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一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面,我們看丙五:究竟位。

唯識學把整個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個階位: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乃至於最後的究竟位。我們從前面的階位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踏入了修行的菩薩道,我們的生命就會出現兩種力量的作用:一種來自於外來的生死業力的衝擊;第二個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一種菩提願力的引導。所以當你開始修行的時候,你經常是兩種力量的一種作用跟拉扯。

我們先談一談生死業力這一塊。生死業力是怎麼來的呢?主要因為有阿賴耶識。雖然我們生命,一段一段的生命是無常變化的,但是生命結束以後,我們會在第八識留下一種善惡的功能,所以第八識它有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它「持種。」它能夠保存我們每一期生命所留下的一種善惡的功能,這種功能長時間的累積,就形成一種「恆轉如暴流。」就是說它是一種相續的水流,如果我們今天是善業起現行,這個水流就帶我們在人天享受快樂;如果我們今天是罪業起現行,這個水流就帶我們到三惡道,受刀山油鍋的痛苦。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背後,的確是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我們——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那麼業力的可怕,並不是說它給我們什麼痛苦,這個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它輾轉相續、無有止盡。當然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選擇逃避,反正你覺得你今生過得也還不錯,你認為你今生樂多於苦,但是你可別忘了,生死業力是不會停止的,也就是說你遲早要處理的。你今生不處理,你來生就得處理;你來生不處理,你以後一定要處理,因為它不會自己消失掉。

生死輪迴之所以那麼的可怕是因為:你越輪迴,它的力量就越大,就像滾雪球一樣。所以你總有一天,你吃到了苦頭,你一定要面對這個生死業力的問題,你總有一天的。那麼從佛法的角度:你越早面對,對你越有利,因為它整個時代,是往一個壞的方向在發展,末法時代。所以你越早處理,你成功機率是越高的,你花的心血是越少的。所以面對生死業力,你拖得越久,你付出的代價越大,就這麼回事。所以我們從輪迴的第八識,我們可以知道:既然要出離,那就把握當下,你別無選擇!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背後,所要面臨的業力的這一塊。

當然唯識學給我們很大的壓力,因為它開展了第八識,這種恆轉如暴流的業果相續的思考,但是唯識學給我們一些希望,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強大的思考、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學習佛法、我們可以如理思惟,創造一種清淨的力量來引導業力。那麼這個第六意識的清淨力量,在唯識的教義當中,它提出兩個重點: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空正見,這兩種力量如果你操作得當,生死業力是可以轉變的。

那麼這個菩提心跟空正見,其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菩提心是根本,空正見是在引導菩提心的一種增上的力量。

我們前面講過了菩薩的四個階位,它都是需要菩提心來支持的,也就是說你菩提心失掉了,你就已經不是一個菩薩了。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是要有發願:你如果是智增上的菩薩,你緣佛的功德而發心;你如果是悲增上的菩薩,你緣眾生的痛苦而發心,都可以。總之當我們修學菩薩道,先不要管你做了多少,先看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目標,初心菩薩是「論心不論境」,如果你連一點理想抱負都沒有,一天過一天,你做再多功課都沒有用,毫無意義,因為要引導業力,一定是要創造一種永恆相續的力量。

在佛法的角度:一時的感動、一時的善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也就是說,你一種沒有目標的行為是毫無意義的:你做這件事情,只是一時的感動、只是一時的善念,這樣是沒有辦法改變業力的,沒有辦法。所以所有的行動都先有一個理想抱負,你一定要有一個願景,有理想抱負的修行,才有資格叫做菩薩道,因為你真實在改變業力了。所以你要改造業力,你要創造一種堅定的誓願,你未來希望往哪裡走,要有一個目標的。所以在這個修行當中,一定先發一個菩提心:緣佛道而發起上求佛道,緣眾生的苦而發起下化眾生。當然你發了菩提心,你有這個願景,你就是菩薩了。

那麼接下來就是智慧的考驗,你怎麼去調伏引導你的內心,那就是空正見的智慧了。其實整個菩薩道的次第:從資糧位到加行到通達到修習,它主要的是一種智慧的增上。在六度當中,判定一個菩薩他的成敗,就是以般若波羅蜜來做判斷。

那麼我們前面的四個階位,我們可以把這個菩提心分成三塊,由它智慧的淺深分成三塊:

