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面,辛三、出禪。

這一科是說明調三事,調身、調息、調心。智者大師把這個調三事分成三個階段:入禪、住禪跟出禪。前面的入跟住,我們講過了,現在是說,我們現在這個功課已經做完了,準備從止觀的所緣境當中出來,那麼這個出來的過程當中,你也要去調身息心。那麼應該怎麼去調呢?看智者大師的說明:

辛三、出禪

三、出時調三事者,行人若坐禪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

出禪的時候調三事,就是我們這個修行人坐禪將盡,這一支香已經結束了,這個時候欲出定時。這個欲出定時,我解釋一下:我們前面在入禪的時候調三事,他是由粗到細,他是先調身再調息、再調心。我們出定的時候,是相反的操作,他是由細到粗,因為你內心是寂靜的狀態,你要恢復到你平常在塵勞活動中的身息心的粗重狀態,所以他是由細到粗。那麼由細到粗,他的操作剛好相反,他先調心再調息再調身,所以這個地方次第不同。

那麼怎麼調心呢?應前放心異緣。這個前就是首先,你首先要放心異緣。那麼你剛剛在打坐的時候,你內心是很專注的去執持佛號,或者去觀察娑婆世界的苦,觀察極樂世界的樂,那個是非常的專注。這個時候你要把你專注的狀態放鬆,讓你的內心自由活動,也可能你也繼續念佛,但是那個念佛的狀態,已經不像前面住禪的時候那麼專心了,那是一個自由活動的,不必假借一種強大念力的一種念佛的方式,這叫做放心異緣,讓它自由活動一下,我現在要出禪了,我現在要出關了,讓內心自由活動,這是第一個,調心。

第二個調息。

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

這個時候調息,你這個出來以後,你可以先吐個氣,就是先吐,吐氣。吐氣的時候,觀想你的百脈,經脈當中的氣息,從你的鼻子嘴巴毛細孔當中散發出來,隨意而散。就是說,我們先調心,先把心放下來,然後吐氣,吐氣的時候觀想,觀想你這整個氣脈透過毛細孔把它散發出來。

這個吐納,智者大師非常重視,你看他的意思,只要你的身心世界有所變化,你是從拜完佛,你剛開始打坐的時候,他要你吐納;你打坐完出關出定的時候,他也要你吐納一次。就是你這個身息心,由粗到細,由細到粗,有變化的時候,他就要你再吐納一次,這個非常重要。你不打坐,你還不覺得這個的重要性,有時候你的氣突然就阻塞,你如果有吐納,它就不容易有這種狀況出現,就是要再吐納一下。那麼這個就是先調心再調息再調身,出禪是逆向操作。

前面是講調心調息,現在看調身。

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臂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次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

調身它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前面我們在入禪的時候的調身,智者大師是由下而上的調整,先調腳再調手再調腰再調頸等等。這個地方他是由上而下,調身體然後肩膀手臂再頭頸,就是肩膀動一動,手臂動一動,頸部動一動。不過,這個地方的動一動先要慢慢的動,不要太快,尤其是頸部,這個頸部的經脈都非常的微細,有些人轉這個頸部轉的很用力,非常的危險,這個頸部的活動一定要慢慢的慢慢的,因為你已經坐太久了,你坐太久了,你突然間要動,一定是慢慢的,讓自己慢慢的習慣。

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我們的心靜下來,血液循環也會緩慢下來,所以你要從緩慢的狀態變成又是一個勞動的狀態,你也是讓它慢慢動,讓血液的循環慢慢再讓它活動起來,悉令柔軟,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次以手遍摩諸毛孔。這個事情是這樣的,我們打坐的時候,心一靜下來,毛細孔就打開,它有幫助呼吸的作用,所以心越靜,毛細孔呼吸的功能越大,所以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四禪的時候,捨念清淨定,這個四禪,呼吸停止了,他不用鼻孔呼吸了,因為這個鼻孔呼吸太粗了,這個人還不是死亡,那個氣是怎麼回事呢?那誰提供給他的氣息呢?毛細孔。這個四禪完全靠毛細孔呼吸了。

所以我們內心一寂靜,毛細孔自動打開。那如果說,馬上出去吹到風,這個風就會跑到毛細孔,就容易風邪風濕,所以這個時候,在沒有風吹到之前,趕快搓一搓,把全身毛細孔擦一擦,使令這個毛細孔關閉起來。

