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九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四面,我們講到二、種子之由來。我們這一科是講到依唯識相安立緣起,也就是說從唯識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有情眾生生命的緣起。那麼佛陀在大乘佛法當中講到生命的緣起,主要分成兩塊:

一個是真如緣起,

一個是賴耶緣起。

真如緣起,它有兩個特色:

第一個離一切相,第二個即一切法。真如是沒有相狀的,在時間上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三種相狀;在空間上,它也沒有十法界的凡聖的差別相狀。所以它離一切相,我們只能夠勉強去形容它說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這個清淨,它不是一個相狀,它只是在解釋它是沒有相狀的。第二個,它即一切法。在我們一念的清淨心中,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之法、無量無邊的波羅蜜之法。所以真如的這種思考,會讓我們一個菩薩在逆境當中得到很大的加持。因為我們雖然是業障凡夫,我們受到很多業力的衝擊跟煩惱的干擾,但是我們跟佛陀能夠分享真如的大智慧光明,我們跟佛陀是一家人。

那麼對於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安住真如,給我們一種不退轉的力量,因為我們的心永遠是如此的清淨,永遠的具足如此的功德。

但是真如緣起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兩個特點是它不足的地方:

第一個,它只論相應,不論相續。那麼真如它要的是你相應,一時的相應,你只要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但是你相應了以後,那我們怎麼去相續?生命是相續的,我們沒辦法看到生命的相續,它是一個點狀的緣起觀,所以它只有點狀的相應,它沒辦法解釋一個片狀的相續的生命。這個是真如緣起不足的地方。

第二個,它只論迷悟,不論業力。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迴頓息。但事實上我們覺悟以後,我們還是要面對業力的,這是一種現實。比方說你知道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現在想去極樂世界可以嗎?當然不可以。雖然你現在信願具足,你的資糧都具足,但是,你有生死的業力未了。所以你覺悟是一回事,你必須要面對你的無始的生死業力,你必須把今生的業力給償還結束了,所以往生淨土是臨命終時。你今生的業,必須把它受完了,你才可以到淨土去,所以這樣子,對往生的人來說是充滿了變數。誒,我現在在佛堂打坐非常好,我信心具足、願力具足、佛號具足,三資糧具足,阿彌陀佛你趕緊來接我吧!不可以!只有覺悟是不能往生的,你要考慮業力的現實,因為你是個業報身!

所以真如緣起的理想化它某種程度忽略了生命的相續,忽略了業力的相續,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在真如緣起的另外,開出了賴耶緣起。就是我們有理想化的安住真如,給我們很大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但是我們也必須要務實地面對我們的生命。所以佛陀講阿賴耶緣起的時候,他建立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它就有相狀了,它不像真如是離一切相,它是有相狀的,它有染淨的相狀,它有過去、現在、未來的相狀。當然從你投胎那天開始,你就必須要面對阿賴耶識,因為我們夾帶了無量的生命來投胎的。那麼一個修行者,你想要創造來生的淨土,你要先做一件事情,你必須面對你的過去。你不面對你的過去,你怎麼知道你生命當中,過去給你留下什麼東西?哪些是你的盲點?哪些是你的特點?哪些該調伏?哪些該引導?你沒有下手處,你就沒辦法把你的生命順從本願,你根本不知道怎麼下手,所以如實地面對過去,這個是唯識學非常重要的特點,把你帶回過去,了解自己。

我們曾經經歷過很多次的過去的生命,我們做過天上的天王,我們做過地上的螞蟻,我們也曾經到過三惡道去,但是現在有個問題,過去跑哪裡去了?我們那麼多的過去生命,到哪兒去了?當然,被無常的大火完全破壞了,但是它留下很多的軌跡。我們每一次的生命都有軌跡的,就是你的種子,在阿賴耶識有無量無邊的種子,這個就是你的過去。所以我們出生開始,當你踏上修行的第一天開始,你就必須面對你的阿賴耶識,你前生留給你的禮物,就是種子。這些善惡的種子你必須要面對的,你怎麼能夠善巧地引導它,讓它在臨終的時候不干擾你,這是很重要的。當然,我們必須對種子有所了解了。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在唯識學把種子分成它的兩種相貌、四種功用。

