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七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那麼我們這一堂課,就是一個研討課,今天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談一談淨土宗的修學重點。

我想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佛法修學的法門是廣大的,所以當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門,它的重點在哪裡?

基本上淨土法門跟聖道門,有些法門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標是不同的。

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最關鍵的一個重點,就是了生脫死這一塊。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那麼當然如果這兩種選擇,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都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到了末法時代,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因為你離佛的時間越來越遠——去佛久遠。

那麼我們離開佛世的時間越久的時候,會發現兩個狀況:第一個魔強;第二個法弱。

就是這個干擾我們的因素越來越多了;第二個我們接受佛法的這種力量、時間、因緣越來越少,就是這個世間上,宣揚佛法的因緣越來越少。

所以在末法時代,如果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障礙太大。在末法時代的修行有四個字是很重要,叫做內憂外患。當你在娑婆世界得果報的時候,你內有煩惱的干擾,你經常打妄想,這個你沒辦法控制的,妄想打久了就產生煩惱了,因為這個妄想會讓你產生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一個人一旦對立,要麼就是喜歡,要麼就是討厭,兩種情況。所以你經常打妄想的結果,就很容易讓你結成一種煩惱,這個對你修行是一種障礙——內憂。第二來自於外境的刺激太大。如果這個世界上大家都放逸,你就很難修行了,因為它形成一個強大的共業,套一句印光大師說的話:這個魚想要往前走,但是它那個逆水的力量太大。所以我們每天在佛堂裡面做功課,離開佛堂以後接觸外在的環境,基本上,頂多把我們佛堂的功德抵消掉而已。所以每天都在抵消東西,我們很難保持進步,因為它來自於逆境的干擾太大。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你必須要面對內憂外患,而這個是不可避免。

第二個:時間太短了。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給我們的壽命太短,扣掉我們日常生活的耗損,你剩下的時間太短了,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你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你不得相續。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到下一個果報體投胎的時候,你不能馬上把你今生的修行,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一加一不能等於二。這個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其實一個人善根最強的時候,是晚年的時候,你的修行、你對人生的體悟、對佛法道理的理解,是最巔峰的時候,但是你死掉以後,你在來生得一個果報的時候,你要經過一段摸索期叫做隔陰之迷,你不能馬上把前生的善根啟發起來。所以死亡對我們的傷害太厲害,就是說它中斷了我們前生跟來生的一種相續的力量,所以構成一加一不等於二。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它有三大困難要面對:第一個來自於內外的障礙太大。雖然我們不斷的努力,但是障礙太大呢,往往把我們衝回原點,所以在娑婆世界你經常有挫折感;第二個時間太短;第三個不得相續。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選擇到淨土去,這是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選擇。因為這個眾生已經形成一個非常不好的共業了,這個磁場,你改變不了眾生,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最後是世界改變了你,所以選擇暫時離開,這個是菩薩不得已的選擇。

那麼你選擇到淨土去,這就面對一個問題了:就是你必須要跟佛陀感應道交。沒有人能夠離開佛力的攝受,憑你的力量到淨土去,不可能!所有人到淨土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法身菩薩以前的眾生到淨土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佛力的攝受!所以來自佛陀的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沒有一個人憑你的力量到淨土去,沒有一個人。所以你必須去啟動佛陀的力量,這個力量本來就存在,誰能夠找到那個啟動彌陀的開關,誰就到淨土去了,諸法因緣生嘛。

那麼臨終的正念,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是所有人努力的共同目標了。不管你是走專修的、不管你是走圓修的,總而言之淨土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你臨終必須保持正念,以念力來感動佛力。

臨終的正念,在唯識學,它基本上有三個重點:

我們一路從唯識學來呀,第一個:懺悔罪障。我們淨土宗第一個,你要處理你的業力的問題,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很多老參長時間在心中修觀想,忽略了業力的問題,這個是不對的,因為你還有很多的過去,我們是夾帶過去的因緣來修行,你今生可能沒有重大的罪業,但是我們每一次的受生,都會留下一些問題。

懺悔罪障當然這個地方,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的不一樣。聖道門的懺悔罪障,是為了要保住人身。因為他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增上,他必須要保住人身才能夠不斷的進步,所以他的懺悔業障是針對來生來懺悔;淨土宗的懺悔業障,是針對於「願我臨終無障礙。」我們臨命終要提起正念,以及要面對心中很多的妄想的干擾,你絕對不允許在臨終的時候,業障起現前,否則你根本沒辦法做了。如果業力再來干擾你,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不能要求說:臨終的時候,所有的善業起現行來幫助你,這個可遇不可求,起碼它不要來障礙你。

