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七面,我們看丁三的結示。

那麼我們講到這個,我們凡夫的造業呀,從淺到深有兩種差別:一個是善惡的差別,一個是染淨的差別。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教育,他也會因為惻隱之心、慈悲心,去做一個慈善的事業,比方說布施,比方說持戒,比方說忍辱,他會造一個善業,但這個善業有沒有辦法超越生死,一般人是很難的,因為第六意識它是管善惡這一塊,它管不了染淨這一塊。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不調伏第七意識的時候,你總是在第六意識裡面下功夫,你大概就是一個好人,今生呢做一點慈善的善業,來生創造一個安樂的果報,如此而已。

那麼我們要把這種善業,提升到清淨的無漏業,那你就要面對一個問題了,就是自我意識的問題了,那這是一個嚴肅的生死問題了,就是你是不是能夠對你的執著,產生一定的調伏。

我們的執著啊,一般來說,這個自我意識,這種主宰性,表現在三塊:

第一個,人。有些人他專門執著人,對這個六親的感情特別重,你看他兒子對他不孝順,但是他兒子跟他要錢,他一定會錢給他,沒辦法呀!這個非理性的。所以無明就是說,你看佛菩薩也執著呀,你要說他執著也對呀,他執著度化眾生!但是他是理性的,因為他這個是合理的。合理的執著我們叫願力,不合理的執著這就是盲點,就是說你不合道理,但是他不會得到教訓,他下一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第二個他執著事,他執著他的事業。

第三個,執著他的錢財。你看我們一般來說,任何一個稍微有一點小小判斷力的人,都知道說你賺再多的錢,你都帶不走,對不對?但是一個人執著錢的時候,他會犧牲生命去賺錢,這個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說你沒有生命,你有錢有什麼用呢?但是他還會去賺錢,這個就是盲點,這個是沒辦法溝通了。

所以只有修空觀,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因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沒辦法跟它對治的。就是說那你先把生命、把心帶回家,你迴光返照,看看你從什麼地方來,看看你生命的原點。一個人只有迴光返照,去對治執著,其它通通沒有辦法。所以只有第六意識,成功的把第七意識帶回家,第七意識的自我執著才可以破壞掉。所以當我們所有的佛號,你要保證你每一句佛號都是通往淨土,那你就要注意你的執著了,因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用第六意識去壓它,第七意識是不吃你這一套的。

我們看看四禪八定,外道的四禪八定,用高深的禪定壓這個執著,根本沒有用,只有我空觀、法空觀,它只有怕這個,其它都不怕。所以只要你要成功的把三界業力的枷鎖從你的生命裡面把它拔開來,你別無選擇,必須要面對恆審思量這一塊了。

好,我們來看看永明大師對第七意識是怎麼個描述法,有三段。我們先看第一小段,請合掌:

丁三、結示

【創入道者,此意須明。是起凡聖之因,宜窮種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則為人法執之愚,悟之則為平等性之智。】

好,我們解釋一下。創入道就是一開始修行人,這個不是老參,是你一開始修行,嚴格來說你開始學佛,你就要知道第七意識可怕了。那麼為什麼它可怕呢?它是決定凡聖的因。也就是說,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呢?它的判定標準在哪裡呢?不是說你做了很多慈善事業,就是一個聖人,不是的,是你的執著是不是被破壞了,它是凡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根源。所以你要好好了解它的體性,這種恆審思量所創造的一種自我的執取,它是一切消除煩惱的根本,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所以你隨順它呢,你就變成一個愚癡的眾生;你調伏它,你就悟入了二空平等的法性,就成就聖人。這個是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你只要放縱它,你就準備輪迴了,沒有其它話可以說了。

好,我們再往下看,再看第二段:

【於諸識內,獨得意名;向有漏中,作無明主。不間不斷,無想定治而不消;常審常恆,四空定避而還起。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常起現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稱不共,但成染而潤生。】

那麼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在八識當中呢,它得到一個恆審思量的功能,這個名稱。所以在凡夫的果報當中,它是一個主宰者。當我們的執著產生以後,第七意識會成功的主導你的第六意識去做這做那,而第六意識絕對不敢抗拒第七意識。一個人的盲點在事業的時候,不管你多累,第七意識下命令你第六意識去做,你第六意識乖乖的得服從,因為它是無明主,在無明煩惱當中呢,它是所有的主導者。

其實第六意識真的受第七意識的影響,所以你看人生啊,各忙各的,你執著什麼你就忙什麼。喜歡追求名利的,就一輩子為這個事忙;追求感情的就一輩子為感情忙。所以第六意識其實是不能抗拒第七意識的,因為它是在有漏果報當中,它是一切無明的主宰者。只要你是顛倒狀態,第七意識就可以主導你。

那麼它沒有間斷,無想定治而不消。那麼外道呢,他也知道他的心中有問題有盲點,但是他試圖用禪定來對治它,就無想,其實問題不在於想像,這第六意識是沒有錯。這個外道是錯殺無辜啊,外道一直認為說因為你打妄想,所以你流轉生死,那怎麼辦呢?就無想唄!所以妄想就把它放空,所以到最後他的想像力沒有了。但是最後呢他無想定消失以後啊,煩惱又開始活動了。

所以問題不在妄想啊,妄想它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來主導你的生死輪迴呀,它管的是你的善惡這一塊而已,它哪管得到這個染淨這一塊呢?所以你不要再去誤會第六意識了。不是妄想害你輪迴,不是啊!有些人念佛,你看專對治妄想是不對的,你要去對治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個是病根!

