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三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我們研究唯識學,基本上祖師是把它分成兩塊:一個是唯識相,一個是唯識性。就是心識它的一個活動的相狀跟心識的本體。那麼當我們在看唯識的一個活動的狀態的時候,我們的結論就是說:萬法唯識。那麼從唯識相呢?它強調一個概念,就是當我們的生命出現的時候,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的,沒有真實的外境可得。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人生當中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叫自變,第二個叫自緣,人生只做兩件事。自變就是阿賴耶識把我們過去的善惡的業力,在我們的心中變現出來,所以我們只能夠受用我們心中的影像,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楞嚴經》上說,我們只能夠活在我們自己的小水泡,我們每一個人都走不出心中的水泡,這個水泡就是業力,我們只能夠在自己的業力的影像裡面活動,你超越不了你的業力。因為阿賴耶識它會變現影像來束縛我們,那麼在變現過程當中呢,第六意識再去攀緣、再去造業。

那麼這樣講呢,人生就是兩種力量的交互作用了,從變現的角度當然第八識是主角,從攀緣的角度第六意識是主角。所以我們人生就構成了業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看是業力強還是你的心力強?你如果是業力強,那麼你就是心隨境轉,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如果你心力強,那麼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定勝天!

那麼在這個業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當中,如果把這個概念套到淨土宗來說,我們也是兩種力量:一個是第八識的生死業力,一個是第六意識的往生的願力,願力跟業力的交互作用。我想我們淨土宗的人,當你要追求來生到淨土去,就是你的心跟淨土的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圍牆,就是你要跨過生死的業力,帶業往生,你怎麼把你無始劫的業帶到淨土去,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有些人的業是帶不過去的,有些人的業是可以帶過去的,所以超越你生死的業力就變成是第六意識的一個主要的工作了。

所以在唯識學當中它告訴我們說,人生的無奈來自於第八識的業力的釋放,這一塊是你無奈的,你必須要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過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消失掉的,全部被第八識記錄下來。所以人生的問題,如果說我們今生才有生命,那這個生命很好解決啊,你才活了幾十年而已嘛!是吧?關鍵是我們要托著過去來開創未來,你必須要繼承過去,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過去的無始的業力把它好好的調伏,你才能夠帶業往生。那麼當然我們的優勢來自於你得到人身,你遇到佛法,你第六意識有很強大的思考能力,有很強大的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

所以一個成功的人他一定要擅用第六意識的思考。從唯識的角度,一個人不喜歡思考,你就很難進步了,因為你要改變業力,唯一的就靠第六意識的思考,如理思惟。你什麼都不想,你就是保持原狀了,你就活在生命的等流性當中。但是第六意識的思考,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它也有障礙,因為第六意識有時候如理思惟,有時候不如理思惟,所以它有時候思考錯誤以後呢,它又創造很多的障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初學者,老是在修行當中進進退退,因為第六意識是我們唯一的依靠,而身為第六意識,它又如此的生滅變化、虛偽無主,因為第六意識的所有的種子,都是第八識提供給它的。

所以在研究唯識以後我們發覺到第六意識的無奈,因為第六意識雖然有善根,但是它也有很多妄想。所以偉大的佛陀在講唯識以後,他講出了一個真如的概念,這個對學唯識的人是一個非常大的加持力。當你用第六意識來調伏第八識業力的時候,你覺得無奈的時候,你必須把第六意識找到家,因為第六意識以第八識為家是不好的。

所以在《楞嚴經》裡面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新的概念叫正念真如,我們必須把第六意識跟真如做一個連結: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也就是說當你面對無始業力的時候,你第六意識要先想一件事情:你本來沒有業力的,這件事情對你非常重要,生死的業力如此的強大,因為它無始劫熏習而來,我們修行的時間很短暫,我們的優勢在哪裡?因為你的優勢是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它是隨順真如本性的,它是真實的功德。雖然無始業力如此的勢力強,如此的龐大,但它完全是虛妄的,因為你當初是,就像佛陀說的就像祖師說的,你用攀緣的虛妄心去攀緣一個虛妄的境,然後造作一個虛妄的因緣出來,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諸位,我們今天修行是稱合本性的,我們以前的放逸是不稱合本性的。

