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十五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六面,我們講到

丙二:依唯識性發明空性  分三:丁一、引頌述義。丁二、問答釋疑。丁三、唯識正義。

我們淨土宗的修學,在大乘當中它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一個佛力加持的法門。也就是說一般的聖道門,當他的心跟法接觸的時候,只有兩種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那麼我們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個力量——就是佛陀的攝受力。那麼淨土宗當我們在念佛的開始,我們的生命就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麼這當中我們要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蕅益大師說,我們必須要轉他成自。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已經成就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把他的功德成功的把它轉化成我們自己的功德才可以。

那麼轉他成自的關鍵呢,就在感應道交四個字了。

有些人提起佛號,是可以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些人提起佛號,是不一定能夠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麼我們必須在念佛的當下,我們那個明瞭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是一個關鍵。

感應道交從淨土宗來說,有兩種差別,一種叫做平時的感應道交,一種叫做臨終的感應道交,這兩個內涵是不一樣的:

我們平時的感應道交:

主要的主角是第六意識,所以我們第六意識提起佛號的時候,完全是一種信仰的心,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我們更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力量來救拔我們。所以當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無助的時候,我們用一種信仰的心,對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欸,就把彌陀的功德給啟動了,這個時候消災免難、趨吉避凶。

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是發生在第六意識,你那一種很堅定的信仰,去跟彌陀的本願功德感應了。但是平時的感應道交呢,它能夠解決我們生命的一小部分的問題,它不能夠解決我們生命整體的問題,不可能。就是你的生命當中突然間有什麼災難,有什麼障礙,它把你給突破了。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對你的生命的影響層次有限,因為你生命的本質、輪迴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所以淨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終的目的,是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因為它牽涉到生死問題了。

那麼臨終的感應道交的問題就複雜了!

因為它除了第六意識以外,它多了一個第八識,我們無量無邊的過去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當我們要處理生死問題的時候,第八識就出現了。臨終的時候,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不是第六意識一時的宗教情操,一時的信仰而已,你必須成功的把第八識所有的力量,都能夠達到順從本願。

我想我們今天會來到三界流轉,我們阿賴耶識的業力,肯定是不順從本願的,我們一定是順從生死輪迴嘛。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要調整自己的阿賴耶識的力量,做好臨終的準備。往生的人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阿賴耶識現前,它不能障礙你。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所有的種子,都是跟彌陀的功德是隨順的。雖然你沒有斷,但是你有辦法把它調伏、引導,跟你所規劃的、所發願的淨土的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帶業往生。你要把業帶走之前,你必須調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馳的,你帶不走它的,它把你帶走。

所以淨土宗呢你一旦要離開生死,你就必須面對阿賴耶識了,你遲早要面對的,因為臨終的時候阿賴耶識一定要現前。那麼這個時候,從唯識的角度,我們面對我們阿賴耶識要處理兩個問題了:

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一個是思想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在臨終之前,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個讓你所有的業力順從本願;第二個讓你所有的思想順從本願,要做兩件事情。

當然我們先處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我們所有人都希望臨終提起佛號的時候是願我臨終無障礙,不要忽略了業力的力量,雖然我們臨終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業弄得很強大,你臨終是障礙重重,你很難提起正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先透過懺悔、皈依、發願,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第一個:懺悔

你一個淨土宗的人,如果你要處理你的業力,你要勤修懺悔。對於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殺盜淫妄,對於今生所造的殺盜淫妄,我們要在佛前至誠的修懺,發露自己的過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專拜阿彌陀佛,關鍵是要以慚愧心,用慚愧心來面對業力,這是第一個:懺悔法門!

第二個:皈依。

我們要有一定的功課,來跟阿彌陀佛好好的修皈依,讓佛號能夠在我們心中產生專一相續的力量。因為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知道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到來。所以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佛號在你的身口意當中,要有一定的相續,要淨念相繼,直到阿彌陀佛現前之前,你這個佛號,心中要能夠一段時間的運轉。所以你必須跟阿彌陀佛很熟悉,我們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這個佛號跟你是很相對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運轉當中,你這個佛號帶起來是相對比較順暢的,是個很習慣性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訓練這種跟佛號的一種皈依的力量。

第三個:發願。

就是要嚴持淨戒,懺悔是針對過去,發願是針對未來,好好的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過失。所以這個懺悔、皈依、發願,就是讓我們過去的罪業,讓它沉澱下去,讓它不能構成往生的障礙。

