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四講)

我們上一堂課研討的是生死的業力,現在有一個問題,我們再把它補充一下,他說:師父,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最先入胎,往生的時候也是最後才走。那麼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同一個阿賴耶識嗎?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哪!你每一次投胎,你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壽命吧,或者幾天,或者幾年,或者幾十年,對不對?那你這個生命,一定有一些身口意的活動嘛,有這個身口意的活動,你一動,第八識就開始受熏。所以你不可能每一生的阿賴耶識都是固定的,不可能。它不斷的接受信息,你不要說每一生,你今天的阿賴耶識跟昨天就不一樣,一天就不一樣,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為什麼我們出生以後,都不能記得以前的事情?

其實阿賴耶識有很多種子,你今生只是你阿賴耶識很多很多種子其中的一小塊種子起現行。所以福報大的人他很難修出離心,他很容易被今生的美好的光景所騙,他以為他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福報大的人很容易起常見。

我要提醒大家,你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面最美好的一次,真的。你可能過去受生了很多三惡道,你也忘掉了,你剛好今生抽中了你最好的一塊業力出來,你今生是你無量的種子其中一小部分。佛陀用水泡做比喻,你想想看,大海的海水這麼多,它只是其中一個水泡。不要太相信今生哪!它是你很多很多生命的其中一小塊而已。你真的不要被今生的因緣所騙,尤其福報大的人,佛陀要我們修無常觀。

所以說因為你這個業力本來就沒有什麼相關性,你今生可能就是哪一生做了五戒十善的業,或者是上品、或者中品、或者下品,這個業力就表現出來。而第七意識的執著,它我愛執呢,第七意識的執著很特別,它不緣過去,也不緣未來,它只執著今生,所以這為什麼它不能把前生的自我概念延續下來。第七意識是很專心的,它隨所生所繫,得什麼果報,所以第七意識緣什麼像什麼,當你是螞蟻的時候,它就變成一個螞蟻的自我;當你變成一個國王的時候,第七意識就變成以國王為自我,所以它的這整個因緣,全部都在變化當中,所以佛法講無我,它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所以我這個地方補充一下。

好,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我們生命的反轉。前面是說明我們過去生留下的東西,生死的業力,自我的執取,那麼現在呢,我們來看看我們生命的一個反轉的願力。

先看第一道題:

師父於課堂中提到,對治第七意識要從第六意識下手,無法直接改變第七意識,其原因是否為第七意識的活動,是第六意識所表現出來的?

其實第七第六各有它的獨立自體了,從我執的角度它是兩塊:一個是第七意識表現出來的,這叫俱生我執;第二種我執是透過第六意識的分別才產生的,叫做分別的我執。一般來說,召感生死業力的這塊,是分別起的,所以俱生的這塊,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因為俱生的我執,它是比較平等的,這個第六意識的分別的我執,它是選擇性的。你看第七意識的我執,它是把所有今生的因緣都執著,執著為我跟我所,第七意識。但第六意識是帶有情緒的,你看我們第六意識凡夫的妄想執著,由妄想帶動了執著,你不可能所有都執著,你要先打妄想才會產生執著,所以它是選擇性的執著。第六意識的執著是選擇性的,第七意識的執著是平等性的,這第一個;第二個,第七意識的執著只緣現在,它不緣過去也不緣未來。第六意識就不一樣,第六意識是想到什麼就執著什麼。它可以執著過去,雖然這件事已經發生很久了,但是它第六意識還是揮之不去,它還是把它抓住不放,那個影像還是不想把它放掉,這個就是一種分別的執著。因為你不斷的分別它,你就加強你的執著力量。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的執著,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都有可能。我們一般來說你從往生的角度,你第七意識的執著先可以不管它,因為它不召感分斷生死,但是分別起的執著,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我們一般來說修無分別智,它主要是中斷第六意識的執著,就是帶有感情性的執著,這種一定要分別要打妄想,它才會生起執著。但是第七意識,真正第七意識的俱生的執著,你不打妄想,它也會在執著,那麼這一塊就不是我們能夠管控的,這個就太深了。那麼這個地方它也不滋潤分段生死,所以這塊放一放。所以我們要對治的是帶有妄想的執著,就是由妄想引生的執著這一塊,今生你要做這件事情。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請問一下,那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對治帶有執著的這個第六意識的時候,那情緒這個部分,像一般沒有學佛之前,我們可能受到某一個業力刺激,都會有情緒,那一般人可能的思維邏輯,就是說我不要某個情緒,譬如說痛苦的情緒、難受的情緒,我們就會在情緒上去做文章。但從唯識的角度來說的話,這個情緒是不是某種程度上,還是從第八意識由上而下刺激來的?所以情緒算是一個,好像是一個sign,就是告訴我們說:好,這個地方我要留意,我們著重的重點是改造思想,而不是在跟那個情緒打交道,是不是這樣子?

