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三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今天我想利用這個機會,我們把這個唯識學的教理跟淨土宗的念佛,跟大家做一個比較輕鬆式的研討,做一些互動。

首先我們先談一談淨土宗的念佛法門。

其實我們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淨土宗的念佛是很多元化的,不管是台灣、不管是美國、不管是其它地方,有些人是比較喜歡重視修福報的——做慈善事業的;有些人喜歡修止觀;有些人喜歡研究教理,各式各樣的人都是淨土宗的修學者。但是淨土宗它有兩個原則必須要遵守,你違背了這兩個原則,你就不是淨土法門。也就是說你的過程可以多元化,但是你的心態,它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第一個你要好樂淨土;第二個你要尊重名號。

如果你對來生的規劃,你不喜歡到淨土去,那你就不是淨土法門。因為淨土法門,它一定是要在生命的規劃,他要做一些改變的:你一定要遠離娑婆世界的輪迴,而到淨土的環境去,去親近十方諸佛的。所以淨土法門,它第一個規矩:就是你的來生的規劃,必須要設定——往生淨土!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不管你佛號念多少,你可能一天只有念一百句佛號,這都沒關係,但是你心態上要尊重這句佛號;如果你今天不尊重這句佛號,你也沒有資格叫淨土法門,因為它畢竟是一個他力攝受的法門、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我們之所以往生淨土,沒有一種力量是來自於我們的生命的力量,不是!是來自於阿彌陀佛四十八種的本願的攝受。我們只做了一件事情而已:我們成功的把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啟動了,叫做感應道交;後續的工作,都是彌陀對我們的加持攝受。所以你今天你可以少念佛號,這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不尊重這句佛號,你就不是淨土法門。

所以淨土法門它過程是可以多元化的,但是它的會歸是非常嚴格的——「好樂淨土,尊重名號」,叫做順從本願,這兩個規矩是不能動搖的,這是淨土宗的這個宗派的特色。

那我們來談談,我們前一段時間學的唯識學,唯識學也有它的特色。

唯識學它對於生命的一個理論,它認為:所有的外在的環境,是你的內心變現的,所以你內心是決定了外在的環境,而不是外在的環境去決定你。這跟我們一般的思考是有一點衝突的,我們往往會把自己的痛苦歸咎在:誒,因為有人刺激我了,就這個環境傷害到我了,所以我痛苦,這是我們一般的凡夫的思考;但是唯識學是不同意這個看法,它認為你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變現出來,你要自我反省。當然也可能不是你今生的因緣變現,可能是前生的你變現出來的,你前生的思想有問題,因為它的思想是相續的,所以唯識學它很重視內心的一種思想改造。

所以唯識學它的整個唯識的思想,它雖然安立了八識,祖師把它會成三類:第八識的異熟;第七意識的思量——自我意識;跟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了別。但是其實整個唯識學只有兩個重點:一個是管業力的阿賴耶識;第二個是管的思想的第六意識,這兩個。

所以認為我們的生命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來自外境的業力。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其實跟你的今生沒有太大關係,你也不要太得意,不是你今生的努力促成的,是前生的你做了善事,你要感謝前生的你;我們今天吃到的稻米,可能是去年栽種下去的,你只是摘果實而已。所以你今生的快樂,跟你今生沒有直接的關係,那是你有一個美好的過去;當然如果你今生相對痛苦,這也不能怪今生的你,不是你不夠努力,是你前生做了錯事。

所以唯識學對於業力這一塊,我們從唯識的整個學習來看,它把業力這一塊判做「依他起性」。它認為依他起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對錯,它只是一種快樂跟痛苦的感受而已。

其實人生本來是很單純,本來業力在釋放的時候,它只給你兩種相貌:就是快樂跟痛苦。但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是很複雜的,這個思想很複雜,就把快樂跟痛苦,就轉化成很複雜的人生:成敗得失、榮華富貴、貧窮下賤,就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名言出來。從唯識的角度,其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在觀這個人生的時候,它在破第六意識的遍計執——你的錯誤的思想。

我們看唯識學我們一路走來,我們學了十六堂課,我們看不出佛陀對業力這一塊有任何的評論,沒有!佛陀只是告訴我們:

業力這一塊——認命、隨緣,因為它總會過去的。你今天跟業力計較,你只有越陷越深,處理業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處理!不要去動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凡是想要處理業力的人,後果就是更糟糕!因為業力它帶動了另外一個業力,因為你陷入了阿賴耶識的業海,你就沒辦法脫身了;尤其是淨土宗的人,千萬不要去碰業力這一塊,你弄不過它的。你不要奢望用你今生幾十年的時間,去處理你無量劫來留下的業力,你最好不要這樣想,你最好不要不自量力。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阿賴耶識,這個業力,輕輕的走過去就好——不迷、不取、不動,這是最好的處理。如果你夠聰明的話,不要去碰業力這一塊,不要去計較業力。因為你去碰業力,業力就像蜘蛛網一樣,「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會帶動另外一個業力,這個阿賴耶識,你越攪動它,它就越沒完沒了。

