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三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二面,我們講到丁四:利益。那麼這一科是說明菩提心來修習六度所成就的功德利益。那麼佛陀出世以後,佛陀在解釋人生,他主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從因緣來建立人生觀,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所以佛法是認為:因為因緣的生滅,所以我們的生命就產生不斷的變化。那麼到底什麼是因緣呢?它能夠去掌控我們生命的生滅變化?從唯識的角度,生命的主要因緣就是我們心識的活動。

那麼心識的活動在唯識當中,古德把心識的活動開出三種心識,所謂的異熟、思量、了境這三種心識,這三種心識的交互作用,就產生人生不斷的生滅變化。那我們研究唯識學的時候,你在這個三個心識要找到一個根本。所有心識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因為它把我們無量的過去跟現在,做一個攏總的攝持:第一個它攝持我們的過去;第二個它接受我們現在的熏習,這個很重要。

也就是說過去要變成未來,必須經過現在。你有可能過去就代表未來,有些人是今生毫無作用,他的人生對他整個因緣來說,是毫無任何價值,所以他的過去就直接等於未來,他前生是怎麼樣,他來生就怎麼樣。但是有些人他學佛以後,他過去不等於未來,因為他今生強大的熏習的力量出現了。那麼這個熏習的力量,有兩種力量會影響你的第八識:

第一個就是你的第六意識的熏習,這就是所謂來自善惡業力的熏習。我們第六意識的思考模式,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起惡念,那麼就帶動了身口意去熏習第八識,產生善惡的業力。那麼第六意識的熏習主要的來自於、決定於我們的一種人生的善惡業,也就是來世的快樂跟痛苦,就是業力的熏習這一塊。

第二個來自於第七意識的熏習,這種「恆審思量我相隨」,就是我們心中的我執所推動的那種攀緣跟愛取。這個就沒有善惡了,你攀緣一個東西,你執著一個東西,這個沒有什麼善也沒有惡,但是它會加強你輪迴的力量,要小心。所以這一塊的熏習,就決定你的輪迴的力量。

所以整個唯識學的因緣觀,主要是兩種力量的交互作用:第一個善惡的業力;第二個是生死的輪迴。就是第六意識去熏習第八識,第二個是第七意識去熏習第八識。那麼因為這兩種熏習的不同,就創造了你來生的各式各樣的果報:有些人會活得快樂,但是他的生死業力很重;有些人他雖然活得很痛苦,但是他的生死業力相對比較輕。所以因為第六意識的善惡的熏習,跟第七意識的我愛執的熏習的不同,就創造了各式各樣的人生觀。

那麼現在我們從過去即將面對未來,那麼今生是很關鍵,你是怎麼熏習你的第八識?

從淨土宗的角度,你必須掌控兩種的熏習:

第一個趕快改造你的業力,尤其是在第八識當中有重大的罪業,透過懺悔的熏習:懺悔、皈依、發願。淨土宗的修行者,你絕對不允許在臨終的時候罪業起現行,這對你是非常不吉祥,臨終你的罪業起現行,你就很難往生了。因為你的色身不斷的干擾你、刺激你,你很難生起正念。所以我們希望我們臨命終是相對安詳的——「願我臨終無障礙!」我們希望是在一種很平和的、沒有一種色身的傷害刺激的情況之下保持正念,所以我們必須要把罪業,把它懺除乾淨。懺除乾淨的原則只有一個,叫做斷相續心。我們對於罪業,就是你不能再相續了,就這個原則而已。尤其是殺盜淫妄的罪業,你透過你的懺悔以後,你從今以後永不造作,那麼雖然這個業種子沒有消掉,但是保證臨終它不會得果報,它不會干擾你了,因為你這個業沉澱下來。

諸位,帶業往生它是有條件的:這個業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續,它不能是一個活絡的業力,不可以!帶業往生它必須是一個沉澱的業力,就是它的相續心被你破壞,它這個運轉的功能被你破壞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要檢討我們身口意當中,哪些罪業還在相續的,這個地方你趕緊要處理,這是第一個,業力的熏習這一塊,我們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把這個罪業給調伏下來。