第一個,它的相貌是剎那滅。種子是變化的,它不是一種寂靜的狀態,它是不斷地不斷地生,不斷地不斷地滅,所以就是說它可以改造的,它可以調整。

第二個,它是相續的,種子沒有有效期限。你說,誒,我這件事情已經做了三千年,你應該消失了吧?沒有這回事情。種子一旦進入你阿賴耶識,它永久都不會消失,永久都不會,它沒有有效期限,除非你懺悔,你除非你用空觀來對治它,它才會消失。所以它是恆常相續,前後變化的,這是它兩種相貌。

那麼這樣子講,它就有四種功能了:

第一個,果俱有。這個是我們最容易忽略而最可怕的功能,就是當你把這個種子種下去以後,它會有一種等流的力量,它自己會蔓延。你說,誒,我昨天做的錯事,但是我今天沒做了,它怎麼蔓延?對不起,你沒懺悔,它自己會蔓延。它就是說,你把這個種子種下去,它有一種特性,它自己會往下蔓延下去,它有一種等流力量,你只要不把它stop,它不斷地從兩個種子變四個種子,由四個種子變八個種子,它不斷地相續下去,這個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你不能忽略你的行為。

第二個,性決定。它的體性是不會改變的。

那麼第三個,待眾緣。如果你臨終的時候有任何的惡念,執著,去刺激到這個惡業的地雷,它就要爆炸了,要得果報了。

最後一個,引自果。

所以我們學習唯識學,當我們在研究緣起的時候,第一個,你要很認真地很心平氣和地面對你的過去所留下的無量無邊的種子,你必須了解它,你才有辦法帶它,引導這些無量無邊的種子,讓它順從本願,在臨終的時候不干擾你。願我臨終無障礙,所有的障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因為你有種子你不去處理它,你忽略它的存在,但是你忽略它的存在,它還是存在!所以我們遲早得面對它的,你與其等到臨終的時候,你再來後悔,你倒不如早一點面對它,對你有好處,因為它是你過去生留下的東西。

那麼唯識學建立了唯識這個種子的時候,當然,我們今生有某種程度的主導權,我們可以把過去不好的種子破壞掉,把好的種子珍藏起來,這個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好我們看第二個,種子的由來。那麼我們前面講到種子的特性,這以下,說明這個種子它是怎麼來的,它怎麼去影響我們人生的定位?好,我們來看看這個種子,對我們修行當中產生一個多麼重要的影響。好,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二、種子之由來

【《唯識論》云,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時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餘所引證,廣如初說,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為習所成種。】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好,那麼《成唯識論》上說,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就有兩類的種子:

一個是本來就有的,一個是後天熏習而有的。什麼叫本有?就是無始劫來我們的第八識,它本來就具足能夠生起種種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種差別果報的功能。那麼世尊就依此這種本有的種子來說,眾生無始劫來有種種的差別的種性,就好像惡叉聚。這個惡叉聚,就是印度的一種水果,它一出生就具足三個水果,它本來就是這樣,它不是後天把它粘上去的。那麼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真的有它的一種種性的差別,那麼這個叫做本性住種,這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我們透過後天的熏習,就無始劫來我們不斷地學習,去熏習我們的第八識。佛陀就說有情因為內心有種種染淨諸法,他可能親近雜染法,他一天到晚用殺盜淫妄去熏習它,它出現了這個三途種性,或者他親近了這種清淨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它出現了一種三乘的種性。就是說,你透過後天的染淨諸法的熏習,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它出現了一種三乘的種姓。就是說,你通過後天的染淨諸法的熏習,那麼產生不同的種子而累積成一種力量。在其它的諸論也說到染淨種子是隨順染淨諸法的熏習而生起,這個就是習所成種。

所以我們這個阿賴耶識,首先,我們在面對我們未來過去的種子先把它切開來分成兩類,一個是本有的,一個是始有。這個本有它所要強調的就是說,我們的阿賴耶識有些種子,它不是那麼堅固,它是可以變化的,可以改造的,這個就是始有。但是有些種子,你很難改變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在唯識裡面,它把眾生列出五種種性,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因為唯識學它從阿賴耶識講起,你看《唯識三十頌》一開始,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它是從眾生一念不覺以後開始講緣起,所以阿賴耶識之前是什麼,它不探討,所以它就有這個本性住種的概念了。當然這個意思,我們也不要執著說,一定就是我們的自性本來不清淨,不要這樣講,因為它是從阿賴耶識談起!所以這個地方,主要我們要認識一個概念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的確不平等,有些個性是不容易改變。所以在唯識學,它把我們每一個學佛人,分成五種種性:

第一個定性聲聞。有些人一接受佛法,佛陀說了無量無邊的法,他什麼法都沒進去,只對苦諦的法特別好樂,特別修習無常苦諦,所以他經常思惟無常苦諦,他的內心有很強烈的出離心,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這種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小果,再回小向大成就佛道的,他沒辦法改變,即便遇到佛陀都沒辦法,叫定性聲聞,這個他本性住種太強。

第二種是定性的緣覺。那麼緣覺乘,他就比聲聞乘好一點,他也有出離心,但是他不從苦諦生起,他是觀因緣的生滅,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他從生滅的因緣當中,觀到無我的真理,而證入了偏空涅槃。這種人個性比較沒那麼偏激,他雖有出離心,但是他的對立心沒那麼強。這個人是利根的小乘人,緣覺乘。

第三種是定性菩薩。我們看歷代的祖師,很多這種例子,菩薩種性太強。我們的祖師裡面,有些是年輕的時候都造過惡業,但是菩薩種性力量強的人,他的特點雖做惡業,速即能悔。那麼很多祖師,他年輕的時候,甚至於做過殺盜淫妄,甚至於譭謗佛法,但是他因為他學儒家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這種誤導,但是他一旦接觸佛法以後,他把他的菩薩種性的善根一啟動的時候,立馬懺悔,他那種反轉的力量特別強。定性的菩薩,這種人他一定會成佛的,直趨佛道的,他所有一時的逆境,是不能障礙他的,因為他種性已經成就了,定性的菩薩。

第四種是最多的了,就不定種性,他可能會變成聲聞種性,他可能會變成緣覺種性,他也可能變成菩薩種性。我們一般就是不決定,譬如空中的羽毛,你運氣好一點,遇到大乘佛法的老師,你就變成菩薩種性,你運氣差一點,遇到的邪師外道,你就變成外道種性。因為你過去生沒有產生一個堅固的善根,所以你就看你今生的造作,來決定你的種性,第四種是不定種性。

第五種是最糟糕的,無性種性。他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只喜歡修習人天福報。那麼當然在淨土宗它是很強調菩薩種性的,就是說你這個往生淨土,你必須要有大乘的善根,再加上淨土的善根,這一點在《法華經》佛陀是講很清楚。就是說我們一念不覺,從真如開始墮落到六道輪迴,就是離家出走了,那麼離家出走以後,後續就是怎麼回家的問題了。在《法華經》上說,我們回家的道路是不一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走同一個道路,不是。有些人是直接走快速的道路,直接回家,有些人是要繞個山路,走迂迴的路回家。的確有這些差別,那麼就是看你自己,你回家的道路是走在哪一個道法上,你走到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那麼就影響到你成佛速度的快慢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大乘經典,就是這樣子了。諸位,你剛學佛的時候,很重要了,因為我們一般都是不定種性了,你走在哪一個跑道就是很重要了,非常重要。你現在不知道怕,但是你看《法華經》的時候,因為佛陀講《法華經》的時候,開權顯實的時候,那些阿羅漢,痛哭流涕,非常懊悔,為什麼我們一直同樣依止佛陀來修行,我們只得到一個偏空的涅槃,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成就這麼多的功德莊嚴,我們什麼莊嚴都沒有,向佛陀提出這樣的質疑。佛陀說這個跟我是沒有關係的!佛陀的心是平等大悲,像雨水一樣普潤大地。佛陀說你的根基小,你一開始就把種性弄小,所以你這個小草,我給你太多雨水對你沒好處,我只能夠對你說苦空無常的法,因為給你太多的水會把你淹死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棵大樹,你給他的雨水越多,他多多益善,他可以廣修六度。

所以身為佛陀他也不能改造你的種性,佛陀只能夠怎麼樣?應機說法!佛陀不能改造你的種性。所以你一開始學佛的時候,你不是說過一天算一天,不是這個意思,你要看看你這一條路,這個跑道,它到時候是跑哪裡去了。

