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第二十四講)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五面。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講到這個佛法的因緣觀,佛法的因緣觀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你自身的因緣,就是直向的因緣。你未來要往哪裡而去?那麼你自身的因緣,當然是跟菩提心、空正見有關係的,你怎麼去調伏引導你的業力跟思想,這個是你自身的因緣。

但佛教的另外一個因緣觀,是橫向的因緣,就是你跟眾生跟佛陀之間的相互關係。當我們講因緣的時候,那自然是有差別的,世界上只要有相狀,就有差別。我們從現實的人生來看,人跟人之間的因緣,的確是有親疏遠近的差別。有些人,你看在一起,他們有說不盡的話,這因緣深;有些人因緣相對淺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佛法的因緣觀,尤其唯識的思想就是:所有的外因緣,都是從內因緣創造出來的,都跟你的心態有關係。佛教的因緣觀永遠是由內向外解釋的,跟外道不一樣。

也就是說因為他們在因地的時候憶念、互相的憶念有淺深的差別,所以造成今生的因緣,也就有親疏的差別。那麼我們今天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不是說跟眾生因緣的互動,我們更關心的就是說:你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給我們多大的力量來加持我們,這個我們很關心,是吧?你往生淨土是佛力加持,我們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我們把娑婆世界的力量降到最低了,我們把業障懺悔到一定的程度了,但臨終的時候我們等待彌陀的降臨,有些人很快的,阿彌陀佛就來了;有些人要等一段很長的時間,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你跟阿彌陀佛的互動的關係,的確有差別。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要在臨終的時候,除了我們自身的準備,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調伏,我們怎麼樣能夠跟阿彌陀佛建立一個非常強烈的感應力量,讓彌陀早一點出現,讓彌陀對我們的加持力達到最高。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件事情:你要對彌陀功德的真實的憶念。因為佛陀已經釋放一種力量出來了,當然憶念是雙方面,你說你憶念阿羅漢,那就沒有什麼效果,因為阿羅漢他根本不想跟你憶念,阿羅漢,是吧?他不想跟你憶念,你憶念他也沒什麼用。但作為佛陀不一樣,佛陀是有發願的,他「眾生無邊誓願度」的,他已經跟我們憶念了,關鍵是我們是不是也釋放相同的力量來憶念他。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對彌陀的憶念有兩種情況,就決定你臨終的時候有兩種因緣。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第一個我們來看「二人相憶」,就是說一個是佛,一個是眾生。假設我們對佛陀的憶念是念念相續、心心相合、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但是這種憶念呢,是斷斷續續的,緣淺相隱,你沒有很真正的去投入的去憶念佛陀,而你更多的是把憶念放在憶念娑婆世界的人事,那麼這種情況到臨終,佛陀對你的加持力相對會比較疏遠,相對會疏遠。就是你來自於佛陀的加持力會比一般人薄弱,佛陀對你的攝受力、加持力相對薄弱,這第一個;

第二個「二憶念深」,「見堯於牆,見舜於羹」,「存乎中,形乎外」,就像孔夫子,他經常看到堯在牆壁上顯現,看到舜在吃飯的肉羹中顯現,因為他內心經常憶念,也就產生外在的相狀顯現,就是緣深相現。他對佛陀有決定性的憶念,強大的憶念,超過對娑婆世界的憶念,那麼這種人到臨終的時候,他會得到佛陀更多的加持、更多的關懷,因為他釋放更多的憶念出來。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好,那麼這個地方,在蕅益大師把這個憶念的概念,他把這個臨終的時候的憶念,把它開出兩種力量:第一個佛力。佛陀是能應,彌陀大願力,阿彌陀佛創造四十八願,他每一個願都在憶念我們,因為他因地的時候,彌陀發願都是為眾生而發的,他所發的願都是想要幫助眾生,所以他每一個願,四十八願,願願已經釋放一種力量在憶念我們,但是作為我們眾生的心力啊,我們有自性功德力跟名號功德力,就像兒子一樣,是不是跟彌陀感應道交?所以蕅益大師提出三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來,我們解釋一下。

佛力不可思議這一塊,你就不用操心啦,佛陀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已經該做的做了,他已經在實踐他的理想;那麼對我們來說呢,心力不可思議,很重要,你心中的憶念,當然這個地方你要有很確定的信仰,這個地方就是強調你要相信你做得到。蕅益大師在講三力的時候,他很強調你的心力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呀,祖師提出兩點,很重要的概念這個信仰,建立兩種信心:第一個從因緣的造作上,對自己的信心。他說:「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你臨終的時候你要這樣想:我過去的顛倒妄想,做了太多錯誤的憶念,但是我現在回過頭來,「苟一念迴心」,我把我的心力憶念佛陀,我隨時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因為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所以淨土法門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忘掉你的過去。諸法無自性,你不要再想你過去是怎麼不堪了,你要建立一個新的信仰:你相信你做得到。淨土法門就是注重未來,你的心好好的想著未來就好了,想過去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過去不等於未來。所以你相信你是一個新的開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說我雖然過去,我錯過很多的對佛陀的憶念,但沒關係,我雖一路以來「昏迷倒惑」,但是我「苟一念迴心。」因為阿彌陀佛隨時在等待我們,我們只要迴心轉意,我們隨時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永遠不會嫌太遲,這第一個概念,你相信你心的改變,一定會改變你的因緣,這第一個;