有一個獵人,他在森林當中抓到一隻老鷹,他把這老鷹養在家裡面跟他的雞養在一起。那麼這個老鷹它從小就耳濡目染,因為它這個老鷹也有第六意識,它也受熏,所以它的熏習就是它跟雞弄在一起,它覺得它就是一隻雞,它只是比較強壯而已,所以慢慢的失掉了老鷹的本性。所以當主人要訓練這隻老鷹的時候,它老是飛不起來。它說我就是一隻雞,我怎麼能夠飛呢?雞頂多能夠在地上跑,是吧?所以這個獵人就很失望了,就跑到高山上,就把它放掉,讓它自由落地。但是本性是不能失掉的,身為一隻老鷹它遇到挫折,將面臨死亡的時候,它的本性啟動了,它展開它的翅膀,從即將墜地的那一剎那飛上了高空。雖然幾年來它都跟雞在一起,但是我們要強調一個概念,本性就是本性。

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告訴我們自己,雖然我們以前一念不覺而流浪在虛妄的生死,但是你要不斷的告訴你自己,這個是不正常的,身為一念心性,我們這是錯誤的操作。

心性的設計它本來的意思是要我們成就波羅蜜的,成佛才是正常的。

所以你必須把第六意識跟你的真如做一個密切的結合,你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這個叫做大乘的善根,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唯識學,假設不跟性宗結合,這個唯識學就很難修了,因為第六意識本來就是生滅的,它本來就靠不住,它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但是性宗沒有唯識學的如理思惟,性宗也很難找到下手處,因為你沒有靠第六意識強大的思惟能力,你老是正念真如,你不能做出因緣的改變。

所以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必須跟真如本性的不生滅性做一個結合,那這樣子就圓滿:

理觀安住、依止真如,事修思惟靠第六意識。

這樣子你站在真實的角度,來面對對方的虛妄,不管它勢力多大,你永遠不要忘掉它是虛妄的,一百顆石頭跟一千顆石頭的數量是不一樣的,但是本質都是石頭,雖然你只是一兩黃金,但是它是黃金,它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在修行的當中雖然我們面對了一個廣大的阿賴耶識的業力,但是你不要怕,它們是虛妄的,只要你堅持真實的,虛妄就會慢慢的消失掉。

我們在緣起當中是有兩種力量:一種是虛妄的生死業力,一個是真實的往生的願力,那麼我們就構成了一個染淨的緣起,所以從這個緣起的角度呢,我們今天來做一個研討,那麼有關生死業力這一塊呢,我們有四題,同學們提出了四題,包括現場的同學,包括網路班的同學,有關這個理觀的智慧產生的往生的願力這一塊呢我們有五題,所以我們今天的討論有兩個重點:一個生死業力,一個淨土宗往生的願力,那麼這兩個之間的一個關係,我們以這兩個主軸來做一個研討,我們先看生死的業力有四題,先看第一題。那麼我們每一道題目呢,我們預定有七分鐘到八分鐘的時間,我先做簡單的解釋,諸位可以再提問題,再做深入的討論。

這個問題是說:阿賴耶識的種子的不失跟它的剎那生滅的關係?

業力的種子,它有兩個相貌:它生滅,但是它又相續。其實它的相續,是受到第八識的影響,因為第八識,它有一個很強大的功能叫受熏持種。我們知道造業是第六意識造的,但第六意識在造業的時候,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所以它熏習的種子,也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它在熏習的過程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熏成種子以後,它變成第八識的一分子了,第八識是恆常相續,恆轉如暴流。

我再講一次,造業是誰造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生滅的,對不對?它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睡覺就不活動了。那麼第六意識心猿意馬,要遇到染污的因緣,它就造業;遇到清淨三寶的境界,它就開始修行。那麼假設它在造業的時候,它是緣一個所緣境在造,那麼造完以後,第六意識可能忘掉了,它又做其它事了。所以它在造業的時候,第八識同時在受熏,這個時候是怎麼樣呢?是生滅的!就是第八識在醞釀這個種子的時候,是生滅的,但是在受熏的過程,當它受熏完變成種子的時候,它變成第八識的一分子了,第八識是相續的,所以它也變成相續了。所以它變成也剎那生滅,但它又恆常相續,這個就是我們的業種子。

所以業力這一塊,當然這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業力它為什麼會得果報呢?雖然相續,諸位我們知道,業力它本來是一個分散的嘛,你看你昨天造的業跟今天的業,不一定有關係吧?你前生造的業,跟今生的業也沒有關係吧?所以業力它本來是沒有一個整合性的東西,它是這一塊,那一塊,那麼是誰把它做一個整合而產生輪迴的力量呢?是誰?對了,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這個自我概念是最糟糕的,其實業力本身它是一個分散的力量,因為第七意識把它成功的整合,這最糟糕了,因為第七意識跟第八識在一起的時候,它捏造一個自我的概念,使令這個生死的業力,變成有得果報的力量了,本來它是一個分散的一種能量。所以生死的問題,你不能消除業力,因為業力太多了,你只要把它整合的力量——第七意識把它調伏了,你就可以帶業往生了。因為沒有第七意識的的帶動,業力是不能得果報的。

