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三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第九面,它談到了我們眾生的兩種緣起。那麼佛陀在大乘經典把我們生命的緣起分成兩大塊,一個是屬於一種清淨的緣起,一種是屬於雜染的緣起。那麼這兩種緣起的根本是不太一樣的。清淨的緣起,它的根本是依著真如。那麼真如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個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麼在一念的清淨的心中,具足無量的性功德,這個就是我們眾生的本來面目,所謂的真如佛性。

那麼真如佛性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呢,我們主要的重點在於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你只要去憶念它,你只要去肯定它,你只要相信它就好。所以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不管你妄想有多重,不管你業障有多深,你永遠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的清淨的本性,永遠沒有受到染污,我們隨時可以重新開始,只要我們把心帶回家,我們的生命可以重新來過,因為這一切的雜染法都是虛妄的,它不可能染污你的心性。

所以說從大乘的角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真實的憶念,就是你要深深的相信這件事情,對你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當我們開始憶念真如的時候,當我們的心跟真如開始感應道交的時候,在《大乘起信論》說,我們已經在啟動真如的加持力,叫做真如內熏。我們已經跟我們的家搭上線了,雖然我今天還不能回家,起碼是怎麼樣?我開始在順從我的真如本性。所以剛開始你要怎麼樣?正念真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比方說《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都談到這種概念,我們對於我們的本來面目,要充滿了信仰。雖然我們看不到它,但是我們深深相信佛陀的教法是對的,這是第一個正念真如。

第二個我們必須要務實的面對我們的生命,就是雜染緣起。

我們一方面遙望我們的真如,一方面我們要面對我們的現實。什麼叫現實呢?就是阿賴耶識,我們必須要面對我們生命中一個非常大的倉庫,它把我們無量劫來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把我們所打的任何一個妄想,通通如實的記錄下來。所以身為一個現在的生命,我們必須要面對我們過去的生命,這是你不可逃避的。

當我們想要開創未來,當我們要想往生淨土的時候,你一個人想要開創未來,你就必須要務實的面對你的過去。因為過去它不會放過你,它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它不斷的會釋放一種生死的力量來牽動你。所以我們怎麼去擺脫過去,我們如何從過去的業力跟妄想中跳脫出來,所謂調伏它,帶業往生,這個是一個重點。

當然你想調伏它,首先你必須先了解它,它的問題在哪裡?我們今天要去討伐一個盜賊,你今天花了很多的精神體力,集聚了很多的軍隊,但是你不知道盜賊在哪裡,你在曠野裡面跑來跑去,浪費時間。你每天拜佛念佛,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盲點在哪裡,你只有事修沒有理觀嘛!

所以你每一個佛號都充滿了生死業力,你創造不出一個乾淨的佛號,你創造不出一個純粹願力的佛號,因為你心中有業力,所以你的佛號也就有業力了。所以為什麼我們淨土宗的人要信願持名,信願就是一種理觀嘛!你必須要把業力轉成願力,這個佛號才能夠通往淨土。所以當我們一方面憶念真如,我們給自己一個未來的希望,告訴我們,我們總有一天可以跟佛陀一樣,因為我們的本性沒有失掉;我們一方面遙望我們的未來,我們充滿了信心,但是一方面我們必須要面對現在,好好的調伏對治,這是佛法的兩大思想。第一個給未來希望,但是你現在必須要努力。

那麼我們現在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想調伏我們現在的業力,調伏我們的妄想,必須先了解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看這個講表,我們現在的生命有一個很大的根本,叫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它有兩種功能,一個叫做異熟,一個叫含藏。

第一個當你出生的時候,它主要的功能是異熟,它開始釋放一種果報,或者說變現一個果報。所以當第八識是從上而下的時候,它是在變現果報。它變現果報有兩塊,第一個向內形成一種思想,第二個向外形成一種業力。不管你今生福報多大,你只要在三界投胎,你的生命一定有兩種力量來牽動你:第一個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那麼這個生死業力,它所變現是哪一塊呢?就是最下面的根身,根塵,六根。你一定會有一個正報的根身,可能是一個男眾的根身,也可能是一個女眾的根身,可能是一個健康的根身,也可能是一個多病的根身,這些都是你的業力變現的。那麼這個根身,它一定有一個依止的環境——六塵,有一個依報的環境。你有一個房子住,你有你受用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這依報的環境。

