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面,我們看到正修止觀。

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無分別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麼?當我們來到人世間以後,我們要面對我們過去的業力所顯現的種種的果報,所謂成敗得失。所以說果報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但是身為第六意識,它有個問題,它會產生一個錯覺,它認為這些果報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它認為這個果報是有結果的,是有所得的。所以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執著它的前提,是要來自於第六意識的錯覺,所以第六意識的錯覺,給第七意識讓它執著帶來很大的空間。沒有第六意識的布局,就不可能有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你看我們今天是先從第六意識下手,因為你今天讓魔王有機可乘嘛,第七意識如果是魔王的話,你第六意識為魔王創造了它活動的空間嘛,你第六意識不攀緣,第七意識能執著嗎?

所以很多人他跟我提一個問題說,既然第七意識出了差錯,為什麼我們不對治第七意識?冤有頭債有主,我們必須讓第六意識冷凍起來,你第六意識對人生是一種錯覺,你一直認為人生是有相續的,就是這結果還有相續的。你這個東西用完以後,你對這個影像有一種相續的期待,可能你想要去要報酬,你可能想要去貪愛它,這種相續的攀緣心,你不知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第一個。所以攀緣心是我們一個最大的錯覺。

第二個你攀緣以後也就罷了,你開始安立名言,把它分別產生一種人世間的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當你開始攀緣再加上你的分別以後,第七意識就開始活動了,就產生執著了,它就把你所攀緣的所分別的影像,就把心住在上面,這個時候就是一種顛倒妄想。一般的妄想不可怕,但是它已經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堅固的顛倒妄想,這個就是為什麼它可以把我們的生命從這一期帶到下一期,就是這個顛倒妄想,帶有執著的妄想,那麼這一塊就是我們整個無分別智所要破壞的。

我們看

丙二的正修止觀。

那麼這有兩段,我們先看窺基大師的《幽讚》,先把它念一遍:

【(一)《幽讚》云:

謂以聞思修所成妙慧為體。於中觀察,從緣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性。愚夫不了,於斯妄執為我為法,喻實空華,性相都無,名遍計執。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觀二空所顯真理,譬如虛空,名圓成實。】

我們來看看窺基大師是怎麼說的。他說:這個無分別智怎麼修呢?從聞思修所成的這種妙慧。那無分別智它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聞所成慧。佛教的修行都是要有傳承的,你不能夠說你閉著眼睛,就自己想出一套方法來修止觀,不可以的。你要聽聞佛陀的教法,佛陀雖然離開我們人世間了,但是他臨走之前,他把他心中所覺悟的道,都放在文字裡面了,留傳後世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欲知山上路,需問過來人,我們一定要如實的學佛菩薩的教法,從教法當中建立一種正知見,知道什麼是輪迴的根本,什麼是解脫的根本,其實這兩個根本都在你一念心當中,你不要向外追求,問題不在別人,是你自己出差錯了,你自己仁者心動嘛,你動攀緣心了嘛,你不能怪人家去刺激你呀,相狀永遠沒有錯,依他起性沒有錯,是你自己仁者心動嘛。所以我們必須要從聽聞當中,知道我們的地雷在哪裡,寶藏在哪裡。

第二個思慧。聞慧它只是一個理解,到了思慧以後,它變成一種勝解。因為你開始去如理思惟了,那麼這個時候的勝解它會產生調伏力跟引導力了。它會對你的遍計執,心中的執取產生調伏,對你內心的這種好的圓成實的功德、空性的功德、放下的功德,慢慢產生引導。所以這個思慧,就有調伏引導的力量。

