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二講)

我們上一堂課,已經討論了這個空正見。那麼我們從一種有相的執著,要進入到空性的法海,你所採取的方法就是無分別智。我們如果是在一種生死的業海當中,那麼佛陀的空性的三昧是在彼岸的話,無分別智就是它的船,就是你的工具。當你的生命要從一種攀緣心的業力,轉成一種往生的願力,無分別智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具。這個工具你不操作,你很難從過去的執著裡面跳脫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念的佛號,全部是生死業力的佛號,他這個佛號上不去,因為你的攀緣心太重了。

諸位,這個佛號雖然是萬德洪名,但是你可別忘了,它是你的心創造出來的。當你的心是攀緣的時候,這個佛號自然是充滿攀緣,是心作攀緣,是心是攀緣,所以關鍵是你的心來引導這個佛號的方向。如果我們心態不提升,這本來是一個萬德洪名,進入到你的攀緣心,變成糖果、變成人天福報,多可惜啊!

所以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不能夠證得空性,但起碼你得隨順,你不能完全抗拒啊!你對於整個菩提道、空性、菩提心,完全抗拒,那你怎麼能夠往生呢?你一定要往三界火坑裡面跳,誰能夠把你拉回來呢?不可能。不一定要斷煩惱,但起碼你的心,對於聖道的空性、對於聖道的菩提心、對往生的這種功德是隨順的,這個很關鍵。你起碼跟阿彌陀佛是走在同一個道路上,你不能背道而馳,所以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要我們修無分別智,不是要你證得空性,起碼你有這個決心,而且你也努力在做了,雖然你不斷的失敗,但是你絕不放棄,表示你是怎麼樣呢?我對這個真理是順從了,這個是最重要了,論心不論境,那麼你已經在進步當中了,你保持在一種進步的力量,每天在進步當中,這個最可貴了。

那麼我們修完空觀以後,我們就要談談菩提心了,這兩個是相接的。佛陀常常說,我們生命是一個無止境的水流。當然身為一個凡夫,引導這個水流的是自我意識,我們以前用攀緣心來引導這個水流,現在攀緣心被無分別智給破壞了,但是你不能讓水流停下來,大乘佛法永遠是要保持活水,一定要真空妙有的。

所以自我意識被無分別智破壞以後,誰來取代它呢?就是菩提心、往生的心!你必須要創造一個新的力量,來引導你的水流。我們是創造兩個力量:一個成佛的力量,一個是往生的力量,這兩個要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以前我們是用攀緣娑婆世界的心,來引導這個水流,你攀緣它,如果你好因緣善業現前,就到天上去;你攀緣它,如果你罪業起現行,就到三惡道去。不管怎麼樣都是攀緣,本質就是有漏。

那麼這個攀緣心被無分別智破壞以後,這個水流停下來了,但是你要重新再創造一個力量,把它引導到涅槃、把它引導到淨土。所以我們談談菩提心,就是重新建立一個生命中的力量。這個力量是什麼呢?

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你的願力,你要發願!

以前我們是跟著感覺走,我們以前人生沒什麼目標,就是追求快樂。曾經有過給你快樂的感受,你就念念不忘,你就希望這個快樂再出現。我們以前是跟著感覺走,活在自己那種帶有快樂的影像,不斷的攀緣那個影像,然後就住在這個影像上。現在這個影像被無分別智破壞了,沒有影像可以攀緣了,這個時候你開始立定你的志向,你到底希望你來生,希望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就開始可以規劃來生。因為你擺脫了生死業力,你現在有資格叫做開創未來。你還在攀緣娑婆世界,你根本沒有資格講開創未來,你的未來就被生死業力給綁住了,你怎麼開創呢?所以生死業力被無分別智破壞以後,你現在有選擇權了,你未來要何去何從?當然最好的選擇就是成佛了,發一個成佛的願力。

