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九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二面,丁二、訶欲第二。

智者大師把這個止觀的修行,分成十科。前面的五科是一個前方便,叫做天台二十五方便。這個方便當中的修行呢,這個地方是屬於第二科、訶欲。

那麼這個訶,就是訶責,就是思惟它的過患,而加以訶責。那麼訶責什麼呢?訶責欲,這個地方的欲指的是世間的色身香味觸這個五塵的境界。那麼五塵的境界為什麼稱為欲呢?因為我們內心跟世間的五塵的境界接觸,會引生內在的一種貪慾的心。那麼就是說它能夠引生貪慾,所以我們稱它作欲。就是它本身不是欲,但是它能夠引生我們的貪慾,所以我們稱它作欲,是這個意思。那麼這當中,我們在正修之前,對於這種世間的五塵、五欲的境界,要加以訶責。

這當中分兩科,初、明五欲過患;二、示訶欲之法。先說明五欲的過患,再說明訶責的方法。

看初、明五欲過患,分兩科:初、總標;二、別明。先看它的總標:

己一、總標

所言訶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先說明五欲。那麼訶欲呢,就是訶責五欲。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這個修止觀必須訶五欲,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修止觀跟我們修一般的善法是不同的,我們一般的佈施放生,這種善法是一種外在的境界,內心當中並沒有成就一種正念正知的功德,所以就談不上什麼訶五欲、不訶五欲。

那麼這個修止觀,以淨土來說,我們一方面去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一方面去思惟娑婆世界的種種的苦惱,生起一個堅定的信願,那麼由一種信願的心情來執持名號,心於名號,專一安住;心於名號,相續安住;心中就成立一種信願持名的資糧。那麼這種資糧是一種內在解脫的功德,特別尊貴的功德。

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成就一種調伏煩惱的一種功德,但是這個時候的煩惱是完全沒有斷除。那麼假設我們內心當中,跟這個世間的五塵接觸,這個煩惱會再一次的活動。那煩惱跟正念是互相對冶的,畢竟煩惱是一個熟境界,這個煩惱就會破壞我們好不容易所栽培的這個信願持名的功德,它對我們內在的止觀的功德有破壞的作用,為了保護我們已經成就的這個止跟觀的功德,我們必須要訶責五欲,使令我們內在的煩惱,它能夠不活動,是這個意思,來保護我們已經成就的止觀的正念。

所以說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

訶責什麼呢?五欲者,世間的色身香味觸。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所訶責的,並不是出世間的五塵。比如我們在大殿看到佛像,我們也看到了佛像的色法,我們有這個讚佛偈,讚歎佛陀的功德,有種種的音聲。那麼這個並不是我們所訶責的,這個地方所訶責的是世間的有漏的色身香味觸的境界。那麼這種境界呢,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這個誑惑呢,是一種欺誑跟迷惑,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事實上五欲,它本來不是一個功德的相貌,但是它卻表現出一個清淨功德的樣子,使令我們愛著。

比如說: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表面上看來是一個甜美的食物,的確使令我們愛著,但是它的本質是一個毒藥,那麼有智慧的人當然是不會去吃毒藥的了,但是我們凡夫呢,他沒有看到這個毒藥的過失,就貪著這個美食,就把這個毒藥給吃下去了,就把這個身體給毒死了。

或者說是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說世間的五欲,雖然它也有一些暫時的安樂,但是這個蜂蜜的背後,卻是有一把刀,鋒利的刀在後面。當我們的舌頭去舔這個蜂蜜的時候呢,會被這個刀深深的割傷。所以說五欲的過患在於它誑惑我們,使令我們沒辦法看到它的真相,這是一個大的問題。

所以說,若能深知過罪,即不清淨,是名訶欲。所以智者大師告訴我們,我們如何能夠不再親近五欲呢?要緊的是深知過罪,深就是很深刻的明白這個五欲對我們身心的一種傷害,這個深就是很深刻的,不是明白而已,你經過一次一次的思惟,你內心當中真正的肯定佛陀所說的真實語,深知過罪。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能夠慢慢慢慢的放棄這種對五欲的愛著,我們會知道過去的思想是顛倒的,是錯誤的,這個是一個訶欲的內涵。

那麼這段是對訶欲的內涵做一個總標。

這以下就個別的解釋它的內容。那麼別明當中分五科,庚一、明色慾過患。這個色慾呢,是眼根所緣的境界,眼睛所對的境界。

庚一、明色慾過患

一、訶色慾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色,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

訶色慾這當中有兩個:一個是有情,一個是無情。有情的色慾,所謂男女,主要就是男人跟女人的這個顏色。當然我們所愛著的不可能是丑陋的,是一種形貌端嚴,這個形狀特別的端正莊嚴,或者男眾或者女眾。這個人多數是有善業,過去有這個善業的力量,表現出一種形貌端嚴的樣子。