所以順從的意思就是:讓善業得到啟發,讓罪業得到沉澱。你必須在臨終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想辦法透過懺悔、皈依、發願的事修,每天做功課,想辦法讓你阿賴耶識這個大海水當中的業力沉澱下來。

第二個讓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業的力量增長廣大,因為善業會幫助你往生,它跟彌陀本願的功德是相隨順。所以我們要達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你要處理你的業力的問題。當然最重要就是思想問題,你要能夠做到,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個思想的改造就是最關鍵,我們一個正常人,沒有經過佛教的訓練教育之前,我們臨終一定起顛倒。因為你平常是起顛倒的,所以臨終,只好起顛倒,因為它是等流性。所以不起顛倒,它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溝通來引導它。所以我們在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慢慢把罪業調伏了以後,現在要做的就是開始去引導我們的思想,讓它順從本願,不要再順從娑婆世界了。

那麼我們在講到這個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我們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空性的教育]

第二個、[菩提的教育]

第三個、[淨土的教育]

就是三種的觀照,透過觀照空性、觀照菩提、觀照淨土,我們必須把思想讓它跟淨土的功德是相隨順的。當一棵樹它平常的生長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長,你把它砍掉以後,它很自然的往西方傾倒;當一棵樹平常是往東方生長的,它突然間死掉以後,這棵樹一定往東方傾倒。所以我們不能夠忽略我們平常的心念,因為它對臨終是有一定的影響力量。所以我們在透過前面的業力的引導,現在開始講到思想的引導。怎麼把我們這種錯綜複雜的思想,把它做一些調整,讓它能夠順從本願,那麼第一件事情就是:觀照空性。

好,我們看講義,那麼根據唯識的體性,來發明空性的道理,這當中有三段:一、引頌述義。我們先引用天親菩薩的《三十頌》的偈頌,來發明唯識的空性是什麼意思;第二個我們提出一個問答,來解釋這當中的疑惑;第三個做一個總結,把唯識的空性的正義,把它開顯出來。

我們看第一段引頌述義,引用天親菩薩的偈頌來發明空性的道理,好,請合掌:

丁一、引頌述義

【上來所示唯識相,乃緣起之色心等諸法之差別事相,名依他起性,此中言唯識性者,乃一切緣生諸法之實性,名圓成實性。】

這個地方的第二句話那個言唯識相,這個相是打錯了,要改成言唯識性,佛性的性。

好,我們先簡單的把它消釋一下。我們前面講到唯識相,就是心識所變現的這些各式各樣差別的影像,有這個富貴的影像、有貧窮的影像、有莊嚴的影像、丑陋的影像,各式各樣的影像,那麼這個都是阿賴耶識的業力變現的。那麼這些影像是怎麼來呢?是透過因緣的力量,這個因緣當然指的是善惡的業力所變現的色心諸法,這種差別的果報相,那麼這種叫依他起性。這個他就是眾多的業力,眾多的因緣的業力,所成就的一種體性。那麼唯識相它是可以去感受的,透過你的眼睛、鼻子,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產生快樂、痛苦的感受的,這個就是依他起性。那麼現在我們講到這個相狀的背後的本體叫唯識性,是一切緣生諸法的真實體性,叫圓成實性,是一種圓滿真實的功德。所以在這個相狀的背後,它的一個本來面目,它的一個真實體性叫做唯識性。那麼唯識性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說這麼多的假相,它的背後的真實的功德是什麼?我們來把這個偈頌念一遍:

如《唯識三十頌》云: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我們一般人都是用六根,我們一般人的特點就是活在直覺。我們一般的生命現象,就是把生命完全跟著我們的感覺來引導我們,就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的感受。如果是給我們快樂的感受,我們就去追求;如果是給我們痛苦的感受,我們對這個人事就排斥。所以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生命,就是在這個相狀裡面打轉,但是這樣子是不好的。我們應該把這個相狀,按照佛陀的意思把它剝開來,看看它到底這些相狀的背後是什麼呢?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其實這個相狀的背後,有一種很殊勝的珍寶我們忽略了,我們太急於去感受外在的東西,我們只是去品嚐人生的表相,我們忽略了這個表相的背後,有一個很殊勝的摩尼寶珠,就是此諸法勝義,這是一切表相背後的一種殊勝的義理、殊勝的功德,是我們一般生生世世所忽略的。那麼這個是什麼呢?就是真如的功德。這個真如的功德有什麼好處呢?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這個功德是你得到以後,你永久不會失掉的,你可以永遠的解決你痛苦的問題,這個就是唯識的實性。它是你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根本功德。《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感覺了,我們急著去品嚐人生的快樂,享受人生,所以我們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在品嚐人生的表相。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刺激我們的六根,來創造我們一時的快樂,然後就好了,我們一般人是這樣子,你今生活得快樂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把人生的追求放在表相上,就失去了去了解這表相的背後是什麼?還有更美好的東西,一種真實圓滿的功德,這一塊被我們忽略了。