[師父答]:對對,因為你前生每一個人都有你自己喜好的東西吧,對不對?所以第六意識一旦分別的時候,它一定根據它的等流習氣,所以會越執著越重。你今天會喜歡這個東西,一定有前因,然後你又不斷的往這個方向走,它就執著就越來越重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修無分別智,就是把這個路給切斷。因為你越分別,它就越執著了,這有關係的。所以你分別心越重的人,就越容易執著了,這個是有關係的。

好,我們看第二題:

請師父開示,先把心送到極樂世界是怎麼送?

當然心是無形無相,沒辦法送。它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目標。因為第六意識,我們說過第六意識它有很多好處,但是作為一個修行者,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這個心識,不定性,所以你不發願的時候,你管控不了第六意識的,你如果不發願,你如果不把心住在來生,你就一定會攀緣今生。

所以佛陀為什麼要我們憶念呢?憶念佛陀、憶念淨土,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要不斷的憶念他。第六意識它除了造業力強,諸位要知道,它也很會去激發業力,它不是造業而已,它還會去潤生,你臨終的時候,你怎麼把你平常所有念佛的力量都把它集合起來,就靠第六意識的憶念,心生則種種法生,你臨終的時候,只要不想到娑婆世界、想到極樂世界,你就有可能往生。一個人最怕就是臨終的時候一直在想你今生的事情,就糟了,誰都救不了你了。因為你是心作娑婆世界,你的內心都在娑婆世界打轉,你怎麼上得去呢?第六意識是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我們不相信一個人你平常都沒有想到淨土,臨終的時候突然又想到淨土,你認為這有沒有可能?

沒有!

對!不太可能,這不合乎因果的法則。所以必須你的心要跟淨土要很熟悉,簡單講就是生轉熟,這個道路你要經常走你才會熟悉。有些人對淨土是很陌生的,這對你很不吉祥,一般人是這樣的,一般人他對佛號很熟悉,他對佛號有強烈的皈依心,但是他念佛的時候,他這個佛號沒有導歸淨土。

就是他念佛的時候,他相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他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他,但是他沒有想到說念這個佛號到底要去哪裡?他沒想這件事情,所以這個佛號變成沒有方向,他沒有願力,這佛號就沒有方向,最後在娑婆世界得到糖果。因為你沒有是心作淨土,它怎麼會是心是淨土呢?它怎麼會有結果出來?

諸位,所有的因緣都要創造,沒有一件事情是自然產生的,你就算感應道交,你也要做一些準備,是吧?阿彌陀佛成就這麼多的功德,但是你怎麼去把這個佛號引導到淨土去,信願然後持名。其實你如果要往生的話,你必須把娑婆世界放棄,說實在的就是這樣子,你必須要取捨,你不可能兩個都要,不可能。兩個都要,你最後結果就是沒辦法往生,所以淨土宗能夠成功,只有一個情況,就是背水一戰,把今生放棄,把心住在淨土,為來生而活,只有這種可能,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你對娑婆世界的攀緣減少了,執著減少了,它的生死業力自然就沉澱下來。