什麼叫形貌端嚴呢?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就是這個眼睛長得很大,眉毛長得很細很長。那麼朱唇素齒,嘴唇紅紅的,牙齒很白,這個就是形貌端嚴。或者說是世間的寶物,世間的這種各式各樣的黃金和珠寶,種種的古董,它的顏色表現出來呢,青黃赤色,紅紫縹綠。這個縹綠,就是寶綠色。那麼這種不管是有情還是無情的色法,它會使令我們愚癡顛倒的眾生,見則生愛,作諸惡業。

當然愛是一個煩惱,那煩惱生起的時候,假設我們不訶責,煩惱它不會停下來,它會繼續的活動。那麼活動到一個程度,它就會推動我們的身口去造罪業,作諸惡業,做一些殺盜淫妄的罪業。

那麼這以下呢,講出兩個例子,說這個色慾的過患:

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慾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過罪。

這以下講出因為這個色慾而引生的過患。第一個出自《大智度論》,說這個頻婆娑羅王。這個頻婆娑羅王以一國國王之尊,他因為貪著女色的緣故呢,深入敵國,不惜生命!一個人隻身到了敵國,在這個淫女阿梵陀羅的房中,差一點喪失生命。做一個國王也不容易,有很多很多善業的支持,才有這一期的生命,但是因為他愛著這個女色,差一點就把這一期的生命給破壞了,所以這是一個過患。

其次,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這個是出自《大毗婆娑論》。說這個優填王,他有一天帶著宮女去郊外玩樂,大家圍成一個大圓圈,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那麼這個山中住了五百個仙人,五百個仙人因為長時間的修習禪定,都已經成就了初彈二禪三禪四禪。那麼這個禪定當然是有神通了,這個禪定當中聽到很多美妙的歌聲,很好奇,五百仙人就以這個神足通,一剎那間,飛到了優填王唱歌的這個虛空上。這五百個仙人雖然有禪定,但也都是凡夫了,看到宮女這個美妙的顏色,就動了淫慾心,淫慾心一發動的時候,就把他辛苦所得的禪定給破壞了,那麼這個禪定一破壞以後,神通就失掉了,那麼這五百仙人,就好像是如鳥折翼,像鳥失去翅膀一樣,就從空而降,掉到了宮女這個圓圈的中間。

優填王看到這個突然在玩樂的過程中,出現的五百個修行人,生起了嫉妒心,問這五百個仙人說,你們得到四空定嗎?他說我們沒有得到四空定。說你們得到四禪嗎?說我們本來是得四禪,但是因為看到這個宮女跳舞,這個禪定失掉了。那麼優填王聽了很生氣,說你們四禪都沒有得到,就跑到我們這個宮女的堆裡來啊,這個優填王就生起了嫉妒心,就把他們五百個仙人的手足都砍斷了。如是等種種過罪。

在我們這個生命體當中,我們要成就一個功德,是何等的不容易,特別是這個禪定。這個禪定是一個過人法,跟一般的在外面散散亂亂,佈施持戒放生的境界,那是大不相同。一個人要得到禪定,那要花費多少的精神體力呀,長時間的減少飲食,減少睡眠,把世間塵擾的境界完全放下,才有這種境界。但是就是看一場宮女的跳舞就失掉禪定,而且還換來割截手足的災難。

這些災難是怎麼來的呢?當然不是上帝創造的,就是因為色慾的關係引生的,所以說如是等種種過罪。就是說我們思惟這種色慾,對我們功德的一種傷害,到達這種境界,使令我們訶責遠離這個色慾的過患。再看庚二、明聲欲過患。

這個聲呢,是耳根所對的境界。前面的色呢,是眼根所對的境界。這個是耳根,耳根所對的聲塵。

庚二、明聲欲過患

二、 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讚頌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這個聲欲,這個聲主要是箜篌、笙笛、絲竹、金石各種音樂的聲音,或者說是男女歌詠讚頌的聲音,那麼這種聲音能夠使令凡夫,當然凡夫心中是有煩惱的,跟這個聲音一接觸的時候,聞即染著,起諸惡業,生起愛煩惱,愛煩惱再繼續的活動,就會造罪業。

以下講出一個例子,說這個五百仙人,他們在雪山中住,都已經成就了禪定,那麼有一次呢,就是有一個甄陀羅女,她到這個山洞的外面去唱歌,那麼這個五百個仙人,他的心跟這個聲音一接觸的時候,聽到這個美妙的歌聲,動了愛的煩惱,就失掉了禪定。那麼這五百個仙人本來就是幾百歲的,好幾百歲了,年紀很大,但是有這個禪定的攝持,相貌都很年輕,但是因為聽到歌聲,失掉禪定,現出了一個丑陋的樣子,而且有些人甚至於心醉狂亂,內心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這個禪定,有外道的禪定和佛弟子的禪定。外道在修禪定的時候,他不修觀的,就是他完全以這個所緣境,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就是完全用正念的力量來壓制所有的煩惱。所以說他對於這個五欲的境界,他心中的愛著是很堅固的,很堅固它怎麼不活動呢?他是暫時的勉強自己不去攀緣它,他認為五欲是美妙的,是美妙的但是他不去攀緣它,所以說他雖然得到禪定,是如石壓草。他這一念心跟五欲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春風吹又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又起來活動,就把他很辛苦栽培的禪定破壞掉了,外道的禪定就是非常的脆弱。

