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一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九面,我們講到庚二識變理論。那麼我們這一大科,主要是研究唯識學的因緣觀。

唯識學在解讀人生,它把人生分成兩塊:一個是果報的受用,一個是業力的造作。

也就是說我們一生當中,我們只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個你在受用果報,你活在快樂跟痛苦的感受當中,這是第一件事情,你在享受種種的受用;第二個你同時也在造作很多新的善惡的業力。那麼受用果報跟造業這兩塊,在唯識學它們兩個是分工的,果報的受用是第八識管的,造業這一塊是第六意識管的。所以當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我們是不得自在,第八識它是不跟你商量的,第八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只有一個觀念,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今生會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你今生會有什麼樣的遭遇,這件事情第八識是不跟你商量的,你沒有主導權的,那完全是過去的業力的釋放。

所以第八識在釋放果報的時候,你是不得自在的,你能夠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認命隨緣。當然人生也不是如此的悲觀,你還有第六意識,你在面臨生命的果報的時候,你是有選擇的,你可以選擇造善,你也可以選擇造惡。所以我們在造因地的時候,你有選擇權的。有些人在逆境當中,他選擇了自暴自棄,有些人在逆境當中,他選擇了奮發向上。所以果報你不能選擇,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選擇的,因為它是第六意識主導,所以人生就是一個果報跟造業兩個交互的作用。

那麼當然這個當中也不是完全沒有關係,因為你造業又會得果報,這個果報又會牽動你造業,所以因果之間它是一種循環。所以唯識學的人生觀是建立一種無量的生命觀。當然生命的相續必須由業果相續來支撐,那麼因果的相續,它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業到果之間,它必須有一個橋樑讓它相續下去,因為它們兩個都是生滅的,你享受快樂的時候,它也是一時的,你造業的時候,它也是一時的,當因果都剎那生滅以後,到底誰能夠做因果的橋樑呢?那就是種子了!這是唯識學最大的成就,它建立了一種種子的概念,它如實的保存我們的業力,等待適當的時間變現果報。

所以我們一個人,只要你要追求解脫輪迴,你遲早要面對你的種子,因為它是你背後一個很強大的引導的作用。它雖然無形無相,它雖然潛伏躲在背後,但是它的確有一種力量在主導著我們,那就是我們無量無邊的種子,恆轉如暴流,恆常相續,剎那變化,沒有形相,但是它的力量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的目標臨終正念,提起佛號跟彌陀感應道交,但是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之前,你必須要面對你自己的種子,你不能夠完全忽略它的存在。所以你既然遲早面對它,從佛法的角度你早一點了解它,早一點調伏引導它,對我們是最好的,你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你才充滿了驚訝,到時候來不及了。

唯識學它在主導我們去認識種子,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時候,它把種子分成兩塊:第一個是屬于思想的種子;第二個是屬於業力的種子。你必須面對你這兩塊種子,這兩個都是我們過去生長時間的生命的經驗而累積下來的。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是我們思想的種子,我們的思想從唯識的解釋,有很多的寶藏,當然也有很多的地雷。什麼是寶藏呢?

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善根,學佛法的善根,這個是前生的你留給你的寶藏,你要好好利用。當然每一個人的寶藏善根不一樣,佛性的確是平等的,但是我們把佛性轉成人性的時候,它又是不平等的。人性的善根是有差別的,比方說有些人他一學佛法,看到佛法講苦諦、講到無常,他生大歡喜,發心學佛,這個就是你的寶藏,你的善根點就在苦空無常無我;比方說有些人聽到空性的道理,真如本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生大歡喜,這個就是你的寶藏;有些人講到大悲心,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他生大歡喜,這個就是你的寶藏。

諸位,剛開始不要追求圓滿,先要知道你的善根在哪裡?因為它是你一個學佛的觸發點,先求有再求好。你不要跟人家一昧的追求圓滿的教法,它不見得適合你。佛法的修學很強調意樂,如果你修行起來,老是很沉悶,沒有法喜,沒有好樂,你今生很難有成就的。