那麼成佛的願力有兩種方法,第一個: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薩,你可以多緣諸佛的功德莊嚴,多讀讀《法華經》、《華嚴經》,讚美佛陀的功德,無量的功德三昧,然後你發願:我有一天要跟他一樣,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第一個,緣佛的法界而發菩提心;如果你是屬於慈悲心比較重的那一種,你也可以緣眾生法界:悲眾生苦,哀聖教衰。多想想眾生的痛苦,活在顛倒當中,那麼你發起要度拔他的使命感,我一定要對他們做一些有幫助的事情。總而言之你緣佛道的功德發願也可以,緣眾生法界發也可以,總之你要許下你未來的誓願,你的理想抱負是什麼。因為娑婆世界業力被你調伏了,所以菩提心就是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這個就是菩提心。

那麼你有兩種選擇,最好的選擇是受菩薩戒,最好的選擇,有諸佛菩薩的證明,有同參道友的互相的攝受,在佛前緣境發心成就菩薩的戒體,這個是最好的。如果你因緣不具足,也可以在佛前自己發願,也可以。你可以上網去找一下,菩提心的發願文它有很多的儀軌,藏傳佛教、顯教的大師都有這些儀軌,你可以根據哪一個發菩提心文,來照他的文念也可以。

總而言之,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心被消滅以後,你必須對來生對未來有一個新的規劃。那麼這個規劃,菩提心發了以後,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初心菩薩的菩提心,叫自受用菩提心,要以內觀為主,所以自受用的菩提心又叫做願菩提心,它只論心不論境,你可能今生什麼事都沒有做,也無所謂,你只要把所有的修行,都會歸到菩提心就可以了,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理想抱負有關。你這個時候的人生啊,從攀緣心變成歷事練心,就是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利用所有的事情來幫助你的菩提心,就做這件事情。你只要看看你的菩提心,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就好了,因為成敗得失對你來說沒有意義了,所以這個時候是法法銷歸菩提心。

剛開始的菩提心叫願菩提心,以增長內在的菩提心的願力,加強他的願力為重點,還不在於資糧力,願菩提心是屬於自受用這一塊。那麼可能你要經過五年的時間,或者十年的時間,你的菩提心站穩了,你的因緣也具足了,就有資格談到行菩提心,你可以做一點實事了。你找到你的定位,你看你適合做什麼,在佛教界裡面,你是適合做什麼、做什麼都可以,這個職位沒有高下。你在這個地方開始利益眾生積集資糧,這個時候你的菩提心除了願以外,還有資糧力了。所以我們前面的菩提心,叫做萬行一心,在《法華經》給它一個詞,叫做萬行一心。把所有的萬行會歸到菩提心,只要對你菩提心有幫助的你就可以做,只要傷到菩提心的就不能做,它完全用菩提心的增減,當做你生命的指標。

初心菩薩先不要管別人怎麼樣,先管你的菩提心是不是進步,但是後半段一心萬行的時候,就考慮到慈悲善巧了,開始要站在眾生的角度來思考,他需要什麼?恆順眾生。

所以這菩提心有兩種修法:你如果是在自利的角度,那就是以願菩提心為主,先守住你的本願就好了;如果你是後半段了,你覺得你除了你自己的願力以外,你可以多少做一點事情了,你可以轉成行菩提心。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其實就是你心中的一種願力,由願力取代對生命的攀緣。

好,那麼這塊有沒有問題?這個是修了空觀以後,接著就是修菩提心了。它是一種願望,但是這個願望,不要忽略,它是你生命中一個新的力量產生了。

我問一下,諸位,你們受過菩薩戒的舉手我看看。鼓掌,鼓掌!你不能夠一天過一天哪,修行啊,它是先有目標才有修行的,你不是說走一步算一步,不是這樣子的。佛教是先有目標才有過程,要以願導行。你要設定一個目標你才有資格談修行,你沒有目標,你根本連修行的資格都沒有,你的心就是到處跑,就是你還沒上路啊,這個發願很重要的,你不能拖哦。

[學員問]:請教師父一下,那弟子怎麼會知道我什麼時候,已經差不多自受用的那個階段,因為會怎麼樣覺得會足夠那個信心,我可以出去行菩提道了?

