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九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四面,我們看

甲四:果地功德  分二:乙一、果位差別。乙二、會通異說。

那麼整個唯識學的教義,主要是在說明一個道理,就是所謂的「萬法唯識」的道理。唯識學的建立,它告訴我們:其實整個人生的過程,沒有一個真實的外境可得,那麼我們生命的所有的過程,都是自變自緣。也就是說生命只有兩個重點:一個變現,一個是攀緣。

那麼你所接觸的影像是誰變現的呢?是第八識的業力變現的。我們過去生的善惡業力,變現很多的人、變現很多的事情,這一點我們是沒辦法控制的,不管你有沒有修行,都沒有辦法控制。第八識的業力成熟的時候,「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業力的變現這一塊,是不能抗拒的。那麼誰去攀緣它呢?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所以事實上,我們的生命是兩個重點: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心力。兩個產生交互的作用,業力去牽動你的心力,然後,牽動你的心力去造業,又加強了業力,所以這兩個就產生一種輾轉的一種循環的力量。

心力跟業力的一種交互作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偉大的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恆轉如暴流」。就是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個生生不息的水流,它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一定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那麼這個生命的水流,在唯識學它講出了兩個特色:一個是相續,一個是變化。那麼《楞嚴經》在講生命現象的時候,它也提出了變化跟相續這兩個概念,不過《楞嚴經》它提醒所有的修行者,要注意相續這一塊。我們一般人都會重視變化,而忽略了相續,這個是很錯誤的盲點。當我們失去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會痛苦,因為我們喜歡安穩、喜歡永恆。其實變化給你的痛苦是一時的,《楞嚴經》警告所有的修行者:其實在粗顯的變化的波浪當中,你要更注意那種相續的力量,因為這個對你的影響是深遠的。

所以《楞嚴經》在修行當中,它提出了因果相續的概念,它說我們在觀一切法空,正念真如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續的概念。比方說果報的相續,我們的生命當中偶爾會出現一時的病痛、一時的障礙,這個我們都可以接受,因為它很快會過去,我們看到了希望。但是如果你得到的是一個長久的病,那對你的傷害就很大,它可能會毀掉你的青春、毀掉你的人生,因為它是怎麼樣呢?——它相續不止,甚至於影響到你的來生。所以我們不要看到只是變化的這一塊,其實傷你最深的,往往是你沒有注意到那個相續的果報。

那麼《楞嚴經》說,相續的果報是怎麼來的呢?是由相續的因地而來。我們如果說偶爾起起煩惱,這個問題不大。你看我們有時候去菜市場,看到一些可憐的眾生,我們也會一時的慈悲心、感動,把它救來放生,但是一時的善心在佛法來說,沒有太大意義,對你人生的轉變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如果你把放生當做你的願望、當做你的目標、當做你人生的理想,經常的去做,那這個意義就重大了,為什麼?因為它產生了相續的力量。所以在因地當中,所有在你心中是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的那種相續的力量,是你特別要注意的,因為它對你的影響既深且遠。所以從唯識的角度,它認為生命不是改變你一時的情緒,我一時的起善念、一時的起惡念,這個都沒有太大意義,關鍵是你是不是能夠改變你那種相續的功能,這個才是根本的問題。

在唯識學的相續,它提出兩塊:一個是雜染的相續;一個是清淨的相續。當然我們從修行角度:先破妄,再顯真;先斷惡,再修善。因為人性先求離苦,再求得樂。我人生沒什麼快樂也就罷了,但起碼不要有痛苦;我不一定要榮華富貴,但至少幸福平安,所以離開痛苦是我們第一個訴求,當然痛苦來自於雜染的相續。

那現在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了:當我們要斷除雜染相續的時候,一定要找到病根:為什麼你會相續?當我們的生命在出現錯誤的時候,為什麼你一個人會一錯再錯的錯下去,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你做了第一次的時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很想做第三次?那個推動你去繼續的往火坑推,那種相續的力量是怎麼來的呢?你明明知道你根本不能這樣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種相續的力量是誰給你的呢?

