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2014/01/1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營養」的概念。自古中國人都不講「營養」,而只會講食物夠不夠豐富、是否充足、夠不夠飽、好不好吃……營養學是近代西醫學的附帶產物,隨著微觀還原論研究的發展,能夠分析每一種東西的「成分」,這就叫作營養了。古代無法做這種「分析」,就無法從這個角度討論問題了。

古代飲食不講「營養」的話,還可以講什麼?中醫更強調另一個問題,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叫「吸收」能力,古代中醫則叫「受納運化」。試想看,就算是在現代,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人,飲食哪裡有這麼講究?哪裡按照營養學來選擇食物?他們就是種出什麼了,就吃什麼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沒有營養學的概念吧,他們怎麼吃飯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盡量選擇能找到、喜歡好吃的食物,哪裡會想這個食物含有什麼成份?

從中醫和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視「內在」自身的修養。這就好像學習那樣,比如像「填鴨式教育」那樣,天天給你灌輸大量有益知識,可是學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識程度未夠,那麼如何花錢去上課補習也沒用;但是,假如學生本身非常聰明勤奮,即使你在窮困的農村山區,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你也可以學有所成。

假如身體健康,清茶淡飯也足夠養生

說到這兒,或許大家也明白中醫怎麼看「素食夠不夠營養」這個問題了。「營養」是外來的東西,而中醫更強調人本身能否「吸收」營養,而不太在意營養本身。假如身體健康,清茶淡飯也足夠養生,假如身體本身不好,那麼補的下去都沒用。這也是中醫有說「虛不受補」的說法,身體虛弱吃什麼都未必能夠補上。

不是這樣嗎?很多長壽老人,其實飲食也是相當隨便簡單;又或者深山裡面的和尚,吃飯也極其清淡,還不是健康的生存著?素食夠不夠營養,中醫從根本處就不這樣提問,而是反問:「你身體是否健康,能夠吸收足夠營養?」一個人夠不夠營養,中醫不把責任交給食物,而更著重自身健康與否。

這是中西醫學文化的差異。舉例說,例如西醫上的甲狀腺病,西醫比較傾向於用「碘質」吸收得太過或缺乏來解釋這種病,與沿海地區或內陸地區生活,食物含碘太過或太少有關。中醫則不這樣看問題,不會單純用外在因素來解釋疾病,例如同樣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人們的飲食習慣相約,但為什麼有人會得大頸泡,有人不得?中醫更傾向於從自身去找尋答案,例如這一種病,就多與自身的情志、體質因素有關。

朴素簡單就是長壽的飲食方式

再進一步討論,中醫不講「營養」,但是講「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種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醫認為「過猶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過就行。假如是身體不健康了,則可以從五味的角度上,建議特別側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飲食,以幫助身體調整回正常狀態。

從這個角度看,五味的飲食調養,也是強調需要按個體的情況提出建議,這是中醫強調「內在因素」的飲食養生特點。

但是,傳統中醫沒有說,必須要每一頓飯五味俱全。五味不等於「五種營養」,現在有一些養生書強調每一頓飯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實中醫沒有這樣的嚴格要求。再高層次一點說,中醫養生提倡飲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濃烈,朴素簡單就是長壽的飲食方式了。

素食講求朴素、內心清淨

有些人剛開始吃素,只要身體出現一些小毛病,都會怪罪素食不夠營養所致。在這裡想指出一種現象——「越擔心素食不夠營養的人,則越容易出現不夠營養」;相反,假如不擔心自己營養不夠的人,則沒有這種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裡嘗試用中醫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飲食上,中醫強調「脾胃」關係,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兩者各自做什麼工作。(中醫的脾胃,與西醫解剖學的脾臟胃臟的臟器概念完全不同呢。)

在中醫來看,「胃」是負責「腐熟水谷」的,就好像一個鍋一樣,當食物進入腸胃裡面了,胃就負責將食物「變熟」,變化成為「水谷精微」,通俗一點講就是變成人體的「氣血」、「營養」了。