次摩手令暖,以掩兩眼,然後開之。把雙手搓一搓,使令它有溫度,然後用雙手覆蓋雙眼,然後睜開眼。我們正常的時候,打坐的時候,眼睛是關起來的,這個時候用手去按摩一下眼睛,使這個血液循環調為正常了,再打開,這是一種保養眼睛的方法。

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這個地方就是說明,因為你打坐的時候,身體的溫度,毛細孔打開,一出去吹到風,馬上就出毛病,打坐完可以起來拜拜佛,走一走,然後再外出。

隨意出入,這個地方我們再補充兩點:

第一點,你打坐完了,盡量避免馬上上廁所。因為你打坐的時候,內心寂靜,寂靜的時候你的丹田當中會生起一個氣,這個丹田的氣非常的好,有滋養身體的功能,你上廁所,就把那個氣給排掉了。所以打坐完,你盡可能的拜拜佛,打坐一下,讓打坐所栽培的那個氣息,能夠散發到身體的各經脈去,這個時候,你再去上廁所,這是第一個。

第二點你打坐完,絕對不能夠去碰冷水。你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去碰冷水,因為你這個時候,整個身體是熱的,而且毛細孔是打開的,你一碰冷水,那很可能就有風濕的情況。如果有點流汗,用這個幹布擦一擦,就可以了,不要用濕的毛巾去擦身體,這點非常重要。打坐完絕對不要用濕的毛巾去擦身體,這個過患是非常厲害的。

這是兩點要注意的:第一個不要馬上上廁所,第二個不要碰冷水。

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強,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躁不安。

這個地方,智者大師就警告,說我們今天打坐出來的時候,你一定要緩慢的出來,假設你出禪的時候,你這個調心調息調身,沒有這個次第就出來,那麼你出既頓促,出禪的速度太過於急促,則細法末散,住在身中,這句話要注意。

我們的身息的狀態跟內心有關。我們內心從入禪到住禪,你可能坐了半個小時,或者坐了一個小時,你內心對於所緣境,能夠明瞭寂靜的安住,你內心當中從寂靜要變成躁動的狀態,假設太過於頓促,這樣子,你過去在打坐的時候的細法,那個身息心微細的法,它還沒有緩慢的擴散,還來不及擴散,你就突然間做大的活動,那麼這個細法,它就住在身中,使令你頭痛,乃至於百骨僵硬,節強就是這個骨頭僵硬。筋脈僵硬就是那個氣阻在那個地方不通,就好像風濕病一樣,你下次要打坐,你就煩躁不安了,你就很難坐下去了。

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如果你有做定課,跟家里人溝通一下,不要突然間叫你,你也不要坐在那個地方好好的,突然起來接電話,非常危險。因為你在打坐的時候,你身息心是一個細法,你從細到粗沒有一段時間的調整,馬上衝起來接電話,到時候這個細法沒有擴散,到時候就住在你身體中,最後你就有問題了。

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些人他在打坐,他就馬上急著起來開燈,這也非常危險。當然,如果你這支香都沒有靜下來,那還無所謂。你的心也是粗,粗到粗,那不用什麼調。如果說,你這支香坐的很靜,你不要突然間站起來。

所以我們這個打地鐘的開靜,要注意一下,不要太急。比如說我們止靜的時間越長,你這個緩衝的時間也要越長,要兩分鐘,我看,從開靜以後到起來,至少要兩分鐘,讓你的心息身要緩和一下。讓你自己,我現在要從寂靜要到粗重狀態,讓自己緩和一下身體,稍微活動一下。如果說是老參的佛七,他止靜的時間很長,三十分鐘四十分鐘,你起來的時候要更慢,要三分鐘到四分鐘。你就是讓你自己,不要突然間從靜然後馬上粗,這樣很危險。就是剛剛智者大師說,細法末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強,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躁不安。你以後要修行,就有困難了,就有障礙。

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為出定,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

前面是講到了出定的時候,調身息心的方法,是從細到粗,善入住出,善巧的調和入禪、住禪、出禪。這以下智者大師引用一個經典的偈誦,來總持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

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粗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住而欲去

這個進,指的是我們身息心的一種活動狀態,叫進,活動。這個止,是比喻這個身息心是處在一種寂靜的狀態,叫止,寂靜。前面的進是活動,這個止是寂靜。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你從活動到寂靜,就是在入禪的時候;出禪的時候,從寂靜到活動,有一定的次第,不能夠突然的變化,它一定有一個次第。

什麼樣的次第呢?