就是前面的聞慧只是一個正見,思慧就轉成一種正念,到修慧它是正念跟正定,引申到正定了,有禪定了,它就能夠在定中斷惑證真,轉凡成聖了。

所以這個

無分別智有三個次第: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這三種智慧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無漏的智慧。那麼這種智慧怎麼觀察?觀察從因緣所生的這種色心諸法的假相,有三個: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純粹從業力所變現的人事的相狀,就好像虛空中的花,虛空中本來沒有花,那是因為眼睛有毛病、有業力,把花變現出來。但這個虛空中的花本是什麼?它不會持久,它剎那剎那生滅嘛。所以虛空中的花,就是我們生命當中暫時存在的這些因緣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你的業力在釋放的時候,它可能現出一個美麗莊嚴的花,也可能變成一個丑陋暗淡的花,這個花就在你的內心當中,你的虛空的清淨心當中變來變去,這個都沒有錯。

我們看第二個,問題出在第二個。那麼愚癡的凡夫在這個虛空夢幻的花當中,認為是真實的,認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緣它,攀緣的結果就產生執著了,就好像說你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花,其實這個是體性跟相狀都是畢竟空的,叫[遍計執]。

那麼我們在觀察花的時候,我們就忘了虛空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這個花是不錯哦……當然我們的執著,不是全盤的執著,你對某些花產生執著。就是你從小到大你不可能對所有影像都執著,但是你小時候會留下一些影像,讓你在心中數數的現行。讓你揮之不去的影像,這個影像你就得小心了,因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就是你的心已經住在上面。

諸位,影像是沒有力量的,所以在《楞嚴經》一再強調,妄想,顛倒妄想為什麼有力量?因為你給它力量。所以有人問佛陀說:既然是妄想,那它為什麼牽引我去輪迴?佛陀說:妄想是沒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靈,你釋給它力量,因為你執著它,所以你釋給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權交給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權交出來的,你本來是自在的,本來沒有輪迴嘛,所以本來是沒有輪迴,是你自己要去召感輪迴。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問題:輪迴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召感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沒有輪迴是正常的。那麼當我們對這個影像產生執著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種輪迴的力量,叫遍計所執性。這個地方一定帶有影像,也帶有你的感覺在裡面,這個影像一定是有特殊的感覺,去觸動你的內心,這個感覺可能是痛苦的,極度痛苦,也可能極度的快樂,讓你不肯放下這個影像,這個叫遍計執。那怎麼辦?佛陀的無分別智,就必須破壞這個執著,在依他起上,我們觀察我法本空,就是說:你要告訴你,你抓這個影像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個影像本來是個假相,你為了執著這個影像,你付出了輪迴的代價,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須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說,當我們執著這個影像的時候,我們就沒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為我們老是被這個心中的恨跟愛來主導,我們為了讓這個愛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夠有相續的結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輪迴的代價,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慘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這個影像放下就好,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力量,是你給它力量了。所以我、法本空,你觀二空,你就把虛空的本質找回來。只要你把花給放掉,這個花自己會消失掉。

所以無分別智的意思就是說:你不需要把這些影像把它破壞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會消失掉,因為它本來就是生滅相。所以在修空觀的時候,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很重要,叫[離相清淨]。諸位不要對相產生破壞,以後你會後悔。所以我們無分別智破壞的是什麼?是你的執取。因為這個相狀以後還非常好用,後面會講到,你修菩提心的時候,你回入娑婆的時候,你還得要借這些順逆的相狀,叫做順逆皆方便。也就是說你後半段行菩薩道的時候,你還得借這個相狀,來成就你的功德莊嚴。

當然我們現在從一個離開輪迴的角度,這個相狀你不能碰它,現在不是你碰相狀的時候,你沒這個本事。佛法意思先離相清淨,再借相修心。現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把你心中經常執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觀察這個影像本來就是生滅的,你抓這個影像對你沒有好處,你累積了輪迴的力量,因為它這個遍計執就是輪迴的根本。那麼你放下影像以後,你的心就恢復到原來的清淨了,這個清淨心就是什麼?就是圓成實性,一種解脫的功德。這個就是我們對三性的觀察。

那麼這三個概念大家建立起來了:我們破的是遍計執,我們要成就的是圓成實,整個破遍計執成就圓成實,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狀來修行,你都是在從相狀的執著到放下。

好,我們來看一看,它前面講到觀念,後面講實際的操作,那麼我們引用這個《占察業報經》裡面有一段的這個無分別智的觀法,唯識的觀法,我們先看第一段:

【(二)《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一、總說。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當觀察:隨心所有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好,我們這個無分別智,所謂的唯心識觀,就是這個萬法唯識的觀察。就是說在一切時一切處,當然我們剛開始做不到一切時一切處了,至少你一開始,你先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在佛堂裡面,先有一些行門的拜佛靜坐,先做一些止的工作,把妄想停下來,然後這個時候你就開始起觀了——知唯是心。你知道說:其實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識的種子變現出來。所以它是什麼?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是一種業力的釋放,所以這個是怎麼樣?人生沒有結果的,只有過程。也就是說沒有真實的東西,都是你內心的業力變現,讓你自己來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變自緣,你第八識釋放一個影像,讓你來攀緣,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你今生的遭遇沒有人需要負責。如果一定要有人負責,那就是過去的你來負責。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業力嘛,你不能夠說:欸,他傷害了我,你這樣子講就不對了,什麼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釋放一個影像,但是受不受傷害是你可以決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這個,你可以不取這個影像,所以我們第六意識還是有主導權的。

我們要知道這一切,釋放者是第八識,接受者第六意識,全部都是內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變自緣,斷除你的向外攀緣的心。離開了心就沒有一切法的存在,這是你學唯識學的第一個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內心發生,不管是變現影像、不管是攀緣影像,都是你內心的事情,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個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當然你從佛堂裡這樣思惟,離開了佛堂以後,你若心住念,你還是要想辦法,讓心安住在一種這樣的觀察、這種念頭、這種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觀察。你要觀察:這一切的人事,其實沒有真實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識變現一個業力的影像,讓你第六意識來攀緣,不要使心去攀緣外境,而不自覺知。

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可能要去佛堂裡面去培養一種正念,然後離開佛堂以後去歷練,慢慢慢慢地去告訴自己:其實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內心的影像,在念念當中,悉當觀察,隨心所有緣念。你一旦想到這些攀緣外在的人事以後,你還得要把心抓回來,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內心永遠知道是自己內心自己產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它沒有太多分別,所有的分別,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說:斷除你向外攀緣的心,斷除你有所得心。一個人要能夠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開始培訓內觀,這是很關鍵的。如果你不知道內觀你就很麻煩,臨終的正念對你來說就很遙遠了,你的心還在向外攀緣,你就離臨終的正念就非常遙遠,你臨終不可能有正念,因為你平常都沒有正念,臨終哪有正念?正念是栽培下來的,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要培訓自己內觀,知道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自己去攀緣。就是你必須把向外攀緣的心,把它變成向內觀照,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好,觀照以後,這是斷攀緣,第二個斷分別。我們看第二段,它有兩個次第:

【二、別明。所謂內心自生長、短 、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好,那麼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它是兩個次第:第一個次第是斷除你向外的攀緣,讓你內觀;第二個斷除你心中的分別。

那麼你要知道第二件事情,就是說其實一切的外境人事,它之所以產生長短好壞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種種的概念,這種想法都是我們捏造出來的,外境根本沒有這些差別,而起於分別。也就是說,我們的分別心不但攀緣外境,還把這個外境安立了名言,讓它產生對立,諸位,要執著一定要產生對立:哦,這個花很好、這個花不好;這個人很不錯、這個人很不壞、很差,其實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人世間它在釋放影像,本來它是一真法界,你自己要在一真法界裡面,你自己把它切割成對立的世界。所以第六意識壞就壞在:它為第七意識的執著,它等於是為它做了一個很好的一個布局,第一個向外攀緣,第二個虛妄分別。

你說這個杯子好不好?如果杯子會講話說:冤枉,我就是一個杯子,我那樣就是那樣,對不對?所以,所有的好壞,所有的對立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知道,外境沒有好壞了,它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它那樣就是那樣。那麼好壞的概念是怎麼來的?是第六意識多事,它自己把它分別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當知一切的外境,其實自己根本就沒有產生分別的概念,它本身沒有長短好壞有無的概念,它本身是離一切的對立相。所以我們在觀察,其實一切法的對立,是我們自己第六意識捏造出來的,離開了第六意識的對立,一切法就沒有差別。所以我們第六意識,第一個向外攀緣影像,第二個把這個影像,安立很多名言,讓它產生對立。我們看總結:

【三、結勸。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那麼我們應該要經常觀察:知唯妄念。所有的影像,第一個你去攀緣它,你認為有所得,你認為它有結果,你認為它是實在的,第一個。攀緣來以後,你還要把它加以分別,然後讓這個世界變成一個對立的世界,最後讓第七意識來執著,產生了生死的業力。所以這一切都是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它們兩個合作無間造成的,這個跟外境其實沒有關係的,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分別智。

這唯識的概念是這樣,唯識學呀,它的態度是這樣,它不直接從第七意識下手,它從第六意識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錯,因為你挑戰第七意識,你不見得是它的對手,但是第六意識很好控制。就是說:你不向外攀緣,不要加以分別,第七意識就動不了,它的概念是這樣子。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給它一個很好的環境,它必須要攀緣它、分別它,它才有辦法執著的。

舉一個例子,這是唯識學常用的例子。說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兒子,那麼當然這個媽媽對小兒子是比較寵愛的。有一天這個媽媽她經過老大的房間,看他讀書的時候,看了一眼,就發覺老大在看書的時候,在書桌上睡著了,手上拿一本書,她就:唉呀,嘆一口氣搖搖頭就走了;那麼經過老二的房間的時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書桌上睡著了,也拿一本書,她很高興點點頭也走了。

然後晚上她先生回來就問說:欸,今天兩個兄弟用功情況怎麼樣?這個媽媽說:這個老大實在是沒善根。怎麼?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他不拿書本沒準還不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你看這個人。

這個老二呢?老二不簡單,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連打瞌睡都捨不得把書本放下。

這個媽媽對兩個兒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別:一個是懈怠的,一個是精進。其實她看到一個同樣的相狀,但是她把這個相狀切成對立的,一個是她喜歡的,一個是她不喜歡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把第七意識請出來後續,它已經動了第六意識的攀緣和分別,我們合理的推論,她一定會產生執著,未來一定啟動生死的業力了。所以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布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

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迴的力量。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

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好,我們把這個修行的無分別智說明了,就是破除帶有執著的妄想,那麼最重要就是無分別。我們看它的次第,

丙三、修學次第  分二:丁一、道前基礎。丁二、成就觀行。

我們先看

丁一、道前基礎: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

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

我們在修習這個無分別智之前,修止觀之前,要有一點基礎。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首先我們在修止觀之前,要有福德資糧,你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資糧。因為你的福德力有虧損了,你身心世界就躁動,因為你的內心有太多的罪業呀,你很難靜下來觀察,因為罪業是躁動的。所以你要想辦法讓你身口意的罪業,要降到最低,這是第一個:減少罪業,增長善業!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智慧的資糧。你要有聞思的正見,你要了解什麼是遍計執、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圓成實。那麼你必須有一些正見跟福德,這兩種資糧來作為觀照的基礎。菩薩對這兩種資糧,是善備無邊際,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你這種準備工作做的越好,你的觀察越深入。

那麼[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那麼從智慧的角度,你要對法,這個法包括了生命的緣起、業果,包括生命的空性,在整個因果當中,沒有真實的我,沒有真實的法,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象,當它結束了以後,它也隨因緣而消失掉了。人生的因果是沒有結果的,它只有過程的釋放,這是第一個對緣起的理解。

第二個:空性。那麼對這種緣起跟空性的道理,你要產生一種堅定不疑的理解,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切義趣唯言類。其實人生的好壞、成敗、得失的對立的概念,這種義趣其實都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唯識學很重要有一句話叫唯識無義,一切的生命的概念,都是你的心識安立出來的。好壞、成敗、得失的概念,是我們自己安立的,它沒有真實的概念。好,這個是我們在修道之前的基礎,看