第一個:是一種「住相」修行的菩提心。這個就是資糧位,資糧位的菩薩,他的空性的智慧是薄弱的,所以他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是有所得的,他認為這個外境都是真實的,所以他的心就怎麼樣呢?就住在外境上,那麼這個地方就有嚴重的問題了。所以資糧位的菩薩很大的缺點,就是說他是做不了主的,他一旦住在外境,好了,當他來到佛堂,他的菩提心就現前,因為佛堂給他一種清淨的環境;當他離開了佛堂,跟雜染的人事接觸的時候,他起貪慾,該起貪慾就起貪慾、該發脾氣照發脾氣,菩提心就暫時的隱沒了。所以這個「住相」修行的菩提心,是非常被動。所以你看一個資糧位的菩薩,他的心經常是起起伏伏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受外境的干擾太大了,因為他把心住在外境嘛!

當然,資糧位的菩薩也有可取之處,在唯識學上說資糧位的菩薩,雖然深受外境的影響,但是他心中有三種力量來支持他的菩提心:第一個「作意力。」他會不斷的學習教理,透過如理作意,來自我反省、自我觀照、自我調整;第二個:他有這個「善友力。」他經常親近善知識,同參道友的鼓勵攝受,也會使令他不斷的進步;第三個就是「資糧力。」他透過布施、持戒、放生、拜懺,種種的這種善業的功課,也能夠保護他的菩提心,讓它不斷的增長。所以一個資糧位的菩薩,雖然受了外境的衝擊,但是他靠著一種作意力、資糧力、善友力的支持,他也會慢慢的、慢慢的進步。

所以從「住相」的菩提心,到第二個「離相」的菩提心,這就好一點了。到了加行、通達二位的時候,這個菩薩,他的心慢慢的離相了——見相離相,他的心就不再住在外境上,所以外境對他的干擾降低很多了,所以他就可以專心的讓菩提心不斷的增長廣大,當然他某種程度,也開始在息諸緣務、加修止觀。

那麼第三個階段就是所謂的「借相修心」的菩提心,就是修習位。前面的離相,當他脫離相狀以後,從假入空以後,他是一個過渡,因為他曾經發願要上求下化,所以當他慢慢的菩提心堅固以後,到初地以上的菩薩,他一定會走出山林面對人群,他一定要面對人群。因為他沒有人群,他沒辦法修十波羅蜜呀,他沒辦法去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所以他重新的又回到人群:可能做眾生的父親、也可能示現做母親;也可能示現出家、也可能示現在家,他以各種角色,一方面自我歷練,一方面教導眾生,這個就是「借相修心」了。那麼這個菩薩的菩提心,從一種住相的菩提心,到離相的菩提心,到借相的菩提心,最後他的菩提心終於圓滿了,來到了究竟位。我們來看看這個菩提心,到了究竟位是怎麼回事。我們看

丙五、究竟位

[釋名——言「究竟」者,即是「究竟無漏界」,《識論》云:「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

這個究竟位,什麼叫究竟呢?就是究竟無漏,這個是偏重在破妄這一塊。也就是說 「漏」,當然這個漏指的是障礙了。我們在修菩提心的前面講到,他有煩惱障、有所知障,因為他心中還是有所得,由這個我執引生煩惱障,由法執引生所知障。那麼到了究竟位的時候,這兩種障礙就完全破壞了,這個只是偏重約「破妄」。但《成唯識論》講得就清楚更圓滿,它說:「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

其實菩提心到成佛的時候,它是兩塊:從破妄的角度是諸漏永盡。諸位要知道,菩提心的障礙,主要來自於凡夫的攀緣心。其實我們不能怪業力給我們痛苦,業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業力現出一個相狀,可能快樂的相狀,也可能痛苦的相狀,但是它可沒強迫你去接觸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緣這個業力,所以你才跟它感應的。所以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不能夠去怪業力,因為業力雖然是可怕,但是業力它不能主動的攻擊你,它只能夠被動的現出相狀,是你要攀緣的,是你自己要跟業力感應的,沒有第六意識的攀緣,第七意識的執著,業力怎麼會對你有產生干擾呢?所以在成佛以後,當然他業盡情空了,他整個攀緣心也完全息滅了,所以他這第一個,他沒有障礙了。