第二個從理體上的信心,就是說「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們心內的佛,所以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我們的心,把因緣這一塊剝開來,我們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把清淨莊嚴的因緣剝開來,他也是「如」,一如無二如,所以感應道交是合理的,因為我們跟佛陀是一家人,從一個同體真如法性的加持力來說,我們得到彌陀的關懷攝受是正常的。所以首先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一定要建立一種堅定的信仰,你相信你對阿彌陀佛每一分的憶念,阿彌陀佛都能夠接收得到,不管你過去你煩惱有多重、不管你的過去業障有多深,總而言之臨終的時候一個概念:人生不堪迴首!不要想你的過去了,你專心的想想你的未來更重要。

舉一個例子,在《淨土聖賢錄》,這個明朝講到一件事,說有一個做官的叫楊選一居士,當然他娶了幾個夫人,他的元配夫人楊夫人,她是學佛念佛的。這個楊夫人她三十一歲以後,就生了一個兒子,可能之前生了幾個女兒吧,她生了一個兒子,她就跟她先生說:我的責任已經了了,傳宗接代了,所以我現在想要專心念佛了,也希望你能夠成全我。她先生蠻不錯的,大富貴人家很多房子嘛,就找了一個偏房,打掃一下,就給她住在偏房,專心拜佛、念佛。

那麼這個楊夫人,她在專心拜佛念佛的過程當中,突然間業障現前了,她背部長了一個膿瘡,流膿流血,醫生看也沒有好。但是她專心的還是繼續的念佛,念到有一天晚上做夢,她夢到有一個鬼拿刀要砍她、殺她,就趕緊跑,邊跑邊念阿彌陀佛,那麼這個時候看到一念佛的時候,旁邊出現一道光明,那麼這個光明出現的時候,那個鬼就跑掉了。跑掉以後她醒過來的時候,欸,這個瘡就不再流膿流血,慢慢幹了,後來就好了。好了以後,當然她就有信心啦,佛號把這個業障給消了,她繼續念佛,以後沒多久她就預知時至,臨終的時候她看到四個童子捧著蓮花來接引她——安然往生淨土。

那麼現在我們要說什麼事呢?就是說楊夫人的成功——消除罪障,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她的關鍵,她產生一種強大的專修專念的憶念,這很重要。其實我們平常偶爾也會到佛堂,憶念阿彌陀佛,對不對?但是我們的心沒有真正的收攝起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就是說專修專念,不是說你一定要把工作辭掉,而是說你在憶念佛陀的時候,你是不是全心的投入,這個很關鍵。

諸位,我們現在創造的每一句佛號,跟臨終都有關係。如果你平常都用攀緣心來念佛,就是也打打妄想,也念念佛;念念佛,也打打妄想,這個都是一種空洞的佛號,諸位,這個佛號全部是生死業力。如果你平常念的佛,都是生死業力的佛號,你怎麼可能臨終創造一個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的佛號呢?念佛先不管你念多久,你有半個小時,你就念半個小時;你有一個小時,就念一個小時,但是你的方法很重要,你的心態很重要,你是不是很真實的,把所有的外緣都放下,這個時候,我現在只有一個小時,不要再打妄想了。你是不是成功的把所有的心力,都來憶念佛陀,憶念名號,創造一個能夠跟彌陀感應的佛號出來,就是真實功德的佛號。如果你平常的佛號,都不能跟彌陀感應,你臨終的佛號,就不可能跟彌陀感應,不可能。

蕅益大師的觀念就是說:沒有平時的正念,你就絕無臨終的正念了,因為你那個養成等流習慣了嘛。我們先不要求說你二六時中佛號不斷,但起碼你養成一個心態:當佛號現前的時候,只要你的本尊功德現前的時候,你就把這個佛號當一回事,養成這個習慣。當佛號現前的時候,你的心就開始收攝,這是我的本尊的功德,你就專心的念佛,不管你五分鐘也好、十分鐘也好,養成一個習慣,佛號一現前,就把心收起來,你臨終的時候,你自然會養成習慣。你平常佛號現起的時候,你都不當一回事,你臨終也不可能當一回事。

