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九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五面,四十五面我們講到乙二:事修。

我們淨土宗的修學,我們主要的宗旨就是追求臨終的正念,千念萬念為了是追求臨終的正念。那麼事實上臨終的正念,跟我們平常的正念是不太一樣的,因為平常的正念,它的作用是表現在第六意識。我們平常的正念,你只要調伏你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煩惱就好了,因為第六意識是生滅變化的,所以你能夠打個佛七,或者你能夠專心的用功一段時間,你會發覺平常的正念,並不是那麼的困難。

所以淨土宗很多人產生錯覺,他從平常的正念的容易,他就推論臨終的正念也是容易的,這個是淨土宗一個很大的盲點。因為你臨終的正念,它除了第六意識的問題以外,它要面對第八識的生死業力。所以古人說,臨命終的時候,那叫做臘月三十算總帳,不是算今生的帳哦,算無始劫來的生死業力的帳。因為你臨終的時候,阿賴耶識現前,是人臨命終時,阿賴耶識的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的種子,都會現在你前面,那麼這個時候,第六意識當然它的問題就複雜,它要內調煩惱,外調生死業力,它是內憂外患,它雙重的壓力。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我們遲早有一天要面對阿賴耶識的,遲早,因為它不會放過你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我們必須讓第六意識在臨終到來之前,你要具足兩種的功能:第一個調伏力,第二個引導力。我們怎麼去調伏第八識,怎麼去引導第八識,讓整個生死業力能夠順從彌陀的本願,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要做的功課了,除了調伏妄想以外了。

那麼調伏力,我們前幾次的課程講到兩個重點:第一個你要調伏我們八識裡面的生死的重罪。我們不能夠在我們生命當中,累積太重大的罪業,這種殺盜淫妄的罪業。臨終的正念是有條件的,你一定是身心沒有障礙,所以我們必須要在臨終之前,把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把它懺除乾淨,這是你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在你生命還沒有結束之前,趕快把阿賴耶識裡面特別重大的罪業把它處理掉。

那麼這個處理的方式,在大乘佛法當中有三個法門:就是懺悔、皈依、發願。你要有一個懺悔的心,這個懺悔的心當然主要就是你要怖畏當來的果報,生起怖畏的心;第二個:皈依,我們在懺悔過程當中,一定仰仗三寶的加被,你要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一個懺悔的法門來引導你;那麼第三個當然發願,你能夠盡未來際,奉持如來的戒慧,絕不再犯。所以你透過懺悔、皈依、發願的法門,你可能經過三個月的加行,或者是一百天、一年的加行,你就很容易把這個罪障給懺到讓它沉澱下來。所以我們臨終正念的第一件事情,你要趕快處理你的罪業的問題,你不能讓它相續下去。

那麼第二個就是調伏我們的顛倒妄想。我們第六意識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有些妄想是不障礙你往生的,叫做表層妄想,這個妄想不可怕,你只要佛號提起來,它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種妄想是特別堅固的,叫做顛倒妄想。

這個顛倒妄想的形成,在《楞嚴經》它是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取相。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由於我們個人的業力,我們會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當中,我們取到我們自己業力相應的相狀。如果你善業起現行,你會取到一個如意的、美好的相狀;如果你這個時候剛好罪業起現行,你當下取到的是你不如意的,違背你心意的相狀。當然這個取相都沒有錯,凡是業力顯現出來的東西,在佛法裡面叫做依他起自性,這個是沒有錯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分別。第六意識把我們取到的相狀,根據我們個人的習氣、思考模式,安立名言,這個時候問題就複雜了,因為相狀經過你的解讀以後,它產生對立了。所以你怎麼解讀人生,這是很重要的關鍵,面對人生容易,解讀人生難。因為你第六意識一旦安立名言,這個相狀就產生固定的相狀了,所以這個時候你安立名言以後,你的相狀產生對立的時候,你就很容易提供第七意識產生執著了。第七意識的我愛執就住在這個相狀,那麼當你的心有所住的時候,你的心態就產生變化了,這個相狀就開始主導你了,就產生顛倒了。