唯識學說因為你有第七意識的自我意識,這最可怕——「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當我們出現一個煩惱的時候,本來煩惱是生滅的,第六意識本來就是生滅嘛!但是當第七意識向內干擾第六意識,構成了因地的相續;當第七意識跟第八識結合的時候,構成果報相續,所以第七意識是罪魁禍首。

所有生命的輪迴、所有因地的錯誤的相續,都是自我意識造成的,沒有其它的問題。

所以唯識學的成功,就是告訴你:你的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我們一個人做了錯事,會一錯再錯,因為你想要掌控這一切的人生,一種自我主宰的概念,這個概念害了你!所以唯識學的成功:它成功的把我們的病根找出來了。如果你不對治第七意識,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實你生命的本質——這個水流是很難改變的。所以當我們考慮要把水流,從一種六道的水流轉成一種往生的水流,轉換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須要面對你的自我意識了,那就不是斷惡修善可以解決的問題了。因為你要斷除你惡念的相續,就必須把自我意識挑出來,面對它、處理它。

所以整個唯識學的修行,從初發心的資糧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對自我意識,因為它是病根。這個病根不斷,春風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來生,前功盡棄。因為它相續的力量沒有斷,你只是斷它的枝葉,它春天到的時候,它繼續會犯錯。也就是說我們輪迴到現在,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們為什麼繼續輪迴呢?因為你沒有斷相續,所以這個唯識宗,它就把這個斷除生命的相續——所謂自我意識,把它當做一個修行的重點。

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面對這種自我意識,我們是怎麼個方式?它的整個修行的過程是什麼?我們現在來介紹一下。那麼首先分成兩科:第一個果位的差別。這個是從唯識的角度,來說明斷除自我意識所創造的相續,它的差別的果位;第二個會通異說。那麼從其它大乘的教法當中,再跟唯識的判教,來做一個會通,把它融通一下。

乙一、果位差別  分五:丙一、資糧位。丙二、加行位。丙三、通達位。丙四、修習位。丙五、究竟位。

好,我們先看從唯識宗的角度,來談果位差別。這個地方分成五科:

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好,我們先看第一科的資糧位,我們先看它的名稱,再看它的內容,為什麼安立做資糧位?這個名稱是怎麼安立的?好,請合掌:

丙一、資糧位

[釋名——謂此位菩薩深信解唯識妙理,發深固大菩提心,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名「資糧位」。]

那麼所有的菩薩,當然都是從凡夫開始,這個凡位的菩薩,當然他充滿了煩惱,也充滿了罪業,這兩個因緣,在他的生命中是相續的。但是這個菩薩在煩惱罪業的洪流當中,他成就了三種功德:

第一個:信解唯識妙理。

那麼這個唯識的妙理,當然包括了兩塊,我們前面講過,第一個唯識相。就是因緣果報的道理,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你造的善業強,你以後受用的影像,就比較如意、美妙;你罪業造的重,來生你接觸的影像,都是讓你痛苦、讓你挫折的,這個叫自作自受。那麼第一個就是唯識相,講到緣起。第二個講到唯識性。在整個相狀當中,是我空、法空的,沒有誰在主宰,完全是一種心識的活動而已,是無我、無我所。那麼當然我們看後面的意思,這個菩薩他是怎麼理解呢?很關鍵了——信解,這個菩薩的理解,多少帶有仰信的味道。因為這個菩薩的智慧是相對淺薄的,他只有聞思的智慧,所以他並沒有一種很深刻的修慧,沒有一種三昧所發動的一種斷惑證真的智慧,他只有一種偶爾能夠調伏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多少是仰仗他的皈依,反正佛陀這樣說,我就相信了,仰信佛陀的真實教誨。所以他這個理解,是帶一點信心的支持,他產生的理解,這第一個,說明他的智慧的水平。

再看他第二點:發深固的大菩提心。

這個菩薩最可貴的地方在這個地方,他有堅固的願力。雖然他的智慧水平不高、他屢受挫折,但是他的重點:絕不放棄!他對於佛道的追求、對眾生的悲憫,上求下化這個願力是值得讚歎的。我們可以往後看它的偈頌就知道了,這個菩薩值得讚歎的重點,在於他的菩提心是非常堅固。就是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他一種絕不放棄的心態,在支持他的菩薩道。