諸位,我們背後有強大的業力在等著我們,如果你今天沒有強大的憶念的願力,你怎麼抗拒生死業力?所以所有成功的人,他不管念佛時間有多久,他的心態一定是圓滿的。只要本尊功德現前,你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把佛號當作你的所有的功德,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如果你今天對阿彌陀佛的,就是阿彌陀佛在心中的地位,如果你能夠訓練成當佛號現前的時候,所有的外緣你都能夠放下,你就成功了。因為它在你的生命當中是最重要的憶念了。因為你的憶念,雖然有很多憶念,你可能也貪娑婆世界某一種東西,但是只要佛號現前,你佛號生一切法不生,它能夠成功的把所有憶念停下來,你就可以帶業往生了。因為它是你最主流的憶念,最有勢力的憶念,強者先牽嘛!所以我們不可能斷掉所有娑婆世界的憶念,但是你必須對阿彌陀佛的憶念,是最重要的憶念,最主流的憶念。也就是說它是你對所有因緣憶念當中它是最大的憶念,當它出現的時候,所有的都可以放下,你只要養成這種心態,你就成功了。

楊夫人的成功不是說她能夠念佛多久,而是她的決心,她成功的把對阿彌陀佛的憶念,當做最重要的事情,這就是阿彌陀佛對她特別關懷的原因,特別加持的原因。所以我們感應道交,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態,你是不是很真誠的去憶念佛陀,這個地方就決定了阿彌陀佛是不是對你有更多的關懷、更多的加持,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我們得到彌陀的關懷、得到加持會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來看看第二個:「轉他成自」。這個「他」指的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種加持力。這四十八種加持力,這已經成就存在法界,而且都已經對我們釋放善意的四十八種力量,那麼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成功的把憶念阿彌陀佛,當做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把四十八種力量轉成你自己的力量,臨終的時候有四十八種力量來推動你。好,我們來看經文:

二、轉他成自

經文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好,我們來看消文。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那麼這個地方,它是先法說,再譬喻。先看法說,佛陀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接著我們前面說的,憶念佛的功德或者憶念佛的名號,那這樣憶佛,主要是對佛陀功德的一種觀照,觀照力;那麼念佛,是對阿彌陀佛名號一種專注,「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那麼你這兩種憶念都具足,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現前當來」,「現前」指的是今生,「當來」指的是臨命終,那麼或者是現前,或者當來,你「必定見佛。」

當然這個「見」不是說眼睛去見,你跟阿彌陀佛就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就跟阿彌陀佛,就能夠得到彌陀的攝受,安住彌陀的光明當中,跟佛陀不遠了,而且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你就能夠破除障礙,那麼心開意解,乃至於往生淨土。也就說淨土的功德,只要做兩件事情就好了:憶佛、念佛。

那麼他講出一個譬喻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就是說我們今天身體什麼香氣都沒有,我們就是一個標準的業障生死凡夫,身口意充滿了煩惱罪業,但是我們臨終的時候,我們那個明瞭的心,我們能夠成功的放下娑婆世界所有的憶念,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欸,就像這個人,他沒有香氣,他經常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他就有香光莊嚴,他就能夠成功的把香氣、把光明轉成自己的香氣、自己的光明,就「轉他成自」。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的轉變的過程,只有一個方法:「憶佛念佛」。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來看這個古德的解釋,

什麼叫「憶佛」呢?「繫心佛境,思惟觀察」;「念佛」呢?「注心一境,係緣不散」。

「憶佛」它是一種思想的改變,他能夠憶念佛的功德,而把佛的功德加以思惟觀察。當然佛的功德就是淨土的功德,極樂世界的正報、依報的莊嚴,他能夠正確的去思惟觀察,而產生堅定的誓願。這個地方應該包括了觀照力、誓願力,「念佛」,「就是一種專注力——「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這個印光大師強調一句佛號念誦聽,這是一種專注力。

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提起佛號必須兩種力量現前:一個專注力,一個觀照力。那麼這樣子,你就成功的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就叫「香光莊嚴」。

我們看它的這個轉化有兩種情況,「必定見佛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第一個:現前。你可能今生,就能夠得到彌陀的光明香氣的攝受,比方說在夢中,《法華經》上說的「若於夢中,見諸如來。」其實你在用功的時候,拜懺也好、你在打佛七也好,你要注意你的夢境,因為這個夢境是不能造假的,尤其是你的第八識,得到你第六意識強大熏習的時候,你的業種子產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它會有一點夢境出現。當然你要能夠見到蓮花、見到光明,這都是非常好的事;或者是在定中,在寂靜的心中,譬如說《大集經》上說:「至七七日,現身見佛」,這第二種。當然最重要是臨終,《阿彌陀經要解》說:「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是「臨終見佛」;或者說「當來見佛」,就是決定往生所念的佛土,見彼佛世界之佛,這是剛開始。