為什麼叫顛倒呢?因為你得到這個相狀的訊息是錯誤的,它不是原來的面目,它是經過你第六意識的錯誤的名言的安立,經過第六意識的錯誤解讀而產生變化了。所以這個顛倒妄想假設你不除的話,它就是容易在臨終的時候刺激你的生死業力,讓你的生死業力得果報。每一個人都有顛倒妄想,有些人表現在財、有些人表現在色、乃至於名食睡,就各式各樣的顛倒妄想,那麼這些都是讓我們生死業力得果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增上緣。

這個顛倒妄想的處理,佛陀的意思,它是三個次第生起的:取相、分別、執著。那你說我現在不要取相了,不對!相狀沒有錯,你不能夠說那我現在開始,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向外攀緣了,我就躲到深山去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不聽了,相狀沒有錯,而且相狀在後面我們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借相修心,它還有很好的用處,所以取相沒錯,錯不在取相。所以,你不能從取相下手,因為它沒有錯。佛陀說的你沒有病,你不能給它吃藥,不能無病飲藥的。

那麼有些人到了執著的時候再來對治,太晚了!你只要驚動了第七意識這個魔王出來活動的時候,你第六意識就沒辦法對治它了,這個火都已經燒到整個森林都起火了,你再把消防車叫來來不及了,你再持咒、念佛都無濟於事。一個人墮入顛倒當中的時候,是誰都救不了你,你自己也救不了你。所以你不能等到這種堅固的執取在活動了再來對治,晚了!

所以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在我們生起顛倒妄想的過程,取相、分別跟執著,最佳對治的時機在分別,斷你的分別,叫無分別智,你只要不生分別,第七意識就沒有活動的空間。我們有些道路已經走得夠深夠遠了,我們的心當中有的道路,已經離真如本性越走越遠了,這條道路該是封閉的時候了。所以為什麼佛陀要你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因為你再分別下去你只會在這個道路越走越遠、越走越有力量。

凡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你只要覺得哪一塊因緣你一直分別的時候,它很快帶動你的煩惱,貪、瞋的對立的煩惱,這個道路就不能再走了,因為它已經形成顛倒妄想了。所以我們的生命當中,有些分別、有些妄想是沒關係的,但是有些妄想是充滿了地雷的,這個妄想你必須暫時把它封閉,就是斷相續心。所以偉大的佛陀要我們在生命當中,你開始檢討你自己,哪些妄想是必須要斷除的,哪些妄想是不障礙的,你必須做一些自我的反省跟檢討。

那麼總而言之這個調伏生死業力,包括調伏重大的罪業跟調伏顛倒妄想,這兩塊都是在我們臨命終之前,你必須要做的兩大功課。

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引導。大乘佛法對於生死業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調伏,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麼去引導你的生死業力,讓它趨向兩個方向:第一個趨向無上菩提,第二個趨向西方淨土。現在我們來談談引導的功德。

乙二、事修  分兩:丙一:依聖道門修學六度。丙二、依淨土門成就信願。

丙一:依聖道門修學六度  分五:丁一、因緣。丁二、殊勝。丁三、方便。丁四、利益。丁五、助成。

丁一、因緣  分三:戊一、對治障礙。戊二、成就功德。戊三、成辦利他。

好,我們看事修。那麼前面的理觀它是調伏顛倒妄想,它直接觀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息滅我們心中一切的分別。因為它本身在觀照的過程當中,是離一切相的,所以叫理觀。但是這個事修,它必須要即一切法,它必須在有相的因緣當中,去歷練、去觀照,所以它叫事修。它要借因緣的假相來修學,來修學什麼呢?修學菩提心、修學往生的心,這個叫事修。那麼這當中分成兩段:一:依聖道門修學六度;第二個:依淨土門成就信願。那麼這兩個都是屬於在因緣當中來修學,叫做事修。

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個:依聖道門來修學六度。這個地方有五種因緣:一、因緣;二、殊勝;三、方便;四、利益;五、助成。首先我們來談談這個六度的成就的因緣。這個地方有分成三段:一、對治障礙;二、成就功德;三、成辦利他。先看對治障礙。

那麼這個菩提心,我們談一下,我們以前在沒有修菩提心之前,我們第八識是受誰主導呢?對了,受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的我愛執,以自我為中心產生攀緣心,攀緣人天快樂的果報,所以我們以前的生命只有一個宗旨,叫做:享受人生。