所以外道他不知道病根在哪裡,他以為第六意識的妄想是輪迴的根本,所以就無想。

那麼四空定也差不多這個意思了,他思惟廣大的虛空,讓妄想輕薄,他雖然第六意識沒有完全斷,但是他把妄想降到最低,四空定。但是到最後四空定消失的時候,如石壓草,石頭搬開以後,春風吹又生,避而還起。

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那麼第七意識它本身是無記的。諸位,第七意識它也沒有善也沒有惡,它只是管染淨這一塊。但是它這個無記,我們剛剛講過,第八識也是無記,對不對?但第八識是無覆無記,它不障礙真如,第八識也沒有錯啊,它成功的收集你的因地的業力,然後時間到了把果報變現出來,它也沒有錯呀,那是第七意識莫名其妙在裡面執著有一個我。所以第八識,在八識裡面給它一個清白,叫無覆無記,它不障礙真如,不障礙聖道。

那麼第七意識的無記是有覆無記,它是障礙真如的無記,它是染污心的,染污的無記。它不外執而內緣,它對你的眼前的事情,都沒有興趣,它只是執著有一個自我,它只想要去主宰你的人生,簡單講,常起現行,能蔽真而障道,所以它為什麼叫有覆呢?它就是遮蔽真如,障礙出離,所以它是不共。這個不共就是它是第六意識的根,第六意識唯獨以它為根叫不共。那麼但成染而潤生,它把第六意識染污了,讓第六意識所造的業力呢,都去滋潤讓這個生死的業啊,能夠得果報,它有潤生的功能。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妙藥,先候病源。若細意推尋,冥心體察,則何塵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斷惑之門,斯為要矣!】

所以我們只要有志於今生往生淨土,你希望能夠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把所有的佛號都能夠成功的超越輪迴、導歸淨土,你必須要知道捷徑。了生死只有一條路而已,沒有其他路了,你一定要走這條路的。

什麼是捷徑呢?

就是好好的了解第七意識,好好的調伏它!

所以將施妙藥先候病源,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輪迴?不是你做錯了事,不是,不是這樣子。做錯了事也不一定會輪迴,因為做錯事懺悔就好了嘛,但是為什麼你懺悔還是沒有用呢?來生還繼續輪迴呢?這個已經不是善惡對錯的問題了,關鍵在於執著,一種非理性盲目的執著。就是說這個執著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是你還是會執著,叫做無明,就是你根本就不是一種理性的執著。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生生世世,為什麼你今生死了,你來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報?那個讓你得果報的力量是什麼呢?你要把這個問題抓出來。

所以我們應該很平心靜氣的去了解它、去體察觀察它,那麼所有的塵勞都能夠出離,所有的病根都能夠消除,總而言之斷惑之門斯為要矣。你想了生死,你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面對你的執著,把它空掉,然後再重新發願,重新引導它,給你的生命一個新的引導者,就是用願力來引導你,不能用自我意識來引導你。

舉一個例子,在《淨土聖賢錄》講到清朝有一個百不管老人。這個老婦人,她管了一個很大的事業,年紀大的時候,她相信淨土法門,就好好念佛了,就把事業交給她的子女來掌管。但她念佛念了幾年,她總是覺得佛號念得不相應,這個時候,她就請教她的師父了,她師父說,你是怎麼念佛的呢?她就說,我在念佛的時候,在做功課,但是我的子女跟我請教事情,怎麼去管事業的時候,我也會給他們一些建議。她師父說,你沒有真心實意的把心安住在佛號上,你的心還是攀緣娑婆世界,你的心還是有漏,漏失掉了。怎麼辦呢?老和尚說你以後啊遇到你的子女問你事情呀,你修三個字叫隨它去。然後她就自封為百不管老人,以前只是身體不管,心裡面還是執著嘛,對不對?她真實的把心裡的執著放下了,隨它去了。

在《楞嚴經》裡面很強調你的因地,因為你的因地心果地覺,影響你最後的開花結果。諸位,當你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那一剎那,你是在佛號創造一個什麼因地很重要。如果你的心是有漏的執著,你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這些佛號就變成有漏了,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這個百不管老人,她以前所念的佛號,全部是有漏的。因為她的心的執取,她的心還在娑婆世界!按照蕅益大師的開示,你要往生,你必須把心先送到淨土去,是心作淨土,然後你每一念心所創造的佛號,是心是淨土。如果你的心根本到不了淨土,你的佛號就到不了淨土了。

