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面,乙二、分論。

前面的總論是把止觀的功德跟止觀雙運先做一個說明,這以下我們就正式的解釋止觀的修學方法。

這當中分兩科:初、標章誡勸;二、正示十章。第一科標章誡勸,標出章節來勸勉我們修行。標章誡勸又分兩科,丁一、警誡勸修,就是說,在講到止觀之前,智者大師有一段警誡的話,來勸勉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以下智者大師把這個止觀分成了十科,來指導我們初學人,它是我們慢慢的趨向於正道的階梯。我們要登上十層樓,他不是一下子登上去,他也有一個階梯,有一個次第。我們對於這樣一種修學的階梯跟次第,我們應該抱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情呢?智者大師就勸勉我們,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我們一個剛開始修止觀的人,應該要有慚愧心,這個修行,這個止觀的功德是不容易成就的,不要說是這個觀,就是這個止的基礎,你一開始要對治昏沉掉舉,那就要一段時間了,內心當中一專注下來,就能夠明瞭寂靜了,這要花一段的功夫了,爾後還要觀,這只是一個基礎而已。

智者大師講這個止,只是一個方便行,智者大師的正修是以觀為主的,所以我們要慚愧自己,無始劫來的流轉,內心當中這個昏沉掉舉的粗重,不要輕視這個文義的淺近,要緊的是能夠真修實證。

再看下一段:

若心稱言旨於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財寶,於己何益者哉?

智者大師勉勵我們在爾後的修止觀當中,重要的一個關鍵是心稱言旨於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這個稱就是相應,什麼跟什麼相應呢?就是我們現前一念明瞭的心,跟這個言旨,這個言當然不是世間的語言,這個言是佛菩薩開示的法語;這個旨就是文字當中的一個道理旨趣,我們內心當中對於這個文字的旨趣,就是在一眴,這個眴就是眼睛一眨,眨一下的時間,很短暫的時間,乃至於我們這一念心跟佛陀的法義有很短暫的時間相應,這件事情都是智斷難量,神解莫測,我們的智慧光明現前,斷除了無量無邊的煩惱,這樣的智慧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這個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內心當中不修止觀,我們也會去讀經典,也會偶爾聽法師開示,講到世間無常這件事情,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在這個寂靜的心當中去深入的觀察死亡要到來,生命是可破壞,這個無常的理論,這個法在心中就是不深刻,這個無常的觀念並沒有真正的落實到我們心中,我們平常的生活,還是依止常樂我見的顛倒,還是認為生命是常的。

換句話說,這個眷屬就永遠是我的眷屬,這個房子也是永遠為我所有,我的色身也永遠是我的依止處,依止這樣的常見就使令我們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耗損在今生,完全沒有為來生積集資糧的打算,這怎麼回事呢?就是你的思想還沒有變化。

那如果說,我們在寂靜的心中,思惟無常,思惟今生決定要死,思惟死亡隨時會到來,思惟死亡的時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它都沒有幫助,那麼,就在這一剎那當中,突然間,你真正明白佛陀說這個無常的觀念,這個法突然間你心裡生出一道光明出來:哦!原來我也會死亡!你很深刻的跟這個無常的法相應,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有很大的變化,你未來的人生,就跟你打坐之前就差五分鐘而已,但是你五分鐘前對人生的規劃跟五分鐘後人生的規劃完全不同,那種功德跟你去拿三千塊去佈施貧窮人家,或者是蓋個醫院,那種心外求法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這種內心的覺悟,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對整個生命是一個大方向的轉變。

這個地方就是說,你透過真修實證,乃至於內心當中只是一瞬間的跟法義相應,這個事情就不要小看它,智斷難量,神解莫測,這個真修實證還是非常重要。

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如果我們學佛只是停留在剛開始的文字上的理解,當然剛開始是這樣子,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進一步的修止觀,對於法義的理解就是很淺的,完全沒有深刻的體驗,那麼,情乖所說,我們內心當中的狀態還是根據過去的老習慣、過去的顛倒的思想來觀察人生,那麼這樣子,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一輩子一輩子的流轉,那不知道流轉到什麼時候才能覺悟。