那麼佛弟子在修行禪定,他修止他可以修觀,就是說他在調伏煩惱,他不是強壓制的,他是靠一種理智的疏通。說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貪著五欲呢?因為它有種種的過失,後面會講到。那麼他有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他能夠用這個不淨和苦惱的智慧來觀這個五欲的過失,來對冶我們對這個五欲的清淨跟安樂的顛倒。

所以說,這個佛弟子他內心當中跟五欲接觸的時候,他那個心中的智慧,光明會現前。所以說他這個光明的智慧一現前的時候呢,他能夠保護他這個禪定不被破壞,他也能調伏心中的煩惱使令它不活動。因為五欲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那麼美妙,這是種錯誤的思想。

這個地方呢,說明外道的禪定,他是有定無慧,就是有這個問題,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沒有訶五欲,所以在果地的時候他的禪定,就是有這個危險性。

再看庚三、明香欲過患。

這個香呢,是鼻根所對的境界。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花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著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這個香的內容,主要是男人或者女人身上所散發的香味,這個是有情的香味;或者說是無情的香味,就是世間的飲食,或者馨香。這個馨香就是這個水果,或者是花,花果所散發的香味。及一切的熏香,這個熏香就是一切的香氣等等。那麼愚人不了它這個香氣不淨跟苦惱的相貌,聞即愛著,開結使門,發動了我們這個結,結指的是煩惱,就是煩惱之門,無量無邊的煩惱,就是因為愛著的因緣故而開始活動。

這以下講出一個例子,《智度論》說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他不是住僧團,他是一個人住在阿蘭若,在山中住一個茅棚。當然他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茅棚打坐,也要調身呀,他有時候在房中打坐,有時候到外面去經行。雖然經行,他心中也在憶念他所受持的法門。但是當他走到蓮花池的時候,因為蓮花這個時候盛開,很多很多蓮花的香味散發出來,那麼這個比丘聞到花香以後呢,心生愛樂,這個時候他忘失了他心中的法寶,忘失了心中的所緣,就生起了愛的煩惱,心跟這個蓮花的香味就染著在一起了。

這個時候河神,河神是有神通啊,就訶責:說你這個比丘怎麼偷我的香氣呢?那麼這個比丘就生起了慚愧心,就離開了。離開以後沒多久,有一個世俗人,山中的工作人,就到蓮花池的地方,兩隻腳就踩到這個蓮花池,左邊抓幾隻蓮花,右邊抓幾隻蓮花,就把整個蓮花都采走了,地上也踩得亂七八糟了,就走了。

那這個比丘就回去問河神說,說我剛剛只是聞你的花香,你就這樣訶責我,剛剛這個人把你的蓮花完全破壞了,你都沒有講一句話,都沒有表達意見。這個河神說,你是一個修行人,你的心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這個白紙當中出現一個黑點那是非常可惜,所以我為了你好才訶責你。剛剛那個人他是一個有罪業的境界呀,他的內心就像一張黑紙,一張黑紙再多幾個污點他也無所謂了,講他也沒有用,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著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我們平常在起煩惱,如果我們注意一下,也會有差別。就是我們平常在工作的時候也會起煩惱,你在打佛七的時候也會起煩惱,但是這個煩惱的相貌會不同。就是說你在這個塵勞的境界起煩惱,你不容易發覺,因為在這個動盪的過程當中你多幾個煩惱你無所謂的。但是你在打佛七的時候內心寂靜啊,就像一個平靜的水,你突然間丟一個小石頭進去,那就非常明顯了。所以這個地方講,一個修行人他生起這個煩惱的時候,他很明顯,所以引起這個河神的訶責。這個是說明香欲的過患。

再看庚四、明味欲過患。

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鹼、淡等,種種飲食,餚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於命終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那這個味是一個舌根所對的境界。舌,舌頭的舌。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咸淡等,種種味道,種種飲食。或者是餚膳,這個餚膳是一個煮熟的食物。我們一般的食物也不一定有什麼味道,但是它一煮熟以後,再加上調味料,散發出美味的味道出來。那麼這種味道,使令凡夫心生染著,就會造一些罪業。

