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面。

我們前面講到懺悔的方法。懺悔的方法,智者大師把它分成了事懺跟理懺兩個方法。事懺是偏重在有相行,理懺是偏重在無相行,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事懺也要有理懺的幫忙,理懺也要有事懺的資助,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

在懺悔清淨以後的一個相貌,智者大師把這個清淨的相貌分成了三類:

第一個是複本,恢複本來。這個複本,講一個譬喻,如冷病人,服於薑桂,所患皆除。這個複本就是說,像一個人得了冷病,就是他身體有風邪了,服於薑桂,吃了薑湯,所患皆除,就把這風邪給消除了,但是他的身體也沒有因為吃薑湯更好,只是使令他的身體恢復到他沒有感冒以前而已,這叫複本,這樣子的懺法是指的責心懺和作法懺。就是你犯了罪,或者你訶責自己,或者找一個同梵行者,來發露懺悔,這種懺悔方式叫做複本,恢復你本來清淨的相貌。

第二個是過本。就是你懺悔以後,不但恢復還超過你原來的相貌。講一個譬喻,如冷病人,服於石散。冷病,就是得了風邪,服於石散,非但除冷,亦復強身。不但把你的冷病消滅,而且使令你的身體比你在沒有感冒之前還要更加強壯,這個就是取相懺。取相懺以後,你不但內心寂靜,內心充滿法喜,還超過於你在犯戒之前,就是你透過取相懺以後,你見到好相以後,比你沒有犯戒之前你內心的功德還要更大。過本,超過你本來的情況,第三個是增上過本,比這個過本又更增上。如得冷病,服於仙藥,吃了這個仙人所煉治的藥,非但除病,亦得仙道。你不但把這個病消滅了,還得到仙道,有種種的神通,乃至於長壽。這種情況是偏重在無生懺,就是有這個理觀,你這個犯罪以後,身心粗重不但是消滅了,你還開發廣大的智慧,這個就是增上過本。

智者大師意思是說,複本所成就的是戒的功德,過本是成就禪定的功德,內心容易寂靜,增上過本等於是智慧的功德,有這個理觀,無生懺,使令你能夠對生命的真實相有更深刻的體驗,對你的生命有一個決定性的影響力。

這就是懺悔以後有三種功德相貌的不同。這一科是具緣的第一科,持戒清淨。

我們看具足因緣的第二科、衣食具足。

衣是衣服,食是飲食,衣服和飲食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必需品,缺乏衣服和飲食,我們的生命就不能相續。所以要修止觀,最起碼的生命的必需品要具足。衣食具足當中分兩科,先說明衣法具足,再說明食法具足,先說衣服具足的相貌。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就。

衣食具足,先講這個衣服具足的情況。

隨著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有三種情況是衣法具足的,第一個雪山大士。這個人他不住在人間,住在喜馬拉雅山的大修行人,對這種人來說,什麼叫衣法具足呢?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他隨便找一塊布,不管這塊是好看是不好看,能夠遮蔽身體就可以了。

為什麼他隨便這樣子就衣服具足呢?這當中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不遊人間,這種人他住在深山,他也不跟人家往來,他衣服穿的好不好不會引起別人的譏嫌,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堪忍力強,他的色身特別的健康。住在雪山的這種人,多數都是有禪定的,有禪定的人當然不能說完全沒病,這個病,有時候是跟業力有關的,但是一般來說他的色身都非常的強壯,所以他對這個寒冷的天氣有強大的抵抗力,所以他衣服不要多,有一件衣服,不管是厚的薄的,好看不好看,對他來說就是衣服具足了。這是第一種情況。

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

第二種就像迦葉尊者,他常受頭陀法,頭陀法就是修這個苦行。迦葉尊者從年輕到年老常受頭陀法,經常受這個十二頭陀法。這個十二頭陀法其中有一種是畜糞掃三衣。糞掃三衣就是說他一生只擁有這三件衣服,由這三件衣服的增減來抗拒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這個三衣前面加一個糞掃,是說這個三衣是怎麼獲得的呢?這個三衣不是去百貨公司買的,是別人丟棄的,別人不要的,他把它破的地方縫起來,不乾淨的地方用肥皂洗乾淨,然後就變成他的衣服,他就以這個三衣來過他的春夏秋冬,他不需要其它的衣服了,這個叫但三衣比丘,這樣子的情況是中根人,這個是衣服具足。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如果是在寒冷的國家,或者你本身的身體的抵抗力特別的弱,佛陀也允許在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這個百不是指一百件的意思,是眾多,你的衣服很多,你有很多很多衣服的情況,但是必須是一,什麼叫做一呢?就是說你同樣性質的衣服你只有一件,你這件衣服是穿在什麼場合的,這個衣服是拜佛用的,這個衣服是幹什麼用的,這個衣服是睡覺用的,這個衣服是上班用的,那麼你每樣衣服只能一件,不能夠多,雖然你的衣服種類很多,但是同樣性質的衣服只有一件,這樣子也是允許的。