我們來看看,那麼這個真實圓滿的摩尼寶珠,到底是怎麼回事?好,我們往下看:

【《識論》釋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廣釋。】

那麼《成唯識論》這個觀心法要,蕅益大師解釋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就是當我們把人生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由業力所變現的這些所謂的因緣假相,富貴、貧窮、莊嚴、丑陋,這些假相把它剝開來,其實人生的這個本體,是一種真如的功德。

什麼叫真?就是真實而不虛妄。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真實:佛教界的定義,真實它必須要非因緣所生法,它必須有獨立自主的體性,只要隨因緣變化的都不真實。

比方說你今生福報很大,你很有錢,這件事不真實,因為你來生就變化了,它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這個事就不真實。就是說這個東西它的背後的力量,要靠一種因緣的力量來支持你,而這種力量不是你能夠控制的,這個就不真實了。就像做夢一樣,第一個做夢是短暫的;第二個你不能控制夢境,你沒有自在力。

一種真實的功德,它必須要不受因緣的干擾,就是我今生是這樣,我來生還這樣子,第三生還這樣子。就是說它必須要永遠的保護你,它必須要永恆的給你一種安穩的快樂,要長長久久這個叫真實,你可以自主。

比方說你現在口袋有一千塊,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這一千塊是你借來的,你跟某甲借了三百塊,你跟某乙借了三百塊,你跟某丙借了四百塊,你有一千塊對不對?這一千塊對你來說不真實,因為你是借來的,借來的人家會把你討回去,你得還人家,是吧?在《楞嚴經》講,凡是借來的都不真實。你向因緣所生法借來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對不起,當因緣消失的時候,它帶走,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凡是所有的快樂,向因緣借來的,不真實。第一個你沒辦法做主,你這個錢是向別人借來的;第二個你沒有主導權。

我們今生所有的快樂都是借來的,你的壽命是借來的,你的長相也是借來的,你的財富也是借來的,你的眷屬也是借來的,你失掉了因緣的對你的支持,你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諸位,凡是借來的東西你就必須要還,這個佛法說是不真實的,夢幻泡影。

那麼真如不一樣,它不是借來的,它是宇宙間一種真實的功德,它不受因緣所生的干擾,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誰能夠掌握了真如,誰就能夠掌握永恆的自在,永恆的功德,它是一個很重要的珍寶,因為它真實。

好,第一個:真如的功德。第一它真實,就是它有一種獨立自主的作用,它不受因緣的干擾,它不會因為你死亡而消失掉而變化,這第一點;第二它恆常不變。它的存在不受因緣的干擾,而且存在以後,它永久不會變化,它不會隨你的情緒而變化,也不會隨順你的善惡業力的因緣而變化。所以這種真實的功德,在整個十法界的凡聖階位當中,它能夠永恆,永久的保持它一致性的體性叫真如,就是湛然不虛妄。湛然就是不變化,而且它有自在的功德,那麼這個當中有多種名稱,叫做一真法界或者實際等,如其它的經論當中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它的意思都是一樣。

這個當然我們今天學佛,我們試著去改變我們的人生,對不對?佛教它是一個很現實的一個修行,它不是一個哲理,它是要改造人生,離苦得樂。那麼我們當然有兩種做法:第一個從業力上去改造。我們不斷的斷惡修善,我們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從業力上來改造人生,但是這樣子的改造是表面的改造,就是數量上改造,但是你不能產生本質上的變化。

比方說海水,海水是咸的吧?那我們現在面對一個阿賴耶識的海水,你說我怎麼辦呢?我加一點淡水下去,把它的鹽巴的成分稀釋一點,可以,但是海水是咸的本質,你不可能改變它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生只活在事修,我們只知道懺悔、皈依、發願,那麼我們不可能改變海水的本質。就是說我們雖然積集善業,我們雖然持戒念佛,在我們生命當中,會創造一種善業的力量,讓我們的生命會出現一時的快樂,但是你不能解決輪迴。

