,第八識是完全不講人情的,它是非常公平的,哪一個種子力量成熟了,哪一個力量最大,它就把哪一個力量推出來,讓你來受用。它完全不聽你第六意識,說我希望怎麼樣……你希望怎麼樣,你是規劃來生,今生不能規劃。

所以我們在學唯識的第一個概念就是:第八識它決定我們今生所有的相狀,這第一個概念,它當然是決定了我們涅槃寂靜,還有善惡這種相狀。

我們再看第二個,第二個很重要了——相隨心轉。那麼相由心生,指的是我們接觸的第一個剎那,是不可改變的,是業力。第二個相狀呢,就是這個心指的是第六意識的你的分別、你的思惟、你的憶念。我們來看我們的心靈的力量是怎麼去主導這個相狀的?我們看這個偈頌:

丙二、相隨心轉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攝大乘論》—

好,那麼這個地方,提出了生命當中的兩種因緣:第一個名。這個「名」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就是你的思想分別,就是來自於心靈的力量,第六意識心靈的力量;這個「事」指的事,第八識的業力所變現的相狀。那麼心力跟業力,它是互為因緣。因為你心力會影響你的業力,業力也會牽動你的心力,你在一個不同的相狀,你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那麼這當中的心力跟業力之間的關係,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思惟:到底你是要用心力來主導業力?還是你要用業力來主導心力?這兩種,值得我們去思考。

那麼「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就是在業力跟心力這兩個當中,唯量:你產生不同的分別,它就會變現出不同的假相。這個「量」指的是第六意識的心量:你是產生一個如理的思惟,跟不如理思惟,它會產生不同的相狀。

人生有兩種相狀,有一種相狀是不可改變;有一種相狀,你可以改變。業力所變現的相狀,就是客觀的環境,不能改變,今生不能改變;但是主觀的因緣,今天有人障礙你,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他是惡因緣,那他果然扮演惡因緣;你認為他是善知識 他是來激發你的,欸,他果然扮演善知識的角色,他對你是幫助的。

所以我們不能主導生命的相狀,但是你有辦法解讀,就是你的名言分別很重要。就是說這個相狀出現了,那麼它對你代表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向,它對你代表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你是可以決定的。

你認為它是來傷害你的,那麼它果然是來傷害你;你認為它是來幫助你的,它就是在幫助你。我們有解讀人生的權力,因為你有主觀的第六意識的力量。你可以主導這個相狀,讓它往道上會、往淨土法門會。也就是說逆境本來是要傷害你的,但是你如果好好的去思考,它會變成菩提道的助緣,這叫做「順逆皆方便」。你如果不會操作,順境、逆境對你都是傷害,順境讓你放逸,逆境讓你挫折。所以說有些東西不能改變,有些東西,你應該主導,你自己可以主導的。就是來自於第八識的業力不能改變,來自第六意識的分別,這一塊你不要放棄,這是你的權力。

那麼我們看總結。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面對於兩種的因緣:第一個第八識的業力,跟第六意識的心力,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你要善用第六意識的心力。

丙三、善用其心  分二:丁一、一心二門。丁二、轉凡成聖。

丁一、一心二門

我們看善用其心,這地方有二:第一個我們先了解一心二門;第二個轉凡成聖。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第六意識的心是關鍵!人生會讓我們墮落,人生也可以讓我們增上。諸位,當你學大乘佛法的時候,你最好保持雙向思考——不二法門。凡夫把娑婆世界講得太美好,想像太美好,錯覺;二乘人對人生是全盤否定,悲觀主義者,也不對。其實人生沒有好、也沒有壞。你說生命現象——人生,你得了一個人的果報,你說今生對你來說是好還是不好?很難講!如果你好好利用,它可能是你一個往生的跳板;如果你不好好利用,你今生會造很大的罪業。

我們一念心哪,永遠是兩種門,它隨時打開:一個是通往地獄之門;一個是通往淨土之門。

好,我們來看看,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如果操作失當——心隨境轉。

那就糟了,第六意識的心隨第八識所變的境相而轉,就是心有所住了。你用攀緣的心來面對外境,那麼這樣的攀緣,第一個攀緣到相狀,你先取到相狀,這個取相沒有錯,錯在第二個——你安立錯誤的名言,然後產生虛妄的分別,最後產生堅固的執取,墮入了遍計執,那麼這樣子就變成流轉門。今生對你來說是一個禍害,你今生對你的生命是一個禍害。