所以這個正報的根身,依報的環境呢,這個都沒有對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都是你的業力變現出來的。那麼當然這個根身,我們年輕的時候,可能小時候,多分來說還是受業力的主導,因為你思想沒有成熟。但慢慢長大了以後,你的思想開始活動了。所以當你在承受因地的時候,它這個表是由下往上,我再講一次,阿賴耶識在變現果報的時候,是由上往下變現,但是當我們思想開始活動的時候,開始在造業了,因為你不可能只是受用果報,你受用果報,這個果報體會去刺激你的思想,開始產生思想活動,也就是你開始造業了。

那麼我們第一個業的第一個活動,就是感受,業力對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感受。當外在的業力要進入你的生命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它很重要的橋樑就是用感受來刺激你,就是快樂的感受和痛苦的感受。那麼我們第六意識的思想,是經不起感受刺激的,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止觀的訓練,他被感受刺激,他一定有所反應。第六意識開始思考,我為什麼會痛苦,我為什麼會快樂,它一定會去找一個人來負責,一定要找答案。當然沒有經過佛法因緣觀的人,他的思想全部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就在盲目當中去找答案。

為什麼我會這樣貧窮呢?有些人有錢但是他多病,為什麼我會病痛呢?為什麼我的身相如此丑陋呢等等,那麼我們會把所有的痛苦,開始做一種錯誤的解讀,產生錯誤的妄想。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感受刺激你的。那麼這個妄想打久了以後,習久成性就變成一種執著,一種習慣性的等流性的思考,就變成一種思量,一種執取。

諸位,當第六意識的妄想,已經形成你的性格,當第六意識的妄想,已經形成一種執著的時候,你的生死業力就形成。所以當業力刺激你的時候,如果你只是打打妄想就算了,那還沒事。但是當你妄想以後,形成一種性格,形成一種執取,形成一種第七意識的一種我法二執的顛倒,這個時候就開始回存到第八識,形成另外一種業力了。

所以這個地方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要掌握三個重點:第一個輪迴的因素是什麼?第二個輪迴的相續是什麼?第三個輪迴是怎麼轉變的?

第一個我們先談談輪迴的因素。

一個人會輪迴有兩個因素,外在的因素就是你的生死業力。所以我們一個人不要輕忽你的業力,我們在講佛法概要的時候說過: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帶業往生。你不能把罪業的力量弄得很強大,諸位知道吧,尤其是罪業,你一定要是怎麼樣呢?令我臨終無障礙。你要是發生車禍橫死,你很難保持正念的。所以我們一開始要怎麼樣?多懺悔,多修懺。

所以你第一個,你要好好的處理你的業力,把你的罪業想辦法降到最低,把你的善業的整個比例慢慢的拉高。因為你善業會讓你身心安穩,罪業會讓你身心躁動,你不容易保持正念。因為我剛剛講過,業力會透過感受刺激你,所以輪迴的第一個因素,你要善加處理你的業力,所謂的斷惡修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你要處理你的顛倒妄想,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兩塊。那麼這兩個因素,當它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一種輪迴的力量。外有業力,內有顛倒妄想,所以業力跟顛倒妄想一結合的時候,你就跑不掉了。如果你只有業力沒有妄想,沒事,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他成就以後證得我空以後呢,他雖然有生死業力,阿羅漢很多人業力都沒有處理,但他證得我空觀,他可以入這個所謂的滅盡定,入偏空的三昧,他照樣沒有輪迴。

所以只有業力沒有妄想不會輪迴,只有妄想沒有業力也不會輪迴。但是當妄想跟業力結合的時候,你來生一定要得果報。

所以說輪迴的相續,就是因為業力跟你的顛倒妄想結合在一起,這是第二個。

那怎麼辦呢?我們怎麼去從輪迴中跳脫出來呢?