丁二、成就觀行。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攝大乘論》—

那麼《攝大乘論》裡面又提到這個觀行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講到方法,第二講到次第。方法,什麼叫修無分別智?若知諸義唯是言,你要知道你心中對人生的概念,好壞的概念成功的概念,什麼叫成功什麼失敗,其實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對立的概念,業力本身,它本身本來就沒有帶這種概念。所以你要知道,這一切都是你的名言安立出來的。所以你要知道這個道理,你就能夠隨順於、相似於唯識的真理了,那麼你從唯識的真理的隨順當中,就能夠親證這種二空的真實法界了。

我們本來安立名言,讓自己墮落到一種虛妄的法界,我、法二執的法界,現在你只要把名言破壞了,你就回歸到二空真如的圓成實性的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是指的能取的我、我相,跟所取的,有能取相跟所取相。那麼也就說:你要破執著,你必須要破你的分別,因為你一定是先有分別,才會有執著。

我們再看下面的次第: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那麼他在破相的時候,在唯識的角度先破所取相,所取的人事,是你的心安立出來的,所以離開了心,這個所取的相狀,根本就沒有好壞的概念,就破所取相。第二個,再破能取相,這個能取的我,第七意識這個恆審思量這個我它也不可得,因為心性本來清淨嘛,它哪有一個真實的我在執著?所以智者了達能取所取的相狀都畢竟空,就平等的安住在一真法界,二空真如的法界了,就安住在圓成實性了。

所以它離兩種相:第一個離所取相,第二個離能取相。

這個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兩個相狀,唯識它是先離外相,再離內相,它先修外空再修內空,但是這個方法不一定好。圓教的思想:天台、楞嚴,比較高端法華、華嚴的思想,它是先修內空,再修外空,我們解釋一下,我們最好是先達到內空,觀察正念真如,我們知道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人生本來就沒有輪迴這件事情,先內空然後再觀察外空,那麼再破除,在沒有輪迴當中,你不要去執著如夢如幻的影像。內空叫做正念真如,它就觀察真如;外空,是觀因緣的緣起性空,因緣性空。站在內空的角度來修外空,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斷除生死,站在本來沒有執著的角度來調伏執著。所以它這個我們從性相圓融的角度,我們站在真如清淨的角度來破遍計執,這個是比較好的一個方法。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兒,今天的空性有沒有問題?這個很關鍵哦,我們要往生淨土,往生淨土是一個新的概念,你要先破壞舊的概念。你不把你過去生,輪迴當中留下的雜毒破掉,你就直接修信願,你這個信願夾雜了執著。我們一定是先排毒,然後再重新的給自己養分,所以這個無分別智很關鍵。先清除心中的地雷,後面我們再講到怎麼建立菩提,建立淨土的概念。

[師父]:欸,請說。

[學員問]:那師父請問,這個淨土也是依他起的嗎?

[師父答]:是。

[學員問]就是我們……

[師父答]:但是它是清淨的依他起。依他起有雜染的依他起,比方說輪迴;這個佛菩薩叫清淨的依他起,還是要分一下。

[學員問]:對。那我們實際上,用一個清淨的依他起,去代替一個雜染的依他起?

[師父答]:是的是的,是的。這個轉移你的心態,對對對。因為大乘佛法是轉識成智,它不破壞心性的功能,它是把你攀緣娑婆世界的心,把它……我們不要說攀緣了,把它憶念淨土,其實就是攀緣,憶念,叫憶念,是這樣。

[學員問]:那這裡邊我們講真如,跟禪宗講的自性是一是二?