第二個「非漏隨增」,這個指的他的善根。他的菩提心夾帶了十波羅蜜的這種善根,已經圓滿了——「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從資糧位到成佛,他的心態轉變,第六意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意識,完全在第六意識。我們看得出來,我們從資糧位到加行位,佛陀並沒有強調說:哪一個人業障重,這個人要經歷久一點;哪一個人業障輕,佛陀基本上是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的,完全看你這個人的心理素質,你的觀照力,因為「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一個人會活得痛苦,你會活得痛苦,業力的因素其實不大,就是你這個人攀緣心重——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攀緣心重,你自己要去招惹業力。第八識你是不能攪動它的,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業力在睡覺,你最好不要把它喚醒,對你很不利的。那麼你一天到晚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把第八識的業力喚醒了,你是沒事找事吧。所以你一個資糧位的菩薩,盡量的沒有事要把心收起來——都攝六根,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你不要去招惹業力,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第六意識起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業障深重了。

那麼當第六意識:「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誒,這個人有無量的功德莊嚴,就是靠第六意識的憶佛、念佛。所以你看佛法很少談業力這一塊,因為它不是主角。你第六意識操作得當,你可以讓業力沉澱下來,你變成憶佛念佛——諸佛正遍知海,創造未來的功德莊嚴;你第六意識如果失控,你就去攪動業力,你就把你自己給害了,所以關鍵成敗在第六意識了,問題在這。你第六意識不收心,那你就會把無始的業力給攪動起來了,那是你自找的;你第六意識收心,第八識的業力,就沉澱下來,就帶業往生了。所以業力也不是那麼可怕,看你怎麼去操作它。那麼做為一個佛陀,當然他已經圓滿的把第六意識操作的圓滿了,所以他把第八識轉成四智菩提了,其實他關鍵就是掌握了第六意識,就在這裡,成敗關鍵在第六意識。

我們往下看,就可以清楚這個成佛的一個關鍵。我們看它的內容:

[內容——菩薩從初「資糧位」,信解唯識妙理,發堅固菩提心,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習無邊難行勝行,至「金剛喻定」現前,永斷本來一切「粗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名「究竟位」。]

那麼我們都知道,佛陀不是天生就是佛陀,他也是從一個業障生死凡夫走起的,所以剛開始也是從一個業障深重、攀緣外相的資糧位開始。但是這個佛陀,他善加利用操作自己的第六意識,他做了兩件事情:用第六意識來信解唯識妙理,不斷的加強自己的智慧的學習;第二個:他發起了堅固的菩提誓願。那麼當然,剛開始從住相、到離相、到借相,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經歷了十波羅蜜的難行勝行,到了等覺菩薩的後心,他成就了一種非常堅固的「金剛喻定」,在這種堅固的三昧當中,他生起了我空觀、法空觀,那麼這個時候,斷除最後一念的身相無明,所謂的斷除一切的「粗重」。這個「粗重」就包括煩惱障、所知障二障的種子,就「頓證佛果,圓滿兩種轉依,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名究竟位。」所以他這個菩提心,他最後的呢,這個菩提心跟兩種功德相應,成佛就是成就兩種轉依。

我們來看下面這個總說,我們把總說念一遍,到底這個菩提心,它產生什麼轉變了?我們看總說的這個地方:

[功德——總說——

一、二轉依果:轉煩惱障得大涅槃;轉所知障得大菩提。

二、依正莊嚴:佛身、淨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

那麼資糧位的菩提心,當然它主要的成就的是三種力量:這個作意力、善友力跟這個資糧力,當然主要是作意力,他不斷的作意。那麼資糧位的菩提心,就靠這個作意撐著;加行位、通達位的菩提心,則靠空性來攝受;到了成佛,他的菩提心,它有兩大功德:一個是大涅槃,一個大菩提。因為他透過空性的智慧,轉煩惱障得大涅槃;他透過他的菩提的願力,轉所知障為大菩提。那麼這個菩提它是有作用的,它是什麼作用呢?它能夠現起依報正報的莊嚴,現出正報的佛身跟依報的淨土,那麼有無量功德,眾所莊嚴。

所以這個成佛的菩提心,它有三身的作用,第一個:這個菩提心跟法身相應。這個清淨法身,這個清淨法身就是我們說的二空真如之理,它是沒有形相的。當然沒有形相也就不能受用了,它是一個理性,它是一個道理,這個菩提心已經完全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應了,這第一個;第二個:這個菩提心跟報身相應。這個「報」就是果報了。諸位,這個菩薩經歷過三大阿僧祇劫,他不完全只是修空觀,他從初地以後,從空出假、借相修心、修十波羅蜜的時候,他是花了兩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修波羅蜜,所以他有無量的功德。這種功德是怎麼樣呢?是可以受用的,所以報身又叫做佛陀的真身,就是酬償他這兩大阿僧祇劫以來,所修的波羅蜜的功德。