說實在的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業懺乾淨,這是事實。我們不可能把無量劫來所造的業,在你短暫的幾十年的生命當中,把它處理乾淨,這是不現實的。所以處理業力,我們只能當助行,就是讓業力的勢力降低而已。我們不可能修到業盡情空,不可能,我們頂多是帶業往生。

所以諸位要知道,業力你不可能清除乾淨,但是你要想辦法讓它的勢力降低!這就是為什麼要懺悔,雖然它懺不乾淨,但是你必須把它懺成不增長業,讓它的勢力相對薄弱,讓它的勢力在你的控制範圍之內。所以處理業力不是我們的重點,從淨土宗的角度不是我們的重點。淨土宗在處理你的思想就是正念,你要培養一個正念。因為你臨終是隨念往生,所以懺悔業障只能當助行。那麼隨念往生,這個地方就變成兩個問題,你的念頭裡面要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怎麼樣呢?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這兩種的修學。第一個把對娑婆世界的愛取,這種執著破壞掉;第二個把往生的願力堅固的生起來。

淨土宗的正行在於改造你的思想。

唐朝有一個百丈禪師,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講《金剛經》。在講《金剛經》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家每一天都很準時來聽。等到這個百丈禪師,講到最後一堂課的時候,這個老人家很感動,圓滿了,就跟這個百丈禪師頂禮感謝。他說我以前,也是在百丈山的一個老修行,我領著一群弟子修行,我當時也是有一點心得,有一點禪定的,但是我的弟子問我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說這個修行人你有禪定,因果還能夠障礙你嗎?他說,我當時就說不落因果。那麼他講這句話,就有兩個問題了:第一個,這個思想是錯誤的;第二個,你這個錯誤的思想,還宣說給別人聽,這是一種業力,造口業了。所以他業力跟妄想結合在一起了,所以就使令他墮落到狐狸的這個色身五百世。

那麼如是的輾轉,最後一世,他得度的因緣成熟了,遇到百丈禪師說法,他出來聽了以後,他把他的心中的結解開了。百丈禪師說,你不能說不落因果,你要說不昧因果!我們沒有成佛之前是逃不開因果的。

所以你看我們往生淨土,我們也沒有說擺脫因果,就叫帶業往生。業是可以帶走,帶到哪裡去呢?帶到淨土再來處理,你不要去刺激它,對不對?你有這個地雷,你可以不去碰它。

那麼這個修行者他聽完以後就心開意解了,後來他就說我在你後山的山洞裡面,請你老人家明天來幫我收尸。所以百丈禪師帶著弟子去的時候,果然在後山的山洞,找到一個很大的野狐狸把它埋葬。

這個典故在禪宗是很有名的叫野狐禪的公案。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為什麼能夠從狐狸的輪迴當中,跳脫出來?他憑什麼擺脫輪迴呢?因為他改變了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是輪迴的開關。

諸位,你今天會投胎,除了你有生死業力以外,你對三界的果報,或者對人或者對事或者對財物,一定有某種程度的執著。你執著愈重,你輪迴就愈難出去。

所以這個第七意識,諸位要知道,它是整個生死輪迴的一個很重要的開關,就是一種執取、愛取。想要往生的人一定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一定要把對娑婆世界的執著降到最低,要淡薄,你才有辦法帶業往生的。因為第七意識的執著,它對業力是有主導性的,它會主導這個業,會激發業力,讓業力活躍起來。所以我們一方面懺悔業障,讓自己的生死業力降低,一方面更重要是怎麼樣?調伏愛取!你的愛取勢力薄弱了,它就不容易去激發生死業力了。所以我們要知道,整個第八識,它講輪迴的力量就兩個重點:一個是外有業力,第二個內有顛倒妄想。這個就是我們唯識學所要認清楚的輪迴的真相跟處理的方法。

好,那麼這是我們上一堂課講的重點,我們把它做一個複習,現在我們來看看丙二。

丙二、修學內涵

我們應該怎麼去處理我們顛倒妄想呢?在唯識學的一個方法指標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它的修學內涵,總共有兩段,我們先把第一段念一遍,請合掌:

[唯識教海,深廣無涯,欲達其中妙義,須明宗趣所在。宗趣若明,則提綱挈領,所謂妙理易彰,觀行得成。迷執能破,真性可證。否則分別名相,入海算沙,茫茫大海不知所歸。所謂依文解義,有教無觀,難得佛法真實利益矣。]

那麼唯識學,當然它主要是講眾生輪迴的問題。那麼眾生的輪迴的問題,本來就很複雜。每一個人有個人的業力,每一個人各有各打的妄想,所以也就讓唯識學變得很複雜。諸位,不是唯識學很複雜,因為它要詮釋眾生的輪迴,眾生本來問題就很複雜,所以佛陀不得不講得很廣。所以唯識學的這個教法,是體系非常龐大,深廣無涯。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命,不得已把一念心性,本來是一個心,開展出八個心識的活動,他是不得已的。因為不這樣開展,你不知道你問題出在哪裡。