粗細不相違。就是說在入禪的時候,由粗而細。在入禪的時候,你先調身,再調息再調心,他由粗到細。那你出去的時候,先調心,先把心放下來,放鬆,心先放鬆,然後再把氣息調整,然後身體再放鬆。出的時候,是由細再到粗,先調心再調息再調身。所以說,這個入禪和出禪,這個粗細的調整不能夠相違背,這個次第不能違背。

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譬如善調馬,欲住而欲去。一個善於調馬的人,他要使令馬停止下來,或者使令馬活動,他也一定有一個次第。古時候是騎馬,現在是開車,比如我們說講開車,這個車子你要開,你從剛開始寂靜到開,你一定要先暖機,讓內燃機的引擎在裡面,溫度慢慢慢慢的提升,讓這個冷卻水這個活動,慢慢進入到狀態,然後才開。在開的時候,慢慢開,然後再慢慢加速。從寂靜到活動,它也是要由粗到細,慢慢。你這個車子開完以後要停下來,也不能馬上停下來,先快然後慢,慢慢的停下來,然後引擎再活動一下,然後再停下來,這是說車子在活動狀態下是這樣。你如果說不照這個次第,你這個車子再好,兩三下就被你開壞了。

那我們在調和我們的身心也是一樣,饒你的果報體再好,你打坐的時候,你不根據這個規則操作,這個身體也會被你搞壞。所以說,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住而欲去。要遵循這個粗細的規則。

這以下引用《法華經》的經文來印證。

《法華經》云:

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這段經文是《從地湧出品》,佛陀講完《法華經》,開權顯實以後,佛陀問這個與會大眾,誰能夠在我滅度以後,繼續的弘傳《法華經》呢?與會的這些阿羅漢都默然,這個時候從地湧出大菩薩,從大地當中,從真如的實際理地當中湧出大菩薩,彌勒菩薩一看到就知道這些菩薩,就讚歎這些菩薩說,此大眾諸菩薩等,都是無量千萬億劫,不是一生一世,那麼這麼長的時間,為了佛道的緣故,勤行精進。

怎麼個精進法呢?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他們也是善於入住出,入於三昧,住於三昧,出於三昧,他們也是善巧的去調和入住出的身心狀態。所以說,他們能夠得大神通,久修梵行。這個梵行是一個體,這個神通是一個用,這個地方的梵行是指五分法身。就是他能夠成就五分法身,這個五分法身當中就顯出種種的神通。

這以下就總結,他為什麼能夠成就百千萬億三昧,得到神通,久修梵行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善能次第,習諸善法。這句話是智者大師所要表示的,他說,他能夠善巧的去調和他的身息心,由粗到細,由細到粗,他要遵循一定的次第規則。

我們這個修行,一定要隨順因緣,就是說這個止觀,它是一個過人法,它是超越我們凡夫身心世界的一個過人的法,是一種無漏的功德,那這種無漏的功德要在我們有漏的身心生起的確是有一點困難。

在這個祖師的開示當中說,你要隨順你現在的有漏的身心世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已經這樣子了,已經是由業力創造了一個有障礙的果報體,有障礙的色身,有障礙的氣息,有障礙的內心,我們一定要面對這個事實。那面對這個事實,你一定要隨順它的因緣,你修行不能橫衝直撞,你說,我一切不執著,你一切不執著你就有障礙了。

有一個禪師,他讀《法華經》,他讀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不明白,他說我們這個十法界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差別,怎麼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呢?他問他師父,一切法是有很多差別,每一個人的果報體,每一個人的生命體是有很多的差別,怎麼能說是寂滅相呢?

他師父說:且去,我不與汝道。師父講:我不跟你講,你自己去體悟吧。禪宗就是要你自己去思惟,徒弟就去打坐去思惟了。從冬天坐到春天的時候,春天到了,當然是百花盛開了,這時候茅棚外面有一隻黃鶯在柳頭上叫,他聽到這個黃鶯的叫聲,突然間開悟了,開悟以後講一個偈頌,他說: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

說,從本性上來觀察,諸法從本來,的確是常自寂滅相,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是事實,就是我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的時候,它是寂滅相。那為什麼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呢?春到百花開,黃鶯鳴柳上,這是因緣,由於春天的這種因緣,春天這種溫暖的氣候,百花盛開,黃鶯在柳頭上叫。假設是遇到秋天這種肅殺的氣候,秋天的因緣,那百花就凋零了,所有的鳥也就消失掉了。所以這個現像界的出現,它要假借因緣才能夠出現,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