我們攀緣色聲香味觸法,讓自己這個自我意識來享受,就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生死。那麼這種享受的心,被我們的無分別智給破壞了,因為你享受一定要有分別心來帶動,你不打妄想你怎麼享受人生?因為人生本來就是痛苦嘛,生命是苦多樂少。所以享受人生的概念是你自己想出來,就是說我們把人生美好化了。我們可能在人生的經驗當中,曾經有過一次的快樂的經驗,然後你就拿那個經驗來看所有的人生。

我們為什麼能夠去承受人生的折磨?生老病死的折磨?因為你覺得,你曾經有過那麼一個快樂的影像,那個影像支持著你,讓你繼續走下去。但是這個影像,被我們的無分別智破壞了,所以這個時候菩薩自我意識這個道路被封斷以後,它就不知道何去何從?這個生死這麼多的善惡的業力,該往哪裡去呢?所以我們必須要重新建立一個引導我們業力的一個力量出來,第一個就是菩提心,重新引導我們的阿賴耶識的業力,不能受自我意識引導。

那麼這個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種因緣,因為個人的根機的不同。在《瑜伽師地論》上說,第一個因緣:聞法歡喜。有些人對大乘佛法的這種各種的教法,聽了以後特別的法喜,而發起菩提心了,第一個依法而發心;第二個:見佛的功德。看到佛陀在大乘經典,有種種的神通道力變化,依人、依佛而發心,見佛功德;第三個:悲眾生苦。他看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在顛倒妄想當中,一次一次的跳入生死的火坑當中,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他看不下去了,所以他發心了,悲眾生苦;第四個:哀聖教衰。看到佛法在末法時代,代代的相傳,法的力量越來越薄弱了,所以刺激菩薩的一個使命感,為了護持正法而發菩提心。

那麼這四種因緣都能夠使令一個菩薩產生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望,這個就是菩提心。那麼這個菩提心一旦發起來以後,我們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動力了。以前是以享受人生,一種攀緣人生為動力,現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動力。

那麼這樣的一個菩提心,在生起的過程當中,這個《攝大乘論》的無著菩薩,把它分成三個重點。我們今天會談到三個重點的菩提心:第一個是自受用的菩提心;第二個是他受用的菩提心;第三個是自他圓滿的菩提心。

第一個我們先從因緣當中,來談談自受用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有三段,先講到這個對治障礙,對治障礙當中,我們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對治不發趣。我們把它念一遍:

戊一、對治障礙

一、對治不發趣:

為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

那麼不發趣,這個發趣就是不發起菩提心。那麼為什麼叫發趣呢?因為發了菩提心,就能夠趣向菩提、趣向涅槃。那麼有些人菩提心他發起來很困難,他發不起來,佛陀就幫助菩薩,安立了布施跟持戒波羅蜜多。就說你發不起菩提心怎麼辦呢?你多布施、多持戒。因為有些人為什麼發不起菩提心呢?因為他貪著世間的錢財,貪著地位跟及著室家。及著室家就是貪著這個家庭眷屬,這種兒女的私情,他很難發起菩提心。

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修六度的時候,其實是在借事修心,主要是在幫助自己發菩提心,初心菩薩都是這樣子。那麼我們透過布施我們慢慢慢慢知道,其實我們把一些多餘的財物,布施出去,我們把我們過去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布施出去,我們發覺我們並沒有因為這樣子而產生痛苦,我們活得更快樂。

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說:我們以前對東西是過度的執著了,不是你真正需要它,而是你的妄想認為你需要它。通過你透過布施,你會慢慢從無貪當中,而生起一種成佛的願力,這第一個,這個從布施。

那麼持戒呢?持戒它的重點在少欲知足,就是我們會從很多很多的物質當中,知道知足感恩,也能夠幫助我們發菩提心。

所以佛陀安立布施的無貪跟這個持戒的這種知足的善根,他幫助一個很難發菩提心的人他容易生起菩提心,就是對治你發不起菩提心的人,你要多修布施、多修持戒,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看

二、對治退還:

為欲對治雖已發趣,復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蜜多。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眾苦,及於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那麼有些人發了菩提心以後,因為這菩提心剛開始,我們剛開始是很生疏,因為我們以前都是用慾望來帶動我們的修行。我為什麼願意努力的去修行呢?因為我可以透過修行,讓我享受五欲的快樂,以前是用慾望來帶動。那麼現在變成無所求,因為所有的慾望被無分別智給破壞了,這個時候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成佛的願力、往生的願力,那麼這種願力對我們來說,我們在操作還是比較生疏的,所以很容易在順、逆的因緣當中,得到破壞。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訴我們,你要在保護菩提心的過程當中,加修忍辱跟精進,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以前在修無分別智,這個空性智慧的時候是離一切相的。當我們把相狀離開的時候,所有因緣也就離開了,所以你回到空性的時候,你是風平浪靜的,一念不生的,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就是那一念的寂靜的法喜而已。但是當你修菩提心的時候,你一開始從空出假,你開始面對人群的時候,諸位,一旦你接觸眾生,那就是接觸你的因緣。因緣就有好壞的問題了,就是對立的事情了。有些人跟你結了善緣,有些人跟你結了個惡緣,當然結善緣的人,他會讚歎你、鼓勵你,但是如果過去生跟你結惡緣的人,看到你這樣子發菩提心,他譭謗你、刺激你,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就忍辱波羅蜜!就是說: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眾苦。那麼有些眾生跟你生生世世結惡緣的,他看到你發了菩提心,他就來破壞你了,這個時候你應該安忍不動,你要修忍辱波羅蜜。

不過當然這個忍辱波羅蜜,它也不是強忍,在佛陀的教法裡面,就是說你要修這個自他平等。佛陀在對治瞋心這一塊,他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消除對立,你永遠都不要跟眾生站在對立面,永遠不要。就是說當眾生來傷害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思惟:其實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要離苦得樂而已,那麼他這樣的心情也沒有錯嘛,他站在他的角度他想保護自己,所以他釋放一種負面的身口意,那如果我今天是他的話,我是一個生死凡夫,我也會跟他一樣做出同樣的舉動,因為離苦得樂的心情每一個人都有。

所以我們從這個同理心態,其實我們也沒有比他好多少,只是個人的角色定位不同而已。所以我們如此的思惟,我們就可以成功的把人跟人之間的對立,給消滅掉了。你一個家庭,做先生有先生的立場,做太太有太太的立場,做子女的他也有他的定位,所以每一個人站在自己的角色上,產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想保護自己。當然如果我們今天站在他的角色來思考這件事情,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是很正常,因為他想要離苦得樂如此而已。

所以我們透過這種同理心的思考,我們可以慢慢的調伏我們不跟他站在對立面,這個就是修習忍辱波羅蜜。

第二個就是在長時間的善品,就是解行的功課當中產生了疲倦。

前面是面對逆境的一個修學,安忍不動,但是順境的時候也要小心。因為你順境的時候,你會產生得少為足,就懈怠了。所以菩薩要以精進的心來激勵自己:我們要走的路還非常遠,我們離佛菩薩的功德,還是相當的有距離,所以我們應該要鼓勵自己不斷的進步。所以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面對順、逆的因緣,逆境:採取保守的忍辱波羅蜜;順境:我們應該要多用精進波羅蜜,抓緊這個美好的暇滿人身,好好的積功累德,這個是對治退還。

我們來看

三、對治失壞:

為欲對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

那麼你能夠透過這個布施、持戒發起的菩提心,透過忍辱、精進讓菩提心增長廣大,你還得要注意,不要讓它產生一種內在的破壞。

前面的退還是外在的順境因緣的刺激,這個破壞是來自於你內心的障礙。

比方說散動,你一個人發了菩提心,你不可以讓你自己整天處在一種非常散亂攀緣的階段,就是說你什麼功課都不做,這對你的菩提心就非常不吉祥。因為你長時間活在這種人事的忙碌當中,你的心是散散亂亂的,就是佛陀說的你這個水沒有一個池塘把它保護起來,這個水都流失掉了,你內心的能量,念力太薄弱了,你很容易失掉菩提心,因為你正念力太薄弱了。所以你不能長時間處在散動的階段,你一個人或多或少要有一點功課,佛號、咒語或者聽經,把這個心攝持攝持,就是這個心你不能老是不管它,你要好好的去調伏它、管管它,這第一個。