第八識的業力,最需要第六意識的攀緣來滋潤它了,所以你的心沒有到淨土,那你的心會在哪裡?你們猜猜看?就在娑婆世界嘛!是不是這樣?你還有啥去的?你不可能在不生不滅的空性嘛,對不對?你現在只有兩種情況,你還有其它情況嗎?你不是在淨土活動,就是在娑婆世界,兩種而已,因為你不可能達到無生。所以你在娑婆世界一活動的時候,那就把所有的生死業力給刺激了,因為你一分別就帶動執著,一執著就讓生死業力變得更有力量,它是互相有關係的。所以你不想刺激生死業力,你就必須把心放到淨土去,因為你必須轉移目標,你不可能無住,我們不可能說,我心完全無住,那是聖人的境界,你要讓心有一個住處,既然今生心要有一個住處,你就把心提早住到淨土去,這對你是非常有幫助的。為了來生而活,這個對淨土宗的人是最好的思考模式,提前為臨終做好準備。這個事情你平常就要做好了,你不要說到臨終的時候,再把心送到淨土去,送不去了,送不過去了,因為你太生疏了。

那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你的心要先到淨土,你的佛號才可以到達淨土。諸位,是心來引導佛號,很多人錯亂因果,以為佛號會引導你,如果佛號會引導你,那每一個人念佛都應該往生,而且這樣子也違背佛教的因果思想,一切唯心造就徹底被推翻了。我們要強調,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無量光無量壽,但是它沒有方向性,是你的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你的心來引導佛號,不是佛號來引導你,這個是他生的思想,這個諸位要很清楚。

[學員問]:師父,為了往生師父講過要斷相續心,我想這個可能主要指這個惡業。那現在有沒有說有些非惡業的,像一些業也要斷,比如說禪悅,如果說貪戀禪悅的話,是不是會障礙往生?就是說打坐的時候太快樂了,是不是也會障礙往生?

[師父答]:哦,禪定的禪悅,就是禪定有法喜是吧?就是禪悅為食的那個禪悅是吧?

[學員問]:對對對。

[師父答]:那怎麼樣?會障礙往生是吧?

[學員問]:對。如果貪戀這個禪悅,會不會障礙往生?

[師父答]:那當然了。娑婆世界,我剛剛講過,三界的快樂,三昧樂、五欲樂,都不能貪愛,因為它都是無常的。

[學員問]:那這樣講的話,因為禪悅並不是惡業,那就是說除了禪悅之外,還有沒有我們要注意的地方。假如說有人說為了往生,他不願與眾生結緣,他不參加放生,像這種東西,我們是不是有的相續心也要斷?

[師父答]:哦,放生啊!放生會障礙往生嗎?你貪愛放生,是不是?

[學員問]:可能也看發心,但是有的人,覺得這樣會跟很多眾生結緣,然後……

[師父答]:那沒事啊!你這個眾生結緣,你讓他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淨土,緣是可以結的呀!關鍵是你怎麼導航,導向它啊,緣沒有錯嘛!你看你本來就應該跟眾生結緣嘛!這個菩提心,問題是你要把這個緣往哪裡去導歸,關鍵你怎麼去引導這個緣,是不是?大乘佛法不否定因緣嘛!就是你要引導它嘛,善加調伏引導嘛!因為你不跟眾生結緣也不行,是吧?因緣沒有錯!諸位,因緣它可能對你產生障礙,它也可能是你的幫助,你要引導它。一個水,它可能氾濫成災,但是水也可能會變成灌溉良田,你說水有錯嗎?沒有錯。所以為什麼我們要發願,就是這樣,因為你願決定了,你的思考模式決定了,你的因緣會跟你的願跑。你不發願,那你的生命,就充滿了不確定,那就難說了!

[學員問]:師父慈悲!臨終的時候我們往生是有一個說法的,就是隨願發願,然後還有就是隨這個業力,然後第三個就是隨習氣,那如果沒有修淨土法門的人,那他沒有發願往生西方,然後他也沒有重大的惡業跟善業,那最後他就是隨習氣往生嗎?

[師父答]:也不一定。一般來說沒有業力的人,也沒什麼太大的習氣,那麼這種沒有重大業力的人,他的中陰身就會停留很久,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充滿了不確定。那麼這個時候,誰幫他做一些超度開導就很重要,如果他沒有重大的業力的話。

[學員問]:我的問題就是說隨習氣嘛,那我們做人應該有很多人的習氣,那應該是在來生的時候,應該是再做人嘛,為什麼佛說,我們再做人的機會很少呢?