如果你覺得一件衣服還不夠,要有多的情況,要換洗,要兩件,那怎麼辦呢?要須說淨。說淨就是佛陀的慈悲了,說你一定要有兩件,怎麼辦呢?我現在要擁有兩件衣服,但是我又不想因為這樣生起貪心,佛陀就有一個儀軌來操作,給你找一個同梵行的說淨,說某某人,這件衣服不是我的,我是觀想向別人借的,別人借給我的,別人的衣服放在這個地方暫時給我用的,你這樣子說三次以後,就成就了說淨。這樣子能夠對治你對衣服的貪求。就是說,在你的心目當中你還是認為只有一件,那多出來這一件是怎麼回事呢?是別人借我用的,是這個意思。總之,佛陀的意思就是要佛弟子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看這個意思,佛陀對於衣服的具足,佛陀並沒有定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從佛陀他製定的這樣一種情況來看,他的精神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也就不同,基本上就是說,你不要對衣服生起貪求的心情,衣服只是你生活的一種資具而已,你應該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修習止觀,放在修學聖道,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講到衣法具足的相貌。

已二、明食法具足相貌

次食法有四種,有四種情況是飲食具足: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

上人大士,這個上人當然不是凡夫的境界,有禪定以上的就是上人。律上說,上人法,超越凡夫的之法,至少是有禪定,甚至於是有聖道的大修行者。他們住在深山絕世,不跟人家往來,也不需要考慮什麼營養和美味,草木水果,只要得到能夠資身的,對他來說就是食法具足。有禪定的人,他入一次禪定能夠維持七天,七天就出來,所以他七天只要吃一次飲食就可以了。當然這個有禪定的人吃的東西也很少,隨便幾個水果就可以了。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

第二種食法具足,是說他修頭陀行,經常以乞食的方式,自己不辦飲食。乞食有什麼好處呢?破除四種邪命,使令我們依正命過活,能夠引生聖道。

邪命有四種相貌:

一是下口食。下是地下,你這個飲食是怎麼來的?由地下而來的,就是你自己去種田種蔬菜,這個針對於出家眾來說,這個是邪命,下口食,這個飲食從地下種植得來的。

第二個是仰口食。這個仰是天上,這個人的飲食怎麼會從天上來呢?觀察天上的星宿,知道這個星宿的變化,知道吉凶禍福,為人家算命取得飲食,這個是仰口食。這種食物是因為仰觀星宿而得來的。

三者維口食。前面下是地下,仰是天空,這個維剛好是中間的,東西南北四維。這意思就是說你學習種種的咒術,風水地理為人家算命,這樣子為人家持咒算命來換取飲食,這個叫維口食。

第四個方口食。方者十方也,結交十方王公大臣,大富長者,來獲得飲食,這個叫做方口食。

這四種都是邪命的相貌,如舍利弗在《大智度論》裡面為青目女所說的這種情況。佛陀對於比丘的教戒,這個飲食,應該是由信施主動的供養,我們對於飲食最好不要表達任何的意見,是這個意思。

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

阿蘭若是寂靜處,檀越就是信施,就是在寂靜處由信施來送飲食。這種情況,一般飲食是需要去乞求,這種檀越送食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有病,有病不能出去乞食,開緣,由信徒來送飲食;第二種情況,是他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他不方便出去,要做加行,也可以開緣,由居士來送飲食的情況。

四者於僧中結淨食。

就是說在這個僧團當中結一個淨地,在這個地方來專門來安排飲食的情況。我們中國佛教的飲食都是第四種,在僧中結淨食。因為中國佛教的大乘佛法,強調慈悲心,所以說他強調素食,就變成一種僧中結淨地來做飲食的情況。在僧團當中,這個飲食跟居住的環境一定要分開,你修行的時候一天到晚看到吃的東西容易打妄想。雖然說僧中辦食,但是你的飲食一定要放在你平常不能見聞覺知的地方,離開你的修行的地方。