這個流轉門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唯識所現;第二個唯識所變;第三個唯識所住。

唯識所現沒有錯,因為第八識把相狀變出來這沒有錯,但是你在你的心中不斷輾轉的分別,它相狀不斷的變,它本來只是一個相狀,七弄八弄,變成你自己認為它是傷害你的,你把它變成一個冤家,那麼這個時候唯識所變,最後唯識所住,你對它產生執著,結果你就被它拖下去了。

諸位,不是相狀把你拖下去,是你自己的妄想把你拖下去,你要永遠知道這個觀念。相狀只能夠給我們快樂,只能給我們痛苦,它只給你兩件事情而已。人生的果報它只給你兩個東西:一個快樂,一個痛苦,其它都是你妄想自己捏造出來的。你為什麼會墮落?你為什麼會增上?這跟相狀沒有關係。其實人生的果報只給你兩個東西,後面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加上去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今天我們不放棄第六意識的主導性,我們境隨心轉。

我們用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去帶動相狀,這種正智跟真如,落入圓成實性,就如理思惟,最後會歸到二空真如的法性,變成圓成實性,變成一種涅槃的功德,那麼今生對你來說是還滅門。這個地方的如理思惟我們前面講過,包括空性的智慧:離一切相;也包括假觀的智慧:借相修心,修菩提心、往生的心。反正人生就兩塊:一個外境;一個內心。

我們看最近,台灣也好、美國也好,發生很多……發生了一些年輕人,拿著刀拿著槍在外面隨機殺人,這個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這個煩惱是很粗重的,因為他跟他完全無冤無仇啊!那麼這個事情,當然事出必有因。我看到一個台灣媒體,它講到一個大學教授,他對這些事情提出他的觀察跟看法。

這個大學教授,他從事教育已經好幾十年了,他認為這個事件的發生,他認為九零年代,他把我們這個時代,九零年代之前跟九零年代之後,以九零年代劃個界限。他說九零年代的年輕人,他講很多了,我自己把它會歸成兩塊,面臨著兩大問題:第一個來自外境的刺激太大。所以年輕人因為資訊太豐富,資訊一刺激到第六意識的時候,因為你這個外在刺激太多的時候,他很容易產生對立的思考,產生比較,他要麼貪愛、要麼瞋恚,尤其是很容易產生瞋恚。

因為這個教授提到說,他說這個現在的媒體要負一半的責任,它本來發生一個小事情,媒體是幹什麼的呢?唯恐天下不亂!因為它要創造收視率,是吧?它最好是把一個不好的東西,它好像要講連續劇一樣分成十塊來分析,是吧?所以它把這個不好的事情炒熱了。那麼他一個成長的過程,他本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幼苗,他接觸了太多的東西,他對世界極度的失望,他還沒有出社會,他的心靈就受到太多的負面訊息的刺激,這是第一個來自於外境的刺激太大。本來這個小孩子心識沒有成熟之前,他沒有判斷力應該善加保護,但是現在媒體太過開放了,所以他太早受到外境的刺激了,而且這個刺激已經超過他的負荷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傳統教學的衰微。九零年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像老一代的尊崇傳統的教育了。像台灣儒家思想——要守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美國的文化,它還有基督教文化,它還有很多的……每一個禮拜去做禮拜了,有基督教的這種《聖經》的教導。那麼九零年代,他根本就完全不相信這種文化跟宗教。諸位,你把世間上的文化宗教拿掉以外,那你就是知識的傳授,知識的傳授進入到你內心,它沒有調伏力跟引導力,它完全沒有這種對外境的抗壓力。就是說他出現一件事情,他沒有辦法用道理來說服自己,他沒有道法,他只有知識啊。大學的教育,它不可能傳授一種聖賢之道。那麼他心中,沒有一種道法來調伏他的時候,又遇到很大的外境的刺激,他就失控了,就是我們說的——心隨境轉。

外境的力量增長了,內心的抗壓力、抗壓性薄弱了,這個是年輕人最大的問題。這個末法時代也是這樣的——魔強法弱。就是本來我們以前小時候,接觸的外境很單純,你看我們這一個村莊、一個村莊,隔壁村莊發生什麼事?我們也不知道,是吧?你說這個是幸福不幸福?這是幸福啊!因為你外境沒有過度的刺激你。

所以末法時代就是怎麼樣呢?