第二個就是來自於顛倒的熏習,就是我執產生的攀緣跟愛取。那麼這個地方在唯識,它是用調伏跟引導兩種力量的作用:一方面修習空觀的無分別智,告訴我們其實你人生毫無所得,我們人生只是在受用一種生滅的影像,你不可能從今生帶走任何東西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去分別,該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你打妄想也沒用。所以你透過這種無分別智的時候呢,你就放棄了攀緣,你會把心,專心的放到來生去了。

修行人的成功很重要就是:你必須把今生放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剛好值得你做一件事情而已。我們很難去攀緣今生,又去專心的去規劃來生,很難的,因為你的精神體力有限嘛。你透過你的這個上班、休閑,你剩下的時間,剛好能夠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你必須要把心正確的引導到來生去。

淨土宗它的人生觀只有一個:為了來生而活!你必須把你對今生的攀緣的心,全部收回來,完全把心皈依到來生去,你就成功了。雖然來生還沒有出現,但是你必須要透過憶念,透過你的憶念,把你內心的能量全部導到來生去。這樣子你對今生的顛倒相對降低,臨終的時候它也不可能起顛倒,因為你的心的能量,已經成功的移到來生去了,你不可能去回顧今生了。臨終最可怕的就是回顧你今生,人生不堪迴首,這個很重要,你臨終的時候,只要你回頭去看你今生,你就完了。臨終只能夠向前看,不能向後看,所以臨終的時候,往事不堪迴首,因為你只要回憶過去,你就跑不掉了。

所有臨終往生的人,一定是背水一戰,他心中想的只有來生,他把今生完全放棄了,這種心態才可能會往生的,叫做「一心歸命 通身靠倒。」所以我們在淨土宗,你為了臨終的正念,你必須做兩件事:第一個業力的調伏;第二個思想的調伏跟引導,這個我們前面講過很多次了。

那麼我們現在談談菩提心,當然引導有兩種引導,一個正確的往生的人,他的心態:長遠的目標是引導到成佛;短期的目標是引導到往生,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假設我們今天已經把今生放棄了,反正今生它是一個成熟的水果,我們現在要的是,好好的去播種來生的種子。它這形成一個水果了,它已經很難改變了。

丁四、利益  分二:戊一、世間利益。戊二、出世間利益。

那麼當然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開始修六度的時候,那麼這樣子對我們的今生、來生,有什麼樣的好處呢?我們來看看,由菩提心所引生的兩種利益:第一個世間的利益;第二個出世間的利益。我們先看第一個世間的利益。好,請合掌:

戊一、世間利益

【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

那麼我們今天發了一種成佛的願力,那麼這種願力發了以後,去修習六波羅蜜,那麼這樣子對我們來生,有六種的利益:

第一個富貴攝故。就是菩薩透過布施,會使令我們未來的因緣資財豐富,生活的這種資具跟財富非常的豐盛,叫做富貴攝故;

第二個大生攝故。那麼這透過持戒,使令我們成就尊貴的種姓,我們會生長在一種尊貴的家族,受到別人的尊重、讚歎;

第三種是大朋大屬。這個「朋」,就是很多的朋友、很多的親屬,因為這個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修無諍三昧,跟別人都保持一個和合無諍、避免對立,所以他就修忍辱的關係,所以得到很多朋友眷屬的幫助;

第四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菩薩的因地的精進,他在未來的生涯當中,能夠成就廣大的佛法的事業,因為他絕不放棄;

那麼「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菩薩因地的時候,由菩提心來攝持禪定的緣故,他來生的因緣,他的煩惱輕薄。那麼他對這種各式各樣的這種妄想,也特別的輕薄,不是說沒有,因為他還是凡夫嘛,但是他因為經常修習這個專注的「止」,經常有這種定課,功課的攝持,心中有這個法的攝持,他的妄想輕薄;

最後一個「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菩薩因為在因地的時候廣學多聞,所以他對這個工巧、還有這個聲明,還有很多的因明的邏輯,這種善巧方便,他也是有他的一定的攝持。

