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八講)

請打開講義第四十四面,三者體真止。智者大師把這個止的所緣境,分成了三個:

第一個是系緣守境止。系緣守境止的所緣境是一個色法,或者是鼻端或者是丹田,或者是佛號,它就是一個色法。

第二個制心止。它是一種對內心的反觀的覺照,它的所緣境是心法,就是一個正知的力量。前面的系緣守境止是一個正念的力量,這個制心止它是一個正知。這兩個事實上在操作的時候,這兩個是同時的互相配合,這兩個都是屬於止,完全是屬於禪定的方法。智者大師說,此二者皆是事相,不須分別。它是一個事相,雖然明瞭寂靜,但是這種寂靜它還是一個相狀。

三者體真止,這個體真止,它就是一個無相的境界。它也不是散亂,它也不是寂靜,非寂靜非散亂,它是一種無相的真理,離開了那種所有的對待。前面的寂靜它是對待於散亂安立的,它還是有相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句話說,這種有相的境界還是容易破壞的。

這個體真止,這個體,就是體會通達;真,是真如理,我空法空的真理。那麼為什麼叫真如呢?真就是真實不虛,我空法空的道理是生命的真相,是真實不虛的。如者,不變,它是恆常不變。你不管是打妄想,造了很多的罪業,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我空法空;你修了很多善業,我們的身心世界還是我空法空。這樣的一種道理是不隨順染淨的因緣而有變化的,叫做如。

那麼我們體會了真如理以後,在這種真如的境界安住而不動,這個叫做體真止。事實上這個樣的體真止,是先觀後止,先觀察真如的道理,使令真如的道理在我們的心中現前,然後再安住在這個真如的境界不動,這叫體真止,先觀後止。

我們看智者大師的說明。

三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

這是講出一個大綱。說什麼是體真止呢?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它不像前面的修止,它是鎖定一定的所緣境,而是你心中想到什麼所緣境都可以。都可以怎麼去修止觀呢?剛開始你想到什麼,或者是想到三寶的境界或者想到五欲的境界,你悉知從因緣生,它都是假借因緣的力量而生起的。所以說,假借因緣生它的本性是沒有真實的體性的。

這個時候,你知道沒有真實體性,那麼當然內心不取著了,你取著也取不到什麼東西,因為它沒有真實性,如夢如幻。這樣子,妄念停下來,所以安立做止,是這樣安立止的。把這樣的內涵再引經證明:

如經中說云: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

這段經文我們分兩段: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這個是講到修觀的方法;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是讚歎觀的功德。

首先我們觀察這個體真,怎麼樣去體達真如呢?這以下有一個法語來引導我們這一念心去體達真如。他說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這一切的諸法,當然主要的就是色心二法,開出來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相貌有十法界的差別,有佛菩薩這種功德莊嚴的五蘊,有二乘的偏空的五蘊,有人天可樂果報的五蘊,有三惡道痛苦的五蘊,這五蘊有十法界的差別。

當然,每一個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識——了別,每一個人的生命的色心的活動狀態不會完全一樣,這一切的法叫一切諸法。我們剛開始先不要管別人的五蘊,你就管你現前的五蘊。你怎麼去觀察你現在的身心世界呢?你是一個人的果報,人的思想,你觀察你的身心世界,因緣空無主,這個因緣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在修觀的時候,這個一切法因緣生,這句話當然是龍樹菩薩的根本思想,智者大師在修觀的時候,他引用很多龍樹菩薩的思想,就是因緣觀,因緣性空。

佛法說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緣有,因緣而有,我們凡夫對一切身心世界的存在認為是自性有。就是說,在佛法的觀念當中,我們凡夫最大最大的毛病,我們認為我們這個身心的生命體是真實的,這件事情非常嚴重。我們認為我們的生命體是真實有,是真實有就不能有變化,我現在是這樣的狀態,我明年也是這樣的狀態,我三十年後也應該是這樣的狀態,因為我的生命是真實有。那麼,只要我的身心有變化,我就會痛苦,乃至於我有癌症,我就不能接受,因為我的身心世界是真實有,怎麼會有變化呢?有變化,我們會認為不正常。所以我們凡夫會起很多很多的煩惱。

