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七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面,我們講到甲三:修行方法。

我們大乘的修學次第,不管你是什麼宗派,它一定是先建立一個理論的架構,才有一個實際的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去改造生命之前,我們先要了解生命的真相。那麼唯識學也不例外,它是先講理論,再講方法。唯識學對人生的理論,它主要建立一個宗旨,它說一切萬法都是我們一念心識所變現的,就是萬法唯識的概念。那麼這種萬法唯識的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輪迴當中,是誰在輪迴?是我們一念心識在輪迴。就是你為什麼來投胎?因為心識把你帶來投胎的,那麼你到淨土去,又是什麼因緣去的?是你一念心識到淨土去的。

所以我們整個生命是由我們心識來主導,那麼心識又是怎麼來主導我們?在唯識學把它分成兩塊來觀察:一個叫唯識相,一個叫唯識性。

唯識學的經論,它是先講唯識相。就是我們剛開始在觀察我們內心世界的時候,會看到心識所顯現的一個相狀,所謂的因緣果報的相狀。那麼當然這個相狀,你都可以感覺得到,比方說你今生有富貴的相狀、有莊嚴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一種相狀,這些都是過去的心的業力裡面顯現出來的。

那麼我們在觀察人生的時候,第一個,先從相狀來觀察人生,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那麼當我們在了解相狀以後,我們第二個再觀進去,觀察我們生命的本體,這個很關鍵,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那麼在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的本體是空性的,那麼這種概念是告訴我們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這些相狀的本質是空性?它說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的生命是無所得的,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的生命裡面,得到什麼東西。簡單的說,生命是沒有結果的。可能你對你今生的生命很滿意,因為你今生的善業表現出來了,讓你富貴、讓你莊嚴、讓你眷屬美滿、讓你健康長壽;也可能你對今生的相狀不滿意,因為你過去生臨終之前觸動了罪業,讓它表現出來,讓你今生多病、貧窮。

我們人生的相狀有很多種,但是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結果。我們沒有一個人是有結果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本體是空的,因為它本質就是空性。

比方說我們做夢,佛陀很喜歡用做夢來比喻人生,說你做第一個夢的時候你是一個國王,你有很多的珍寶,你活得很快樂,當然你實際上有感受到國王的假相,有那種快樂的感受,但是你把善業用完以後,你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了,變成一隻小螞蟻了,因為你善業已經用完了,福報享盡了吧。那麼你這個時候你做螞蟻,就想:那我上一輩子的夢跑哪兒去了?我有沒有辦法把上一個夢的一些東西,帶到第二個夢來?不可以!因為生命它的相狀,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它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它沒有獨立自主的體性,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也就是說我們今生所有的相狀都是借來的,你的快樂是向因緣借來的,用善因緣借來的,所以當善因緣釋放完畢以後,對不起,你借來的,你就得還,是吧!它就把你要回去了,所以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生命的本質是空?因為你的生命是借來的,它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子,如果你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它就是有自性了,你不是借來的,是吧。所以我們對相狀後面的本質,建立一種無所得,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你最好在死亡到來之前,早一點知道這件事情,不管你接不接受,它是一個事實。我們一次一次的輪迴都沒有結果,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也是一個因緣的顯現如此而已。

那麼從這個地方就是說:

相狀是可以受用,但是本體是畢竟空。

所以從這個概念裡面,蕅益大師就把這個唯識的整個人生觀,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把這句話記下來,你就知道怎麼觀察人生了。