所以你永遠要知道哪些法門是能夠觸動你善根的,你必須要善用這個法門,因為它會給你很大的意樂,你必須從這個地方出發。當然我們也應該有一個圓滿的目標,你要知道你圓滿的善根是在哪裡,但是你可別忘了,你今生的定位是什麼?我們一定要跟過去做連接的,我們不能老是活在佛性的理想當中,你遲早要面對人性,就是你無量的輪迴當中,前生的你留給你什麼樣的寶藏,你要先從這個地方出發。

所以《法華經》為什麼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沒有一個人直接契入真實相?先從你的務實的善根下手,所以佛陀也說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最後再到無所求。所以我們不要一下子就馬上追求最圓滿的善根,不要這樣,先知道你需要什麼,哪些法門能夠觸動你的歡喜的,讓你很勇猛的去拜懺,很勇猛的去持戒,很勇猛的去念佛,這個對你太重要了,這就是你修行的動力。所以你要了解你的定位,就是你的善根在哪裡,你的報障在哪裡,先把這個開關啟動起來,然後再慢慢的透過佛法的修正,讓它更圓滿。

當然講到人性就有盲點,你最好能夠務實的知道你的盲點在哪裡——財色名食睡。前生的你他留給你的善根,但是他給你留下了很多的盲點,我們心中有很多盲目的不合理的追求,這些你必須要調伏的。因為它臨終的時候,它會生起來活動,來障礙你的正念,破壞你的往生。所以我們從思想的種子,我們知道我們前生到底留下我們什麼東西,哪些是可以我們利用的,哪些我們必須要趕快做調整的,這個就是我們前面學習的思想的種子——[名言種子]。

另外一塊就是[業種子],我們面對業種子,當然業力很多,有些東西你不著急處理,但是有一種業,你必須要早點處理,就是強大的業力。

諸位,帶業往生,你最好清楚什麼業是可以帶,什麼業是不能帶的,不是所有的業都可以帶業往生的,不是這樣子。

你沒有那個本事把所有業都帶走,你沒有那個本事,你沒有證得空正見嘛!所以我們最好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要區分哪些業是不能帶的,你要趕快把它處理,把這個業從一個重大的業力變成一個調伏的業力。

什麼叫做[重大的業力]?有三個條件,你最好自我反省一下:

第一個你造這個業的時候,深生好樂。你曾經在你的生命當中,造某一個殺盜淫妄業的時候,你內心是非常大的意樂,誰勸你都不聽的,你的心就像石頭一樣的堅固,非做不可。

第二個數數現行。你經常的去造作,起碼你有一段時間是經常造作的,數數現行在古人的開示,三次以上就叫數數現行,達到第四次就叫數數現行,次數在四次以上。

第三個無慚無愧。你事後根本沒有懺悔,就把它放著,這種業你是不能帶走的。

第一個你造業的心如此的強烈;第二個次數如此的頻繁;第三個你根本無慚無愧。那麼這種業它一定會障礙你往生,所以你必須趁早處理。所以我們一個淨土宗的人,我們臨終一定要面對阿賴耶識的種子,因為臨命終的時候阿賴耶識會跟你算帳的,你的業力、你的思想,這兩關你都必須過,你要懺悔業障、調伏煩惱、正念分明,才能夠提起佛號、趨向彌陀的光明。所以唯識的緣起觀,讓我們了解自己,我們的善根、我們的煩惱、跟我們的業障到底在哪裡,讓我們能夠趁早做好準備,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這個地方的識變,前面我們比較偏重在造業這一塊,這個地方講到受用果報。就是說我們除了我們今生在造業以外,我們的果報是怎麼受用的?當阿賴耶識把業力釋放出來的時候,落實到我們的身口意的時候,變成一種快樂痛苦感受的時候,它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有一個偈頌很重要,在天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說: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那麼這個偈頌解釋,我們看附表第九,我們把它回顧一下我們前面說過的一些道理,再用這種果報的受用這一塊,來做一個解釋:

由一切種識,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所有的果報的出發點是阿賴耶識,或者異熟識的種子出發的。阿賴耶識,在第九頁,我們看這個最上面那個第八識,page第九是不是有一個表,有一個表最上面有一個圓圈,這個左邊寫異熟識。那麼當我們在今生投胎的時候,第一個能變就是異熟識,它會把最強大的業力,已經成熟的業力,釋放出它的果報出來,你的正報的根身,你的依報的人事、山河大地、所有的環境,它就把它變現出來了。那麼當然第八識它本身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但是第八識變現出來以後,接下來如是如是變,這個如是如是變,就是阿賴耶識的業力要起現行的時候,它是三種變化。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第一個[異熟能變],它從業力的角度變現一次。