第三個功德:他為了不斷的進步增上,他有殊勝的資糧。

這個資糧特別指的是福德資糧,他廣大的修福,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所以叫做資糧位。所以這個資糧位的菩薩,在整個煩惱跟罪業的衝擊之下,他的心中有三道光明出來了——微弱的智慧、堅固的菩提心跟殊勝廣大的資糧。當然他的特點在資糧,當然整個階位的根本都是菩提心,你沒有菩提心,不管你怎麼修,你就不是菩薩了,所以他這個根本是菩提心。

那麼這個菩提心,是怎麼樣來支持著菩提心呢?就是靠資糧來支持的菩提心,不是靠智慧哦。也就是說他這個菩提心,為什麼他能夠一路的跌跌撞撞,受到煩惱罪業的刺激,他還可以走下去呢?因為靠他的福德力支持,所以叫做資糧位,但是他還沒有產生智慧,所以他就是叫資糧,他的菩提心完全靠它的資糧來支持他。我們來看它的內容就很清楚了,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內容——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名資糧位。]

那麼資糧位,為什麼這個菩薩叫資糧位呢?這個菩薩他內心當中有四種功德,當然最根本就是內因力:他有堅固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的願力!這個菩提心,有三種力量來支持他,第一個:善友力。這個凡位菩薩很重要就是依眾靠眾,同參道友的相互的支持,因為他的逆境太多了。資糧位菩薩是內憂外患:內有煩惱的衝擊,外有業力的干擾。所以他的這個同參道友不斷的鼓勵他、勉勵他,是很重要的;第二個:作意力。他平常也會聽經聞法、如理思惟,產生一定的觀照。當然作意力是薄弱的,我們待會看就知道了……;第三個是很重要的:他有廣大的福德資糧。他有每天不斷的功課、布施、持戒、忍辱,他靠他的善業力來支持、來保護他。

那麼他對於唯識的義理,雖然有很深刻的信解,但是因為他缺乏禪定的功夫,因為他的心識是散亂的。那心識散亂,他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種解悟,而且帶有一點信仰的成分,所以對於能空,能取的空跟所取的空,這兩種空性,這種我跟我所的空性,「多住外門,修菩薩行。」這個菩薩,其實他多分理解是業果的成分多了,他對唯識相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是有很深刻理解的;但是對空性:我空、法空這一塊,相對薄弱。所以他的整個生命當中,他的菩薩道是怎麼修的呢?——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我們前面講過,我們的心有兩個門:向外的門,叫做攀緣心,因為你接觸外相;向內的門,是觀照到我空、法空的心性的本體,叫做安住,向外叫攀緣。那麼這個菩薩,他偶爾也會去做義工了、參加法會了、參加放生了,但是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的「心」的活動是有所得的,他對這個善業是有所期待的,他希望由這個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所以他的本身的生命當中,因為空性的體會薄弱,所以他是以有所得心來修菩薩行。所以對於二取:「能取」跟「所取」所產生的隨眠,這個是煩惱的種子沒有伏滅的功能,而且對於煩惱的現行,也沒有伏滅的功能,叫做資糧位。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菩薩多分來說是在業果上修學,但是可貴的在哪裡呢?他是有成佛的願力,他有度化眾生的願力。那麼身為一個菩薩,他本身強大的願力在修菩薩行的時候,「多住外門,修菩薩行」,就造成了下面的偈頌。我們看《唯識三十頌》,是怎麼解釋這個菩薩的,天親菩薩是怎麼形容這個資糧位的菩薩,我們把它念一遍:

○頌曰: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那麼這個菩薩,我們先談談這個菩薩的智慧的觀照是怎麼樣:「乃至未起識」。這個菩薩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能夠生起這個「識」,這個識是指什麼呢?古人解釋:抉擇的智慧——抉擇識,不是一般的顛倒識。就是說他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第一念是攀緣的、是有所得的。所以這個就有問題了,因為你一旦有所得,那就帶有自我,有自我意識,你就很容易創造對立,你就把一真法界切成兩塊。那麼對立的結果只有兩種情況:不是愛,就是恨,所以他這個菩薩的智慧是相對不足的。