那麼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運見十方諸佛,見到十方諸佛,那麼最後呢,「無明斷盡,轉識成智」了,見到自性佛。有三種見佛的可能:第一個見到阿彌陀佛;第二個見到十方諸佛;見到自己的自性佛,三種見佛,三種功德。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那麼見佛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來看:

一、現前心開,多劫的業障,消融至極,心豁然開。那麼當然這個是平時的感應,你多念佛,消業障增福報;

第二個:當來心開。就臨終的時候能夠見到彌陀,聽聞佛陀的說法開示,然後能夠心豁然開,臨終的時候的開悟。

我們前面講到感應道交,這個地方講到它的功德——「轉他成自」。這個憶佛念佛,把佛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我們也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說是這個慧遠大師,他在廬山東林寺成立一個蓮社,帶大家念佛。那麼念佛的時候,他的結社當中,有一個居士叫劉遺民居士,這個劉居士他除了持名以外,他兼修觀想。他做兩種觀想,第一個光明想,這是很重要,《十六觀經》的最重要就是這兩個,一個是光明想。當然佛陀的慈悲他先用落日觀,因為佛的光明就很像那種夕陽的落日,它不剌眼,但是很柔和,你取那個落日光,然後再把那個落日光,把它當做佛陀的光明想,這第一個;第二個是蓮花想。在十六觀裡面,蓮花想是很重要的觀,它有靜態的蓮花跟動態的蓮花。

靜態的蓮花呢,就是觀想七寶池、八功德水,那麼蓮花在這個八功德水上,那邊漂過來漂過去、漂過來漂過去,這是第一個靜態;第二個就是觀想蓮花跟你的關係,動態的蓮花,作蓮花開合想。你觀想你,欸,坐在蓮花裡面,然後蓮花是關起來,然後一剎那間,你發願以後,欸,蓮花到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打開,花開見佛,阿彌陀佛光明攝受加持你。這個是蓮花開合,先在娑婆世界合,再到極樂世界開,你經常做這個觀想。那麼這個劉居士,他就是除了念佛以外,他作光明想跟蓮花想做了多久?做了十五年的時間。然後十五年後,他出現兩件事情:第一個在打坐念佛的時候,他親自見到彌陀光明出現來照他,照耀他身心世界,身心柔軟,他覺得身心特別的舒暢柔軟,這第一個,他在十五年以後,在靜中見彌陀放光攝受;

第二個在夢中,他親自見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而且還空中有人說:欸,你可以把這個水拿來吃一吃,他還真的把這個水舀起來吃,特別的甘美。那麼這兩件事情當然出現以後,他就知道他的淨土因緣成熟了,後來沒有多久就往生了。

我們現在要問大家兩件事情:他為什麼能夠見到光明?他為什麼能夠喝到八功德水?諸位,他是一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沒有佛的光明,沒有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但是他真的接觸了,就這兩個事情。我們先不談他往生到淨土去了,就是說他往生之前,這兩個因緣是怎麼出現的?他沒有做多大的布施,我們看不出他有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六波羅蜜的資糧力,用這個資糧力去成就這種功德莊嚴,他沒有太多的資糧力,他做了兩件事情:憶佛、念佛,他在佛堂做兩件事情而已。

也就是說這個功德不是他的,他只是成功的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他找到了轉換的方法。他找到轉換的這種把他的功德轉換成自己的功德,他是有方法的,他是有管道的,他掌握了一個正確的管道,正確的方法,所以他現生就受用了。所以諸位,方法是很重要的,雖然我們時間有限,但是你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諸法因緣生,你今天掌握到一個正確的開關,你就可以把極樂世界的功德打開,你打開了。你今天碰到娑婆世界輪迴的開關,你就流轉生死嘛,這個很公平。這個生命有很多開關,看你去碰到哪一個開關。就諸法因緣生,你去憶念娑婆世界,你就付出代價,因為娑婆世界本身的問題就很多,你去憶念它,你就跟它感應道交。

好,我們前面是建立一種信仰,就是憶佛、念佛的信心,那麼現在正式來說:怎麼憶念?這個方法怎麼做,應該怎麼做?就是說我們希望臨終的時候,我們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我們想辦法不要跟娑婆世界感應了。就是說雖然我們阿賴耶識還有很多業力,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業力不要去刺激它,這是你要做的。你千萬不要把阿賴耶識的業力,這種睡覺這種沉澱的業力,去把它喚醒。你好不容易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把業力給沉澱下來,你不能再攪動它了。

就是臨終的時候,你怎麼樣能夠悄悄的走過生死關,不要把生死業力的開關觸動,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個你能夠正確的打開阿彌陀佛的感應的開關,做這兩件事。那麼這一點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一個很正確的指導,叫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要做好兩種憶念:第一個對娑婆世界過失的憶念;第二個對極樂世界功德的憶念,讓你產生兩種心態。

丁二、依觀發願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我們前面的空觀,是離一切相,把所有的心態全部的銷毀,讓你無分別住。現在要重新建立兩種心態,前面是破壞,空觀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壞的妄想全部的停下來,把生命歸零。那麼現在重新借假修真,借娑婆世界的假相,讓你厭離娑婆;第二個借極樂世界的假相,讓你欣求極樂。所以現在這個相怎麼樣?重新要借回來了!