在佛法思想的解釋,他為什麼會起煩惱?一個人好端端的誰會起煩惱呢?就是我們會認為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真實有,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件事情非常嚴重。這樣子的想法,是我們個人的一相情願的想法。但事實上我們的身心世界,佛陀否定了自性有,佛陀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因緣有,這個因緣主要就是業力。

說你今生是個男人,你用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想在過你這一生,當然男人有男人的思想,男人是以事業為重嘛,你這個工作就是為了家庭,養家餬口,創造你的事業。你死掉以後,你沒有到天上去,也沒有到三惡道去,你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一個女人的相貌,女人的思想,女人有女人的思想,照顧家庭,相夫教子。你的身心從今生到來生起了那麼大的變化,不管色身的外表,不管內在的思想,完全不同,這怎麼回事呢?就是因緣有,就是業力,你今生所造的業力,不斷的薰習你這一念心識,你這一念的心識就變現了這樣的果報出現。

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體,它是會生滅變異的,它是諸行無常的,你現在的身心狀態,你不可能經常保持這個狀態,它會流動,會變化的,這是講諸行無常,生滅變異,而且是諸法無我,虛偽無主。什麼叫虛偽無主?你的身心世界就像流水不斷的變化,而你對這個變化的相貌完全沒有自主性,你的身心世界的每一個剎、每一個剎,在老病死當中,你說我的身心世界不可以老病死,這個老病死的法要停下來,你停不下來,因為你沒有自主性,這個身心世界不是你能夠主宰的,你只能用你這個果報體,來斷惡修善,可以。你這個果報體的背後的因緣是由業力來主宰你的生命的,你的身心世界會變好,變成可樂,變的不可樂,變成什麼什麼情況,你完全不能參雜你個人的意見。為什麼呢?因為它不是自性有,它是因緣有。

這個自性有就是說,你不必假借因緣,它就能存在,它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一個東西,它是如此的獨立,如此的有自主性,我們凡夫是這樣的看法了,但是事實上不是如此,它是因緣空無主,你的身心世界的出現,它背後有一定的軌則。什麼樣的軌則?就是善業惡業的軌則,它的這樣一種變現流動,使令你的身心世界也不斷的流動,不斷的變化,所以說空無主。

佛法安立這個空的意思就是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就是空。第一個它無常,無常故空;第二個無我故空。它這個變化相,你完全沒有自主性,無我,你不能決定的。你什麼時候變老,有些人老的快,有些人老的慢,什麼時候死亡,你完全不能自主性的,這個就是你沒有一個主宰性,所以佛法安立空,是就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簡單的講,就是生滅變異,虛偽無我,所安立的空,這個空叫自性空,否定我們對於自性的一種執取。

我們透過這樣的一種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知道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不斷的剎那剎那的生滅流動,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個時候有什麼好處呢?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這個時候就把我們的攀緣心,慢慢慢慢的調伏了,能夠通達到身心的本源,通達到我們身心的本來面目。

我們要把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暫時的停下來,假借佛陀的法語的引導,就是說,你不要老是用你過去的思考模式來想你的身心世界,就是把你心中的思想先停下來,然後你依止佛陀的法語的引導,來觀察身心世界。

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怎麼回事呢?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因為因緣立故,所以是空無主的。這樣子,你就能通達你身心世界的本來面目,你就有資格稱為一個沙門,一個修行人。

這個體達真如,跟前面的禪定不一樣。前面的心緣守境止跟制心止,內心這種寂靜的相貌,內心是無分別住的,他還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它還是一個因緣所生法,通於外道的。那麼這種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跟它的境界不同,離一切的相,離一切的分別。

五祖弘忍大師,他晚年的時候要找一個傳法的弟子,他座下有兩個弟子,提出他們兩個對佛法的理解。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從這個偈頌我們看出來,神秀大師還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怎麼說呢?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兩個都比喻都講的好,身體就像一個菩提樹一樣,內心就像一個鏡子,觀照萬法。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然是照心,把我們這一念心有煩惱活動的時候,讓它停止下來,有善心的時候,盡量讓它增長,這也是很難得的,斷惡修善,但是他內心當中對於自我的執著是在的。