[師父答]:呵呵,你的心裡面只有人的習氣嗎?是嗎?我覺得不應該那麼單純吧。不會那麼單純,我們有很多三惡道的習氣呢。

[學員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弟子想請問師父一下,關於這個發願,有沒有一個特定的儀軌,或者是說一個特殊的方式,這樣可以做一個堅定堅固的發願?

[師父答]:蓮池大師的發願文就很圓滿。

[學員問]:就是這個稽首西方安樂國……

[師父答]:對對對,他的很圓滿了。

[學員問]:就是等於說需要每天這樣念嗎?

[師父答]:你的願力簡單來說,第一個不能離開眾生,最好是跟眾生在一起,要挾帶眾生來發願,這最好,對不對?你因地有眾生,你得果報的時候,才能夠有無量的妙用,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不能離開淨土,是吧?願生西方淨土中;第三個不能離開成佛。這三個最好,你只要這個願滿足了三個條件,有眾生有淨土有佛道,這個願力就非常圓滿了。

[學員問]:是不是每天都要念?

[師父答]:對呀!每天發願,讓你的願更堅固。這個道路,因為第六意識它變化很厲害,你必須要慢慢的訓練它,走在一個你規劃的道路上。

好,我們再看下一個問題: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對第六意識的調伏應該從何種下手?

其實第六意識的調伏跟引導,每一個宗派不一樣。如果是聖道門,當然它往空性引導,往菩提心引導,往出離心引導,但是淨土宗的引導它當然引導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了,它不斷的教育第六意識,告訴它第六意識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娑婆世界雖然會給你快樂,但是你一定會付出代價。你要不斷的訓練,告訴第六意識有這麼回事,然後告訴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以從這個淨土宗的引導,它主要是兩塊,讓你放棄娑婆世界,讓你欣求極樂世界。當然淨土宗的願力,往生的願力,如果跟成佛的願力結合在一起,那是最好了,為了成佛而往生,這是最好的往生的概念,這種品位最高,對你以後到了極樂世界也最有利,你的因地的種子是最圓滿的。

所以我們這次在唯識學,講到修觀的時候,我們是把往生的願力、往生的思考,跟成佛的思考做一個結合。總之第六意識如果你不教育它,它會闖禍,第六意識,你好好教育它,它會創造無量的功德,看你,而且你的希望也就全部寄託在第六意識了。第八識它不歸你管的,它是業力這一塊;第七意識它就是給你做障礙的,它根本就不可能去歸你管的;前五識的感受,完全是第八識業力釋放出來的,它也不歸你管。所以我們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第六意識。

你現在有兩種選擇,你一是放縱第六意識,跟著感覺走,你想幹啥就幹啥,完全感覺,你想做什麼,你現在的感覺想幹什麼就順它,那第六意識就壞了。那麼第二種你就是必須教育它了,你先設定一個目標,讓第六意識跟著你的目標走,就是你聽我的,我的目標是什麼,我必須達到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目標,那你必須要不斷的訓練它。當然它會犯錯,但是你必須跟它溝通,你要很有耐性,每一次犯錯都要告訴它,你這樣子做會有什麼後果。第六意識是可以訓練的,慢慢慢慢它就聽招呼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道理就是這樣,你要有正見、正思惟,佛陀說了很多的法,其實就是讓你用來教育第六意識的,就這個目的而已了。

當然方便有多門,有些人他聽這句話很相應,就上去了;有些人他一定要聽到另外一句話,他才會喜歡。那你就必須要去try,你的根基是適合從哪裡切入的。佛陀法門很多,總而言之你在課堂上所聽的東西,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你回去用這個道理來教育你的第六意識,叫它聽你的,照你的規劃走,這個就是修行。

但是你不能把第六意識給完全停下來,有些人是把第六意識完全無想,這樣子第六意識變成原封不動,它就沒有改變哪!佛陀要你訓練第六意識,他可沒有叫你把第六意識停下來。你把第六意識停下來,你就是一灘死水了嘛,死水不藏龍嘛,你怎麼改變呢?這非常可惜了,你得到人身這是很大的機會,你把第六意識停下來,錯損菩提,喪失一個好機會啊!所以你必須要用觀照力,去調伏引導第六意識,讓它照你的目標走,照你的節奏走。當然你先要有一個目標,要不然第六意識今天這、明天那的,你要有一個目標,你要有個長遠目標,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短期的調伏引導,慢慢照目標走。當然它不可能一次到位,但是你必須很有耐性,法力不可思議,佛陀開的法藥不可思議。

有關這個教育訓練第六意識,有沒有問題?其實就是從第六意識那個想心所,想這是最關鍵的,你是怎麼想的,五十一個心所,第六意識的想心所最重要。它想錯了,那第六意識就毀了。

[學員問]:師父慈悲!我想問一下,那個第六意識跟那個心,是不是可以劃等號?