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事等貧人數他財寶,於己何益者哉?這種情況就是貧窮人,他幫他的主人數錢財,數了半天,都不是他的,這些錢財都跟自己沒關係,自己不能真實受用。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念的相應,佛法的觀念,佛法對於生命的看法,是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空的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是有無量無邊的因緣,無量無邊的可能性,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體性。我們每一人的內心當中攝持了很多善業,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也攝持了很多的罪業,但是,到底我們的生命,生從何來死將何去,下輩子應該去哪裡,因為空的緣故,你下輩子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你也可能到三惡道去,也可能再來人天,也可能到極樂淨土去,你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這當中的關鍵就在你一念之間的抉擇,這個就很重要。

比如說我們,不要說臨命終那麼大的抉擇,就看平常的生命,我們平常的生命就面臨很多的抉擇,你到了這個時候,前面兩條路,你選擇了甲,那是一個甲的因緣,你選擇了乙,又是一個乙開展出來的其它因緣,每一個抉擇都會影響到你生命的差別相。那當然到臨命終的抉擇更重要了,有兩個抉擇:第一個你對三界的愛取,在三界得果報,或者是人天,或者是三惡道;第二個,你正念現前,觀察這個人世間是無常、苦、無我,觀察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莊嚴,堅定的往生極樂世界,那又是一個不同的因緣。那這個差別有多大!

你在三界流轉和你在極樂世界,那這個因緣有天壤之別。

所以說,這個一念的相應,他的功德,那種智慧的覺悟,心中的光明的生起,覺悟,那就不是我們平常散散亂亂的佈施持戒的功德能夠比的。當然,我們就會想,我心中對法義的覺悟誰能夠給我們呢?那只有自己的修行,誰也不能給你。宗喀吧大師講一句話說:

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

佛陀的出世,佛陀以大悲心要利於有情,佛陀是用什麼方式來利於有情呢?佛非水洗眾生罪,佛陀不是用手跑到你的內心當中,把你心中的煩惱跟罪業給你拔掉,不是的。亦非手拔有情苦,佛陀不是用水洗去我們的罪業,也不是用手拔除我們的痛苦;也不是將已德,將自己無量無邊的六波羅蜜的功德把它移植給你,非將己德移於餘,那麼佛陀為我們眾生做什麼事呢?唯為說法令解脫。佛陀的說法,他抉擇了很多解脫的法門,但是每一個法門都必須去靠你自己的內心去體驗,讓你內心自己去覺悟。

這個地方,就是智者大師強調這個真修實證的重要性。

丁二、標列章名

這以下智者大師把小止觀的章節分成了十章:

具緣第一;訶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

這十科,我們也可以大致把它分成四段:

這個具緣、訶欲、棄蓋、調和跟方便,屬於修前的方便,就是你在正式修止觀之前,你必須具足的一個方便,二十五方便。

正修第六是講到正修止觀,實際的一個止觀的操作。

善發、覺魔跟治病是一種對治破障,透過我們的修學,內心當中有止跟觀生起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當中就會真妄交攻,無始劫來,落實到我們心中的顛倒和妄想,它是我們的老朋友,我們的內心當中生起的一個新的朋友就是止觀,真妄一交攻的時候,身心會有一些事情變化,會有一些相貌出現,我們面對這樣的相貌,我們應該如何的去抉擇,應該如何的取捨,怎麼去對治,怎麼去破除這個障礙,這是講到善根發相,覺知魔事,乃至於治病,這三科是對治破障。

第四部分就是證果篇,講到功德的相貌,我怎麼知道我內心當中有什麼功德出現,這個是講到證果,功德相貌。

這是我們把十科分成四段,第一個是修前方便,第二個正修止觀,第三個是對治破障,第四個講功德相貌,這四段開展出來就是十科。

今略此舉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之聖果也。

我們如果能夠根據這十科來修行,一定能夠安心免難,安定我們的妄想,免除種種內外的魔難,經過這個障礙的排除,他就能夠發定生解,發起禪定生起智慧,乃至於最後證得無漏的聖果。