所以學過唯識的人都知道:面對業力就是不動!不迷、不取、不動。凡是你今生所碰到的人跟事這一塊業力,它都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已經是一個種子而變現的一個果報,是很難改變的。你要把精神體力,用在改變你的思想,來生是可以期待的,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可以好好的去規劃你的來生,這是你應該把握的。

所以從唯識的角度,人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從唯識的角度:就是你要放棄今生!要把生命放到創造來生這一塊,唯識的教義是這樣子。

你要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去開創來生,因為今生已經是不可期待了;就是說它已經變成水果了,但是你的思想,它卻是一個種子的醞釀。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個有智慧的覺悟的菩薩,他很重視他的起心動念:就是說別人對我怎麼樣,這個我不管,對我好,那是我的業力;對我不好,也是我的業力,但是我怎麼去面對人生,我的思想——我起心動念,這是一個新的業種,它影響到我的來生。我們人生的最大的挫敗:就是我們花太多時間,去處理已經成就事實的水果;而忽略了去開創來生這一塊。所以唯識學,它很重視你的第六意識——思想改造。

那麼現在我們要說什麼事呢?就是說:我們怎麼把唯識學跟念佛法門結合?

其實唯識學跟淨土宗關係是很密切的,淨土宗它強調:好樂淨土、皈依彌陀,是吧?這兩塊也是思想。其實淨土宗在所有宗派裡面,它最有關係的就是唯識跟天台這兩塊,它也重視思想,何以見得?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知道,蕅益大師在前言,第一句話講到:

「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就是你今天會不會往生,完全是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質;至於你往生以後,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是你的業力了,你修了多少福報?你的善業力有多少?

所以淨土宗它是強調隨念往生,它不是隨業啊!所以也就是說你今生是不是往生,跟你對淨土的好樂、對名號的皈依,這種思想建立起來沒有?

所以唯識學是重思想——重第六意識的思考;淨土宗也重視思想,淨土宗的修學:重思想而輕業力!

當然你不能造重大的業力,因為你造了重大的業力,臨終你很難受的,你業障現前的時候,你很難保持正念。所以淨土宗對待業力是:誓斷一切惡!但是對於修善度眾生這一塊,不是非常強調,隨緣就可以了;但是對斷惡,它也是很強調的。所以我們如果學了唯識以後,你善用第六意識,對淨土宗是有很大幫助的。

那怎麼樣把唯識的這個第六意識的思考模式,把它運用到淨土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談的主題了。

第一個:我們可以歸納成一種信仰式的念佛。從唯識的角度:思想的改造,第一個就是改造你的信仰。你信仰不改變,你的思考模式是不會改變的。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的思想,就是:貪念娑婆,不樂淨土,這是一個錯誤的信仰。我們對於娑婆世界太過於貪念,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不樂淨土:雖然十方諸佛都創造很多美好的世界,等我們去,但是我們誰也不想去。所以這兩種信仰你不改變,你淨土法門就沒辦法走下去了。

所以唯識學呢,它就是——名言,你要建立一套新的名言分別。我們以前的思想,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可能小時候,曾經有一些什麼生活經驗:有遇到某種人、碰到什麼事情,我們的心取到一個影像,這個影像可能給你極度的快樂;也可能給你極度的痛苦,總之給你一個終身難忘的感受,然後你這個影像,就把它牢牢的給catch,抓住不放,就是心有所住!那麼這個影像,就影響你的信仰。

所以我們一般人,很少很平靜的去看外在的世界,很少。也就是說你從小到大,可能是你前生累積很多的影像,這個影像會給你一些概念的,所以我們就是心隨妄轉,我們寧可相信我們心中的影像,這種片段的、不全面的影像,給我們很大的誤導。

比方說娑婆世界。諸位認為娑婆世界是如此美好嗎?當然它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總相來說,它痛苦多於快樂,這是事實!只是我們今天在付出痛苦的時候,我們心中總是存著:哦,這個痛苦可以給我們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們痛苦,我們願意去忍受。你從小的讀書——工作,其實我們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辛勞——「諸欲求時苦」:追求的時候辛勞;「得時多怖畏」:得到的時候,你心中也是戰戰兢兢,你很怕失掉;就算失掉了,你就「失時懷憂惱」,所以「一切無樂時。」

所以娑婆世界,它所有的快樂,都來自於一種不安穩,娑婆世界沒有一個人有安全感的,說實在的,因為你知道這個快樂是不堅固的。就算你今生不會失掉,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要全部的破壞。所以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我們今生在這裡投胎,好不容易把環境適應了;結果死掉以後,業力把你漂到非洲去了;甚至於你造了罪業,業力把你帶到螞蟻的果報去了。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的輪迴,我們永遠在適應環境:好不容易做一個螞蟻,我也習慣了,誒,死掉了;來生變成一隻狗。所以你就是說生死疲勞啊!你只要不離開輪迴,你人生永遠沒有安全感,娑婆世界沒有安全感這回事。因為它是一個無常動盪的環境,因為你大環境是動盪的,你就不可能安靜下來,這就是佛陀要我們離開輪迴的原因,因為你太沒有安全感了。