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也要隨順因緣,你不能說你這個果報體是一個欲界有障礙的果報體,然後你修行你不根據這樣的規則操作,不可以!你不根據這樣的規則操作,你的身心就有障礙,有障礙,你修行就有困難。所以智者大師提醒我們,善能次第,習諸善法,你要遵守這樣一個粗細的修學次第。這一科是講到調和五事。

丁五、方便行第五,這個是前方便的最後一科。首先我們解釋標題,什麼叫做方便:

以微少善根,成就廣大功德,故名方便。

說我們這一念的身心世界是有障礙的,我們的這個善根是很薄弱的,不管禪定的善根,不管智慧的善根,都很薄弱,但是沒關係,我們假借這五個方便的法門,它能夠使令你成就廣大的功德,這叫方便。

比如說,有一個珍寶,放在一個十公尺高的平台上。這個珍寶當然是一個廣大的功德,我們想要得到這個功德,但是我們的身體是微小的善根,我根本就沒有輕功,我能夠爬的範圍也很有限,它超過我能爬的範圍。那怎麼辦呢?有個方便,就是拿一個樓梯來,你拿一個十公尺的樓梯,你跨在平台上,它一階一階的樓梯不是很高嘛,對你來說是做得到嘛,你不可能一下子到十公尺高,你分幾個部分總可以吧。你就透過這個樓梯的方便,得到了這個珍寶。這個樓梯對你來說,就是得到珍寶的一個方便,它能夠使令你以微小的善根而成就廣大的功德,這叫方便。

這以下有五個法門:

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這個修止觀,我們是一個微小的善根,這個第一個方便,就是你心中有一個欲,有一個希望。什麼樣的希望呢?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隨業往生隨念往生,一般人內心當中這種妄想顛倒的境界,當然是隨業往生,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是落入極端的昏沉或者是極端的掉舉,那當然就隨順你無始的業力在六道裡去飄動,就在這裡面投胎,你自己一點都沒辦法做得了主。

這個隨念往生,你在內心當中要培養一個強大的正念的力量,在臨終的時候要把你平常那個止觀,要把你那個信願持名,持名信念的那個正念力要現前,這個時候要調伏你無始的妄想,然後直接跟彌陀的本願相應,感應道交,然後彌陀現前,接你到極樂世界。

所以說,你要成就淨業,你就是心中要有這樣的希望,你真正是要離開心中的顛倒妄想,你真正的希望在你有生之年,你要在你的心中栽培一個精進的正念的力量,使令你臨命終的時候,能夠隨著這個正念,調伏你無始劫的業力,而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你有這樣的希望,主要是來自於你對娑婆世界這種苦諦的觀察,你真正覺察到生死的痛苦,就像蕅益大師說的,從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你下定決心,今生一定要把這個生死做一個了斷,我不要再流轉下去了,這個時候,你就會很注意你是不是把正念栽培起來了。如果說你對生死無所謂,管它念不念,反正我今生做了善業,下輩子得到可樂果報,其它以後再說了。

所以說,你一定是生死心切,你才會著急,要趕快,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趕快在我這個生命結束之前,把我心中佛號的念力,把我心中對佛號信願的觀察的智慧力生起。那麼這種情況,又叫做志向,又叫做願力,又叫做好樂等等。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

這以下引證,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佛法的功德是以這個願,希望做根本。

這個止觀修行,跟我們平常上班不一樣,平常上班,你來到這個地方,打個卡,下班時間回去,時間到了,就有薪水給你了。這個止觀是心地法門,你心中沒有想要得到止得到觀的功德,你坐在那個地方進步很慢的,因為你心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希望,不是說你時間到了,你做定課,止觀就能生起,不是的;不像你上班,我上了班反正時間到了就有錢領。這種心地法門,你心中一定要生起好樂,有善法欲,你內心真正想要得到。

你有這樣的好樂有什麼好處呢?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任何的障礙,你一定會想辦法把它排除,沒有辦法一定會想出辦法出來,因為你覺得這件事情太重要了。蕅益大師說,這件事情曠劫眼磨,無量劫來最大的一個事業,曠劫眼磨,這個磨是磨練的磨,所以說這是一個成就功德的方便希望。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法道。