這個是讚歎經過這十科的修行所成就的功德。

丙二、正示十章

這以下就正式講到修習止觀的十科,先看第一科。

丁一、具緣第一

分五:初、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近善知識。 今初我們在修止觀之前,所必須具足的五種因緣,先看第一個因緣,持戒清淨。持戒清淨分兩科:第一明持戒相貌,第二示懺悔方法。先看第一科。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第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

我們發心要修行,修止觀,首先要具足五種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持戒清淨。為什麼修止觀要持戒清淨呢?這以下就引經典,在《遺教經》佛陀開示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說禪定跟智慧的生起,是依止清淨的戒法生起的,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

不管你修止,不管你修觀,所依止的就是一念心,當然這當中的操作,身體有時候禮拜,有時候經行,有時候打坐,這是為了調身的方便,但是真正能夠修行的是你的一念心性,我們這一念心在修止修觀跟我們心中的業力有關係。假設我們一個人造的罪業太重,這個罪業的體性是擾動性的,是粗重性的,所以你造了罪業,以唯識的思想,這個業力有薰習你的心的功能,你就被你的心給攝持住了。這一個人內心當中攝持罪業重的人,他的內心就是煩躁擾動,他坐在那個地方,坐不住,他的心特別的不安定,那他怎麼能夠修止修觀呢,就很困難。

那麼反過來,一個人的內心當中假設他攝持很多的善業,這個善業的體性是輕安性的,是寂靜的,我們造了善法以後,我們內心的感覺是寂靜的,是輕鬆的,不像前面的粗重性、擾動性,那麼你在這種持戒清淨的角度之下,你的罪業會減少,善業會增長,你內心當中在這種寂靜的、輕安的體性之下,修止修觀就比較容易,比較隨順。

所以佛陀就說了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所有的禪定跟智慧的開發,一定是以持戒做基礎。所以說比丘應該持戒清淨,當然這當中也包括七眾弟子。

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這以下講述持戒的相貌,這三種相貌有差別,看第一項: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皈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如果有一個人,他未做佛弟子之前,就是還沒有學佛之前,他不造五逆,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沒有學佛之前,他可能也會造殺盜淫妄,也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但起碼他不造五逆,當然他前面沒有持戒,也就沒有所謂破戒,不管破不破戒,肯定是不能造五逆,這是第一個條件。

後遇良師,教受三皈五戒,為佛弟子。後來受到善知識的開發,啟發他的善根,他正式皈依三寶,乃至於受了五戒,為正式的佛弟子。或者他有因緣出家,或者沒因緣出家,假設他出家的話,他受沙彌十戒,乃至於比丘、比丘尼戒。他的情況是從受戒來,是清淨護持,無所毀犯。

那這個人他沒有學佛之前那不講,他受了戒以後,不管是輕戒,不管是遮戒,清淨護持,無所毀犯。對這個持戒,皎如冰霜,塵點不壞,這個是上品持戒人也。這樣的人他在修止觀的時候,他在今生必證佛法的功德,或多或少,對於佛法的體驗,或多或少一定會有受益。講一個譬喻,就像一個清淨的衣服,它容易染色,它沒有油垢,容易染色。這種人現在是少,像法時代、正法時代多,說這個人受了戒以來,輕重等持,無所毀犯,這種上品持戒的相貌,恐怕在末法時代,這種善根薄弱環境的染污之下,比較少。

再看第二種持戒相貌: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第二種持戒清淨的相貌就是說,這個人受了戒,或者受了五戒,或者受了菩薩戒,他對這種根本的重戒,殺盜淫妄他不會犯,但是於諸輕戒多所毀損,對於這種遮戒,他還是控制不了他自己的身口意,多所毀損,但是他現在想要在內心當中成就止觀的功德,所以他必須要如法懺悔,他能夠如法懺悔也算是持戒清淨,也能夠在今生當中得到一些定慧的功德。講一個譬喻,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就是說這個衣服雖然有垢膩,把衣服用肥皂洗乾淨,顏色還是可以染著上去。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對於戒法有所違犯造了罪業,當然你不斷的造,罪業就會慢慢的增長,這個增長會有什麼問題呢?就是你一念的心在思惟念死無常的時候,你一念的明瞭心性跟無常的法,這中間感覺到有一種障礙。就是說,我也經常的觀修無常,但是無常的覺受在我心中都沒有生起,為什麼呢?他修無常,他一下子就改變了,這個無常的法就跟他的心和合在一起了,那我想這個無常想半天,我在內心當中一點都沒有感覺,我還是認為這個生命是常的。就是你一念的心性,跟這個法當中,有油污,就這個布跟顏色之間,為什麼染色染不上去呢?就是有這個油污,戒垢,要把它洗乾淨才可以,是這個意思。那麼如果能夠把它洗乾淨,也算是持戒清淨。這個是犯了中下品。