你說阿羅漢,諸位,阿羅漢為什麼無生?他為什麼死了以後不來三界了?他難道業盡情空了嗎?阿羅漢真的他的業力完全沒有了嗎?不對。他的業力跟我們完全一樣,什麼也沒少。你看佛在世的時候,很多造惡的凡夫,遇到佛陀,三兩天證得阿羅漢果,他三天之內就把所有業懺乾淨了嗎?不可能嘛!那他為什麼無生呢?因為他業力那個整合的自我概念被破壞了,問題在這裡。

所以第八識的業種子它有兩個功能:一個等流性,一個異熟性。它為什麼能夠等流相續呢?因為第八識的關係,第八識讓我們這種生滅的種子變成相續,所以等流性是第八識造成的,但是異熟性,它第二種功能異熟性,它為什麼能夠得果報呢?是第七意識造成的。諸位,等流性不可怕,異熟性才是個問題。所以業種子,它從一個非常片段的生滅的力量,變成一種相續的力量,變成一個得果報的力量,是經過第八跟第七意識兩個功能的作用,而變成了生死輪迴的力量。那麼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有關我們的種子,為什麼一個生滅片段的種子,變成能夠這麼有主導力量呢?它因為有第八意識的異熟,跟第七意識的思量,就使令這個生死輪迴的輪子,就不斷的轉動。

[學員問]:師父慈悲!前面說過,種子起現行,然後現行又熏種子。那前面種子起現行這一塊我們沒辦法改變,現行在熏新的種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就是用第六意識,就是修無分別智嗎?

[師父答]:對對對!

[學員問]:那我先問一下,就是用無分別智來造的業,是不是就是無記業啊?

[師父答]:不是無記業。種子起現行歸第八意識管,對不對?第八識它是沒辦法控制的,對不對?但是現行熏種子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所有八識裡面它最自由的,它有完全獨立自由的意志,對不對?那麼第六意識修無分別智,它不是無記業。無分別智是一種智慧,跟你什麼都不想不一樣的,什麼都不想叫做愚癡。它是透過思惟以後把妄想停下來,這一塊我們後面再說明。無分別智是先觀後止,它是先觀了以後再把妄想停下來,它對妄想是有調伏力的。你什麼都不想呢你是如石壓草,你是轉移目標,你本來想這個你把它轉到其它去了,所以你對它沒有調伏力,你只是逃避而已。你是把它轉移一個所緣境,你本來想這,你後來想其它地方去了。很多念佛人都是這樣子的,你打妄想的時候就轉念念佛,對不對?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你對妄想沒有對治力,知道嗎?你只是轉移目標。那麼到時候你是兩種力量,打妄想的力量還是在,因為你沒有破壞它的力量,但你念佛的力量也有,這個時候攀緣的力量跟往生的力量,兩個同時存在。

[學員問]:那師父,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把那個重大的罪業沉澱下來,就是用智慧去把它……

[師父答]:因為你的罪業必須要有執著來帶動。我剛剛講過,業力為什麼會得果報?它從業種子要轉成一個果報體,它要有一個自我的概念嘛!你不可能去面對業力嘛!是吧?你時間太短,業力太多了,你要抓重點,重點在於你不要讓它得果報就好了。帶業往生就是說,你不要讓業力變成一種招召感的,不能把它變成一種異熟的力量,你不能讓它有一種異熟的力量。你的田地有很多種子,你只要讓它枯萎就好,你不一定要把種子鏟掉。你讓種子不要變成開花結果就好,這是帶業往生嘛,它只要沒有能生的功能就好了嘛,你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金剛道後異熟空,只有佛陀,你只要讓業力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就可以了。甚至於讓它降到最低,那麼這個時候,你的自我意識就關鍵了,你的我愛執。

[學員問]:剛才師父提到念佛會打妄想,我想請教師父一下,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是順著這個佛號繼續跟妄想溝通呢,還是說馬上跟妄想說你馬上停止,我就不再打妄想了,是哪一個方式比較合適?