就是說,用功了幾十年,你還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還是在一種很粗淺的有相境界裡面活動。

六祖慧能大師的見地就不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能夠在抉擇身心的時候,他這一念明瞭的心它能夠觀察到本來無一物,你看這種境界,看到我們身心世界,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在整個生滅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自我存在。就是這個身心世界,它就是一個色法跟一個明瞭性的合和體,它不斷的流動變化,今生是一個男人,死了以後變成一個女人,也可能變成一個卑賤的螞蟻,螞蟻的業力受完以後,善業起現行變成一個尊貴的轉輪聖王,那是一個高貴的色身,充滿自信的內心。我們的身心世界在流動當中,恆轉如暴流,像水流一樣,不斷不斷的相續,可也不斷不斷的變化,而整個相續變化的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

六祖大師看到的是一個真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宗喀巴大師的上師阿底峽尊者,他從印度來到了西藏,他到西藏以後,他就問西藏人說,你們是怎麼修空觀的?西藏人說,我們修空觀,就好像說,前面有一頭牛,在這個地方跑過來跑過去,我們就觀想說,這頭牛本來不是一個牛,它是一個木頭做的一個木馬,不能活動的,沒有生命體的木馬。那它怎麼會出現牛呢?因為我加持了咒術,使令它變成了一頭牛,把這個木馬用了咒術的因緣,使令它變成一頭牛。

阿底峽尊者聽到以後,說:哎呀,我來到西藏就是來對了,你們果然不知道空觀。西藏人就問阿底峽尊者:上師啊,你怎麼修空觀?他說,我修空觀,我看到前面有一條牛,我不是依止木馬,對木馬持咒而變成一頭牛,我這個咒是對虛空持咒,從虛空當中變現出一條牛的相貌出來。阿底峽尊者他這樣的看法,跟原來西藏人的看法,就是這句話,一個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一個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一般人對於生命的輪迴,有些人他相信了佛法,他也能夠相信生命是變化的,他能夠接受,生命是相續的。但是他認為說,我這個生命是一個男人,下輩子變成一個女人,這是果報體的變化,我那一念恆常住不變異的自我是不變化的。講一個譬喻,我今天住在一個破舊的房子,壞了以後,我的房子不要了,我到另外一個房子去,更高貴的房子,我積集了善業嘛。但是這個房子有破壞,有變化,裡面的人是不變化的,就是這個我是不變化的。

就是說,我們總是認為生命當中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個問題很嚴重,就像說你對木馬施咒術而變成一頭牛,你還是認為這個牛的本質是木馬,還是一個木頭,還是有實質的東西,這個空觀是不徹底的。阿底峽尊者的空觀是認為,牛是由咒術加給了虛空,從畢竟空當中,咒術當然是指的業力,這個咒術的因緣而變現了一隻牛,如夢如幻。這個牛的因緣結束了以後,再用咒術變現一個兔子,等等。

所以說,我們在修觀的時候,關鍵在因緣空無主,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前面修的禪定,內心當中明瞭寂靜安樂,但如果外道到這個時候,他認為他那一念心的自我是在的,是我很寂靜。什麼是我呢?我這一念心當中有一個常一的自我,前面的我是躁動的,現在的這個我變成寂靜了,這個寂靜當中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寂靜的我存在,這個就是禪定的境界。

到了觀的時候,把那個自我的執著給消滅了,你為什麼會寂靜?因緣所生法,我不斷的正念正知的因緣,使令它現出了寂靜的相貌,這個寂靜的相貌當中沒有一個常一的我的,沒有的。當我遇到了擾動的因緣,我寂靜的相貌消失了,又恢復了散亂心,禪定會破壞,所以有相的境界就會變化。

不管我是散亂,不管我是寂靜,這當中都沒有一個常一的我存在,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就是我們在修空觀的一個觀法。就是觀察它因緣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它的自性是畢竟空的,這就是我們要觀察的一個方向,這個樣子觀察以後,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這個真實的把我們的散亂心熄滅,還把我們的顛倒無明的心也熄滅,這個時候通達到生命的真相,就是恢復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這樣,不要加上你的個人意見,我們色身的情況的本來面目就是這樣的相貌,讓它呈現它本來的面目,這樣子你有資格成為一個修行人。這是一個總說。

以下把修空觀的相貌再別釋:

行者於初坐禪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

我們在坐禪的時候,我們雖然觀察一切法因緣空無主,但是妄念不能停下來,這以下怎麼辦呢?