第二個它[思量能變],你在你變現的果報當中,它本來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它本來只是一個能量的釋放,但是你自己捏造一個自我,恆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然後有一個我就有我所,這些是我所受用的,那麼你就把一個平等的法界,本來是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的一個果報的平等一真法界,你把它切成兩塊:一個是我,一個是我所。這個是誰弄出來的呢?第七識——思量能變,由我去執著這一切的我所。當然每一個人的執著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對外境的執著是很重,有些人是比較樂觀,比較輕薄,這個我法二執,每一個人當然不太一樣。總而言之,我們一定會在生命的果報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概念出來。

然後第三個[了境能變],就是你的名言的思考,有些人會比較做正面的思考,它在變現果報創造自我以後,他會以一種感恩的心、寬容的心,來面對人事,這種人的人生,他比較容易生起快樂的感受;有些人會用一種比較刻薄的心、批判的心來面對人事,這種人不容易生起快樂。所以當阿賴耶識在釋放業力的時候,讓你受用果報的時候,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經過三次的變化以後,以展轉力故,三種力的交互作用,異熟、思量、了境的三種,你各種感受就出現了,就到最後變成受,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就出現了。

所以我們今生的感受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業力,第二個是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質好不好。比方說我們之前講過這個《前世今生》,有一個凱薩琳居士,這個是一個女眾居士。她在果報的受用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出了差錯,就是她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她產生極度的恐懼跟痛苦的感受,當然這個感受從什麼地方來?事出必有因,諸法因緣生,一定有道理的。

來,我們來看看三能變:

第一個[業力的變現]。其實從人的果報來說,水不應該是有傷害性的,不應該,因為它不是刀劍,它不是毒藥,所以從客觀的條件,從業力的角度,水是沒錯的。就算每一個人福報不同,他看到的水,頂多就是質量差一點,不至於說傷害,所以異熟能變,這個問題應該不大。

第二個[思量能變],這個有點問題了。她應該有很堅固的執著。那麼問題最嚴重就是第六意識的思考模式,因為她過去生的生命經驗,她把水安立一個非常不好的名言,她認為它是一種毒藥,它是來傷害她的,所以水果然變成了一種傷害的角色,所以她這個是思想出了毛病,後來她經過心理醫師的輔導,她開始把過去的名言給轉變了。所以說我們在變現果報的時候,有客觀的業力,也有主觀的你的思考模式,這就是所謂的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然後以展轉力故,各種快樂痛苦的感受彼彼分別生。所以我們今生的快樂痛苦,取決於第一個你的善惡業,第二個取決你的心理素質。那麼這個地方是講到果報的受用。

好,我們再翻到講義的第三十面,那麼這個果報的受用,我們來看看它的差別。

庚三、識變差別

這個差別有兩種:第一個從自身的角度,有[因緣變]跟[分別變];從跟他人的互動角度,有[共變]跟[不共變]。我們先看看自身在受用果報的時候,第一個因緣變,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因緣變、分別變

【因緣變——謂隨因緣勢力故變,即五八識隨增上異熟因,即先業為緣,名言實種為因之勢力故變現境相,此境不借能緣之分別力,唯從自種因緣任運而生,有色心之實體實用,即性境攝。】

那麼我們在受用果報時,阿賴耶識把這個業力變成果報的時候,第一個是因緣。這個因緣就是善惡的業力,就是隨順第八識的這種善惡業力的因緣的勢力而變現,也就是前五識跟第八識它隨一種增上的異熟因,就是我們有很多業力,對不對?有一種業力已經成熟了,它的勢力很強大了叫增上,那麼已經成熟的業力,就是過去的業力為因,還有你的名言種子,你前生臨終的一些思想,你起的是善念惡念等等的思想為因,那麼過去生臨終的思想,帶動你的業力而變現出來的境界。那麼這種境界它沒有假借你的第六識的分別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它完全從自類的阿賴耶識的種子生起。那麼這種有色心果報的實體實用,它是可以去受用的,你眼根可以去受用色塵,乃至於耳根去受用聲塵等等。這種是一種真實的境界,不是你的心捏造出來的。