它即空,就是人生無所得,人生只有過程,你好好把握當下的因緣,去積功累德;第二個:即假。你今生所有的因緣,都是你的心識變現出來的,心識舉體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全部是你的心識自己變現出來,讓你自己去攀緣它的,自變自緣。你跟外界接觸的時候,是你自己的業力變現一個影像,然後再引導你的第六意識,去攀緣這個影像,人生是這麼回事。所以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你會知道,其實我們一生的身口意的活動,都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不能超越你的內心世界去攀緣心以外的東西,不可能!違背萬法唯識的道理。所以我們從這個理論當中,我們知道,改造我們的生命必須調整我們的心態,因為它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當然從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當中,我們知道人生的真相以後,我們要開始做一些修行。修行就是說,到底我們哪裡出了差錯?人生有痛苦,一定有原因的,事出必有因。我們會輪迴,也是有原因的。為什麼我們今生死了以後,來生又得一個果報?那種相續的力量,那種生命相續的力量是怎麼來的?我們必須找出來,然後加以調伏、引導。所以這個修行就是實際的,我們開始面對自己了。我們以前的精神體力,都在向外攀緣一切的人事,現在是時候好好面對你自己了,我們應該找到我們內心的盲點,到了做一些調整的時候了,到了為臨終的正念做準備的時候了。

這一科開始講到我們內心世界的一些調伏跟引導,哪些功能是錯誤的,應該調整、調伏;哪些功能是一種功德莊嚴的,應該把它帶動起來。我們這一科開始,講到實際的一種內心的操作。

好,我們看

甲三、修行方法  分成三段:乙一、理觀;乙二、事修;乙三、總結。

這個結示請大家改成總結。那麼

乙一、理觀  分三:丙一、通達三性;丙二、正修止觀;丙三、修學次第。

先看通達三性,我們看一個問答:

丙一、通達三性

【問:夫證唯識理而登佛果,從初資糧位至究竟位,具幾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無分別智而得成就。其中行相,略述如下:】

好的,那麼我們開始在迴光返照,我們開始修行的人,第一個一定要開始面對自己了。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從一個最初的資糧位,到最後成佛的究竟位,我們主要的是修無分別智。那麼這個無分別智,當然主要是從第六意識的一個觀照。我們知道,無分別智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生命是無所得,從無所得裡面,建立無分別智。

那麼這個無分別智,在修行當中,它是先把我們內心世界分成三塊,這三性很重要,你三性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哪些是你該斷的、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成就的,就是你必須把你每一個念頭,它到底是什麼性,你要很清楚。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的判斷,什麼是盜賊、什麼是地雷、什麼是寶藏,你才不會錯用心了。所以這個三性在整個唯識的修止觀是非常關鍵的,你要馬上判斷出來:哪些是你的錯誤的認知、哪些是一種正確的功德、哪些只是一個過渡的橋樑,你不用管它的。好,我們先把這個三性裡面,第一個依他起性先把它念一遍:

一、依他起性:依——依托、他——眾緣。謂宇宙萬法,皆須依托眾緣而得生起,即以賴耶種子為因,借諸眾緣而生。萬法既依托眾緣而生,則所現如幻如化,無有實體,但有緣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那麼我們先把這個名詞解釋一下,再講它的義理。這個依他,這個依就是依托,這個他,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來,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緣。

比方說這個杯子,這個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變現出來?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業力,你自己的業力、眾生的業力,那麼也就是說,就是這個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眾多因緣。那麼什麼叫做眾多因緣?就是宇宙間的萬法,就是我們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托眾緣而生。什麼叫眾緣?就第八識的業種子,還有我們臨終的那個攀緣執著的心的結合,而所現的一種如幻如化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空體的,它只有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業力的種子變現出來。那麼這一部分,沒有錯,諸位,當你的阿賴耶識是個種子的時候,它有善惡的概念,只要這個種子變成果報了,這個果報就沒有對錯了,它對你就不能構成障礙。我們在乎那個種子,因為那個潛伏的功能,在臨終是有引導性的。一旦種子變成果報,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為它已經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它對你的來生沒有影響了。

諸位,我們以前都是把心放錯了,我們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們注意果報,而忽略了我們第八識潛伏的那些種子善惡的功能,其實這個你錯了。當這個種子變成果報的時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為它對你來生不會構成影響了。