這個中下品的罪,如果是下品的,就責心懺,訶責自己,斷相續心;若是中品的,那就對首懺,找一個同凡行的,你受了五戒,就找一個受了五戒的,你受了菩薩戒,就找一個受菩薩戒的,他這條戒沒有犯到,至少你向他懺悔的這條戒是清淨的,就可以了。這個是講到犯輕戒而如法懺悔的情況,也算是持戒清淨的相貌。

再看第三種: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

第三種持戒清淨的相貌就是說,這個人受了戒,但是不能堅心護持,他的意志力非常薄弱,依著染污的因緣,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不但遮戒犯了,連那個殺盜淫妄的根本罪也破壞了,這個怎麼辦呢?這當中有兩種情況,如果依小乘的法門,他不可以懺悔,如果依大乘法門,還可以取相懺。

這個業,業的本質,業的體性,在大小乘經論的解釋是不同的。小乘的經論是認為,我空法有。小乘的思想認為,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在這個剎那剎那的變化當中,我們找不到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我不可得,但是這個法是真實的,涅槃跟生死是真實的,你創造一個善業,這個善業就存在法界,法是真實的,既然是真實的,就不能改變的,定業不能轉,那你破壞了戒體,就不能恢復清淨了,因為這個法是真實性的,既然是真實性那就是不變異,不能改變的,你一定要去得果報的,你不可能改變它的相貌,不可以。

大乘教法的思想,是我空法空。我不可得,一切法也是因緣生,那麼這個法是隨順什麼因緣而生呢?萬法唯識一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一切法的性質是約你的內心安立的,你的心改變這個法就會改變,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法是沒有真實性的,這樣講的話,既然法不真實,那當然是可以消除,因為它假借因緣而生,也就能夠假借因緣而滅,假借這個懺悔的因緣而消除。

所以說在這個在四重戒法的毀壞,在小乘的這個教法定業的思想,就不可以懺悔,就是說,你已經沒有彌補的機會了。你今生完全沒希望了,你對於聖道的修學完全沒希望,你只能修修福報,跟三寶結個緣而已。但大乘的思想它不是這樣的看法,大乘的思想是認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切的法都如夢如幻。這個人他造五逆十惡,也能夠變成清淨,大乘的思想是依止這個清淨的本性來觀察,任何的罪業都可以來懺悔,任何的罪業,問題是你是不是下定這個決心而已,這個是大小乘的不同。當然,那你犯了根本戒,那你就只有大乘的取相懺,那麼你能夠在取相懺當中見到好相,那這樣子也算持戒清淨。

所以最後,智者大師做了一個總結:

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佛陀在《涅槃經》中說,佛法的修學,有兩種健康而不生病的人:

第一個,他根本就未曾生病過,這個人受戒以後,從來不犯戒,受戒以後,皎如冰霜,塵點不犯,這個人是千年的冰山雪蓮。

二者作已能悔。他雖然犯罪,他能如法懺悔,這樣子也是健康的,也算是清淨,懺悔則清淨,懺悔則安樂。

持戒的相貌有三種:第一種是完全不犯戒,第二種是犯了輕罪而懺悔,第三種是犯了重罪而取相懺,這樣子都算是清淨的相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沙彌的發心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該如何處理

問: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怎麼處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佛教詞典】眼內處

【眼內處】 p0998 集異門論十五卷一頁云:云何眼內處?...

【視頻】惜福延壽命

惜福延壽命

【視頻】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

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