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我們講到甲二:主要教義。

我剛剛講到天親菩薩其實就是世親菩薩,翻譯不同這兩個是同一個人,但是我們有些人習慣講天親,有些人習慣講世親,都可以。那麼我們前面介紹的是整個唯識的一些師承,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唯識的一些基本的觀念。

那麼基本上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大乘佛法分成兩塊,兩個重點,一個談空性的,一個談緣起的,大乘佛法只有兩塊而已。

談空性的是什麼呢?比方說最有代表性的《金剛經》,佛陀從頭到尾全部教我們離一切相,說人生,它也不是色,也不是受,也不是想,也不是行,也不是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從頭否定到底,因為空性的目的,它是要你把生命歸零,回到你的生命的原點,回到原點很重要,你才有辦法重新出發。所以談空性的這一塊,大同小異了,不管它是從哪一個契入,反正它的目的就讓你離一切相。

但談空性這一塊問題不大,真正的問題在談緣起這一塊,相當的複雜,因為緣起甚深,那麼佛法談緣起這一塊呢,又分成兩個重點:一個講雜染緣起,一個是講清淨緣起。清淨緣起它的根源,是從真如出發,凡是你要讀高端的經論,比較尖端的經論,比方說《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都要有一個前題,都有一個前題你才有資格去學的,就是你相信你打妄想的心中,有一個清淨心存在,如果你不相信,你《法華經》白學了,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就是說,你不承認有真如,就沒有真如緣起了,簡單的講,你要讀《法華經》《華嚴經》,有八個字很重要: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相信妄想是虛妄的,你相信你的清淨心是本來具足的,你這一點信心你才有資格去學《法華經》《華嚴經》,因為它是從真如開展出無量的功德莊嚴,這個我們叫做清淨法緣起。

第二個講雜染緣起。就是從一種凡夫的心,染淨和合的心,我們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惡,充滿了不確定的心,開始去怎麼去修行,這個是我們唯識學說的,就是賴耶緣起,所以賴耶緣起沒什麼條件。那麼當然這兩個都很重要,一個是了解自己,一個是了解佛陀,這兩個都很重要。

甲二、主要教義  分三:乙一、總標述義。乙二、別明八識。乙三、結示法要。

乙一、總標述義  分三:丙一、心識分類。丙二、修學內涵。丙三、性相圓融。

那麼我們來看賴耶緣起,它主要的教義,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個總標述義;第二個別明八識;第三個總結,結示法要。

總標它的義理又分成三段:第一個心識的分類;第二個修學內涵;第三個性相圓融。

我們先看看

丙一、心識的分類:

唯識學認為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那麼到底我們的心有幾種差別相,先做一個分類,我們有一個問答,先看問:

[問:夫言正唯識義,約有幾種識?]

那麼在唯識的這個正確的義理當中,到底把凡夫的心分成幾個類別呢?這個問我們看他的回答:

[答:經論通辯,有八種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如《唯識論》云,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粗相故。]

那麼在大乘的唯識的經論當中呢,一般這個通就是一般的分別,是把凡夫的心分成八種,由淺而深八種,八種呢,就是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叫前六識,這個前六識呢,是攀緣外境的,那麼第七的末那跟第八呢,它們都不攀緣外境,這攀緣向內攀緣,攀緣自我,第七的末那第八的阿賴耶識,總共分成這八個識,這八個識呢在《成唯識論》當中,把它分成三類,它說這個心識所變現的相狀有無量種,就是我們的心裡面有業力嘛,這個心的業力有各式各樣業力變現出來的外境,外在的因緣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你看你找不到兩個人完全一樣的,沒有兩個人的生命是完全一樣的,就算你是雙胞胎也不完全一樣,因為你的業力不一樣。你過去生,你拜一百拜,他拜九十九拜,就不一樣了,是吧?

不可能兩個因地完全一樣,所以得果報不可能兩個完全一樣。所以從一種所變現的外境,那每個人千差萬別,但是能變現的心,原則上,我們的心態有八種,可以歸納的。

這八種呢,一般我們是把它按照它的性質,簡單的分成三類,這三類很重要喔,這個是天親菩薩的智慧。天親菩薩把八識在三十頌裡面,分成三類,你一定要把它分成三類,你才容易了解:第一個異熟,第二個思量,第三個了境。

那麼異熟是什麼呢?