當然這個報身有兩塊:一個是自受用報身;一個是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就是做為佛陀,他會現出千丈的盧舍那身。他住在實報莊嚴土,盡未來際享受四種功德:「常、樂、我、淨」四種功德。他所有的快樂都是恆常的,佛陀的快樂,沒有說會被破壞,沒有這件事情,它永遠存在的;第二個佛陀的快樂是自在的,這個「我」就自在的,「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陀的快樂是清淨的,不像我們生起快樂的時候會帶動煩惱。所以這個報身,他自受用的時候,佛陀從今以後,他那個明瞭的心就是常、樂、我、淨四種功德圍繞他的菩提心,這第一個。

第二個:佛陀有他受用的報身。他呢:「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他到那個實報莊嚴土,去現出他受用報身,去度化十地菩薩,就陪著十地菩薩成長。這個是講的是佛陀的報身,又叫正身,這是無量的波羅蜜功德莊嚴所成就的。那當然這一塊,跟我們凡夫就沒什麼太大關係了,因為我們也接觸不了,真正跟我們有關係的是佛陀的化身。

佛陀的化身也分成兩塊:一個叫應化身;一個叫隨類化身。應化身就是佛陀會在不同的時空,現出佛身: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種清淨莊嚴的比丘身,他一定現出家,而且是圓滿的佛身,這是應化身;第二種是隨類化身。佛陀不一定現佛身,比方說他變成一隻鹿王,佛陀也曾經做一隻象王,他現出各式各樣的身,所謂的普門示現,隨類化身。

所以佛陀度化眾生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現出人道的佛身;第二個現出各種動物,或者他也可能到這個三惡道去,現出各式各樣的身,叫隨類化身。

舉一個例子: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團體裡面有一個經常跟佛陀唱反調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他有一天,就是他是受了他的信徒的供養——美好的飲食,他就吃得太多了,貪心嘛,回去以後就肚子痛。肚子痛以後,他雖然平常經常去障礙佛陀,但他這個時候,突然間憶念佛陀的聖號,他憶念佛陀聖號的時候,佛陀的身相就出現了,就來到他的房間,佛陀以他的手去加持這個提婆達多的肚子:就一道光明,誒,他的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後佛身就消失了。提婆達多就跑去精舍去跟佛陀頂禮,說:感恩你剛剛跟我加持了,佛陀說:其實我是沒有動念頭的,我是沒有作意的,那是因為你的憶念所招感的。

那麼現在我們要問了:提婆達多他真的看到佛陀來跟他加持,那麼佛陀那個身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佛陀的應化身——千百億化身,所謂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雖然佛陀的應化身,可能會在某一個地方,但是他也可能會在另外一個地方出現,就好像說月亮:月亮是佛陀的法、報二身,但是當你的水準備好的時候,它隨時會在美國的東區、西區,顯出它的月影,這個就是佛的應化身。這個時候佛陀是沒有任何的念頭,就是佛陀只是一個願力。佛陀願力存在那裡:「眾生無邊誓願度」,加上他的功德莊嚴的願力,加在那個地方,那誰能夠憶念他,誰就能夠得到他的加持,這個就是佛陀的應化身。

總而言之,當這個菩提心經歷過前面的資糧、加行、通達修習以後,這個菩提心就不是一般的菩提心,那是功德莊嚴的菩提心,具足大涅槃、大菩提的菩提心。

來,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樣的效果跟作用?我們來看看第一個涅槃。我們先做一個總說,先解釋這個涅槃的名稱:

[別示 —— 一、涅槃——釋名——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首先我們把「涅槃」解釋一下。涅槃就是一種不生不滅的一種寂靜的狀態,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沒有一種變化躁動的相狀,這叫涅槃。那我們來看,此雖「本來自性清淨」,換句話說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本來就有涅槃,但是因為我們一念的不覺,向外攀緣,就創造了煩惱障、所知障,就使令這個涅槃的功德不能開顯。

那麼「真聖道生」:真聖道就是一種智慧了,這種我空、法空的智慧生起的時候,把煩惱障跟所知障就破壞了,就使令這個涅槃的功德相狀顯現出來——「名得涅槃」。就是說其實你得到這個涅槃,是你本來就有的,只是以前,就像月亮本來就有,但是以前有烏雲,我們現在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把烏雲撥開了,哦,我們重新看到月亮,那麼這叫「真如離障。」我們以前是「真如在纏」,現在是「真如離障」。那麼它的體就是「清淨法界」,一種清淨寂滅的法界。