[師父答]:對,這問題是挺好的,請坐,我懂你的意思。這個一般我們打佛七的時候,遇到這個問題了,是吧?就是你念佛的時候,但是念沒幾句它打妄想了,打妄想的時候你又念佛又打妄想,這佛號跟妄想摻雜在一起,那到底我們是應該先把佛號停下來,對治妄想,還是繼續念佛?如果這個妄想是很堅固,它是你一個很重的煩惱習氣,你揮之不去,那麼這個時候,你靠佛號的止就不夠了,你必須用觀照力了。如果這個妄想是很薄弱的表層妄想,你就可以專注的繼續念你的佛號,不用理會它。

所以《楞嚴經》把妄想分成兩塊:一個表層妄想,一個叫堅固妄想。表層妄想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本身不是一種執著,因為你日常生活當中面對很多的人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嘛,對不對?那麼你念佛的時候,它有一種習慣性的妄想,但這種妄想不需要對治了,因為它沒有什麼太大的力量,你佛號一提起來它就消失了。

但是你慢慢念佛到第四天第五天的時候,你發覺你一路念佛,有一個東西就根本跟你在對峙的,那個你就要小心了,那是無始劫的堅固妄想,每一個人都有。有的人可能這個妄想跟財色名食睡有關係,就有各式各樣妄想,每一個人過去生的因緣不同。那麼這個時候堅固妄想現前的時候,就考驗你的智慧的時候,你用佛號壓它你就沒辦法了,所以為什麼念佛有時候它是完全靠皈依就好了,有時要在信心當中又要多一點智慧觀照,因為你把表層妄想調伏了以後,《楞嚴經》裡面描繪的那種堅固妄想就會現前,五陰魔境——色受想行識那非常厲害的,你沒有觀照力,你用佛號跟它抗拒,不行的。因為它無始劫來,你就打這個妄想,生生世世,而你念佛的時間才多久呀,是吧?但是我們的優勢在哪裡,諸位知道嗎?

因為它沒有根,它是虛妄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如果你不善利用這個優勢,你就完了。一個人修行,你不能硬幹,你不是它的對手,我保證你不是它的對手,你用你一天念佛四個小時去跟你無始劫的習氣對抗,你看看你後果怎麼樣?你這是一個小孩子在跟大人打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優勢,妄想只有一個缺點,達妄本空,因為它沒有根,你只要把它的根一照了,它就沒有了,它就完了,覓之了不可得。所以你沒有用智慧,你這個妄想這一關你就過不去了,你頂多就可以修到調伏表層妄想,你的功夫就這麼回事。但是生死臨終的時候,堅固妄想會現前的,現在很多人連表層妄想都沒有調伏,現在很多人念佛是結緣式的念佛,結緣,還沒有到了生死這個標準。

[學員問]:師父,續接剛才這位師兄問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佛號相續的過程裡面,可能會有表層的妄想,就是把佛號切斷,切成片段片段,那同理可證,臨終的時候可能也會念佛念一念,可能中間又有一些表層妄想摻進來,那這個時候,這個力量會不會足以讓我們就沒辦法往生?

[師父答]:不是,你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信願本來就是種觀慧,那麼你願力就是一種智慧,信仰也是一種智慧,對不對?它持名當然是一個止,就是無分別住,但是你要培養堅固的信願,這個是一種觀慧所攝。它專注力跟觀照力,其實每一個佛號都必須有專注力也有觀照力,兩個都要有,你要調伏,要引導佛號,對不對?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修行人剛開始只管念佛就好了,因為你問題不大,你都是表層,但是當表層妄想調伏以後,你開始面對你的無始妄想的時候,我跟你保證,你這個佛號絕對不夠用。如果你念佛念到第四天,你就知道怕了,那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那個勢力很猛,這時候你只有用智慧面對了,你用佛號壓它試試看,所以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後發瘋,就是這樣,你不能跟它硬對治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就是說,你要找它的根,從根本上去,你不能在作用上跟它對治,它那種虛妄的力量很大,你必須從它的根覓之了不可得,這個我們無分別智會說到。

佛陀對治妄想是非常有方法的,他是用方法的,一棵樹充滿了毒的水果,最好的方法是把這棵樹從根切斷,是吧?所以你念佛,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諸位,為什麼不能一路念佛呢?因為你的心中,你流轉太久了,你心中有很多的執著,如果你是一張白紙,開始念佛,如果你今生才有生命,你什麼觀都不要修。我們之所以要修觀,就是說我們無始劫來在流轉當中,我們隨順於妄想,隨順於娑婆世界的力量太大了,你現在要順從本願,你要先把順從娑婆世界這一條線消掉。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只有欣求極樂,要多一個厭離娑婆,這個就是一種抉擇嘛!你放棄了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這就是一種觀慧吧。

佛教所有的修行一定有止,一定有觀的。外道是只有修止,不修觀的。一定要有般若波羅蜜,只是說它每一個法門的觀慧,它的內容不太一樣,它的重點不太一樣,但是一定要有智慧,沒有例外。大乘佛法的八宗,沒有一個法門是不需要智慧的,沒有。當然淨土宗的觀慧跟一般聖道門的觀慧,它的重點不太一樣。我們重在調伏、引導,我們不重在斷,你只要調伏就可以了,它一方面調伏,一方面修皈依,對彌陀的皈依,兩個雙管齊下。

我們看第二道題:

業決定跟宿命論有什麼差別?