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三際窮之,了不可得!

前面的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這是一個總相觀,這以下把它分成時間跟空間的兩個別相觀。

先看時間:說我們現在這樣的觀法還是不能切入,心還停不下來,那個妄念還在,反觀所起之心。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去憶念說這一切所生法,我們就觀照這一念心,從三個時段: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比如我們現在起了一個貪煩惱,我們第一個會認為這個貪煩惱是真實性的,既然是真實性,當然對我們的擾動性和對我們的影響力就很大,我們只好跟著它走,因為它有真實性,它有主宰性,我們不得不隨順它而活動。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把這個貪煩惱的活動,去觀察它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相貌。

說這個貪煩惱,我本來沒有這個貪煩惱,我本來在貪煩惱活動之前我的心很平靜。未生無潛處,這個貪煩惱未生之前,它是潛伏在哪裡呢?覓之了不可得。因為沒有生之前,它沒有一個潛伏的處所。

正生無住處,它正活動的時候,你的貪煩惱在活動,它在惱害你,但是貪煩惱正生的時候,它住在哪裡呢?它沒有一個依止處,在身內,在身外,在中間都找不到,它只是有一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找不出來它的真實體性,正生無住處。

生已無去處,貪煩惱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它就是生滅變異的,時間久了,它過去了,當然,它可能造業,它也可能被你克制住了,它不造業。它現在離開了以後,生已無去處,它到哪裡去了呢?也覓之了不可得。

我們也可以透過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來觀察,其實我們這一念心的自性是不可得,這也是一個方法,觀察這一念心的相貌真實性是不可得。

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

這是一個調伏內心的方法。

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剎那任運覺知念起。

這個很重要了。我們觀察我們這一念心畢竟空,可不能落斷滅見,因為我們所謂的觀空是因緣性空,從它的一個因緣的變化,知道它的自性是畢竟空,但是它剎那剎那的暫時的作用是存在的。

所以智者大師說,即空、即假、即中,當體即空,當體可是即假,空假不二就是即中。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能否定緣起的差別作用,因為它剎那剎那的善念,它會引生未來可樂莊嚴的五蘊果報;因為它剎那剎那的惡念,會對我們引生未來丑陋不可樂的五蘊果報,這樣的一種善惡功能的作用,我們是不能否定的,我們所要否定的,所要熄滅的是一種自性的執著。

所以說,雖然觀察這一念心不住,它的自性絕無所有,但是它剎那任運覺知的善惡的念頭是存在的,這種存在叫因緣有。那麼這是一個時間的觀察,再看空間的觀察:

又觀此心念,以內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根塵未對,識本無生。觀生如是,觀滅亦然!

這個講空間的觀察。說我為什麼會有這一念心呢?這個十八界,這個是要有內根,眼耳鼻舌身意,內在的六根跟外在的六塵接觸,就是我們根,眼睛跟色塵接觸,這個眼識才能夠生起活動。這個根塵沒有相對之前,這個識是不能活動的,可見這個識的活動,是假借因緣而生,離開了因緣它就不存在了,離開了根塵的因緣,識就無生了。那麼既然是因緣生,那麼生就是無生了,它只是暫時的因緣生。那麼觀察到識的生起是這樣,住相滅相,亦復如是,它都是假借因緣而生住異滅。

生滅名字,但是假立,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生滅的這種相貌,它是假立的。因為事實上它的自性從來沒有生的,只是我們約著它暫時的作用因緣而安立它是生滅,當我們的生滅心停下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寂靜的這種真理就現前了,了無所得。我們明白了一切法的真實體性是不可得,都是假借因緣生,這個就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

