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十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六面,我們看丙三:通達位。

那麼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他從前面的資糧位——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透過他對於業果的信解,慢慢的、慢慢的進入到加行位。加行位這個時候,他的止觀力量增長了,所以他對於空性的觀照,已經能夠慢慢的順從,對空性的道理雖然沒有證悟,已經能夠順從。那麼經過暖、頂、忍、世第一的階段以後,他最後就到達通達位了。這個通達,他的心正式的通達到空性的道理去了。我們來看它的名稱的安立,請合掌:

丙三、通達位

[釋名——言「通達」者,「體會」義,謂此位菩薩,發「無漏真智」,「體會真如」,故名「通達’,亦名「見道」。]

那麼通達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心中有一種很深刻的、全盤性的體會。這個體會是來自於什麼呢?一種無漏的真智,去體會二空的真如,叫做「通達」,或者叫做「見道」。前面的智慧雖然無漏,但是不能講真智,因為前面的加行位的菩薩是:「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那麼這個加行位的菩薩,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他要透過佛陀跟祖師的語言文字的引導,所以他帶相觀空了。既然帶相就不真實,他只能夠叫「隨順」於真如,不能講「通達」真如。

通達真如:你的心要進入真如,對不起,你第六意識只要夾帶任何相狀,你就進不去空性。進入空性只有一個密碼:叫做離一切相,不管這個相是雜染相、不管這個相是清淨相,都要放下,否則你第六意識就進不去。所以加行位的菩薩只能夠叫「順從」真如,因為他「現前立少物」。但是這個通達位的菩薩,是把最後的那些法義也放下了,所以叫無漏的真智。所以他是全盤的體會契入真如了,也叫通達,這跟前面的隨順真如,那這兩個層次不一樣了,他從前面的隨順而趨向於通達。

那麼他到底通達了什麼道理呢?這有兩塊:一個真見道;一個相見道。我們先看看真見道:

[內容: 一、真見道——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為「真」。謂「根本智」入無分別,誠證「真如」,能所冥契,諸相叵得,名「真見道」。]

那麼通達真如以後,它第一個所通達的道叫「真見道」。為什麼這個道叫「真」呢?當然這個真見道,指的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了,因為這種空性的真理,它是沒有這種虛妄的生滅相,而且它不像天方夜譚,它是可以親自證入的。那麼證入以後什麼好處呢?它有斷障的功能,它斷除煩惱障、所知障,所以叫做「真」。真實的東西,一定要合乎一個條件:不能變化。你得到以後,你永遠就是一得永得,它永遠不會失掉。為什麼財富不真呢?因為你今生很有錢,來生變得貧窮,所以財富對你來說不真,因為你不能永遠的擁有它,你只是借來的,你跟因緣借來的。但是空性的道理,你要麼沒有證得,你一旦證得,你未來的生命,它就永遠不會失掉了,所以叫做真。就是根本無分別智它證得真如的時候,是能所雙亡,諸相叵得,一切相不現前叫「真見道」。

所以我們說過一個人能夠進入真如,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要把所有的相狀放下,把雜染相、把清淨相、把佛法都要放下,那麼這個時候叫離一切相,叫「真見道」。它這個「真」就是它離相清淨,或者叫從假入空。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相見道:

[內容:二、相見道——「相」者「類似」義,謂從前「根本無分別智」,起「後得智」,分別諸法事理,模仿真見所有功能,以諸言說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名「相見道」。

通達位的菩薩,他第一剎那先進入空性,這個時候他心中是完全沒有相狀的,但他下一剎那,他出來以後,他會證得第二個叫「相見道」,這個「相」就是隨順、類似。就是說這個菩薩,他從自受用的角度,他依止根本無分別智證得空性以後,但是這個菩薩他曾經發過願,他有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他從自受用,他一定會同時想到:無量的眾生在輪迴當中,都還在攀緣種種的相狀,受著輪迴的痛苦,所以他就要想要怎麼去引導他,所以他依止願力跟空性的結合,他就會產生有相的後得智。那麼這個後得智它開始活動了,因為他第六意識進入無分別智的時候,他的活動是要停止的,他不停止活動,他進不去空性。但是他進入空性以後,他不像小乘的聖人就永遠休息,他可能只是暫時的休息,因為他的大悲心會把他推出來,所以菩薩安住空性時間不會太久。