那是第八識多異熟性故。這個多是什麼意思呢?多分,第八識的功能很多,它也可以說是含藏,也可以說是異熟,也可以說是阿賴耶我愛執藏,它有三種功能。但是為什麼天親菩薩給它一個異熟呢?因為它最主要的功能,最能代表它的,最多分的就是異熟為主。

異熟簡單來講就是因果,就是果報的意思,為什麼叫異熟我們待會再解釋,就是它是一個果報識,你所有生命的果報,都是由它變現出來的,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你的生命體,它是我們生命的大倉庫,這多異熟性故。

第二個思量。

當我們的生命出現的時候,你出現一個果報,你可能是一個男人,也可能是一個女人,那麼你一出生的時候,你的內心世界,就會有一種自我的概念,那個自我概念是誰呢?

就是思量,我愛執。

你很自然會有一種自我概念,我可以去造業,那麼最後也是有一個我來得果報,這種自我概念就是思量,恆審思量,它能夠對它這個生命體,產生很深入很相續的觀察,而產生一種自我概念。

第三個是了境。

這個了境呢,依止這個自我,去了解一切的外境,去受用一切的外境。那麼去了解外境是誰呢?是前六識,當然主要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廣泛的攀緣,就是你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它就分成三個:一個是負責變現果報,一個是在果報裡面產生自我概念,第三個是去了解外境,有三種異熟、思量、了境。

好,那麼這個概念有了以後呢,我們來看看這個左邊這個講表,這個講表非常重要,你這個講表要全部弄通了,你整個唯識學的概念就建立起來了。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右邊有一個白白的圓圈,這個請大家在上面寫真如兩個字,這個是真如,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這個真如我們解釋一下。翻到講義的第十面: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第十面右上角有一個性,這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往左邊跑一念不覺,就是眾生的情識,就是八識了。真如它有兩個方向,當它覺悟的時候,往上走的時候,那叫作功德莊嚴,真如當它是一種覺悟的時候,當我們是稱性起修,從空出假的時候,那這叫功德莊嚴,它是往上;真如當它墮入了一種迷惑墮落的時候,那就變成八識,那我們這個課程呢,我們不談真如覺悟的時候,是講真如已經墮落了,真如一念不覺以後的我們凡夫的世界了,所以真如如果它往上的話呢,就是往右邊一跑的時候,那就《法華經》《華嚴經》的境界了,那麼真如往左邊跑,就是我們的八識的內涵。

那我們談談什麼是真如呢?

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清淨本然,週遍法界!清淨這兩個字很重要喔,不管我們無量劫來,打了多少的妄想,但是我們的心,還是清淨,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這個清淨的重點就在這兩個字,叫本然,這兩個字太重要了!就是說它這個清淨,它不是你修來的,它是你本來就清淨,修來的清淨是對立的,因為你這個清淨你就不是雜染,你看一張白紙,它的清淨是一種對立性的清淨,你用墨汁去潑它它就黑了嘛,但是虛空的清淨呢,它是圓融性的,虛空也可以容納白色,也可以容納黑色,所以虛空的清淨是圓融性的,因為它離一切相,所以清淨的意思就是說,它不是雜染,它也不是雜染相也不是清淨相,它是離一切相這叫清淨,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它容納一切的善惡,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因為它離一切相,以它無住的緣故,所以它週遍法界,這是它的體性。

它的作用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的作用有兩塊:

第一個寂靜,因為我們的心本來是無所得,你不可能抓住任何東西,你看我們追求物質,總有一天你會厭煩,為什麼?因為你已違背你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沒有相狀的,你一定要追求相狀,你最終的結果,就是跟本性牴觸了,因為你本性是寂靜的,它無所得,你只有放下,你才能夠合乎你的本性,而不是去追求,所以它的本性的第一個特點,它是寂靜的,它無所得。

第二個呢,它是有照了性的,它是有願望的,它是有作用的。所以三世諸佛就是因為證得本性,他才能夠一方面安住空性,一方面能夠從空出假,到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這是它有寂跟照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就依止在這個清淨本然的一個體性上,這個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就像水一樣,我們本來具足的,那麼這是第一塊,真如。