那麼這個八個識的每一個功能,已經夠複雜了,然後八個識再相互的作用就更複雜了。前五識刺激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再去刺激第七意識,然後第七意識再執著第八識,弄得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層層相扣,就形成輪迴的力量。

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概念,就是它的宗趣所在?宗就是講它因地的修行,你要從哪裡下手,就八個識,到底先改變哪一個,它的關鍵點在哪裡?第一個它的因地,第二個趣,趣向,它的目標是什麼?你最後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我們在研究唯識學要知道兩個重點:第一個因地從哪裡下手?第二個結果從哪裡判斷?

我簡單的給大家透個消息,唯識學的下手是第六意識,成敗的關鍵看第七識,用第六意識改變第七意識。

所以從唯識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成敗,不是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兩百拜,所以你往生的希望就輸給他,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是事修而已。成敗在第七意識,你對三界的執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他完全用第七意識。唯識學的成敗得失,它的判斷標準,完全看第七意識——恆審思量。因為它是輪迴的根本,它沒有改變,從唯識的角度,你就沒有改變了,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現在的你的思想完全沒有改變,你過去貪什麼,你現在還貪什麼,從唯識的角度,你沒有改變,你完全沒有改變,你只是增加善業如此而已。

從輪迴的角度,你沒有好好掌握輪迴的開關,你做的都是枝末的問題。往生與否跟這個佛號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你這個唯識學首先要知道說,你的判斷標準在哪裡?你的目標是什麼?我希望我三年後有進步,我三年前看到一個事情,高興的時候會很高興,痛苦的時候很痛苦,三年後感覺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業力輕薄了!因為關閉輪迴的開關,你已經開始啟動了。

所以唯識學判斷輪迴,完全從第七意識判斷。但是第七意識,它沒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因為它沒有名言,它沒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沒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從第六意識下手,用第六意識去學習經論,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識溝通,用道理來化解第七意識的執取。所以整個唯識學的宗,就是第六意識的止觀,它的趣,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取。這個你最好先了解一下,那麼你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個唯識的教法的綱領就掌握了。所以你就能夠從當中,能夠修觀,能夠破執,乃至於慢慢的把心帶回家,悟入我們的真實本性。否則你只是分別唯識的複雜的名相,結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緣,不知道它的會歸處,那麼這樣子就很難得到唯識的利益了。所以我們先把它的這個宗趣先掌握。

那麼唯識的宗趣應該怎麼掌握呢?更進一步怎麼掌握呢?看下一段:

[此中謹恭錄《成唯識論》卷首之造論因緣,以明唯識教學之宗趣,論云: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謬解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二執,二障俱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好,我們來看看。那麼第六意識要修觀,斷第七意識,那第六意識應該怎麼修觀呢?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二面,我們解釋一下。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成唯識論》是整個唯識一個很重要的論典,這個是玄奘大師把這十大論師的這個著作彙集起來。那麼他這個在造論之前,玄奘大師有一段開示說,整個唯識的教理是讓我們對於二空,對我空法空的真理,有錯誤理解的而生起正確的理解。

要改變一個東西,永遠是以智慧做根本,你要先了解它,你不了解它,你就不可能改變它。那麼二空的錯解,在古人的解釋是兩個錯解:第一個是凡夫的錯解,第二個是二乘人的錯解。凡夫對二空是完全不了解,他完全向外攀緣嘛,所以他那個自我意識非常強,他認為每一件事情都是真的。我們一般人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這輩子就完全跟著業力走,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業力要讓你高興,你一定要高興,業力讓你痛苦,你一定會痛苦。你是完全的被動,人生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你: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如果你福報大,你今生只是來把過去的福報享受完就算了,就這樣子而已,其它什麼事都做不了,因為你根本就是活在自我意識,你認為這是外面的事情,你不認為這就是業力變現的,你認為這些都是真的。

所以呢,凡夫對空性的理解是錯謬的。但是二乘人對二乘也錯謬,他了解的太過。他是滅色取空,把空性的理解太超過了,偏空了,完全忽略了真空的緣起,他把人生全盤的否定,這個也太過悲觀了。人生應該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的中道思想。所以二乘人對空性過度的解讀,把人生全盤的否定,那麼這樣子也是錯解。