諸位你要知道一個概念,這個因果你不要錯亂啊,是你的心來引導佛號,而不是佛號來引導你的心!如果是佛號引導你的心的話,那每一個人都應該往生啊!佛力是主動,你是被動,那每一個念佛人都應該往生呀!不可能念佛人而且每一個念佛人得到的功德應該完全一樣。

就是因為你用不同的心來引導佛號,所以一句佛號,跑到一百個人心中,產生結果不一樣。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佛號來引導你,你這個就錯亂因果了,是你的心是因,佛號是結果。所以斷惑之門,斯為要矣!你的往生跟你念佛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你佛號越多,你到了淨土,品位更殊勝,多多益善。但是往生的關鍵,你必須要創造一個超越三界的佛號,你必須有本事把佛號超越生死的力量跟彌陀感應道交,要順從本願,而不是順從娑婆世界,而不是順從自我意識。

所以這個地方,斷惑之門,斯為要矣!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所以一個人臨終可以起煩惱,但是不能起顛倒。

起煩惱用佛號壓它,可以,它只是一時的分別。但是你那個堅固的執著,佛號壓不住了,起顛倒你就沒救了。因為起煩惱是第六意識的問題呀,第六意識很好對治的,你只要轉移目標,第六意識只要你不去攀緣,用佛號來取代妄想,這個妄想就消失了。第六意識是最好對治的,但第七意識就不是這樣了,你一起顛倒,誰拿你都沒辦法,助念也沒有用了,你自己要往娑婆世界跳,誰拿你都沒辦法。所以斷惑之門,斯為要矣,是這個意思。

好,前面我們講到這個整個輪迴的根本。但是第七意識不幸的是它沒有自我反省、自我調整的力量,它的形成其實是第六意識點點滴滴的錯誤思想長時間累積而成,所以解鈴還需繫鈴人,改變第七意識,還得靠第六意識的修觀。因為第七意識它沒有自我調整的力量。前面講病根,現在講方法了,講對治第七意識的方法了。

我們看丙三的前六識,也是分成三段:一、釋名;二、述義;三、結示。先看釋名,請合掌:

丙三、明前六識  分三:丁一、釋名;丁二、述義;丁三、結示

丁一、釋名

《識論》云:「次中思量能變後,應辨了境能變識相,此識差別總有六種,隨六根境種類異故,謂名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屬、助、如根。」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在我們生命當中有三個能變,就是當生命起變現的時候,是三個層次:第一個阿賴耶識,它是主角,變現果報,初能變;第二個思量,它在果報裡面,捏造一個自我概念,但這個時候還不造業;然後呢就是第三能變,了境能變,由這個自我概念,開始主導這個第六意識去造善造惡。

所以我們看這個第三能變,第三能變有三種,前面的初能變、二能變,只有一個識,第三能變的了境有六個識。這六個識是依根立名,第八識是功能立名。第八識有三種功能,哪三個諸位還記得嗎?因、果、自相。因相,一切種識;果相,異熟識;自相,阿賴耶識,它三種功能。那麼第七意識只有一種功能,就是末那——恆審思量。那麼這兩種跟根都沒有關係的,那麼前六識呢,它的受稱不是依功能受稱,而是隨根立名,它隨它所依止的根。為什麼呢?因為前六識的功能,跟它所依止的根有密切關係,有五種關係,所謂的依、發、屬、助、如這五種關係,我們來看這個解釋。

那麼這個前六識它的立名,

第一個,依,它跟根有依,依止,六識要產生了別,一定要依止它的俱有根。

比方說眼識,眼識要去看色塵,分別顏色,它必須要依止眼球。所以你眼球要破壞了,雖然你的眼識還可以活動,但也沒有用。根跟識的關係呀,很像人跟車的關係。所以你要去downtown,是車子把你載過去的,對不對?但是這個車子,必須要有人在裡面控制。沒有人的話,車子可以動嗎?也動不了。但是車子壞掉了,你有人也沒用。這個人呢,就是那個明瞭的心識。但是這個明瞭的心識,它要去產生了別,要靠你這個色身眼耳鼻舌身這個五根,五根的這個根身,這個神經系統。所以它本身有依止根的作用。眼識必須依止眼根,乃至於意識依止意根。

發,它由六根所發動。眼根發動眼識,乃至於意根發動意識。

屬,它各自系屬於自己的根。不能說,眼識我現在跑到身根去,不可以啊!它各有各的系屬。

助,它能夠幫助根了別。其實根是不能了別的,你看一個人死掉以後,你眼球還在呀,但是你看得到東西嗎?看不到了,因為你眼識消失了。真正產生了別的是識!

如,它必須要隨順它根所緣的境。比如說眼根它要看桌子,眼識不能說,我眼識要看椅子,不可以。眼識既然依止根,它就必須要隨順根,根攀緣什麼,識就必須了別什麼。

依、發、屬、助、如,當然前六識當中呢,主導性最強的還是第六意識了。為什麼呢?