那麼他一旦進入空性的法海去過一次,他後來的智慧叫做後得智了,他有資格去分別諸法的事理,去模仿真見道所有的功能——「以諸言說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名相見道」。

我們解釋一下,先解釋真見道。

舉個例子:比方說弘忍大師,他要傳法給弟子們,六祖大師跟神秀大師都提出個偈頌,六祖大師的偈頌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為什麼六祖大師的偈頌,他能夠傳法,能夠傳給他?因為六祖大師的偈頌合乎真見道!神秀大師是一個很用功的人,但是他帶相觀空,他還帶相,「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個鏡子,我一搞髒我就把它擦乾淨、一搞髒就擦乾淨,這個頂多是加行位了——帶相觀空;但是六祖大師的意境是「本來無一物」,連鏡子也不可得,那這個是離相清淨了——諸相叵得。所以他們兩個的檔次是有差別的:一個可能是資糧位,也可能是加行位,你只要帶相,如果相帶的很嚴重那就資糧位,如果相帶的不多——「現前立少物」,那就是加行位。那麼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的意境,那已經是離相,那是真見道,見道位了。所以他得法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入了真見道了。

那麼相見道是怎麼回事呢?

也舉一個例子:洞山良价禪師,他當時是一個大禪師了,他當時主持了一個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但是他在禪堂跟大家坐了三個月,他一句話都沒講!那麼三個月結束以後,當然大家東西南北來的都要回去了,要回到各自的道場,那麼上座就領著大眾跟和尚告假,上座就說:和尚,您三個月都沒講話,現在要走了,請您慈悲,講一句吧。洞山良价就講了,他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東去西去,當然也可能指的身體,也可能指的是內心,就是你要回去了,有些人往東跑,有些人往西跑,當然你身體往哪裡跑,心就往哪裡跑。那麼這些所有的「去」,最好的是: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相見道。

諸位,這句話佛經有嗎?沒有,佛陀沒有講,但是他講這句話,他是有一定的引導性的,他是什麼?——模仿真見道的功能。就是說這句話不是「道」,但是你把這句話不斷的思惟,它會引導你趨向「道」。也就是說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我們要得到道是叫「文以載道」——從佛陀的文字去尋找「道」,但是這種曾經從「道」出來的人,他們從「道」裡面,能夠創造無量的文字來引導我們。但是諸位,你要知道:你沒有經過真見道,你不要隨便寫偈頌。在蓮池大師的雲棲的規矩裡面:「隨便拈偈頌者——擯。」有人不服氣了:說寫寫偈頌為什麼就要擯呢?蓮池大師說:因為你沒有資格!你沒有真實的見地,哦,我也寫個偈頌出來,結果「一盲引眾盲,相繼入火坑。」你寫的偈頌必須要隨順於真見道,這種一定要開悟的祖師。

所以我們凡位菩薩呢,我們只能夠說:欸,這句話是某某佛陀說過、這句話是祖師說過,我們才可以去宣揚,不能說:誒,我自己打妄想,想出一個偈頌寫出來,大家回去背,不可以,你沒有那個資格。你沒有資格開一條道路來引導別人,我們現在只能夠做一件事:就是老實的遵從佛菩薩的道路,就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等到你到了山頂以後,你自己可以開出一條道路出來,因為你有資格了,因為你上去了嘛,你可以講出一句話: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可以!這句話經典裡面完全沒有,但是符合佛經,跟修多羅義是相符的,所以它也等同佛說,這個就是相見道。他能夠開出一條方便門,他不用看經典的,他這種人不太需要看經典的,他講的話就是經典,當然這個只是針對空性,如果是一切法的方便門,那他還得學習了。但是他引導大家進入空性這一塊,他不需要學習,但是假觀,他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從真見道以後才有資格叫相見道,就是說這個人有資格,開出一條不同於佛陀、不同於祖師的法出來,而最後的結果的目標跟佛陀是相同的,這叫相見道。

好,我們來看這個偈頌:

○頌曰:

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那麼這個菩薩,在這個四加行的暖、頂、忍、世第一,進入世第一的時候,他在那種堅固的這種禪定的當中,他修學我空觀、法空觀,突然間「啪」,一念之間,一念的相應,這個時候對於所緣境——「智都無所得」。他本來是「現前立少物」,他本來要依止文字相來觀空,他突然間文字相放下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進入一念不生。這個時候——「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他正式的跟空性相應,這個時候是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所有的相。