[因緣變]就是當你的明瞭心跟外境接觸的第一念,你的心還沒有起分別的時候,這個就是因緣變。你的思想還沒活動之前,第一剎那,我們一般的因緣變只有一秒鐘的時間。平常我們喝咖啡的時候,我們也就是真正跟咖啡接觸的時間就第一秒而已,你的舌頭跟咖啡接觸的時候,你真實感受到它的滋味。當然如果你善業很強,你會感到很甜美的,是你歡喜的味道來滋潤你;如果你過去生有罪業,你感受到是一種痛苦刺激的味道。那當然這只有第一念,我們真正跟外境接觸的也就這麼一念而已,就是因緣變。那第二念以後就不一樣了,因為仁者心動,這個時候一念方動烏雲遮,那人生就變化了。所以第二念以後,就落入了分別變,我們看看這個怎麼從因緣變落到分別變,我們看第二段:

【分別變——謂隨分別勢力故變,即六七識隨自計度分別之勢力故,變現境相,此有二類:一、偏隨能緣之分別力,既無能生種子,亦無所託本質即獨影境。二、帶本質亦有能生種子,然借能緣之分別力故,不稱境之自相,無色心之實用,即帶質境。】

那麼前面的因緣變,是我們還沒有生起妄想執著之前,我們真的跟外境接觸了,我們真的接觸到我們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但是當第二念以後,我們第六識第七識這個思量跟了境就開始活動了,把這個外境又做了兩重的變化,就是第六第七識,各隨自計度分別,該執著的執著,該安立名言就安立名言,那麼又把這個境相又做了變現,那麼這個變現有兩方面:

第一個[偏隨能緣]的分別力,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託的本質叫獨影境。這個就是你完全在打坐的時候,在打妄想。獨影境這個獨就是第六意識,它完全沒有靠前五識的幫忙,它自己在心中捏造一個妄想出來,讓你自己快樂。就你自己捏造一個妄想的境界,讓你自己快樂,讓你自己痛苦,就是它完全沒有依托外在的本質。所以人生的快樂痛苦,也不完全是外境決定的,有時候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這就是獨影境,完全是你捏造出來的。

第二種就是說它也帶本質,又夾帶妄想。比方說你在晚上走路的時候,你看到一條繩子,這個繩子就是一個因緣變。它本來是個繩子,但是你的心跟繩子接觸的時候,因為光線不足,你第六意識做了錯誤的思考,你認為它是條蛇,對你來說,你認為它是條蛇,可能對別人來說它是個繩子,但是你自己的妄想把它變成一條蛇,所以你心中受用的是一個蛇的影像,你非常害怕,這個就是帶質境。就是說你依托外境,又自己捏造影像,這兩種都是分別。只是說一個靠外境,給你一個影像,你再打妄想,一個是你自己不用靠外境,就打妄想,反正你得到的影像都不對的。

按照佛法的角度,我們後面講無分別智,就是說你剛開始學佛,你要把人生恢復到本來面目。按照佛法的角度就是說你現在對人世的認知完全是錯誤的,你看佛法的意思,先否定再肯定,按照唯識的角度,你對你的認知要全盤的否定,要把人的生命先歸零,否則你這一輩子,都沒有看到人生的真相。

所以人是很可憐,可能只有小時候會得到人真正的感受,因為小時候你的妄想執著沒有那麼的重,第六意識勢力沒那麼大,一個人一旦成年以後,你大部分的時間都活在妄想,大部分的時間,你從來沒有一刻知道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從來沒有,你就是第一念,知道這個事情是怎麼樣。第二念以後,那就是一念方動烏雲遮,你完全受你的思想的主導。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到最後修止觀的時候,要把人生還它個本來面目,只能夠修無分別智,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要徹底的歸零,否則你根本走不出你的妄想。

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我們人生業力已經夠麻煩了,又要加上自己的妄想執著,這人事為什麼這樣複雜?因為它經過了三重的變化,第一個業力本來就很複雜,人生本來就充滿了恩怨;第二個加上你的執著,你又再創造一個自我,你把人生切成了人所的對立;再加上你的虛妄分別,所以人生無解,無解了,業力加執著加妄想,這三個加在一起人生就無解了。這個就是我們今生的果報的受用,就是這樣子來的。

那我們跟眾生是怎麼互動呢?