在唯識學上,把第六意識跟前五識,還做出了區別,有五種區別:

第一個:通別的不同。前五識只能夠別緣,只有第六意識通緣。你看眼識只能夠緣色塵,你不能用眼識去聽聲音,不可以。但第六意識可以通緣前五識的所緣境,第六意識可以跟眼識合作,去了別色塵,第六意識也可以跟耳識合作,去聽聲音。所以第六意識管的是前五識,它是通緣,通別不同;

第二個、時間不同。前五識的感受,它只能夠對現在的所緣境感受,它不能夠去感受過去,不能夠感受未來。第六意識可以去回想過去、憶念未來,它管的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第六意識在時間上開闊。

第三個、獨立的不同。前五識不能離開第六意識活動,不可以,它一定要第六意識的幫忙。所以古人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前五識只要第六意識不幫忙它,前五識根本沒有用。但是第六意識可以不需要前五識,當然它有前五識幫忙更好。比方說你誦經,必須第六意識配合眼識,還要耳識聽聲音,但是第六意識也可以完全不需要前五識的幫忙,它在打坐的時候,獨頭意識,自己帶起佛號憶念淨土,它有獨立性,所以這個獨立的不同。

第四個、障礙的不同。前五識深深的受色身業報的影響,你生病的時候,前五識一定會影響你。但是第六意識不受影響,因為第六意識的根是第七意識,是個心法,它沒有老病死,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色身敗壞的時候,在加護病房的時候,能夠提起正念呢?因為第六意識跟色身是脫鉤的,它不是以色身為根。你說為什麼我身體痛的時候,我第六意識會痛苦呢?那是因為你執著它,客觀來說它是不能影響你的,但主觀來說因為你執著它。所以這個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有障礙跟非障礙不同。

第五個是最關鍵的——名言的不同。前五識只有直覺不能帶名言,第六意識能夠帶名言,它能夠思考,它能夠學習,這個非常重要,它能夠學習先聖先賢的真理,它能夠做出一個正確的思考,來調伏第七意識。

所以這個前五識跟第六意識,有五種不同。雖然它們是一同的工作,但是它的主角還是第六意識。我們看它的名稱,都是依根,眼識依止眼根而攀緣色塵,叫做眼識,乃至於意識,依止意根攀緣法塵叫意識。這個立名,它不用它所攀緣的塵,不是說眼識攀緣色塵,那應該叫色識呀,不能夠這樣講!它是以根來立名,不以塵來立名。因為它跟根的關係比較密切,它們有依、發、屬、助、如五種的關係。

好,我們看丁二、述義

這個第六意識在我們生命當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呢?我們來看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八識規矩頌》—

首先我們看第六意識的體性,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第六意識的活動範圍是特別的開闊。性,它通於善惡無記,造惡是它,造了以後懺悔,在佛前拜八十八佛,也是它,都是第六意識,乃至於平常沒有事的時候,保持無記也是它。所以第六意識善、惡、無記三種功能全部具足。

第二個、三界。它可以通往欲界也可以通往色界,也可以通往無色界。五種感受,那麼它有這個苦樂憂喜捨全部具足。不像第七第八,第七意識第八識只有捨受,一輩子第七意識、第八識也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只有第六意識五種感受都具足。所以這個性界受這三種,而且它是一天裡面不斷的變化,這個指的是第六意識的心王了。

那它所相應的心所呢,有根本煩惱,有隨煩惱,有信等善心所總相連。那麼簡單的講就是第六意識,它是帶動著所有善惡的五十一個心所到處活動。所以我們看得出來,第六意識,它有很高的可塑性,它不像第七意識這麼穩定,永遠執著一個東西。你參加佛七的時候,很認真的念佛,這是誰呢?第六意識!念佛是誰?第六意識!那麼它功課做完回去的時候,開始放逸,就到處去玩,那是誰?也是第六意識!

所以第六意識它廣泛的在善惡的功能裡面活動。這個講到它的體性,它是不決定的。那麼它這個體性,有什麼作用呢?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它一開始是打妄想,一開始叫心動,後來變成行動,它會推動你的身體,它會推動你的嘴巴,去造身口二業。其實你身體是不能造業的,是因為有第六意識的思想,所以在整個造業裡面呢,它是造業力量是最強的。其實我們身體只是個工具,所以引滿能招業力牽。它所造的強大的業叫做引業,它管的是三界的總報。它所造的業比較次要的,比較沒那麼重要的叫滿業,管的是三界的別報,能招業力牽。諸位,第八識雖然它變現果報,它是先來投胎,但是它投胎呢,是由第六意識所造的業決定的,所以它間接的也影響到第八識!因為它所造的業啊,會牽動第八識去投胎,所以我們整個造業裡面的主導者,是第六意識。

來,我們總結一下,

造業,是誰造業的?第六意識。那造的業誰來主導這個業?第七意識。

對對對對對,不錯,孺子可教也!