[師父答]:對對對,我們一般講心,就是第六意識了!一般講心,原則上都講第六意識多了,因為它活動力最強,造業力最強,它的思考能力也最強。一般我們講心,是講第六意識。

[學員問]:那這個有人講這個三魂七魄,那又跟這個八識有什麼關係?有人講往生的時候要三魂一起往生?

[師父答]:哦 三魂七魄,這是道家講的法,是吧?

[學員問]:對,就是有的法師也有講過,說往生的時候三魂……

[師父答]:經論裡面沒有這種說法,它講八識而已。三魂七魄,根據我所知是道家說的。

[學員問]:有沒有對應?

[師父答]:這個怎麼對應我也不清楚了,它們是怎麼區判的,反正八識就是八識唄。

[學員問]:因為有人講,往生的時候要三魂一起往生。

[師父答]:往生是要第六意識來引導第八識,第八識所有的業力,都必須要順從本願,讓它順從,你必須把第八識統一起來,只有第六意識做得到,這件事情只有第六意識做得到。現在問題不在業力這一塊了,所以蕅益大師說,第六意識你要善加引導的話,連造罪都可以往生,他說就算誤造惡業,速疾懺悔,也是往生的資糧。你看他講到這種程度了,現在諸位,關鍵不是說你業有多重,你的煩惱有多深,這個都不是問題,關鍵是你現在第六意識未來要怎麼做。現在關鍵已經不只是你過去做了什麼,而是你未來要怎麼走,第六意識是影響力最大,最有改變空間的。

淨土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只適用於淨土宗,它可以不管你的過去,但是它非常在乎你的未來。你是不是願意相續下去還是做出改變,它只論未來不論過去,但是如果這個業你繼續造作,你一定不可能帶業往生,這個業你帶不走。如果你還在造作的話,這個業它不可能讓你帶走,因為你不斷的在刺激它嘛!你怎麼帶得走呢?所以斷相續心,這個就變得很重要了,你要讓業力沉澱下來,你必須靠第六意識斷相續心,否則它業沉澱不下來,沉澱不下來,那就不是第六意識引導第八識了,那就不是隨念往生了,那臨終的時候就第八識引導你了,對不起,你把第八識養的肥肥壯壯的,你不斷的去滋潤第八識,臨終的時候,第六意識說了就不算了,那叫做引滿能招業力牽。所以你看你是要加強第八識的業力,還是要加強第六意識的願力,看你嘍!你現在都有機會改變,當然第六意識你不能跟它來硬的,我們講過智慧永遠是最重要的,你要跟它溝通,你要說道理給它聽,讓它產生勝解,它才會心甘情願的去做,才會在你規劃的道路上走過去。

好,我們看第四題:

師父您說對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後的生死業力一定比別人重,因為分別的我法二執,最需要第六意識的分別,所以用無分別智去對治它,但是一般人事的因緣又必須分別,兩者應如何平衡?

人事的因緣當然要分別了,但是你如果要斷除生死業力,又必須無分別。

佛教的無分別,我們明天開始,開始講無分別觀,就是怎麼去截斷生死的業流。無分別,它偏重在果報這一塊,它在因地是要分別的。就是說凡事盡心盡力這一塊要分別,這個事情該怎麼做,菩薩應該要善巧分別,但是成敗交給業力,不要在結果上分別。我們現在的分別是分別錯了,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我們現在都是在結果上分別,佛陀意思就是說,結果不要分別,因地你要如理思惟,要分別,是這個意思了。

