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淨界法師  2021/12/0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我」的觀念…我們一個修行人能夠建立起這樣的觀念,這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這一切的果報都是可以改變。

比如說我們現在很貧窮,但是沒關係,貧窮的果報是「無我的」,你開始去修佈施,用佈施的業力去熏習你的第八識,你的果報就會轉變。乃至於你對世間的果報沒有興趣,想要成就阿羅漢、辟支佛、佛陀的聖果;你用「戒定慧」的因緣,來熏習你的阿賴耶識,它也能夠轉變。你說「我是業障凡夫,造了很重的罪業」,沒關係,只要有信願持名的因緣,就可以讓你帶業往生。因此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一切因果原理,才能夠建立起來。

換句話說:既然「一切法」體性是畢竟空,表示我們的生命是可以改造、表示佛道可以成就。這是我們在學習「色、心」二法之前,一定要清楚的觀念。你現在的身心狀況,透過你心識的造作,都是可以改變的!

天親菩薩在講以下的《百法》之前,先要我們確認這些法都是「因緣」而有,可以透過修行而轉變,所以說「一切法無我」,這正是本論的宗旨。

乙二、設問答以明宗

以下提出一個問答,來廣泛的解釋「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當中分兩科:丙一、舉百法無我合問,丙二、列百法無我分答。先提出簡略的問題,然後再廣泛的回答,是以問答的方式來發明本論的宗旨。

丙一、舉百法無我合問

這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何等一切法?」,第二「云何為無我?」就像前文解釋經題一樣,問說什麼是「百法」、什麼是「明」。這裡也提出兩個問題,以下的論文就是分別來解釋這兩個問題。

丙二、列百法無我分答

這一科列出「百法」跟「無我」,並分別來回答。

丁一、答百法

先回答「百法」─「何等一切法?」什麼是百法的內容。這當中又分成:戊一、略舉五位總賅百法,簡略的說明百法;戊二是詳細的說明。

戊一、略舉五位總賅百法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天親菩薩把「一切法」歸納成五類:第一個是「心法」,第二個是「心所有法」,第三個是「色法」,第四個是「心不相應行法」, 第五個是「無為法」。先把五位百法的內容標示出來,下文還會詳細解釋。我們看蕅祖的註解有三小段:

『法既稱為一切,則何所不攝?』

既然稱為「一切法」,那麼當然包括十法界染污的因果、清淨的因果,十法界染淨的因果都包括在裡面。

『設欲廣說,窮劫莫盡,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為略。』先解釋這個略字,「一切法」略有五種,為什麼要加一個『略』字呢?因為『設欲廣說,窮劫莫盡』。這些法的差別,佛陀要是詳說的話,那是窮劫莫盡,這裡只以五位百法來收攝一切法,所以叫做「略」。

『略雖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間,假實、色心、主伴,罄無不盡。』雖然是五位,但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假法、實法、色法、心法、主伴,罄無不盡。這個「罄」就是收攝或者講包括,都包含在裡面。

這是總標,以下各別解釋什麼是「百法」,再解釋「無我」。

先看「百法」,『何者』為什麼說這五位包含了一切世出世間假實、色心、主伴呢?蕅益大師把「五位百法」,由粗到細,分為兩類:

『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為諸法。第五無為,收世出世無為法性。』前面四個,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是屬於有為、有造作、有活動的。第五個「無為」,是屬於無為法;它是一種寂靜、沒有造作的狀態。譬如虛空,我們看虛空裡面一下子造一間房子,地震一下子就把房子給破壞掉;一下子種了一棵樹,一下子就把這棵樹砍掉了;樹跟房子都是變化的,但是「虛空」不變化,不管多大的地震,虛空沒有任何的變化。你不要以為虛空就是空氣,空氣會流動,虛空不是一種動相,它空的相貌是沒有造作因緣的,這就是「有為法」跟「無為法」的差別;「有為法」是因緣造作之法,都是造作而生起的,也會因造作而滅掉。另外是無為法。這是把「五位百法」分成兩類,以下詳細說明。

『就前四中,前三是實,第四是假。』

前面的四個「有為法」又可以分為:前面三個「心法、心所有法、色法」是實法;第四個「不相應行法」是假法。

在《唯識學》裡面,「假法」跟「實法」的定義是說:假借業力所變現的,也就是「阿賴耶識」的業種子所變現的──-你去造善業就創造一個善的果報,你去造惡業就得一個惡的果報,這是「實法」。「假法」它不是業力,它是由於你的分別心而安立的,也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第六意識去分別─喔,這是一個好人、壞人,這是一個大人、小孩…由分別心而安立各式各樣的名詞,這就是「假法」。