[師父答]:是一樣的,一樣,是的。

[學員問]:那這樣的話,禪淨雙修,是不是會是有助益了嗎?還是說……

[師父答]:因為你現在你念佛人,你不修空觀,有什麼問題?就是說我們一直在輪迴,我們心中已經留下一些問題了,一些盲點了。盲點你不處理,它是不是永遠存在?還容易起顛倒你是嗎?因為你每一次的輪迴,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兩個影像在你的心中,執著在裡面,對不對?那麼這個就遍計執,就這種輪迴的力量。當然你也可以不管它,但是你不管它,它不會放過你,所以你如果這個東西你不清除,你就直接修信願,你的生命就兩種力量了:一個是往生的力量,一種是輪迴的力量,是吧?那臨終就難說了。

所以淨土宗的人,你不用空觀來清除地雷,你的臨終就充滿了變數。你看往生的力量強,還是輪迴的力量強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念佛人,關鍵在哪裡?我們不是一張白紙,然後開始念佛。我們已經輪迴很久了,我們有太多的生命的經驗,而每一次的經驗,都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些帶有顛倒執著的妄想。也就是說,我們對娑婆世界有太多的貪念,那麼這個地方是一個問題呀,如果你不處理的話,它是個大問題。當然你也可以不面對它,但是你不面對它,關鍵是它也是存在。

[學員問]:那最後能不能請師父,抽時間帶我們拜一堂八十八佛?因為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正確的拜法。

[師父答]:我們講唯識學的課程,請坐請坐。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師父剛提到一個概念,就是隨緣消舊業,就是說盡量做到不攀緣,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歷緣對境的時候,好比說我今天選擇到美國來念書,或在台灣念書,做這個抉擇;或者說好比說我今天晚上選擇來聽這堂課,或在家,這種抉擇,都會造成後續產生境相上,就是很明顯會感覺到不同的地方。那這種事情會讓我們有種錯覺,誤認為說,我們對於果報是某種程度上,是有種掌控力。那我們實際上,歷緣對境有時候,又不得不去做這些取捨,那要怎麼去解釋說,這個都是果報變現的,我們沒有任何掌控力,應該要從什麼角度去切入?

[師父答]:[攀緣],它的一個定義是對結果,你來美國讀書是個結果、還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個結果,你結果變得更好,或者變得更壞,這叫結果,是吧?佛教的攀緣是針對結果,因地我們不叫攀緣,因地叫做如理思惟。我們現在講的是結果,你來美國讀書,這個結果還沒有出來嘛!這是你的因地嘛,來美國讀書不能講結果嘛,你可能會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糟,是吧?在因地你要如理思惟,佛教的攀緣是針對結果,你要去執著它的結果。過程因地不講攀緣,因為你不能什麼事都沒有分別,那你就會傻傻的,對不對?你要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嘛,你要能夠善能觀察諸法相嘛,於第一義諦而不動嘛。在因地的時候,你要知道善惡因果嘛,什麼事情對你的修行是有幫助的,什麼事沒有幫助的,你要趨吉避凶嘛。在因地上你要分別嘛,但是結果要放棄。這個問題在結果,你不能對結果有期待,因為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你要善加抉擇。好請坐。

[學員問]:師父吉祥、慈悲!然後上一堂課,師父有講到說過程經歷,然後結果靠業力,然後您也有提到說,第七意識,如果第七意識不被啟動的話,第八意識業力它也不會有作用。所以我的問題是:如果今天第七意識沒有被啟動,然後第八意識業力沒有的話,那經歷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師父答]:第八意識的業力會沒有?你再講一遍。

[學員問]:就是如果第七意識,如果第七意識沒有被啟動的話,然後第八意識的業力,也不會有作用,所以那現在的話,那如果這樣的話經歷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師父答]:那就是無生。你至少輪迴結束,輪迴就自動會結束。輪迴結束有兩種結果,第一個如果你走小乘的路線,落入偏空涅槃,如果大乘就到十方淨土去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你走大乘一定往生十方佛土,比方說西方淨土或者東方淨土,還有很多淨土。你只要把第七意識的執著給調伏了,你的輪迴的力量就結束了,三界的輪迴就結束了,這個時候你的人生你就有資格叫做隨願,你就有願力了。你業力沒有消之前,你根本沒有資格談願力。但是你有願力了,那你就隨願往生十方佛土,那隨你的願力了,你是一個自在的人。但是你如果執著啟動了第八識,那你就不得自在,你沒有資格說你要願生哪裡去,因為娑婆世界不會放過你,關鍵在這兒。所以不管你要去哪裡,你要先解決娑婆世界的問題,我們必須把輪迴的力量降低,你才有資格談往生這件事情,因為它是確實存在的東西。誒,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那唯識這邊叫圓成實,它也是亦名真如,那請問師父,跟《楞嚴經》上說正念真如,這兩個真如有不一樣嗎?