就是你內心的活動,你是經常怎麼思考的,這是一個道路了,當你走上彎路的時候你就慘了。諸位,你走到中間再換跑道,就很困難了,非常困難,因為你已經產生習慣了,這個定性聲聞遇到佛陀,佛陀跟他講這個法空的思想,他就很習慣又開始執著法執。你對成佛之道,最好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做的不圓滿,然後再來調整,你就很被動。

所以它這個種性意思就是說,你形成一個什麼種性,就決定你未來的命運了,這個成佛之道的快慢就決定了,佛陀都改不了了,佛陀沒辦法改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楞嚴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就是把你的種性弄得正確,菩薩種性先建立起來,不要急著去積集資糧,你要把你的跑道走對了,這個車子走上一個正確的跑道了,然後你再來加速。你走錯了跑道,你加速的越快,你那個種性就越堅固,到最後你根本不可能改變了,你只好乖乖的先成就小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再回小向大,再慢慢的往上爬,你的同批的早就成佛了,你還在那個地方慢慢晃,因為你一開始跑道就弄錯了。所以說這個種性,就是很重要的概念。

好,那麼這說明我們無量劫來,我們一般人都是不定種性,那麼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學習,我們的教育,把我們的因地發心,把它弄的跟成佛的菩薩種性是一條線的,這是第一個。

我們看下一個種子的種類。那麼影響種性的這些種類是什麼?什麼東西影響我們的種性?為什麼他生出來是人天種性、他生出來是二乘種性、他生出來是菩薩種性?它的理由在哪裡?它的過程是怎麼來的?好,我們來看看種子的種類。首先,我們把我們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分成兩類:一個是有漏的種子,一個是無漏的種子。我們把這個有漏種子念一遍:

三、種子之種類

(一)、有漏種子

一、名言種子——謂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惡諸法自果之各別親因緣種子。

二、業種子——謂由造作善惡等業,所熏成之種子,第六識相應思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惡等業,熏自思種於阿賴耶識,名業種子。

我們先講講我們今天我們在學佛之前,我們開始在規劃未來,開創未來首先我們要看看我們的過去留下了什麼東西給我們。首先我們一定面對一些有漏的種子。

這個漏是什麼意思?

漏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過失,第二個是障礙。

那麼也就說,這個有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所造的善業跟惡業通通是有漏。那麼有漏在因地上,它有貪瞋癡煩惱的過失,因為你依止自我來造業吧,就很可能跟眾生產生對立,眾生讓你滿意的你起貪,讓你不滿意的你起瞋等等,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會跟著你的善業一起活動,就是在善業當中夾雜著煩惱,這個叫有漏,因地有過失,有過失的善業。那麼在果報上,它產生了障礙。這個漏就是漏落於生死輪迴,你這個業力呀,只能夠在輪迴裡面得一個果報,這個果報雖然讓你快樂,但是有老病死的障礙,它不得自在。

那麼這有漏的種子,我們把它分成兩類:

第一個名言種子,就是由名言的熏習。名言就是思想,那麼能夠引生一切善念惡念諸法自果的親因緣種子。名言種子它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透過學習,你可能透過你的師長、同參道友跟你講些什麼話而熏習成一種思想,通過學習而來;第二個通過你的生活經驗,你小時候可能受過別人的傷害,所以你就產生一種比較悲觀的,苦諦的思考也是可能的。所以你的生活經驗,也會給你產生一定的名言種子,包括了生活體驗,包括了學習,都會影響到我們形成一種名言種子,這個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了。

第二個是業種子,就是由於過去所造的善惡的業所熏習的一種業種子,就是第六意識所相應的思心所。這個思心所是願望、意樂,我們知道造業一定要意樂了,你沒有意樂那就是無心之過了,那就不能構成業力了。業力一定要有主動的願望,當然願望有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邪的,依止身口意的三業造作善惡等業,而熏習這種思心所的種子,在阿賴耶識當中名業種子,我們每一個人造一個業呀,你第八識都會同時產生名言種子跟業種子,同時。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布施,你布施的行為做完以後,你的名言種子使你更想布施了,你加強布施的思想,這個叫做名言種子;第二個你布施的行為,會讓你來生得到富貴的果報,叫做業種子。所以你每一種行為,都會成就兩個種子,一個是對你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增加,第二個是你的善惡的業力,也產生一定的增加,這兩個都增加,但是這兩個都是依止自我意識而生起的,所以它都是有漏的。因為你在造業的這個時候,你沒有修空觀嘛,也沒有發菩提心嘛,所以你會認為說,誒,我來造這個善業那麼以後也是由我來得這個安樂果報,那麼你這樣子想,這個行為就是有漏了,依止自我意識所帶動的身口意,都是有漏的了。

