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五面,庚二、調睡眠。這個是調五事的第二科,調睡眠,首先我們看它的內涵。

庚二、調睡眠

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沒。

先說明睡眠的一個過失。夫眠是無明惑覆。這個睡眠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呢?它是一個無明惑。這個無明惑,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癡心所。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跟無明相應的,就是內心一片黑暗,心中是沒有明瞭性的狀態,所以這種狀態是不可以放縱的,這種狀態它不是隨順於聖道,也不是隨順於功德的,因為你睡覺的時候,內心是被無明的癡心所所覆蓋,簡單說,就是明瞭性失掉了。

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沒。那這個眠寐過多的過失,就是說,因為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的身心狀態是非常的寂靜,你身體的呼吸會慢慢慢慢的減少,你的血液的循環也會變的緩慢,內心也會慢慢的寂靜下來,假設你睡的時間剛好,的確能夠恢復體力,適當的睡眠是最好的補藥,這句話的確是講的對。

但是你睡的過多以後,因為你這種狀態,要是睡的剛好,你起來,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但是你貪睡,你睡的剛好你又繼續睡,這個時候你腦部就會缺氧,因為你身體的血液循環慢了,因為你長時間的缺氧,睡的太久,你起來頭暈腦脹,就是這個問題,令心暗昧,善根沉沒。你內心暗昧,你內心當中就是覺得好像是腦筋鈍鈍的,頭暈腦脹,就是因為你長時間缺氧的關係了。

這個是講到睡眠過多的過失。那怎麼辦呢?

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

那麼我們應該要經常覺悟無常。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罪業,當然也有善根。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你臨命終的時候,可能因為你念佛的善根到淨土去了,那是不得了的境界,身心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遨遊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成就佛道,永遠永遠的解脫你的痛苦感受。在你的生命當中從來不會出現痛苦,真正離苦得樂,這是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也是有。

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說,你臨命終的時候起煩惱,觸動了你的地獄的業力,到地獄去受刀山油鍋,這種可能性也是有。在地獄裡呆了幾劫,那是不得了的境界。你的生命當中是無自性的,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那麼到底哪一個可能性會成就呢?那就是靠你這個止觀的力量。

什麼叫修止觀?就是加強你成就聖道的可能性。簡單講,就是加強你臨終的正念,盡量不要去碰觸你過去的罪業,那麼這樣的工作是一個何等重要的工作啊!你說你今生損失了幾百萬那是小事情,你無量生命的快樂痛苦就跟這個止觀有關係,而你能夠利用的時間是不多。

就是說,你要修止觀,你還得靠生命在,你死了以後,你去哪裡修止觀啊?下輩子到地獄去,你哪裡抽時間修止觀眾啊?在刀山油鍋裡炸,不能修止觀啊?就是說,你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在你今生,扣掉你的吃飯睡眠,一些雜務扣掉,你一天修止觀的時間,就一個小時,這麼重要的事情,你一天只能拔出一個小時來做,結果你因為睡眠睡的太多,昏昏沉沉又修不好。

所以你應該知道,當覺悟無常,你的生命一天一天的過去,表示說,你越來越親近死亡。這個臘月三十算總帳,臨命終的時候可是要算總帳的,把你無量劫的善業罪業算總帳,但是你的道業沒有成就,這可怎麼好啊?就是說,我們等於是馬拉鬆賽跑,看你的罪業先成就,還是你的煩惱先活動。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的一天當中能夠拔出時間修止觀,一天當中改造你生命的時間,可是不多啊,所以你沒有太多時間睡覺。

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這就是睡眠調的好的相貌,如果睡眠睡的剛好,神氣清白,這個氣不會污濁。如果你睡眠睡的太多,這個二氧二碳太多,這個氣就是濁,你睡的剛好,頭部的氧氣充足,神氣清白,你的內心當中念心明淨,明瞭又寂靜,寂靜又明瞭,修止修觀,都很順利。

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你內心當中才能夠安住在三寶的境界裡面,修習止修習修習觀,成就三昧。這是我們要調伏睡眠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要使令你的神氣清白,念心明淨。

這以下引證。

故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智者大師引用《遺教經》佛陀對佛弟子的開示說,初夜後夜,亦勿有廢。印度的時間,它是分成六時,晝三時,夜三時,一個時段是四個小時,夜三時又分成三個時段,初夜中夜後夜。佛陀在《遺教經》的意思,你初夜不能睡覺,後夜也不能睡覺,什麼時候睡覺呢?就是中夜的時候睡覺,這樣子,就是一天睡四個小時。