所以我們以前對娑婆世界的好樂,是錯誤的理解,我們看到的娑婆世界的片段,可能你看到的娑婆世界某一種美好的東西,所以你喜歡了娑婆世界,你願意繼續輪迴;但是我必須提醒大家:你看到的美好的人、事,只是一小片段而已,你沒有看到娑婆世界的全貌,所以你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佛陀出世以後,當然第一個講到苦諦,它的第一個:就是無常!娑婆世界對我們的傷害,來自於佛陀說的:欺誑性!它老是欺騙我們。你看魔術師,佛陀經常用「如夢幻泡影」,這魔術師一下子變成一個兔子,欸,兔子變久了也就習慣了,欸,這個兔子沒了;下來變成一隻貓……所以它就是一種變化的一種情況。所以我們第一個:改造我們的一種貪戀娑婆的信仰!你必須告訴你自己:娑婆世界不是一個很好的安住處。這是第一個——厭離娑婆。

第二個:欣求極樂。我們離開了娑婆世界,應該去哪裡呢?所以我們就必須對淨土有所了解。其實我們以前不好樂諸佛的淨土,主要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淨土,因為我們誰也沒有去過淨土。所以你這個就必須要學習了,你必須從經典裡面,透過佛陀的開導——他所設立的這種文字相去學習了。

大方向我們在學習淨土的時候,你要分成兩塊:第一個你要好樂淨土;第二個你要尊重名號。好樂淨土在《彌陀要解》分兩塊:一個安樂道;一個解脫道。第一個:你要學習淨土讓你快樂的這一塊。比方說淨土的身心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到了極樂世界你沒有痛苦的感受,它所有的環境都是如意的:你眼睛看到的色塵、耳根聽到的音樂、你所接觸的人,都沒有一種傷害性的、逼迫性的痛苦的感受給你,當然這個地方經典講很多,我們就不再論述了。總而言之他的色身也沒有病痛;當然淨土,他的飲食也不要經過追求——他「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不用去工作,把你寶貴的八個小時,換取你的衣食,浪費很多的精神體力。所以你可以從安樂道裡面,你可以規劃出極樂世界的快樂,它的重點在於:自然的!

凡是一個快樂要經過追求的,就一定有過失!因為你要追求,就有得失的問題了。娑婆世界的快樂問題,為什麼這麼複雜?因為它必須要追求,追求的過程就必須產生競爭跟對立,就有成敗得失的問題;所以極樂世界的快樂,它最殊勝的是來自於它是:自然的給你一種快樂,那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我們對於淨土的了解,第一個:是一個安樂的國土,這第一個。

第二個:極樂世界是一種清淨的國土。娑婆世界的快樂,很容易帶動我們的慾望,我們會有一種更多的追求。所以我們看人世間沒有一個人是滿足的:他有了更好的房子,說你應該滿足了吧,不對!他只滿足了幾年,三年後、五年後他會看到更好的房子。所以娑婆世界的快樂,來自於它會刺激你的慾望——貪慾,而這是一個無底洞啊!諸位;極樂世界的快樂,它不會帶動你的慾望,它會讓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為它不是業感的,它是彌陀本願攝受的。所以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快樂;娑婆世界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你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從佛教的因緣觀:福報大的人比福報小的人更容易造業的,要小心。你今生的福報你弄得不好,你要付出來生痛苦的代價的,因為你比一般人容易造業。因為你的業力,善業給你快樂的時候,它同時刺激你的煩惱,除非你很有定力呀。那麼我們要說什麼?就是說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了解:第一個它是安樂的;第二個它是解脫清淨的。所以你在這安樂的環境當中,你不會產生放逸的煩惱。

所以我們透過唯識的一種思想的名言,我們可以重新對於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一種正確的了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就是唯識強調的:善用你的名言——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你往哪一個方向思考,你就帶動你的不同人生。所以從淨土宗的正確思考: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是第一個思考。

第二個:尊重名號。你必須把你所有的淨土的功德,跟佛號做一個連結。諸位,你沒有本事去創造淨土的功德,你沒有本事的,不是說你今天你喜歡到淨土去,你就可以去的,沒有這回事情,業力不會放過你的。所以你必須要把所有的願景跟名號連結起來,因為有彌陀本願的攝受;也就是說你必須把來生所有的希望——你的願景跟佛號做一個連結:因為有彌陀本願的攝受,你才有資格厭離娑婆、你才有資格往生淨土,所以你對佛號更珍重了!