我們先談談我們還沒有一念不覺之前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真如,但是我們當然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現在是一念不覺以後呢,我們回到講義第九面,已經變成了八識了,所以從真如一念不覺墮落以後,我們必須要務實的去了解自己了。

那麼我們怎麼了解自己呢?首先我們把我們的心識分成三大塊:第一個第八識,異熟;第二個第七識,思量;第三個是前六識。

前六識的了別就是這個第九頁的講表,左邊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那麼這個就是我們整個八識的活動狀態。好,我們簡單的解釋一下,這個八識的一個功能。請大家翻到講義第十面來,首先我們了解八識,先看我們最深沉的最根本的,第八識叫異熟,第八識它有兩個功能,一個叫含藏,這個藏就是收藏,像倉庫一樣可以收藏一切的東西;第二個叫異熟。

含藏是約著因地來說的,第八識能夠收藏我們無量劫來所造的善惡業力的種子,我們每一期的生命都是生滅變化的,比方說你昨天已經消失了對不對,但是你昨天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消失,你所走過的痕跡第八識全部記錄下來了,行為消失了,但是你的功能,你昨天所做的任何事情,你所講的任何話,全部被記錄下來了,一個都跑不掉,第八識就有這個本事,它不是僅僅把你昨天記錄得好好的,它把你無量劫的生命的每一個時間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全部記錄下來,所以它含藏你無量劫來的過去所造的任何的功能,所想的也包括在裡面,身口意三業,但是一般來說我們講業,從唯識的角度要付諸行動才算業,沒有付諸行動的,這個業不能成形,唯識的定義是身口意三業,要付出行動,要付諸口業跟身業,唯識才認為這個業是完整的。起心動念這個業在唯識學的定義它是不完整的業,這個我們後面會說業的形成,當然從《楞嚴經》從比較高端的這個經典裡面,有些是把起心動念就安立做業,唯識學是不同意的,唯識學是付諸行動才有業。

那麼總而言之你過去生所有的身口意的活動,第八識全部保存下來,所以它第一個功能是含藏,但是它不是含藏而已,它會把它釋放出來,這才可怕,它會把這個功能把它成熟,再釋放出來叫異熟,就像說土地,你看你在土地裡面播下一個蔬菜的種子,這個土地它可以把這個種子把它含藏起來,然後用它的礦物質去滋潤這個種子,讓它慢慢的發芽,產生枝葉花果對不對,這個土地是不是有成熟種子的功能?你本來是個種子,怎麼會變成蔬菜呢?因為有土地嘛對不對?所以土地是不是有成熟蔬菜、成熟水果的功能對不對?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子,我明明給你的是一個業力的種子,你怎麼變現出一個人出來,變現一個果報,因為阿賴耶識有本事把你的種子轉換成果報。

就像這個電飯鍋,諸位你看我們早上煮粥,你說我昨天晚上放的是米,早上起來為什麼變成粥呢?因為這個電飯鍋把它成熟了,它有本事把它成熟。阿賴耶識也是這樣子,給你的是一個業力種子,怎麼你把它變成果報呢?因為它有成熟的功能,所以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保存種子,第二個把種子成熟變成果報,這兩個功能一定要記住:一個含藏一個異熟。因地上你有本事造業,它就本事把它收藏起來,多多益善;第二個等到你業力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就把它變現出來。

當你是善業起現行的時候,第八識把它變成一種快樂的果報;當你的罪業起現行的時候,它就變成一種痛苦的果報,它會把它變成果報,這是第八識的兩大功能,含藏種子、變現果報。

好,我們來看看變現果報,是怎麼變現的,這個熟為什麼加一個異呢?因為它因地的種子,轉換成果報的時候,有三種變化,這個異叫差異。

第一個時間上產生變化了。

諸位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你知道你該感謝誰嗎?對!跟你沒關係喔,跟今生的你沒關係,你要感謝前生的你,不是你今生有本事,是前生的你有本事,因為它因地造業的時候到得果報,它是隔代受報的,它時間上有差異——異時而熟。你今生所造的業,絕大部分都是來生才能得果報,因為它要經過成熟。你看你種稻米,你春天種下去,你什麼時候開始成熟呢?秋天才收割。所以你如果說我今生很努力的修善我還是如此的痛苦貧窮,你不要怕,你今生的善業來生即將出現,因為你要給阿賴耶識一點時間,它必須要成熟,它要慢慢的煮才能夠成熟,你的業還沒有成熟。所以異時而熟就是說阿賴耶識把因地轉成果報的時候,它因地造業的時間跟得果報的時間,它有時間差的,可能差一代也可能差兩代也可能差三代,所以它是異時。

第二個異類。

這個類就是它的性質改變了,因為因通三性果為無記,你看你造業的時候,因地造業的時候,有善惡無記對不對?果報沒有善惡,果報全部是無記的,沒有善惡。那我問大家,痛苦的果報是善是惡?