第二個、邪慧。這個人他在做功課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邪見顛倒。

在《小止觀》裡面講到一個邪慧說,當你在做功課用功的時候,有時候會起一個顛倒說:哎呀,我為什麼要在這邊拜佛?為什麼在這邊打坐呢?我應該去幹一點實事多好呢,現在那個地方在辦慈善事業,我應該去參與呀,我們應該做一些慈善的資糧,而不是在這個地方,空心的靜坐、空心的念佛……你自己會產生這個顛倒。那麼這個智者大師說,你要思考,你現在的定位是在自受用的菩提心,你這個時候不宜有太多的外緣,所以當你生起一個錯誤的念頭,跟你當下的修行不相應的時候,你自己要如實了知,趕快把這個念頭消滅掉,這是不能產生邪見的顛倒。

那麼透過我們的一個專注跟正知,來對治菩提心的失壞。

我們看最後,從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麼成就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有什麼功德呢?我們把它念一遍:

戊二、成就功德:

【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為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

那麼前面的四波羅蜜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它慢慢的會讓我們的心安定下來。就是我們的攀緣心,你要不斷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它慢慢的心就寂靜下來。那麼再經過禪定的專注,它就能夠成就不散動成就。那麼以這個不散動的寂靜的心做基礎,我們再來修習我空觀、法空觀,覺知諸法的真實義,我們更清楚的知道:生命是無所得。我們以前透過佛法的聽聞、思惟,我們知道人生是自變自緣。你自己變現一個假相,然後引導你第六意識去攀緣,攀緣以後就產生很多的分別。如果是你滿意的相狀,你就讚美它;要是不滿意的相狀,你就呵責它,然後再啟動第七意識去執著,就造成了一種人生的生死相續。

但是前面的了解,都是屬於文字上的思惟,那麼透過你前面的六度的慢慢的修行,那你開始觀照的時候,你這個時候慢慢的心寂靜了,那麼觀察諸法真實義的時候,你對人生的空性的道理就更深刻的體驗:原來人生只是個過程!人生只是讓你來做一個歷練,不是讓你來受用,所以你這個時候慢慢慢慢對佛法的功德,產生更堅定的信仰,這個信仰有智慧的觀照。所以在自受用的功德的菩提心當中,它主要的成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跟智慧相應的菩提心。

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以前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是活在我們個人的慾望。我們為什麼願意做義工呢?為什麼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我願意犧牲我的精神、體力,我願意犧牲我的睡眠來做義工呢?因為我們有一種需求,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做義工的善業力,來召感來世的快樂,那麼這種有所得的攀緣心來做善事,那麼這個叫做善業了。就是說你這個事情做完以後呢,你來生得到一種快樂的如夢如幻的果報,然後就結束了,對你來說你的生命一點都沒有增上。但是這個地方的菩提心不一樣,你是法法消歸心性,按照《法華經》的說法叫做萬行一心。你把所有的六度的法門,會歸到一念的菩提心了,由菩提心的修學,又增長你般若智慧的觀照。

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在修六度,在修一種善業,但是你發了願以後,你現在是修一個善根,那不一樣了。這個時候自受用的菩提心,佛陀在經典裡面比喻作大地。你心中有一個大地,來攝持一切的草木、攝持一切的善法。舉一個例子,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裡面有一個公案,談到佛陀在持戒的時候所發的菩提心。

佛陀有一生他是做一個龍王,佛陀在龍王那世,在龍宮裡面享受很多五欲的快樂了。那麼它有一天就想,它每天把這個世間的快樂一天過一天,它覺得人生沒什麼意思,所以它應該來追求佛法。所以這個龍王,這因地的菩薩龍王,就從大海當中就跑到陸地上,就變了一個人的樣子到寺廟去聽聞佛法,聽完佛法以後它又受了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它想說:受了八關齋戒,它也不好回到龍宮去了,那種放逸的境界,它就跑到樹下去靜坐,在樹下靜坐的時候,因為疲累,長時間的靜坐就打瞌睡了。

打瞌睡以後,因為它的這個畜生道的報通,在打瞌睡以後,它的正念失掉以後,它的神通力就失掉,就變現出這個龍的原形,就是一條很大的大蟒蛇。這個時候有一個獵人經過的時候就看:哇,這個蛇的皮真漂亮!他拿這個刀子就切了它身體一塊的皮,把它剝起來。那麼這個獵人,在切這個大蟒蛇的身體的時候,當然蛇就驚嚇了,因為它很痛嘛!它想說:這個小人物,我要吐一口氣就把他給毒死了,但是它想:我這個時候發的菩提心,我受了這個八關齋戒,我要守住我的戒體、守住我的菩提心,所以它忍住了。忍住的時候呢,他這個獵人把這個皮切走了以後,這個時候這個龍就想要慢慢的爬到海邊,回到它的龍宮去療傷,但是它流了很多血,就召感很多的螞蟻來吃它的肉。這個時候它快到海邊的時候它又思考:如果我回到海邊去,那我身上這些螞蟻都得要死掉了,所以它就把身體就布施給這些螞蟻,然後發願:願我今生用血肉之軀來供養這些螞蟻,我來生成佛以後,用佛法的法味來度化他們。後來這些人就變成佛陀的這些子弟們。