所以淨土宗,它其實也是強調思考模式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尊重佛號,這個都跟唯識有關係吧。當然這個都是一個基礎的工作——建立對淨土的好樂、建立對名號的皈依,這個只是淨土宗的基本功而已,叫做信仰式的念佛,但這樣子也不能夠完全保證往生。

第二個:我們必須提升到觀照式的念佛。「觀照」就是觀照生命的本體,觀照空性這一塊。很多淨土宗的人不碰空性,這一塊你是很危險哪,為什麼呢?因為淨土宗的往生,不是說你在佛堂,你感覺到:哦,我這一堂功課做得不錯,我現在的心態在念佛裡面、在誦經的過程當中,我已經真實的憶佛、念佛,我真實的發心要往生淨土了,你就可以往生了,不是的!平常的念佛都不能算數的。

淨土宗的往生的成敗在臨終的正念,諸位,臨命終跟你在佛堂用功,那是兩碼事。臨命終的時候:它第八識——你無始劫的習氣會現前——阿賴耶識會現前,那是臘月三十算總帳的時候了。你平常的操作只有第六意識了,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必須面對你無始劫的煩惱習氣。當然不是所有的妄想都會干擾你,但是有些妄想跟你的堅固執著結合的時候,形成一種顛倒妄想——我們一般說的盲點的時候,你這個佛號就糟了。

我們在生命經驗當中,有些人跟你因緣特別深的;我們在生命經驗當中,有些事情你真的放不下的:有些人對財富、有些人對名聲、有些人對眷屬的親情,反正你會來娑婆世界,你的人生一定有盲點!你沒有執著某一件事情,你今天不會來娑婆世界。所以你雖然建立一套新的思考:你願意欣求極樂、你願意皈依名號,但是你可別忘了,你過去的心中,有一種強大的勢力,你很難掌控的,在《楞嚴經》給它一個名詞,叫做「顛倒妄想 」——顛倒想;就是這個想法一出來的時候,你沒辦法控制自己了,你沒辦法控制的。所以在佛法裡面,只能夠用空觀來加以對治了——空性的智慧!在空觀的智慧當中,當然它是兩塊:一個是根本的空觀;一個是對治的空觀。

根本的空觀,就是《楞嚴經》說的:你要回歸到你的真如本性。根本空觀就是:你要觀想你是本來清淨,生命裡面本來什麼都沒有的;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對治性的空觀——我們在唯識學講的無分別智。就是說其實有些妄想,你要對治它是很難的,你只能夠把這個妄想直接切斷——就是你不能去想。你不能夠把這個火燒得已經滿森林了,再去對治它,那時你已經沒辦法對治了,尤其是你的盲點。所以佛陀在對治煩惱分成兩塊:微細的煩惱,可以事後再對治;特別堅固粗重的煩惱,你在一開始有徵兆的時候就要切斷,就要把這個名言切斷,叫斷除名言,叫做修無分別智,你要提前對治。

所以如果你今天不碰空觀的人,你的生命會有兩個問題:第一個你一方面欣求,想要往生淨土;但是你心中有一個很深固的盲點:你又執著某一件事情,但是它畢竟力量大,因為強者先牽嘛,它是你無量劫來熏習的一種習氣,你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你看我們在淨土宗實際的操作例子當中,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他佛號念得好好的,突然間變卦了;他本來你在助念的時候,他是非常的隨順佛號,他的心是跟著佛號運轉的,但突然間臉色變了——磁場變了、心態變了,就是他的煩惱浮出來了,他的思想改變了。就是你平常這個地雷,你就不處理嘛。所以我們必須要接觸空觀,就是把生命歸零,就是說:你一定要有一套方法,當你很堅固的執著出來的時候,你怎麼面對它?你不能假設這個煩惱,臨終不出來,這個是不切實際的。

因為臨命終的時候,阿賴耶識粗重的習氣、業力都會起來的。我們的確沒辦法面對,我們無始劫來留下很粗重的、堅固的執著,有些人你看他對親情特別執著,他的兒子根本就是一個放逸的境界,他還是會照顧他,這沒辦法,因為盲點,什麼叫盲點?就是沒有理由。當然你看別人很清楚,你自己在起煩惱的時候也是這樣子——旁觀者清嘛!

這種盲點你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不去想它!無分別智就是:這個思考你不能繼續再思考下去,你不能用邏輯道理去面對它,你沒辦法面對了。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有些煩惱你必須跟它溝通的,欸,你這樣做,你這個罪業,會給你來生痛苦,你今生一時的快樂,會給你來生很久的痛苦,你願意嗎?有些比較微細的煩惱,我們可以用佛法的道理跟它溝通的,用創造一個思想,來面對另外一個思想,這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堅固的執著是不能溝通的,你沒辦法跟它溝通的,因為你不是它的對手,它已經起顛倒了,你怎麼跟它溝通呢?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不能再想下去了,斷除一切的分別——佛陀的智慧啊,修無分別智!

所以無分別智這個法門,專門對治這種每一個人心中的盲點,就是最好的溝通:就是你不要想它了,「一念不生」是最好的溝通。因為妄想本身是沒有力量的,它本來就不真實,因為你不斷的想它,你給它力量的,你只要不再給它能量——你再不給它名言,它自己會枯萎的,它自己會沉澱的。所以我們必須要面對煩惱的時候,注意兩塊:一個是微細的煩惱,這個是可以透過溝通來轉變它;有一種是不能溝通的,就是你只要不給它能量就好——你只要不要再想它,它自己會沉澱下去,所以帶業往生就是這樣子,你不要再去給它能量了。