所以有鑒於此,淨土宗的人,必須要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把重大的罪業懺除,讓它沉澱下來,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處理你無始劫來的殺盜淫妄的重大業障,這個是為臨終做的第一件準備工作。當然要以弘一大師跟蕅益大師的標準:懺悔業障的工作是要滿一年、加行滿一年,你要有一年的時間專修懺悔,當然這個懺悔當中還包括皈依,不是說你在佛前發露一下就可以了,你要有一個法門,你必須有佛、法、僧的力量,你要有一個八十八佛、或者大悲懺、或者拜阿彌陀佛,你必須某種程度有三寶的加持,才能夠做到的,所以你的皈依也很重要;第三個:發願。你要對未來要永斷相續,持戒、發願永不再犯。

這個是我們在臨終的正念:

第一個要做的事情:你必須找出時間好好的做這個功課,懺悔業障的功課。

第二個:就是依觀發願。沒有一個人往生,是臨終才想到要去那裡的,不可能。所有往生的人,他早就知道他要去哪裡,一定要先有一個人生的規劃,你不能到臨終才決定要到淨土去,你不可能做到的。

思想的改變,一般人,利根人不講了,那種頓修頓悟的,絕大部分人的思想改變,都是點點滴滴的,就像一棵樹,你要把它從東邊搬到西邊去,那是慢慢慢慢的搬動的。我們無量劫來會在娑婆世界得果報,就是因為我們對娑婆世界是有貪愛的。所以幾乎所有人的思想是要修正的,正常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正常人,除非你是大善根的,你根本不需要今生修行,你佛號提起來就馬上往生的人,這個人前生是大善根,他前生修得很好,他本來前生就該走了,一時的糊塗,所以他今生對他來說,他有沒有修,對他影響不大,但這個是特例。正常人你要往生之前,你的思想是要調整的,你沒有調整,你是往生不了,正常人。

所以你不斷的在佛堂當中的思惟觀察,慢慢慢慢調整你的心態,從貪戀娑婆,然後把它轉成欣求極樂,就是思想的改造,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讓你的生命只有一個目標:我一定要往生!你別無選擇。思想的改造,你必須從道理上的覺悟,誰勸你都沒有用的,因為別人勸你的東西,對你來說是外來的,它對你的影響,可能只是一句話而已,但是你真實的從道理上的覺悟,發自內心的力量那才是你真實的力量。所以佛陀講很多的道理,你必須把它做一個會歸,不斷在心中不斷的跟自己溝通,用現在的道理跟過去的你溝通,讓你的思想從貪戀娑婆而轉成欣求極樂,這個就是你要做的第二個功課:思想的改造。

第三個是最關鍵的:會歸佛號。大乘佛法的操作,我們前面講過,你要知道它的開合,你看那個菩薩他整天忙這忙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是法法消歸菩提心;淨土宗是法法消歸佛號,要會歸佛號。我們所拜的任何的懺悔、我們所修的觀行,你要觀想這個完全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會歸到這句佛號。就是你要告訴你自己:有這句佛號,我一定可以往生!我們在發願的階段,是我一定要往生;當你會歸佛號的時候,你從我一定要往生,提升到我一定可以往生!所以從這個唯識的角度,我們淨土宗,你有志於追求臨終正念,要做三塊:第一個懺悔業障;第二個依觀發願;第三個會歸佛號。

我們先把這個淨土宗的修學,做一個總相說明,我們待會再來回答個別的問題。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也就是說臨終的正念是要準備的。

我想就是說,成佛之道,其實它是很多選擇的。佛法它跟其它宗教不同就是說:它回家的路,它「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是說我們從一念清淨的心,迷真起妄以後,我們現在回到我們原始的家,它不是一個選擇。所以就是說的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當然你要選擇一個你認為最適合你的法門,那這個就沒有對錯的問題了。