我們在佛法講唯識的業種子,它是講性決定,它沒講業決定嘛!它說性質決定,對不對?宿命論是認為說,你造了業以後,這個業就固定了,它的能量就固定了,你懺悔什麼都沒有用了。所以在小乘的部派裡面,有一種部派,一切有部,它認為業是不能懺悔的,你造了業,你犯了根本,你這輩子就完了。你只要犯了根本重戒,你什麼功德都沒有機會,往生也不可能往生了。大乘佛法不同意這個看法,大乘佛法認為所有的業都可以懺悔,即便你造了五逆十惡都可以懺悔,因為業是不決定的,佛法是認為業只有性質是決定的,當它是一個罪業,你不可能把它懺悔成善業,不可能,你只能夠讓它沉澱下來。它說你性質決定,但是它沒有說力量決定,所以佛法尤其大乘佛法不同意宿命論,它認為業力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業力是固定的,那你就不能帶業往生了?那就必須消業往生了,那就問題嚴重了。

[學員問]:師父,就是說跟宿命論的差別,我想是在我們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可以改變一些事情,不是完全由業力決定的,但是這個第六意識,我覺得我們也做不了主啊!因為今天晚上來聽課還是跟朋友去吃大餐,這個也是由我們過去等流習氣來決定的,就是說這個東西,我們的第六意識能在多大程度上做主?

[師父答]:第六意識你不能說你做不了主,你這樣子講就不對了,你要做主啊!你現在唯一能夠做主的,就是第六意識,是吧?你前五識也做不了主,對不對?第七第八也是,第六意識也做不了主,那你就完了,是吧?你要告訴你第六意識可以做主的,你就是要做主,你第六意識是你要決定的,你要做主,你要它第六意識聽你的。所以說為什麼要發願,就是讓第六意識聽你的。

[學員問]:就是有的人你跟他講佛法,他怎麼也聽不進去,那這也是他過去的習氣太重?

[師父答]:他沒有善根,那就沒辦法。佛法這個東西,它需要因緣啊,它不怕你煩惱重,它也不怕你業障深,但你要沒有善根,真的是很糟糕。因為你善根不夠,誰拿你都沒辦法,因為那個是一種自覺,你自己不覺悟,那誰拿你有辦法呢?連佛陀在旁邊也沒有用啊!

[學員問]:那這個是業果決定的,還是因為善根。

[師父答]:對,業果決定的。其實這個地方要注意呀,業力之所以可以懺悔,不完全是因為第六意識的修觀,是業本身就可以改變。因為我們講過業力兩個相貌:一個剎那滅,一個相續,它那個剎那滅給你一個很大的信心,它生滅的,生滅就表示它會變化,是吧?如果這個種子種下去,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永遠這樣子的,它是固定的,那就糟了,那真的是定業了。它進去以後剎那滅,滅了以後又生,又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所以它是生滅變化的,所以它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因為第六意識硬讓它改變,而是它的本質就是可以改變。種子六義,第一個是什麼?種子的意義就剎那滅嘛!

[學員問]:我們第六意識做主的時候,也是受這個過去等流習氣的一個……

[師父答]:所以你第六意識不能跟第八識結合,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所以我剛剛講過,你要用第六意識去觀照真如,你要站在清淨的角度來對治第八識。如果你不憶念真如你就完了,你就很難修行了,因為你第六意識已經是內憂外患了,對不對?外有感受刺激你,裡面又有一個自我意識的恆審思量的第七意識在干擾你,然後你的能量你的種子又靠第八識的支持,完了。所以你第六意識一定要找到家,一定要跟真如相應。

唯識學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真如相應,你就很難修行了,那是內憂外患,那第六意識到最後很容易放棄了。所以你研究唯識以後一定要依著《楞嚴經》就是這樣大開圓解,把第八識撥開來找到你的本來面目,然後讓第六意識跟本來面目結合,直接跟真如結合,不要透過第八識,這是你唯一的希望,你必須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如果你沒有跟真如相應,你站在本來就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你就很難修行了,嚴格來說你這一輩子很難有成就了,如果你不跟真如相應的話,因為你不可能在短時間處理那麼多問題的,不可能,幾乎不可能!所以你如果不正念真如,對你是非常吃虧的事情。

當然你第六意識是非常好用,因為真如沒有思考能力,所以真如稱性起修,真如跟第六意識結合是最佳的組合,靠著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靠著真如的不生滅給它做後盾,依體起用,用還照體,產生一個好的循環,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你必須把唯識的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跟《楞嚴經》的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結合在一起,這個叫性相圓融,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我們再看下一個,第三題:

阿彌陀佛,請問懺悔業障的主要宗旨,是透過拜懺等方式對業力進行直接的對治,還是透過改變思想,使業力暫時的沉澱下來?