所以依他起自性,這個善業召感安樂的果報,罪業召感痛苦的果報,這個因緣所生的這個業力這一塊,通通沒有對錯,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這一塊叫做業力所變現的果報,這個叫依他起性。它是依托你很多的業,當然這個業不是一塊,它是一個族群的業力。你可能有一些布施的業,所以你富貴;但是你在富貴當中,你可能也做了一些殺生,所以讓你短命多病。所以你這個業是眾多的業的累積,就顯現了你今生的果報。那麼這一塊,你可以把它放棄,不要管它,過了就好了,這個對於你今生的往生,一點都沒有影響,因為它已經從種子變成果報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遍計所執性,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遍計所執性:遍——週遍 、計——計度。凡夫六、七識,不了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於中妄執為實我、實法,無時無處不週遍計度,此即遍計所執性。

那麼遍計所執性,這種週遍計度執著,我們看它的解釋:就是這個第六識跟第七識,它不能了達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夢如幻。就是當我們的業力變成果報的時候,本來這個果報,已經變成果報了,它已經對你不能構成威脅了,因為它那個種子功能已經被破壞了,但是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果報,就把今生的果報,執著是真實的,就心隨境轉,就把心住在這個果報當中,就產生了生命的盲點——我法二執了。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是對往生最大的障礙,那個執著的,執著那個假相的心態,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在心接觸果報的時候,第一個當然是感受,可能是快樂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沒有形相的,一種直覺,那麼感受很快過去以後,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第六意識,它會產生一個取相跟分別,當第六意識開始活動的時候,它會把外在的相狀,把它轉成你內心的影像,這是第一個,第六意識開始透過你的想像力,把外相轉成內相,然後,再把它加以分別。這一分別以後,這個相狀就有變化了,如果你是樂觀的人,你的相狀,會往好的方向變化;如果你是一個悲觀者,你的相狀,就往不好的方向變化。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一旦安立名言以後,這個相狀就產生變化了,但這個問題還沒有在這裡喔。那麼一般人把相狀加以分別以後,大部分的相狀就過去了,但是有少數的相狀被保留下來,就是它給你一個特殊的感受,特別是給你快樂的感受,或者特別痛苦的感受。那麼這種感受,太強烈的感受,第六意識它的影像,快樂痛苦的感受,會刺激到第七意識的我愛執。

當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這個我執結合以後,那就構成你生命的盲點了。因為你透過取相分別到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對你來說就是一個輪迴的力量了。

我再講一次,我們的生命就像放電影一樣,它是從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這個都沒有錯,生命在釋放果報都沒有錯。但是我們的心跟這個影像接觸的時候,取相這個也沒錯,你第六意識把這個眾生的共業,轉成你自己的業力,你自己受用影像,這個也沒錯。那麼第六意識取相以後,開始分別,這個地方,錯的還不是很嚴重,開始分別了:這個東西是好的、是壞的,把生命開始對立了,好、壞區分出來,安立名言了,這個地方問題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給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對你的刺激太大了,那麼它會大到怎麼樣?驚動第六意識背後的老闆,就第七意識出來,它把第七意識引出來,那麼當第七意識出來的時候,它會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這個影像上,然後這個影像就永遠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種引導你輪迴的力量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掉以後,我們會來投胎,因為你心中有太多執著的影像在裡面,在誤導你。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個就是遍計所執性,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乾淨。

什麼叫臨終起顛倒?這個就是顛倒!你心中累積太多這種我執法執的影像,這個臨終隨便一個影像出來,就是一個輪迴的力量——愛取,這個就是一個問題點,就是盲點了。第二個,就是經過你的取相分別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就留在心中,變成一種遍計所執性了,這第二個。

我們看第三個:圓成實性。

三、圓成實性:圓——圓滿、成——成就 、實——真實。即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顯此遍常體非虛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麼圓成實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會產生兩種結果:一個是你錯誤的理解產生遍計執;第二個是正確的了知走上圓成實。好,我們看圓成實性,圓成實,我們先看這個成,關鍵在這個成,它是一種清淨解脫的功德,叫成,一種成就一種清淨解脫的功德,而這個功德是圓滿的,它普遍一切的時間空間,等到你得到以後,它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實的、它是沒有變化的。