所以我們從信仰式的修學,可以提升到空性的修學,開始面對我們內心的煩惱習氣了,即便不能斷除,起碼讓它安定下來。

那麼第三種:就是從空性的修學,提升到菩提式的修學,這是最高境界了。我們前面兩種的修學都是站在我們個人的生命、個人的緣起,來談怎麼改造我們的來生、改造我們的生命,但是淨土宗的人我必須提醒你:你到淨土去其實是為了成佛的,不是只是追求個人的安穩快樂而已。佛教的思想很強調一個概念:叫「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就是你必須把你一種個人的生命體,把它擴充為無量的生命體,就是「無盡燈」法門。

所以你最好在因地的時候,把你每一句佛號,都能夠把每一個眾生都考量下去。你這個佛號的船隻坐你一個人,以後這個佛號會很孤單的,會很孤單的!你只能夠自受用。「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本來是一個全面性的功德;但是因為你心量太小了,所以你只開啟它某一部分的功德,非常的可惜啊!所以我們一再的鼓勵淨土宗的同修們,你既然花同樣的精神體力在念佛,其實你可以把佛號的功德開得更圓滿,就是擴大你的心量。你把「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景,放到這句佛號去,這個佛號以後的力量會發揮得更大,就這個車子的力量更大,它不但帶你到淨土;它還會不斷的陪著你、加持你,直到成佛為止。

所以我們必須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個圓滿的結合。所以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除了你能夠去思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以外;思惟空性,調伏你的粗重煩惱;你還要思惟佛道的問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然這個是後半段,最圓滿的念佛——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為了成佛、為了廣度眾生而念這句佛號,這樣子的念佛是最圓滿的,你能夠成功的把所有佛號的功德都開啟出來。

總而言之,淨土宗它是二力法門——心力跟佛力的結合。佛陀的功德已經準備好了,佛陀花了很長的時間,把這句佛號創造出來,其實佛陀的功德已經沒有瑕疵了,他已經成功的做好無量光、無量壽,關鍵是你準備好了沒有;也就是說,你是用什麼心態來念這句佛號,佛陀會給你相應的東西。如果你要的是糖果,佛陀只好給你糖果;你要的是蛋糕,佛陀就給你蛋糕;你要的是摩尼寶珠,佛陀就現出摩尼寶珠給你。所以淨土宗的人一定要知道:心力會帶動佛力的;雖然佛力也會加持心力,也就是說你準備好了沒有?這就是為什麼淨土宗的人,你不學唯識的人,你根本不知道第六意識怎麼去操作嘛。

諸位,阿彌陀佛,他可以對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阿彌陀佛不能改變你的思想!如果你一意孤行,佛陀是拿你沒辦法的。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你準備好了,佛陀也準備好了,這才叫感應道交;你都不準備,你該打妄想打妄想、該起顛倒起顛倒,你就是時間到了去念念幾句佛號,你得到的只是糖果——得到人天的快樂,因為你的思考模式沒變。

佛號是沒有方向的,它是一個萬德洪名。但是這個佛號,到底是投入了娑婆世界的輪迴,變成人天果報;還是到了淨土;還是這個佛號能夠永遠帶到你成佛,是你的思想決定的,叫心力引導佛力。所以做好你思想的準備,變成很重要了,因為它決定了這個佛號會給你什麼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結合唯識學的道理。因為整個第六意識的思想改造,講得最清楚的、最有條理的就是唯識學。因為你再往後走,你到了《楞嚴經》、《法華經》,它已經不談第六意識了,它完全講真如了,那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了。到了《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佛陀會假設你已經學過唯識學了;就好像你讀到碩士班,他假設你學過大學了,他不會重複以前的東西了,他直接講不共的東西。

所以你現在不知道,怎麼從第六意識的生滅因緣裡面,去改造思想,你直接接觸《華嚴經》,《華嚴經》的東西完全不動念頭的,那是「稱性起修」,那完全講真如緣起的境界,但是問題是:你連基本的工作都沒做好嘛。我們要先求改造思想,然後才有資格談到不生不滅,所謂的沒有思想,因為到了真如的境界,是沒有什麼思想,那完全是願力的表現,那是菩提心跟空正見……到了《法華經》、《華嚴經》,全部是你的菩提願力的顯現嘛,哪有什麼思不思想?它認為你思想早就應該調整好了;但是你忽略了唯識這一塊,就好像說你這個基礎都沒做好,你就直接跳到空中花園去了。《法華經》、《華嚴經》全部是稱性起修,它才不跟你談什麼思想盲點這一塊,它認為你應該早就準備好了,你應該上路了。

所以我們務實的淨土宗的修學,先從信仰下手:信仰當中去改造我們對娑婆世界的信仰、對極樂世界的信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後到空性的修行當中呢,調伏我們的盲點,把生命歸零,回到我們原始的清淨心;最後再發起廣大的菩提願。我們不是順從本願而已,我們要順從廣大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這樣才是一個圓滿的念佛法門——信仰、觀照、菩提。當然這個都是跟唯識的操作有關係。

好,這堂課我們等於是把前面的唯識學,跟念佛法門做一個總結。我們先講到這,有沒有問題,可以討論一下。

[學員問]:師父慈悲!常說一切都是唯識所現,唯識無境,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痛苦不幸之事,我們不想讓它發生,但它還是發生了。可否請師父再解釋一下:一切是唯識所現的意義。阿彌陀佛。