所以真正的道法是不能形容、不能解釋的,除非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要引導眾生。但是菩薩進入空性那個時候,自受用這個時候,是一句話都沒有說的,沒辦法解釋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一個人入道的時候,是沒有相狀的,所以「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所有的相狀全部停下來。那麼也就是說他是要先成就空觀,他才有資格講到假觀的這一塊。

當然這個見道位時間也不長,它比四加行還短,見道位在唯識的判教:就是初地菩薩的初心那一剎那。入、住、初,從初地菩薩的「住」,入、住、初,住位以後就入修習位了,所以他的見道位只有……可以說一剎那而已,就是初地的初心這一塊。一旦入了住心,那麼他就是後面還有很多路要走了,因為他後面開始怎麼樣?——從空出假,廣設方便,然後真實的積集資糧了。這個時候資糧力,他這個資糧,跟前面的六度的資糧不一樣。前面的資糧多分還是人天福報,因為這個資糧位菩薩還是在六道打滾嘛,這個證得空性的資糧啊,那不是一般的資糧——叫做成熟眾生,莊嚴淨土!他所有的資糧,是用來莊嚴他未來的佛身跟淨土,是一種功德莊嚴。

我們來看看一個證得空性的菩薩,他後面該怎麼走呢?好,我們來看看修習位。先解釋名稱:

丙四、修習位

[釋名——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餘障,證得「轉依」,複數數修習「無分別智」,故名「修習位」。]

那麼這個資糧位的菩薩,從散亂心的一種攀緣,到了加行位的攝心,到了通達位的證入空性以後,他「為斷餘障」,初地菩薩的障礙還有什麼呢?在《八識規矩頌》說:「俱生猶自現纏眠」,他還有來自於第七意識微細的我、法二執,非常微細了,所以他必須要去斷除這個俱生的我、法二執,來證得兩種轉依:轉煩惱障成大涅槃;轉所知障為大菩提,所以他繼續的修習無分別智,故名修習位。這個《成唯識論》在講修習這一塊,其實沒有講完全,它只講到自利這一塊。其實這個菩薩,他繼續的內觀真如,往更深層的真如的空性去走,因為他還有微細的執取;但是他向外呢,那是不可思議了——十波羅蜜!他隨緣的去度化眾生,但這個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他有種種的神通三昧了,因為他在加行位的時候,已經成就三昧了。好,所以他是內觀真如、外順眾生,他由恆順眾生,來生起種種的善巧。我們看它的內容:

[內容——菩薩於「見道」已,發「根本無分別智」,斷分別起二障,證唯識理;後為斷捨俱生起二障種子,證得「菩提」、「涅槃」二轉依果,複數修習「無得」、「不思議」、「出世間」、「無分別智」、及「十波羅蜜」之勝行,經「十地位」,名「修習位」。]

那麼菩薩從前面的見道以後,他產生的一個粗分的根本無分別智,斷除粗的分別起的煩惱障、所知障,證得粗的二空真如理。當然這個菩薩他在因地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他不會以此滿足,所以他的內觀還得要繼續走下去。他為了斷捨這種第七意識所相應的、俱生的二障的現行跟種子,證得菩提涅槃二轉依果,他繼續的修習無得、不思議、出世間、無分別智及十波羅蜜的勝行。

我們解釋一下,修習位的菩薩做兩件事:第一個上求佛道。當然「佛道」那就是內觀,但他的內觀,他是無得、不思議——無所得,而且是不思議境。我們前面說過資糧位的菩薩的智慧,完全是思議境,因為資糧位的菩薩要生起智慧,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乖乖的隨文入觀,把祖師跟佛陀的法語背起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必須從文字去作意,才能夠產生相應的智慧出來,所以他必須要心思口議,他必須要夾帶名言,這個修習位的菩薩,他的智慧是不思議,他不需要名言,他就任運的能夠契入二空的真如理。