這兩個各管各的,一個是主導它去得果報,所以就是說兩個兄弟,一個人負責賺錢,一個人把這個錢去投資!這個錢要往哪一個方向呢,買房地產、買理財、買車子,就是說有些人他前生造了善業,他今生沒什麼錢,可是房子很多,他福報都往房子的地方跑,他有很多房地產,怎麼回事呢?他的第七意識對房地產有執著,他的善業力都表現在房地產去了。所以它們兩個是各管各的,一個管造業,一個管它的業力的引導。

諸位你要注意這個六道裡面,你們知道六道裡面,造業最強的是誰嗎?對,人道,不是天道哦!在唯識學上說,除了人道以外,其他道幾乎沒有造業能力,幾乎都是在受果報,真正能夠創造生命的,就是在人道。

在《宗鏡錄》上說,它說這一個獅子去吃一個鹿,對不對?我們看那個動物奇觀,獅子去追鹿,把鹿給咬死了,你們認為這個是什麼業?善業、惡業?

無記!對了!是無記業。為什麼呢?永明大師說,因為畜生道它的心識暗鈍,猶如做夢,沒有造業的功能。如果獅子吃一個鹿是一個罪業,那糟糕了。它由於過去的罪業變成獅子,結果獅子又造業,它不是沒完沒了嗎?那就一因多果了!它因為過去的一個因,它得到獅子這個色身,它已經付出代價了,結果這個獅子很自然的去吃鹿,要不然你叫它吃什麼,對不對?它沒辦法嘛!所以它是直覺呀,它完全是直覺呀,就像你夢中意識一樣。

為什麼夢中意識,它的業不能得果報?心識暗鈍。你跑到其它道去了,其實都在還債,就是你一定是哪一生在人道的時候,做對什麼做錯什麼了。那六道天界也是一樣啊,天界幾乎沒有造業的能力,都沒有,一生都在享受快樂,當然偶爾福報大一點,遇到佛陀供養一下,這個是特殊的,遇到佛出世。

在經論裡面講一個事情說,說有一個優婆塞,一個在家居士,他去上班的時候,他要經過一個墳墓。古時候印度墳墓,有時候是天葬的,死亡以後就把尸體往樹林一丟,就沒事啦!讓這個鳥蟲去吃。那麼這個在家居士,他上班的地方呢,要經過一個墳墓的樹林。他早上去的時候,看到一個天女下來,在一個尸體上散花,讚美這個尸體。他就問:你為什麼在這個尸體上面撒花呢?她說:你不知道啊,我今生這麼快樂,是因為他——前生的身體,這個就是前生的我呀,他布施持戒做了很多善事,我才有今生的快樂呀。

因為諸天剛去的那一剎那,他會知道他是怎麼來的。那麼這個在家居士,他下班的時候,黃昏的時候回來呀,看到一個餓鬼啊,拿一個木棒去打一個尸體。他問說:你怎麼打他呢?他說你不知道啊,他害我很慘,就是因為他慳貪不捨,所以讓我今天變成餓鬼道。

所以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諸位你只有在做人的時候,你生命才會產生重大的變化,否則你都沒有改變,你都沒有機會。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你就沒有造因的能力了。

所以你唯一的機會就是今生哦,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如爪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你一旦人身失掉了,就意味著你連改變的機會都沒有了。你想拜八十八佛,沒門兒,念佛也沒有機會了。因為你只能夠得果報,因為你的第六意識全部在暗鈍當中,完全活在直覺。所以只有人的第六意識,因為它的思考能力強,它會產生一種學習的力量,從學習當中呢產生觀照來自我調整,其他道都不可以,它只能夠活在人身的生命的慣性。所以人身的第六意識是一個我們最大的機會。這個講到有漏位,它能夠造善造惡。

那麼我們看看它的無漏位: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八識規矩頌》—

第六意識的改變,跟第七意識息息相關,一定是第七意識轉了,第六意識才可以轉。所以它的轉依,剛好跟第七意識是同步。我們剛剛講過第七意識的轉依,有初地八地跟成佛,它也是這樣。初地的時候,當第七意識初分轉成平等性智的時候,第六意識也初分轉成妙觀察智,所以發起初心歡喜地。那麼第六意識的這個妙觀察智的初心是什麼時候生起呢?也是在初歡喜地的時候。但是它這個的時候呢,因為它的我空觀、法空觀破壞的是分別的我法二執,所以俱生猶自現纏眠。俱生的我法二執呢,有時候纏就是現行,它纏繞第六意識,它掌握第六意識我法二執的這個現行。

眠,它有時候是睡眠狀態,很正常。所以一個人的情執,也不是經常表現出來,它是偶爾出來活動。現纏跟現眠,現行跟種子,那麼這個是它初地轉,它的八地呢,遠行地後,遠行地是七地,遠行地以後就是八地了,就是無功用後純無漏。因為這個時候呢,它的俱生我執被破壞了,所以它沒有煩惱活動了。我執管的是煩惱嘛,那麼到成佛的時候,觀察圓明照大千,妙觀察智,它能夠照見三千大千世界,哪一個地方下了幾滴雨,清清楚楚,每一個眾生打什麼妄想,清清楚楚。妙觀察智全部圓滿,因為它的法執完全消滅了,他的心跟整個法界真如相應了。

所以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發生什麼事,佛陀清清楚楚的,觀察圓明照大千。那麼這個是說明第六意識是一個造業主。我們看

丁三、結示

好,看第六意識: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一生當中你的造善造惡,就是第六意識決定了。當它是迷惑顛倒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必須生死輪迴了;當它是覺悟的時候,就輪迴頓息了。

諸位,你們知道迷悟是怎麼判斷的嗎?有沒有人把這個迷惑跟覺悟,做一個很簡單的定義?