所以這個二空有錯解是兩種人。那怎麼辦呢?所以唯識學的教理就扮演重要角色了,它就是開顯一個比較中道的空性。

那麼你能夠對空性有正確的理解以後,就能夠斷除我法二執,證得二空的真如。這個我執它的重點是障礙你的解脫;這個法執呢,障礙你的智慧,障礙菩提。我們這樣講好了,我們的生命有四個重點,染、淨、小、大四個重點。我執,我執重的人,就影響到染污,你的煩惱就重了。一個人自我意識重,你就容易起煩惱。你的貪愛、瞋恚相對重,所以我們要對治執著,就是重點在自我意識了。你注意一下,比方說你喜歡喝咖啡,你喜歡喝咖啡這件事情亂不了,不障礙往生,因為它只是第六意識的反應。因為第六意識它是一時的,第六意識它沒辦法相續。

但是你一定要喝咖啡,欸,障礙往生。因為你已經提升到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執取,那麼你一定要喝咖啡,你去觀察,一定有一個自我一定要喝咖啡,一定有一個自我意識在裡面活動。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說問題要抓它的病根,當然很多人就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那怎麼辦呢?有些人就說那我就不喝了,我乾脆去吃口香糖好了。那麼你就是把喝咖啡的能量,轉到嚼口香糖去了。但是你這個問題沒有解決,結果你還是很想喝咖啡,結果晚上做夢都夢到你喝咖啡,對不對?因為你這個慾望沒有滿足,你是用壓抑式的,結果它反彈更厲害。

所以這個世間人是一種目標的轉移來解決問題。大智慧的佛陀說不要,你把那個自我拿掉,誰在喝咖啡?喝咖啡是誰?你喝咖啡的是誰在喝咖啡?其實是三種作用:第一個感受。因為你過去跟咖啡有一種美好的業力,所以你產生一種甜美的感受。其實你喝咖啡,你不是真正要咖啡,你要的是那種感受。它曾經給你一個美好的感受,你想找回你過去甜美的感受。所以你再一次通過咖啡去刺激你的感受,你要的是那種感覺,那種感覺就刺激你的妄想,哇,這個咖啡很好!結果你把它的美好膨脹了,加上你的名言把它讚美,它的好是你把它讚美的。世間上沒有好壞嘛,因為有些人覺得咖啡很苦嘛,是不是?所以你安立很好的名言,欸,這咖啡不錯喔!這是哪裡生產的?你打妄想,打妄想打久了以後又加強它的執著。所以你其實你整個過程當中,就是一種感受、想像、執著,根本沒有一個自我。你要的是那種感覺跟妄想而已,你是要靠咖啡來刺激你的感覺跟妄想。

所以你觀察無我的時候,原來整個過程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所以你就把這個我把那個執取慢慢淡薄了。那麼這個我執,影響到染淨、煩惱的輕薄。

但是這個法執呢,這個所知障影響到你的格局的大小。有些人做事情,一個人要有原則,但是不能夠太有原則。因為你這原則抓住的時候,你就不能夠看因緣辦事。有些因緣,在不同因緣當中,它會做一些善巧。所以法,應該有一點堅持,但是不能夠執著。所以法執就影響到你的格局大小,障礙你的所知的這個境界了,障礙你的功德的圓滿。

所以這個我執引生煩惱障,法執引生所知障。

因為你法執越重,你的智慧就不圓滿了,就有所欠缺了。所以我們必須修這個我空觀、法空觀,斷煩惱障,證得真解脫,斷所知障,成就大智慧。所以說在整個唯識的思想當中,助行就是處理業力。

淨土宗也是這個概念,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把生死業力降低,它的正行,修我空觀、法空觀,調伏你心中的執取,尤其是我空觀,在淨土宗,法執還不障礙往生。所以你法執這一塊,你可以到淨土再來處理都可以,但是我執你今生一定要處理。

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唯識的我空觀怎麼處理?

