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淨界法師  2021/12/0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面,丁六、正修行第六。

這個是我們小止觀正宗分的第六科,前面的五科是一個方便,是我們在修習止觀的一個前方便,這一科是說明修習止觀的正式的方法。

這個方便跟正修的關係,我們可以講一個譬喻來理解,說我們在彈這個琴要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先把弦的鬆緊調弄好,調弄弦的鬆緊,就好像是我們的前方便,就是我們在修止修觀之前,你必須把你的身心狀態調到一種隨順你止觀的一種因緣,他能夠隨順於止觀,雖然你還沒有正式修止觀,但是你的身心狀態是隨順於止觀,這個叫做調弦。這個弦的鬆緊調好以後,我們來正式的來彈奏這個樂曲,彈奏出美妙的音聲,這個就是譬喻就是正修。

我們經過前面的具五緣、訶五欲、去五蓋、調五事,乃至於五方便行,把這個身心狀態調到一種隨順於止觀的情況,這以下我們就正式說明止觀的修行內涵。分二:初、坐中修;二、歷緣對境修。

首先我們講坐中修。

戊一、坐中修

分五:

一、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

三、隨便宜修止觀。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坐中修,它的內涵,智者大師提出了五個,這五個內涵我們可以分成三段來說明:

第一段,就是第一個,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這是一個修止觀的總相。這個科題當然是對治這個粗心,就是剛剛修習止觀這種粗重散亂的心,如何來修止修觀。那這一科等於是把止和觀的內涵做一個攏總的介紹,所以這一科是一個總相。

第二段,就是二跟三,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和隨便宜修止觀。我們在修止修觀的時候,我們這一念明瞭的心,或者是修止,或者是修觀,我們這一念心在這兩個法門操作的時候,它不是很順利,它有時候會有障礙,或者是在一種不調順的情況,那這個時候就要對治,這第二第三就是在粗重心的時候一個對治的方法。所以二三是一個對治,對治這種粗心的時候,這種止觀的不調和狀態。

第三段四跟五,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為均齊定慧修止觀,這個是在細心,微細的心,就是你的心已經達到寂靜明瞭的狀態,在這種微細的心情當中,你也會有一些障礙會出現,這個時候如何的對治。

第二至第五實際上都是止觀的時候對治的方便,只是二三是一種粗心的對治,四五是一種細心的對治。第一科,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是把整個止跟觀的操作方法做一個全面的介紹。智者大師講止觀的修行是這樣安排的,我們先看第一科。

己一、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這是講到我們剛開始修止觀,我們如何來對治我們粗重散亂的心,我們分兩科。

庚一、總標止觀類別

先說明止觀的種類差別。

修止觀者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

止觀的類別,第一個是坐中修,第二個是歷緣對境修,這個類別事實上也標出了止觀的修學次第。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你必須要息諸緣務,就是你專心的在佛堂當中修止修觀,這是坐中修,這個時候,一切的外緣都要完全放下,這是坐中修。

第二個,我們有坐中修的基礎,我們開始走出佛堂面對大眾,歷緣對境,在行住坐臥當中,在廣泛的順逆境緣當中,來鍛煉我們這一念心,把你在佛堂當中修止修觀的力量,把它表現出來,讓它在一切的境界當中去歷練,這個就是歷緣對境修。當然,它要以坐中修做基礎,所以這個止觀的類別是兩個,兩個次第。

一於坐中修止觀者,於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者坐為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

這以下說明他的止觀的次第。我們剛開始是坐中修,於四威儀中亦乃皆得。在理論上這個止觀的操作,這個身體是不能修止觀的,完全是一個心地的法門。

就是說,你坐在那個地方,一具臭皮囊,何來立功德?身體是不能做功課的,那麼誰來做功課呢?念佛是誰?就是你現前一念明瞭的心性它能修止修觀。那麼這樣子講,既然是明瞭的心能夠修止修觀,那麼行住坐臥都可以修,理論上是這樣。