[師父答]:這個很難講了,沒有標準答案。你應該多少會知道一點,但是五年是少不了了,每一個人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是你不能發了願,就趕快在外面到處跑,不可以。你一定要讓那菩提的幼苗要讓它增長,就是止觀的力量。你要用止觀來灌溉菩提心,讓它至少生根,就是它不容易退轉。因為你來到娑婆世界,來到人身的凡夫的世界那就很複雜了,弄得不好菩提心會失掉的,會被破壞。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請教一下,這個菩提心的修法,事修上面是說我們譬如說受菩薩戒,這樣一生一次,或者是說每天,譬如說睡前的時候,都要有一個時間來觀想這個菩提心,應該是要怎麼操作比較得當?

[師父答]:它有很多的方法,我們上次有開一個菩提心的課程,對不對?它有很多的偈頌可以背誦。那我們這次的上課也談到,這個從布施去修,是吧?布施、持戒,但是它在修的時候呢,它在修布施在修持戒的時候,它是會歸到無貪的善根。就是說你是不是從布施持戒當中,建立一種無貪的概念出來,讓你去學習施捨,而不是重點是你送什麼東西出去。它是借相修心,它觀你的心,欸,我今年的無貪的心比去年進步了,你看到事情的執著度,執著的力道淡薄了。所以它菩提心它有一些眷屬的,比方說無貪、比方說精進、忍辱,它也有很多的善根。它這個寶鼎,它下面有很多腳來幫助它的。我們在講自受用菩提心有講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你要有一些安定的功課,你要有一些誦經、聽經的法門,智慧也要不斷的增長。所以它六度,它一開始是幫助菩提心。

[學員問]:是,聽師父這樣講,弟子的理解是說:菩提心的修法就是說日常生活中,歷緣對境,就憶念這個菩提心?

[師父答]:對,你要憶念它,對對對,你要憶念你的願力:我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須要去拜八十八佛;我為了要成佛,所以我要去念佛、去持咒、去持戒。所以你所有的功德,是往這個菩提心上面去整合起來,否則你沒有菩提心的話,你就流到人天福報去了,就是憶念這兩個字。

[學員問]:師父,弟子請教一個問題,那上次師父提到說,有漏種子跟無漏種子,我在發菩提心、我在事修,比如說我去做義工、做善事,因為我們第一念很容易就分別,為了我自己,是否那時候我們是說,強迫自己說:我就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去做這個事,就強迫它第二念?

[師父答]:對對對。

[學員問]:變成這樣子,把它轉成這種念,這樣我就慢慢就破壞它?

[師父答]:是的是的,是,一開始都是勉強,對對對,就是這樣。不能做要它做,不能這樣子想要它想,就是要第六意識聽你的,聽你的規劃,就是訓練第六意識在你的規劃當中,你要訓練第六意識順從菩提心、順從往生的心,就是訓練第六意識。就是強迫,就是強迫,對,當然你要有一點善巧,它做得好的時候,鼓勵它一下。

[學員問]:好,謝謝師父。

[師父答]:其實現在第八識已經不是重點了,諸位,現在關鍵是你第六意識的訓練,你現在是第六意識怎麼去引導第八識。生死凡夫啊,他第六意識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第六意識就跟第八識走,叫生死業力凡夫了。它第六意識它本來是可以主導第八識,它放棄了主導權,因為它第六意識到處攀緣,攀緣到第六意識妄想很重,它自顧不暇,所以臨終的時候,它到處去打妄想。所以第八識本來要讓你引導,結果你不引導,那對不起,那第八識來引導你,第八識把第六意識帶走了,隨業流轉了。淨土宗不可以這樣!淨土宗要第六意識來引導第八識,隨念往生。所以你就要訓練第六意識聽你的,你要給它一個願望,那麼在過程當中隨時檢查一下,你菩提心在不在、你是不是為了菩提心做這件事情、你菩提心是不是不斷的在進步當中?你把心放在哪裡,第六意識就會跟著你走,是這樣子的,這叫作意。我們為什麼對娑婆世界攀緣這麼重?因為以前都把心放在那裡。

[學員問]:師父,阿彌陀佛!我有兩個疑問,但是跟上一節課講的有關,因為來不及問,我現在可以問嗎?