「乃至未起識」,所以這個菩薩,他不能產生第一念的正念正知。當然我們會講到,他這個菩薩是有深厚的慚愧心,他能夠產生第二念、第三念的反省跟覺照,但是他生不起第一念的覺照智慧,這說明這個菩薩的智慧相對薄弱。但是他可貴的是下一句話:「求住唯識性」,他有堅固的願望:追求聖道的功德。這個菩薩好就好在哪裡呢?他不得少為足。他跟人天種性還不一樣,人天種性是斷惡修善,他把它當做正常;那麼這個菩薩是有遠大的理想,雖然他一時做不到,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他的願望,所以他心中經常有一種作意告訴自己:我一定要保持進步,所以他有廣大的理想,好就好在這個「求」字,他不斷的要求自己進步,去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但是雖然他有這個願望,因為他智慧不足,他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呢?「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對於能取、所取的這種自我的相狀,他沒有調伏的能力,這個叫做資糧位。

資糧位菩薩一言以蔽之:願力堅固,觀慧不足。

舉一個例子:你看蘇東坡,跟佛印禪師是好朋友,是吧?那麼他們兩個經常在一起參禪論道。那麼有一天,蘇東坡在這個禪堂裡面自己打坐,當然參禪的人,他主要修空觀,內觀真如嘛,那麼他在照見五蘊皆空的過程當中,他得到很殊勝的體悟,所以從觀中、從定中三昧出來,從那個觀照力出來的時候,他寫了一個偈頌,他說:「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前面的偈頌是讚歎空性、真如佛性的功德,真如佛性是天中天,是生命中最尊貴的。那麼他「毫光照大千」,這個是尊貴,而且具足廣大的清淨的功德。前面的偈頌是讚歎真如法的殊勝;下面那句話,是讚歎自己,說自己是:「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那麼他覺得他跟空性有一點相應了,他就寫完以後就很滿意了,就叫侍者趕緊的把這個偈頌過江去拿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而且要侍者一定要佛印禪師親自批註了以後,再拿回來。那佛印禪師看了以後,就就著這張紙的背後,就給他寫了兩個字:放屁!那麼寫完以後,侍者就如實拿回來了,蘇東坡一看不得了:我這樣子尊重他,他如此羞辱我,就趕緊領著侍者就過江去,要跟佛印禪師理論了。到了佛印禪師的寮房的時候,佛印禪師已經走了,門鎖起來了,門外面貼了幾個字,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這個就是資糧位的菩薩。我們不能懷疑蘇東坡在佛堂裡面那一份的相應,他的確有相應的力量,但是資糧位的菩薩問題在哪裡呢?他經不起逆境的刺激,「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就是說他不是完全沒有智慧,不是這樣,他沒有智慧他怎麼能夠做一個菩薩呢?菩薩是覺悟的眾生嘛。就是說他的智慧,僅次於「信解」唯識妙理。他在佛堂靜坐的時候,息諸外緣的時候,智慧會生起;但是外境一刺激他的時候,他第一個反應:自我意識就出來活動了。但是這個菩薩,好就好在他的願力很堅強,所以在菩薩戒裡面講到資糧位的菩薩,它給他兩句讚美的話,

說資糧位的菩薩,因為他有強大的誓願力,他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雖作惡業,速疾能悔」,這第一個特點;第二個「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就是說雖然這個菩薩,是控制不了自我意識的,也就是控制不了他的煩惱,但是他有一個很殊勝的功德,叫:增上慚愧。因為他是有理想抱負的人,跟我們一般人一天過一天的不太一樣了,所以他的願力的支持,雖作惡業,速疾能悔。他一旦犯了錯,他回到佛堂,做功課的時候,他馬上會發覺到,然後懺悔,立誓改過:我下次不能再犯錯。當然他可能下次又會犯錯,但是他不斷的自我反省,他會從中得到很多的經驗,累積很多增上的力量。

所以這個菩薩是跌跌撞撞,但是他還是不斷的保持進步的,所以「雖作惡業,速疾能悔。」他沒有第一念的正念,但是他有事後反省的能力,所以這種菩薩,一旦墮落到三惡道的時候:「若墮惡趣,終不久留。」因為他的善根力太強,他的菩薩種性太強,遇到痛苦刺激的時候,他那種自我反省能量一起來,他很快從三惡道彈出來,不像我們一般凡夫沒有理想抱負的人,做一隻狗就要做很久,因為你沒有產生反彈的能力,從痛苦中、從障礙中,反轉的能力我們是薄弱的,但這個資糧位的菩薩他不是,若墮惡趣,終不久留。