以下講出一個例子。說一個沙彌,這個沙彌他本來也是蠻精進修行,但是他有一個習氣,他特別喜歡乳酪的酪味。那麼他在行堂的時候,只要有這個乳酪的東西,他就會不自主的,控制不了自己,就會多發一份給自己。那麼當然這個犯了盜戒了,盜十萬僧物。那命終以後呢,生在酪中,受其蟲生。當然這當中也包括了盜戒的罪業,也包括了有愛著酪味的煩惱,這個煩惱跟業力的和合呀,就使令他變成酪中的一隻蟲。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所以我們有時候要靜下來看看佛陀的開示,就是說這個五欲的過患,別說你一個沙彌,這個沙彌他如果如法的持戒,他下輩子可以升天的,有這種功德。但是因為他沒有好好的去對治生起的這種染著心,就使令他墮入蟲身。

這個地方也值得我們一提,就是說這個三寶,佛法僧三寶的地方,三寶是一個很殊勝的福田。就是說你對這個田造了很少的善業,它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但是你對這個田創造微小的惡業,它也會引生廣大的過失。像我們這個北齋也就是一個僧團,大家一個和合修行的地方。所以我們做廚房也好,做典座也好,做行堂也好,都要注意,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是一定要保持一個平等心,不能對自己或者說你所愛著的人,有各種非份的行為。

因為在這個僧團當中造的業都是很重的,尤其是你這個罪業又不是無心的,這個罪業是有煩惱在推動啊,那這個罪業是要得果報,那是一個增長業。如果你這個罪業過失的引生是無心的,這個業力本身後面沒有煩惱,沒有愛煩惱的推動,這個業力是不增長業,它不會影響總報,只是侵犯常住的一個微小過失而已。但是如果說這個業力的背後是有煩惱的推動,那麼這個業力就不得了,影響總報的一個增長業。

這個地方要訶責,我們對於這樣的行為應該要有個事先的訶責。

看庚五、明觸欲過患。

這個觸,是身根所接觸的境界。

五、訶觸欲者:男女身份,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那麼這個觸是身根所對的境界,說什麼是觸呢?男女身份,就是男女身體的某一部分。那麼柔軟細滑,寒時體溫,這個身體它能夠自動調節,寒的時候身體比較溫,熱的時候身體就表現比較涼。乃至於種種的觸,那麼愚癡的人跟這個觸塵接觸的時候呢,為之沉沒,起障道業,造了很多罪業,當然這個罪業是要受苦惱的。

這以下講出一個例子,就是這個獨角仙人,出於《佛本行經》,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的時候一段的事蹟。說有一個修道的仙人,他在山中打坐得到了禪定。那麼禪定當然也不能經常入定,因為這個果報體是欲界的果報體,他有時候要起來經行,乃至於起來吃一些生果。

那麼他有一天在摘生果的時候呢,他看到鹿在交媾,他雖然有禪定,但是沒有斷煩惱,生起了這個貪慾的心。他去小解的時候就把身體的體分給流露出來,那麼鹿就去吃他這個排泄物,就懷孕了。懷孕了以後呢,就生出一個很奇怪的一個胎,獨角的一個仙人。就是說這個人看起來,這個小孩子頭部、兩個雙手、身體都像一個人的樣子,但雙腳是鹿的樣子。那麼這個鹿看到這個胎很奇怪呀,它就把它丟棄就跑掉了。

小孩子在哭的時候呢,仙人在打坐就聽到了,當然這個仙人他有神通啊,他一看就知道,哦!這個小孩子是我的兒子,就把他抱回山洞撫養。那麼長大以後呢,就教授他修習禪定,這個獨角仙人,也成就了禪定,成就了神通。那麼這個獨角,他頭上長了一支角,他有一支角,鹿的角,當然只有一支,獨角仙人。那麼獨角仙人有一天他去外面散步啊,因為連續下了幾天雨呀,地上很滑,他的腳又是一個鹿的腳,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就跌到了,就把這個腳跌傷了。

跌傷的時候他就很生氣,就咒願,說這個天上怎麼下這麼多雨呢,使令我受傷了,從今以後十二年不准下雨。那麼這個有禪定的人他一咒願的時候,就有力量,果然就不再下雨了。那麼這個時間就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一年過去了,都不下雨了。這個時候人民就發生了旱災,國王就很緊張,這是怎麼回事,怎麼上天都不下雨呢?風不調雨不順呢?請這個婆羅門卜卦一下。

這個婆羅門一卜卦,哦!原來這個山中有一個修行人,在下雨天跌倒了,咒願十二年不准下雨,是這樣子。國王說十二年不下雨這件事情很嚴重啊!一定要趕快的排除。這個時候就問婆羅門說,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破除呢?這個婆羅門說啊,要能夠把這個咒願給消滅,一定要先破壞他的禪定,因為他的咒願力是來自於禪定。那麼要破壞他的禪定,一定要先破壞他的梵行。

那麼這樣子呢,就在這個國人當中找出一個淫女,這個淫女叫善婆淫女,希望這個善婆淫女去壞這個獨角仙人的梵行。那麼就把這個善婆淫女找來,國王說:你可不可以去把這個獨角仙人的梵行破壞呢?善婆淫女問,這個仙人是一個人呢還是一個非人?國王說他是一個人,那麼善婆淫女說,只要是個人,她就有辦法。