[師父答]:可以可以。

[學員問]:就是上一節課師父有講到,就是我們臨終的時候,我們要控制我們的第六意識,就是說斷相續心。那我們如果就是提起佛號的時候,那還是用第六意識,還是要用第七識去執取佛號?

[師父答]:第七意識它聽你招呼嗎?第七意識不能用。第七意識的執著是……你就是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你做如理的思惟是,你告訴你自己:你的生命結束了,你要到哪裡去。你要用第六意識來給自己一種很好的分別、很好的思考。你第六意識決定了,第八識就跟你走了。

[學員問]:是。我第二個疑問是:就是現在有很多年紀大的人,有這個失智症的問題,那這個失智症呢,是第六意識出了問題,還是這個第八意識裡面的種子不見了?

[師父答]:你說這個是叫,我們叫做老人癡呆是不是?

[學員問]:是。

[師父答]:他這個老人癡呆可能第六意識已經出了狀況,就很不好了。因為你整個生命的希望,都靠第六意識來引導,尤其淨土宗,如果第六意識受到傷害,這個就很麻煩啊!他沒辦法如理思惟。

[學員問]:是,他是不能控制第六意識了嗎?

[師父答]:他已經沒辦法如理思惟了,對對對,它已經不聽招呼了,這就很麻煩了。

[學員問]:那他的斷相續心,等於也是就沒有辦法做得到了,是嗎?

[師父答]:第六意識不能讓它受到傷害,因為你唯一的希望,就寄託在第六意識了。所以第六意識一旦進入到暗鈍,一到失控,那這個往生的機率就大大的降低了。

[學員問]:有補救的辦法嗎?

[師父答]:我真的不知道了。因為你第六意識是關鍵嘛!因為你現在第六意識用思想來引導業力,你現在唯一的可能就這樣子嘛。當然你要思想遇到障礙,那就很麻煩了。

[學員問]:是,因為失智的話,他可能不是馬上就面臨死亡的問題。

[師父答]:是的,因為他已經沒辦法判斷: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他的判斷力應該也會受到影響,是吧?那就糟了。

[學員問]:那有可能再找回來嗎?第六意識。

[師父答]:它也不是失掉,他的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失掉了,它第六意識還在,但是它思考能力的功能失掉了,這就很麻煩啊。

[學員問]:那就等於沒辦法補救了?不能失智,失智不能去西方。

[師父答]:嗯,所以我們,所以福德資糧很重要。你為什麼要拜懺、要持戒,其實這個東西,你的資糧力太差也不行,要迴向。

[學員問]:OK。但是有失智的傾向的時候,那就表示他以後沒辦法去西方,往生西方?

[師父答]:這個我就不知道了,這個醫學的問題由醫學去處理了,反正你第六意識是關鍵。你要引導第八識只有靠第六意識,因為第七意識它不聽你招呼的,前五識根本一點用途都沒有。你現在能夠往生,唯一的希望就靠第六意識的明瞭、分別、想像、如理的思惟。因為第八識它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它何去何從它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識你不引導它,它會先等你,臨終的時候第八識會先等你,等你來引導它,所以隨念往生,第八識的業力還沒有啟動,它一啟動你就完了。但是你最佳時機,在臨終的最佳時機,你不引導第八識,對不起,等到第六意識消失以後,第八識它就來引導了。

就是它給你機會了,你自己不引導,它第八識它給你機會嘛,臨命終的時候它給你引導嘛,結果你不發願,你就整天打妄想,好,那第八識:我給你機會了,你不引導,那我來引導你,你就只好隨業往生了,第八識強大的業力出來了,就把你帶走了。所以要往生,你要在第八識業力沒有現前之前,趕緊發願,用願力來引導第八識。當然你不能起執著,你一執著的話,你就觸動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去觸動第八識,第七意識也會去刺激第八識的業力得果報,你不能有太重的執著。所以空觀的智慧,無分別智也很重要。

[學員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我想問一個事修中的一個常見的問題,比如說咱們一個道場,道場裡會有一些廚房,為大家做一些齋飯,那麼有一些廚房裡,會引來一些蟑螂螞蟻一些東西。我有聽過有一些道場,要請來殺蟲的去殺這些蟑螂螞蟻。那如果像咱們這種佛教的道場,怎麼能殺蟲呢?我覺得這個問題要遇到了,應該怎麼辦?