淨土宗的正念,我再強調一次,它不是偶然出現的,它是要刻意去栽培的,因為你沒有這種正念,就是說它不是你原來的東西,如果你學唯識你會覺得,我們的心是跟娑婆世界相應的,它所有的活動,絕大部分是順從娑婆世界的。所以淨土宗的正念——順從彌陀的本願,我再講一次,是刻意栽培的!如果你沒有栽培,對不起,你就沒有這個東西了。它是要去準備,它不是偶然出現的。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上次師父提到那憶佛裡面,有用光明想跟蓮花想,如果說我要加修這一塊,當方便助行的話,我可不可以說,因為你要去觀想它不容易,我可不可以譬如說找一個佛像,我自己感覺是有人在那邊,然後每天看著它,就有時候這樣兼修的話,這樣是不是可以比較容易去憶佛?要不然的話要觀想就不大容易做得到。

[師父答]:對對對,但是你在觀佛像的時候,你要先離相,然後再觀相,就是你不能太執著。所有的觀相念佛,一定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你不能住相。我上次有好像給大家講過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個大專生,參加懺公師父的大專齋戒學會,他就專門看佛像,結果他看到最後,他覺得佛像,阿彌陀佛對他微笑,這不對啊!你這打妄想了,是吧?我們在觀想的時候,一定記得:一定是要「借相修心」,修你的往生的心。就是說這個相狀本身只是讓你借來用的,它沒有太大意義,「借相」修願力、「借相」修你的信心,所以你要往心中去會,而不是注意它的相狀有什麼變化。

[學員問]:所以師父的意思是說,比如說我們在拜佛看著佛像,就要會歸到自己用般若去觀想,它這個東西是功德,要會歸菩提心,用這樣子來做。

[師父答]:會歸到你的信願,你的深信、切願、持名會歸這句佛號。

[學員問]:是。師父第二個問題我請教一下,就是師父在那個《楞嚴經》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識,是一個往內歸就是不生滅,往外就是攀緣,那這個原理在哪個地方?可不可以簡單提一下?因為往內的話,往內那不是跟唯識一樣,是往內觀嘛,對不對?也是一樣;那往外就是攀緣,這樣子它的差別是說,我是不是受到外境的影響?

[師父答]:因為是這樣,你往外是接觸到相狀,它是生命的結果了,往內看到的是佛法的真理,對不對?那是道。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車子的話,你往外,你是攀緣外在的相狀,你很可能會墮入你的生死業力當中,因為它外面本來就是業感的世界,你除非能夠做到: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沒有內外的問題。我們後面會講到修行的階位,到了通達位以外,就沒有內外的差別了——他順逆皆方便,他心完全無住。但是我們的心是有執取的,我們去到哪裡,就像一個手上粘了強力膠一樣,你看到什麼你會住在上面的。所以這個時候佛陀的慈悲,告訴你:你的心有兩個門,一個是前門,一個是後門。一個是接觸業感的世界,你看完以後你很容易產生煩惱。你看你一天到晚看別人,你很容易起煩惱,對不對?那你不斷的在心中思惟著道理,你很容易保持正念,這個事你可以做實驗的嘛。

[學員問]:謝謝師父。師父,第三個問題問一下就是:如果成佛以後他那個遍計所執沒有,他的依他起還是不是存在?

[師父答]:依他起還在,依他起還是在。但是他的依他起,是從雜染的依他起,變成清淨的依他起。

[學員問]:就變成了清淨的國土,他可以莊嚴?

[師父答]:清淨的功德莊嚴的國土,但依他起是在,因緣法是不能壞掉的,所以不壞假相。他從一種生死輪迴的假相,變成清淨莊嚴的假相——依報正報的莊嚴,他還可以跟眾生分享。

[學員問]:師父慈悲,剛剛師父說我們要調整思想,那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身處於娑婆世界,那厭離娑婆世界這一塊,我們比較容易做得到,那欣求極樂?因為娑婆很苦嘛,那就比較容易厭離。

[師父答]:那是你的生命體會。

[學員問]:可是欣求極樂,我覺得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不思議境,雖然是說從佛經裡面,可以體會到極樂世界的殊勝,還有阿彌陀佛的功德,可是因為畢竟還是很難想像,所以很難做得到。

[師父答]:你可能沒有找到你相應的。這個問題很重要,欣求,就是說你一定要得到它叫欣求。所以你必須在極樂世界的功德當中,找到一個能夠感動你的相狀。如果你覺得極樂世界你欣求不起來,表示你還沒有找到一個你感動的,比方說他沒有病痛,這個像我們這種年紀大的人,就感受到這個病痛的問題了,是吧?他沒有病痛,他一輩子都沒有病痛;他有廣大的神通,他能夠隨時親近十方諸佛;他隨時能夠隨願聞法。我們娑婆世界要聽佛法可不是很簡單啊,諸位!所以你必須把極樂世界所有的功德,通過《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來整理一下,哪些因緣能夠感動你的先找出來,因為阿彌陀佛是為所有眾生設計這個國土,他不知道哪一個因緣會感動你,是吧?