你不能解決輪迴的時候,你生命的痛苦的本質不能變。因為所有的痛苦在於輪迴,輪迴對我們的傷害,就是讓我們永遠活在不安穩的狀態。因為你不知道你要來生要去哪裡,你沒有辦法規劃,它好不容易把你丟到某一個地方去,你慢慢習慣了,對不對?習慣以後,你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活了幾十年,你也習慣了,它要把你破壞掉了,破壞掉它又把你丟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可能做人,也可能到畜生道。所以它這個業力的牽動,讓我們對未來充滿著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輪迴。因為你不知道你來生要漂到哪裡去?

所以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你找不到家的感覺,這就是輪迴給你的痛苦。你不知道你死亡到來以後,你何去何從,你完全沒辦法做主。所以我們只是斷惡修善,問題在哪裡呢?就是說你可以保證你一時的快樂,但是你不能夠徹底解決輪迴的問題,你不能產生本質上的改變。本質上的改變在於真如的操作,誰能夠掌握真如,誰就能夠掌握輪迴的反轉。

這樣講好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也曾經受了很多的果報,所以因果的相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現在這個業力的問題,已經沒辦法去解決了,因為這個業太多了,現在的關鍵在哪裡?就是說你要怎麼去操控業力,你有兩個選擇:用自我來主導它,我們習慣性面對生命的時候,想要去主宰它,這就失去了真如的這個摩尼寶珠了。諸位,我們對生命只有兩個選擇,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須放棄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須放棄對人生的主宰,你只有兩種選擇。我們必須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所以思考的改變,在佛教裡面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因為你斷惡修善這個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斷惡修善,顯不出佛教的殊勝。現在關鍵就是說:當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的時候,你怎麼面對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來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導我的一切,讓我今生活得快樂,可以!你會用你的第六意識的智慧,讓你所有的善業表現出來,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對不起,你付出了輪迴的代價!我們講過,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啟動輪迴的業力,你只有放棄了主導權,真如才會出現。

在《涅槃經》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說有一個富貴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時候,有一個打扮很莊嚴的女眾來敲門,這富貴人家說:「你是誰啊」?她說:「我是功德天」。他說:「你能夠給我什麼呢」?「我可以給你種種的人生的財色名食睡,種種的快樂,讓你今生活得非常殊勝快樂」。「唉呀」, 這個富貴人家說:「那我非常歡迎你」,把她請家裡面來。到了晚上的時候又有一個女的來敲門,就長得極度的丑陋,這富貴人家說:「你是誰啊」?她說:「我是個黑暗」,他說:「你能幹什麼呢」?她說 :「我要把你所有的快樂通通破壞掉,我要給你種種的煩惱跟業障。」富貴人家說:「那我不歡迎你」。黑暗說:「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樂,你就必須吸收痛苦。」那麼這富貴人家就拒絕了,就把她們姐妹都趕出去了。她們姐妹就到另外一個貧窮人家,這個貧窮人家呢,兩個都收了。佛陀說這個富貴人家,是一個覺悟的菩薩,他成功的拒絕人生的快樂,所以他才能夠拒絕人生的痛苦。那麼這個貧窮人家是誰呢,就是生死凡夫。

諸位,當你要去追求快樂的時候,你要永遠記得:你一定會付出代價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償失。

輪迴的快樂,給你的快樂太少,但是它對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實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痛苦,但是為什麼我們願意輪迴呢?因為我們老是記得好的那一塊,我們老是記得生命給我們好的這一塊,我們對它的愛取,永遠停在我們心中的妄想執著。我們曾經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後就不斷的攀緣它。所以我們很少人會看到生命的本質,你看看佛陀怎麼解釋輪迴,他說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實你說刀鋒上的蜂蜜,我們能夠有多大的快樂呢?但是你舌頭被割傷了,這個痛苦是長久的。

所以佛陀要我們放棄對輪迴的主宰,你只要想主宰輪迴,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來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條件,一定要把對人生的主宰先放棄。你不放下,你的人生就充滿了業力,你的人生充滿了業力,從你心中創造的佛號,也充滿了業力,這個佛號不是往淨土去的,是往娑婆世界去的。