這個涅槃空寂之理,在大乘的角度,它不是死了以後才出現,而是就著你的身心世界,你能夠如實的抉擇,知道你的若身若心若識,都是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剎那剎那的生滅,生滅變異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有主宰性的自體存在,這個就是涅槃空寂之理,你安住了這個道理以後,你所有的攀緣心,有所得的心,全部的停下來了,這就是體真止。

這以下引證。

《起信論》云: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這以下就引《起信論》來解釋這個體真止的相貌。

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修止觀很重要,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不管是修止修觀,它有時候就會向外奔馳散亂,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呢?攝來住於正念,把它攝持,安住在正念。

那麼什麼是正念?這以下解釋了: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你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心所變現,而能變現的心,它的自相也是念念之間的生滅,也是不可得。

這個自心不可得,我們再把它做一個附表把它解釋一下,這個觀念很重要,看附表第五。

這個附表第五是一個說明無我觀,出自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前面的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它是比較廣泛的觀察一切法,包括我空也包括法空,這段的《中觀論》,它講的比較扼要,直接從我空下手。這個我空觀,他怎麼觀呢?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中論》觀法品

這當中有三段的偈頌,前面的兩段是一個正修,第三段是一個嘆德。正修當中,第一段是修我空觀,第二段是修法空觀。先說明我空觀。

這個我空觀的修法它是這樣:我們凡夫的心情總是認為,我們的身心世界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就使令我們很容易起煩惱,無明就會緣行,就會造作很多有漏的業力,由這個行就會創造這個識,一個有漏的阿賴耶識,生命的一個自體,這個心識就會創造一個名捨六入處,乃至於生老病死,現在的關鍵是生命體的執我,這是流轉生死的根源。

那麼我們修無我觀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先把這個我做一個定義。什麼是我?這個我有兩個相貌:

第一個,常一,恆常住不變異。

第二個,它有主宰性,常一主宰。

說這個我,要能夠成立,第一,它要恆常住不變異,叫常一。小時候的我跟長大時候的我是一樣的,長大以後的我跟老的我是一樣的,不能變化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都不能變化,我生生世世這個自我都不能變化,這就是我的定義,常一。

第二個主宰,它必須有主宰性,我對我的身心世界能夠主宰,我能夠決定我身心世界一切的相貌。

這是一般的我的定義,這樣子才能夠成立的。現在我們把這個我做了定義以後,我們要把這樣的做一個觀察,看我們的身心世界有沒有這樣的相貌。它的無我觀是這樣子,先把這個我的定義把它決定下來,然後你把這個定義放到身心世界去觀察,看你的身心世界有沒有這樣的東西存在。

說若我是五蘊,我即為生滅,這是第一個即蘊即我。

假設我們就著這個五蘊就執著是我,好,色蘊是我,你說五蘊就是我,五蘊的本質就是我。什麼是我呢?有些人說,色就是我。什麼是我呢?我現在表現出來的這個兩個眼睛耳朵一個鼻子的這個身體就是我,我慢慢慢慢變老,最後我就死掉了,這樣的執我,容易落入斷滅見的。或者說我的思考模式就是我,我現在很多很多的思想分別,我思故我在。但是這樣龍樹菩薩就提出一個反駁,若我是五蘊,我即為生滅,這個五蘊的法是生滅的,你的色身不斷的老病死,你的內心隨著你不斷的學習,它們接受思想的這種薰習,這個思想會變化,你小時候的思想跟長大時候的思想是不一樣的,你今生的思想跟來生的思想不一樣。如果說,我是五蘊的某一個自體,或者是色或者是受想行識,那麼我就是生滅相。那麼這個生滅相就違背了我的定義,那這個我就不存在了,所以說即蘊即我是不能成立的。

那麼即蘊即我不存在,那麼離開了五蘊,五蘊不是我,有另外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住在五蘊當中,離開了五蘊有一個我,這樣子可以成立嗎?