[師父答]:它的唯識學,它沒有只講第六意識,對不對?唯識學它也講到第八識嘛!第八識它不是歸你管的,如果唯識學只講第六意識,那就很簡單了,是吧?你喜歡怎麼樣它就怎麼樣,那是極樂世界的境界。

唯識學它分成兩塊:一個第八識管的業力,業力它要釋放的時候,它不管你的,它不管你喜不喜歡的。所以這個最頭痛的是第八識,它把無量劫來你的善業、惡業都保存起來,而且我要提醒你:第八識是無意識的狀態,你只能夠引導它,你不能控制它,它業力釋不釋放,你沒辦法決定的,第八識不歸你管的。

所以佛陀為什麼要我們認命隨緣?就是你根本說了不算嘛!你不希望痛苦,它還是會痛苦;既然它不歸你管,你就少費那個心思了。我們現在人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掌控一個不歸你掌控的東西;而你該管的沒管。該是你管的:第六意識——你的思想可以改造的,你不去做,結果你去管一些外在的因緣果報,這個本來就不該你管的,所以凡夫就是錯用心唄。我們都是去計較今生的成敗得失,結果死亡到來的時候:哦,全部都沒了!結果你發覺你的內心的很多問題,沒有處理的,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每一次到死亡的時候,全部都後悔,然後歷史一再的重演。

諸位,業力不是你該管的這一塊;既然它不歸你管,你就不要把心思放這一塊了,你想想你能夠控制的。就是說人生有一半是無奈,有一半是充滿了希望,你不要把心思老放在無奈的地方,你的痛苦是你自找的,你把心放錯地方了,業力,是不歸你管——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本來就不歸你管,你一定要管。你說你生一個小孩,這個小孩歸你管嗎?你只有盡責任、義務,他歸你管嗎?他有他的業,你有你的業,是吧?他要是欠你的,他會對你好一點;但是你欠他的,你就認命了,是吧。因為一定有共業才有家庭,所以他不歸你管,你一定要管他,你就自找麻煩了!

所以就是說我們不能改變今生,但是你可以改變你的念頭。就是你有些東西,你不能去碰的,前面有一個地雷,我沒辦法處理掉,但是我可以閃過去——趨吉避凶。沒有人說要把所有的凶都去掉,這個也不現實,他叫你避凶,他可沒叫你把所有的凶都消除,你有本事把無始劫業力都處理掉,不可能!記得:有些是該你管,比方說你的思想,這個該你管;有些是不該你管,你最好分清楚,你才不會踩到地雷。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有聽過一個故事,說有一個鍋漏匠,由諦閑法師安排他在一個破廟裡修行,因為他小時貧苦,沒有讀過書,所以諦閑法師只教他一心念佛號就可以,他老實念佛三年後就立地往生。那弟子的問題是這個鍋漏匠,他目不識丁,也沒有機會親近善知識、也沒有聽經聞法、也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他只靠念佛就有這麼殊勝的成就。那弟子的疑問是:他是嫌命苦而求離娑婆,並不是真心明白苦諦而欣求極樂;二、他只有事修、沒有理觀;三、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

[師父答]:你怎麼知道他不知道呢?好了,這個問題我大概知道你意思,OK了。

修行都是個人化的了,其實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只看到他今生沒有學習過,你看六祖大師,他今生哪有學什麼教理呢?他是一個送柴火的一個佣人,他就把柴火送過去,他主人叫他去送柴火,他送過去了,那個主人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就開悟了;我們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感覺。但是你不能假設你是六祖大師,是吧?佛法的修學,我們身為一個法師,我們從正常的方式來引導大家,但是有些特殊的個案,的確!我們不知道你過去做了什麼,但是呢,可能你前生這個次第你已經走過了。但是從一個法門的施設,我們必須假設每一個人都是業障凡夫。

但是我要提醒你:你最好不要觀想你是六祖大師,不要高估了自己了。如果你本身就不貪戀娑婆,你本身……前生就已經把欣求極樂這塊做好了;你本身就沒有盲點——你對什麼事、人事,完全沒有執著:誰對你怎麼樣你完全無所謂;你失去了什麼東西你也不會痛苦,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觀了,你沒有這個病,你根本就不需要吃藥嘛。但是我這要提醒大家:不要高估了自己,如果你有這個病,然後你又不想吃藥,你的後果就是病更嚴重。

蕅益大師,歷代的祖師,他們抉擇的一套系統方法,是一種正常人的道次第;當然你也可以不走,你說:誒,我沒有這個毛病,我不需要這個過程,那只有你知道了,的確有些人天生本來個性就淡薄。

當然佛陀的法藥,你要吃到什麼程度?答案就是只有你自己知道。我們也不排除有些人根本什麼都沒有準備,他直接念佛就往生了,這種人前生已經修的非常好,好幾生的修學,他前生……合理的推論:他前生只是一時的失誤們,沒有往生,所以他今生一念佛,本來就水到渠成,但是你是這種情況嗎?所以其實哪些藥你該吃,哪些藥不該吃,我們都已經不是有神通的善知識,所以你現在只能夠做你自己的醫生,末法時代,有法無人。所以做為一個法師,我們只能夠把這個法抉擇出一套系統,至於怎麼用,我們不能夠抉擇一個個人化的佛法,我們做不到;我們只能夠抉擇出一套通途性的佛法,就是原則性的佛法,但是個人要怎麼操作,你自己去嘗試吧!