但是學道者坐為勝。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個坐姿是最為殊勝的,因為這個行跟住,你身體動來動去,身動者心動,它就不容易寂靜,雖然明瞭,但是不寂靜,它不隨順於止觀的相貌。那麼你躺在床上,臥姿,雖然身體寂靜內心也寂靜,但是它不容易明瞭,容易打瞌睡,它也不隨順止觀的相貌。

那麼你坐在那個地方,身體也能夠寂靜,也能夠明瞭,你這一念心,它的狀態容易明瞭而寂靜,這是隨順於止觀的相貌。所以坐姿,它所創造的一種身心狀態是最隨順於止觀的相貌,所以初學者以坐姿最為殊勝。所以這個地方,照次第,先約坐以明止觀,它是這樣的一個次第。

略出五意不同: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心粗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我們剛開始心粗亂,或者用止來破,止不能破,就修觀,修無常無我的觀,這個是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先做一個大意的說明。這以下就詳細的說明什麼叫做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庚二、別明止觀修法。分二:初修止方法。二、修觀方法。今初。

先說明修止的方法。

辛一、修止方法

今明修止觀有二意:一者修止。止有三種:一者系緣守境止: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

這個修止的第一個,智者大師講了這個系緣守境止,這個系就是把這一念心給綁住,叫系。綁在什麼情況呢?綁在你的所緣境,叫做系緣;這個守境,就是系緣,係緣就是守境,這兩個意義是完全一樣的。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凡夫的這一念心,它無始劫來顛倒的相貌,它這一念心就是要有所住,不像聖人的心能夠無住。所以我們在修止的時候要隨順這樣的相貌,因為你的心已經是這樣子了,所以你剛開始修止,一定要選擇一個所緣境,以這個所緣境來攝持你這一念粗重散亂的心,這是系緣守境止,你要選一個所緣境,把你這一念心綁在所緣境上,使令它明靜不動。

這以下智者大師提出了兩個所緣境,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

智者大師提出的所緣境,第一個是鼻端,第二個是臍間,這個都是完全根據六妙門安排出來的。鼻端是一個風門,風出入的一個門,六妙門的所緣境,就是氣息,這個氣息要從外面來到我們的身體,它有一個門,它能夠從外面進入到我們的身體,從身體再出去到外面,它有一個門。就像我們這個教室,我們從外面來到教室,一定要有個門,我們從教室裡面要出去,也是要有個門。這個風在我們身體活動,它也要有個門,就是我們的鼻端。所以這個鼻端,它也是一個所緣境。

其次就是臍間,前面的鼻端是一個風門,這個臍間是一個氣海。我們身體的氣息,它是普遍在我們身體的各個經脈,它能夠推動血液輸送到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去,這個氣息有推動血液的功能。

這個氣息它有一個依止處,就像無量無邊的水流都是從大海流動出來的,我們的身體的氣息亦復如是,它有一個依止處就是丹田,這是氣息的一個依止處,就叫氣海。這個丹田也是一個所緣境,智者大師他後面有講到,他講到治病,他讚歎這個丹田為所緣境。他說有兩個理由,以這個丹田當所緣境:

第一個它容易得定,你注意你這個臍下的兩寸到三寸的丹田,你的心容易靜下來。第二個它有治病的功能。你注意丹田,你這個氣會比較充足,它會產生一種抵抗力。所以注意這個丹田,第一個容易得定,第二個它能夠治病,有這兩種功能。

這是兩個所緣境,總之,令心不散故。使令你這一念心,在鼻端或者在丹田,專一相續的安住。這以下引證。

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

這個修止的條件就是繫心,把你這一念攀緣的心,把它綁住,使令它不能在廣泛的六塵的境界裡面活動。

這個修止的相貌講一個譬喻,像一個猴子著鎖,它鎖在一個柱上。這個猴子的情況,它是非常的躁動,它不習慣在一個定點上安住下來。這怎麼辦呢?你用一個繩子把它綁在柱子上,當然它剛開始會反抗,東跳西跳,但是你一直綁它,跳久了,它也習慣了,它就不會離開那個柱子的活動範圍。比喻我們這一念心亦復如是,你要攝持你這一念心,要有一個柱子,就是要有一個所緣境,你要一次一次的強迫你的這一念心,安住在你的所緣境上。這個是講到一個修止的相貌,這是第一個系緣守境止。