好,那麼這種菩提心,也就是說我們前面的菩提心,是沒有涅槃的菩提心,是躁動不安的,那麼現在這個菩提心,是相對的是非常寂靜、安穩的。那麼這個涅槃,在唯識提出有四種差別,我們來先看第一種:

[義別——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那麼第一種涅槃,叫做「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什麼意思呢?「謂一切法相真如理」:就是在一切的有為假相當中,其實它的本體是空性的,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雖然有客染而本性清淨」:就是我們一念心,雖然打很多的妄想,但是本性還是不受染污的,而且具足無量微妙的功德,這叫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說,它不是修來的,只是說我們以前沒有跟它相應,它顯現不出來而已。

那麼它有四種相貌:第一個「無生無滅,湛若虛空」。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它不是有為法,它不會因為你修就增加,它也不會因為你懈怠而減少,所以它是無生無滅的,湛若虛空。那麼「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就是凡夫聖人的涅槃是平等的,也不會說佛陀的涅槃比我多一點;我們一個放逸凡夫涅槃就少一點,是大家平等共有的。「一切法不一不異」:它也沒有離開一切的染淨諸法,緣起不離開性空,性空不離開緣起。

那麼本質「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所以涅槃最怕的就是你打妄想,就是說「一切法不生,般若生。」涅槃之門要打開,只有一種情況:叫做「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涅槃寂靜、安樂的功德,但是我們經常打妄想,所以它這個門就關起來。所以你現在必須要名言道斷,你必須修無分別智,它這個門才會打開來。所以「唯真聖者,自內所證」:雖然每一個人都具足,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它的功德開顯出來,只有真實智慧的聖者,才能夠把它開顯出來,「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這個意思就是說:第一個涅槃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後面三個都是修來的。這個本來具足的涅槃,在禪宗是非常重視了。它認為說:你本身不安住在本來的這個涅槃,你就很難修行。你看這個唐朝的這個禪師——懷讓禪師,懷讓禪師他去親近這個六祖大師的時候,懷讓禪師那個時候已經修得不錯了,他學過天台教觀的,六祖大師只問他一句話,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欸,懷讓禪師答不出來。答不出來以後,因為他問到他的根源:就是說你的生命,最初的原點,你的最初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從什麼地方來?」那麼懷讓禪師答不出來以後,古人是求法心切,就做了六祖大師三年的侍者。

後來三年完了以後,他就懂了,他就跟六祖大師說:我已經明白你說的意思了。那麼六祖大師又問了一次:「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說那個地方是不能解釋的,一旦落入名言,那麼這個就不是涅槃,意思就是「涅槃」,那是言語道斷,是沒辦法去形容的——「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你這樣子不講,到底你是不是覺悟,沒有人知道。六祖大師又問:「還有修證否?」這個涅槃,是可以修證嗎?不能修證,那這個就是斷滅了。那麼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六祖大祖說:「只此染污不得,是三世諸佛之所印證。」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無量劫來打很多妄想,但是我們的涅槃,不會因為打妄想而失掉,你隨時可以把它打開。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打妄想的心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這個你只要相信就好了,先相信,所以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就是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相信你有恢複本來面目的可能性,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妄想,是不能染污涅槃,它不受染污的,這是第一個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在體性上,相信自己的本性,是清淨的寂靜的,這第一個。那麼這一塊是「非修」,不要你去修的,你只要相信就可以了。那麼真正的修來的涅槃,在後面那三塊,這三個就是要努力用功了,我們看第二個:

[義別——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第三個也把它念一念,這三個是一體的,這都是小乘的涅槃。

[義別——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那麼在唯識的涅槃,它大方向分成兩種:一種是本來就具足的涅槃;一種是你要經過修習才有的涅槃。那麼修習的涅槃,它又分成兩塊:一個是由小乘的佛法的修學所成就的涅槃跟大乘佛法的菩薩的修學所成就的涅槃。我們先看看小乘的涅槃。

小乘的涅槃分成兩塊:一個是「有餘依涅槃」。有餘依這個「依」,這個依止,就是他的身心世界還在,雖然他成就了涅槃,但是他的生命還在,叫「有餘依」。就是小乘的行者,他由出離心修我空觀,他的這個真如的理性,出離了煩惱障的這個障礙,因為他的身心世界還在——「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就這個人,他已經證得無生的阿羅漢,但是「無生」, 只是說他死了以後,不再招感生死,但是他這一期生命還在呀,所以他怎麼樣呢?

