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淨界法師  2021/12/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教義是《大乘百法明門論》。在正式講課之前,先把研究本論的目的,跟大家作一個簡要說明。我們每個人的學佛因緣,可能不一樣,但是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離苦得樂,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於來世的生命,能夠永離痛苦而得究竟之安樂,這是我們學佛共同的目的。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個法界﹙十個層次﹚──有佛菩薩的萬德莊嚴、二乘的偏空涅槃、人天雜染的可樂果報,也有三惡道苦惱的果報。就學佛的目標來說,以「人」當標準,無不希望來生的生命,能夠從人道而提升到天道;但是天道還不夠究竟,因為天道是無常敗壞之法,「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再進一步從天道出離生死,到達界外涅槃彼岸,乃至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圓成佛道,才算是真正的離苦得樂。

問題是應該依循什麼樣的方法,才能使令我們的生命增上,乃至成就佛道呢?目標是確定了,但是方法呢?就有各式各樣的解釋。

先看以下外道的說法:

一、「邪因緣論」: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中,有一種思想叫「邪因緣論」;該教認為生命的本質,全是大梵天或是上帝所創造的。我們希望下輩子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自己不能作主,大梵天、上帝是一切主宰者,主要是他作主的,所以應該以虔誠的態度,透過對上帝、大梵天的皈依祈禱,得到他對我們的歡喜,他自然就會賜給我們幸福與快樂。換句話說,不管我們造善或造惡,生命是大梵天決定的。佛法認為這樣的因緣法不正確,因此叫做「邪因」。

二、「無因緣論」:此教認為生命的現象──為什麼他升天呢?這件事情沒有因緣;為什麼他墮到三惡道去呢?也是毫無因緣。一切法都是無因無緣、自然而有,沒有什麼理由。其實這種思想就是「撥無因果」─否定因果道理。佛法認為也是不正確。

關於上面所說的「邪因緣論」跟「無因緣論」,就是古印度九十六種外道思想之本質。佛陀在《法華經》上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十法界每一界的果報,都沒有自性、沒有一個決定性,就是「畢竟空」。在畢竟空當中,生命是怎麼出現的?「一切從緣起」,是依因緣條件而生起的。

「因緣」是什麼意思呢?表示: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如果生命是無因緣的,那生命就不能改造;人永遠是人,造再大的善還是人、造再重的惡還是人。為什麼?因為人是「無因」產 生的。這樣我們皈依三寶、修學佛法就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佛陀才特別強調──「一切法,從緣起。」生命的本質,背後有它的因緣存在。

而在「有因緣」教義中,佛教的思想有兩種:

一、小乘思想:小乘法認為因緣就是「業力」,也就是身、口、意的業力。造作善業的因緣,使令你升天;造作惡業的因緣,使令你墮到三惡道;是你自己造的業力,影響你自己的生命。

二、大乘思想:若以大乘法來說,「因緣」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萬法就是我們心識的活動。為什麼升天?因為內心常存善念;為什麼墮到三惡道?因為內心惡念的勢力強大;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內心具足信、願、持名三種功德。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因緣法」完全決定於你「內心」的造作;身、口、意三業,身業跟口業只是工具而已。

經典譬喻說:牛在拉車,主要是牛在做決定,車子不能做決定;『牛』是指我們內心的活動,『車』是指身業和口業。大乘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正表示:我們現在每一剎那的心念,都在創造未來的生命──如果你現在起一個善念,就創造未來一個可樂的果報;如果起一個惡念,就創造未來一個不可樂的果報。簡單說:生命的本質是由你的「念頭」決定的。既然是這樣,那我們希望離苦得樂,應該怎麼辦呢?就要改造我們的念頭:

轉識成智。只要轉變我們的念頭,生命就轉變了!