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無此等緣,則心不安隱,於道有妨。

這個飲食不具足,身體虛弱或者生病,色身不安穩,內心就不安穩,修學道業就有障礙。我們在家居士也是這樣,我們雖然想要修行,你基本的飲食跟衣服要具足,這也是一個基本的條件。

戊三、閑居靜處

第三得閑居靜處,閑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諸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禪定。

具緣的第三個是閑居靜處。什麼是閑,就是不做眾事,你做太複雜的事情,讓你做耗費太多精神體力的事情,會障礙止觀,因為你這個精神體力都耗損在雜務,你那個精神就耗損掉了,你到了修止觀的時候就打瞌睡了,因為你沒有精神,沒有精神就不能修止觀,坐在那裡晃來晃去的。

所以這個修止觀,就算我們是一個居士,最好不要做太複雜的事業,越單純越好,公務人員最好。公務人員修行是最好的,單純,他上下班式的,這個是閑。

靜,無憒鬧,故名之為靜,你居住的環境不能太吵雜。初學者,這個止觀是一種無漏的聖道的功德,何等偉大的功德,這個修行一定是非常嚴謹的,初學者在這個太吵雜的環境,你很難成就的,所以要無諸憒鬧。這個是解釋閑跟靜。

這當中講出有三種: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這當然最好了。這個深山絕人之處,沒有人煙,沒有人居住的地方。不過,在律上,佛陀要這個佛弟子,你一個人不要住在深山,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深山,都有這個山神樹神,這個鬼神的世界跟人的世界一樣,有好有不好的,有的鬼神講道理的,有的鬼神是不講道理的,你一修行,他就要跟你對立了,他也不一定跟你有什麼怨仇,但是這個鬼神的世界嗔心特別重,勝負心也特別強,他就是要破壞你的修行,破壞你的梵行,破壞你的禪定。

在律上有很多比丘,一個人住深山,被鬼神干擾就破戒了。佛陀就規定,以後住深山至少要兩個人。尤其是有些人住在山坡地,鬼神多,樹很高,持一點咒。他後面會講,在修行之前,持一點咒,持大悲咒,持咒要出聲持,持咒加持自己,我不傷害別人,但是我要求加持自己。持咒以後咒願:我剛剛所持的咒,在我修行過程當中,任何的鬼神不能干擾我。要持一點咒。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於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

或者頭陀行在寂靜處,什麼叫寂靜處?就是離開城市最少要三、四公里,雖然有人煙,但是人煙很是稀少,在這個地方放牛牧羊的聲音聽不到,就是現在說車聲聽不到。

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遠離白衣住處,我們解釋一下:

當然不是說我們居士要個別住,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修行的這個地方,閑居靜處,息諸緣務。你在修行止觀的時候,那一個小時的時間,你起碼要閑居靜處。比如說你在客廳修止觀,客廳大家在看電視聊天,你怎麼修止觀呢?所以說,你剛開始在修止觀的時候,你一定要找一個不受干擾的地方,是這個意思。

我們一般的干擾,像車聲的干擾還比較小,最大的干擾是人講話的聲音。因為人的聲音它有名言,它會表達一種觀念,會帶動我們的攀緣心。事實上我們修止觀的時候,有點車聲還無所謂,因為它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這個講話真的影響很大,因為它能表達一種觀念,很容易會帶動我們的攀緣心。所以說這個人聲的干擾比車聲還厲害。這個是閑居靜處。

戊四、息諸緣務

第四息諸緣務,有四意:

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

這個自身的事業,就是維持生活的事業,士農工商,不做一些有為的事業,他這個地方的對像主要是面對出家眾,但是我們也應該來做這樣的體會,至少我們居士,你不能經常息諸緣務,起碼你天天早晚課,早上早點起床,一個小時的定課,晚上一個小時的定課,你要求你自己在做定課的時候,息諸緣務,也是可以。這一個小時不要做其它的有為事業,暫時放下,這也是息諸緣務。