前面的空觀讓你離相,對不對?現在「相」你已經不執著了,這個時候把它借回來。那怎麼借呢?我們來看看,

第一個:我們先借娑婆世界的相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第一個借今生的相。我們要觀想今生的相是無常敗壞的,娑婆世界就是不安穩的:「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須到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對來生的相。我們來生有三惡道的危機,所以你不能對娑婆世界的來生有所期待,因為你期待的結果,就是讓你得到第二生的快樂,然後你第三生就直接去三惡道去了。我相信如果說讓你得到一生的快樂,然後直接到三惡道刀山油鍋去,你是不會選擇的。所以你今天如果對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你就很可能有到三惡道去的可能性了,那麼這是一個總相的觀察。

第二個我們再觀察這個輪迴的過失有三種:第一個苦多樂少。我們不要講太差的人生了,就講今生好了,今生在你的生命裡面算不錯的喔!說實在,今生這個水泡冒出來,對你來說算不錯的人生了吧?因為我們大部分都在三惡道,你做人算不錯了,但是你看,今生是一個不算太差的果報體了,但是你回憶你的過去,人生裡面,痛苦的因緣多、快樂的時間少。其實人生是得不償失,快樂跟痛苦不成比例。佛陀說刀上的蜂蜜,雖然你承受,當然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我們不能否認,但是快樂就像刀上的蜂蜜,你舔蜂蜜的時候,你的舌頭被割傷,你付出代價,所以娑婆世界的快樂,全部要有代價。

但是現在有什麼問題呢?就是說既然人生是得不償失,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輪迴呢?因為你被你的妄想騙了。我們總是記住娑婆世界美好的影像,我們小時候成長過程可能有一些影像,給你很幸福快樂的感受,然後你的心在分別這種感受的時候,你堅固的心就住在這個影像裡面,然後從今以後,你就不在乎娑婆世界的真相了,你在乎的是那個影像,你希望那個快樂影像再一次出現,即便你承受到很多痛苦——老病死的折磨,你也不在乎。所以直到佛陀出現了,把你從妄想裡面拉出來:說你不要活在妄想了,你看看,從依他起的角度,你看你一生走過來,你就知道痛苦的時間多,快樂的時間少,每一次都是這樣,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第一個娑婆世界,你要付出痛苦的代價,你凡事要追求快樂,你一定要付出代價,這第一個;

第二個輾轉相續,這個最可怕的。如果你不解決它,它永遠不會消失。我們說很多痛苦都會有期限,你說我肚子痛,痛了幾天慢慢會好,但是輪迴的病它永遠不會好。輪迴的可怕就是說:你不面對它,你就一直的輪迴下去,它沒有一個期限的,這是它的可怕的地方。這個夢越做你越難醒過來,所以你不處理它呢,它就一直下去,輾轉下去;

第三個毫無意義。有些痛苦是有意義的,就是這種痛苦會給你增上,比方說你去拜佛,雖然會給你身心的痛苦,但是它的痛苦會有增上的效果,這種痛苦是有意義的痛苦。諸位,你在娑婆世界所受的痛苦,毫無意義,對你的增上一點都沒有幫助。就是說你受了無量劫的痛苦,你還是顛倒妄想,該打妄想還打妄想,你不會在痛苦當中得到任何的啟示,不會的,娑婆世界的痛苦對你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們就知道,娑婆世界不值得我們憶念,我們現在開始在重新建立心態了。

前面是空觀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心態全部停下來,就無分別智;現在是有分別住了,開始把娑婆世界的相,重新借過來。到底臨終的時候,你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不能等到臨終再做決定。當然這個地方,從今生的觀察,重點在無常敗壞,這種不安穩性,我們舉一個例子,講這個莊子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莊子在道家裡面,他長期的修行他是有神通力的。那麼莊子有一天,他去參加一個朋友的聚會,他回家的路中經過一個小山坡,看到一個婦人,穿著白色的衣服,拿著扇子在搧一個墳墓,那麼搧墳墓他就過去了,他說某某人啊,你為什麼拿扇子去搧這個墳墓呢?這個穿白色衣服的這個婦人說:這個墳墓是我先生,我們在生前感情很好,那麼他死的時候拉著我的手說:「夫人啊,我不敢奢求你終生為我守寡,但起碼我們感情一場,你等到我墳墓幹了以後,你再嫁給別人。」這婦人就答應了,答應以後呢,但是不巧,她先生死了以後,連日下雨,就是把墳墓都弄得濕濕的,所以她是已經找到對像,想要嫁給對方了,但是她要信守她的諾言,所以只好拿扇子趕快把它搧一搧,看看能不能把它搧幹。