它有個問題:這個業力互相刺激。本來這件事情是發生在美國,美國的共業,變成跑到台灣去了;台灣發生的事情跑到美國去了,所以這個第八識互相的攪動,共業啊!你的共業刺激我的共業,我的刺激你的共業。諸位,第八識最怕的就是攪動它,我們學了唯識學我們知道:第八識是有漏業力的攝持者,你要趕快讓第八識,趕快讓它沉澱下來。第八識一攪動就不吉祥了,你第六意識你就控制不了它了,現在不是第六識這樣,我的第八識刺激你的第八識,你的第八識也刺激我第八識,彼此互相刺激。我自己已經有我自己的第八識了,然後又來自其他人的刺激,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魔強法弱,就是外境的力量太強大了,而年輕人的心靈的抗拒力薄弱了,就是一消一長,所以合理的推論,以後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那怎麼辦呢?我們現在說過我們改變不了外境,改變外境這個是不切實際,因為這是共業,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大家都想這樣子,你不可能扭轉這個趨勢,你不可能力挽狂瀾。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往下面那一頁看,

我們只有加強自己的抗壓力——正智:無分別智。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那麼我們接觸外境的第一件事情:先離相,記住先求離相,就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離相的意思不是說叫你把相狀拿掉,而是你先不要馬上去執著那個相狀,你要先觀想這個相狀是本來沒有的,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個如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壞假相,你只要離相就好。那麼這個無分別智當然是第一關,我們要先從無分別智,然後再入如理思惟。

我們看無分別智怎麼修?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

第六意識的觀照,它不能夠離開「彼能詮」的文字,而這個無分別智,它能夠單獨的在所詮的真理上活動。也就是說你必須透過學習,能詮的文字,它才有辦法引導你到所詮的真理上去。比方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裡面有道吧?我們第六意識,必須要靠語言文字的引導,才能夠跟道法相應,才能夠產生抗壓力、引導力、調伏力。我們的生命經驗,不可能會給你道法的,不可能!所以必須透過學習,透過學習當中,從能詮的這個文字當中,去所詮的義理上去體會。

好,我們把這個一心二門,作一個總結。就是說我們現在生長的環境,比較複雜了,當然這個複雜的環境,對有些人是傷害的,有些人反而是增上的,這個境本身都沒有對錯。就是說你現在要做的,不是說你把外境,把電視關掉,當然該關掉也關掉了,但是你不可能拒絕所有的外境,你必須加強你的思考能力,把所有來自負面的力量,把它引導成你的菩提的道路。

也就是說:你怎麼引導它是很重要,你千萬不要跟外境站在對立面。

大乘佛法永遠是轉識成智,你跟外境站在對立面,你遲早變成阿羅漢、二乘的聖者,因為你極度的厭離;要麼就是凡夫,極度的攀緣,不中道了。我們今生從小到大,未來會遇到很多很多的順境、逆境,關鍵是你怎麼引導它,能夠讓你把這個力量,引導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就是你第六意識的力量。用第六意識的智慧引導第八識的業力,這個唯識學所說的道理,就在這裡而已。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來培養我們的智慧,就是重點了,而不是去改變外境。

丁二、轉凡成聖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好了,我們來看看轉凡成聖,做一個總結。在唯識學上說:有些念頭是沒有根的,有些念頭是很堅固的,是有根的,叫大地。那麼一個堅定的念頭,它必定經過十個過程,才能夠構成一種強大而有主導的念頭,叫做十大地法。我們來看看凡夫的十大地法,跟聖人的十大地法,一個菩薩修行者的十大地法。我們先看凡夫的十大地法,先看五遍行,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觸:令心,心所觸境為性;作意:警覺應起心種為性;受: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想:於境取像為性;思:令心造作為性。]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那麼首先我們今天在培養智慧的過程當中,從凡夫的角度,凡夫的智慧的培養,是先觸。我們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觸境的時候那個「觸」開始,當然觸會產生感受:可能快樂的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

那麼這個觸的接觸以後,產生作意,這個作意很關鍵了,一種警覺的功能。什麼叫警覺呢?就是喚醒睡眠的種子讓它生起活動。

我們第六意識有很多善良的一面,我們的第六意識也有很多邪惡的一面,那麼這兩個種子都在睡覺,叫種子,那麼是誰把它喚醒的呢?

作意!