那麼當然淨土宗的學者,對資糧位的菩薩,他是這樣看,尤其善導大師這樣看資糧位菩薩,就是說整個成佛之道,最困難的地方是資糧位的菩薩,這個關過了,那就一帆風順了。這個菩薩內有煩惱、外有業力,還有天魔死魔的干擾。在這個位的菩薩他這是:煩惱干擾你、外境——五蘊的魔境刺激你、你的冤親債主也來障礙你,然後死亡也來破壞你,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淨土宗的祖師們,是勸所有資糧位的菩薩往生淨土,尤其是到了末法時代。因為你資糧位的菩薩是「多住外門,行菩薩道」,你是有所得心嘛,有所得就是有攀緣,那什麼意思呢?就是外境對你影響很大了。如果他是法身菩薩,他不管正法、像法、末法、對他都是完全一樣,因為他根本就不住相,乾淨的相、雜染相,對他是完全沒有差別。但是做為一個凡夫菩薩,你來到三寶地跟來到放逸的地方,是影響很大的,因為他「多住外門。」

所以當你在正法、像法的時候,資糧位的菩薩沒有往生的急迫性,因為你還遇到相對好的環境跟善知識的攝受,但是到末法時代,資糧位菩薩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就是在末法時代來臨的時候,法身以上的菩薩,什麼正法、像法、末法,對他是完全沒有影響的。但是這個末法時代衝擊最大的是誰呢?就是資糧位的菩薩,他是禁不起末法時代的衝擊,因為魔強法弱時代來臨的時候,對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傷害最大。所以如果我們在資糧位菩薩,在這麼一個問題嚴重的情況,趕快到淨土去,其實是很好的選擇了。

好,我們來看看下一個。那麼這個菩薩,經歷過這麼最難的一個問題的點以後,他慢慢的用功,就來到了第二個階位——加行位。那麼這個「加行」這兩個字怎麼說呢?我們先看它的名稱的解釋:

丙二、加行位

[釋名——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為趣「見道」住「唯識性」故,復「加功用行」伏除二取,故名「加行位」。]

那麼前面的資糧位的菩薩,他發了菩提心以後,其實他的觀行薄弱。觀行薄弱,但是這個菩薩,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的菩提心很堅固,而且他積集廣大的資糧。所以他按照他的願力,跟他斷惡修善的這種持戒修善的力量,他跌跌撞撞、進進退退,經過多久呢?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很長了!當然他很多時間都是退轉的,因為資糧位菩薩很慢的話,他可能會修修修……修得不錯,突然間有一世,得大福報的時候放逸了,然後打回原點,他經常是這樣子。當然他是一個有願力的人,他會自我反省,所以時間久了,他在錯誤的累積當中,他會摸索出一條道路,所以他總有一天,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時間的時候,經過他長時間的修福修慧,而且再加上他的願力,他一直希望能夠安住唯識的空性,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進入了加功用行的階位。

這個「加功用行」我們說一下。資糧位的菩薩,或多或少會接觸人群,因為他是靜不住的,他在佛堂待不下去,待不會太久,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頂多了。所以他多少會涉獵六度的法門,雖然他做得不夠好,但是他是有理想的。但是到了加行位,他有兩個特點,一定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息諸緣務;第二個他加修止觀。加行位的菩薩,他知道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他人生的成敗關鍵到來了!所有加行位的菩薩,他絕對不會住在人群,不可能!他一定住在深山,要麼就喜馬拉雅山,要麼就哪一個山上。所以加行位的菩薩,他知道他的生命,他的關鍵時刻:他轉凡成聖的時候到來了!因為加行位是資糧位的凡位菩薩跟通達位——聖位菩薩一個很重要的過渡,所以所有加行位的菩薩,一定會息諸緣務,沒有例外。

所以加行就是說:他必須要放棄跟人群接觸一段時間,來幹什麼呢?加功用行來伏除二取的煩惱,他開始在對治我法二執了。當然這個時候,修習我空觀、法空觀叫加行位。這說明這個菩薩他從前面的發了菩提心、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從一種動態的修學而轉成一種靜態的修學,這叫「加功用行」,是這個意思,安立名稱。

我們來看看他到底在加功用行做了些什麼事,我們看下一段:

[內容——菩薩為趣入「見道」,體會「唯識實性」故,加功用行,修「四尋伺」、「四如實智」,歷「暖」、「頂」、「忍」、「世第一」,逐漸伏除二取之相,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粗重縛」, 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名「加行位」。]

這個是《成唯識論》的一個解釋。說這個菩薩他從前面的一種資糧位,一種動態的修學而轉到加行位的時候,他慢慢的開始內觀,從外求變成內觀。內觀什麼呢?內觀唯識的二空的真實體性。就是說他整個一大阿僧祇劫,都在思惟業果的道理:怎麼樣斷惡修善這一塊。那麼他這個時候在觀察:這個業力到底是誰造的?果報又是誰去受用?來觀察這個因果的根本當中,到底是「誰」去造業,又是「誰」去得果報,他去觀察這個道理。所以他加功用行,從向外攀緣轉成迴光返照。那他是怎麼觀呢?他修「四尋伺」跟「四如實智」。四尋伺,這個「尋伺」就是一種觀照,在唯識的專有名詞叫尋伺,就是一種觀察、觀照的意思。那麼它把一切法,把它切成四個元素,叫做名:名稱的「名」;義:義理的「義」;自性:它有它自身的體性;第四個:差別。

也就是說,這一切法就是四個東西構成,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名言安立;那麼名言安立以後,你一定要有一些你的思考:這個花是很漂亮的,這是名言吧?一個讚美的名言。那麼你說它很漂亮,他就出現一種概念了——意向:喔,它是美貌而不是丑陋,那麼這個美貌有它的自性,當然也有它的時空的差別:它的美貌也僅是限於現在,可能一個月以後它就凋零了,它的美貌就失掉了,它有它很多差別的時空相。

比方說中國人常常說沉默是金,「沉默是金」這個法,它有它的名、義、自性、差別,這是一個名言,它本身也沒有自性嘛,沉默是金。但是這個沉默是金這句話,也得看場合,有些場合,沉默就不是金了,因為你要跟他討論,你都不發表意見,人家以為說你沒有興趣了,沒有參與感。所以沉默是金,它有差別因緣:在什麼場合、什麼時間是沉默是金;有些場合、有些時間,沉默就不是金了。所以他如實觀察以後,他得到結論:一切法沒有自性!

他把每一件事都把它切成四塊:名、義、自性、差別以後,名也沒有自性、義也沒有自性、它的自性也沒有自性、它的差別也沒有自性,所以一切法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它的好壞、得失、成敗,完全是你自己安立出來的。所以其實業力只做了一件事情,我們現在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業力,你會痛苦:這是我業障重,不是!因為你打妄想,應該是這樣講。因為業力給你的痛苦是一時的,它是刺激性的痛苦、它是感官的痛苦,那你的痛苦為什麼會相續呢?因為你不斷的去想它,而且你做負面的思考,輾轉相續,這最可怕了。其實業力給你的刺激只是一剎那而已,就像佛陀說的:它射出第一支箭,是業力這一塊給你的,但是後面的第二支箭、第三支箭,是你的妄想,你的名言安立很多的想法,然後你自己讓你自己痛苦。

所以一個人會痛苦,業力的比例不高,一個人會痛苦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很會打妄想!你有豐富的想像力,但是不幸的是你墮入的都是負面的思考,所以你很痛苦。所以不要把所有的痛苦都歸咎於業力,它只佔一部分,它只是佔前半段而已,後面的相續,都是你的打妄想,安立出來。

所以這個加行位的菩薩,他靜下心來以後,他觀察這個一切法:其實都是你的遍計執。所以他把業力以外的依他起保留下來,他把業力以外的東西,遍計執,觀空——遍計本空,依他如幻,他只保持業力的假相這一塊,保留下來,因為它還有用處,後面還有用,但是他把自己妄想分別,所安立的這一切法都破壞了。