它沒有善惡,它只論苦樂,果報,你不能夠說痛苦是一種罪業,那麼這樣子的話,痛苦是一個罪業,這個罪業又招感一個痛苦,那就糟了,罪業是有招感性的,那這樣你一個人造了罪業得到痛苦的果報,這個痛苦的果報又變成罪業,那叫一因多果了。一個人痛苦他可能自甘墮落,一個人痛苦他可能奮發向上,所以痛苦不決定是善,也不決定是惡,看你是怎麼面對它,所以果報全部是無記。

諸位,果報只論苦樂,就是可樂的果報跟痛苦的果報,如此而已。到底你在快樂當中你會向善還是向惡,答案是不一定,因為這個果報都沒有善惡,所以它造業的時候是有善惡,但變成果報的時候,變成沒有善惡性了,所以它的性質怎麼樣?改變了,異類而熟。

第三個變異。

它的數目產生變化了。你今生布施三寶一百塊,你來生一定得到一百塊的果報嗎?不一定!對!這跟你的心態有關。你是一種非常歡喜心,非常的意樂來布施還是很勉強的布施,這個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你這個業種子種下去,到底這個最後的水果會開得多大,數量有多少,這個未來充滿了變數,會受你的第七識跟第六意識的激發的影響,後天的影響很重要。所以你造業的時候跟得果報的時候,這個數量產生很大的變化了,這跟你的心理素質有關係,你是不是發菩提心,還是以這個自私的心,都有關係。所以呢,因為你因地到果報成熟的時候有三種差異:異時、異類、變異,所以我們在成熟前面加一個異,來解釋它的因到果有很大的差異,有三種差異。其實這個異熟簡單講就是果報的意思,它是一個果報,它負責變現果報。

這是第八識,第一個收藏業力,第二個變現果報兩種功能。

好我們看第二個第七識。

當我們一個生命出現的時候不管你是一個螞蟻或者是人或者貴為天人,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自我來操作它,對不對?這個自我是誰呢?就是第七意識的思量!

思量,它跟第六意識的想像有什麼差別?它有三種特點:第一個它專一,第二個相續,第三個堅固。

它對於這個自我的概念是非常專一的,它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第七意識只有對自我有興趣而已。

所以第七意識它不造業,它也不起善惡,它的思想活動是很專一的,而且很相續的,不管你白天黑夜,你看諸位你們看看你們做夢的時候,你們夢到很多的相狀,你可能夢到你是個國王或者你是一個乞丐,我問你,你在夢中的時候,你夢到那個相狀,你有沒有一種自我的概念?還是有嘛,對不對?可見得我們的第七意識晚上都沒有休息,第六意識可能完全休息了,第七意識還在活動,所以第七意識的活動是相續的,它從來沒有停止的,我們這種自我概念沒有停止的,就算你昏迷了,完全進入一種無知覺的狀態,第六意識完全休息了,你自我概念還是在,除了你變成聖人以外。所以第七意識的可怕來自於它相續。

第三個特別的堅固。所以它最後的結果產生兩個,對外產生法執,對內產生我執,這個是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它沒有善惡,它沒有善惡概念,它也不造業,它只做一件事情——思量,產生一種我法二執。

我們再看第三個前六識。

這個是很粗淺的叫了別,明瞭跟分別,明瞭是指前五識。前五識它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像你眼睛看到一個歡喜的東西,你產生一種樂受,你耳朵聽到不歡喜的聲音,產生痛苦的感受,對不對?前五識的感受完全受業力的主導,如果你前生善業強,你今生從小到大,你得到的感受,快樂的感受多一點,痛苦的感受少一點;如果你前生罪業造得多,你從小到大,今生痛苦的感受多一點,快樂的感受少一點。所以前五識完全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它也不論善惡,沒有好壞。