二者制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止,不令馳散故。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

第二個是制心止,這個制當調伏的意思,把我們這一念攀緣的心,把它調伏下來。怎麼個調伏法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止,不令馳散故。

前面的系緣守境止,它的所緣境是一個色法,是一個沒有明瞭性的色法,這個制心止的所緣境,是一個有明瞭性的心,它就是觀照你現前一念心,它只要是發現了昏沉或者發現了掉舉,它馬上就制止,並把它調伏下來,使令它能夠安住在所緣境,明靜不動。這個制心止其實就是一個覺察的功夫,覺察或者覺照。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它就是一種覺照的功夫。

這以下引經來說明: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我們想要調伏這眼耳鼻舌身五根,你要把它的主人找出來,就是這一念心是主人。這個心不動,你的眼耳鼻舌身是不動的,所以,是故汝等,想要調伏五根,應該好好調伏你的現前一念妄心。這個地方是講到制心止,它是一種覺照的功夫。

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都是有為的事相,不須分別。

這個地方我們把心緣所境止跟制心止的內涵,我們簡單說明一下。看附表第四,這以下我們配合念佛的方法,來說明修止的方法跟次第。附表四、修止的方法。分成兩科:第一科先說明它的念佛的方法,第二科再講它的次第。先看第一科:附表四、修止的方法。

一、念佛方法

所謂三摩地者,謂心於所緣專一而住,更須於所緣能相續住。此須二種方便: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於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初即正念,次即正知。

所謂三摩地者,這個三摩地就是一個修止功德的相貌。我們這一念心成就止的時候,他的內心就安立做三摩地,翻成中文叫三昧,也叫等持,就是你這一念心能夠平等持心,於一境轉,就是你這一念心對止的力量,能夠攝持。

怎麼個攝持法呢?平等的攝持。換句話說,你這一念心它不昏沉,它也不掉舉,昏沉的心就是不平等,太低了,這是第一個;那這個掉舉的心它也不平等,太高了。所以修這個止,你能夠用正念正知的力量,把這一念心能夠平等的攝持,然後再於一境轉,在一個所緣境,或者講佛號,在你的佛號當中,專一相續的運轉,這個就是三摩地。

淨土宗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一心不亂。要達到這種境界,這當中要有兩個方法:一、謂心於所緣專一而住;二、心於所緣能相續住。這當中對於所緣境,我們要做到兩件事:第一個專一的安住,第二個相續的安住,即要有一種專一的力量,使令這個妄想不能活動,其次你還有一種相續的功力,這是兩個。

此須二種方便: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於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初即正念,次即正知。

你要達到這個專注力跟相續力,這當中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於根本所緣令心不散,這是一種念力,心中的一種專注的力量,當然這個剛開始是強迫的,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要強迫你這一念心專一的安住在你的所緣境。

第二個,於已散未散將散不散如實了知,這個是正知。你不但只是專一的安住在所緣境,你的心同時要保持一個覺察,覺照。就是說,你這一念心,它是不是已經生起昏沉生起掉舉了,你的心是不是已經忘失了所緣,到這個五欲的境界活動了,你隨時要保持覺照,如果沒有這個正知,我們內心當中可能已經打妄打很久了,才會發覺,或者打瞌睡已經打了很久,你才發覺。這個正知,就是你隨時要去檢查你這一念心,它是不是如實的安住在所緣境上,它是一種檢查的覺照的功夫,這個我們安立做正知,前面的專注力叫做正念力。

關於這個我們畫了一個表來總持它的意思,把它前面的文做一個總持。

我們修念佛,對於佛號,我們這念心,主要是正念正知。正念,心於所緣專一安住;正知,心於所緣相續安住;這兩個。這以下講一個譬喻,就是說,就像我們在調這個狂象,這個狂妄的象,它歡喜東跑西跑,現在我們要求這個像要很挺直的往前面走路,這怎麼辦呢?要有兩個方法:

第一, 用這個繩子把這個像的頭給綁起來,有一個大力士在前面拉它往前走,這個繩鎖就是正念力,你有這個專注的力量,強迫你這一念心,專一的安住在這個所緣境上。

第二個,你要有這個正知力,就是這個鐵勾,旁邊有一個人他專門拿一個鐵勾,這個大像隻要走歪了,就打它一下,使令它恢復到你原來限制的範圍裡面,這個鐵勾,就是正知。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個大象就是比喻我們這一念散亂的心。換句話說,整個念佛的方法就是一個正念,一個正知,這兩個內涵。

二、修學次第

第二個我們看修學次第。這個修學次第剛開始的就是九心住,我們講欲界定。這個欲界定,就是說,他雖然得定,但是他三界的慾望、飲食的慾望、男女的慾望、睡眠的慾望,都還是在的,但是他內心當中有一種寂靜的力量,這就安立做定,欲界定。

九心住欲(欲界定)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一、內住 — 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就是我們剛開始,我們這一念心它是在外境裡面活動,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如果我們平常去觀察這一念心,它是在一個廣大的境界裡面活動,色聲香味觸法,過去現在未來的境界當中不斷不斷的活動,現在,我們要把這一念心攝持,使令它安住在一個內心的所緣境。

這個以淨土法門來說,這念佛它要有一個前方便的。你在念佛之前,你要先建立信心,我們講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因為淨土法門關鍵在於感應道交,你一定要對彌陀生起皈依的心。那現在有一個問題,誰能夠代表阿彌陀佛?當然,從佛的根本角度來說,法身就是佛。什麼是佛?這一念的清淨心,就是佛。但是佛的清淨心是無形無相的,我們凡夫的這一念心不能到無相的境界活動,那我們就不能接觸阿彌陀佛了,所以在《阿彌陀經》當中,名以召德。什麼是阿彌陀佛?就是這個彌陀的名號,它能夠總持阿彌陀佛一切的功德,這是古德說的。

因為這句名號,它有無量光的意思,它有無量光意,所以能夠使令我們招感未來的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因為無量壽義,能夠使令我們成就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所以你未來到極樂國土那種無量無邊的正報的壽命,那種廣大的極樂國土,那種七寶池八功德水依報國土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從這個名號創造出來的,因為它本身就是無量光無量壽。

那麼你在念佛之前,你必須有這樣子的心理建設,就是你要觀想,這句佛號它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它一定能讓你現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它也一定能讓你臨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簡單的說,它就是阿彌陀佛的一個代表。那這個時候,你思惟名號的功德,思惟你散亂的過失,我一天到晚打妄想,除了創造生死業力以外,對我未來的生命離苦得樂一點沒有幫助。這個時候,你要不斷的思惟名號的功德,思惟散亂的過失,強迫你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當然,完全靠信心是不行的,只有一念的信心,這個時候的念力還是很薄弱的,一下子就打妄想,這個內住,他安住的時間很短,安住在佛號的時候非常的短,完全只是一念的對彌陀名號的一個清靜的信心,如此而已。

二、等住 — 於內所緣相續安住。

這個等,就是前一個念頭跟後一個念頭都相等。就是說你前一個念頭安住在佛號,你下一個念頭也安住在佛號,這叫等。就是說,他能夠對佛號有一種相續安住的力量。一般來說,就是有一串念珠的時間。

有位大德叫阿旺浪吉仁波切,他解釋,這個等住,差不多是一串念珠的時間。換句說話,這個時候你對的所緣境有一點念力了,那個繩子能夠把這個大象拉走一段時間了,這個就是等住,有一種正念力。

三、安住 — 由妄念向外散亂,速當了知,還令安住前所緣境。

這個安住,就是當我們妄想生起的時候,當然是向外散亂的,你馬上能夠覺察了知,那麼把這一念心,重新的攝持回來,安住在前面的所緣境上。

前面的等住,是一種正念的力量,但是那個覺察的功夫非常薄弱,這個安住就是說你在這當中有一種正知力生起了,你那個覺察的功夫很厲害了。就是說,昏沉掉舉生起的時候,你能夠馬上覺察的到,因為你對明瞭跟寂靜的相貌已經有一點印像了,當你這一念心失掉了明瞭性,或者失掉了寂靜的相貌,你馬上能夠感覺的出來。