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兩種選擇,為什麼富貴求道難,因為你福報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這個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積了這麼多的善業,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義工,廁所沒人掃我去掃,飯沒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該享受的時候了。所以越是富貴的時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臨終的時候,綁住你的生死業力低一點,你現在就要慢慢放棄對人生的主宰。這個第七意識是很可怕的——恆審思量我相隨,第八識不可怕。

諸位我們要現在我們要知道,臨終的時候第八識現前,不要怕第八識。第八識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只要沒有第七意識來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輪迴的力量。第八識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識兩個連在一起。如果你沒有自我意識,第八識,有什麼用呢?它是這個分散的業力嘛!但諸位,你千萬不要讓第八識跟自我結合在一起,第八識這種分散的片段業力,當它被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這種自我意識串起來的時候,那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現在不是改變第八識,因為你現在已經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年,去把無始劫所造的業懺乾淨,不可能。但是現在你要做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我,不能讓這種片段的業力,把它串成一種輪迴的力量,這是我們要做的很重要關鍵。那麼要阻止第七意識的活動,就必須放棄主宰。因為第七意識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識的業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

所以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放棄對今生的主宰,這個時候你生死的業力就全盤的停下來,全部的停下來,這個輪迴的機器就慢慢慢慢停下來。我們過去的懺悔業障,只會讓輪迴的力量部分的消滅,但是你修無我觀,使整個輪迴的機器整個停下來。所以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這個對你生命是一個從根本上改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摩尼寶珠——真如。

好,我們來看看《觀心法要》怎麼說。前面的這個理論是從真如的功德,那我們來看看真如的體性,我們把它念一遍:

【《觀心法要》,於一切位,聖凡因果世出世間諸分位也,由真如不變隨緣,故云於一切位,常如其性,由真如隨緣不變,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如水與冰同一濕性,豈凝然死定之謂哉。】

好,那麼蕅益大師把這個思想再把它發揮出來,所以這個真如是於一切位,它表現在整個十法界的因果當中,就是四聖、六凡的因果當中,世出世間的因果當中都有真如的本體存在,叫於一切位。其實我們凡夫也有真如,只是我們呢,我們太想主宰人生,所以把真如讓它隱而不顯。

那麼第一個,真如在哪裡呢?在整個凡夫的世界,整個聖人的世界都有真如。只是聖人成功的把它顯現出來,凡夫呢,因為喜歡掌控人生,就讓真如產生了這個遮蔽的作用。那麼真如是什麼體性呢?常如其性,它是恆常的在因緣當中,保持它的不變的功德,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所以總結: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第一個,真如它不像我們的因緣果報,是變來變去的,你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畜牲、一下子做餓鬼,給你一種不安全感。真如你得到以後,你就非常的有安全感,它永遠不變化。

第二個它也沒有增減,處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它沒有垢淨的概念,就像水跟冰,水是真如,冰就是因果。哪裡是外道只是修無想定,想要去開顯真如呢?一定要靠智慧的引導,去破除這種主宰的自我,才能夠開顯。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真如有兩種概念:一種是理性的真如,一種是功德上的、修德上的真如。

唯識學強調的真如是修德,就是你要去修,你要去破壞這種自我的主宰,然後真如才會顯現出來,你修行以後才有的真如,這第一個,從修德;第二個是本俱的,就是你不管修不修,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可以了。你知道你人生的因緣果報,本來是沒有的,那麼一念妄動才有因果的,那麼這兩種概念都很重要。

諸位,我們要先安住在理性的真如,再去追求功德上的真如。

為什麼呢?因為你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你就去修對治空有什麼缺點,我解釋一下:

因為真如你去觀的時候,第一個:你去觀人生,第一個你接觸到人生的相狀,就唯識相,因為它是我們生命最表層的東西。那麼這個相狀,你一定要從相狀裡面觀察它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無我無我所,然後再進入到裡面的真如。所以我們在面對相狀的時候,你怎麼辦?