《華嚴經》舉一個例子說:這個船要進入大海,最難的是前面那一段,因為它有地心引力,船要離開陸地的時候,他要用力地去劃——要作意。我們凡夫剛開始修習智慧,一定要去背很多偈頌,從偈頌裡面去思惟、觀照,然後才產生那種少許的光明出來。就是剛開始離開大海的時候很辛苦的,因為地心引力要把你吸回來。當這個船進入大海以後,它就任運的可以行走了,它離開地心引力了,這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他不管白天、不管睡覺,他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不斷的進步!他沒有退步這件事情,他沒有退步。生命對他來說就是不斷的增上,只是增上的多、增上的少而已了:他努力一點,就增上,就走得快一點;他不努力,就走得慢一點,但是他生命裡面,沒有「退轉」這兩個字了,沒有這兩個字,因為他內魔已除、外魔已消!生命中最可怕的煩惱的障礙——沒了;外在的:這個菩薩不要說鬼神障,魔王都不敢動他。

其實你到了加行位魔王就不敢動你,因為這到了禪定的人——初地,魔王他還是六欲天嘛,魔王只會欺負這個六道眾生的資糧位的菩薩。所以初地菩薩,他內、外的障礙都沒有了,所以這個人再思惟法義很順暢,這個車開得很順,因為他所有石頭都沒有了。所以他的進步叫做自然進步,就是這種進步叫不思議境,他不必刻意去學習什麼,那麼這種智慧是出世間的無漏的無分別智了,跟前面的資糧、加行,要經過一些學習、思考才能夠成就智慧是不一樣的,它任運現前!那麼當然這個指的是他的自受用。

那麼他受用:他開始接觸人群,修習廣大的十波羅蜜去積集資糧,去成就他的未來的法身淨土。經過了十地,這個十波羅蜜剛好配十地: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經過十地,最後入等覺——成佛!

我們來看看這種法身菩薩,這種不可思議的十波羅蜜。那麼嚴格來說,資糧位的菩薩修六度,只能夠叫做六種的「資糧」,沒有資格叫「波羅蜜」,因為波羅蜜,它必須要達到車乘到彼岸,這個到彼岸,包括把自己載到彼岸,包括把別人達到彼岸。所以初地菩薩他只要一出手,他不出手則已了,在佛經上說:初地菩薩一旦現在你的前面,那他絕對不會讓你空過——「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所以他這種十地菩薩,他的每一個波羅蜜,都包括了自度跟度他的殊勝功德。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那麼這個十度——十波羅蜜,我們把它分成兩塊:第一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一塊是真見道所成就了,後面的方便善巧、願、力、智,這個是相見道——後得智所攝。那麼這個六度它有兩塊,當然它也包括一種善業的資糧了,有安樂道。所以十地菩薩他一旦來到人世間,他一定是做大福德:要麼做國王的兒子,要麼做大富長者的兒子,但是這個善業這一塊我們就不談了,我們談談他不共的地方——他波羅蜜的地方,就是十地菩薩他在修這種善業的時候,他有什麼不共的地方呢?我們把前面的四十八頁,把它拿出來複習一下,四十八頁講到這種聖人在行菩薩道的六種殊勝。來,我們把它念一遍:

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為所依故;

二、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

三、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

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

五、由迴向最勝,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那麼前面的資糧位的菩薩在修習六度,叫做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修學六度,叫做波羅蜜,因為他已經有車乘的功能。我們來看,他有六種不共於資糧位的菩薩的六度。

第一個:他依止是殊勝的,因為菩提心所依止故。資糧位的菩薩要發起菩提心,在唯識學上說:他要靠作意。比方說資糧位的菩薩要布施,他要先想一下才可以布施,他想說:哦,「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能有財庫」。我這個錢財不布施,我死了以後就什麼都沒了,那麼我把這個布施的時候,我把這個生滅的財,轉成一種資糧,我可以把這個資糧,通過死亡帶到來生受用。所以資糧位的菩薩的菩提心,要靠作意來帶動;初地以上的菩提心不必,他任運的生起菩提心,他不必靠作意了,所以他的依止是菩提心。資糧位的菩薩,要依止作意,才有菩提心,他是任運的生起菩提心,所以這個依止是最殊勝的,他的菩提心是主動的菩提心,跟資糧位的被動的菩提心有所差別。

第二個:由事最勝故,具足現行故。那麼他在修習這些六度的時候,他每一個法門都具足其它的法門。比方說他布施,一定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他的這種事修是互含互攝的,也特別殊勝。

第三個:處所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他的「處所」就是目標,他一旦出手,一定會對眾生產生兩個效果:第一個讓他現世安樂;第二個讓他來世解脫。所以他的那種善巧方便,他就有辦法設制一套方法,讓你這樣子做了以後,今生離苦得樂、來世解脫,所以他的處所——他的目標是殊勝的。