那麼這個地方的世間利益,當然世間的福德力,它共於凡夫、共於外道的。但是菩薩的地方,菩薩的福德力跟外道凡夫不太一樣的地方,我們前面說過,你發了菩提心在修習善法的時候,因為你是有願力,所以你的心就像大地一樣,大地它能夠不斷的生長草木。它這個草木,你看一個草木,你把這個花,把它剪掉放在花瓶當中,它不可能生長,它只有不斷的凋零;但是你把這個花,你把它種在大地當中,它得到泥土的這個陽光礦物質的滋潤,它不斷的增長廣大,那說明什麼事呢?你發了菩提心去做善法,你未來得果報的時候,是特別的堅固,不可破壞。

你看我們世間人很多人有福報,但是有些人的福報是很脆弱的:他小時候很有福報、長大有福報,但是中年以後他的財富被破壞,他的尊貴的種姓被破壞了;但是有些人的福報,他小時候福報很大、長大福報也很大、晚年的福報也還是很大,乃至於生生世世的福報都很大,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是發願去做這件事情的。

諸位,諸法因緣生,佛教的結果,跟你的過程有很密切的關係。兩個人同樣把一件事情做了,但是你用什麼心態去做,這件事情是非常關鍵。如果你今天做了善法,是一時的感動,你看到這個人很可憐,刺激你的慈悲心,你去幫助他了,這是一種概念。那麼由外境的刺激,當然你是針對性的,這個人一定跟你有緣,跟你是特別親厚,所以你的所緣境不可能普遍;第二個你的心不是很堅定,你是在某種情況才生起布施的心。但是菩薩發的菩提心不是,他是形成一種強大的願望,他隨時準備修習善法,只要因緣具足他就表現出來了,所以他心中醞釀已久,就像大地一樣,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他特別堅固。

舉兩個例子,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當中,有兩個福報是很堅固,在家居士的代表,就是須達長者。須達長者他不但把他的錢財,用黃金鋪地買下了花園,他還親自的監工。整個精舍快蓋完的時候,他們家的錢花到連吃飯的米都買不起了,他沒辦法了,他把他們家唯一的裝米的那個筒子拿去換了少許的米煮成粥。要吃的時候,由於這個佛陀跟阿羅漢弟子的現前,他又把所有的粥全部供養出來,那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佛陀給他咒願:說你從今以後,罪滅福生,永恆富饒。也就是說須達長者經過佛陀的咒願,說這個人他雖然只是個初果,他離成佛還有很漫長的路,但是他的生命當中,他一旦得果報,不管是在天上、在人間,他絕對沒有貧窮這件事情出現,不可能。因為他的福報已經有根了,他那個福報力,已經在他的生命當中生根了。我們的福報沒有根,所以也是有時候有福報有時候沒福報,那完全看業力來主導。

所以須達長者,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他在修善法的時候,他是由願力來推動的。他來行布施,他的重點不在布施,他認為這是他的願望,他只是在實踐他的願望。他是怎麼樣呢?法法消歸他的願望——「萬行一心」。

諸位,你用善念來修善法,這是一種因緣,那是一時的感動;你今天修善法是在實踐你的理想,那又是一種因緣。你只是在實踐你的理想,沒有任何理由,那麼你得果報的時候不可思議。因為你是在因地的時候,你用善根來修善,不是用善念,這是一個福報的代表,須達長者,他的福報是生生世世的相續下去。

第二個我們來看看佛陀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本來是八王子,他出家以後所有財富都捨掉了。但他捨掉財富,並沒有捨掉他的善根福報,他跟同參道友去托缽的時候,如果今天沒有托到東西,托到空缽回來,他的缽只要往空中一拋,這個虛空裡面的缽回來的時候,裡面全部是蜂蜜,他可以把那個多餘的蜂蜜分給其他人,如果不夠再拋一次,這個福報到這種這種份上,你看,隨心自在!這種人修福報都不是一般的心態,不是一般的善念,他們都是形成一種強大的願望,這種的福報已經形成善根了。就是說這種善業已經在心中生根了,所以他這個福報力,是一種相續的力量,自然相續。佛陀說他不管白天晚上,他那個福德力不斷的增長廣大。