當然有希望又要有實際的行動,就是要堅持禁戒,持戒為本,棄於五蓋。這個棄於五蓋,等於是修止觀的意思,止觀雙運,乃至於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講出一個譬喻,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

精進有兩個要注意,第一個精,就是專一而不夾雜,就是你這個所緣境不要換來換去,你是以佛號為根本所緣境,你就是扣住一個佛號,不要換來換去,不要你今天念佛,念了一期,下一期念地藏王菩薩,下一期念觀世音菩薩,你很難成就念佛三昧。這個止跟觀的功德,你的所緣境一定要專一,專一不夾雜。

第二個進,就是相續不間斷。它還不在乎你功夫用的長,它要你不間斷。你這個修止觀,不是說你一年打一個佛七,其它時間放逸就可以,點點滴滴,滴水長流則能穿石。屋簷的水滴,它為什麼能夠穿過堅固的石頭呢?它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這個水滴它經常是滴在同一個地點上,它方向不換來換去;第二個它長流,它前一滴下來,下一滴接著下來,它時間長了就能夠把這個石頭穿破。修行就是這樣,專一而相續,相續而專一,這就是精進,這也是成就止觀的一個方便。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這個念就是明記不忘。你經常要能夠記住一件事情,就是世間的五欲樂是欺誑可賤的,它是欺誑性的,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但事實上可是不快樂的。

我們前面也說過,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這個世間的五欲你要追求的時候很辛苦,得到的時候心中很多的怖畏,很害怕失掉,失掉的時候懷憂惱,所以一切無樂時。表面上看起來五欲是多麼的可貴,但事實上你詳細的分析,從你追求的過程當中,你得到以後,到你失掉,這整個過程,你都是在痛苦當中,所以它是欺誑。就是說,他本身不是這樣的相貌,但是你以為它是這樣的相貌。

那麼禪定是尊重可貴,為什麼呢?它能夠發出無漏的智慧,成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成就自利功德,乃至於廣度眾生,是為可貴,這個就是念。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前面的念,他只是把這件事情記住;這個慧,他是深入的觀察抉擇。他怎麼抉擇呢?籌量世間快樂跟禪定智慧樂,它的一個得失輕重,這件事情很重要,這件事情是我們能不能成就止觀的一個關鍵。

怎麼個籌量法呢?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世間的快樂,這當中有兩個相貌:

第一個,它樂少苦多,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樂,往往你在受用的時候,都夾雜著煩惱跟罪業,你這樣的安樂會給你的未來帶來極大的痛苦。因為煩惱跟罪業正是招感痛苦的因緣,就好像說一個甜美的食物,雖然你吃的很甜美,它會讓你得到一個暫時的幸福感受,但是吃下去以後,後患無窮,樂少苦多,你得到的是極少的快樂,但是你未來得到的是很多很多的痛苦,來彌補你得到快樂的代價,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虛誑不實。就是說,它的體性是不真實的,如夢如幻。

所以說之所以我們無量劫來去受用五欲的快樂,我們永遠都得不到滿足,我今天受用了五欲,我接下來又要受用五欲,這整個過程它沒有滿足的時候,因為它跟我們的真如佛性不相應,它完全是一種妄想的境界,妄想那當然是得不到滿足的,那是虛妄的想像,所以說它是失是輕。

那禪定的快樂不同,禪定的快樂無漏無為。這種禪定的快樂,還有這種寂靜的快樂,你在受用的時候,它沒有任何的過失,你在禪定生起的時候,那種法喜的快樂,你可以盡情的享用,它不夾帶煩惱也不夾帶罪業,而且寂然閑曠,內心沒有任何的罣礙,不像受用五欲樂,你有很多的罣礙、很多的煩惱,內心是非常的寂靜開闊,而且沒有罣礙,可以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這個背後的動力就是來自於智慧的觀察,對生死的厭惡,對極樂世界的欣求,有這樣的動力有這樣的抉擇,才能夠使令我們去精進的修行。

五者一心: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迴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一心,就是透過前面的欲、勤、心、觀,這等於是四如意足了,前面的欲、精進、念、巧慧,就是欲勤心觀,這四個以後做了一個總結。

你內心當中很清楚分明的覺察到世間真的是可患可惡,定慧的功德是可尊可貴,你內心當中真正的讚歎止觀的功德,訶責五欲的過患。這個時候應當一心決定修習止觀。內心當中猶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迴易,終不退轉,是名一心。