其實這兩個都有。我們懺悔業障,從事相上我們的後悔,會讓你當體的這個業,你所懺悔這個業的勢力薄弱,因為它斷相續心,我們知道業力它最需要的是一種相續,因為它本身是生滅的,它必須要靠你不斷的造作給它能量。業力要產生一種強大的勢力,它必須要你數數現行,所以你一懺悔,你一後悔就斷相續心了,你就不再給它能量了,那麼這個時候它的勢力會薄弱,這是第一個,從業力的角度,你不斷的向佛菩薩發露,發願寧捨身命絕不再犯,那麼你這個當體的業,它的確會慢慢的枯萎下去,這第一點。但是更重要是養成一種慚愧懺悔的心態,這個更重要,讓你以後面對所有的業,都能夠產生調伏的力量,這個是我們更重要的。

如果你今天只是懺悔,你沒有養成一種思考,一種道理的理解,那這個叫做善念。但是你在懺悔當中,你悟到一個道理:喔,原來造罪業我們是要付出代價的,是得不償失的。因為你造業的時間太短,你得的果報太久,就是划不來,那麼你在懺悔當中你能夠跟佛法的道理結合產生一種勝解力,產生一種內心的觀照,這就是善根。

所有的事修能夠提升到一種智慧的觀照,你對人生很多道理的體悟,然後對後面的因緣會產生抗拒的力量,對過失會產生抗拒的力量,這個就是善根。如果你都不學教理,你一輩子只能夠活在善念,很多事情你要慢慢的一個一個去做。你變成善根以後,你會有一個好處:一即一切,你犯了一件錯事,其它的錯,你就不容易犯了,因為你在懺悔當中產生了觀照力、反省力、調伏力,你從道理的理解開始對其它的因緣,產生免疫功能,那就是善根,當然如果你不學教理,你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你每一件事做了都去懺悔,那你這個業也很難懺乾淨。

所以懺悔有兩層意思,第一個:罪從心起將心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這個時候是針對業力來懺悔;第二個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產生觀照力,你本來就清淨,既然你本來清淨,你沒有必要去造業,本來無一物,你何必去惹這個塵埃呢?你從懺悔當中養成一種內觀的力量,那就不一樣了,那你終身免疫,那就是善根了。那麼這個對臨終、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觀照。懺悔的心遠比懺悔的行為更重要,當然兩個都要了,事修理觀嘛!要有懺悔的觀照力,又有實際的懺悔的行為、儀軌,這兩個都很重要,但是理觀更重要,因為它會產生後續的力量。

[學員問]:請問師父,師父說懺悔業障要拜八十八佛,不過我們如果每天以拜佛的方式,有沒有起到這個懺悔的同等的作用?謝謝。

[師父答]:大乘的懺悔,它是必須三個條件:懺悔、皈依,因為你懺悔的過程,一定要仰仗佛菩薩的加持,發願,發願是針對未來,我發願未來我寧捨身命絕不再犯。如果你拜阿彌陀佛或者拜觀世音菩薩,你能夠達到這三個效果也可以。因為大乘的懺法,比方八十八佛,它是有一個儀軌,有一個文字,它會引導你,產生懺悔,產生皈依,產生發願,對不對?那你就很輕鬆,你只要照著文,你就把這個儀軌走一遍,它自然生起三種善根,就是說它這個就幫你設計好了,是吧?當然如果說你八十八佛拜了一段時間,這三種善根我很熟悉了,我在拜的時候,我一句佛號拜下去,具足懺悔、皈依、發願,你一句佛號就夠了,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夠達到相同的效果就可以了,因為它的儀軌,就是讓你達到這個效果。

如果你拜阿彌陀佛的時候,除了皈依阿彌陀佛的功德,仰仗彌陀的光明攝受,無量光無量壽的攝受,你還有懺悔的心,還有發願的心,你一句佛號就可以了,對你來說就可以了。如果你還不怎麼熟悉,你最好把八十八佛拜幾部,真的感覺不太一樣。我們的心態的確需要文字的引導,真的,初學者,你很難說具足很多的善根,那個祖師是大智慧,他就是把這個很多東西、營養成分都把它放在一起,你照這個八十八佛拜一次,你就三種營養都具足了。這是祖師善知識的方便力,因為你這三種善根到臨終的時候很好用,所有的業障現前,經不起你懺悔、皈依、發願。