所以你這個欣求極樂,你要怎麼個人化呢?就是你要先看看:哦,《阿彌陀經》講到極樂功德是這一塊、《無量壽經》它偏重在依報的莊嚴講得多一點、《阿彌陀經》的正報的功德,講得多一點……你要把所有的淨土的經論,全部找出來,只要是佛說的都找出來,《觀經》也找出來,你要找出一些能夠感動你、能夠說服你往生的條件找出來,這個很重要。如果你對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感動,你就很難欣求極樂了,這個不能勉強。

就是說不管你觀的是什麼極樂世界的功德相,重點是它能夠感動你、它能夠說服你:你一定要去!這個相狀對你來說就是妙法!

契機就是妙法吧,不管你為了什麼理由都沒關係,重點是你要能夠欣求。如果你現在對極樂世界的功德,還沒有一個感動你的,那對不起,你還要做功課了,你一定還沒有找到。阿彌陀佛花了五劫的時間去思考這個國土,它是一個很多元化的國土,他一定是有把握滿足所有的眾生的需求,他才敢把這個國土推出來。所以你沒有找到,一定是你還沒有找到,不可能沒有,一定有!找到你相應的、找到能夠讓你感動的、找到能夠啟發你欣求的那個條件出來,這個很重要。

所以不斷的學習很重要,我們的觀照只有透過學習,因為佛的世界,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出來的,你的生活經驗當中,不可能告訴你極樂世界長什麼樣,你的生命經驗裡面沒有這種訊息。你的生命經驗有可能會告訴你: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就剛剛這位居士說的,這個我同意,但是不全面。

我再講一次哦:不能靠生命經驗,來當做你生命所有的引導,不可以!要從道理上的理解來發願。生命經驗就像你今天瞎子摸象嘛,祖師說你摸到象的腳,你認為這個世界是直的;你摸到象的鼻子,你認為這個世界就像圓圈的……因為道理它是圓滿的,所以說不斷的學習教理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學習得越廣,你看人生你看得越透徹,你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你會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好,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個別的問題,第一個:

[網絡學員問]:師父提到淨土法門的重點,是如何引導佛號,請問: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依教起觀,那麼他念的佛號是人天的善業,還是淨土的資糧?

[師父答]:當我們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從淨土宗的角度有兩個要求:第一個專注力,第二個就是觀照力。你要能夠安住佛號、引導佛號,引導佛號比安住佛號更難,因為安住佛號只是一種事修,你只要聽得到你的聲音就可以了;那麼引導佛號,就考驗你的智慧的水平了,就是你是怎麼想的。

我們剛剛講過,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依教修觀,那麼如果他可以往生,只有一種情況——這個人根利遮輕:大乘善根深厚,煩惱妄想天生輕薄。所以他今生的思想,不太需要有太多時間的修正,也就是說他前生已經修得差不多了,他這一棵樹已經往西方傾倒了,所以他今生,不需要太多的去做一些調整,他就自然能夠往生,這種人是極少數的。就是他都沒有修觀,但是他往生了——特例,末法時代特例。

就是說他今生,他小時候是什麼思想,他長大就是什麼思想,他老了的時候還是什麼思想,他完全沒有任何修正,他就往生了——千年的冰山雪蓮!六祖大師就是這樣子了。六祖大師你看他開悟之前,也沒學什麼教理,他沒有什麼修正,他就是送柴火去一個有錢的員外,這個員外在誦《金剛經》,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當下開悟了。他已經準備好很久了,他這個柴火是乾的,所以他火一點,當下就燒起來,他準備好了。但是六祖大師在中國佛教兩千年裡面,是特例,少數的例子。千萬不要把自己觀想成六祖大師,我們最好是觀想自己是業障生死凡夫,這樣會比較符合實際一點。