按《楞嚴經》的說法,就是說你只要遇到人事,仁者心動就是迷惑了。

你要向外攀緣就迷惑了,你只要去追求外境,把它當作真實的,你就是迷惑了。因為你被第七意識掌控了,這個我愛執。因為我執就喜歡主宰嘛,它以為它說了算嘛!所以這第七意識,很喜歡扮演上帝的角色,它是主宰,我一定要把這個誰,把他改變成什麼樣子,這個完全是第七意識了。所以第六意識一旦向外攀緣,那就一定跟第七意識兩個靠在一起了。只有迴光返照,向內觀照,正念真如,這個就是覺悟了。

所以第六意識只有兩個方向,向外跟向內兩個方向而已。它向內觀照的時候,第七意識就沒有力量了。所以第六意識它管著禍福。禍福,就是說造罪是它,但是開始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也是它。

這個第六意識,諸位,唯識學啊,它叫做斷相續心。

我們不可能去培養第一念的正念,不可能。你所有佛堂的用功,你聽經聞法培養的正念,我們只能夠把握第二念。就是第一念錯的時候趕快修正,你要培養自我修正的能力。不是不起煩惱、不起顛倒,不可能。就是你煩惱活動的時候,你要自覺自省自調,馬上覺悟馬上調整。因為你沒有本事做到第一念的正念,沒有本事。所以臨終的正念,你只要是第二念的覺悟就夠了,第二念。這個關鍵在這裡了——第六意識,至於它怎麼去修觀,怎麼去培養正念,我們到了事修的時候,後面的修行方法再說。

我們現在先了解八識的關係。八識有三層:初能變第八識;二能變思量,我愛執;第三能變前六識的造業。就是先把這個八識它們各管各的功能,先把它弄清楚。

今天我們整個八識都講差不多了,有沒有問題?欸,請說:

[學員問]:阿彌陀佛,學員有一個問題想請師父解答。一個人如果說,他突然昏倒失去意識,那是他的第六識突然的悶絕。那如果為他念佛,如果他的第七識第八識,還有作用的話,我們幫他念佛,能夠幫助得到他,是這樣嗎?

[師父答]:如果他的昏倒是深層的昏迷,第六意識如果不活動,那你念佛對他幫助就沒有用了。因為他的耳識要活動,一定要第六意識的幫忙。那麼如果他的昏倒第六意識還在,那還是有用的。所以你一個人臨終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能打嗎啡呢?不能睡著呢?你第六意識要保持清醒呀!因為你是隨念往生的。

諸位,第六意識一旦不活動,你就慘了。那就第八識的業力要出來了,你沒有本事淨業成就,你不可能隨業往生的,幾乎不可能,除非你念到業盡情空。所以當第六意識不活動的時候,這件事就不吉祥了。如果你第六意識在活動的時候,你還沒有把阿彌陀佛感召出來,當第六意識停止活動的時候,你幾乎沒有機會了,你就準備隨業流轉了。

所以隨念往生,他必須把握第六意識在的時候。因為你感應道交是靠第六意識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不可能到第八識。第八識它也不能造善也不能造惡,它也沒有思考能力。所以當第六意識消失的時候,第七意識只會壞事而已呀,說實在的,我愛執,你想它能夠幹出什麼好事來?第八識也不可能了,第八識是充滿了業力,它只是把那個最成熟的業,推出來唄!那前五識沒有第六意識,前五識什麼事都做不了,所以還是在第六意識呀!

[學員問]:那師父,我們怎麼樣知道他的第六意識還有沒有作用呢?

[師父答]:你沒辦法知道了,因為它是無形無相,你怎麼知道呢?反正你念佛對他沒有壞處!所以我們助念,就是你不管他第六意識在不在,你就是該開示就開示,該助念就助念,反正你沒有壞處嘛!是吧?你不能拿儀器去測一下,等到你測出來已經來不及了。

[學員問]:那為什麼有一個說法就是說人家往生的,譬如說六個小時之內,他的耳識還沒有退的話,我們為他念佛是對他有幫助……

[師父答]:那都是原則上,我們一般講八小時,對不對?原則上,但是每一個人因人而異呀!說實在的,它抓一個原則,就是斷氣後八個小時,它合理的推論第六意識還在。斷氣後所以叫黃金時間嘛,就是斷氣後助念八個小時,對不對?但是其實是因人而異,每一個人業報不同,有些人第六意識會走得很快。

[學員問]:所以即使是說他昏倒或者昏迷了,anyway 就是為他念佛,也許他的第六意識還在。

[師父答]:總沒有壞處吧,是不是?至少你給他一個善業,是不是?你不能提起他的正念,至少你補他的善業嘛!你迴向給他嘛是吧,總沒有壞處,是吧?但是我們不能夠精準的算出來,他到底第六意識還在不在,沒有辦法。

[學員問]:謝謝師父!