果然善婆淫女就帶了幾個女眷屬,到這個山中去,就把這個獨角仙人的梵行給破壞了。破壞以後,她為了要領這個賞金,要證明,就把這個獨角仙人帶到這個城中來。那麼走到一半的時候她很累,就請這個獨角仙人來背她,就是為淫女騎項。那麼到了這個王宮的時候,她就如是的跟國王報告,國王就賞了善婆淫女很多的黃金。那麼當然這個禪定失掉以後,天空就恢復了下雨。

這個地方就說明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曾經做獨角仙人,因為壞了梵行,而失掉禪定的一個情況。所以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前面都是講到是是一個國王,或者是一個有禪定的修行人,那麼因為在因地的時候沒有訶責五欲呀,就破壞他很辛苦得來的功德。這個訶五欲,就像我們在吃藥的時候,雖然這個藥他能夠對冶我們的病,但是,這當中有一些禁忌,就是如果你不守這個禁忌,這個禁忌一進去以後,會破壞你藥的功能。

雖然我們信願持名也絕定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這是事實,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你內心當中栽培的信心,成就的願力,也成就持名的念力,那麼仰仗信願持名三資糧,你肯定跟彌陀感應道交,今生解脫生死。但是這當中你要注意一些禁忌,就是你要能夠善於保護你信願持名的三資糧,對於這個色聲香味觸的境界要訶責。

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五欲的過患。

再看戊二、示訶欲之法,這以下說明這個訶責五欲的方法。

如上訶欲之法,出摩訶衍論中說。復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

那麼前面的訶欲之法呢,是出自於《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講完這個訶欲以後呢,龍樹菩薩講出一句話說:哀哉眾生,這個顛倒的眾生實在是很可憐。他怎麼很可憐呢?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一次一次的受這個五欲的惱害,我們在三界流轉當中,我們可也是很辛苦的去栽培我們的功德,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功德一下子就失壞了呢?就是我們沒有去訶責五欲,就很快的被五欲這個賊呀,把我們的功德給破壞了。但是我們好不容易的功德被賊破壞以後呢,我們又求之不已。我們又不以為五欲有什麼過患,那麼內心還是不想厭離,這是說明我們內心的顛倒。那麼佛菩薩說,就是哀哉眾生啊,真是一個可憐憫的眾生,這個就是說明我們凡夫的心情。

那麼我們怎麼去訶責五欲呢?我們怎麼去看到五欲的真相呢?這以下就講出一個方法。

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賊。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

這以下智者大師他引用種種的經論,來幫助我們去了解五欲的真實相貌。

這個佛法在引導我們解脫煩惱障,它的一個方式就是用智慧去觀察,而不是用一種強壓的方式。因為這個強壓的話是靠不住的,隨時會破壞的。就是你一定要去徹底的知道它的過患,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的心情都是想要追求安樂,離開痛苦,誰願意跟痛苦在一起呢?那不可能!那麼我們過去願意跟五欲的境界做朋友,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它的真相,所以我們就是愛著五欲。那麼現在我們要遠離五欲,要先知道它的過患。

第一個講持五欲者,得之轉炬,如火遇薪,其焰轉熾。我們之所以要遠離五欲呀,這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就是得之轉炬,因為這個五欲它沒有辦法使令我們滿足,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比如這個財、色、名,我們對於財物,對於男女色,對於聲名,對於別人對我們的尊重,我們得到一部分,我們下一次要求更多,才會產生快樂,那下一次要比這一次更多,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有滿足的一天。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如火遇薪,其焰轉熾。就是說假設我們不調伏,那麼我們這個煩惱的勢力會越來越大,造的罪就越來越重,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如果說我們剛開始,世界上的過失會出現,說這個人他本來是一個某某公司的高級主管,他也很明白做到高級主管,十年寒窗苦讀不容易呀,從小學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到大學,到碩士,到博士,從基層幹起,好不容易做到主管,這個職位得來不容易。但是他也知道這個貪污,貪這個五欲的財,非份的財產,不但會讓他失掉這個主管的工作,還會讓他坐牢的,他也知道這個事情,但是他為什麼會做呢?