所以你要不發菩提心,你是非常吃虧,因為你修善法的時候你沒有根,就像這個樹沒有根,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你把它花完的時候 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痕跡都沒有留下來了,它不能產生一種輾轉相續的力量。

諸位,你在研究唯識的業果這一塊,記得一個原則:凡是善業一定要讓它生根;凡是罪業絕對不能讓它生根,不能有生根,變成惡根,就糟了,就是相續的關係。業力只有一個原則:相續跟不相續。罪業,你要把它的相續的觀念把它切斷;善念,你要讓它不斷的在心中不斷的運轉,就像機器一樣讓它run,不斷的運轉。那麼你要讓善念不斷的運轉,你只有一種情況,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發願,你沒有其它的情況能夠讓善念運轉。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就是說,我們雖然打很多妄想,但是你只要許下你的誓願,你只要絕不放棄,你就可以把善的因緣在心中運轉起來形成強大的善根。所以我們在發菩提心、修習六善法的時候形成了六種善根:富貴的善根、大生的善根、大朋大屬,乃至於善巧方便,這種六度的善根,而且你是盡未來際的受用,這是第一個,當然這個是世間的福德力。

我們看出世間的利益,第二個:

戊二、出世間利益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那麼前面是講到世間的福報,那麼這個地方講到出世間的善根,前面是講世間的善根。那麼出世間的善根說這個人,他有什麼好處呢?

「勝生無罪」。就是說菩薩如果說他萬一他沒往生到淨土去,或者他還沒成佛,還沒有成就聖道,他還是一個凡夫,那麼他成就這麼廣大的富貴的果報的時候,他不生起顛倒的妄想,不會放逸。也就是說他的心跟福報接觸的時候,他不會產生煩惱跟罪業的過失,乃至於在成佛之前,他在受用福報的時候,他會有所克制、有所節制,這第一點這就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個他跟眾生接觸的時候,他經常能夠有各式各樣的方便力,能夠「現作一切有情義利。」「義」當然是出世間的解脫,「利」就現世的安樂。他總是有辦法讓跟他有緣的眾生,得到世間的利益乃至於出世間的功德,他有這兩方面的善巧方便,其實這個是很重要的,「勝生無罪」。

諸位,印光大師他提醒我們,如果你沒有成就一個菩提心,你也沒有很堅定要往生的人,你最好福報不要太大,因為你第二生一定會放逸,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願力的攝持,你修善的時候你是用自我意識來修善,你是用有所得心來修善,你一定會對這個善法有所期待,你一定會有的。憑什麼大家都去休息了,你偷偷跑去掃廁所,憑什麼?你就心想:好,我今生受盡了苦難,我一定要修善,讓我來生得到自在,你這個就是有所得心了。所以你一旦沒有發起菩提心的人,沒有求往生的人,他心中的福報力,一定是鎖定了娑婆世界的有漏的福報,那麼你因地的時候修善,你心中就打這個妄想,你糟了,來生果報現前的時候,你一定會放逸。因為你因地造業的時候,就做如是思惟、做如是規劃的,你就是準備要來受用了。所以福報現前,你要沒有強大的願力的引導,你的放逸的結果,你第三生就墮落了。

所以你修善的結果,你第三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然這個地方不是善業害了你,是你沒有用菩提心來攝持善業。所以你沒有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業,不但是脆弱、容易破壞,它還會引生很多的後遺症。一個人會造重大罪業,都不是福報差的人,他造不出重大罪業的。當然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你的福報是多多益善,因為你得到正常的引導攝持吧,他能夠正確的把這種水流的力量,往淨土的地方引導、往佛道的地方引導。

我們舉一個例子:天台智者大師。天台智者大師他這世可以看得出來,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他這一生出世的時候,他生長在一個梁朝,他爸爸是梁朝的做官的,做大官的。所以這個古時候的大家族,這兒子出生的時候,那是後繼有人,大家就歡天喜地的要慶祝,就殺雞、殺豬要慶祝。但是很奇怪呢,他們家的僕人,在殺雞殺豬,要燒水的時候,它的火一生起來就有一陣風吹過來,把它吹熄滅了,第二次也吹熄滅了,第三次吹熄滅……後來終於這種殺雞、殺羊的事情,就不得成就了。

諸位,我們現在比較關心的就是說:為什麼他們在起火的時候,會吹起那一陣風,那陣風怎麼來的?