但是《瑜珈師地論》當中,它有兩個說法,說你一天睡四個小時也可以,睡六個小時也可以,看你的身體情況,《瑜珈師地論》上說,標準的睡覺時間是六個小時。

匆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要把這個寶貴的時間,趕快用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為你來生的生命,離苦得樂,做一些準備。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我們生命無常的大火,燃燒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的身心世界一天一天的衰老,一天一天的趨向死亡,就像大火不斷的燃燒,早求自度,趕快的把握時間去栽培你內心的止觀功德,栽培你內心的正念,淨業成就,不要睡的太多。

在《瑜珈師地論》上說,調睡眠的辦法,一次不要睡的太久,一次的睡眠不要超過六個小時。比如說,我們晚上的睡覺是正式的睡覺,九點半睡覺,三點半起床,剛好六個小時。你在修止觀的時候,有時候會累,時間太多怎麼辦呢?《瑜珈師地論》上說,可以小睡一會,小睡半個小時,小睡一個小時。

我發現懺公師父,他也是這個辦法,他在調睡眠,他也是這個方法,他要我們不要一次睡的太久,你一次睡六個小時,但是你在這個過程當中太累的時候,去躺一下,躺個半個時,或者一個小時,最多一個小時,但是一次不要超過六個小時。

這當中,睡眠的品質也很重要。有些人睡覺,他做夢很多,有睡等於沒睡。怎麼回事呢?做夢為什麼多呢?就是你睡覺之前,不要去做一些太過於動腦筋的事情,去做思慮的事情,因為第六意識的分別功能,它有等流性,你睡覺之前一再跟人家講話,跟人家討論事情,或者看一些比較複雜的書,你躺下去,糟糕了,身體躺在那個地方,第六意識不斷的活動。

真正的睡覺,真正的休息是在無夢的狀態,不做夢的狀態,身心完全的休息,只要你還在做夢,就表示你第六意識還沒有完全休息。當然夢中的狀態活動比較微細了,比我們平常的狀態微細,但是,還是沒有完全休息。所以睡覺的時候,比較少做夢是最好,少做夢,你睡覺的品質最好。所以你睡前少做一些思慮的工作,這個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是調睡眠。

再看,庚三、調三事。

這個調三事就是調身、調息、調心。

分三:初、入禪;二、住禪;三、出禪。

調三事,智者大師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就是在打坐之前,就要一心調三事;其次正在打坐當中也要調三事;從打坐當中出來,也要調三事;入、住、出,分成三個階段。那麼調三事的次第有所不同,先看第一科、入禪。

辛一、入禪

分三:初、調身;二、調息;三、調心。今初。

先看我們在打坐之前,我們身息心調和的準備工作,看調身:

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

調身調息調心,這三個是互相影響,不得別說。我們平常要不修止觀,我們就是在這個塵勞的境界裡面活動,我們不感覺到這個身息心相互的關係,這三個的互動關係。但是你開始修止觀,你會發覺,身體會影響你的氣息,氣息也會影響你內心的狀態。所以說這個身息心,不得別說。

不像前面的飲食睡眠,它是一個單獨的情況,身息心的互動非常的密切,所以要同時的合用。雖然合用,但是也有階段的差別,有這個初,就是你入禪的之前,或者是進入止觀的時候,或者是從止觀出來的時候,方法不同。因為這個入住出的相貌不同,方法也就不同。

首先我們看《綱要》入禪的時候的調身,先看這個調身當中的入禪。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則散亂難錄,兼復坐時煩惱,心不恬怡,是以雖在定外,亦須用心,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我們在初入禪調身的時候,這個調身之宜,假設在定外,一般我們說在修止觀前一個小時,就叫定外。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了,你的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因為你的身心狀態是有等流性,雖然你現在還不是做定課的時候,但是在做定課前一個小時的狀態,會影響到你做定課時的身心狀態。所以你在做定課前一個小時,你的身心的活動,就要悉須詳審,要非常的注意。

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則散亂難錄。如果你的身體在做定課前一個小時,做一些非常勞動的工作,非常耗損體力的工作,非常粗重的工作,你的氣息也會變得粗重,你的內心也會變得極端的散亂,難錄,就是很難成就念力。