業障要生起,它是要有一個生存的條件,就是你的心態要無慚無愧,它最喜歡這種環境了。臨命終的時候,你要無慚無愧你就糟了,你一定糟了,你業力這一塊就跑不掉了。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如果業障現前,你只要生起慚愧、皈依、發願的心,業障自然就消失掉了,因為它沒有生存環境了。所以這個懺悔法門,在大乘裡面很重要,淨土宗也很重要,你要把這種懺悔的心,要把它具足起來。因為你不知道你臨終的時候會不會業障現前,你不知道,而且很可能會業障現前,很可能,你最好能夠產生一種反制的力量。

[學員問]:師父慈悲!末學想請問,就是業力的釋放是不是有一個時間性?就是說譬如我很想去買一個東西,可是我就控制我自己不要去買,那過了兩天或者三天之後,可能我那個念頭就自然會消失,用這種方法來就是減低業障?

[師父答]:這個不是業力,這第六意識,你現在講的是第六意識,不是業力。你買不買是你的事,業力是結果,對不對?這個包包讓你看到,這個是業力,對不對?它現前就是你跟它有共業,你才看得到這個你喜歡的包包嘛!但是買不買這個是你可以決定的,但是看得到看不到,這個你沒辦法決定。你現在是這樣,受用果報的時候我們不能決定,自變這塊我們不能決定,但是在果報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思想來面對這個果報,這個你可以決定的。

[學員問]:所以我的問題就是說,控制自己的念頭不要去貪染它。

[師父答]:對,你現在也只能控制第六意識,因為你不能控制業力,業力什麼時候釋放,誰知道呢?

[學員問]:那這個算不算就是懺悔,不要去造業。

[師父答]:這個不能講懺悔。懺悔是你做錯了事才懺悔,你這個事前的防範,就是屬於觀照了。懺悔是你已經做錯了,再來對於這個錯的業力做一個調伏,當然你還沒有做錯,事前的防範,那這個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學員問]:師父,末學有一個問題,如果說我們起念頭的時候,我們在初能變、二能變、三能變之前,我們就起觀照的話,那這樣還會形成種子嗎?我指罪業。

[師父答]:就是說我們會起一個惡念,它一定有種子對不對?但是你觀照的時候,你不隨它轉,就是斷它的相續。斷它的相續的時候,種子要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變成增長業,要變成得果報,它一定要相續,你一定要隨順它,當你抗拒它的時候,它的能量得不到你相續的時候,它就慢慢慢慢的降低了。所以你一旦不相續,你只要斷它的相續,這個業種子就慢慢的沉澱下去了,有跟沒有差不多了。所以你現在只要做斷相續,所以為什麼叫破和合識、斷相續心?和合識是第八識,第八識你看它好像很強大,不得了,攝持無量無邊的種子,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不要怕它,你第六意識不隨順它的時候,它就沒有力量了。因為它要你第六意識的不斷的隨順它,它才會支持它走下去的。

所以你只要第六意識斷相續心,第八識的和合識就破了。第八識它的種子,需要你第六意識的貪愛的愛取去滋潤它。所以你第六意識只要是不隨它轉,它那個業種子得不到滋潤,它的力量就薄弱了,就在這裡。所以它的理論為什麼叫帶業往生?你必須調整心態,順從本願就是說,你必須要從順從娑婆世界的因緣改成順從極樂世界的因緣,這種就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了。你必須面臨選擇,你現在就必須面臨選擇,到底你要跟娑婆世界繼續攀緣下去,還是你要到極樂世界去?你一定要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目標出來,這個佛號才有目標,而這樣的一種思想改變就是智慧。

[學員問]:請教一下師父,那個具體在拜八十八佛操作的過程中,那個時間很長,其實妄念紛飛,那我們具體拜懺的時候,要身口意都要去拜,那有沒有什麼比如說我是不是要嘴跟著一起稱念,然後……

[師父答]:嘴巴要震動,嘴巴一定要動,心呢?它那個文一開始先讓你懺悔,然後有八十八佛讓你修皈依嘛,對不對?最後發願,你要跟著這個文字要隨文入觀,就是它講到哪裡你就跟著它的節奏走。

[學員問]:那我拜的過程中我會要自己念嗎?往昔所造諸惡業……每次都念嗎?