那麼想要轉變我們的念頭,必須先了解心念的相貌;一定要先了解它,才能夠改變它。在整個「唯識宗」教義當中—<五位百法>,對於心識活動的相貌,講得非常詳細,什麼是善念、什麼是惡念,都有明確的定義。透過百法的學習,就會知道如何去斷惡修善,使令生命能夠增上。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生命能夠增上,研究「唯識」就非常重要;透過唯識的教義,來「觀察」我們的念頭、「了解」我們的念頭,進一步「修正」我們的念頭;使令我們的念頭改變,進而實現生命的改變。而我們所要學習的第一個課程《大乘百法明門論》,正是《唯識學》最基礎的課程,也是最重要的課程。

壹、解釋經題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天親菩薩造

「天親菩薩」是印度的一位祖師,《百法明門論》是他造的。他當時造這部論,是用印度文寫的,經過唐朝的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把它翻譯成中文。因為覺得文字還是太深,所以我們又引用蕅益大師的註解—《百法明門論直解》來講解本論。

我們今年的唯識課程:《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都是選用蕅益大師的註解,我在所有的祖師當中選擇蕅益大師的註解,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蕅益大師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他認為「性、相」是圓融的。

大乘的思想是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識是創造生命的主要因緣,但是天台宗所指的心識是什麼?是「真如」—「真如受熏」,真如清淨本然,而受我們的熏習;唯識的思想是「阿賴耶受熏」。這兩種思想,乍看之下不同,但是蕅益大師認為這兩種思想可以融通,所以進入本文,你就會發覺蕅祖的註解,處處把唯識跟天台的思想加以融通,我們引用他的註解,將來學習天台教義就沒有障礙,這就是蕅益大師最大的特色——「性相圓融」的思想。

「性相圓融」蕅祖舉出一個譬喻說:就像「畫龍點睛」;唯識如畫龍,把龍的頭、身體、腳、尾巴畫出來;唯識學所詮釋的是一種行布分明,把整個心念雜染的相貌跟清淨的相貌,很明確的分析:什麼是煩惱?什麼是菩提?都有很清楚的界限。煩惱裡面就有貪煩惱、瞋煩惱、癡煩惱,每一種煩惱都有一個簡明、易懂的定義和相貌,所以唯識學就是把龍畫出來。天台如「點睛」,眼是龍的精髓,龍沒有眼則無神,眼睛一點之後,龍就有神,就可乘雲而飛。

所以唯識學最後的歸處,還是會歸到真如。從「畫龍點睛」譬喻當中,我們就能夠了解「唯識」與「天台」之間的關係了。

貳、經文大義

將釋此論,大科分四

我們分成四大科,來解釋這部論:

甲一、論主略史。首先介紹天親菩薩簡略的歷史。

甲二、解釋題目。

甲三、隨文釋義。隨順論文解釋其中的義理。

甲四、結示勸修。

甲一、論主略史

首先看第一科「論主略史」,本論的造論者是「天親菩薩」。這裡分成三大段,第一段先介紹「無著菩薩」的歷史,因為天親菩薩的歷史跟無著菩薩有關係,所以先介紹無著菩薩:

[佛滅度九百年頃,婆藪盤豆菩薩,初於薩婆多部出家,修習禪定而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悟入,欲自殺身。時賓頭盧尊者,於東毘提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為說小乘空義,聞已即悟意猶未盡。因乘神通往兜率天諮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義,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得悟入,時大地六種震動,因此更名「阿僧伽」,此雲「無著」。]

「無著菩薩」的簡要歷史:

這個歷史時代,是在佛陀滅度大概九百年左右,當時印度的小乘部派佛教中,有兩個部派最為興盛:一個是「薩婆多部」就是「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另外一個是「經部」。為什麼取為『經』呢?因為「有部」是著重「論」,「經部」是著重「經典」,所以取名為「經部」。這兩個都是屬於小乘的部派佛教。「有部」傳承小乘的原始佛教,完全是小乘的思想;「經部」就有一點大乘的思想,它是介於小乘跟大乘之間的思想。

「婆藪盤豆菩薩」(無著菩薩本名)他最初是在薩婆多部出家,也就是在「有部」出家,『婆藪盤豆』翻譯成中文叫『天親』,有的是翻譯成「世親」。這裡我再解釋一下:

當時在北印度有一富婁沙國,國王是信婆羅門教,他有一位國師,生了三個兒子。因為國師非常忙碌,整天為了幫助國王處理國事,又要到處宣講婆羅門教法,所以沒時間替兒子立名,因此就把他三個兒子全部立名為「婆藪盤豆」,有次第的分別…第一兒子名「第一天親」(無著菩薩),第二兒子名「第二天親」(本論作者),第三兒子名「第三天親」(師子覺)。因為父親是當時婆羅門教的有名領袖,對婆羅門教法非常有研究,但是一向很忙,主要是教導大兒子,他的大兒子慢慢對婆羅門教法也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受到當時富婁沙國很大的重視;當時整個國家除了他父親,就是他最有名了。因為第一個天親跟第二、第三天親年齡相差二十歲,所以他的父親就把教育弟弟的責任,全交給他負責,由他為他們上課、傳授婆羅門的教法。

上課一段時間之後,發生了一件事,「第三天親」就是最小的弟弟,生了一場重病,當時病得很嚴重,國家的醫師沒有一個人能夠治好他。母親就很著急,經常去寺廟禮拜禱告。有一天她做了一個夢:夢到她到一深山裡,樹木很高大,樹林當中有一座古剎,這間寺廟蓋得很特別,是一座很古老的寺廟,她就順著寺廟進去……大殿前有一棵樹,樹下有一塊大石頭,有一位老和尚在石頭上打坐。

老和尚對她說:「妳今生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會出家,其中前面兩個兒子,都是不可多得的菩薩,而第三個兒子會證得阿羅漢。」聽到這些話之後,她就醒過來了,心想:「不可能呀!我們是婆羅門世家!一直受婆羅門教法的熏陶,我的丈夫還是婆羅門國師,怎麼可能去出家做佛弟子呢?」但是夢境這麼地清楚,她也很疑惑,第二天就帶著生病的小兒子,循著夢境去尋找這間寺廟。果然找到這位老和尚,老和尚就為小兒子說佛教的小乘教法,「第三天親」聽了之後,全身出了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以後,小兒子就很喜歡到寺裡去找老和尚,因為母親特別寵愛這小兒子,就常帶他去。

「第三天親」接受佛教的思想後,慢慢了解佛教,他的大哥為他上課,他就跟大哥辯論,一辯就勝,婆羅門教法當然辯不過佛法,獅子一吼,百獸都要稱臣。第一天親覺得這個小弟最近變聰明瞭,怎麼回事呢?以前我上課,他都完全能接受教導,現在思想比他更高明。心裡想:弟弟到底去哪裡學習這些教法?當她的母親又帶著小兒子去找老和尚時,他也跟去了;他一聽聞佛法,也起歡喜心。後來,第一天親、第二天親、第三天親,三兄弟果真都出家。

經文:『婆藪盤豆菩薩,初於薩婆多部出家』這地方是指「第一天親」。「第一天親」出家後,『修習禪定,而得離欲。』他剛開始是修習禪定,由禪定的力量,使令內心明靜不動,暫時把煩惱給調伏;但是他覺得不究竟,因為禪定還是有相的境界,有相境界都是屬於生滅法,還是有苦惱的。這時他「思惟空義」觀察諸法的空性,因為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導,『不能悟入』,無法悟入空性;他的個性很剛強,就想要自殺。

『時賓頭盧尊者,於東毘提訶觀見此事。』

這時候在東方的毘提訶,有一位大阿羅漢叫賓頭盧尊者,他在禪定當中發現這件事情,以神通力來到「第一天親」的地方,為他說小乘的空義。

「小乘空義」主要是闡明:「我空、法有」的道理。生命體的「我」不可得,但一切「法」都是真實的;生死的雜染法、涅槃的清淨法,都有真實性。雖然「法」有真實性,沒有關係,因為沒有一個「我」,「我」就不在生死中流轉,但是生死是真實法,這就是「我空、法有」的論點。

當他悟到小乘空義之後,覺得還不夠,一切法有真實性,不夠圓滿。『因乘神通往兜率天諮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義,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得悟入。』因為當時小乘佛教非常興盛,大乘佛教已經衰微了,想要更深一層的了解空義,沒有人可以教他;他就以禪定神通力,一念即至兜率天,向彌勒菩薩求教,彌勒菩薩為他宣說大乘的空義。

「大乘空義」是開顯:「一切法畢竟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但是,這裡的大乘空義,主要是說「唯識空義」—「萬法唯識」的道理;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都是由心識所變現的。如果我們的心識迷惑顛倒,就變現「生死流轉」的境界;如果這一念心能夠跟空性相應,就變現「涅槃」的境界,所以「法」也是沒有真實性,是你的心所變現的,這就是大乘空義。