好,我們來看看無漏的種子。無漏種子有三種,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二)、無漏種子

一、生空無漏種子——引生二乘道無漏法;

二、法空無漏種子;

三、俱空無漏種子——引生菩薩及佛果無漏法。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那麼無漏種子,它必須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就是說它是一種出世間的功德。那麼首先它有三種:

第一個我們看生空無漏種子,就是引生二乘道無漏法的。這個生空就是我空,如果你在修習這個善業的時候,你思惟無常,其實我所修的善業是無常的,那麼我們的身心世界,只是一個心識的活動,修善業,就是第六意識剎那剎那的生滅,面對一個剎那剎那的生滅的外境,由一個無常生滅的心去修一個無常生滅的境,所以這個當中是無我、無我所的,沒有一個主宰者。那麼你能夠修無常觀,來修這個善業,那麼就是生空無漏種子,這種種子不會加強生死的業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法空無漏種子,第三個俱空無漏種子。這個大乘的空觀有兩種,一種是根本的空觀,一個是對治的空觀。我們先講俱空。俱空的意思就是說他從根本上觀察無生,所以這個空觀你不需要對治,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業力,因為他直觀真如嘛,他正念真如嘛,所以他本來就站在一種本來清淨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嘛,這個就是完全沒有對立心,這個叫做俱空,他從根本上觀空,這種理觀是可以的,但是唯識學不採取這個觀法,我們後面會說過,我們唯識學的空觀是對治的。但是這種觀法,在了分段生死特別有力量,叫作無分別智,我解釋一下:

這個就是說菩薩的空觀,在對治這一塊他修無分別智,我們凡夫的執著要經過分別才會生起,就是你必須打妄想你才會產生執著,所以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人的生死業力特別重?哪一個人知道?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有些人念幾句佛號,誒,阿彌陀佛就把他接走了,有些人佛號念了很久他也沒辦法走,因為你的業力太強了。如果你對每一件事情都打很多妄想,你背後的生死業力一定比別人重,因為分別的我法二執,第七意識它最需要第六意識去分別,所以無分別智它的重點在於截斷妄流,就是你這個妄想stop,你不能打下去了,你只有把妄想停下來,你的執著才能停下來。古人有句話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個道路你不能走下去了,你越往下走越是一個無底洞。就是說你要把這個道路切斷了,截斷妄流及時回頭。

所以諸位,有些人事,你的妄想不能一直打下去,因為一直打下去,你就把自己的生死給綁住了,你綁住了你自己。我們都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臨終無障礙,但是你知道這個障礙是怎麼來的,諸位知道嗎?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希望臨終的時候很自在地往生,你平常就不能為你的臨終製造障礙,因為你每打一個很深重的妄想,就加強一種生死的業力。凡夫的妄想都夾帶我法二執,所以我們後面會講到,怎麼樣斷生死的業力,有兩個方法:懺悔;第二個修無分別智。這兩個藥都要同時下去,一個事修,一個理觀。

當然這個無分別智,你也可以跟大乘圓教的真如思想配合,就是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修無分別智,就是站在本來就沒有妄想的角度,來截斷妄想。我再講一次,我們修無分別智就是要把妄想停下來。當然你要是認為妄想是真實的,那你壓力就很大了,你就跟它抗拒了,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就沒有妄想,然後把它停下來。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第一件事情讓心中不要講話,你不能講話,因為你一講話就打妄想——名言嘛!所以言語是個道路嘛,你創造一個語言,你就為妄想鋪路嘛!言語的道路,你必須把它的道路切斷了,這個妄想就走不過去了,你只要把你心中的話拿掉,你就不打妄想了,然後你的臨終障礙就沒有了,就叫願我臨終無障礙,這個是根本上,那枝末上也得懺悔業障,這兩個雙管齊下,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修無分別智,那麼這個就是一個是對治的空觀,一個是根本的空觀,一個是無生觀,一個是無分別智,這個我們後面都會說到。