那麼剛開始叫四尋伺,就是觀察,等到他得到堅固的理解了以後,叫做「四如實智。」其實這四個是完全一樣的,他也是觀察名、義、自性、差別,只是他得到了明確的理解,叫做四如實智。那麼他經過這樣子的觀察以後,他經過了什麼階位呢?——暖、頂、忍、世第一,然後慢慢的伏除能取所取的相狀。我們解釋一下,「暖」位,那麼這個暖位,是取什麼呢?取它的鑽木取火。它舉一個譬喻:說我們拿一個木頭,拿一個那個木頭管子,在木頭上不斷的鑽鑽鑽……旋轉,欸,火還沒有出來,但是它先出現煙,有暖相出現。這譬喻說呢:這個菩薩真實的我空、法空的智慧雖然沒有現起,但是他有那麼一點相應了,因為他的禪定增加了,他的心靜下來,他的菩提心除了善業的資糧以外,多了禪定的智慧。所以他這個暖相已現,雖然他心中的光明沒有出來,但是已經見到煙了,叫「暖。」

再看「頂」。那麼頂就是說,他這個智慧的光明慢慢的增長,他從下品的尋伺,轉成上品的尋伺,慢慢調伏外境的執取。就好像一個人登上了高山的山頂,一望無際,對外境的真相,看得更加的清楚明白。所以頂位,調伏了所取相,他把外境給他的衝擊,自己妄想打出的這塊,整個調下來了,他只允許來自於業力給他的衝擊,這一塊是不能改變的。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能斷滅因果,你該受的因果還是該受,但是你的妄想這一塊捏造出來給你痛苦,這一塊妄想,把它拿掉,這是不必要的。所以他對於所取相的執取,調伏了,這叫「頂」位。

再看「忍」位。這個忍,就是隨順忍可,前面斷的是所取相,所取相就是我所,那麼現在他斷那個能取的自我概念,對於能取的自我,他在顛倒妄想當中,他觀察自己的這個自我意識,也是名、義、自性、差別,也是畢竟空的。所以他對於我空的真理,也開始隨順忍可,他也慢慢的往這個方向走了,叫「忍」。

到了「世第一」, 他的三昧力增長了,空性的智慧也增長了,經過十六剎那,進入聖道。為什麼叫世第一呢?就是他在整個生命當中,他的有漏位是最後一個階位了。他是六道輪迴當中,諸天都比不上他了,這個人即將告別有漏的凡夫,即將進入聖位了,叫「世第一」。

那麼這個人經過了暖、頂、忍、世第一,這個四加行的階位以後,逐漸的伏除所取相跟能取相。也就是說這個加行位的菩薩,雖然不能夠調伏相縛跟粗重縛,這個「相縛」指的是俱生的這種能取、所取的這種煩惱的現行;「粗重縛」是俱生的煩惱的種子,但是他對於粗顯的分別起的我法二執,已經可以調伏了。「違見道故」,事實上他還沒有見道,他只是隨順、忍可,就好像這個火還沒有生起,只是見到了煙而已,所以他還是「違見道」,還沒有證得真實的我空、法空的道。所以他對於這個俱生的煩惱的活動,跟它的種子,他有漏觀心,「有漏觀心」我們待會再解釋,因為他帶相觀心,他心中還帶有一種教法的名言相。所以有漏觀心,就是說他帶相觀心,心中還有稍微的有所得,還有種種的微細的分別,所以「未全伏滅。」他對於分別的我法二執,還不能全盤的消滅,因為他還留有一點點的法的這種執取。那麼對於俱生的煩惱是怎麼樣呢?——全未能滅。這個很微細了,就是第七意識相應的俱生的煩惱是不能斷,但他對於第六意識分別起的這一塊,已經伏除了絕大部分了,這叫加行位。

來,我們來看看天親菩薩對加行位,是怎麼個說法:

○頌曰: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那麼這個菩提心的菩薩,他從前面的資糧位,完全是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一種外相的修學而轉成內在的觀照。那麼經過長時間的暖、頂、忍、世第一的加行以後,他最後是:「現前立少物。」這菩薩把他自己的妄想,慢慢都洗乾淨了,洗乾淨以後呢,但是他還有少物,這個「少物」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我們知道菩薩觀一切法空,空性是一個真理,但是一個沒有入聖位的菩薩,他的心,他不能直接去接觸空性,不可以,因為沒辦法,因為空性是離一切相的,那怎麼辦呢?他必須要夾帶名言,他必須要帶相觀空,就是說: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必須要從名言裡面去思考,然後他的第六意識,才能夠慢慢的隨順於空性,「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也就是說假設他沒有佛法的引導來做一個橋樑,他第六意識是沒辦法進入空性的。因為能詮的道路沒有的時候,他第六意識是不能活動。第六意識的想像力,在凡夫的階位,只能夠在有相的因緣活動,他到達不了空性的真理。