[師父答]:請坐。這當然不可以呀,不可以不可以這樣。假如你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噴下去,它會死嘛,你知不知道?你知道,結果你又噴,這就殺生了,不可以。殺生是不能有理由,知道嗎?不能有任何理由的,殺生是比較麻煩,因為它牽涉到一種死亡的業力,又牽涉到你跟它的互動。這個冤親債主啊,你臨終的時候,它會來干擾你的,它如果到鬼神道去就糟了。

[學員問]:像在美國,Government會有一些人來檢查嘛,他定期的會來檢查這個衛生的問題,如果發現有,他可能會把這個道場關掉,那我也不知道,如果在China、在台灣可能都沒有問題,但是我覺得在美國這確實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師父答]:你只能夠說:這個我沒有意見,你看著辦。對對對對,就是這樣,戒律的原話就是這樣,佛陀說:我沒有意見,你看著辦。你不能夠說:欸,把它怎麼樣,不可以。你不能動身口意,你就說這個事我沒有意見,你要做什麼,你看著辦,只能這樣子。這個殺業對往生是很大的障礙啊,諸位,這個問題嚴重哦,殺業。

[學員問]:我就是想對那位師姐說的問題,說一下我自己的那個經歷,就是原來家裡邊也有蟑螂嘛,那不能殺它,就後來寫《金剛經》去超度它,然後就慢慢就沒有了,大概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我想這個肯定還是有……我們如果沒有業力的話,應該也不會召感這個東西來吧。

[師父答]:你應該還有發願,對不對?

[學員問]:反正我就是當時就是想說:那我不能殺它,我就希望能用這個方法來跟它解除這個恩怨,然後呢它就不要再來招惹我,我也不去招惹它。

[師父答]:非常好,對對對,你就是發願,所以你願力,你又加上資糧力,你又誦經。

[學員問]:對,我抄經,我抄那個《金剛經》。

[師父答]:是是,而且你應該很虔誠,感覺上很虔誠,力道下來很大。真的你要發願,所以你的願力可以轉業力。

[學員問]:還有剛才那位師姐說那個,就是老人癡呆這個問題,我自己本身學醫嘛,那我認為這個東西,因為現代醫學它沒有辦法解決,那既然沒有辦法解決的病,它就應該是業力病或者是業障病,或者就是那種冤親債主的病嘛,那應該也可以用誦經,或者什麼樣的辦法來迴向,希望能幫他積蓄一些資糧,不知道這樣會不會,至少幫他積一點福,也許會有一點點幫助?

[師父答]:可以可以,最好是沒有得到就趕快迴向了,得到有點太遲了。

[學員問]:對對對,就是像師姐說,如果要是剛開始覺得有一點跡象的話,就趕快給他修福這樣子?

[師父答]:對,因為你業還沒有成熟,你趕快迴向,很好很好。

[學員問]:那這個中陰身還有五通的嘛,它中陰身也有得度的這個方法,然後它是不是也有第六識,也可以聽開導?

[師父答]:中陰身八識都具足。

[學員問]:哦,那像剛才那種老年癡呆的,是不是靠第六識。

[師父答]:不過中陰身超度這塊啊,顯教講的少,所以這個問題我不回答。但是藏係有這樣的一種說法,但是顯教呢,它強調臨命終的時候,它是在人的第六意識裡面,就趕緊要往生了。但是中陰身是這個人是已經死亡了,它已經不是一個人,所以這兩個傳承不太一樣。可能密宗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這個我們就不談了。但是從顯教的角度,它偏重臨命終的這塊。

好,我們討論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菩提心跟淨土宗的結合。我們一個成佛的心跟往生的心,結合起來。當然這個地方,很多人一直在質疑一個問題,就是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你們覺得呢?

要!