他聽了之後,就從「萬法唯識」的宗旨去思惟,而悟入大乘空性。這時候他已經不是凡夫,而是證得聖人的境界,此時大地六種震動,因此更名『阿僧伽』,「阿僧伽」翻譯成中文叫「無著」。「無著」是他自己立名的,因為他這時候悟到大乘空義,對一切法已經無所執著了。這是講到「無著菩薩」的簡略歷史。

爾後數上兜率天詢問大乘經義,彌勒廣為宣說,隨有所得,還閻浮提,以己所聞,為餘人說,聞者多不生信。無著菩薩即自發願:我今欲令眾生信解大乘,唯願大師下閻浮提,解說大乘經義,令諸眾生皆得信解。彌勒菩薩即如其願,於中天竺阿踰闍國講堂,說《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識之法門,其中以《瑜伽師地論》為唯識宗之正所依。

第二段是把整個「大乘唯識教法的興起」,做一個說明。

『爾後數上兜率天詢問大乘經義,彌勒廣為宣說,隨有所得,還閻浮提,以己所聞,為餘人說,聞者多不生信。』無著菩薩有這次的經驗之後,對大乘佛法起大歡喜,經常入定到兜率天向彌勒菩薩詢問大乘的空義,彌勒菩薩廣為宣說。他就隨其心中所體悟的心得,還到人間,將自己所聽聞的佛法,為他人說。但是,聞者多不生信;因為當時小乘部派佛教非常興盛,聽到「一切法畢竟空」,如刀傷心,好像用刀割心一樣痛苦。你跟他說證得的涅槃沒有自性可得,他不能接受;他認為「法」有真實性,所以不能相信。

這時候無著菩薩就發願:

『我今欲令眾生信解大乘,唯願大師下閻浮提,解說大乘經義,令諸眾生皆得信解。』他向彌勒菩薩求請,希望這些小乘行者都可以回小向大,信解大乘的法義,希望彌勒菩薩慈悲,能夠從兜率天來到人間,解說大乘經義,使令他們都能夠如實信解。

『彌勒菩薩即如其願,於中天竺阿踰闍國講堂,說《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弘通大乘法相唯識之法門,其中以《瑜伽師地論》為唯識宗之正所依。』彌勒菩薩即如其願,下降在中天竺(就是中印度一個國家),阿踰闍國的一個講堂,講解《瑜伽師地論》及《大乘莊嚴經論》,主要是宣說這兩部論。

一、《瑜伽師地論》

「瑜伽」翻成中文叫「相應」,這個相應不是跟「生死」相應,而是跟「涅槃」相應;說明這個教法的教、行、理,都是相應於涅槃;不論它的言教、一百卷的文字,或者所詮釋的修行方法以及理論,都是隨順相應於涅槃,因此叫做「瑜伽」。外道不能說是相應於涅槃,因為外道雖然修種種苦行-- --有的整天臥在荊棘上面、睡在有刺的樹木上,行持這些無益的苦行,能不能到達涅槃的境界?不可以!這樣的法門不隨順涅槃,所以不能說是「瑜伽」。

「師」,是指修行人,修行「瑜伽」者叫「師」。「地」是依止的意思,一切草木都依止大地而住;意謂一切修行人都要依止本論的教法而修行。因為這部論廣泛地講到三乘修行人的「境、行、果」(聲聞、緣覺、菩薩的境、行、果),所以《瑜伽師地論》等於是修學佛法的一部廣論,整個修道次第都很清楚,共有一百卷。

二、《大乘莊嚴經論》

本論所謂的「莊嚴」有兩種:第一個是「菩提心」,菩提心莊嚴,也就是「願力」的莊嚴;其次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莊嚴是講「行門」。本論如實地開示如來所說經義,所以名為「莊嚴」。