當你起的是一種正確的作意,叫如理作意的時候,它就喚醒這個清淨的第六意識的種子起來活動,作一種如理的思考;如果它今天起的是一種不如理作意,那麼它就喚醒邪惡的種子起來作思考。當然這個作意,我們凡夫是受外境影響,你接觸染污的環境,它自然產生錯覺:錯誤的覺悟——錯覺,喚醒錯誤的思想;你接觸的是佛堂、三寶,那麼你自然產生自覺:好的覺悟、好的如理作意。

所以這個作意,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一個人念頭起來的時候,善惡,第一個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這第一個概念;那麼作意一起來的時候產生「受」,各式各樣的領納,產生想像。如果這個作意是好的,它就產生正確的想像;這個作意是錯誤的,它就產生偏激錯誤的想像;最後產生「思」,這個思就開始下定決心,付諸行動了。在想的時候他還猶豫不決,但是當想變成思的時候,產生造作了,推動身口二業去造作了。所以我們整個凡夫的整個作意,是受觸的影響。那麼又因為這五遍行,最後會產生五種結果,就是五別境。

這五別境我們在念之前,我們更正一下:第一行的「於所樂境,希望為性」,第二個是「欲,勝解,於決定境,印持為性」,請大家把第二行那個「欲」,把它拉到第一行的開頭的地方。它是「欲」,然後下面一條線「於所樂境,希望為性。」要把欲這個字拉到第一行,把「勝解」,把它拉到頭上去,第二行那個勝解,它是第二行的頭。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勝解:於決定境,印持為性;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慧:於所觀境,揀擇為性。]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欲」。我們前面的觸、作意、受、想、思,經過我們接觸各式各樣的環境,產生不同的作意,最後產生不同的思想。那麼一次一次的這樣子活動以後,我們生命會產生一些希望。當然這個希望可能是顛倒的,比方說我們希望來生在娑婆世界得快樂的果報,也可能這個希望是正確的希望,比方說我們願意求生淨土去,這個是合理的希望。對於所好樂的境一種希望,這第一個結果。

第二個結果就是「勝解。」我們對於一些決定的境產生印持,就是不再猶豫不決了。那當然這個勝解也分兩塊:也可能對正知見的勝解,也可能會對錯誤的知見的勝解,這個也受到前面的作意跟思想的影響。

第三個「念」。我們對於一些曾經接觸過的境界,念念不忘。當然這個境界,也可能是染污的境,也可能是清淨境。

或者第四個「定」。開始產生專注、不散亂。

最後產生「慧」,產生抉擇,但是在這唯識學裡面它這個慧,也是通善惡的。

那麼這樣講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凡夫的作意是被動的,它是著相而作意,它受著觸的帶動。所以我們假設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你的思考能力、你心中的希望、你憶念的東西,跟你的成長過程是有關係的,你的成長過程是缺乏什麼東西的,可能你成長過程你缺乏房子住,你來生會把所有的福報,往房子的方向跑,因為你這個有缺乏,你就特別的希望、你就會特別的好樂、你就特別的憶念,所以你來生的因緣就往那個方向跑。所以我們凡夫的作意,完全受環境的影響,這個是指的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你的思考能力、你的希望、你的憶念是受外境帶動的。

那麼一個覺悟的菩薩是相反的,我們看第二個:菩薩的十大地法。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這個裡面都完全一樣,只有改變一個而已,把「觸」跟「作意」調動。菩薩的作意是離相作意,他是直接接觸佛法的教義,他脫離了生命的經驗,他直接從佛法當中得到警覺:哦,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有過失的,雖然快樂,但是有過失;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你可以盡情享受的。那麼這種作意,我們不是從日常的外境給我們的,是直接從聖言量。所以菩薩的作意,帶動我們的觸,我們這樣的作意,就引導我們去接觸清淨的環境,產生美好的感受、正確的思想、正確的希望、正確的勝解、正確的憶念,乃至於正確的定慧。

那麼現在是什麼事呢?我們一般人有兩個作意,修行人有兩個作意:第一個你從小到大,環境給你的作意。這個作意不能說全部都不好了,大部分都不好了,這種作意在佛法裡面,全部是妄想、是錯覺,當然你也不能洗掉了。所以我們這臨終的正念是什麼意思呢?是培養第二念的正念!就是當你墮落到一種你過去或小時候,你環境給你的一些負面思考的時候,你怎麼產生反轉?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你不幸你第一念的作意錯了,就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突然想到你一個親人,然後產生嚴重的情執,當然這個是觸帶動的,因為你接觸到親人,你有一點不捨了,這個時候你怎麼樣提起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要培養離相作意。這個作意它跟相狀沒有關係,這個就是你要栽培的,在佛堂裡面如理思惟。