菩薩因地咒願嘛!

因為菩薩修善的時候,他是用願力、用咒願力來修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他善業的時候,他因地的時候,他是正確的引導他這個善業,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他不允許有過失出現,他是用願力來修善的。你今天在得果報的時候去殺生,違背他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力。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得快樂果報的時候,他一旦要造罪業的時候,他就會有一種因緣來阻擋他,讓他罪業不能成就。就是他因地修善的時候他有發願,所以得果報的時候,當過失要出現的時候,他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來抗拒這個果報,來抗拒這個罪業。當然如果你沒有發願那你就糟了,你就沒有一種善的力量來引導你,那你只好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那就糟糕了,那就放逸了。

所以說菩薩修菩提心的時候,他有願力的攝持善法,他得果報的時候「勝生無罪。」他生長那種大富貴的家族裡面,他不會有過失出現的,這他因地的咒願力的攝持。

那麼我們看到這個菩提心,它會使令一個人來生得到大富貴,而且大富貴當中,它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往這個出世的解脫去引導他,有一種聖道的力量。

好,我們看丁五,就是菩提心的最後一科:助成。這個六度,透過菩提心的攝受,它會互相的資助,我們看提問:

丁五、助成

一、提問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抉擇,云何可見?】

那麼六度的法門,如果透過一個菩薩的空性跟菩提心的攝持,它互相抉擇,它會互相的融通、互相的資助。那麼這是應該怎麼去理解呢?我們來看這個無著菩薩的回答:

二、證答

【世尊於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或有處所以戒聲說,或有處所以忍聲說,或有處所以勤聲說,或有處所以定聲說,或有處所以慧聲說。如是所說,有何意趣?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那麼這個地方是說,佛陀在讚歎六波羅蜜多的時候,他有些經典講到說:喔,所有的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最為重要,你把布施修好了,其它度就修好了,佛陀「以布施聲說」;但是有的經典,佛陀說:所有六波羅蜜,持戒最為重要,你把戒持好了,六度就持好了;或者以忍辱,所有的功德,忍辱第一;或者是精進、或者禪定、或者智慧。那麼佛陀為什麼在六度當中,有時候會用一個波羅蜜,來攝持其它波羅蜜,這到底有什麼樣很深的意趣呢?看無著菩薩的回答:

「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因為一個菩薩他開始生起菩提心,他用願力來行菩薩道的時候,叫「一心萬行」,但是他最後「萬行一心」,他所有的萬行都是在增長他的菩提心。所以呢,他在修一切的波羅蜜多的時候,他修任何一個波羅蜜多的時候,都具足其它的五度的波羅蜜多。他這個波羅蜜多,他能夠有一種互含互攝、互相助成的效果。

比方說菩薩在布施的時候,他也具足了持戒,因為他布施的時候,他知道怎麼樣布施是如法的布施,什麼情況應該布施,布施到什麼樣的程度是恰到好處。那麼菩薩在布施的時候,遇到種種順逆因緣的刺激,他能夠安忍不動,這個就是忍辱了;菩薩在布施的時候,他能夠相續不斷,不生疲厭,這就精進;菩薩布施的時候,他內心寂靜,他不生起攀緣,就是禪定;菩薩在布施的時候,他善知眾生的需求,他不會把自己的需求強加給對方,他知道眾生需要什麼,他廣設善巧方便,這個就是智慧了。所以菩薩到最後在操縱六度的時候,他是隨修一法,其它的五度法門都具足了,他修一波羅蜜,他具足其它的波羅蜜。

諸位我們看到,阿羅漢的功德,阿羅漢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阿羅漢的神通,他因為沒有菩提心的這種攝持,他的神通是單一的,是自受用的,他只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佛陀的神通一釋放出來的時候,他有廣大的他受用,他能夠一為無量,他能夠滿足所有眾生的需要,叫普門示現。