大部分剛開始,是先做一個小事情。就是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防微杜漸,剛開始先做一件小事情,沒有發生事情,再做一個更大的事情,這個心,就是得之轉炬,貪慾的煩惱越來越重,就是越做越大膽,到最後東窗事發了,身敗名裂。

就是說這個五欲的過患,如果你不去處理它,它不會停止在那個地方不動,它會不斷不斷的擴大,不斷不斷的擴大,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得之轉炬,如火遇薪,其焰轉熾,到最後你就控制不了,到最後他明明知道這樣子做所帶來的後果,但是誰也不能障礙他,他控制不住了。這個火燒得太厲害,剛開始是一個小火,他還有辦法控制,這個火已經是森林整個起火,他沒辦法控制了。

所以我們之所以要訶責五欲,這其中一個理由也在這個地方,因為它得之轉炬。就是你不去處理它,那它就是擴大,它這個煩惱是不會停止的。

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

我們愛著這個色身香味觸,財色名的境界,我們的一個理由就是它會產生樂受。我們這一念心跟這個五欲的境界接觸會產生樂受,所以我們希望這個樂受的出現,所以我們一次一次的愛著五欲。但是佛陀告訴我們,事實上這個五欲的本質是一個過失的境界,它不像佛法僧這個寶啊,它能夠真實的輸送我們的快樂。

那麼五欲的本質它不是一個快樂的本質,不是快樂的本質,我們怎麼會有樂受呢?這裡講出一個譬喻,說這個狗嚙枯骨。說一個狗很飢餓,它很想要吃東西,那麼它看到一個枯骨,這個骨頭已經沒有肉,也沒有滋味了,什麼味道都沒有了,但是它以為這個骨頭可以給它一些滋味,一直咬這個骨頭,用力的咬,就把這個舌頭咬破了。舌頭咬破以後流出很多血,它就把這個血吞下去說:哎呀!這個骨頭味道真是甜美!但事實上呢,整個過程骨頭什麼味道都沒有給它,它只是吃到它自己流出的血。

我們凡夫去接觸五欲亦復如是,五欲本身不能輸送快樂給我們。你說,不能輸送快樂,我怎麼會有樂受呢?那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我們自己的妄想編造出一個樂受,是這樣子的。所以講如狗嚙枯骨,這個骨頭是沒有滋味的,五欲本質是沒有安樂的。

五欲增諍,如鳥競肉。這個五欲的境界,你想追求五欲,別人也想追求五欲,這當中就有鬥爭,有這個殺身之禍,如鳥競肉。鳥,鳥為食亡。為了這個肉,爭得你死我活的,就是這個五欲會增加增諍。

五欲燒人,如逆風持炬。那這個五欲另外一個過患呢,它像這個火,會燒我們人。就像我們在逆風的地方拿著這個火炬,會燒傷自己的身體。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五欲的相貌就像火一樣,我們跟五欲接觸以後呢,會破壞我們寂靜的功德,使令我們內心惱動不安,就像火一樣。

五欲害人,如見毒蛇。那麼五欲對人的傷害就像毒蛇一樣,傷害我們的色身。比如說我們這個身體呀,從小到大也不容易,要長大,要吃牛奶,慢慢長大要吃很多的飯,吃很多營養品,才有現在健康的身體。但是我們踩到毒蛇,被毒蛇咬一口,我們好不容易得來的這個色身,就被這個毒蛇破壞了,就死掉了。

那麼我們在修行亦復如是了,不要說世間的功德,世間法都是這樣。你從你的小時候的讀書,到工作,你一層一層的上去,才有現在的地位。只要我們貪求非份的五欲呀,那你就像被毒蛇咬一口呀,全部的你一生的功德,你的聲名財富地位,就全部破壞了,就像這個毒蛇一樣,它那個破壞是全面性的破壞。

五欲無實,如夢所得。那麼五欲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我們很辛苦,但是它事實上沒有真實的功德,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這個真實的功德跟虛妄的境界是不同的,我們在佛堂中的用功,會產生一種安樂的感受,我們的內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觸,也會有安樂的感受,這兩個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個三寶的功德,這種安樂是真實的,它會讓你安樂的時候有一種滿足感,它不會讓你想繼續追求的感覺,它不會。

那麼這個五欲的感覺它是虛妄的,因為它是你的妄想變現的,而這個妄想的本質是不斷的變化,所以你對這個五欲的需求就會覺得永遠不滿足,因為這種快樂是不真實的,才會有這種感覺,如果是一種真實的功德,你內心當中念佛念法念僧,內心寂靜安樂充實的那種快樂,它會讓你安定下來,不會一次一次很躁動的想要繼續追求,不會有這種情況。所以說五欲的境界是不真實的,是我們的妄想編織出來的。

五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我們追求五欲很辛苦,甚至於造了罪業,但是這種安樂,畢竟是暫時的,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就像這個火光一樣,一下子就過去了。

智者思之,亦如怨賊。我們這個有智慧的人去思惟五欲,就像這個怨賊,怨賊就是說,我們好不容易去成就一個功德,但是這個賊一來就全部破壞了。

這個怨賊,我們過去也講出一個公案,說這個在民國初年有一個姓林的居士,上海有一個姓林的居士,這個居士他是做生意的,生意做得很大,賺了很多錢。那中年以後呢,就專心的念佛,想到這個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那麼他把工作交給子孫去經營,自己拿了一部分錢,蓋了一個念佛堂。那麼他自己也經常參加念佛,也跟同修念佛。臨命終的時候生病,就請了很多蓮友幫他助念。當然大家感他的恩,他提供這個念佛堂,大家感他的恩,很多人幫他助念。