好,那麼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說我們還是要做一些思想調整。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這個問題比較原始,那個就是憶佛念佛同時進行嗎?我實踐起來,感覺好像……

[師父答]:不是同時進行的,它分開的,這個待會我們會講到,你觀想的時候要把佛號放下,念佛的時候就行起解絕,專心念佛、專心聽聲音,這兩個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是後半段會結合在一起。剛開始修的時候是分開的,一個是無分別住,一個是有分別住,這兩個是矛盾的,初學是矛盾的,所以要分開,專注力跟觀照力,憶佛、念佛,一開始是分開修的。

[學員問]:那在淨土裡邊,這個雙盤打坐很重要嗎?是不是增加專注力一定要打坐?

[師父答]:這倒沒有說很強調姿勢,沒有說一定要雙盤打坐,這倒沒有。

[學員問]:還有一個就是那如果打坐的時候,腿很痛的話,這個是消業障嗎?還是……

[師父答]:那不是消業障,那是你筋骨不夠柔軟,那跟業障沒有關係,我們不能把所有事都會歸到業障。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我請教一下:我們要怎麼樣分別,我們的念的佛號是空洞的,還是轉向萬德莊嚴?

[師父答]:好,請坐。你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心中要有兩個作意很重要,第一個:我一定要往生;第二個:我一定可以往生,這兩種作意啊,這兩個馬車,在引導這個佛號。你看很多人,他肚子痛他就念阿彌陀佛,對不對?肚子不痛,他就不念了,這個是空洞的佛號。你這個佛號完全隨外境而轉,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你才想到佛號,所以你這個作意,完全是由相狀的刺激,你這個作意是著相的作意,我們前面講過,作意要離相作意,你不能把佛號,用來處理你今生的問題而已,諸位,那這個阿彌陀佛,設計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太可惜了。阿彌陀佛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創造這個佛號,結果你是用來處理你今生的問題,太可惜了!

好,我們來進行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跟剛剛那個提的是有關係的:「他說在平常的修習當中,我們應該多念佛號,還是要多多的依教修觀?這兩者應該如何平衡?」

當然從往生的角度,觀照力比專注力更重要。就是你的信願,它是決定往生,佛號念得是不是能夠專注、能夠得到一心,這個決定你的品位。就是你往生的決心,你是不是一定要往生,你是不是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這兩種心態是決定你往生與否;那至於往生以後你的品位高低,這個佛號是多多益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然我們先求有,再求好,是吧?先求往生嘛!所以說剛開始修觀的時間就很重要了。當然修觀也不完全是在佛堂,你在聽經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你在聞思,它也是一種修觀,誦經本來就是一種修觀。剛開始的比例,我個人的體會要一半一半,觀的時間要多一點。等到你修行上路了,你的思想的方向已經確定了,這個時候你把觀的時間可以少一點,持名的時間可以到七分,修觀可以三分,佛號可以慢慢增加了。

先確定方向,再增加你的動力。

你的佛號方向不確定,你所念的佛號全部帶業——帶生死業。所以初學者,我個人是覺得你的思想的建設、思想的改造是很重要的!雖然我個人也接觸淨土,我個人也接觸聖道,但是我個人的選擇,我覺得如果你是初學者,先把淨土宗——你的本行,先把它穩住,你的淨土宗的整個方向確定了,你再來看一些聖道的東西來輔助你,會比較好一點。初學者,你不可能什麼都要的,你的時間沒這麼多的。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觀的時間要多一點,等到你人生的規劃已經明確了,你很確定你來生不能在娑婆世界投胎了,你一定要到淨土去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把佛號慢慢增加了。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吉祥,請師父開示,這裡講觀照力,剛才師父提的是觀想是不是?我們是要觀想「相」還是觀照「法」?這裡講就是說師父提到說引導佛號,我們要專注力、要觀照力,那這裡的觀照我就不懂了?