這個事情是這樣,當然我們修止觀,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但是從因緣所生法來說,你有一支香的薰習,就有一支香的力量。比如我們這一念心,真如受薰,清淨本然,而循業發現,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過去由於在雜染法的薰習,出現很多的煩惱罪業,我們現在也可以透過清淨法的薰習,出現止觀的功德。

講一個譬喻,光明能夠破除黑暗,不管你這個黑暗是幾千年,這個光明的出現隨時可以破壞它。就是說,只要我們老老實實的在因地上栽培,那麼終不退轉,這個就是一心。

這以下講一個譬喻,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就是我們在前進的時候,先知道這個道路是通是塞,通往極樂世界的叫安樂的,叫通,你選擇繼續在三界裡流轉,這個就是塞,痛苦的。你必須冷靜的告訴你自己,你今生遲早要面臨死亡,而你面臨死亡的時候,你有兩條路:第一條,你淨業成就,到極樂世界去,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永遠的解脫生死。第二條路,你繼續的流轉下去,在三界繼續的漂泊。那當然到極樂世界是一個通,那繼續流轉就是一個塞。那麼經過這樣一個思惟以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這以下引證:

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沒有禪定的寂靜很難生起智慧,但是你沒有智慧的覺察這個生命的通塞,你要修禪定也有困難。禪定能夠幫助智慧,智慧也能夠幫助禪定,義在此也。

一般人對生命的看法,他看到的是這一期的生命,他沒有看到未來無量的生命,所以說他今生的所做所為,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到碩士,讀書,為什麼要讀書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為什麼呢?就是找一個好工作。為什麼找一個好工作呢?就是賺錢。為什麼賺錢呢?就是享受世間的五欲樂,就是這樣子。

為什麼這樣子呢?

因為我的父親是這樣子,我的哥哥也是這樣子,大家都是這樣子,所以我也就是這樣子了。當然我們今天沒有遇到佛法,這樣的生活是很正常的,就是他的思考完全鎖定在今生,今生安樂最重要了,來生誰也不知道。

但是佛法,一個覺悟的一個菩薩,他利用生命,他不是這樣的辦法,他能夠知道恆轉如暴流,生命的水就像無量無邊的水流,從過去生流到今生,也會從今生流到來生,流到無量的生命。所以說,你必須做出抉擇,你這個生命要怎麼利用。你的抉擇它一定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生命,你選擇今生享受,那你來生就要準備到三惡道去;你選擇今生剋己復禮,好好的克制自己,好好修止觀,你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永遠解脫生死的痛苦。

這個生死流轉,它的一個可怕點在三惡道,這個三惡道的可怕點在地獄,刀山油鍋。這有什麼好可怕的呢?

我們說,已做地獄業,云何安穩住。說我們內心當中的阿賴耶識,攝持了無量無邊的善業,哎呀,太好了,未來的生命有種種的諸天,人天五欲樂等著我們,但是你不要忘了,你的內心當中也有地獄的罪業在等著你。我們不要說太多了,讓你到天上享受一劫的五欲安樂,享完以後,你到地獄享受一天的刀山油鍋,我看你都不願意,就像那個難陀尊者一樣,他死掉以後到天去享受忉利天的快樂,那再死掉以後到地獄裡的刀山油鍋裡面炸,他也怕了,趕快修行善道。

就是說,我們在思考這個人生的規劃的時候,你要想,來生有地獄的果報等著你,已做地獄業,云何安穩住,你就會下決心趕快利用有限的生命,在內心當中栽培信願持名栽培止觀的功德,你就會下定決心,因為這是一個事實,我們內心當中有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在哪一期生命當中,不小心觸動了,就到地獄去了,那是一個不得了的境界啊。

所以這句話,智者大師說的好,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所以這個佛法修行,它不要你盲修瞎練,它要你在修行之前,你先想一想,你為什麼要修行?就是說,你不修行有什麼過失?你修行有什麼功德?經過這樣子的抉擇以後,你那個修行的力量才真實。怎麼能夠糊里糊塗的,看到別人做定課你也做定課,那個力量是薄弱的。

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你才能夠決定一心涉路而進,這個就是方便行,修止觀之前的方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沙彌的發心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該如何處理

問: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怎麼處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佛教詞典】眼內處

【眼內處】 p0998 集異門論十五卷一頁云:云何眼內處?...

【視頻】惜福延壽命

惜福延壽命

【視頻】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

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