在弘通大乘法相唯識之法門中,是以《瑜伽師地論》的根本大義,為唯識宗的正所依,這是唯識宗最重要的基本論典;也說明唯識的教法,當初是在部派佛教興盛的環境下,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求,從兜率天下降宣講《瑜伽師地論》,唯識的教法才漸漸的興盛起來,畢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亦於薩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學多聞,因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凡歷四年,學成歸國,為眾講說,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弘傳小乘之教義。無著菩薩恐其造論譭謗大乘,乃派人告曰:「我今病重,不久將死,汝可急來!」天親菩薩隨來問曰:「兄云何病?」對曰:「我今之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妄生譭謗,必致沉淪,我今愁苦,故得重病。」]

天親菩薩即請無著菩薩解說大乘法要,聞即信解,深悔過去所造謗法之罪,即欲割舌謝罪。無著菩薩對曰:「汝先譭謗大乘,欲滅此罪,須當善巧解說大乘。」於是就兄廣學,並弘揚大乘法門。其中因感《瑜伽師地論》文繁義廣,乃於「本地分」中,略錄百法名數,是名《百法明門論》。

─糅合《婆藪盤豆傳》─

本論的作者天親菩薩簡要歷史:

這段文正式說明天親菩薩的歷史,經文分成三小段,先來看第一小段:

『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亦於薩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學多聞,因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凡歷四年,學成歸國,為眾講說,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弘傳小乘之教義。』

這是講到天親菩薩剛開始學佛的因緣,主要是學習小乘教法,而且相當有心得。我們看經文內容: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第二天親),也是在薩婆多部出家,看傳記記載,當時印度的「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在佛教界非常的興盛。天親菩薩的修行有兩個特色:

第一個「戒行清高」,對戒波羅蜜特別的重視;其次「博學多聞」,有很高的智慧。

『因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天親菩薩最初是從「說一切有部」出家,對於小乘教法有精深的研究,但是他曾看過「經部」的思想,慢慢發覺「有部」有很多地方的解釋,並不圓滿,他希望能夠將「有部」跟「經部」的思想予以融通,同時也想要徹底改善小乘的教義,所以就冒險進入迦濕彌羅國(也叫:罽賓國),去學習《大毘婆沙論》。整個有部的主要教義都是融通在《大毘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對治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

對立心強的人,妄想就打的重

要改變自己就先了解自己,楞嚴經的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知道一切影像,都是內心變現出來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斷除你向外攀緣的心,斷除你有所得心。...

阿賴耶識是如何變現出果報的

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保存種子,第二個把種子成...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熊采玉米」的譬喻

「八識」:八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

【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

臨終時心裡除佛號外,不使有別的念頭

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

參禪的先決條件

我們一講到禪修,就會想到在禪堂裡面兩腿一盤,監香師...

戲劇大師蕭伯納談素食護生

我們是牲畜的活墳場,為了口腹之慾而將它們斬殺。饕餮...

【佛學漫畫】佛陀本生故事——捨身飼虎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

豈能一日不拜佛

《普賢行願品》的第一大願是禮敬諸佛,可見佛法修持要...

聖嚴法師《時時懷抱感恩的心》

在自我修鏈的過程中,當我們達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之...

遇到魔障如何面對

前面的經文講到安住真如,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 何期自...

真心求淨土者,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原文】 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

改變一生命運的微笑

小李是一個事業有成的青年,從小繼承了數目龐大的家產...

為什麼一定要念佛呢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了生死。若論了生死這樁大事,很...

大安法師:念佛人正確的目標定位

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每天繫念佛號這很好,...

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

【原文】 如來憫念眾生自力了脫之難,於是特開一信願念...

虛雲老和尚的「大乘三大部」

修行首重見地。確立圓滿的見地,是修行的第一步。這第...

人貴有自知之明

春秋時期,在齊國有一位被公認的美男子,別人都叫他徐...

【推薦】往生的人要把生死業力降到最低

淨土宗要做兩件事:第一個離開三界,第二個投生淨土。...

【佛教詞典】行均

遼代僧。生卒年、籍貫均不詳。俗姓于。字廣濟。善音韻...

【佛教詞典】猛利愛

【猛利愛】 p1036 瑜伽八十三卷十三頁云:猛利愛者:謂...

【視頻】天因法師《八關齋戒的意義及其功德》

天因法師《八關齋戒的意義及其功德》

【視頻】《觀世音普門品 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觀世音普門品 心經》慧平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