那麼這三種無常觀、無生觀跟無分別智,都是無漏的種子,這些種子你越修越多,它會消除你生死的業力,它會有效地把生死業力讓它沉澱下來。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我們把它念一遍: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首先要檢查我們過去所留下的種子,有一種是堅固的,有一種是不堅固的。那麼堅固的就是影響我們種性了,一個種子是不堅固的,我們可以進行一些修改。那麼這些堅固跟不堅固的種子,又分成兩類,一個是有漏的,就是以自我意識所帶動的業力跟名言。那麼這個有漏包括了善業也包括惡業,因為你有一個我你也可能造善,因為你這個我你也可以深信因果嘛,你如果這個我是相信因果的你就造善,就得安樂果報;如果這個我是不相信因果的那就造惡。所以有漏包括善惡,但是無漏只有善沒有惡,佛菩薩不管示現什麼樣的情況,佛菩薩即便示現殺盜淫妄全部是善,因為他都是依止空正見跟菩提心,叫作順逆皆方便。佛菩薩的造業沒有罪業,所以無漏的只有善業,這個種子它形成我們的一個思考,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比方說有漏種子,有漏種子的根本思想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你看一個人,他完全不修無常觀無我觀,他在佛教界裡面整天修福報,他會有一個特點,他的內心世界特別的剛強傲慢,尤其是福報越大的人那個我特別大,因為平常他走的道路都走這個道路嘛,他平常就在這個道路上走嘛,當然他的生死業力也特別重,因為他平常的活動,都是由自我帶動的。所以你不斷地熏習自我,他那個自我力量就強了。

第二種是屬於我空的人,經常修我空觀的人,這種人你跟他接觸你會發現,這個人內心調柔寂靜,不喜歡多事,但是因為他無我他的心是調柔的,調柔善順的,他不會想要去主導什麼東西,他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人我們可以判斷這個人的阿賴耶識他的內心世界,他我空的功能很強,他散發出來的身口意是調柔寂靜的。

當然大乘菩薩除了調柔寂靜以外,他必須要多一個廣大圓融,他要多一個法空的思想,心量廣大,做事情善巧圓融。你看懺公師父常說我們做事情怎麼樣做好,我們就怎麼做,看因緣辦事,這就法空思想了,他那個思想就比較圓融廣大了。所以我們應該要不斷地去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你是走在一個什麼樣的道路上,就是你的種子是哪一個勢力強,你是屬於剛強傲慢型的,你還是屬於調柔寂靜型的,還是屬於善巧圓融型的,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都有機會調整,因為它養成一種勢力的時候,這樣講,你平常的念頭就是你臨終的念頭了,因為它這個水流,就是說它不斷地往這邊流,你不去改變它就繼續流下去的了。當然你沒有失掉生命之前,你有機會去調整這個水流的,但是前提是你先了解自己,就是說你現在形成這樣的思考模式,是你要的嗎?是跟你的目標相應的嗎?你要先想一想!

所以我們在教理當中先了解自己,就是說你現在是怎麼樣,然後你的目標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學教理的時候先想一想,就是說你現在的等流性跟你的目標是不是順從,說我要往北方去,結果你走到南方的道路上,這個就是你的因果不順從。你要求生淨土,結果你不斷地在增長生死業力,這個就不順從嘛!我們現在不是說,學佛不是說你看到車子就一路的開,你看看這個道路,到底是不是你要的道路。佛教是先有目標再有因地,先目標管理,就是說要發願呢,就是說你要不斷地反省自己,你現在走在一個什麼樣的跑道,你是跑上了淨土的跑道了嗎?

人生真的是有跑道的,就是種性。當然我們剛剛講過,所有的種子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但前提是你最好先了解你自己,你現在的內心是走在一個什麼樣的跑道?跟你未來的目標是不是相應?如果相應了,恭喜你,你修行上路了,繼續走下去;如果不相應,趕緊調整,你還有機會。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