當然這也很難,對不對?因為我們對成敗得失還是看得很重,對不對?那怎麼辦呢?懺公師父有個方法,他把人生分兩塊,第一個五十五歲以前,跟五十五歲以後。他認為你一個人到五十五歲,你的人生的因緣也就是這麼回事了,能夠進步有限,你就開始要加強無分別,人要開始要收了。人哪,收尾收的好比起步好更重要,尤其淨土宗很強調收尾,收心,你到五十五歲你再不收心,你這輩子就收不起來了。你心不收,你業力就收不起來,這兩個是一體的,你還在攀緣,你的業力就跟著你活動。我們一個人要面對生活嘛,對不對?但是我們要處理生命,生活是一時的嘛,我們讓今生活得好一點 這個是有需要嘛!身安道隆嘛!但是你也要考慮生命的問題,輪迴的問題,你今生不解決,那麼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所以按懺公師父的規劃,五十五歲以前重視生活,五十五歲以後開始處理生命的問題。我覺得從年齡上區分也挺好的,看看大家有什麼意見沒有?這一塊,生活跟生命。不過諸位,你要想到一個問題,你覺得你今生的成就是求來的嗎?是爭來的嗎?你認為,你認為這個說,你今生的成功,是因為我很多分別,所以我才這麼多成就,你真的這樣認為嗎?

對,不是的。

其實你不去分別,該你的還是你的。但這個道理很深哪!我們以前總是認為說,人要去分別,要去計較,所以你才會成功,其實我們很多錯誤的觀念誤導我們了,其實不對,你能夠能成功啊,是因為你有善業力,是你有福報,你不去追求,它也會成功。當然我所謂的追求,是結果去追求了。所以你要知道,其實你的快樂跟別人是沒有關係,你是在享受你阿賴耶識的善業,你該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福報,所以它無分別智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把結果看得太重要,因為這一塊你沒辦法改變了,它是一個成熟的業力。唯識的角度是阿賴耶識變現果報的時候你要認命,修無分別智,但是第六意識在攀緣造作的時候,你要小心。最好第六意識能夠根據你的規劃走,它重視因地,放棄果報,它的態度是這樣子的。

師父說到淨土宗要培養臨終的正念是什麼意思?

臨終第二念的正念!正念,第一念的正念不容易做到。諸位你相信你臨終的時候是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然後正念往生,你相信你會這樣嗎?

你相信!

哦,那你這個人很有自信!

因為我們平常除了憶佛念佛,也打很多妄想,是吧?你不是一天到晚呆在佛堂,所以我們的業其實錯綜複雜,我們的妄心也不可能完全都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有可能要假設一種情況,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可能業障先現前,顛倒妄想先現前,有沒有可能?絕對有可能。那麼你在這個時候怎麼產生反轉,就是培養第二念的正念。當然你如果說臨終的時候,一下子就進入狀態,像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一樣,一開始就身心很安祥,然後臉色紅潤,人家稍微助念一下就提起正念,就往生了,那恭喜你了,是吧?那你根本就第一念就是正念哪!但是有時候我們看《淨土聖賢錄》,有些人不是這樣子,他可能業障先現前,顛倒妄想先現前,但是他善根深厚,他產生逆轉。這一點我們也要注意,就是說你要從平常裡面就培養第二念,就當第一念起顛倒的時候,你平常就能夠提起第二念的正念。

第二念的正念,其實第一念我們很難控制,諸位,因為第一念很多都是我們過去的等流習氣,你要第六意識第一念就聽你的,我覺得有點強人所難,因為這個第六意識它有等流性嘛!它前生是什麼習氣,它今生還什麼習氣,所以你現在只能夠要求第六意識第二念聽你的,就不錯了。

[學員問]:這個正念,師父可不可以再稍微詳細?就是提起佛號嗎?還是說有更廣泛的解釋?

[師父答]:當然提起佛號是一個皈依,對不對?然後你要想到娑婆世界的一個厭離,極樂世界的欣求,要把佛號做一個增加的引導,你提起佛號,你還得引導佛號,你要做兩件事情,提起佛號是一種專注力,一種止,引導佛號是一種觀照力。提起佛號其實不難,但是怎麼引導佛號,這個就是很關鍵了,智慧的抉擇。

諸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提起第二念的正念,能夠破壞第一念的妄想,為什麼?為什麼祖師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為什麼不怕你打妄想,只要你肯覺悟就好,為什麼?

對了,因為真能破妄,就這句話而已!