[師父答]:好,你問題問得非常好,請坐。

[學員問]:謝謝。

[師父答]:法,它是所有的佛法,其實法它有兩塊:一個是空性;一個是緣起,對不對?空性它是無相的,緣起它一定有相狀,可能是娑婆世界的雜染相、也可能是極樂世界的清淨相,緣起一定帶相狀。淨土宗是偏重在有相觀,偏重。我們下一堂課會講到淨土跟聖道的結合,它也修空觀,但是它是兼修,它的主修是有相觀。它的主修,觀兩個相狀:一個娑婆世界的過失相。你把娑婆世界的過失全部列出來:它有這個無常敗壞的問題、它有三惡道的問題、它還有老病死的問題,你要把所有的問題都列出來,看哪些會讓你能夠厭離娑婆的,這個相狀對你是最重要,借相修心嘛,第一個你要觀娑婆相,第二個要觀淨土相,欣求極樂。

所以淨土宗的主修是有相行,它被智者大師判做有相行;但是聖道門一開始是無相行,它觀空性,它先離相。淨土宗它是一個比較用對比的方式,所以淨土宗,它經常是用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做對比,因為你來生只有兩種情況選擇。你臨終的時候,你一定要面臨一個選擇嘛:第一個繼續輪迴,第二個到淨土去,你只有兩種選擇,你不可能到涅槃去嘛。所以你平常就要保持這樣的一種選擇,然後最後結論:放棄娑婆,然後往生淨土!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想問:如果念佛的時候,覺得這個佛號的……就是引導到極樂世界這一部分,做得好像不太好的話,就是這個佛號念起來,沒有這種味道的話,是不是代表在觀想方面還做得不夠,應該放多一點時間在這一部分?

[師父答]:對對對,就是說你厭離娑婆夠了,你欣求極樂不夠,那欣求不夠,你佛號,你為什麼念這句佛號呢?你的動機,當初你為什麼,你提起佛號的時候,你當初是為什麼念這句佛號?你的作意是什麼?沒有作意,就是把它當功課,反正功課一定要做,對不對?

[學員問]:自己在念佛號的時候是覺得,那個就是念得不夠好,就是這樣子。所以是不是說,還是要……

[師父答]:對對,你知道你有什麼問題,你就要加強這一塊。反正他一句佛號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他的願才圓滿。你不能只有厭離娑婆,那你厭離娑婆,你要去哪裡?你要他放棄A,你要給他一個新的取代。凡夫一定要生命有所住,你要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因為你不能到空性,你一定會有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到底在哪裡?你一定要有,我們現在沒辦法無生,對不對?一定要有生嘛!有生就要有一個正報的身心、依報的環境。

[學員問]:那請問師父,是不是自己還需要在空觀方面修無分別智,還有就是多聽經聞法,這一方面放多一點時間?

[師父答]:你是說你缺乏欣求極樂這一塊啊?

[學員問]:佛號念起來的時候,就是覺得那個攝受力不夠。

[師父答]:那你是缺乏欣求極樂。

[學員問]:那就是說要從另外一方面?

[師父答]:你目標不明確,對。對對對,你放棄了一個,但是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這個佛號在空中到處飄。

[學員問]:所以還是要多聽經聞法?

[師父答]:對對對,因為極樂世界你只有從經典學習,你沒辦法,你自己不可能自己想出來。

好,我們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在古德的往生實例中,有許多人是預知時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預知時至,就是說他淨業成就了,這種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是說這個人的心,他已經明確的往西方極樂世界傾倒了,所以他臨終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乃至於發生車禍、乃至於死於非命,他一定可以往生。這個樹你只要隨時砍斷,它只有一種方向,這種人臨終也不需要助念,因為他淨業成就了嘛!他是隨業往生!他不要靠第六意識的帶動,就他第八識的業力裡面,他已經是淨土宗的業成熟了,就算他臨終的時候,第六意識不來帶動他,他第八識也是會自己到淨土去,這個人不簡單。他的第八識不用第六意識來引導,這種人應該已經要成就念佛三昧了。

我們正常人的阿賴耶識,是有娑婆世界的業力、也有淨土宗的善根,這兩個種子都有,所以臨終的時候,要靠第六意識的正念力,來引導第八識,然後讓它順從本願,跟彌陀感應道交,正常人要隨念往生,正常人。

當然如果他是大善根,又是很精進用功的人,他是可以隨業往生。他的第八識的業力,他的淨土宗的業力就已經成熟了,他不必要第六意識的引導,所以臨終正念不正念,對他來說都沒有關係了。就算這個人第六意識到臨終的時候,完全屬於昏迷狀態,也無所謂了,因為他第八識,已經有自己的能力到淨土去了,所以這種是特殊的個案。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下一堂課來談談淨土門跟聖道門的相互的結合。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