比方說我們經常舉的例子,佛陀調伏狂象的例子。你看佛陀跟諸大阿羅漢,那都不是一般的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脫的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大阿羅漢,那種常隨眾,那都是久修聲聞法的大阿羅漢,跟佛陀在路上走的時候,突然間看到那些狂象衝過來的時候,阿羅漢第一個反應:飛到虛空。他的神通力先保護自己,這個自然反應嘛,這跟他因地有關,他因地修善法的時候,他是少事少業少方便住,所以他的神通力不能跟眾生分享。但是你看佛陀第一反應是把手舉起來,現出五道光明,所有的象都跪下去,這是非常不容易,因為他知道每一隻象,它需要的是什麼。

佛陀舉出一道手的時候,每一個象看到的光明是不一樣,看到獅子的相狀是不一樣的,只有佛陀做到。佛陀用一個音聲說法,所有人都能夠聽到自己相應的東西,這個因地的時候,他就已經能夠互含互攝,所以佛陀為什麼叫萬德莊嚴呢!佛陀只要釋放一個法,他這個法能夠普遍讓所有的眾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有菩提心攝持。

諸位你如果說,你如果不法法消歸心性,你修善法的時候是用攀緣心:喔,我把這件事做好了、你把這件事做好,你得果報的時候,你做了A跟B,它不能產生整合的效果,它沒有那種效果。因為你是向外攀緣嘛,你叫做修習善法。但是如果你把這些善法你能夠整合到內心去,產生互含互攝,你得果報的時候,你富貴中就具足了莊嚴;莊嚴中就具足富貴。它那個功德力,它是互含互攝的,就差在這裡。所以說呢,菩薩在修六度的時候,到了末期的時候,他的每一個法一出現的時候,互含互攝。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一為無量,普門示現,那叫做萬德莊嚴。

好,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把菩提心的功德,就是說你有發菩提心,也是做這件事情;你沒有發菩提心,也做這麼多事情,但是它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因為你過程不同嘛。你的心跟這個法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會影響這個法到最後的開花結果。

好,那麼前面我們把這種聖道門的菩提心,就是我們如何來引導第八識:第一個引導的力量來自於成佛的願力,以成佛的願力來修習善法,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們未來會產生很殊勝的果報、很殊勝的功德。

第二個我們來談談第二種引導,就是阿賴耶識的第二個引導,就是淨土門的引導。那麼我們看:

丙二、依淨土門成就信願  分三:丁一、建立信心。丁二、依觀發願。丁三、會歸佛號。

那麼淨土門,首先我們要建立一種真實的信心!這信心當中有兩科:第一個感應道交;第二個是轉他成自。我們先看感應道交的地方,好,請合掌,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丁一、建立信心

一、感應道交

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好,我們來看看,我們先把它做一個簡單的

消文:

那麼我們前面的賴耶緣起觀,我們主要是針對自身的因緣,你應該怎麼樣來調伏自己的罪業、怎麼樣調伏自己的這個思想,完全從自身的因緣。那麼現在我們來談談,你跟眾生的相互關係,你的阿賴耶識跟對方的阿賴耶識,它們之間的相互的感應的關係,是怎麼回事?

那麼這個地方佛陀先講出一個譬喻:說有兩個人某甲跟某乙,這兩個人都有自己的阿賴耶識,他們有他們的業力、有他們的思想。這兩種因緣在他的生命當中,交互的作用,這兩個不同的阿賴耶識,那麼這兩個人發生什麼事呢?