這個我執的情況有兩種,當然它的引起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第一個是即蘊即我,一個是離蘊即我。

即蘊就是就著五蘊,把五蘊當自我。比方說有些人是執著色身為我,可是你色身病痛了,我們認為說,那是我病痛。那麼我們的感受受到了障礙,我們就說,我受傷了。或者我的妄想受到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也就說我們很痛苦了等等。

那麼我們剛開始,會把色受想行識執為我,但這個五蘊即我,這是凡夫。所以在《中觀論》裡面說,若我是五蘊,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蘊,則非五蘊相。就是說假設你把五蘊執我,但這個我的特點是什麼呢?它是常一主宰,恆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但是事實上我們的色身是變化的嘛!你看你小時候的色身跟長大的色身,跟老的色身不一樣嘛,會老病死!

所以色蘊是生滅的,感受也是變化的,想像也是變化的,執取也是變化的,第八識的識也是變化的,所以五蘊的當體是我是不合理的,因為五蘊是會老病死的,所以若我即五蘊,我即為生滅,那這個我就生滅了。那麼既然它生滅,它就不合乎常一主宰的特性。

所以凡夫的我執,我們透過無常觀就可以破壞了。因為我們的生命,其實就是一種感受,想像,執著,這三個都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

那麼外道呢,他是離蘊即我,若我異五蘊。外道他有禪定,他很快的看到我們的身心世界是變化的,他怎麼樣呢?他認為五蘊不是我,但是離開五蘊,有一個我住在五蘊裡面。若我異,就是差異,我不是五蘊,但是那個我呢,我入了禪定以後,有一個明瞭寂靜的我,住在我的色受想行識裡面去掌控我的五蘊。那佛陀就說了,若我異五蘊,即非五蘊相,那麼這個我是離開五蘊單獨存在,那請你說出它的相貌是什麼?外道講不出來。因為我們的生命只有色受想行識五個元素,沒有第六個因素,你隨便講一個,一定可以歸納成這五蘊裡面,所以外道他講不出,五蘊另外一個東西出來,所以這個是你自己捏造出來。所以說離蘊有我,這個是覓之了不可得。

所以你一個人,諸位我們一個淨土宗人,你可以每一天做一個清潔的功夫,就是你每天打坐都觀想,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想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行蘊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識蘊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你的生命其實你都是在跟著業力去創造感受,生起想像,然後帶動執取如此而已。你把五蘊裡面的執著,每天把它清乾淨,不要讓它打結,你的生死業力,它就不容易累積。

我們的執著為什麼這樣重,因為是累積而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每一天執著一點,每天執著一點,每天執著。你說一個人他特別喜歡一個東西,他絕對不是一天造成的。因為這個東西它給他一些人生美好的經驗。他可能小時候吃過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東西給他一個很好的感受,他永遠對這個東西產生懷念,產生執著,揮之不去。然後他一而再,再而三去接觸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又給他很好的感受,所以造成一種堅固的執取,化解它,就是把那個我拿掉。

其實你只是一種心理的作用,你不能主宰任何東西,我們只要把生命的主宰權放棄了,輪迴就拿你沒辦法。我們人最大的麻煩就是強做主宰,就弄得自己很被動。就是說你明明不能主導這個世界,但是你一定要主導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本來是生滅變化的這個五蘊的元素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意識,然後去主宰五蘊,結果觸動了生死輪迴,這輪迴就是這樣來的。

就是說雖然我們有很多的生死業力,但是只有業力不能構成輪迴的因素,一定要有一個自我的概念,去激發這個業力,然後我們剛好又捏造一個自我概念,就把那個生死業力變成有力量的這個業力了。本來這個業力它是死的東西,但是你把自我放進去以後,這個業力就活動起來了,就變成輪迴了。

我說過處理生死業力不現實的,因為你沒辦法處理,但是處理自我意識這是最快的方法,我們處理問題最好能夠抓進它的核心,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在那個地方嘗試。外道就是掌握不住重點,他就持戒修禪定,他會執著用禪定把它壓下去,根本沒有用,所以說我們先掌握到它的宗旨。

所以我們做一個總結,看這個講義的第十二面,整個唯識學的宗旨,在於強調萬法唯識。其實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識的活動,主要三個主角,感受、想像、執取,就是這三種,你的人生只有這三個東西在活動而已。當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感受刺激你,第二個妄想引導你,第三個形成一種執取,當執著以後再存到第八識去,就是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識在活動,根本沒有一個自我。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調伏煩惱障所知障,成就了真解脫跟大菩提,這個是整個唯識的修學宗旨。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