當然我們這個是要修行才會知道的。因為我們不修行,我們的心不明瞭不寂靜,我們會認為很正常。但是你曾經有這個明瞭寂靜的經驗,這個時候你可能昏沉了或者掉舉了,這個時候你馬上會知道,你已經偏離了明瞭性,或者偏離了寂靜性,這個安住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正知力生起了,那個覺照的功夫生起了。

四、近住 — 於廣大境數數攝心,令心漸細,上上而住。

這個近住,就是我們現前一念明瞭的心性跟佛號的距離拉近了。我們過去在念佛的時候,總覺得佛號跟自己有一段距離,中間有障礙,就是有這個粗重的妄想的障礙,念了一句佛號,中間插了好幾個妄想,使令我們內心跟這個佛號有很大的距離,這個時候他已經破除了粗的掉舉,這叫近住。

我們這一念心在廣大的境界,你數數攝心。我們這一念心,它是無自性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空就是無自性。無自性的意思就是說,它的相貌是會隨因緣而變化的,你經常放縱它去攀緣六塵的境界,它的相貌就是散亂;你經常的攝心,它的相貌就是令心漸細,上上而住,心就會有變化,它就會由粗而細,慢慢慢慢的寂靜下來。

這個粗的掉舉,這個掉舉就是不寂靜的相貌,打妄想。這個粗的掉舉它生起的時候,會中斷你的佛號,你的佛號的所緣境會失掉。這個細的掉舉生起的時候,你佛號還在,但是已經在打妄想,這叫細的掉舉。這個近住把粗重的掉舉熄滅了,當然還是仰仗前面正念正知的力量。

五、調順 —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喜。

這個調順就是說,這個時候你當然要有一些心理建設了,思惟三昧的功德,三昧當中能夠使令我內心寂靜明瞭,能夠使令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能夠生起正念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時候,你對這個正定的境界心生欣喜,這個時候就破除了粗的昏沉,這個昏沉的相貌就失掉了。

我們到調順的時候,你的身心世界會有一點不太一樣,這個佛號在念的時候,你會感覺不那麼吃力。你剛開始要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操作的時候,你感覺到很吃力,非常的吃力,這個時候的修行完全是勉強的,因為你一操作起來就覺得很費力,你覺得平常打妄想你的身體很輕鬆,放縱它,反正它想什麼就讓它去吧,那現在你要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你剛開始要操作的時候就很吃力。這怎麼會吃力呢?他就是有粗的昏沉掉舉來障礙你。這個時候粗的昏沉掉舉調伏了以後,這個佛號在你心中的運轉就比較自然一點。

這個調順,你要能夠把粗的昏沉掉舉調伏了以後,你的個性也會改變,你的動作也不會像過去那麼粗重。平常的走路呀,關門呀,你會發覺你這個性格比較調順,就像這個標題一樣,不像前面那麼粗重,你會有明顯的感覺,旁邊的人也會明顯的感覺你的個性有改變了。

六、寂靜 — 觀散亂過失,於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

這個時候的寂靜,人總是往高處爬,不斷的進步,不斷的觀察這個散亂的過失,這個時候對這個三昧寂靜的功德,消滅這個不歡喜之心,這個時候的寂靜主要就是調伏了這個細的掉舉跟昏沉,這個時候微細的掉舉跟昏沉完全消滅了,你這個佛號在心中操作的時候,它自然就明瞭而寂靜,寂靜而明瞭,而且不是很吃力,就是很自然,操作起來很自然,你覺得安住佛號很自然,你覺得到外面去攀緣你覺得是不自然。