這個人平常也是用功修行,也是有點功夫的,也是在信願持名下一點功夫的,所以他內在的資糧跟外在的助緣和合,就正念現前。正念現前的時候,突然他第二個姨太太出現了,他第二個姨太太沒有學佛,到現場又是哭又是鬧的,那麼他平常特別愛著他這個姨太太,這個時候當然心有所住,就會心隨境轉,就會隨這個境界轉,那麼也可能起貪心,也可能起嗔心,總之他姨太太又哭又鬧的時候,就從他的相貌看出他的正念退失掉了,整個臉就變成黑色的。

剛開始是很安祥的,整個臉從安祥的相貌變成一個很不好看的樣子,變成黑色的,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後,就託夢給他兒子說,我在這個香港變成一隻狗, 一個白色的狗,頭部有一個黑點。他的兒子醒過來以後,照他說的地址,果然找到這隻狗。

我們把這個公案,可以思惟一下:這個了生死,這個事情是多麼嚴重的事情,這比做國王還重要的事情。就是說你無量劫來就靠著這麼一個關鍵時刻,就是說你生命當中有無量的因緣,你有無量無邊的善業等著你去受果報,也有無量無邊的三惡道的罪業等著你去受果報,而臨命終的時候,你本來是已經淨業成就了,那個信願持名的資糧已經現前了,假設你今天不出差錯,那你到極樂世界,那是什麼境界啊!那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啊!就是你未來生命當中,無量無邊的生命你不可能再有痛苦出現了。從你現在到成佛,圓證三不退,直至成佛而已。但是這是一個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功德,就是在這個關鍵上被破壞了。

當然,佛法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件事也不能怪別人,單是有境界的干擾還不能構成這個破壞,一定是有內心的取著。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在栽培功德的時候,我們忽略了這個方便行。所以智者大師講這個正修之前,他講這個方便要注意,我們平常念佛就念佛,平常也是照這個平常的境界,該愛的愛,該貪的貪。但是臨命終的時候,這個貪愛的境界是一個熟境界,我們好不容易栽培的這個信願持名,是一個生疏的境界,這當中一接觸的時候,就會有問題。

所以這個林居士他假設能夠事先對他所貪愛的境界,加以訶責,加以調伏,就算他姨太太現前,他也是不為所動,就少了這麼一道功夫,結果前功盡棄了。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智者思之,亦如怨賊。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成就一個珍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是這個賊一來以後,就全部都拿走了,又變成一個沒有資糧的人,又繼續流轉。所以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

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沉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

智者大師說這個五欲的法,跟畜生是同有的。就是說我們凡夫貪著五欲,畜生也是貪著五欲。當然人跟畜生不同,人的內心能夠成就戒定慧,他能夠生起智慧來抉擇真實相,他有解脫五欲的力量,畜生就沒有這種力量。

那麼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五欲的奴僕。我們現在人工作壓力是很大,白天上班,晚上也加班,但是我們心裡想一想,我們為什麼工作壓力會這麼大?為誰辛苦為誰忙?就是為了賺錢。為什麼要賺錢呢?就是要貪著五欲。所以我們為了這個欲呀,花費了很多很多的精神體力,勞心勞力,就是做這個五欲的奴僕。

坐此弊欲,沉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急當遠之!那麼我過去是一個顛倒的境界,就不談了,那現在呢,內心當中要成就這個信願持名、止觀的功德、念佛三味,如果還為障蔽呀,就不對了。那麼這個五欲是個大賊,即當遠之。

前面智者大師,就是引導我們怎麼去觀察五欲的相貌,說這個五欲,就像大火一樣,就像怨賊一樣,就像毒蛇一樣,當然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跟毒蛇大火怨賊在一起,那就要思惟這個五欲的過患,訶責這個五欲。那麼這以下,就引用這個大正藏,如禪經中偈說,引出一個偈頌,說一個總結:

如禪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慾嗜味故

養冤入丘冢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靜處 是名行頭陀

我們解釋。我們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個總標:

生死不斷絕,貪慾嗜味故,養冤入丘冢,虛受諸辛苦。我們眾生的生死之所以一次一次的永遠不會斷絕,這當中並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貪慾嗜味故,就是我們心中有貪慾的煩惱,就是這個愛取有,生命之所以相續,是因為我們愛著三界的五欲。

那麼養冤入丘冢,虛受諸辛苦。當然愛著五欲,主要是追求色身的快樂,但是我們這個色身呢?養冤入丘冢,這個色身就是我們生死的賊,身是苦本。我們為了讓色身快樂,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但是這個色身呢,它並沒有報答我們,入秋塚,最後進入墳墓了,最後死掉以後呢,變成一個枯骨到墳墓去了。那我們為了要讓色身快樂,我們累積了很多罪業,結果受害的還是我們這一念心,我們繼續的由這個罪業再去得果報,虛受諸辛苦。