這個念,就是明記不忘,它能夠把你的所緣境,把它給記錄下來。念佛,前一念是佛號,下一念也是佛號,再下一念也是佛號,這個叫做錄,它能夠把你的所緣境,一次一次的記錄下來。那你的心思散亂,你就不能記錄你的所緣境。而且坐時煩惱,工作太累,一坐,精神體力耗損,一坐就打磕睡了,不是昏沉就是掉舉,不是掉舉就是昏沉,心不恬怡,很難明靜而住。

是以雖在定外,亦須用心,逆作方便。這個逆作方便,就是說你在修止觀前一個小時,就要有一個準備的工作,叫逆作方便。逆作方便在南傳北傳,修止觀還不同。我們北傳的止觀,你看我們打佛七,打佛七的正宗分是靜坐的時候,因為行住坐臥,坐的時候是最容易成就功德的時候,但是,你不能夠一進去就坐,你剛剛從外面忙回來,一進去就坐下去,那不行,你一定要先拜,由粗到細,這調身就是由粗到細。

就是說,你剛剛從外面進來,先拜,身體慢慢的拜,腳掌用力的拜,讓身體氣血下沉。拜佛它不但調身它還調息,那麼的氣血順暢,這個拜佛你要配合吐納。拜佛以後,就經行,拜佛是最初,你也不能馬上坐下來,要在那個地方走一走,把喘的情況稍微調和一下,走一走,這個氣息的喘動緩和了,再坐下來,這是北傳的方式。就是先拜佛,再經行,再打坐,這個拜佛跟經行就叫做逆作方便。

南傳不重視拜佛,南傳注重經行,他在打坐之前先跑香,他一開始先走的慢,他走一段時間,他越走越快,但他還不是跑,他走的很快很用力,腳掌也用力,走的很快以後又走的慢,要入座的時候,就慢下來了,先慢再快再慢,然後再入坐。

總之,你不能一進佛堂就坐下去,這是非常忌諱的,你一定要先一個逆作方便,或者先拜佛,或者先經行。逆作方便以後,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你不但是要有逆作方便,還得要安身得所,這個身體把它調和一下。

這個剛開始入坐之前的調身方法,這個安身得所,智者大師以下分成了三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這是第一段。我們到了佛堂,我們怎麼辦呢?先逆作方便,看到佛菩薩先修皈依,一方面拜,一方面念;一方面念,一方面拜;把氣息調的順暢,調完以後,稍微走幾步,把喘的情況,把它調和一下,這個時候身心狀態非常的好,這個時候準備坐了。

在坐之前,怎麼辦呢?須先安坐處,先安排一個打坐的處所。這個處所要以什麼做標準呢?每令安穩,久久無妨。這個座位,你坐下去安穩,這個安隱還不是短暫的安隱,長時間坐,都能夠不妨礙你身體的安穩。

每令安穩,久久無妨,這當中有兩點要注意:

打坐的時候,你的後座要稍微高一點,如果說你打坐的時間很短,那你不用這個後座高也無所謂,但是時間要是長,你後面不墊高,你脊椎骨就會很吃力,要挺直就很吃力,就很難每令安穩,久久無妨。脊椎骨很吃力,你就會經常注意你的脊椎骨,你就會很分心,所以這個後座墊高,對脊椎骨的自然挺直有幫助,這是第一點。

其次,你這個打坐的墊子要通風,或者是竹墊,或者是椰子的墊,最好是不要用棉花墊,棉花它不通風,打坐的時候把你的肛門塞住,時間久,身體會出毛病,容易長痔瘡,這個大腸就會出毛病。所以打坐的時候,這個墊子的選擇要盡量通風。

所以說我們在打坐之前要安排一個座位,使令坐起來很安穩,舒適,而且這個安穩坐很久,都沒妨礙的。久久無妨,這是第一點。

次當正腳,若半跏坐者,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齊;右腳指與左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

智者大師在講這個調身,他是由下講上來,他要你由下調上來。座位調好以後,就調這個腳。如果是半跏趺坐,你要把左腳放右腳上,也可以,牽來近身,這個左腳指與右臂齊,或者是右腳指與左臂齊,也可以。如果是全跏趺坐,正右腳置左腳上。