前面是講到我們生命的個體,個人的一個情況,那我們談談我們跟眾生。我造我的業我打我的妄想,那你也有你的業你的妄想,那麼人跟人之間產生交互作用的時候,是怎麼回事呢?這裡面有共變跟不共變。共變就是有共業,這個因緣你可以受用,我也可以受用;或者是不共變,有些因緣是個人個人受用。那麼我們把它做一個問答,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共變、不共變

問:如前所述,諸識所緣,唯識所變,然則吾人不看山時,山還存在。又吾人死後,識既離身,遺尸猶存,其義云何?

答:此中應知,賴耶種子變現萬法,有共變,不共變之別。

我們解釋一下,那麼唯識的意思就是諸識所緣,唯識所變。就是前七識所攀緣的這種境界相,這山河大地是第八識變現的,你自己的第八識自變自緣,第八識把它變現以後,你自己就你業力變現的這一塊,再去執著,再去分別。但是這個地方,有人就提出一個質疑,說我自己把它變現,然後自己再去攀緣,那就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了,但是我呢,我現在我不去攀緣,我不去看山,我也不看河,但是山河還是存在啊!乃至於我們人身體死後,我的心識已經不活動了,但是我的尸體還在啊!那你怎麼能夠說萬法唯識呢?因為我的識已經不在了,但是物質世界還在呀。既然一切都是我內心的活動,都是我心識變現出來的,我的心識經過三重能變,異熟、思量、了境,都是我個人的事情,但是我死了以後,我的三種識,異熟、思量、了境八識全部離開了,但是我的尸體還在,至少它還保存一段的時間,這怎麼回事呢?

因為阿賴耶識變現種子的時候有共業跟不共業的差別。

諸位你的身體,不完全是你的業力在支持你,不完全,還有別人的八識在支持你的身,因為你的身體別人也可以看得到,對不對?因為你的身體別人也可以受用,至少他眼睛可以受用。所以你的身體不完全是你的業力在支撐,還有你的家人,還有你的鄰居,你的朋友,他的識在支撐你的身體。所以我們來看,那麼當然這就比較複雜了,我們看共變跟不共變,共變裡面,共中共我們這裡改成共中之共,共變中的共,一個是共中不共,我們把它念一遍,共變這一塊把它念一遍:

共變:

共中之共——如人類中無主山河大地等。

共中不共——如有主田宅等,它雖共變不得共享。

那麼這個共中的共,就完全是共業,這個東西是沒有人的,比方說沒有人的這種山河大地,這個是完全共業。山河大地,不是你變現的,也不是我變現的,是大家變現出來的。從唯識的角度,諸位你們知道嗎,比方一座山,它是八千公尺,你認為它是固定的還是變化的?這樣講好了,當有一個人投胎,有一個人死掉以後,你認為他的高度會不會變化?

會變化!

是的。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歡迎有福報的人來投胎,真的是這樣,一個有福報的人投胎到你隔壁,你真的是算你幸運,他來投胎以後,他一搬到你隔壁,你們家的花就長得更漂亮,共業是吧?真的是這樣子。你隔壁住了一個業障很重的人,就糟了,你這個花怎麼種都種不好看,共業。所以你看佛在世的時候,那就福報大了,佛在世的時候,共業如牛頭栴檀,那不得了,燒一株,四十里內皆聞其香,現在都沒有了,因為眾生平均的共業,它的水平不斷的在降低,所以世間的好東西不斷的消失。所以我們歡迎有福報的人他出生在我們的附近,因為他有共中之共,當然他共中有不共,就是說雖然山河大地,是你也可以享受 我也可以享受的。但是還有一種是有主人的,雖然是共變但是它不能共用。以你為主,比方說你家的花園,別人走過去,也可以欣賞看幾眼,但是以你為主,所以多分來說 是你業力支撐的。所以你看到你家的花凋零了,樹死掉了,你不要怪鄰居,你要去懺悔,因為以你為主;如果這棵樹是公家的,那大家都得懺悔。這棵樹是你的,那你要先懺悔,因為它是共中之不共,你是主因緣,其他是次因緣。