這個寂靜,一個人能夠把昏沉掉舉調伏了以後,他這個時候還沒得定,他有時候也會散亂,當然,這個時候他主要是在佛堂當中,他走出佛堂也可能會失去正念,但是他跟一般人還不完全一樣,他這個佛號念起來,他有一個法喜的感受,他有法喜,阿彌陀佛的名號,無量光無量壽,它是一個寶啊!這個時候你對佛號的信心會加強。因為我們這一念心以前接觸佛號,就是根本沒有接觸佛號,你完全被昏沉跟掉舉給中斷了,沒有一個人的心真正接觸佛號,阿彌陀佛的名號,萬德洪名,應該是有功德的,怎麼跟佛號接觸這麼久都沒有什麼功德,這就是有障礙了。

到了寂靜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真實跟阿彌陀佛名號接觸了,廣大的法喜出現,這個是不同的地方。這個時候你對往生也有一點信心了,內心當中有一種力量,把心帶回家,這個時候,你的生命當中心中有一個家。你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觸,這個八風,人家講你一句話,你就東倒西歪,就不一樣了,內心當中有一個安全的家保護著你,心中不快樂的時候把你的家現出來,你這一念心安住在你的家中,風不能吹你,雨不能打你,野獸不能干擾你,你內心當中有一個保護你的家,跟你以前那個散散亂亂紛紛擾擾的苦惱相就不一樣了,這個就是寂靜,內心有寂靜的境界。

七、最極寂靜 — 謂於貪慾、憂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時,寂滅令息。

前面的寂靜,他是偏重在坐中修,在息諸緣務當中身體寂靜,這個最極寂靜,你乃至於在一切境緣當中,生起的貪慾、憂戚、昏沉、睡眠等時候,你的佛號只要一現前,所有的煩惱的相貌都要停下來,這個套一句古德的話說,由生轉熟,由熟轉生。就是說,無量劫來,在你內心當中經常活動的貪瞋癡煩惱,你已經跟它慢慢慢慢的疏遠了,無量劫來你內心當中未曾有佛號在你內心當中活動,這個佛號對你來說是一個熟境界,是一個有力量的境界,在你所有的內心功能當中,佛號是最大的功能,只要它一現前,佛號生,一切法不生。

就是說,我現在打妄想,可以,但是只要我的佛號一現前,所有妄想馬上要停下來。我的法寶不現則已,一現出來,所有的煩惱都要停下來,這個佛號有一種對治,對治調伏的力量,跟以前剛開始被昏沉掉舉控制住的心那完全不一樣,最極寂靜,當然這個時候對於往生更有把握了,他能夠折服現行煩惱,他有這種力量。

八、專注一趣 — 謂得任運轉故,精進修習。

這個時候他為了要能夠達到任運的在心中運轉的緣故,精進的修行,專注一趣。

九、等持 — 由修專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運而轉。

這個時候佛號在心中任運的現前,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時候不必假借正念正知的如理作意,任運現前,這個時候就得定,這種定叫欲界定。這個欲界定就是說,你雖然能夠得到禪定,有明瞭寂靜的功能,但是你三界的慾望還是存在的,只是它不活動。

進一步就是近分定,未到地定,他還沒有到達根本禪,這叫未到地定,但是他已經接近了初禪,他是欲界定跟初禪的一個過渡時期,叫做近分,接近了初禪,叫近分定。這當中的內涵,我們看下文。

近分定(未到地定)

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依止,有能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由此風大遍全身轉,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能對治品身輕安性即得生起,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由此為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要生如是輕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攝少分作意。——糅合《瑜伽師地論》

未到地定跟初禪相貌的差別,這以下講的很清楚: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依止。未到地定的修學,他要以心的調柔跟輕安性做基礎。你內心要先破除欲界的昏沉跟掉舉,就是近分定要以欲界定做基礎,這個心調柔心輕安性就是欲界定的相貌,心調柔心輕安生性起以後,慢慢的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

是怎麼個來入法呢?這以下講出兩個內涵,先講身輕安,再講心輕安。

由此風大遍全身轉,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能對治品身輕安性即得生起。這個風,就是在我們身體當中有一個氣息,它會遍全身轉,它令你的色身特別的調暢,這個氣血的調暢,使令你這個色身的粗重性皆得遠離。