[師父答]:你先說吧。

[學員問]:師父慈悲,末學有兩個問題要問師父。第一個就是說,往生到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沒有第八識?那另外第二個問題就是說,一個人他精神有問題,可是他吃肉,那這個有沒有業力?

[師父答]:精神錯亂的話他所造的業都無記了。如果真的錯亂的話,但是它錯亂有一個標準,就是他看到火還會用手去抓它,這叫錯亂!如果他還有判斷能力,就不叫精神錯亂,就還有造業能力,這先回答第二個。

第一個到了淨土,還有沒有第八識?來,我們看第八識的轉變,看看: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也就是說,你到了淨土,你最大的改變是第六意識改變。因為你接觸到一個很好的環境,第六意識受到很好的熏習,念佛念法念僧。但是你第八識在不在跟外在環境沒有關係呀!只要你還是凡夫,如果你帶業往生去的,你還沒有入八地之前,你第八識就在。但是因為你沒有起惑造業的環境了,因為你在極樂世界,是彌陀的本願攝受嘛,是一個法身變現的國土嘛,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他不是業報身嘛!

你娑婆世界處處是業力呀,處處是地雷,你根本動彈不得啊!娑婆世界的人事因緣,你攀緣看看,你一定觸動業力的。但是極樂世界的每一個人事,全部是彌陀的功德莊嚴。所以他第八識雖然在,但是呢,關鍵是他第七意識不太活動了,在調伏狀態了,因為他的法力太強了,所以第六意識,它經常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它不斷的進步,但是他第八識肯定在。因為他第八識的轉依,不動地是什麼?八地嘛!不動地破壞了阿賴耶識,金剛道後異熟空,到了成佛把所有的有漏因果,全部破壞了,所以佛陀沒有因果這件事情,佛陀是乘願而來。

所以你這個第八識在不在?跟你去哪裡是沒有關係的,但是你去了娑婆跟去了淨土,最大的關係,就是第六意識不一樣了,因為第六意識,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第八跟第七根本就不向外攀緣的,去哪都一樣,但是第六意識一變,就直接影響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是無明主,它也影響到第八識。第七意識只要它不活動,它就不可能引導第八識來三界得果報,這都有關係的。所以你到了淨土最大的改變,就是第六意識改變了,它不再起惡念了。

[學員問]:師父,那往生到淨土的時候,九品往生。

[師父答]:九品往生,這個是一個很大的主題了。它不是只有業力而已呀,它還要看發心,還有你的智慧,它兩個:智慧資糧、福德資糧,這你要看《觀經》就會清楚了。好,請坐。

[學員問]:禪定跟持戒沒有辦法調伏你的執著?

[師父答]:對。

[學員問]:請師父詳細的解釋,為什麼這種外道四禪八定,沒有辦法調伏這個執著,那為什麼持戒也沒有辦法調伏執著,請師父說明一下。

[師父答]:執著只有空性的智慧才能調伏,因為它那種自我的概念,你看持戒他執著有一個我,他照樣可以持戒呀!是我來持戒呀,所以戒法沒辦法對治自我意識。禪定也是一樣,禪定它就是找一個所緣境嘛。比方說你要注意呼吸,注意佛號,那你就專心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他就把第六意識的妄想給停下來了,是吧?它的緣起是這樣子的,就是說你在整個過程,你根本沒有對治第七意識的自我嘛,有嗎?沒有啊!就是他修行的過程,根本沒有去觸動第七意識,根本沒有,跟第七意識完全沒有關係,完全在第六意識修行。

因為自我是跟第七意識有關係的,只有修空觀、發願,你要嘛用空觀調伏它,要嘛用願力引導自我,除此之外第七意識,根本原封不動。也就是說持戒跟禪定,完全是第六意識的事情。你看禪定當中,我們現在問了,禪定當中有沒有自我概念,有沒有?我在定中,他有沒有這種概念?有嘛,他在整個寂靜的心中,還是有一個自我意識嘛,我非常寂靜。外道的四禪八定都是這樣子的!那個自我的影子都在嘛,他完全沒有對治啊,你沒有對治它,它怎麼會消失呢?就如石壓草嘛。

[學員問]:阿彌陀佛,我有個問題。師父,就是這個人在中陰身的時候,都希望那個念念與造福力救拔,《地藏經》上有這一句話,那時第六意識已經沒有了,那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能不能受這個大家念經誦佛號的這個超度嗎?