莊子一聽:喔,是這樣子,沒關係,我來幫你一把吧。他就:你扇子借我一下,他就用神通力,兩三下就把這個墳墓給搧幹。哎呀,這個婦人就跟他感謝:你真是我的恩人。那莊子走的時候,他說:你這樣子啊,你可不可以把這個扇子借給我,做個紀念,婦人就把……這扇子沒有用了,就送給莊子。這個莊子回去以後呀,就拿著扇子,在客廳裡面搧,就悶悶不樂了。

這個時候他回去以後,他太太跟他感情很不錯,就說:欸,你今天為什麼心情不太好?莊子就把今天回家看到的事情,如是如是的跟他夫人報告。他夫人說啊:我對你一定是忠貞不二,烈女不嫁二夫,她說:你最好記住你這句話。後來莊子悶悶不樂,沒多久就生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後當然就是,古時候為先生就要守靈三個月,三個月的時候,就把這個棺材擺在客廳,沒多久莊子一個學生就來拜訪莊子,帶了一個僕人就到山上去拜訪莊子。拜訪莊子的時候,他夫人說:莊子死掉了,真不巧。那個學生說:那這樣子,老師死掉,那好,我要守靈吧。就在旁邊的一個偏房,弄了一個偏房給這個他學生住。

這個學生長得瀟灑莊嚴,這個莊子的夫人日久生情,對這個學生就有好感啦。有好感以後呢,有一天莊子的夫人他們在吃飯的時候,就問這個莊子的學生說:「你結婚沒有?」他說:「我還沒結婚」。「你條件這麼好為什麼不結婚呢?你的對像是什麼對像?」這個學生說啊:我的對像如果像師母這種條件,我就可以考慮結婚。那麼後來這個莊子的夫人,對他也有好感,那我乾脆嫁給你好不好?他說好。結婚的時候,他說那結婚的時候我們辦喜事,但是這個時候莊子的棺木還在,怎麼辦呢?莊子的夫人說:沒事兒,我們把這個棺木,把它移到旁邊的柴房去就好了,把客廳布置一下。

那麼後來就兩個人在辦喜事的時候,洞房花燭夜的時候,他的學生突然間發起了羊癲瘋,就躺在地上就一直抽搐,不省人事。不省人事,這個夫人很緊張啊,這怎麼辦呢?就問他的僕人說:你這個主人是怎麼回事?他說我這個主人,這種病定期發作,她說發作怎麼辦呢?他說這個是藥沒有辦法治,只有一個方法:要吃剛死的人這個腦汁,這腦袋的汁給他吃才有用。他以前他發作都在秋天,秋天很多秋決,就死亡犯,去跟那個死的那個犯人,那個槍斃的人,把他那個腦汁給他喝,現在不是秋天那怎麼辦?結果他夫人說:那我有辦法。莊子的夫人就到廚房去拿一把菜刀,就往莊子的棺木走過去了,走過去用這個刀把棺木給劈開以後,莊子就坐起來了。

這是他的神通力變現,他說了一個偈頌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相聚幾時休。既知死後無情義,早把生前恩愛勾」。所以他就……他也不怪他老婆,因為世間無常嘛,因緣變化了嘛,所以他就出家修道了。所以我們今天要說什麼?就是娑婆世界,其實它所有的過失,我們勉強都可以接受,但是有一個過失是我們沒辦法接受:就是無常敗壞!娑婆世界對我們的折磨,就是讓我們永遠活在沒有安全感。你得到的所有東西隨時會失壞,這個問題最嚴重。

你說娑婆世界苦吧,是吧?但是我們好歹在這個地方,從小到大也習慣了,對不對?你好不容易在這地方住上去習慣了,欸,來生把你弄到其它地方去了,到另一個地方去,你也習慣了,結果你又死了,又業力再把你漂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生死疲勞,你永遠在適應新的環境,這個就是娑婆世界的最大過失——無常敗壞。你只要在娑婆世界住一天,你就沒有所謂的安穩性可言,而所有的快樂的基礎就是安穩,這最基本的訴求嘛,但是關鍵是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是安穩的。就是所有的快樂,你就必須用擔心、怖畏……你在受用快樂的時候你是擔心的,你想想看。