若我異五蘊,則非五蘊相。那麼我是離開了五蘊單獨存在,那麼你這個我就不是五蘊的相貌,那麼請你說出這個我的相貌是什麼?那就講不出來了。說,我是有顏色的,或者是能思考的,你講出一個都是被五蘊所攝受,佛陀說,身心世界離開了五蘊沒有東西了,佛陀的五蘊的內涵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都涵蓋在裡面,你隨便講一個一定是攝受在五蘊的一部分。

所以說,離開了五蘊有一個我,那個我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因為你講不出離開五蘊另外有一個什麼東西,你講不出來。所以若我異五蘊,則非五蘊相。那麼不是五蘊相,那相貌是什麼?講不出來。所以這個東西是你自己捏造的,沒有真實相的。

那這樣子,五蘊本身是我不能成立的,因為五蘊是生滅的,那麼離開了五蘊有一個我,也不能成立,那結論,我是不可得,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是我們自己的遍計執捏造出來的,這個是我空觀。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我們由此類推,我不可得,我所取的境界亦復如是,也不可得,都是假借因緣生,它的本性是畢竟空。那麼消滅了我跟我所的執著,這個就是無我智。什麼叫無我智?它不是否定你的身心世界的存在,而是把那種恆常住不變異的自我的執著給消滅了,這個是講正修。

這以下嘆德,龍樹菩薩對這個無我智慧的讚歎。

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是人為希有。

你能夠得到無我的智慧,你真實觀察到你生命的真實相,真實觀。你前面認為有一個我,那是活在你自己的顛倒妄想中,本來不是這樣子的,你認為是這樣子的。那麼,得無我智者,是人為稀有。這個人是甚為稀有,不是一般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所能夠做到的,這是一個過人法,那是一個聖道的法門,這個人特別的珍貴,特別的稀有。

這個無我觀,在佛法當中,不管是小乘的學者,不管是大乘的學者,都是以無我觀做基礎。我們剛開始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對經論的學習不夠,我們會認為有一個我,當然,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我們也會強迫自己去斷除身口意的惡業,強迫自己會修習一些善業,但是,你內心的執我的分別還在啊,你斷惡修善始終不徹底,因為,當你的斷惡修善跟你的自我,你礙著這個我啊,因為有我啊,就會我愛、我癡、我見、我慢。當你斷惡修善跟你的自我利益衝突的時候,你就做不下去了。

當這個斷惡修善的行為跟自我有衝突的時候,你這個斷惡修善就做不下去了。而且,人跟人之間的相處,有自我,那你就會有對立,你不是憍慢,就是嫉妒;不是嫉妒,就是憍慢。看到另外一個我比你這個我更殊勝,你就嫉妒他;看到別人這個我,比你這個自我還差,你就憍慢。所以這個有我啊,罪即生啊。這句話講的對,自我的執著不消滅,我們真正要斷惡修善是困難的。

我們內心當中那個躁動不安,那個不安全感啊,要保護自我,就經常很疲憊,你總是覺得內心寂靜不下來,你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弟子心不安,因為你要保護這個我,很辛苦。

那麼你能夠慢慢的觀,隨順佛菩薩的這個法語的引導,若我是五蘊,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蘊,則非五蘊相。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生滅,五蘊的自體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會平靜下來。

我們一個人修無我觀,他會有一個很特別的感覺,你觀察自己的身心世界沒有一個自我,你不會怕死,不怕死。因為,我們一個人,有我的人,他特別害怕死亡,他面臨死亡的時候特別害怕,因為他害怕這個我會受到傷害。

那麼你一個修無我觀的人吶,已有空依故,一切法得者,你觀察到無我的同時,你會深切的感覺到,原來生命是無量的。你觀到我空觀的時候,你同時會覺察到生命是相續的,你同時會感覺到,而且這個時候你不但不怕死,你對於斷惡修善你更主動積極,原來積集善業是如此的重要,那個時候你觀察業果,斷惡修善會做的更徹底。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長者,叫須達長者,大家應該不陌生,又叫給孤獨長者。當然,他是一個證得初果的人,他已經證得我空,斷了見惑,斷了我見的煩惱,對我空的智慧有這個聖解。他本來是很有錢的,這是一個富貴的家族嘛,世代都是有錢人。但是他後來…一個證得我空的人那還得了,對於佛、法、僧、戒,四不壞性。那麼他看到佛陀,看到出家人盡心盡力供養,把家產都耗費殆盡。