那麼凡夫跟二乘人對人生的相狀,是走極端的。因為他們都認為相狀是實際有。那麼你不知道相狀是本來沒有的,只是如夢如幻的,你認為相狀是真實有的,就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態度。比方說凡夫看到相狀的相續,就想做盲目的追求。因為你昨天是長成這個樣子的,你今天也這個樣子,因為你昨天的房子還在,今天也在,所以你假設它永遠在,凡夫在這個相狀的相續當中產生執取。那麼二乘人用無常來觀相狀,產生極度的厭惡。

諸位,因緣的假相沒有錯,你也不能太排斥它,因為你剛開始在修,找真如的時候,要離相清淨嘛。但是你找到真如以後,你要從空出假,你要借相修心,要莊嚴這個真如的時候,我們後面講到菩提心,講到往生的願力,你都要借相狀的,借佛道的相狀,來上求佛道,借眾生的相狀,來啟發你的大悲,這都要借眾生相、佛道的相狀。所以二乘人,他在找真如的過程當中,用極度的相狀的毀滅,使令他偏空了。就是他的人生只能夠從假入空,他不能從空出假,錯損菩提了。諸位,當你站在一種本來清淨的角度,來面對人生的時候,你面對相狀的時候是一個溫和的心態,你知道相狀沒有錯,你只要不執著它就好了,問題在你自己,因果沒有錯。

障礙真如顯現的是我們心中的執取,並不是外境。你今天在找真如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你的過程很重要。如果你用很嚴重的厭惡的心,厭離娑婆,可能會讓你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這個地方問題很嚴重,你以後要回入娑婆很困難。如果你想走大乘的路線,你一定要記住雙向思考,《法華經》的一佛乘的思想,當然你在修行的時候,你最好是一個整體的布局,你不能夠說:唉呀,我先達到這個目標以後再說,小乘人就是這樣,小乘人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用極度的無常觀、苦諦觀,把三界講得一無是處,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好像所有的過失都是三界引起的,當然成功的激發他的出離心,但是以後慘了,他以後要付出代價,因為他的後半段很難走了,他後半段他要積功累德,真如找出來以後,你還要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你要讓真如不是只有清淨的空性,你要去莊嚴它,用六度來莊嚴它的時候,你還要怎麼樣呢?回入娑婆度有情!

諸位,你厭離娑婆只是暫時的厭離,你不能產生永久的厭離的感覺,要不然你以後就很難走了。厭離娑婆是需要的,但是你用什麼態度來厭離,那很重要,你最好不能夠對未來產生後遺症。所以從《法華經》的思想,我們不同意用極端的方式,用毀滅的方式來離開三界,因為你以後回不來,你會產生一個不好的陰影。

我們再講一次,三界沒有錯,錯在我們想要掌控它,現在問題在哪裡?你現在問題出在你自己的心的執取。所以當我們在找真如的時候,你要對治的是你心中的執取,而不是把所有的過失都歸罪給三界的假相。講清楚一點,第八識沒錯啊!你不能夠把第七意識訶責,你連第八識也否定,第八識它轉識成智,是大圓鏡智,對不對?它是一種清淨的法身。

所以你為什麼要先安住在清淨心,就是說你要觀想,其實這些相狀是如夢如幻的,它沒有錯,是你自己想要去掌控人生,所以你自己去召感輪迴的,不是三界的果報有錯,所以我們是叫做先離相。所以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壞因緣的假相,這個很重要。諸位,你只要用毀滅的方式,來毀滅這個相狀去找到真如,你以後就慘了,你後半段很難走了,你把你的菩提道的後半段,這個路給截斷了,你走上了小乘的道路。

所以大乘佛法是兩條嘛,從假入空,最後你得從空出假,這個假就是假相。所以你安住在清淨心的角度,你知道這個假相,它不會障礙你,是你要執著它,它才對你產生障礙。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種理體的真如,去修空觀,這叫對治觀。對治什麼呢?對治第幾意識?用第六意識修觀,對治第幾意識?是了!對治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沒錯嘛,是吧?因果哪有錯呢?你不能把所有的假相、因果,三界的因果全部否定,因為你以後還要回入娑婆嘛!你還記得嗎?你當初發的願,是吧?你把第八識的因果都否定了,那你以後回來怎麼辦呢?你這個心態就有障礙了。所以安住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人生,你對假相會比較中道,見相離相,勇敢的面對它。但是你只要不主宰它就好。這個是最高明的找到真如的方法,而且以後為你未來的從空出假,做了非常好的布局。

諸位,我勸大家我們在走佛法的時候,你一開始就走對。如果你急功好利,你為了快,你用那種偏激的手段,來處理人生的假相,你以後一定會後悔,一定後悔,而且來不及了。你看法華會上,小乘人用極度的角度遠離三界以後,他回入娑婆,障礙重重,那個法執太重了。阿賴耶識釋放假相沒有錯,錯在第七意識。改變執著,不能改變假相,你只要放掉它就好,是你自己要去主宰它。

好,那麼我們先把這個觀念,先把它釐清。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