你永遠要相信,當你覺悟的時候,你一個很重要的信仰就是覺悟是真實的,顛倒妄想是虛妄的。這種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光明出現的時候,黑暗一定會消失掉,所以現在關鍵是你怎麼培養一種覺悟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平常在打妄想的時候就有覺悟的力量,你臨終一定會有覺悟的力量。但是你說我要訓練到臨終的時候完全不打妄想,那是有點強人所難。我們一般的凡夫的臨終的正念哪,都是夾帶妄想,但是你妄想在調伏的狀態,就可以了。我們很難修到祖師的正念,業盡情空,萬里晴空一輪明月,所有的烏雲都沒有,一點妄想都沒有,不容易。你現在必須要訓練一種調伏妄想、引導妄想的力量出來,而不是讓你自己沒有妄想。

所以臨終的正念,在於第二念的正念。一般來說我們合理的推論,第一念,都是打妄想的,因為它等流習氣嘛!但是不怕,因為你雖然是第二念,但是你是真實的,光明的。妄想雖然走在前面,但是它是虛妄的,因為它是虛妄的心緣虛妄的境,創造一種虛妄的力量。

[學員問]:師父慈悲!末學見過很多老人家他臨終的時候進入一個階段是彌留的那個階段,很多第六意識都是很暗淡的,在這個時候還會有正念嗎?我看過好多都沒有。

[師父答]:我們晚年的時候,你要麼好好的活著,要麼就早點走。這個病痛的拖啊,這個不好,真的不好。因為你經常處在病痛當中,你第六意識慢慢就會,就剛剛你說的暗淡下來,真的是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要願我臨終無障礙,就是說因為你經常處在病痛當中,你這個色身影響內心,這個身心世界互相影響。因為你的心要產生活動,要依止根哪,所以你根身敗壞的時候,你的明瞭性也受到影響,某種程度也受到影響。那麼你長時間處在一種病痛當中,你可能病痛個一年二年還可以提起正念,時間久了以後你就難了,因為色身給你的傷害太大,你的心就慢慢的暗鈍下來,而且你長時間沒辦法聽聞佛法,病痛的時候你很難學習佛法,那麼你一個人不進步,它就只有一個結果就是退步了,這個就不好了。所以臨終的時候,晚年的時候,你可以早一點走,不能被病痛所拖延,這個很重要,因為拖久了,你臨終一定要怎麼樣?速戰速決!淨土宗最好就是速戰速決,趁你精神體力好的時候就往生,最好了。當然有些人是喜歡壽命長一點了,但是你要麼就健康的活著,真的是這樣,從淨土宗的角度是這樣子。

[學員問]:師父,請問一下,那怎麼創造速戰速決的因緣?

[師父答]:所以你要發願嘛,是吧?你願我臨終無障礙,你跟阿彌陀佛就是發願說我希望,這個願力不可思議,真的你發願,你所有的功德就往那個方向走,讓我能夠要麼我好好活著要麼就早點走。我跟大家講,拖下去是對你非常不利啊!你這種修行最怕一拖,一拖下去,你第六意識得不到很好的聞思修,聞思的智慧的加持啊,它就慢慢的退化、慢慢退化慢慢退化,到最後就是暗鈍,就糟了。當第六意識暗鈍的時候,你已經不能成功的引導第八識了,那就由業力來引導你了。反正臨終的時候,你要麼第六意識的念力引導業力,要麼就是業力引導你,所以你拖太久對你是非常不吉祥的。從淨土宗的角度,因為你的第六意識暗淡了,你失去了引導第八識的機會了,是吧?

[學員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剛才您有講過就是對治堅固妄想要用觀照的方法,能不能請師父詳細講一下,如何用觀照的方法,我想在自己修行的路上……

[師父答]:下一堂課會開始講觀照方法。我們下一堂課呢,講到第六意識有三種觀照,第一個對空性的觀照,破除妄想;第二個對菩提的觀照;第三個對淨土的觀照。我們後面會講到三種觀照,對你都非常重要,空性、菩提跟淨土,那麼下一堂課開始。其實我們前面都在講到業力的這一塊了,真正開始訓練第六意識,你生命真正的反轉,下一堂課開始了,三種觀照:空性、菩提跟淨土,那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