[師父答]:《楞嚴經》的真如,它是偏重在內空是本來清淨,它是不需要修的,本來清淨是吧?本來清淨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只要你憶念它不迷惑就好了。《楞嚴經》的真如是正念,是內空,是本來清淨。唯識的真如是你要去修,你要斷分別,才會去開顯這個清淨,要離相,你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停下來,它那個清淨的圓成實才會顯出來,它是修來的。唯識學的空是外空,它要破遍計執。那麼《楞嚴經》的正念真如的空是:它是本來就清淨,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就好,知就可以了,本來就清淨你就不需要修的吧,它是一個理性。但是我們今天談的,這種無分別智,所選的真如空性,是要修的你要去努力修的才有的,沒有修就沒有了。

[學員問]:師父,弟子對那個空跟有,概念不是很清楚,《心經》上說這個色即是空,就是相狀本來就是空,為什麼說下一句它是說空即是色,為什麼說空就是相狀?

[師父答]:因為就是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才會讓緣起有機會顯現。如果生命不空,我們先反證,假設你的生命不空,假設你的這個生命是有自性,那你來生還是這樣子,那就違背緣起了。你不管造善造惡,你永遠保持原狀,所以你必須要安立在本性是空,才能夠建立緣起法,這兩個是互相證明的,因為有空才有緣起,因為緣起所以它是空。假設你的生命不是空,那就違背緣起了,那就是自性有了。說你這個生命有自性了,那糟了,一百年後一千年後你還是這樣子,不管你造善不管你造惡,那就沒有因緣了,這個因緣法就建議不起來了,一切法是有自性的,那麼生命就恆常不變了。所以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才會一切法畢竟有,因為空所以才有資格談緣起,才有辦法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這兩個是一體的,所以緣起所以性空,因為性空所以才有辦法緣起,它要不是空它就有自性了吧,有自性怎麼緣起?

好,最後一個。我們可能這一堂課上完,再上一堂課,我們會針對空性做一個研討。如果你有空性的問題的,這一塊是很關鍵哦,如何把輪迴生死的繩子,從你的心中解開來,這個很關鍵,我們在下一堂的下一堂課,下禮拜二會做研討。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的理解對遍計所執的理解,就是說我們看到相狀,然後我們也有分別,我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可是我心知道我自己知道,我起了這個念頭,我是喜歡的,我貪著,然後我不喜歡的我起瞋恨心,可是就是我現在要對治的,就是說我不要去執著那個相狀,繼續進去是不是就是要破這一關?

[師父答]:對對對。

[學員問]:就是分別都還是沒錯,我應該是有分別的嗎?

[師父答]:不能夠分別,你一分別你就會產生執著,但是到分別還不算執著,到了執著的話就是,我一定要得到它,就到落入遍計執了。但是等到這個時候,你要斷它就難了。斷煩惱調伏煩惱跟調伏火是一樣,當火沒有燒的很大的時候,你就要下手,你不能變成森林火災了,所以當它變成執著就很難去動它。

[學員問]:可是分別不是一種自然反應嗎?

[師父答]:不能講自然反應,這是不自然的反應,非常不自然!因為你就多事嘛,你不能把錯誤當做自然,那你就完了。它是不自然的,它違背真理,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分別,是你自己給它分別的,你自己多事。我們要想辦法讓這個宇宙人生還它本來面目,不要加上你的加油添醋,它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好好的把今生走過去就算了。不要在人生裡面加太多的加油添醋,你會給輪迴增加很大的力量。

好,我們先上到這裡。那麼這個空性的法則是很關鍵的。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