當然你也可以跳過某一個階段,說這個過程我可以不經過,可以!你要有把握:我沒有這個病。那你說我沒有這個執著性,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觀了嘛;不過菩提心例外,菩提心是多多益善,它跟斷惡不一樣,有些法門是多多益善的。所以你說你不修菩提心,這個就不合理了;你說你不斷惡,這個可以理解,因為你沒有這個惡,就不需要斷;但是菩提心它是多多益善,它是一種串習。所以該怎麼操作,你們自己看著辦。

[學員問]:師父,我想請問一下:我們經常說要發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是本來就有,還是因為因緣而發出來的一個心?

[師父答]:好,請坐!從天台宗的角度,認為我們本來就「性具」,它是一種「性具」的思想,這是我們明年的課程,它很強調「性具」。其實所有的善根我們都本來就有,但是你怎麼把它激發出來,那就是「發」的問題了。凡是要講發動的,一定是要造作了,是吧?所以佛法的修學,從天台宗它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不生滅」就是說你本來就有,但是你要有生滅的第六意識的造作,去啟發它;就好像說大地裡面本來就有石油,你要沒有石油,你怎麼挖也挖不到但是你不去開採它,它等於沒有,因為你沒辦法受用,對不對?所以本來就有,跟後天的努力,它是不衝突的,它是一個性德,一個不生滅的性德;一個生滅的修德。

所以你要發願,發菩提心從願力下手,先設定一個目標。我們什麼事情都是要先勉強,然後才有自然,既然講「發」,就是勉強了,到最後才有所謂的菩提心的相應。因為有些人會不同意,比方說你的自我意識——你第七意識就不同意了。我們一般人的思想裡面,是保護自己的——我愛、我見、我慢、我癡,我們會保護自己:我憑什麼要為眾生努力呢,是吧?所以你發菩提心的人,你心經常要衝擊矛盾——真妄交攻,但是你必須要說服你自己,用不斷的道理跟自己溝通,因為這樣子對你是最有利的;就是說你不發菩提心,你的生命只有越來越狹隘。

佛陀為什麼成佛?我們以前也沒有少幹很多的善事:我們過去也曾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修了很多的善業,那些善業跑哪裡去了呢?散落到卑賤的快樂的果報去了。為什麼這個善業到佛陀的心態,會變成一種無止境的常樂我淨的功德出來;為什麼這個善業到我們的生命裡面,變成一種卑賤的人天果報呢?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態不好!所以你發菩提心以後,會讓你所做的所有的善業更加的廣大圓滿,同樣一件事情,你何樂而不為?所以你必須要透過很多的道理,跟自己溝通。因為我們喜歡保護自己,結果把自己弄得越來越卑賤、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狹隘,這是不好的心態——自我保護不是好的心態!

所以唯識學的理論好就好在:它很強調思想改造。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你可以透過學習,透過跟自己溝通,所以發菩提心是很重要了;念佛也是這樣,你至今用自私的心來念佛,阿彌陀佛給你的功德,真的很有限,因為你心態沒有準備好。

[學員問]:師父慈悲,聽您上課時曾經說過,有一母親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看書的時候睡覺;另一個是睡覺的時候還看書。請問師父:這個母親,如果想修無分別智要從哪裡著手?

[師父答]:這個母親,其實她是看到了同樣的影像,是吧?大兒子也在打瞌睡,小兒子也在打瞌睡。但是就著母親的世界裡面,她的解讀,她認為大兒子是放逸的,因為她認為大兒子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但是她的解讀,認為小兒子是精進的,她說小兒子不錯哦,打瞌睡的時候,還是不忍心把書放下,打瞌睡的時候還在看書。所以她的解讀不一樣,她就創造她不同的人生觀了。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母親的緣起,她跟這個大兒子的惡因緣,會不斷的加深;她跟小兒子的親密的因緣,會不斷的增長——合理的推論,你從念頭就看得出緣起了,是吧?當然這個是輪迴的力量嘛!輪迴的根本:就是對立!你一定要有對立的思考,你才會輪迴的;就是說本來這個世界是沒有對立的,它只是一個因果顯現,它哪有什麼對立呢?它那樣就是那樣!我們把所有的分別心都停掉的時候,我們還給這個世界本來面目,你不要去加油添醋,這個世界它只是一個因緣假相;是我們自己多事,把這個世界弄得很複雜——安立名言,那問題就很複雜了。然後大家就開始各自的追求了,就造業了。