「雖有微苦。」你看舍利弗尊者他有時候肚子痛,痛得爬不起來,也是有的。所以阿羅漢聖者,他就算去托缽的時候,太陽太大,他也會中暑;他吃壞了東西,他也會肚子痛;當然他也可以選擇入三昧,他入了滅盡定,所有的痛苦消失掉,他可以選擇入三昧,他如果不接受這個痛若,他也可以不接受,他隨時可以入定。但是他如果從定中出來,接觸到他的業報身,那就跟我們差不多了:該有痛苦還有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他「所依未滅」。他所依止的身心世界,這個業報身還在,但是他的煩惱障,他不會起煩惱了。他的生命只有兩種:就是快樂跟痛苦,然後沒有了,沒有了。因為業力只能夠給我們快樂痛苦,那麼好壞、成敗、得失,都是你想出來的。所以他沒有第六意識的攀緣,所以業力給他的東西,只有快樂跟痛苦,他沒有那麼多事了;那我們凡夫在快樂痛苦當中,安排了很多的名言,那麼就把生命弄得很複雜。所以他的障礙,他的這個煩惱障消滅了,叫做「有餘依涅槃」。

但等到他的生命結束的時候,叫「無餘依涅槃」。就是真如已經完全、徹底的出離生死的五蘊的痛苦:一方面煩惱已經斷了;一方面他的色身也消失了,所以所有的痛苦都停止了,故名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所以阿羅漢的涅槃,他受他的生命的影響。其實你不能說:阿羅漢聖者,完全不做事的,你不能這樣講。阿羅漢的聖人,他的生命還在的時候,我們看經典裡面,他很努力的護持佛陀的正法:比方說舍利弗尊者、比方說目犍連尊者,那領著諸大弟子,自己修行,弘揚佛法。但是阿羅漢一旦死亡,那麼這個生命就完全消失掉了,就「灰身泯智」了。所以他的這個涅槃,是跟他的身體在不在是有關係的。

在《阿含經》上說,阿羅漢的聖人,他什麼叫做只有業力,沒有妄想,他的生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去托缽的時候,你給他美好的東西,或者給他不好的東西,他的心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不取亦不捨,無喜亦無憂,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他也沒有取也沒有捨,也沒有喜也沒有憂,就好像這個鳥從虛空飛過去,他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他只是知道而已,知道有這件事情,然後就沒有了,這個就是「有餘依涅槃」。就是他的生命只有業力,沒有妄想,等到他把業力結束的時候,他連生死業力也沒有了,這個是小乘的涅槃。

我們來看看這個不可思議的,大乘菩薩的涅槃。看第四個:

[義別——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那麼小乘的涅槃,它的重點在「不生不滅」;大乘的涅槃在「無住生心」,就是它「無住」,無住處,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們來看,就是他這個真如,他修我空觀,也修法空觀,他不但破了煩惱障,也破了所知障,所以他一念的大悲的菩提心,跟一念的離相的空正見,兩個跟真如結合以後,那麼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小乘的涅槃,套一句天台宗的說法:是有點偏空的,因為他空性當中,他沒有發願!諸位,如果你現在所修的法門,不管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你都沒有把眾生放進來,也就是說你只是考慮到你自己,那麼這樣子會有什麼後果呢?就是這個法門,等到它成熟得果報的時候,你只能自受用,你不能跟人家分享,所以這個船隻夠你自己坐。但是如果你今天你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都把眾生放進來,把無量的眾生放在這句佛號,以後這句佛號叫做無盡燈!它是能夠一為無量,這個佛號能夠變現出無量的光明,跟一切眾生分享,這個叫「大般涅槃」,因為這個涅槃裡面,有不可思議的四智菩提。你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他可以跟你感應呢?阿彌陀佛是住在涅槃,但是阿彌陀佛他在修涅槃的過程當中,他是有「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成分在裡面,所以他可以跟眾生分享,他的涅槃可以分享。

所以涅槃有兩種:一種是可以跟眾生分享的涅槃,一個是不能分享的,你不能跟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的涅槃分享,不可以,這個只能夠他可以受用,他的門是關起來的。如果他在生的時候,你遇到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他會跟你加持,但是當阿羅漢聖者入滅以後,我們就沒辦法跟他接觸了。小乘的涅槃只能夠自受用,但是大乘的涅槃,他有這種大悲願力,他能夠他受用,這個是最大的差別。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