所以我們今天在回顧娑婆世界的時候,我們怎麼樣正確的看待娑婆世界,當然我們有些善業,我們由善業力也會成就快樂的果報,那麼為什麼這個快樂的果報不可取呢?因為它無常敗壞。我們凡夫在受用快樂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期待,希望它是長久性的、是安穩性的,但是娑婆世界沒有安穩性這個東西,所以你要從無常切入,大概娑婆世界的真相全部出來了。所以我們選擇娑婆世界輪迴,是錯誤的選擇,是非常錯誤的。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欣求極樂,那麼我們為什麼選擇極樂世界呢?我們下一堂課再說。好,今天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今天是在講感應,就是一種正確的憶念。好,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今天的課程講到憶佛念佛,但在淨土法門裡面,很多行者也兼修持咒。那弟子這邊有兩個問題,就是說持咒在整個念佛法門,它的定位為何?第二個問題是說,持咒要到什麼階段該放下,然後該怎麼樣把持咒的功德,最後導歸淨土?謝謝師父。

[師父答]:當然淨土法門它有專修跟圓修。那麼從圓修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持咒、也可以拜懺,但是呢,你必須要有一個正行,就是主修跟兼修的差別。也就是說:你不能對所有的法門用平等心,淨土法門沒有平等心,它就是一心歸命。也就是說我們一生可能會接觸很多的法,有可能,你可能會持咒、你可能會拜懺、你也可能會持戒、你也可能會念佛,但是你要永遠記住,佛號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不可取代!

我剛剛講過「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當佛號在你心中出現的時候,是所有的法門不可取代的。阿彌陀佛的聖號在你的生命當中,它永遠是在你的核心的地位,不能動搖,不管你念多少佛,你永遠知道他是你的本尊,他是所有法門不可取代的。所以你的本尊現前的時候,你對他是一心歸命的,其它都是助行,兼修的。你必須把你的所有的法門,你心中會接觸很多法門,你要把佛號排在最核心的地方,理由?沒有任何理由!因為你今天要跟阿彌陀佛,你今天是主要是靠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其它的感應都是其次,都是其次了,就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所有的修行是幫助你——萬善莊嚴淨土,是幫助你跟彌陀感應。

諸位,當我們在研究教理的時候是融通的,各種教派都可以研究,但是一旦落入事修,那是很主觀的,就沒有對錯了。你說:喔,我的本尊是文殊菩薩,那就修文殊菩薩也沒有什麼對錯;你的本尊是藥師佛,你就修藥師佛。但是淨土法門的本尊只有一個,只有一個,那就是阿彌陀佛的聖號,如果你選擇淨土的話。我們不用去排斥其他的菩薩,觀世音菩薩也不錯、地藏王菩薩也不錯,但是阿彌陀佛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就這個概念。好,還有什麼問題?

[學員問]:師父慈悲,如果有一位菩薩他發了菩提心,修六度萬行,可是他可能智慧不夠,聽了惡知識的影響,那把做壞事當功德的來修,想問:將來他這種果報會是怎麼樣呢?

[師父答]:你再講一次,說把什麼當做功德來修?

[學員問]:就是把做壞事當成是功德來修。

[師父答]:那這個很嚴重哦!

[學員問]:可是他智慧不夠,他自己不知道的。

[師父答]:不管他是怎麼樣,他這個是起邪見。因為你今天把過失當功德修,這個問題很嚴重啊!因為他這個是無慚無愧啊,如果說他知道好壞,他一時的做錯,那這個還有救,還有救。但他做這件壞事的時候,他當功德想,那這件事情就非常嚴重了,非常嚴重。因為他的心就「其心堅固」,猶如石頭一樣堅固,這個造惡是無慚無愧啊!那這個得果報就很難懺悔了,這個人到三惡道就很難出來,因為他是種邪見。

[學員問]:可是他是受惡知識的影響。

[師父答]:不管他是怎麼回事,反正他的結果就是這樣子。他造業就這種心態,他受惡知識的影響也是他的因緣。他過去生結太多……他為什麼跟惡知識結緣,這也是自己造成的。諸位,全世界最可怕的就是用邪見來造惡,最可怕了。他在造惡的時候,他把它當功德想。你看那個恐怖主義的攻擊是最嚴重了,他在殺人的時候他認為他會生天,這最可怕了,最可怕了。這種業力得果報的時候是很難懺悔,幾乎沒辦法懺悔,因為他完全沒有慚愧、懺悔的心,他那個結構太堅固了,他那業的根太強,你說怎麼懺悔呢?