那麼我們今天要說什麼事情?就是說當一個菩薩,在依止菩提心在修善法的時候,他的善法是怎麼樣呢?它是一貫的、它是互含互攝的。這個公案,本來是在讚歎菩薩的持戒波羅蜜,但是你認為這個持戒當中,有沒有布施的功德?當然是有,它有施捨的心嘛!它有沒有忍辱的功德?當然也是有;它也有精進、也有禪定、也有智慧。

諸位你會看到,我們凡夫得果報的時候跟聖人在得果報不太一樣,我們凡夫得果報,它是片段的。你看有些人福報很大,他身體就不好;有些人可能身體很健康,但是相貌就丑陋。就是我們用攀緣心在修善業的時候,他得果報的時候,它是一碼歸一碼,一個果報歸一個果報……但是你看佛菩薩的功德一出現的時候:他要是莊嚴,他一定健康;他要健康,他也一定富貴。佛陀的功德,它是互含互攝的。

這樣講好了,佛陀的功德,這個果報一出現,菩薩的功德一出現的時候,是多元化的。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有菩提心的攝持,所以他每一個法都堅固的。也就是說他不像我們凡夫,修布施的時候,他就盡量發脾氣吧,是吧?他就只是在修布施嘛。但是菩薩,因為他在修菩提心的時候,他也會兼顧到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不會帶有過失。它這個水果一旦成熟以後,它只有甜美的味道,沒有任何的雜毒。為什麼?

因為他有菩提心的攝持!

所以諸位,我們今天如果不發菩提心,你修六度的時候你很容易帶有攀緣心。攀緣心的時候,你一旦有因緣刺激你,你就容易起煩惱。所以你在修善業的時候一定夾雜煩惱,不是貪就是瞋,要不然就是高慢、就是嫉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果報,永遠充滿著殘缺,就是人生永遠不圓滿。因為我們因地的時候,用自我意識的攀緣心來修善法。我們因地的時候每一個善念,都夾雜了很多的煩惱的成分在裡面,所以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水果雖然有甜美的一部分,當然也有一些毒藥,你必須要好壞都吃下去。就是因地夾雜嘛,夾雜、雜染嘛,所以人生永遠不圓滿。

所以我們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就是說你修菩提心有一個好處:你在修布施的時候,你一定會兼顧到其它的善法;你在修忍辱的時候,也會兼顧到布施、持戒。所以這個菩提心,會讓我們因地減少過失,在果地的時候,它能夠產生面面俱到的功德。那麼這個是講到自受用的菩提心,就像大地,有一個大地來攝持一切的草木,讓所有的草木都能夠正常的發展。

好,我們看利他的,下一段:成辦利他。這個地方有一段這個《攝大乘論》的文,我們把它念一遍:

戊三、成辦利他

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

由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不毀害。

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

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

即由如是攝利因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從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於開悟時,彼得成熟。

那麼前面的菩提心,我們是偏重在自受用的菩提心,就是菩薩只是利用六度,來成就自己的菩提心。那麼這個地方的菩提心,他開始利他了,那麼這個菩提心,他開始從這個自受用的因緣,開始去觀察眾生的根機,做一些利他的事業了。我們來看: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菩薩長時間的在前面的修習布施,他有一定的資糧力,所以他開始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會把他的資糧的資具,跟眾生分享。為什麼呢?因為攝受眾生,眾生需要生活的資具,菩薩以資具來攝受他,建立一個很好的一個因緣,讓這個眾生對菩薩心生歡喜,就容易去攝受他進入佛道。所以菩薩先用布施波羅蜜多來攝受有情,這第一個。