真正好壞的在第六意識,你的想像,你做的是一種正確的想像,跟錯誤的想像,如理思惟跟不如理思惟。所以一個人的善惡是從第六意識開始區別,就是你接受這個感受以後,你是怎麼想的?當你在痛苦的時候,你是怎麼想?你可以選擇怨天尤人,你也可以產生自我慚愧,所以這個第六意識,它接受到前五識的感受的刺激的時候,它產生想像,最後想完以後落入了一種第七識的執著,最後藏到第八識變成種子。

但是,諸位要知道在我們八識當中分成三類,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異熟、思量、了境,你們猜猜看哪一個最重要?主導性最強是誰?

第六意識。還有呢?對!第七意識最重要!

我說明一下,雖然第六意識管善惡,對不對,但第六意識有個問題,第六意識是生滅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在一起,第六意識做不出很大的善惡,做不出來。你看我們一天打很多妄想,我們百分之九十的妄想都沒有付諸行動,對不對?我們也曾經想要做壞事,但是你有去做壞事嗎?沒有,因為你沒那個膽量,那個膽量是誰?也就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會給你膽量——思量。所以凡是沒有帶執著的妄想,這個我們都不要太在乎,真正障礙往生的,都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個要注意喔,第七意識很可怕的,第七意識它夾在第八跟前六中間,它向內主導第八意識,它主導你的業力,第八意識是管業力的,向內主導第八識,向外主導你的思考模式,主導你的第六意識,這個是我們凡夫的執著。

這個執著有二說,當它是好的執著我們叫做堅持,願力,這是好的東西哦,我一定要去拜八十八佛,我每天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功課做完,這是不是執著?是!但是我們不給他叫執著,我們叫對佛法有堅持,其實這是第七意識了。所以執著用到好的地方呢,叫做堅持,叫做發願,但是他起顛倒的時候,我們就叫執著了,這第七意識很重要了,第七意識是產生一種強大的業力,完全靠第七意識——恆審思量。

如果你有志要往生的話,你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不要去注意妄想,我們大部分的妄想,你一天打的妄想,百分之八九十的妄想對你往生都不產生障礙,因為他打完就忘,他沒有根,他只是一時的惡念。但是你讓惡念產生根你就要注意了,就是當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二個結合在一起,跟你的執著,我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這個惡念是有根的惡念,一定障礙往生!

很多人修行根本找不到重點,你還在對治妄想,其實妄想不障礙你往生,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它有兩個特點: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第一個經常性的思想,你這個念頭經常打,而且你打這個妄想的時候是深生好樂,內心堅固,不可動搖,這個念頭一定會影響你來生的生命。所以真正在影響我們的是第七意識的思量。當然問題在哪裡,第七意識它沒辦法改變,它是多生多劫養成的習慣,一種性格傾向。

但是第七意識有一個缺點,他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他必須要靠第六意識來調整他,所以我們修行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我們的目標呢是改變第七意識!

我再講一次,我們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識的思惟觀照,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第七意識的執著,把它對不好的執著改成對好的執著,叫做發願。

所以我們整個八識大家很清楚了,我們分成三塊:第一個管的是業力,第八識什麼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惡,他只是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第八識就管業力,管因果這一塊的;第二個管的是執著;第三個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三塊,這個很重要。

有沒有問題,這三個有沒有問題?你只要把這三個弄清楚了,今天的課就差不多了,可以了。

請說!

[學員問]……

[師父答]:前五識沒什麼作用,前五識就是享受快樂跟受用痛苦,感受是沒有什麼作用的,關鍵在第六意識——你的思考模式,就是我們沒辦法去主導人生對不對?但是你可以去解讀人生,面對人生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因為你今生的生命,是前生的業成熟變現出來的,我們不能夠去選擇人生,你說你能夠去選擇你的父母嗎?沒辦法!你可以選擇你的子女嗎?沒辦法!

那人生有什麼是我可以主導呢?