也就是說,我們依止二空的智慧,那麼就著依他起當中開顯的諸法二空真如的實性,那麼這種實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實不虛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當我們遇到依他起的時候,你不生起執著,你知道它的本體是無所得的,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你就累積了一個圓成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它是解脫輪迴的力量。

所以諸位,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生命會累積兩種力量:一個遍計執的力量,你的執著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引導你輪迴生死;第二種力量是圓成實的力量,它會讓你從生死裡面解脫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是兩種力量都有。

好,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在《安士全書》裡面,印光大師也經常提了,講到這個《陰騭文》文昌帝君一些輪迴的故事,故事很長,我們簡單的把它分成三塊。

那麼印光大師他把這個輪迴的一些問題,他舉文昌帝君的相貌來解釋。這文昌帝君的輪迴,我們簡單把它分成三塊。第一塊,他的相貌是一個謙謙君子,在《安士全書》上說,說這個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時候,他都是做一個士大夫的,那麼它用四句話來解釋他的相貌,說是: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說他在這十七世當中,只要有人有急難,他會去救助他;他面對孤獨的弱勢團體,會盡量去保護他幫助他;別人有過錯,他盡量包容他。所以他這十七世當中,他的緣起是善念跟善業的結合。所以我們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這十七世當中他的輪迴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夠做一些官,可能是一個大官、可能是小官,總而言之他都是一個士大夫,在生命當中相對安樂。

那麼這十七世的謙謙君子的相貌過去以後,後面產生變化了,第二段就是墮入龍身,他從一個謙謙君子的尊貴果報,變成一個丑陋的一個龍的果報。那怎麼回事?因為他後來有一生,他的關鍵點,他不應該投生在帝王家,因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麼他從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後來他投生在漢高祖的愛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兒子。那麼文昌帝君他夾帶十七世的善業,出來的時候那不得了,歷史上說這個人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時候給人家算命,說這個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個,他有這種漢高祖很多的個性,漢高祖的魄力、漢高祖的這種智慧,他完全繼承漢高祖劉邦的這種智慧跟魄力。所以漢高祖是非常喜歡這個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因為當時的太子,就是漢高祖的原配夫人呂后,她生的長子劉盈,後來的漢惠帝嘛,所以說不是說你有福報,別人也有福報。所以這個時候趙王如意慢慢長大以後,就跟這個呂后的太子就產生了矛盾,當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漢高祖劉邦說,希望把劉盈給廢了,而立這個如意做太子。其實漢高祖也有這個意思,因為漢高祖非常喜歡如意,因為劉盈的個性,相對比較懦弱、無能。那麼這個時候漢高祖就提議要廢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呂后當然不同意了。呂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個很有心機的女眾,所以她就召集了當初跟漢高祖打天下這些老臣,比方說樊噲、盧綰、蕭何等等,把他們集合起來,那麼就說這個漢高祖這個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廢長立幼!這個從周朝以來,皇上的繼承者都是嫡長子繼承的,哪有人用這個小兒子來繼承的,這會引生奪嫡之爭的,也會血肉相殘的,所以群臣就反對了,漢高祖劉邦沒辦法了,就打消了此意。

當然這件事情就觸惱了呂后了,呂后就認為是戚夫人拔弄是非了,引起這次的奪嫡之爭。那麼漢高祖當然他也知道呂后的凶狠,他也知道,所以漢高祖在死亡之前,就趕快把如意封為趙王,讓他到趙國去上任,就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朝廷,到他的屬地去了。那麼漢高祖死後,呂后開始復仇了,她等了很久,那麼漢高祖一死,當然她的兒子,由劉盈就繼承為漢惠帝了,但實際掌權就是呂后了。