第二個用持戒波羅蜜多,於諸有情能不生毀害。那麼當然眾生在成長過程當中,有時候有煩惱,有這個煩惱,就會對這個菩薩產生一定的傷害,那麼菩薩因為他有這個持戒的功德,他不損惱有情。我們受了菩薩的戒體,當然它的根本在於增上慚愧,增上慚愧當然它有自調跟調他。自調,自己這一塊呢,就是殺盜淫妄酒根本重戒;那麼在利他這一塊呢,佛陀開出了五條戒,不損惱有情。第一個:說四眾過;第二個:自讚毀他;說、毀、慳…… 第三個是:慳惜加毀罪;第四個:瞋心不受毀;第五個:謗三寶戒。這五條戒都跟口業有關係,諸位。所以菩薩在整個修行當中,他一定是善護自己的口業,不出惡言,不損惱有情。那麼因為你一損惱有情,你就跟眾生結惡緣,你就很難去度化他。所以菩薩有戒波羅蜜的攝持,他能夠有這種一定的這個調伏力,他雖然不能馬上去利益到對方,起碼不損惱眾生,不跟眾生結下惡緣,這第二點。

第三個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菩薩有這種包容、寬恕的這個胸量,能夠忍受眾生的毀害。當然這個地方,菩薩他也能夠知道,因為瞋心的過失了。其實菩薩道,你稍微生起一點貪念,你貪念世間的一些物質,傷害不大,但是你生起瞋心,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菩薩道是有三個大忌呀,菩薩道,菩提心哪,它最怕三個東西,我們後面會說到,第一個瞋心、第二個高慢心、第三個嫉妒心。這三個會直接傷害菩提心的根本,會破壞菩提心,所以這個忍辱波羅蜜在菩薩道是特別重要。因為你一念瞋心起,你就火燒功德林,你前面的努力,可能就白費掉。你菩提心一失掉,你所有的善法就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因為你所有的草木依大地能夠生長,如果你把大地給弄沒了,你所有的草木,就枯萎的枯萎、凋零的凋零,你又打回人天的有漏福報了,這個果報裡面全部帶業,帶了生死業。所以我們為了保護菩提心,你要小心你的瞋心,瞋心的火,這是忍辱波羅蜜。

第四個[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菩薩有那一份的堅持的意志力,勇往直前,所以他能夠承辦經營他所應作的事業,可能他到人世間成立一個念佛堂、成立一個講堂、帶個佛七等等,就是成就這個佛法的事業,還得靠一點精進。即由如是攝利因緣,由這個攝受利他的因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那麼菩薩透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使令眾生的善根慢慢的成熟,對於大乘佛法,有所接受,有所堪任。那麼從此以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安定不下來的,菩薩用善巧方便,讓他做做功課,讓心定下來;已經定下來的,菩薩告訴他種種的智慧的觀照,那麼產生內觀、產生解脫。在解脫當中先求開悟再求成熟,先明白道理,最後才證得真如。

那麼前面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是一個菩薩的智慧來攝持。這個地方的菩提心,他從利他當中,在蕅益大師的這個開導說,菩薩在從一個自受用的菩提心,到利他的菩提心的時候,這個菩薩成就三種功德力:第一個福德力的增長。菩薩在利他當中,他的福德慢慢的增長廣大;第二個慈悲力。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包容的胸量擴大了;第三個方便力。菩薩經過長時間在人世間的歷練,他對各種有情眾生,他需要什麼東西,他的善巧方便門的操作更加的熟悉了。

那麼在《法華經》它舉一個例子說,它說我們這個自受用的菩提心,好像一個車子,你看這個車子什麼都沒有,就是空空的一個車子,因為你這個時候以自修為主吧,那麼你開始在利他的時候,你開始在幫助有情、在調伏眾生的時候,你這個車子多了一些資具了,多了一個床座了,有這個床座有茶几,牆壁又多了一些花蔓,外面又種種的傘蓋的莊嚴。就是說你開始用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來莊嚴這個車子,讓這個大白牛車,不但只是一個車子,它更加的莊嚴、更加的廣大、更加的殊勝。

所以在成辦利他當中,菩薩也是不斷的增上。有三種增上:福德增上、慈悲增上、方便增上。也就是說前面的菩提心叫做萬行一心,那麼這個時候的菩提心叫做一心萬行。《法華經》是這樣規劃的,就是從萬行回歸到菩提心,那麼從利他的角度,從一心的菩提心又開展出萬行。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