我們這個平常人,要是心是散亂的,就算你沒有生病,你這個色身還是一種粗重,你這個身體五十公斤或者是六十公斤,這一塊肉重重的壓在你這一念心上,你感到你這個色身在活動的時候,有一種粗重的感覺。這個時候,未到地定的人,他的色身若有若無,他那個粗重的感覺消失了,能對治品身輕安性,能對治粗重的那種功能生起了。

能對治品的意思就是說,他這種粗重性不是偶然出現的,他內心當中有一種對治的力量,有輕安的力量現前,把他的粗重性給消滅了,這個是身輕安,主要是風大引起的。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這時候色身有殊勝的三昧樂,這種快樂跟世間的欲樂還不同。世間的欲樂是局部的,這種三昧樂是週遍整個身體,從頭部到腳部,全身的快樂,這個時候是極大的快樂。

由此為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也是有一種輕安的感覺。因為我們無始劫來,內心當中感到非常大的負擔,心中有種種的壓力。怎麼有壓力呢?就是昏沉掉舉。就像一個人呢,擔著兩擔很重很重的東西放下來。我們過去的心情,總是覺得,打打妄想,沒事打打妄想很快樂,這個時候你會覺得,哦,原來不打妄想是非常快樂的,內心很輕鬆,沒有負擔,這個時候內心有輕安樂。

最後做個總結:要生如是輕安,始名有作意,這個作意就是禪定。由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所攝少分作意。這個少分作意,就是初禪的少分的功德少分的禪定。

欲界定的相貌是明瞭跟寂靜兩種功德,他對治昏沉也對治著掉舉,可是身心的粗重性還沒有消滅。這個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個,明瞭、寂靜還有輕安樂,有樂受,他有對治粗重的相貌的力量。

我們淨土法門在得到定跟修聖道門以數息得到的定還不完全一樣,因為淨土法門得定以後,對佛號是不捨離的,他心中還有佛號,這心中有一個堅固的佛號,有一個家在保護著我們,萬德洪名。因為淨土法門他有他力的攝持,不像這個數息,他這個數息觀,數、隨、止、觀、還、境,剛開始是數,從一數到十,從十數到一,這個時候,心中有一個數目的累積。

隨,到隨的時候,把這個數目給捨掉了,就是注意這個呼吸而已,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長知息短,經常觀察你這個息,從鼻孔到丹田,從丹田到鼻孔,發現這個息它是流動的,干擾你這個寂靜性,乾脆息也放棄了,數隨,不隨息了。怎麼辦呢?就是止,安住在一個定點,這個時候或者是安住在鼻端的風門,氣息進來的第一個地方,或者安住是丹田,就是氣息最後的終點,氣海,或者在鼻端或者在丹田,這個就是止。

所以這個禪,一般的聖道門,他只以這個氣息來當做你一個攝心的方便,完成一種階段性的任務而已。這個佛號不同,佛號你從始到終,它是經常存在的,因為那是你的皈依處,你把佛號丟掉了,你就沒辦法跟彌陀感應道交了。

古德有一本書,叫《念佛法要》,近現代的居士編的,他裡面講到一個故事說,在清朝,有一個錢翼山的居士,這個居士一開始是開酒店的,賣酒也就賣一些肉,配酒。他隔壁有一個姓謝的居士,告訴他說,你這個開酒店,賣肉殺生,老讓人家喝酒,這以後會墜落到三惡道去的。

他這個人也是有善根的,聽到以後就相信了,把酒店給關掉了,當然也賺了一點錢,就做一些普通的生意。這個謝居士就帶他去念佛共修,經常帶他去共修,回到家他也經常念佛。念了幾年以後,他的太太就生了重病,就死掉了。死了以後,有的親戚就好心,年輕,再娶一個吧,他說,不要,我現在就專心的念佛,我志不在此,他一個人就帶著幾個子女不斷的念佛。念了幾年以後,他生了一場病,這個病,看那意思就像肺結核,就是吐血,經常會吐血,剛開始吃藥還有點效果,吃久了以後一點效果都沒有,越來越嚴重,乃至於一吃飯就吐,這不得了了,吃東西就吐。這個謝居士就來看他,說,你這樣子好了,你吃也是吐,乾脆就斷食好了,就喝開水。說你現在什麼藥都不要吃了,專心念佛,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好了。這個錢居士就照做,斷食,不再吃飯,喝開水,念佛;念佛,喝開水。