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找來,雙手砍斷、雙腳砍斷、把眼睛挖出來,然後幾乎她的六根都被破壞了,耳朵也被破壞了,然後就丟到豬裡面,養豬的地方去,就跟豬生活在一起了,那麼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她也害怕趙王如意的復仇,她就用一個理由把趙王如意給召回來。那麼趙王如意其實跟劉盈,就是這個漢惠帝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他們兩個人兄弟是非常好的。劉盈就知道,他母親可能要對趙王如意下手,所以他就讓趙王如意整天跟他在一起,連睡覺都在一起。但是這個漢惠帝劉盈,他有一個習慣,他早上會早起去射箭、去運動。呂后知道他有這個習慣,所以她就利用他早上出去那個時段,那個時候趙王如意還在睡覺就下手了。所以劉盈他去射完箭回來的時候,看到趙王如意已經七孔出血死在床上,他看了以後,嚇了一身冷汗,所以劉盈沒有多久也死掉了。

那麼趙王如意,當然合理的推論是被毒死的。那麼趙王如意在死之前,他很不甘心,因為他是有福報力來的,他不是一般人,就發了一個毒願:他說我死了以後,我要變成一隻毒蛇,我要吃光所有呂氏的家族來報仇。那麼這是一個遍計執性,他把這種邪惡的影像抓著不放,本來這個影像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但事情過了,他心中沒有過,把這個影像牢牢的抓住,轉成一種邪惡的願力。

那麼這個時候的文昌帝君依止邪願,他要去投胎的時候,他經過一個山上,這個山上剛好有一對夫婦在禱告,這個夫婦年紀很大都沒有兒子,就跟山神禱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現在不能期待有個兒子啦,現在他們倆就很虔誠,把一個人的頭髮,把另外一個人的血,混在一個碗裡面蓋起來說:希望山神賜給我們任何一個動物都沒關係,至少是我們血肉之軀所構成的,不管你給我們什麼動物,我們把它當兒子一樣的善待它,就回去了。那麼他們兩個禱告的時候,非常虔誠。那麼文昌帝君的神識,經過那個山的時候被他們感動了,就動了一念的同情之心,所以就在他們那個地方的碗裡面投胎。投胎以後,這個老夫婦,到了第二天到山上碗一打開:哎喲,一條金色的小蛇!反正它是一個動物吧,拿回去養。那慢慢長大以後,文昌帝君他是不可思議的福報力,神通變化。因為他的投胎不是因為罪業,他只是一個錯誤的願力而來的,所以他夾帶他十七世的善業力,他能夠飛天,變成一隻龍。他來到人間,也可以變成一個人。平常就跟爸爸媽媽,人長的一樣,但是肚子餓的時候,變成一隻龍,就是一隻大蟒蛇了,去外面吃東西了。

但是有什麼問題?這個果報體有障礙,因為它變成一個蟒蛇,就必須要吃肉嘛,而且它跟呂氏又有一些冤仇,所以呂氏有一些家族,剛好也投胎同一個鄉村,這個縣裡面:有些是做人的、有些是做牛的、做馬的,它就每一天的去吃一個呂氏的他們的這個眷屬,一天吃一個。那麼吃其它也就算了,剛好這個縣令有一隻寶馬,非常喜歡他的寶馬,它也是呂氏的家族投胎的。那麼這個大蟒蛇它就聞得到:喔,這是呂氏家族來投胎的,就把這個縣令的寶馬給吃掉了。這個時候就激怒了縣令,一打聽:哎呦,就是這兩個夫婦養的,這個蛇是他們養的。就把那個兩個夫婦抓過來,他說:我限你們三天之內,交出你們的這個兒子,否則的話處死,那麼就把這對夫婦給關起來。這夫婦說我們的兒子是我們的命根兒,怎麼能夠交出來?寧死不交。