第四個:由方便最勝。那麼他雖然度化一切眾生,他心中根本就沒有作度化眾生的想法,他「而無一眾生所度者」,因為他心中是無分別智,所以他心中,他去忙完一個因緣以後,他心中沒有留下任何的相狀而去執取。

第五:由迴向最勝。那麼他會把所有的福德、智慧資糧,把它迴向正等菩提,就是迴向他的未來的法身淨土——成熟眾生,莊嚴淨土。

第六個:清淨最勝。他在整個過程當中,不像資糧位的菩薩走的很辛苦,因為他有種種的煩惱障、所知障,來障礙他;他呢,他的身心世界,是一種無障礙的境界,他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好,那麼這個是講到修習位的菩薩,他不共於資糧位的菩薩。當然這個他除了空性的自我調伏以外,他還有善巧方便。我們把這個七、八、九、十,就是這個不共於前面六度的地方,把它念一遍:

七、方便善巧:一迴向方便善巧,二拔濟方便善巧;

八、願:一求菩提願,二利樂他願;

九、力:一思擇力,二修習力;

十、智:一受用法樂智,二成熟有情智。

這個初地以上菩薩,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過程當中,除了我空、法空的無分別智以外,他還有四種的善巧智慧:

第一個:方便善巧。他第一個能夠迴向,他會把這種有為的事相,回歸到無為的真如——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這個是講他的自利的功德;那麼他第二個:拔濟方便善巧。我們前面說過:初地以上的菩薩一旦出手,他一旦遇見你,他一旦出手,他一定有救拔你的功能,不像我們資糧位的菩薩,只是跟你結個緣,他一定有他實際的效果出來,他有拔濟方便的善巧。

第二個:願。那麼他心中有兩個願,第一個:當然求菩提願;第二個:利樂有情願。也就是說他對世間的果報,完全無所求了,不像資糧位的菩薩偶爾打打妄想,還會去追求人天的福報。

第九:力。思擇力跟修習力。思擇力指的是他對於道理的觀照:空觀、假觀的觀照;修習力是指的他對六度的事修。他一方面理觀,一方面事修,不斷的去要求自己增上。

第十:智。那麼受用法樂智跟成熟有情智。那麼受用法樂智是指他的自受用,他開始親近十方諸佛,學習佛法的時候,他有殊勝的法樂,包括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我們凡夫的心,外表很多的妄想跟障礙,佛陀說我們的心就像湯匙,哈哈,湯匙去接觸甜美的湯,沒有感覺,所以你去讀大乘經典,你沒什麼感覺很正常,因為我們是湯匙;那麼聖人的心去聽佛陀說法,就像舌頭,他跟這個美味的湯接觸的時候,他有這種法樂——受用法樂智。那麼當然他在自受用過程當中,他也會去施設一個方便,去教化眾生——成熟有情智,他會把他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那麼這整個十波羅蜜的關係:前前引生後後,後後持淨前前。後面的東西,對前面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來,我們來看天親菩薩的偈頌:

○頌曰: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

捨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那麼天親菩薩讚歎初地以上的菩薩的智慧是: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那麼這種無分別智有三種功德:第一個無所得。他度了這麼多眾生,他不覺得他有在度眾生;不思議:那麼他這種智慧是任運現前的,他不必經過如理作意,也不要帶相觀空,他自然的跟這個智慧相應,而這個智慧是什麼智慧呢?是一種無漏的清淨的智慧。無得、不思議、出世間,是讚歎這個智慧的殊勝。那麼這個智慧有什麼好處呢?——「捨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他能夠遞遞捨掉煩惱障、所知障,成就大菩提跟大涅槃。也就是說他的六波羅蜜,從前面的資糧而轉成功德莊嚴——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因為他已經不在三界六道得果報了,除非他乘願再來,按照他自受用來說,他自己是安住在菩提涅槃,當然他的大悲心來到眾生的世界,示現各式各樣的相狀,那另當別論了。

好,我們講到修習位。還有五分鐘,大家可以提出來什麼問題,討論一下。

[學員問]:「師父慈悲開示,請開示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與無分別智的區別在哪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無分別智?」