你可以主導的是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你去解讀它,這個就是你的智慧水平,第六意識了,關鍵在這裡。唯識學你要稍微想一下,要動腦筋了。我們以前可能讀了淨土學,讀了一些比較高端的經論,都是了解佛陀,對不對?所以你學得很輕鬆對不對?但是這個課程不輕鬆,了解自己是最不輕鬆的,但諸位其實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永遠不可能改變自己的,真的!你不能夠在佛法修觀,永遠只觀現前一念心性,含糊籠統,現前一念心性是一種整合性的,你要把它區分出來,從心性再觀進去,八種功能,八種功能找到它的盲點在於執著,每一個人都有盲點,有些人執著財,有些人執著的是財色名食睡,各有各的執著,而造成你今天生命有很多不同的傾向。為什麼你今天遇到事情你會選擇這樣做,他會選擇那樣做?那就是你不同的執著嘛,過去生留下的盲點太多。

所以這堂課你必須要怎麼樣呢?了解自己,當然,佛法是講平衡,如果你《唯識學》學完以後,你看到你的八識,你覺得很有挫折感,那你趕快去學《金剛經》,把《金剛經》讀一讀,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平衡一下,你平衡一下,因為這個東西本來是虛妄的嘛,但是你一天到晚讀《金剛經》,本來清淨,你產生高慢了,你說我好像什麼毛病都沒有,請你讀讀唯識,你就知道你很多的毛病。所以佛法裡面有鼓勵性的佛法,有務實性的佛法,你兩個都很重要,有些人專挑鼓勵性的佛法學習,他從來不面對自己,這裡以後會有問題!

你的盲點病根,你今生會輪迴你一定有問題,是不是?你病根不拔掉它永遠在,它不會自動消失掉!諸法因緣生,你沒有創造一個讓它消失的因緣,不可能消失掉,你帶著病根來念佛,所有的佛法都被你染污,所有的佛號全部變成有漏,帶有病根的佛號,每個佛號都帶有業力,不是佛號有問題,是你的心態有問題。

因為你的佛號是從你的心釋放出來,所以唯識學雖然複雜,但是這是我們必經的過程,你只有透過唯識,你才能夠務實的了解自己,找到你的盲點,然後勇敢的面對它,用佛法的藥去跟自己溝通改變自己。

我們這個課程有二十一堂課,我只有一個要求,我不敢要求你回去再去複習,我不敢這樣要求,但是我希望你不缺席,每堂課都很重要,你如果缺席一堂課,你可能會趕不上我們的進度,因為他唯識學是層層節節相扣的,你一堂課沒有聽,你下次來就跟不上,如果你把我二十一堂課聽完,然後你每一堂都有到,然後不要打瞌睡,上課可以打妄想但不可以打瞌睡,那麼我相信你對唯識學,會有基本認識,應該會有基本認識,你大概對你自己過去做了些什麼事,你過去對什麼事特別執著,你就基本上了解了。其實唯識學是帶你回到過去,你過去到底做了什麼事,變成現在的你。

淨土宗是談未來,淨土宗是講你未來要去哪裡,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不處理過去,你就沒有一個好的未來,因為你不能成功從過去跳脫出來,你根本談不上未來,永遠被過去抓住。所以唯識學是成功的帶你進入到內心世界,看看你過去到底做了什麼,留下些什麼痕跡。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我們對過去只有概括承受,但是你可以重新的去調整它,我們可以開創未來,但是開創未來的前提,你要先了解過去,一個人不了解過去,你沒有資格談開創未來,你永遠活在過去,因為你不可能改變,你昨天跟今天一樣,今天跟明天一樣,你怎麼開創未來?

所以唯識學它就是帶你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知道了以後,你才有資格說我將往哪裡而去,未來你才可以做主,當然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我說過,如果你覺得學完唯識以後,覺得自己非常不堪,有重大的挫折感,當然回去好好拜懺,另外你可以讀讀《金剛經》,讀讀《法華經》讀讀《華嚴經》,看看未來的你充滿了希望,所以你平衡一下,這個性相二宗,可以平衡一下。

那麼我們第一堂課,先簡單的把這個綱要,跟大家介紹,我們明天會把這個表,再複習一下,那麼我們今天講一個綱要,明天開始就慢慢把它展開,什麼叫異熟什麼叫思量什麼叫了境,開始細說,我希望大家把唯識學,你把這個教理用來觀察自己,你很快可以了解自己,你不要把它當做一個教法,就是當做一個了解自己的一種法門,你往內心去找答案,你這個課程會非常受益。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