但是,胃產生了這些氣血、營養以後,要帶去週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幫助。《黃帝內經》指說「脾氣散精」,脾是負責將胃所產生的精氣、氣血、營養,輸送到全身去,負責運輸、疏通的工作。換句話說,脾和胃的關係,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像「消化」和「吸收」兩方面的功能,胃負責消化食物,而脾幫助週身去吸收。

重點來了,一個人經常擔心的話,原來會影響整個「吸收」能力!在《黃帝內經》有兩句話說:「思傷脾」,思為何會傷脾呢?就是另一句話解釋了「思則氣結」。就好像一個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時,人的呼吸就不暢順,身體凝注不活動了。當一個人常常思慮過多,則使「脾氣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說,盡管胃的消化能力沒有問題,但是脾幫助疏通氣血的能力受阻了,脾氣不能將氣血帶到全身去,那麼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夠營養」的問題。中醫上說,這就叫「胃不虛而脾虛」、「虛不受補」,或者現代的話可以說「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總而言之,一個容易擔心、思慮的人,開始吃素往往就會更加憂心忡忡、思前想後,後來造成營養不良,就怪責素食不好。其實,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問題,而只是吃素這個選擇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慮而已,實際根本原因在於自信不足。

成語說「心寬體胖」,如不擔心吃素不夠營養的人,其實吃飯生活都很隨便,盡管吃得少也容易長胖。從這個角度看,擔心是沒用的,越是擔心素食不夠營養,則真的會越不夠營養!

素食不單是飲食問題,素食講求朴素、內心清淨。其實我們心想什麼,與飲食健康有密切關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素食是一種綠色慈善

素食對動物是一種慈善 今天的肉、牛奶和奶製品都已經...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 現代科...

各種水果的保健與養生功效

蓮霧: 解熱、利尿、寧靜神經作用。 鳳梨: 對人體組...

太虛大師對素食的開示

原夫素食為中國佛教徒特殊之美德,然僅指漢人而言。蓋...

土豆和蘿蔔的神奇療效

導語: 健康的飲食除了要悉心挑選食物,還要注意食物...

欲治身病先醫心病

命運能改造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諸如身體欠安、家庭失...

宣化上人:吃素

佛當初住世,是主張人吃齋的,但並沒有勉強人吃齋。為...

素食之妙

當今素食話題越來越熱門。或為健康,或為環保,或為保...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

仰天而唾,唾還從己墮

佛法告訴我們種善得善,種惡得惡之因果真理。在言說中...

淡定與慈忍

記得一位禪師曾經說過,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 當...

母親的十大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媽媽懷胎十月,用心呵護,即使身材...

佛陀開示不能吃肉的原因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佛說:為什麼學大乘菩薩道的人不吃...

寧可我被騙 不能再騙他人

宋朝人陶禹錫的高祖被人稱為陶四翁。他開了一個染布店...

人道眾生是怎麼來的

己四、示人趣 人,忍耐的意思,人者忍也。因為人道的眾...

心靈的財富

宗教導師們總認為人類的幸福,並不在於感官上的滿足與...

誦經時要注意這10個問題

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

如何明辨善知識

善知識這三個字,聞名為知,見面為識。善是好的意思,...

佛學常見辭彙(十七畫-十八畫)

十七畫 【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

許止淨居士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許止淨(1876 1938),本名業笏,字子晉,號止淨,止淨...

誰不想命長?素食是秘方

健康長壽是人人希望和追求的事。為了健康長壽,人人都...

這個時代要求生淨土

在這個時代,要大力倡導求生淨土。我們知道人生第一件...

我們的煩惱都是自願的

一天,師父帶著徒弟到山裡面,走著走著,突然,師父就...

入海采寶七難喻

世間人入大海采寶,會遇到七種危難:一者,強風從四面...

病人由於疾病折磨,應如何幫助開導

問: 病人由於疾病折磨很難長時間堅持正念,家屬(全...

【佛教詞典】不變隨緣

(一)圓成真如有不變、隨緣二義。此乃法性宗之通說。真...

【佛教詞典】娑毗迦羅

梵名 Kapila。又作劫毗羅。譯為黃髮、金頭或龜種。印度...

【視頻】晨鐘暮鼓(廣州光孝寺)

晨鐘暮鼓(廣州光孝寺)

【視頻】福州林陽寺

福州林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