[師父答]:無分別智在凡夫的階位,他要如理作意,也就是他是要思考的。因為你什麼都不想,那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打妄想!因為你不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是什麼都不想,那是自然的流入法性大海,他是游於甚深法性三昧;那我們什麼都不想,那就自然的打妄想。所以你是要有想,當然這個想,你不是按照自己的自我意識推動的,你是依止佛陀的言教: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必須要安立一個法在你的心中,由法來帶動你的心去想——就是皈依法。你不可能離開了法去修無分別智,不可能!你沒有那種能力,離開了法你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打妄想,只有一種情況,因為你的障礙太大了。

我們凡夫的心就像一條魚在逆水中游,所以你很自然就打妄想,很自然!因為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會衝擊你,你第六意識夾帶了煩惱障、所知障嘛。所以你能夠入無分別智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抓住這個法,逆流而上,所以凡夫的問題就是障礙太大。

其實思惟法義不難,關鍵是你是在逆水中思惟——你來自於你內心的煩惱障、所知障太大了。所以如理思惟,是修無分別智的第一步,而且這個剛開始要在佛堂修,你不能夠說你:我一開始就來到這個雜染的境界,我修無分別智——你馬上失敗!因為你本來煩惱就重,外境又刺激你,你這不是內憂外患,是吧?所以剛開始的修學,按照《小止觀》的次第是先靜中修,因為你的善根薄弱,你必須把你心中的觀照力,慢慢培養起來的時候,你才能夠踏出佛堂去歷練。也就是說當你是一個幼苗的時候,它是需要保護的,你不能把一個幼苗丟到暴風雨當中,結果就退轉了。

所以無分別智:第一個依止法義思惟;第二個要在佛堂修。在這個障礙沒有現前的時候,就是這個煩惱障所知障,它刺激你最少的時候,你一天裡面,一定有時候心哪,相對心平氣和,對不對?沒有太多敵人,這個時候是你最好的時候,趕快把這個善根栽培起來,你不能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修無分別智,所以無分別智的修行,剛開始是:息諸緣務。

[學員問]:「師父上課時曾經提到,可教育第六意識提升到正念思惟,請問這是哪個意識在提醒第六意識、教育第六意識?或是第六識的自我提醒、自我教育?」

[師父答]:第六意識它有很多的心所,我們這次沒有談到心所,因為我們只是個概要。其實第六意識的心王,它有五十一個心所,其中我有講到叫「作意」——如理作意,對不對?心所就是它的功能,因為第六意識本身沒有好壞,它只是一種想像、分別。它的好壞是它旁邊的眷屬,就它跟什麼心所在一起,它就變成什麼樣。因為第六意識交了很多朋友,它本身沒有好也沒有壞。但是第六意識要能夠產生一種所謂的思惟,它必須有作意,而這個作意,是經過學習以後的如理作意:它要經過前面的佛法的思想教育,到勝解、到念、定、慧,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先經過佛法的教育,然後遇境逢緣再把這個作意帶動起來。是誰讓第六意識去思惟法義的?就是第六意識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叫做「作意」心所,就是靠它。你要經常保持警覺性,你警覺性不能太差。

所以我們培養第二念的正念,就是你隨時要知道,你煩惱活動的時候,你的作意就開始要提醒你:哦,你已經陷入到一種障礙境界了,這個時候你的如理作意就要提醒你了。所以你受戒對你有幫助,因為受戒這個「戒體」就是一種作意,它會提醒你:你的第六意識受到煩惱攻擊了,它有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或者你發願也可以。但是你如果說沒有受戒,也沒有發願,那你就糟了,你第六意識要被煩惱攻擊了,很久很久很久你才知道、你才會發覺,那就不是第二念的正念,那可能很多念了。所以你要麼受戒,要麼自己要發願,你要有一個願力。因為你有願力,你才可能保持警覺性,你才可能保持,而這個時候作意才會出來。所以是誰在提醒第六意識呢?就是第六意識裡面有一個功能:就是作意心所,是它幫助你了。好,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問]:「請問什麼是自我意識?是自以為是嗎?對治自我意識,是指以眾生、菩提心為出發點嗎?」

[師父答]:好。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一種想要主宰的概念出來——有所得。我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真的,想要去得到一些什麼東西,好像今生,我不得到一點東西啊,不太甘願的感覺。就是說我們希望在今生的當中,拿一點東西,把它拿到來生去受用,有這種概念,你想要主宰它、想要去攀緣它,這個就自我意識了。