這裡我們講一下全跏趺坐,這個全跏趺坐的確是好過半跏趺坐,如果你有比較過這兩個情況,全跏趺坐氣血充足,精神旺盛,不同。所以我們腿的姿勢的盤法,會影響到內心的狀態。

全跏趺坐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是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右下左上,這個叫做降魔坐。降魔坐它偏重在破惡,如果說你現在要修破惡的法門,持《大悲咒》,降魔的坐,調伏煩惱的坐,那麼你把右腿放在下面,左腿放在上面,比較隨順,因為這個坐就是降魔坐。

假設你是右上左下,這個叫做吉祥坐,這個吉祥坐它是屬於生善。如果你現在要修菩提心,大悲心,憐憫一切的如母有情,那麼這樣的吉祥坐是比較隨順,是這樣的差別。

這個是講到腳的情況,不過,如果你這個打佛七,一天坐的時間很多,你這個腳還是要稍微調換一下,你一天當中不能老是把右腳放在上面,或者老是把左腳放在上面,這個時間久了,脊椎骨會偏,偏一邊,如果你前面兩支香是右腳放在上面,後兩支香,你換一下,把左腳放上面,要調和一下,這個是講到腳的打坐方式。

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這是講到衣服。打坐不要穿的太繃緊,如果太繃緊,把這個腰帶給它解寬,但是解寬衣帶,又不能使令它脫落,而且要整齊。雖然解寬,但是外表看起來還是很整齊,而且沒有脫落的情況。這是講到衣帶的情況。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由下而上的調整,先是腳,然後衣服,然後是手。他說左手掌置右手上,這個手的位置上下跟腳配合,如果你是右腳在上,那麼你的手也是右手在上,如果你是左腳在上,那麼你的手也是左手在上,手跟腳的上下位置完全一致。

手是怎麼個放法呢?重累手相對,大拇指相對,兩個重疊,大拇指輕輕的相碰,頓置左腳上。這個手不要把它懸空,要把它安置在腳上,牽來近身,不要離開身體太遠,靠近你的肚臍。當心而安,當心就是中央,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放在肚臍正中央,輕輕的放在你的腳上,使令它不用力。這是安身得所的第一個。

看第二段:

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

腳弄好,手弄好以後,開始調整這個身體。挺動其身,你可以以腰部為中心,前後左右稍微搖動一下,並諸支節,作七八反,猶如按摩法,就像按摩身體一樣,以腰部為中心前後左右晃動,勿令手足差異,但是晃動以後,手還是要放在中央。

這個晃動,如果我們先拜過佛以後,我看這個是可有可無。因為經過拜佛動作,你整個肌肉就已經完全放鬆了,他這個是針對於只有經行沒有拜佛的情況,那你腰部以上的肌肉,因為你經行主要靠腳嘛,腰部以上的動作就沒有活動到,所以坐下來以後,讓這個人肌肉放鬆,活動一下。

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這個講到脊椎骨,這個時候身體的脊椎骨要端直。什麼叫端直?脊椎骨不要太彎曲,但是也不要太高聳。我們的脊椎骨它不是一個單一的骨頭,它是很多很多的骨頭,把它扣在一起,這個脊椎骨它還不是完全挺直,它還有一點彎曲的,所以說,你不能太彎曲,但也不能把它挺的很直,因為脊椎骨本來就不是直的,你一定要把它挺的很直,就不正常了,微微的彎曲。

但是一個原則,你打坐的時候,你那個一節一節的脊椎骨不要把它拉開來,很多人打坐,肩膀就挺直,這不好,因為你的肩膀挺直,你這個脊椎,這個縫啊,就拉開了,拉開了,氣血循環就有問題了。你要讓那個脊椎骨坐下去,一節一節的坐下去,很自然的坐下去。就是說,雖然直,但是它放鬆。放鬆,它脊椎骨自然就會慢慢坐下去,坐下去,前一節坐第二節,第二節坐第三節,慢慢坐下去。要保持一個自然的狀態,不要太曲也不要太挺高,不要提高肩膀。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這個是講到了頸部。頸部要怎麼調法呢?以鼻子來調整頸部,就是你這個鼻端跟你這個肚臍,這要成一條線,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頸部除了鼻端以外,你要注意你這個下頜。有些人頭會抬高,抬高有什麼缺點,我們這個頸部,有很多重要的動脈、經脈,你頭一抬高以後,上揚,這個動脈就阻塞了。所以這個打坐,除了這個鼻端要注意肚臍,還要收下頜,要讓這個頸部經脈活動順暢,頭稍微收下頜。這是安身得所的第二段,講到身體跟脊椎的調整方式。