後來第二天以後,有一個年輕人來拜訪這個縣令了,這個文昌帝君就變成一個年輕人,找縣令理論,他說這個蛇它去吃這些眾生,它有過去的因果,你不能因為它在還因果的時候,去判這兩個夫婦,這兩個夫婦沒有錯,他說他們在償還因果,他就警告這個縣令說:你最好少管閑事。作為龍脾氣也不是很好,但是縣令他就說:我作為一個縣令,我一定要主持公道,這件事就這樣辦了。那麼這個年輕人,這個文昌帝君,這個龍就警告他說:你,我看你是死相現前了。講完以後就走了,走了以後就消失掉了。那麼到第三天早上的時候,這個龍就到那個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就把整個縣給淹沒了,淹死了兩千多人,就把他的父母救起來,其他全部都死掉了。

那麼這個時候就不是邪願而已了,這個有罪業,他除了呂氏家族以外,那其他人都是冤死的,所以它這個龍,它就不能再飛天了,從天上掉下來了,它就躲到湖泊裡面去了。但是因為它有這個罪業的召感,後來它這個地方也不下雨,就乾旱,湖泊也幹了,它的那個蛇的皮跟地面摩擦的時候,流出血,長了很多小蟲去咬它的身體,所以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痛苦,那個小蟲咬它的這個皮肉。

後來有一天早上,因為他過去有一個因緣,他對釋迦牟尼佛像很恭敬,就是他在周朝的時候,他遇到一個釋迦牟尼的佛像,他很恭敬的禮拜,跟釋迦牟尼佛結了一個善緣,所以佛陀現前放大光明,為它開導因果的道理。這個時候文昌帝君的這只龍,就觸動它的善念,就痛哭流涕向佛陀懺悔,懺悔以後,就從龍身裡面跳脫出來了,後來做一個人,後來慢慢慢慢學佛,受三皈五戒。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說生命是怎麼來的?就是說我們截取他一段好了,它這個龍身是怎麼來的?流轉三界中,到底是什麼因緣讓它流轉?

[遍計所執性]!

你不能說它是業力,它造的可都是善業,它就是一種堅固的執著產生願望。

諸位,障礙我們往生的不是業力,是你曾經的人生經驗裡面有些影像,你抓著不放,揮之不去的影像,你心中認為這件事情是有結果的,你對這個影像有所期待,這個是你生死的根本。它龍王就是這樣來的,一念的遍計執變現了龍王的果報,一念迷生死浩然。後來它那一念的執著被釋迦牟尼佛開導以後,它徹底放下了,轉成圓成實性了。知道這個東西是過往雲煙,過去就過去,所以心把它放下以後,它龍王果報就消失了,一念的悟輪迴頓息。

所以輪迴的根本,與其說業力,你不如說執著更為直接。沒有執著,這個業力不能串成果報的。

所以這個遍計所執性,是整個往生的人要面對的。也就是說在我們內心當中,有些影像你是揮之不去的,它經常在你的心中出現,而且你期待這個影像在來生是有結果的,你違背了緣起法則。緣起法則告訴我們:所有的相狀都沒有結果。但是你認為它有結果,那就是執著了,因為你違背了真理。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的相狀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是真相,但是我們把這個相狀抓住,我們期待這個相狀有它相續的結果,這個就是你相續的力量,你對來生的那種期待就是輪迴的力量。

就是說本來是無一物嘛,是你自己去惹這個塵埃。人生的相狀,人家刺激你這沒有錯,這個因緣果報嘛,相狀永遠沒有錯,是你抓著相狀不放。所以是這個遍計執,問題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顯現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釋放完它本來自己會消失掉,那麼為什麼在你的心中永遠沒有消失掉?因為你把它抓住了,而這個就是你臨終的地雷了。

什麼叫做顛倒想?就是這個,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種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兩三個,但是只要有一個出來,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盡棄了,因為你的佛號的力量,絕對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麼?破遍計執,不是破相狀,破你的執取。你把相狀放掉就好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講無分別智之前,先知道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什麼。那麼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遍計執,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復到你內心的平等。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你之所以不清淨,是你自己去惹塵埃的,所以破遍計執,開顯圓成實,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