所以他在觀空的時候是帶相觀空,它有兩種相,第一個:顯教,就是文字相;藏系:他畫很多的唐卡,你不要講太多,你就觀想那個唐卡:喔,為什麼它這個壇城裡面,中間是空性的?是空出來的?就是說它可能是現出一個眼根能夠攀緣的相狀,或者耳根聽的相狀,總之他一定要有一個聖人流出來的法,來引導他,他才可以隨順於空性。所以他雖然調伏了所有外在的執著,但是他那個最後那個法執還是在的,當然他即將要轉入聖位了。但是他將入聖位還沒有進去之前,他的心中還是「現前立少物」,這個「少物」就是那些法義。

那麼「謂是唯識性」,他之所以能夠悟入二空的真如理,他就是靠這個少物,就是這個船,從此岸快要到達彼岸。當然一到了彼岸,他把最後的船,也要捨掉了,但是他即將到達彼岸。這個船不是彼岸,但是他沒有船,他到不了彼岸。所以他靠這個法義的支撐,他慢慢的、慢慢的帶他趨向於二空的真如,但是「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因為他心中還是帶相觀空,還有法義的執取,所以他只能叫加行位,他還沒有到達通達位,就是在這裡,就是關鍵在於:現前立少物。

舉一個加行位的例子:蕅益大師。蕅益大師他在二十五歲,他有一次在徑山坐禪,當然坐禪他是要息諸緣務了,內觀真如,當然前提是你要學過教理,你不能自己創造一個方法。佛法的修學在前面的階位,都一定要傳承——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那麼蕅益大師他當初是學過天台教觀的,他依止天台的教觀參禪以後,他在自傳裡面寫到說:他曾經達到一個境界——「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我們一念心本來是很乾淨的——清淨本然,但是我們因為第七意識的執取,而執著很多相,執著什麼相呢?根塵!執著我們的根身,這個身體是我的;「塵」就是外在的這些人事的影像,所以弄得我們壓力很大。因為你本來沒有一物,那我們自己多事,就自己去惹塵埃。

那麼這個蕅益大師他這個時候,把這個根塵的塵埃,當下「啪」放下了——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按照《楞嚴經》的說法:「如鳥出籠」。就像這個鳥它本來在虛空是中飛得很好,但是它不小心跑到籠子裡面去了——被根塵的相所障,那麼加行位的菩薩他慢慢的修我空觀、法空觀,把相給調伏了,就是如鳥出籠,這個鳥它開始回到虛空了,當然他只是一時的相應,但是蕅益大師說從那次以後,他對於身體的執著完全輕薄了,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我們從他這句話的判斷,合理的推論:他是頂位。因為他「根塵」是所取相,脫落了;但是靈光獨耀,這個「能取」的自我概念,有沒有消掉我們不知道,但是起碼是頂位。

一個人一達到頂位,在唯識的判教:資糧位的菩薩是「若墮惡趣,終不久留」,換句話說資糧位的菩薩,還有可能墮三惡道。頂位的菩薩是永遠不墮三惡道了,雖然他有三惡道的業力,但是他不可能得果報了,因為他空性的力量太強了,他可以讓他三惡道的業力永遠不動,從今已去到成佛為止。他如果沒有到淨土去,他的生命只有兩種情況:要麼做人,要麼做天,他永絕三惡道。這個不是他的業力強,因為他的心態不一樣了,他對於粗的所取相、能取相,這種灰塵都脫落了,所以他已經不可能去刺激到三惡道的業力了。

那麼當然這個菩薩,其實四加行的時間是不多的,不長的,可能是三生、也可能是七生、也可能是幾十年的時間,他不像資糧位要耗一大阿僧祇劫,因為他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他該有的資糧都準備好了。所以到加行位的時候,他一進去就是暖、頂、忍、世第一了,所以他這個時間其實不多了。那麼當然他即將進入聖位,但是他的心中還是現前立少物。

好,我們休息一下再來看看,他最後有什麼樣的結果。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