[師父答]:中陰身,他已經不是人,對不對?他是已經死亡,他這個人果報已經跳出來了,所以他不是人的時候啊,救拔相對困難。因為人道,他是最容易去接受教化。所以印光大師說,當他的第六意識臨終的時候,正念的黃金時段過了,第六意識進入悶絕的時候,然後他離開他的身體了,中陰身就是死亡,經過死亡了嘛!他已經從他的果報體跳出來了,但是他下一個果報還沒有出現,叫中陰身嘛,就是前因已滅後因未生嘛!過渡,因為六道輪迴沒有中陰身嘛!但是他的下一個果報還沒有出現,那麼這個時候中陰身呢,他沒有學習能力了,問題在這兒了。

你跟他講一些開示新的東西,已經沒有太大幫助,只能夠用迴向,比不上你是個人的時候來得好。因為你在人道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你還沒有經過死亡,你還是個第六意識的明瞭性,動身發語獨為最,你這個時候開導他,他用人的第六意識,他能夠成功的學習,你激發他以前過去的正念,這個最好了。

[學員問]:有些人在中陰身的時候,為什麼還可以給家屬託夢啊?什麼因緣會有這件事情?

[師父答]:託夢這個不難呀,這個是另外一回事了。託夢的話有可能跟他緣深唄,感應道交嘛!因為你家屬也憶念他,兩個人就互相憶念,就感應道交了唄!

[學員問]:師父好!我的問題稍微有點多。有人說第八識是在心包之內,這樣說法對不對?如法嗎?

[師父答]:這個是小乘的說法,小乘應該沒有第八識的概念,其實第八識它不在色身的,它是怎麼樣?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第八識沒有執著一個單的點,它是廣泛的緣根身器界呀!

[學員問]:這樣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太太換心臟,換完心臟以後她的習氣改變了,她喜歡喝啤酒、喜歡喝這個吃那個。她換了一個男性的心臟,四十多歲,然後這個東西怎麼解釋?

[師父答]:它這個色法,不是,它這個心臟是個色法。我們這樣講是個心法。色法,就像你一個車子,你換了一個車,裡面的人不換,他開車的習慣不是照一樣嗎?是吧,你換個車有什麼用啊?裡面的人沒換,換湯不換藥。我們講心識是指一個明瞭性的一個心法。你現在講心臟是一個色法,那是一個臭皮囊,這是兩碼子事。

[學員問]:有人講念佛用第八識念佛。

[師父答]:第八識不能念佛,這個完全錯誤啊!這個錯得很離譜了!第八識它不造業的。第七意識也沒辦法念佛,只有第六意識。

[學員問]:還有就是袁了凡他改命運,那他改的是什麼?

[師父答]:對了,這個問題很多人就是,它是這樣的:第六意識的努力,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果然可以改變有限的命運,但是絕大部分都不能改。比如說你一個女眾,你有本事修修到變成男眾嗎?有沒有可能?不可能!這果報體成熟了。我覺得這從唯識的教理,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他下了很大的心力,他創造一個很強大的善業。這個善業要得果報之前,先有花報。就是說他創造一個很大的善業,這個善業本來來生得果報,對不對?正常,但今生先開花了,他的那種善業的力量太強大了,某種程度影響到他的今生,但是他正式的果報,你說他布施只是讓他長壽嗎?如此而已嗎?那這個是副產品呀,真正的果報到來生呀,天上的果報。那是因為他造的善業太強了,某種程度已經影響到今生了,這個是特例。這種善業都很強,強大的善業跟強大的罪業,在得果報之前,山雨欲來風滿樓,它會有徵兆。

你看有些人來生要去地獄之前,他今生就有一些罪業的相狀起現行。但是諸位這個不是正式的果報,這是開花而已。袁了凡先生,那個也是他的花報而已啊。就是說本來我們唯識的果報是叫異熟嘛,說是你這個種子存進去,你要給它一點時間成熟呀,你不是存進去馬上出來,沒有那種事情呀!那麼他是前生的業成熟了,但是他今生在造業的時候,本來這個業要影響來生的,但是他今生善業太強了,他那個善業的氣氛,已經釋放出來了,但是他正式的果報在來生,這第一種。

第二種,他前生雖然造了一些不好的業,讓他轉命,但是他的業不重,比較容易改。這個業的輕重,我們會講到業的輕重,有些人業特別重,也不容易轉。就是他得果報的時候,有些果報特別堅固,有些果報不堅固,就是他造罪的時候他馬上懺悔,所以他得果報的時候,那個果報結構比較薄弱,不堅固,他很容易轉,兩種可能都有。

好,那麼當然唯識學,諸位你要去思考,因為跟你有密切關係了。我們今生會來輪迴呀,諸法因緣生,一定是哪裡出了狀況,是吧?不是上帝要我們輪迴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定有問題了。如果你找不出它,那你來生會犯同樣的錯誤。你想改變你的生命,一定要先了解自己,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到底你哪裡出了差錯,你才不會讓歷史一再的重演。

所以學唯識學,就是抓到你的病根,你的時間非常有限,你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去找問題,不可能的。你只有相信佛陀的聖言量,集中你的生命,去對治你的問題才可能成功。因為你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所以了解你的問題,然後找到適當的方法去處理它,這個就是我們學習唯識的保持臨終正念的一個目的。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