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

我們對於過去的朋友,尤其是沒有學佛的人,你經常跟他寫信,打電話,這當中會障礙你修習止觀的。為什麼呢?修行人的心情跟一個沒有學佛人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沒有學佛的人那一念心的活動範圍都是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動,他們認為這個境界是最尊貴最殊勝的;學佛人他有更高的眼界跟理想,他修這個止觀是最尊貴的,他認為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都是可破壞的,都是暫時的因緣,他不當一回事的。

這兩個思想不同的人,經常往來會出現什麼問題呢?就是說,因為你的止觀還沒有真實成就,如果真實成就還無所謂,我們是在內心當中栽培止觀的幼苗,而世間的這些俗事,這種塵勞的境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熟境界,我們無量劫來,我們內心經常在那個境界活動,現在規定自己不能去了,但事實上對我們是很熟悉的,那麼你跟這個熟人往來的時候,他會經常散發一些世俗的信息給你。那這個信息剛好是你的熟境界,一下子就刺激你的攀緣心了,你就很難在你止觀的所緣境安住了。

換句話說,你跟一個熟人往來,你不止是在浪費這一個小時,它有後遺症,他會帶動你很多事俗的妄想。這個地方倒是要很注意的,不要跟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不修行的人太過密切的往來,這個要注意。

弘一大師剛出家的時候在弘法寺,他剛到弘法寺,是要準備出家的,出家之前,他的第二個太太,日本太太,帶著他的小孩子來看他,弘一大師跟知客師說,你告訴我的太太,告訴她,說李叔同已經死掉了,不見,一面都不見。但是我們看弘一大師後來的表現,非常有大悲心,這個是一種抉擇的問題,我們今天暫時不跟眾生往來,並不是說我們今天傷害我們的慈悲心,而是我們很理智的知道,在這個過渡時期,我的止觀功德沒有堅固,我必須要暫時的跟一些放逸的人停止往來,這是一種暫時的因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

這種工巧的事業,比如說工匠技術木工電工,這種技術;或者醫方禁咒,治病的技術;或者卜相書數,算命的技術;或者是算計,世間的這種會計算術的學問;這些暫時都要停下來。

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

對於世間法的讀誦,乃至於聽學,跟修行沒有關係的都要棄捨。這個讀誦要停的是世間的東西,在《瑜珈師地論》上,修觀要讀誦大乘經典,跟修行有關的經典要讀誦。

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因為你修行剛開始,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就很難在止觀的境界安住。

戊五、近善知識。 第五近善知識。

善知識有三:

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

外護善知識,他能夠給你提供衣食及種種的環境,他能夠護持你修行的,這叫外護善知識。他能夠經營供養你衣服飲食,善能將護,將護是保護,使令你不受干擾。這個外護善知識,這個女眾比較容易得到,她有時候不工作,由先生來護持,男眾就比較沒辦法了,不過退休以後也是可以的。

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

這個善知識,第二種是同參道友,有時候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互相勸勉,互相勉勵。發,就是前進,互相在道上前進,不相擾亂。

這個共修一道,同勸同行非常重要,因為每一個人的法執不同,你修淨土宗,他修密宗,你的心情要到淨土去成就聖道,他的心情準備要繼續流轉,求增上生,你們兩個在一起就爭執,事實上這件事情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都可以,在雜染的世界成就聖道也可以,到清淨的環境成就聖道也可以,各人的抉擇。這個不同見不同行,容易引起沒有必要的爭執,爭執以後大家心情很不好,修就修不下去了。所以這個修行,要緊的同見同行。這個是同行善知識,互相勉勵。

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

第三個就是你的指導的老師,他能夠指導你內外的方便,內就是如何的調心,告訴你,你這一念的散亂心,怎麼修止,怎麼能夠在所緣境專一相續的安住,成就心一境性,然後在這個狀態當中,如何起觀,觀察無常無我,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這是屬於內方便,屬於內心的止觀。

外方便,他告訴你如何的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內心以外的叫外方便,這種禪定法門。示教利喜,他能夠開示法意,使令你能夠得到利益,得到法喜,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修行,這個主七和尚很重要,主七和尚他能夠知道你到了第幾天,你的內心狀態可能出現什麼障礙,他要預設一些藥,來幫助你破障。這個是教授善知識。

面臨五種緣務境,這是我們修習止觀的五種條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沙彌的發心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該如何處理

問: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怎麼處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佛教詞典】眼內處

【眼內處】 p0998 集異門論十五卷一頁云:云何眼內處?...

【視頻】惜福延壽命

惜福延壽命

【視頻】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

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