就是說我們今天為了讓身體滿足,我們自己為了讓色身滿足,造了很多罪業。造了很多罪業,色身沒有報答我們,它死了以後變成枯骨了,結果我們卻要為了自己所造的這個罪業,去償還這個代價,就去三惡道受苦了,是這個意思。

看第二段的別識,愚癡跟智慧兩個相貌:

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

我們今天對於色身的愛著,那麼我們應該看色身的真實相: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淨,這當中包括內相的不淨跟外相的不淨。從內相不淨,身臭如死尸,那麼我們身體的內部呢,就是一個白骨加上膿血屎尿,種種的不淨物,就像這個腐爛的尸體一樣的臭穢。

之所以讓我們愛著,就是因為它外面有一層皮,這個皮把裡面的不淨物包起來,就使令我們產生了顛倒,就是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淨,就是講這個外相的不淨,兩個眼睛,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兩個耳朵,大便處,小便處,經常流出不淨物。

如廁蟲愛樂糞,就像廁所裡面的蟲,愛樂糞便一樣。愚貪身無異。愚癡的眾生去愛著這個色身,亦復如是,這個是講眾生的一個顛倒的情況。那麼看這個有智慧的人,他對身心是個什麼樣的看法。

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

有智慧的人,他能夠生起四念處觀,不淨、苦、無常、無我,來觀這個色身。不貪染世樂,他這個不淨觀現前,就使令內心當中能夠平靜下來,調伏心中的煩惱。調伏心中的煩惱有什麼好處呢?無累無所欲,這個累就是心中沒有罣礙,沒有負擔,心中無所欲求。

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要是不讀這個聖賢之書,完全憑我們生命的經驗,我們很難明白這一層道理,就是沒有煩惱,是無累無所欲。就是我們凡夫的心情認為,有煩惱才是快樂嘛,心中有貪的煩惱活動,是多麼的快樂。但是,假設我們真正經過一段時間的用功,把這個愛煩惱稍微調伏了,你會發現你的內心非常的輕鬆,不像過去多欲為苦,內心當中有各式各樣的慾望,心裡很粗重,負擔很重的感覺,就像一個重擔放下來一樣,無累無所欲,聖人講出來的話就是不同,是名真涅槃,這個是一個真正的寂靜處,真正的皈依處。那麼這個地方是講到有智慧的人,對身心的一個出離辦法。

最後的結嘆:

如諸佛所說,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靜處,是名行頭陀。

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應該隨順諸佛所說的教誡,好好的訶責五欲。訶責五欲呢,一心一意行,一心一意的修學聖道,栽培信願持名。數息在靜處,這個數息,包括修止修觀,經常能夠早晚做一個定課,這樣子是真正的行頭陀。這個頭陀就是抖擻精神,那麼真正的苦行是來自於內心的一個正念的栽培,能夠調伏煩惱,這個是真正的苦行。

這個訶五欲,主要是保護我們心中的這個無漏的功德。那麼當然我們身為一個在家居士,也可能很難完全避免的去接觸五欲,如果說我們現在還年輕,我們現在有一些家庭跟工作的責任,那麼這個訶五欲就是要有所鑒別,不能全面的訶責,你可能要保護一些你這個跟五戒相應的,就是你不違反五戒的範圍之內的五欲,可能你還要暫時保留,先訶責你非份的五欲,不合乎禮法的五欲,你先訶責這一部分,你不應該得到的。

那麼如果你上了年紀了,家庭事業的負擔都停下了,你等於是生命太陽下山,要趕路了,最後的衝刺,從此專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你的生命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大學文考最後衝刺了,那你對五欲的訶責是全面的訶責,因為你越到生命的後面,最關鍵了,無量劫來生死的結束就在這個關頭。

所以說,當然這個修行是個很嚴謹的事情。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栽培了很多正念,可是我們無始劫來也栽培了很多的煩惱,這當中就是要注意。你要注意這個煩惱它第二次對你產生的攻擊,雖然你暫時的調伏它,但是你不一定說你永遠都是勝利,真正的勝利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它隨時會做第二次的反撲,甚至於會要你的命。

它第二次的反撲可能勢力很大,所以你一定要先看到它的真實相,原來它是不淨的,是苦的,它並不是我們過去所認為的美妙安樂的境界。我們過去認為美妙安樂是一種顛倒的錯誤的認識,你從根本上去看到它的真相,就算我們的習氣還會一次一次的發動,但是那個勢力會薄弱,因為你看到真相以後,你是從根本上來斬除它。雖然一棵樹從根本上斬除以後,它還會有枝葉花果,但是它勢力薄弱了,所以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看到真實相。

那麼這個是說明一個修止觀的前方便,訶五欲。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沙彌的發心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該如何處理

問: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怎麼處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佛教詞典】眼內處

【眼內處】 p0998 集異門論十五卷一頁云:云何眼內處?...

【視頻】惜福延壽命

惜福延壽命

【視頻】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

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