再看第三段: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份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這個是講吐納。就是說你的身體脊椎調好以後,開始吐氣,當然先吸氣,吸完以後,開口放氣,不是從鼻子是從嘴吧慢慢放氣,不過這個放氣一定要慢,這個吐納之法要緊在吐氣,吐的越慢越好,以之綿綿。什麼叫慢?它不斷,它非常慢,以之綿綿,但是它非常平順,沒有斷決的情況。恣氣而出,這個恣就是很順暢的慢慢的,把它吐出來。吐的時候,內心還要做觀想,你觀想你這個身體當中有堵塞的情況,因為每一個人打坐久了,你就知道你身體哪個地方有堵塞的問題。有些人左腰有問題,有些人右腰有問題,有些人腸胃不順,這個時候,你可以觀想那個不順暢的地方,它就是有氣堵塞,觀想你在吐氣的時候,把那個堵塞的地方吐出來,觀想,心力不可思議。

吐納以後,再閉口鼻納清氣,這很重要。閉口,我們吐氣可以靠嘴吧吐氣,吸氣決定不能靠嘴吧吸氣,一定要把嘴吧閉起來,吸氣一定要靠鼻孔,因為鼻孔它有調節這個溫度,還有過濾髒東西的功能,所以說你不能直接從嘴吧把氣吸到丹田,要經過鼻孔。

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或者一次也可以,或者我們拜佛已經把氣調的好,這個不做也可以。因為你拜過佛以後,身心也舒暢了,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掛著,舌向上腭,次當閉眼,才令斷光而已。

這個是地方是講嘴吧,嘴吧要閉起來,不要打開,有些人打坐,嘴吧打開。嘴吧閉住以後,唇齒才相掛著,嘴唇跟牙齒不要用力的接觸,就是輕輕的相碰就好,舌向上腭,這個很重要。

這個舌頭抵上腭,這當中有兩個目的,中醫說,我們身體的氣脈,絕大多數都是相通的,小週天,大週天,我們身體是一週的循環,但是有一個地方是例外的,就是牙齒的地方,牙齒的氣脈是不通的,你這個舌頭頂住上腭,它就能做一個橋樑,使令這個本來不通的氣,透過你的舌頭,使令你這個氣通過去。所以這個頂上腭使令這個氣相通的一種功能,這是第一點,使令你這個氣息的運轉能夠順暢。

其次你在頂上腭的時候,它能夠生起一些口水,尤其是在靜中的時候,你打坐的時候心寂靜,創造的口水那都是非常的好,叫津液,這種口水,你慢慢的吐到肚子裡去,它有很高的消化晦的功能,幫助你來消化。打坐的時候產生的口水跟我們平常燥動時候的口水還不一樣,它帶一點甜味的,不過你吞口水不要吞的太猛,慢慢的吞,這個就有幫助消化的功能。我們平常,沒事的時候頂住上腭也不錯的。

次當閉眼,才令斷光而已。你要是打坐,你有把握不會昏沉,把眼睛閉起來,是好。因為眼睛閉起來養神,但是閉的時候不要太用力,才令斷光而已,光明不進來就可以了。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

最後,就是你身體都調好了,就不要動了,就像奠石一樣,不要動了,不要在這個地方東摳摳西摸摸的,切爾搖動。有些人打坐,他喜歡動,當然是很嚴重的,你可以調整一下。如果是輕微的,你要忍耐一下,因為你隨便就動,你動一次,就很容易動第二次、第三次,你身體動來動去,你心就很難專注在所緣境。所以,切爾搖動,是這個意思,要像那個奠基的石頭一樣,在那個地方不要動。

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調身的方法,在剛開始入禪之前,簡單說,不寬不急,使令你的肌肉,它不能太放鬆,太萎靡,但是肌肉也不繃緊,它不緊張,肌肉能夠不寬不急,而且端正身而坐,這是身調的相貌。

我們往後讀就知道,智者大師他想的詳細,他不管調身調息調心,他幾乎收集了所有印度的經論,有關修止觀之前,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全部列出來,非常實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沙彌的發心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該如何處理

問: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怎麼處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佛教詞典】眼內處

【眼內處】 p0998 集異門論十五卷一頁云:云何眼內處?...

【視頻】惜福延壽命

惜福延壽命

【視頻】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

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