所以無分別智就是說:對外無分別;對內有分別。因為你要思想改造,你要分別吧,要如理思惟;外境不要再分別了,因為你這個外境的分別,你很容易造罪業——攀緣。你不能再造罪業下去了,尤其你要往生淨土的人,你不能加深生死的業力,你那個業力,已經夠重了,你不能夠再加重了。

這個佛號:一個是往生的願力;一個是下沉的業力。帶業往生:你起碼要把這個業力,讓它能夠安定下來,你才有辦法帶它;這個業力,你經常去刺激這個業力,你怎麼帶它呢?所以無分別智就是說:外境,它那樣就是那樣,你把你的這種加油添醋的名言都拿掉了,就恢復它本來的樣子就好了;你該分別的是什麼呢?你要分別法義、如理思惟、改造你的思想,這是你該分別的,你要把第六意識的心思,放在這一塊,這一塊是歸你管的。

所以無分別智,我們現在無分別智的操作:都是對自己無分別,對外開始分別,這個錯了!你要知道:對外無分別,對內有分別,你要不斷的反省你的思想對不對,這是要分別的;對外它已經是成熟的果報,隨它去了,因為你管不了這麼多了。你是個凡夫,你先到淨土去;等到你是法身大士,你開始從空出假,來到娑婆世界,你做普門示現的時候,你再去做各式各樣的分別,該怎麼度化眾生,現在你不能管這,你這個外面的業力你管不了,你就不能分別。

[學員問]:師父慈悲!可不可以請師父解釋一下:臨終如何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幫助亡者往生?

[師父答]:這個助念,《印光大師文鈔》有提到了,它是兩個重點:一個開導;一個念佛。當然你要看狀況,這個人佛號已經念得很不錯了,你不能說:欸,煞板,我一定要開導一下,不可以!他已經上路了,是吧?但是你發覺你佛號念得很久,他的相貌都沒改變,那個相貌看起來還是很執著,他的心根本沒有跟著你的佛號轉,那你佛號就要先煞住了。因為你佛號念不進去,他心中「必有一物」——你不把那個執著破掉,這念佛就沒有用了,所以這個時候就要煞板——開導。最好先了解他,他的盲點在哪裡?

所以到底是要開導,還是直接持名?看情況!但是一個原則:少去碰他,不要去動他。斷氣後八個小時,斷氣後,就是西醫所謂的死亡,就是斷氣以後八個小時,盡量不要去碰他。他的姿勢好不好看……這都不管,不要去碰他、不要去哭泣、不要去跟他講一些會打動他感情的話。只有做兩件事:要麼開導他,保持正念——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要不然就直接提佛號,只做兩件事情。

[學員問]:師父慈悲,師父昨日拜八十八佛的時候,提到拜佛要上虛下實,腳跟抓住,是否要一直抓地,直到拜完九十分鐘?還是拜完起身後才抓地?

[師父答]:它是下去跟起來的時候要抓地,這兩個是重點。因為你腳掌不用力,有些拜佛的人,他越拜,他頭會發熱,心煩意亂。因為我們在修行,調身、調息、調心,身體很重要,因為你身體會影響到你的氣息,氣息又影響到你的內心的活動,所以你必須把你的氣血往下降,你的心才靜得下來。所以你的心要往下降,你的氣血要往下降。

所以你在拜的時候,拜下去的時候抓地,起來的時候也要抓地,其它時間你就專心佛號就可以了。當然這個是一種習慣動作,你習慣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用管它了。像我們拜習慣了,我們自然會抓地,所以我們就一路的聽你的佛號聲音就可以了。但是你的身體的操作,也很重要,你的身體操作錯誤,你的心就很難靜下來,因為你會拜得滿頭是汗,你就不喜歡拜佛。

諸位,所有的法門你要跟它相應,一定要喜歡它,你沒有意樂,這個法門跟你就沒有緣了。所以你要拜佛拜得你覺得:啊,拜完很舒暢!這個法門你才可能修下去的,不能勉強。所以你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你就越拜越痛苦,你每次拜完佛都是腰酸背痛的,你會喜歡拜佛嗎?不可能!所以身安則道隆嘛。所以你每次拜完以後,覺得身心很舒暢、很寂靜,坐下來念佛修止觀,對你有很大的加持力,你才會喜歡拜佛嘛。所以我們掌握一個正確的拜佛,它會提供一個很好的一種基礎——道前基礎,它會提供你一種很寂靜的身心;也就是說你拜佛前可能相對躁動,拜完了以後很寂靜,你每一次都得到它的好處,你就更喜歡拜佛。

諸位,你不能永遠活在信仰,信仰一定要跟你的意樂結合——好樂。所有的修行,你一定有功德相出來,才會激發你往前走的。那麼功德相要出來,方法就很重要,它的過程就很重要。你不能老是把所有的修行都變成很勉強,你只是活在一種信仰當中,你永遠沒辦法上路;知道它、信仰它,你不如好樂它,來得更好!所以我們要學很多善巧就是這樣。因為你每修一個東西,它就會出現功德相,你就更喜歡它——更喜歡它——你就更進步,它產生一種善的循環——一種相續的力量,這個很關鍵的。

好,我們今天這個簡單的研討課,就到這裡了,也感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我們迴向!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