我再講一次,修行是靠第六意識的正念,但是第六意識在培養正念之前,我們第六意識已經累積了很多非正念,就是不如理作意了。就是從小到大,你的環境給你一些錯誤的思考,或者來自於一些不好的媒體的渲染等等,反正我們現在有很多錯誤的作意了,但是沒關係,你再培養第二個作意,叫如理作意,做你的備用。所以我們今天所要做的臨終正念,叫做第二念的正念,一種反轉式的正念。你要訓練你自己:當你墮落到第一個不如理作意的時候,你如何反轉。

修行不是哪一個人一開始就走上正途的,先錯誤再正確的多了去了。你看佛陀的弟子裡面,那些出家的弟子,很多都是幹殺盜淫妄的:蓮華色比丘尼以前她是邪淫,是一個淫女,賣淫的女眾,結果她出家以後,是第一個成就阿羅漢的比丘尼,蓮華色比丘尼。我們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央掘摩羅,諸位知道吧?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是殺人魔王,後來殺到整個城,殺到室羅伐城殺到沒人了,他要回去殺他母親,湊足一千人。他受到錯誤的引導、錯誤的作意,他認為殺人可以生天啊。後來佛陀出世,告訴他兩個字:放下!產生反轉、產生如理作意,後來跟佛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不要怕第一念錯誤,佛陀的聖人的弟子當中,第一念錯誤多了去了。

現在就是說我們第六意識,事實上已經很多不如理作意,你不可能把它拿掉。你要培養一個新的作意:就是你平常怎麼樣從佛法裡面,去修一個正念的力量,你怎麼思考這個事情,你要用這個作意來破壞第一個作意,去轉它——轉識成智!整個唯識學都在講這個道理,用第六意識來引導第八識。第六意識裡面,又分成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怎麼樣培養如理作意。

你永遠要相信一個道理:是光明來破除黑暗,從來沒有說黑暗來破除光明的;也就是說當你如理作意生起的時候,它不如理作意自然會消失掉,其實你根本就不用破它。光明出現,黑暗自然消失掉,這個就是臨終正念,叫做反轉式的正念。你怎麼從你本來第一念墮入了顛倒妄想,如何產生反轉?那麼以蕅益大師的說法,這個如理作意我們一般來說,是比較生疏的,我們憶念娑婆、憶念淨土,乃至於憶念名號功德,或憶念空性等等,這個都比較生疏。所以你一開始怎麼樣呢?勉強力行!要強迫自己,先踏出第一步,然後慢慢才習久成性,你操作就比較習慣了。

所以你要先靜中修,你不可能一開始就起煩惱的時候,就要提空性,不可能!你要在你沒有煩惱活動的時候,心中很平和的時候,把空調打開、把手機關掉,在這個時候去如理思惟。在心平氣和的時候,慢慢的體會出一個道理出來,慢慢慢慢這個如理作意強了,這個時候在煩惱當中,再把你心中的作意提起來,來反轉你的煩惱,它是這樣子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那麼整個唯識的修行方法,到此我們告一段落了——就是如理作意。好,有沒有問題?好,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師父在這堂課不斷提到就是說:一開始念佛的時候,先重質不重量;那後來的目標又是,後期的目標就是說佛號多多益善,那在中間有一段過渡的時期,我們怎麼判別說:是時候該從質轉成量的時候了?謝謝師父。

[師父答]:好,請坐。我們創造一個佛號其實不難,但是引導一個佛號就相對困難了。就是一句佛號信願具足,就是說:我們如何成功的把這個佛號,引導到淨土去,這是種觀照力了。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可能要花一段時間,暫時把佛號放下,如理思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讓我們產生一種願望。

也就是說,我們這顆樹,我們正常情況,沒有經過訓練的人,我們這顆樹是往娑婆世界傾倒的,我們是貪戀娑婆的,我們對娑婆世界有所愛取的,所以我們才來投胎嘛。我們現在想辦法把我們這顆樹,把它慢慢慢慢的往淨土的方向傾倒,這個時候你的心態建設好了,你所有的佛號,就會跟著你的心態走,就是「是心作淨土,是心是淨土」,你心態不調整,佛號就沒辦法調整,因為佛號是跟著心走的。如果你的心都在憶念娑婆世界,你這個佛號只有一個情況:就在娑婆世界得果報了。佛號是萬德洪名,沒有錯!但是它沒有方向性,如果它跑到娑婆世界,那就變成糖果了,一時的快樂;如果佛號跑到了淨土去,那不得了了,那叫功德莊嚴,那叫做永恆的解脫。