念了七天以後,這個身體的病有好轉,吐血的相貌有時候會減輕了,但是內心還是極端的散亂,專注不起來,他總是覺得這個心還是攝不住。這個錢居士很急躁,他說,這樣子好了,這個就是我過去的業障,開酒店,讓人家喝酒吃肉,他說我要燃香供佛,我要把我的手指頭燒掉來懺悔我的業障,因為我念這麼久,心都不能專一。

謝居士說,你不要這麼做,你把這個色身燒了有什麼意思呢?你要把這種燃香供佛的願力,把它完全專注在這個佛號上,對佛號通身靠倒,把這個心情轉入到對佛號皈依就可以了。

哦,這個人他也能夠聽善知識的勸導,不燃香供佛了,就繼續的專心念佛。念幾天以後,就在他的房間,突然間西方三聖現前,放大光明,拿一朵蓮花來,然後他就斷氣了。斷氣以後,他的神識就坐在蓮花上,還講話,說:這個身體已經不是我的,我剛剛在這個身體的時候,我感到很痛苦,我現在離開了身體,我坐在蓮花上,我感到很快樂。就講了這麼幾句話,他坐在蓮花當中,這大眾,他的幾個子女,在場的謝居士都看到了,然後他坐著蓮花,慢慢慢慢的就消失掉了,隨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了。

我看到這個公案,我想啊,念佛容易信願難。我們今天在念佛的時候,剛開始在念的時候還沒有什麼問題,就怕我們無始的罪障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把這個罪障逼出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對於我們所皈依的境界,信心會有所動搖,那就整個前功盡棄。

那這個錢居士為什麼會成功呢?他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還不是很順利啊,你看他吐血,心又極端的散亂,散亂當中還看到了過去造罪業的情況,使令他非常恐怖,甚至想要燃身供佛。這意思就是說:

萬德洪名,它真是能夠救拔我們的,它真是有這樣的力量,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從始至終不改題目,通身靠倒,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

我們從這一念心,夾雜著無始的煩惱跟無始的罪障,夾帶這句佛號,從最初的昏沉掉舉,慢慢慢慢的通過無量無邊的障礙,最後達到內心的寂靜,一心不亂,跟彌陀感應道交,這整個過程,肯定不是順利的。在加護病房當中,或者在家中,那肯定是很多很多色身的內心的障礙,但是,問題是,你是不是從始至終保持對彌陀的皈依,這就不容易了。

所以上慧下天老法師,他打了一百多個佛七,有一次我問他,老法師,你打了那麼多佛七,有什麼心得?

他就講這句話,念佛容易信願難!的確,信願難。我們對於淨土法門的理論,不斷的薰習,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把這樣的道理理解,才能夠拔除疑根,這很重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推薦】靜坐的姿勢與數息觀

【禪修的方法】 靜坐的姿勢 初學靜坐者,即應養成正確...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

未論學佛,先學修身。今開十端,眾當諦聽: 一不欺心 ...

沙彌的發心

過去,在雀離寺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長老比丘。一日,...

惟賢長老《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

僧璨大師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 ...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及異體觀的修法

無始以來,眾生以顛倒分別妄執諸法為常,五欲為樂,自...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該如何處理

問: 經書損舊、佛像磕碰,怎麼處理才恭敬如法呢? 上...

印順法師:修學觀音大悲法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人間。...

身處逆境時,不要忘卻的七個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懇切,制心一...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知見的釐清和建立

昨天講到有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我們修行人一旦被邪見...

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用智慧水去灌溉這個願

我講一個《法句經》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神通第一的目...

破舌識有自體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

【佛教詞典】眼內處

【眼內處】 p0998 集異門論十五卷一頁云:云何眼內處?...

【視頻】惜福延壽命

惜福延壽命

【視頻】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

慧律法師《這種種的苦行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