這當中呢,他的家裡面有一個守護神,就出現了,就說主人啊,我守護你們家族已經好幾代了,我看你們祖先都很有錢吶,到你這一代,你都把錢都供養三寶了,你從現在開始不要供養三寶了,錢要留下來自己用。須達長者當時就很生氣,他是一個初果的人,他對三寶皈依的心很強,他說,你這樣的看法,你出去好了,我不要你護持了,這守護神就沒辦法了。這初果的人也是有威德的,叫你出去你就出去了。

出去以後,他在外面流浪了幾年以後,他就後悔了,我應該回到我主人的身邊,我主人是一個有德行的人,那麼他想要回來又不敢回來,就找這個釋帝桓因,說我過去,講話觸惱我的主人,他把我趕出來,我現在想要回去怎麼辦呢?

釋帝桓因說,你要向你的主人懺悔。然後呢?你告訴你的主人,在一個山頭有一些珍寶,這些珍寶都是無主物,就是歷代很多很多人留下來,現在地層流動啊,本來是留給子孫,但是這個子孫都死亡殆盡了,而這個地層在動,這個珍寶流動到某一個山區的某一個地點,你把這個珍寶告訴你主人,他就有錢了,但是你以後不能再障礙你主人護持三寶,你要向他懺悔。然後這個守護者回去以後就如實懺悔,把這個珍寶告訴這個須達長者,他後來又變得很有錢。

這個意思就是說呢,我們一個人,要真心的皈依三寶,你還得修無我觀才可以。我們可以試試看,一個我很大的人,你念阿彌陀佛,那個皈依的心是有限的,因為你這一念能皈依的心在憶念彌陀佛號的時候中間有一個自我,談不上通身靠倒。

什麼叫通身靠倒呢?就是完全的皈依上去。一個有自我的人,不能夠通身靠倒,你經常愛著自我,保護自我,你很難完全皈依在彌陀的名號之下。所以這個無我觀,它是所有修行善法的基礎,這種觀跟禪定不同,禪定會退失的,這無我觀,你乃至一剎那的相應,功德就不可思議。

你看這個大乘經佛陀說,你修無我觀,你就是這麼短暫的觀一次,功德就是無量無邊的,你曾經有這麼一樣的感覺,無我感覺出現了,就不得了。因為這個無我觀一念的相應了,它是從根本去動搖你無始劫的煩惱跟罪業,從根本上動搖。因為你無始的煩惱和罪業都是以自我作為依止,這個我被你消滅以後,煩惱和罪業就沒有依止處了,是這樣子的。

所以說,我們能夠修觀,這個功德超過止。當然你內心當中不寂靜,修觀還不容易相應,這兩個是要配合的。

我們回到講義來。這個就是體真止,這個體真止事實上,它是先修觀,先修我空觀,法空觀,然後再安住在這種空觀的境界裡面,叫止。最後我們看智者大師的一段結論。

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我們在修習止觀,剛開始很難馬上安住,這個時候你不能強迫自己安住的。你太過用功,太過用力了,有時會發狂的。所以你有這個我空觀、法空觀會好一點。你知道我空觀以後,在調伏妄想就會有力量,跟你過去有一個自我的人,感覺不一樣,你在調伏這個妄想會比較輕鬆一點,這個妄想不是那麼的真實,也就沒有那麼大的有力量。

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修止觀就像這個射箭,剛開始射箭,就射不到紅心,但是你慢慢地、慢慢地,它就會接近紅心,總有一天,一箭射入紅心,跟這個止這個觀相應,慢慢地前進。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沙彌的發心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該如何處理

問: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怎麼處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佛教詞典】眼內處

【眼內處】 p0998 集異門論十五卷一頁云:云何眼內處?...

【視頻】惜福延壽命

惜福延壽命

【視頻】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

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