我們再看不共變,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那麼不共中的共就是比方說,我們把它念一遍:

不共變:

不共中共——如個人浮塵根,他人亦得緣之而受用。

不共中不共——如個人淨色根,唯自識依,非他依用。

那麼不共就是個人的意思。個人中的共用,比方說我們身體裡面的浮塵根。這個根有浮塵根跟淨色根,浮塵根是屬於色身,比方說你的眼球,眼根就是眼球,它是一個肉體,你的耳根就是耳朵,乃至於鼻子等等,那麼雖然是以你為主,但是別人也可以分享。因為別人也可以看得到,這是不共中共。在個人的別業當中,也有他的共業,就是你的五根身,那麼完全屬於個人的,不共中不共,完全是個人的個業就是淨色根,就是你的神經系統,你的筋脈,完全是你自己的心識變現的,這個是完全別人不能受用的。

所以真正的唯識所變,唯識所用,屬於你個人的部分,就是你的筋絡,這個筋絡學在中醫是很提倡的,認為人是有筋絡的,但是西醫他一直找不到筋絡。從唯識的角度就是說,因為你西醫要找經絡是要解剖,你不可能把活人抓來解剖,是吧?肯定是死人,但死人有個問題,他全身冰冷以後,他的識離開了,所以他穴道完全關閉了,他的筋絡完全沒有了。因為他的筋絡跟穴道,完全是他的識變現出來的。你看有些人的筋絡,他的穴道很通暢,他身體質量很好,他全身慈悲的業特別強。

所以這個筋絡,為什麼西醫一直找不到筋絡呢?因為他只能夠抓死人來做解剖,古人在畫筋絡的時候是入禪定,在活人的時候就看到筋絡的穴道的活動,所以這個筋絡穴道這個淨色根、這個神經系統,是完全是你自己的識變現的,這個是別業中的別業。那麼總而言之這個業力是我們自己變現,自己攀緣。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談一談,有一個觀念,就是這個世界末日的概念。

其實佛法講世界末日,它是講這個地球,宇宙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它是在壞劫的時候才破壞,不是在住劫。也就是說佛法在講宇宙緣起的時候,當入壞劫的時候,是所有的眾生都離開了,他跟這個地方的環境緣結束了,所有的眾生都投生到其它的地球去了,這個地方已經沒有心識的支持了,這個地方才完全毀滅了。它不是說你人還在的時候就毀滅。

在佛法的解釋,依報是你變現出來的,哪有人說自己變現,自己把自己破壞掉了?在壞劫到來的時候,它只破壞世界不能破壞眾生,在佛法的角度,眾生都離開了,它跟這個地方的緣結束了,都離開了,所以這個環境得不到心識的支持,色法要得到心法的支持,所以大家的識都離開以後,大家的業力都帶走了,這個環境沒有業力的支持,就破壞了,這個就是佛法說的世界末日,壞劫到來,是所有的心識都離開了。好,那麼這個地方是說明所有的物質的世界它必須由心識的業力來變現,也是由心識的分別來受用。所以你的一生當中,都是你內心的世界的活動跟受用。

好,我們來看下一段,業果的相續,我們上一科,講到緣起,我們個別的分成業力的造作跟果報的受用,把它切割出來。果報的受用是第八識管的,業力的造作是第六意識管的。但事實上業力跟果報,它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之間是有交互作用的,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無量無邊的輪迴,因為業力跟果報它會互相的牽動。

就一個凡夫來說你生長在什麼環境,你就容易生起什麼樣的想法,就容易造業。因為我們很容易心隨境轉,所以果報跟造業,它們之間有一定的牽動關係。你不可能說境隨心轉,不可能,我們現在只有可能心隨境轉。

所以你只要還活在心隨境轉的時候,那麼就一定有業果相續的問題,就有輪迴相續的問題。這個業因跟果報,它們一定會交互作用。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死亡以後,一定會有來生,因為你把業力跟果報牽合在一起了。本來是一個獨立的事情,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業力跟果報產生牽動呢?到底是什麼原因?本來是一個個別的生命,到底是什麼力量把它串起來,形成一個無量的輪迴呢?我們待會兒再解釋。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