[師父答]:八十八佛,南無普光佛,對不對?拜下去修皈依,下去起來的時候,你就念往昔所造諸惡業……拜下去修皈依,起來的時候修懺悔。皈依的時候你要相信佛菩薩一定可以救拔你,那懺悔是對自己的反省。所以你在拜皈依的時候,你的所觀境是佛陀,懺悔的時候是面對自己,拜下去是面對佛陀,起來的時候是面對自己,這所緣境不太一樣。

[學員問]:謝謝師父!

好,我們最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很切身的問題。這裡有同學提到說:請問師父以唯識的觀點,現世還在吃肉的眾生,是不是很容易刺激過去的殺業現前?

[師父答]:是的,吃肉這個問題,你不能小看。印光大師他很強調吃素,吃肉有兩個問題,有兩個問題你要面對:第一個是命債,第二個是肉債。在殺盜淫妄裡面,只有殺生它比較複雜,因為你單不是你的業障,你還跟眾生結一個惡緣:第一個你取它的生命,它有恨,這個是命債問題,臨終的時候,它可能會來干擾你,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算你沒有直接殺生,我都是用三淨肉,我不自殺,不教他殺,不為我殺,反正它的死亡跟我沒有直接關係,好,肉債。即便它做一隻雞,你認為它心甘情願把肉給你吃嗎?它不會這樣想。它說,我福報差一點,我業障重,做一隻雞,但是做一隻雞,有它做雞的尊嚴嘛!是吧?你沒有經過它的同意,就把它的肉拿來吃,你想這是肉債,這《楞嚴經》講命債肉債兩個。

那麼這時候你跟眾生結下惡緣了,這是一個問題了。那如果你臨終的時候,它剛好在鬼神道,如果這隻雞來生投生到人道,問題不大;它到天上去它也暫時不會跟你計較;它到地獄去,它沒有能力跟你計較;但是萬一這隻雞投胎以後到鬼神道,那你就要小心了。鬼神有一些小神通的,所以你看那些《往生錄》,有些人是臨終的時候,他殺了很多的狗、貓的時候,臨終的時候,冤親債主來干擾他,很多啊!如果你跟眾生結的惡緣,它剛好到鬼神道,你要注意了,這對你是個干擾。這第一個外力的干擾。

好,再看看你自己的業障,吃肉為什麼問題嚴重呢?因為你要數數現行,你每天都得吃。這個問題,當一個行為是數數現行的時候,這個業的勢力是很強大的,它不像有的業是你偶爾造一次,你每天都得面對,除非你每次吃肉的時候都很慚愧,除非了,這是你唯一的希望。就這樣,如果你一定要吃肉的話,你就,哎呀,對不起,我實在不想吃你,但我也沒辦法。你向佛菩薩懺悔,然後再去吃它這樣子,每一次都要做,每一次喔!否則你就是數數現行,增長廣大。

所以業力的可怕,你不能讓它變成一種像滾雪球一樣輾轉相續,所以即便是一個微小的過失,當它變成相續的時候,這個力量就不得了了,所有的業力最可怕就是相續。雖然吃肉本身你沒有直接殺生,但是你每天做,這個地方問題嚴重,你說這怎麼辦呢?

在《楞嚴經》講一個觀念,還有一個觀念,它不是罪業而已,《楞嚴經》講得更嚴重,說你經常吃肉的人,它會斷你的菩提的善根,你這個人大悲心不容易生起來。你經常吃肉,這個肉吃久了以後,你看到眾生有痛苦你沒感覺,你自己就沒感覺。

你說怎麼這樣子呢?我已經受了菩薩戒!你當初的菩薩戒戒體沒了,你知道嗎?斷大慈悲善根種子,這很可怕的。我們很少看到佛陀說吃一個東西會怎麼樣,因為本來這個飲食是一個物質,它吃久會影響心情只有肉,這很奇怪,就是你這個肉吃久了以後,你的個性會改變,你的道德思考模式改變了,變成冷漠無情了。這個地方你要小心,所以你有兩種損失:第一個增長生死罪業,第二個你的善根慢慢的受到破壞。你好不容易聽經聞法修慈悲觀,那種善根得到破壞,還有一個問題,你可能要面對臨終冤親債主的干擾。如果你有直接殺生的話,除非你設一個目標,你什麼時候開始吃素,你一定要有一個收尾,在臨終之前要有一個收尾,然後在這過程當中,每一次吃肉盡量不直接殺生,而且盡量生慚愧心,而且在臨終之前一定要有一個收尾。如果你一路吃吃到臨終,那可能你就不吉祥了,你都沒有處理這個業,你一直讓它輾轉相續下去,那這個就非常不吉祥了,我保證一定障礙往生了。

那麼我們業力的這一塊,就講到這裡。我們下一次來談談這個第六意識的反轉,我們怎麼透過第六意識來做一些反轉,休息十分鐘。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