所以建立正知見是第一件事情,正知正見,了解正確的言行:什麼是過失相?什麼是功德相?正見是最關鍵的。你沒有正見啊,不過他沒有正見怎麼發菩提心呢?怎麼發起菩提心呢?你這邏輯有點錯誤,他發了菩提心?所以這個菩提心發的不真,我覺得他不可能發菩提心,不太可能,後來退失了?有可能。所以諸位,正知見是很關鍵的,很關鍵,你做了錯事要趕緊懺悔。好,請說。

[學員問]:就是我記得原來師父,聽師父講經,就是講過,就是舉過一個例子,就是一個美國的一個體操運動員,然後他摔斷了腿,然後就請教了一個哲學家,然後您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那是不是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碰到了順境的時候,不能起貪戀;然後逆境的時候,不能起瞋恚,那就是我們這個人生當中的痛苦,還是有意義的。就是我們這個痛苦,能夠幫助我們精進修行,因為一般凡夫在順境的時候,都會起放逸的心;然後逆境的時候才會把我們警醒,那就是說我們生活當中,那個痛苦和逆境都是還是有意義的,是不是可以這麼想?師父慈悲開示。

[師父答]:如果你今天用智慧來面對它,你今天把這種痛苦,把它用來調伏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取,就是你怎麼引導這個逆境,如果你逆境的時候你是怨天尤人的,那這個痛苦是毫無意義了。如果你用智慧來引導它,把這個痛苦,當做你生命當中的一個警惕,那這個痛苦是有意義的。但是我說過,你厭離娑婆不能只是靠生命的體驗,因為你生命的痛苦是點狀的,不可能全面,對不對?但是你觀察無常敗壞,是全盤的否定所有娑婆世界。一定要從道理上跟自己溝通,也就是說你厭離娑婆的理由,是從無常的道理切進去,這才是全盤的厭離娑婆。生活中的體驗只能夠當助行,不能當做你對娑婆世界痛苦的觀察的全部,因為你今生所接觸的痛苦,是所有痛苦裡面的極少部分,這樣懂嗎?用道理來跟自己溝通。當然生活的經驗也可以當做一種助行,當做助行,但是你不能夠說永遠用生活上的痛苦,來激發你,沒有用道理來攝持你,那你這個痛苦的了解是片面的,那你沒有體驗到的地方,就是你投生的地方了,因為你的理解有漏洞。所以你厭離娑婆也是選擇性的厭離,你不可能全盤的厭離。

好,我們先到這裡。我們淨土宗講完,大概是明天講完,下一次講完,再下一次會有一個研討,我們再來討論這個淨土的憶念。

0:00 / 0:00
唯識學概要1
唯識學概要2
唯識學概要3
唯識學概要4
唯識學概要5
唯識學概要6
唯識學概要7
唯識學概要8
唯識學概要9
唯識學概要10
唯識學概要11
唯識學概要12
唯識學概要13
唯識學概要14
唯識學概要15
唯識學概要16
唯識學概要17
唯識學概要18
唯識學概要19
唯識學概要20
唯識學概要21
唯識學概要22
唯識學概要23
唯識學概要24
唯識學概要25
唯識學概要26
唯識學概要27
唯識學概要28
唯識學概要29
唯識學概要30
唯識學概要31
唯識學概要32
唯識學概要33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

【推薦】【佛學漫畫】佛陀早把「量子」整明白了

在量子力學領域,竟然印證了穿牆術的存在,還給起了個...

如果研究過唯識,你就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萬法唯識,萬是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懂了這一點,便不會去害人

種子是【能生(因)】,現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現...

今生可能是你無量生命裡最美好的一次

阿賴耶識它是怎麼樣?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推薦】「無住心」乃吾人安身立命之處

昨夜夢中,任是富貴榮華、悲欣憂苦;清晨醒來,如幻如...

「戒」的三種名稱與四種意義

(道海律師這一篇講解戒律的文章,初學佛者讀起來可能...

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

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

如何遠離那些不順的報應

我們應遠離惡業,勤修良善,就不會遭如是報應,不遭那...

【推薦】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佛曰:憂生於執著,患生於執著。 凡無執著心,亦無所...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

嗡啊吽這三個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總說,可以代表諸佛...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煩惱如屋籠罩眾生 假如我去問一百個人,你有沒有煩惱?...

大學生學佛,總被別人看成另類

問: 我們大學生學佛,總會被別人看成另類,法師您對...

改掉飲酒的習慣

有一個人喜歡喝酒,在每天工作之前,他都會去鎮上的酒...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為何還會受鬼神的騷擾

問: 受過三皈五戒的人是有護法神隱形保佑的,為何還...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

教育小孩要講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享受自在的人生

佛家說:眾生平等。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境遇,皆由各人因...

彼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佛教詞典】齋戒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

【佛教詞典】聚砂為佛塔

為印度阿育王之本生故事。阿育王過去世為童子時,曾於...

【視頻】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惠空法師《福慧相資》

【視頻】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92年三千佛新春及圓滿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