「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假設某甲他呢,很專心的很相續的去憶念某乙的優點,比方說他憶念某乙的這個人,是很善良一個人,他是一個很體貼的、喜歡幫助別人的,就是某甲經常憶念某乙的優點;那麼另外一個呢?「一人專忘」。但是某乙心中早就把某甲給忘掉了,他憶念是另外一個人,另外一件事情,他們兩個做了一個不同的憶念。

那麼這兩個人第六意識有不同的憶念,他們來生會有什麼後果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有兩種情況:有可能會相逢,當然有可能不相逢。但是即便相逢,比方說這兩個人來生都投生在洛杉磯,但是他們就沒有因緣相見,他可能一個在洛衫磯住在arcadia,另外一個住在pasadena。他們這輩子兩個活動當中只有相逢,但是不可能相見,它沒有一種感應的力量,它沒有一種力量讓他們兩個能夠接觸,叫做「若逢不逢」,即便是相逢在一個城市,就跟不相逢一樣,他們兩個生命不能產生交集。

「或見非見」:就是即便你們兩個在超商相見了,某甲某乙,欸,兩個人見面了,但是你看他沒感覺,他看你也沒感覺,兩個人就當面錯過。就是說這兩個阿賴耶識碰撞的時候,它不會產生互相吸引,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因地的時候沒有互相憶念。

那麼反過來,再看另外一個因緣「二人相憶,二憶念深」:某甲很專心的憶念某乙,某乙也偶爾憶念某甲,這第一種情況,兩個互相憶念。或者說「二憶念深」:他們不是偶爾的憶念是經常性的憶念。某甲經常憶念某乙,他可能不在洛杉磯,他在另外一個州,那麼這個某甲就經常憶念某乙,那某乙也經常憶念某甲,那麼這兩個人,未來的阿賴耶識會什麼樣的結果呢?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他們兩個生生世世的生命會互相吸引,就很容易生長在一個城市,就很容易讓他們有一種力量,讓他們見面乃至於變成眷屬,因為他們因地有互相的憶念。這是一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之間的相互關係,透過憶念,就創造來生的相遇。

那麼這個比喻,佛陀到底是想說什麼呢?他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眾生跟眾生的憶念,是這個道理,佛陀跟眾生的互相吸引,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兩個都是心嘛。

就是說呢,我們先看看佛陀是怎麼回事,佛陀心是怎麼想的?說:「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陀的心是大般涅槃,但是佛陀的心大般涅槃,他跟阿羅漢的涅槃不一樣,他的涅槃是真空妙有的、他是轉識成智的、他是破壞顛倒執著、他不毀滅心識的活動,所以他在大般涅槃當中,他憫念所有的眾生,他是用平等心,就像母親憶念所有的兒子。所以佛陀的憶念已經完成了,佛陀成功的去憶念每一個眾生,就是佛陀他自己已經把他該做的事情做好了。

佛陀因地的時候:眾生無邊誓願度,對不對?他發這個願,他成佛以後,他果然的實踐他的願望,他把他的心平均的分給每一個人,他沒有哪一個人多,也沒有哪一個人少。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得到佛陀更多的關懷、更多的加持呢?我們看看怎麼回事: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作為佛陀,他是用平等心來憫念一切眾生,但是作為眾生呢,假設這個眾生他離家出走,他根本就把這個佛陀的功德給忘了,那麼這個人就很難跟佛陀感應了,因為他的心是憶念凡夫的世界,他從來沒有憶念過佛陀;那麼反過來假設這個人是一個學佛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他能夠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的憶念佛陀,那麼他跟佛陀就很容易生生世世就能夠產生感應、產生吸引。

也就是說,我們這樣講好了,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釋迦牟尼的佛像,到底他有沒有加持力?有沒有加持力?你說有?

喔,答案是:很難講!你看有些人外道他走過去,他完全對這個佛陀是完全不當一回事,那麼這個佛陀對他就毫無加持力可言,就是佛陀的功德力就跟他不可能接觸了,因為你不憶念他嘛!諸位,加持力不是單方面的,不能強迫的。因為佛弟子他經過佛像的時候,他會合掌,欸,這是一種感應了,那這佛像對你有加持力了,佛法的加持力都是雙方面的。

作為佛陀他是把他的加持力,平均在每一個眾生上,但是你自己是不是跟佛陀感應,你要透過你一種至誠懇切的憶念,才能感應道交的。也就是說佛陀跟你的因緣有多深,完全取決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決定的。因為佛陀這一塊已經準備好了,他平等心把他的功德全部釋放出來,但是我們自己的準備,就決定佛陀會給你多少。那麼這個就是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感應道交是怎麼樣的形成的?是兩種力量形成的: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