對!我們現在來反推一下,比方說你求生淨土,你不發菩提心,那麼你是什麼心態?只有兩種可能:一個追求安樂,就增上心;第二個就是出離心,其它沒有了嘛。就是你怖畏娑婆的痛苦,出離心,要麼就是追求極樂世界的快樂,兩種可能。

那麼你用追求快樂的心,這就很難往生了。因為曇鸞大師說,你只是為了追求快樂,你要追求快樂,你根本不用大費周章到淨土去,諸天給你的快樂夠多了。而且你這種追求快樂的心帶雜染,是帶愛取,跟彌陀本願是不符的。彌陀創造淨土,是彌陀的法身變現出來一種清淨的國土,它是在快樂當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諸位,你一定要知道因緣果報,你的因地發心跟你的目標,是不是相隨順的,是不是它是同一個檔次的。

如果淨土是無漏的,你的心是有漏的,這兩個不可能相應嘛!我們現在是有漏,但是我起碼的心是隨順於無漏。所以你為了追求快樂而已,不能往生;為了出離心,當然也不可以了。因為出離心的人,他根本就是,他不希望有依正果報的,偏空涅槃。

所以往生,即便你沒有堅固的菩提心,起碼你的心是隨順於菩提心,這是最低標準。就是你沒有發起正式的菩提心,但起碼是隨順菩提心。也就是說你是為了聖道而到淨土去的,這才是正確的思考。因為彌陀是為了聖道而安立的,快樂只是佛陀的方便而已。你看《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解說極樂世界,沒有錯,他剛開始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是攝受我們,他到後面的時候,他話鋒一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極樂世界的功德來自於不退轉,哪是只是為了快樂而已呢?阿彌陀佛花了五劫的思考,喔,就創造一個快樂的國土啊,它每一個快樂當中都有聖道的力量啊。

我們下一堂課,再下下堂課會講到,其實極樂世界的本質是無漏的,它是一個無漏的國土,純無漏的國土,所以你的心態必須要隨順無漏。最好的思考:為了成佛而到淨土去!這是最好的思考,如果你能夠這樣想是最好的:把成佛跟往生,這兩個目標結合在一起,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種思考模式是最好的,互相幫助。

好,那麼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所以我們前面的空正見跟菩提心,這兩個跟淨土都是有關係的。菩薩道啊,諸位你看菩薩戒,菩薩道的初學,像我們這種初學,偏重論心不論境。你先不要管你做多少,你只要肯努力你就會有進步了。就是說至少我認定這是我的一個方向,可能我做的不好,我可能進三步退一步、進三步退一步,但是起碼你的心是開始順從,這非常可貴啊!就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個很關鍵。

如果你連努力都不想努力,你就完了,這個最可怕就是這樣,你連第一步都不想踏出去,那你就擺明了準備輪迴了嘛,那誰能夠救得了你呢?我們先不管你做了多少,至少你已經努力的在做了,這個事叫做順從,你已經開始聽話了,那麼阿彌陀佛就有辦法攝受你了。關鍵在順從這兩個字,關鍵不在於你做了多少事情,所以這兩個是很重要的一種概念,空正見跟菩提心。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請問師父,有一些人說往生淨土之後,可以一直在極樂世界成佛;有一些人說,一定要再回來娑婆這邊成佛……

[師父答]:不可以成佛,你一個國土不能兩尊佛陀,不可能。你可以到等覺菩薩,極樂世界不能成佛,你要回入娑婆,然後你去建立你的因緣,成就你的國土。沒有一個佛土是兩尊佛陀的,不可能。

[學員問]:所以一定要回娑婆?

[師父答]:是的,是的。你也不一定要回到娑婆,反正你可以到其它世界去,你一定要回到凡夫的世界來。回入娑婆是其中一種選擇了,你也可以到他方世界,都可以了。

那麼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為臨終的正念,描繪出一個方向、  一個道路。那麼當然我們是勉勵大家,先試著踏出第一步,先讓自己順從這個道路。先不要管你做了多少,你可能會失敗,但是你只要不放棄,你只要有一種決心,那麼一步一步的往前走,那麼我們再跟淨土的結合,那麼你就開始走上了淨土的道路了。也就是說其實生死業力不可怕,但是你的心態很重要,你怎麼引導它。所以整個唯識學的關鍵在第六意識了,用心念來引導你的業力了,你這個念頭必須跟空正見相應、跟菩提心相應、跟往生的心相應。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