就是第六意識它不安分——真如不守自性,本來你不要去攀緣,該你的,什麼都跑不掉,但是我們就喜歡多事。就是說按照因果法則:你不要去追求,該是你的東西,它自已會顯現的,你根本不要多事的,但是第七意識就喜歡多事——去攀緣,就把整個心給搞砸了,把因緣搞砸了。就是這因果法則,本來它是一個自然的輪動:你造善,你一定會得到安樂的果報,但是你去攀緣它的時候,就讓這個果報變成卑劣——本來是功德莊嚴,變成人天有漏的福報了。所以我們想要去得到一個東西,有所求、有所得,這個就是有自我意識。所以對治自我意識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無分別!因為有所得心,它必須要靠很多的分別去帶動它。所以你看天親菩薩,怎麼讚美這個初地菩薩:「無得不思議。」第一個無所得的智慧。

我們剛開始會建立一個善惡的概念,這個是很正常,但是你不能永遠活在善惡,因為你這個善惡還是有所得。你要從善惡的概念,要進入到無所得:就是說你該造善還是造善,你該斷惡還是斷惡,但是你不要有一種想要去得到什麼東西的思想,因為該是你的,就一定是你的,你不必多事,因果法則是絕對不會錯亂的。不是說:哦,你求,它才會有,就是你求,結果把因緣搞砸了,佛法是這個意思。你不求,你得到的是更多、更莊嚴,那你要去求,那對不起,你啟動了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的可怕,它擾亂了因果,第一個:因地,它擾亂第六意識,讓你的所有的資糧變成卑劣;更可怕的是第七意識,它向內跟第八識結合,把你所有的業力變成生死輪迴。

所以這個第七意識的可怕,內、外都干擾:向外干擾第六,讓你所造的善業是有漏;向內它干擾第八,把你的業力竄成生死輪迴。所以它的可怕是不得了的,它的影響是不得了的——內、外干擾。第六意識跟第八識都是依他起性,本來都是無辜的,就是第七意識——自我意識在那邊作祟。所以你看,整個唯識學第一個下手:就是除了一開始斷惡修善——資糧位的菩薩,一到加行位,就開始面對你的根本問題了——就自我意識了,一到加行位以後,所以這塊是很關鍵。

當然淨土宗也很關鍵,因為你自我意識太強的人,你要離開娑婆世界很難的。因為你這個一切法的執取太重,你很難放下娑婆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已經打滾太久太久太久,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一個一個對治:哦,這個是無常,把這個放下,A是無常的、B是無常的、C是無常的、D是無常的……不可能!你不可能把你過去所有的執著都放下,你只有一種情況:從根本上把這個自我放下,所有都脫落了。因為它都跟自我意識有關係,所以你要是夠聰明:擒賊要擒王,你不對治自我意識,那你就很忙了:「時時勤拂拭」,哦,這個鏡子那麼大,你慢慢去擦吧,真的,那你很辛苦,就是「修道多辛苦。」所以你沒有般若方便,你花的時間多,效果又差,你這個鏡子髒了很簡單:把鏡子拿掉就好了——「本來無一物」,它本來就沒有嘛!這一句話只有偉大的佛陀跟歷代的祖師說得出來,觀一切法空——就是最簡單的方式,你的心全部停下來。

所以臨終的正念就是這樣,你不可能一一的去:哦,這個是無常的、那個也是無常的……來不及了,臨終的時候來不及了!你觀察:這個都是無所得的,人生本來如夢如幻,你只要把那個自我拿掉,你來人生,你不是想要得到什麼,那只是一個因緣的流動而已,它只是業力的顯現,緣生緣滅的假相而已。在因果當中沒有一個自我可得,這個就是緣起性空。

所以你不斷的串習,臨終的時候,你就很容易。當你這個生命結束的時候,你就很快的從過去跳脫出來,去面對未來。如果你有所得心很重,你很難放棄過去,那你就沒有所謂的欣求極樂,因為你連娑婆世界都放不下,你前腳都踏不出來,那就沒有未來可言——一個人活在過去,你只好失掉未來。所以當你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很輕鬆的走出那個有所得那一關,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從娑婆世界走出來,你才可能進入彌陀的光明。你不可能兩個都要:哦,娑婆世界我也想要,阿彌陀佛光明也要,沒有這種人,因為這兩個是不兩立的。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會把它整個上完。那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們會安排一個研討,會把整個唯識的課程做一個研討。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