所以佛號的價值,看它往哪裡跑?你今生所念的佛號,到底是一個摩尼寶珠的佛號,還是一個糖果的佛號,是你決定的,佛號本身沒有,它本身沒有辦法決定它好壞,所以你的心態變得很重要了。

我們剛剛講的如理作意,你怎麼樣跟自己溝通,讓你的心的作意是隨順於淨土功德的,你要創造一個這樣的力量出來。雖然我們的過去是貪戀娑婆,這一塊已經不能改變了,但是它不是問題,因為它是個黑暗相,它是一時的顛倒妄想。你今天得到的智慧,來自於佛陀的教授,是一種真實的功德,是合乎真實相的,它不是妄想捏造出來的。所以你只要創造一個新的作意,去改變你錯誤的作意,這個佛號就有正確的引導了,所以引導佛號比創造佛號更重要。你所有的佛號都往娑婆世界跑,你比不上一個通往淨土的佛號,因為它是摩尼寶珠。你一山的石頭比不上一顆鑽石,因為石頭還是石頭。在娑婆世界得果報是毫無意義的,很容易讓你墮落,對你沒有好處。所以我們現在關鍵是怎麼引導佛號的問題呀。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請問所謂的轉他成自,它指的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還是說真的是把彌陀功德拿過來,變成我們的功德?謝謝。

[師父答]:好,請坐。你覺得按照正常情況,你來生有資格享受七寶池、八功德水嗎?我們以我們的資糧,就是我們現在把佛力拿開,就是說你認為你來生有本事享受七寶池、八功德水嗎?你的福報力,有沒有辦法?你有辦法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嗎?有沒有辦法?

沒辦法!對不對?你不管怎麼修都沒辦法,對不對?那這個東西哪裡來的?你有沒有想過哪裡來的?一定事出必有因嘛,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到底是誰給你的?它明顯不是我們的心力變現出來的,我們阿賴耶識沒有這個東西,是吧?那是哪裡來的?當然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是佛陀給我們的。我們只是把他的功德用來受用,當然我們要做好準備,它是有條件,所以往生淨土是有條件的,帶業往生是有條件的——你要能夠順從。

所以淨土宗,我們也不否定佛力不可思議,因為沒有彌陀本願的攝受,我們不可能受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可能的!那都不是凡夫的境界啊。

極樂世界我們剛剛談的遠離惡道,你有本事遠離惡道嗎?你有辦法控制你的來生嗎?不可能嘛!你死了以後去哪裡?你說了算嗎?你說了不算嘛!那為什麼我們能夠永遠保持遠離惡道呢?到底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的三惡道的種子不得果報呢?當然是彌陀本願攝受。

所以我們要相信,除了我們的心靈的力量以外,另外有一種力量在加持我們,是吧?那就是佛陀了——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只是把他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叫轉他成自,這句話是蕅益大師說的。當然你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操作的失當,你把這個佛號,來生在娑婆世界得果報了,那你就不是轉他成自了,你是可惜了!你買一台機器,這一台機器,本來是可以創造很大的作用,結果你操作失當,這個機器的功能變得縮小了,那是你操作失當。

這句佛號它本來可以發揮到,它本來是可以給你七寶池、給你八功德水、給你壽命無量的,但是你操作失當,這個佛號變成人天福報了。不是佛號沒有準備好,是你沒準備好,它有無量的功能——萬德洪名啊,但是你操作失當。

那麼這個問題我們不討論了,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有一堂課,會討論淨土的這一塊,我們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修行一定是以正知見,你要把你的道路弄得清清楚楚、明明明白,你過去是怎麼回事?你未來要怎麼樣?所以你現在必須做一些什麼準備?我們下次的討論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從淨土的角度,來談信願持名,憶佛念佛;第二個從淨土跟菩提心的結合,從聖道門的結合,對我們有什麼幫助。這兩塊我們下一次來好好的討論一下,來把這個唯識學的修行,做一個總結。好,我們今天講到這。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