『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

在前面的三種當中,「心法」跟「心所有法」是屬於心法,「色」是屬於色法。心法具有了別的功能,有明瞭性;色法,是一種質礙,有一定的質量、空間;「礙」就是佔有一定的空間,但是它沒有了別性。比如說色界、無色法的色法,他們的四大特別的精妙;我們的四大不能放光,太陽日月能夠放光,色界的四大能夠放出光明,所以色界、無色界不需要日月。但是它這樣的精妙,還是沒有明瞭性。所以說「色法」,你的業力再怎麼殊勝、果報再怎麼莊嚴,還是沒有明瞭性;色法沒有明瞭性。唯識學「業力」的存在,是要有明瞭性的「心識」,才能去造業的。

如果再詳細分類:『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心法」跟「心所有法」再作比較,「心王」是主人,「心所有法」是伴。主人要到哪裡,僕人就跟著主人走,這是主跟伴的關係。「主人」是決定者,「伴」是沒有意見的,主人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

『有主必有伴,伴不離主。有心必有色,色不離心。』有主就有伴,有心法就一定有色法,為什麼?因為「色」其實也是「心」所變現的。

『有實必有假,假不離實。有有為必有無為,無為亦豈離有為,而別有自性哉!』這裡蕅祖講到一個觀念說:這一切法的五位百法當中,主要還是「心法」。心一動,這一切法就出現了。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五位百法的運作,還是以「心」為主,心一動,就帶動其他四個法的活動。這個就是蕅祖先把百法加以分類。

「於此五位百法,求所謂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補特伽羅無我』。求所謂軌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無我』也。」前面是發明「百法義」,這裡是發明「無我義」──「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發明無我義。於此五位百法當中,我們求「有情生命中,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這是了不可得的,這個叫「補特伽羅無我」。這個「補特伽羅」翻成中文叫「數取趣」;『數』就是「數數」,為什麼把「有情」叫做「補特伽羅」呢?主要是表達一個觀念:是說明有情眾生,數數造業、數數得果報,這就是有情。換言之:什麼是「有情」呢?就是「數取趣」。他一次一次的造業,由他的業力去感得果報,叫「數取趣」,也就是「補特伽羅」。果報的這種變化,完全是由業力主宰的,這當中沒有一獨立自主的我、沒有這樣的「我」存在。

「求所謂軌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無我』」。不但「我」不可得,連我們所受用的一切法,也是隨業力而變化,也是不可得,這就是「法無我」。

《唯識學》的教義跟《般若經》不同,般若經比較直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只要是假借因緣業力所創造的法,本身就是空;至於「什麼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詳細說明,我們看《般若經》,沒有詳細髮明什麼是色法、什麼是心法,心法當中又有煩惱、善根、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性質。沒有明顯地發明出來。所以,蕅益大師說,如果你不學「相宗」,直接學「性宗」,有時候會含糊攏統。而《唯識學》是先詳細說明──什麼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法是怎樣的差別,然後再告訴你它是空性的。

當你能夠對「因緣所生法」看得更清楚,對空性也會看得更深入;當你對空性看得更深入,空觀的力量就會更大!不管你自己打坐修行,或跟人群接觸,因緣的變化你會看得更清楚,那你對治煩惱就更有力量了!所以《唯識學》的思想,是先引導你去認識「什麼是因緣所生法」──整個法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再引導你「云何為無我?」它是分成兩個次第。這先是簡說,再看第二段。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這段文是說明五位百法所安排的次第。為什麼「心法」排最先,心所有法排第二,乃至無為法是第五呢?我們看蕅祖的註解:

『此申明百法列為五位之次第。』

這是說明「百法」前後次第的一個理由。

『即顯離心別無自性,故一切唯心,而無實我實法也。』這五位百法當中,因為心法的功能最大,離開了心,這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換句話說,一切法是心所創造的,離開了心,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既然是萬法唯識,這一切法唯獨是我們的心識所創造的,這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存在,「心生則種種法生」,心一動,一切法出現;「心滅則種種法滅」,當你入了涅槃,這一切法也就消失了。這一切法離開了心,沒有真實的自我。

以上是「總標」,下文是「別釋」。蕅祖把這五位百法的性質,作一個簡要的解釋:先看第一個:心法。

「心法─於一切法中最勝。由其能為主故,此能統一切法也。」心法,排在第一個,因為一切最勝故。於一切法中,它的造業功能勢力最強大,就是它了別的功能最強大。心法就是「了別」,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時,能夠了別境界的好壞差別,這個就是心法。

「心法」為什麼排第一呢?『一切最勝故』,心法於一切法中,造業功能最勝;什麼是「最勝」?以下解釋,『由其能為主故,此能統一切法』,因為它是業力的成就者──「心為業主」,能夠統攝一切法。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心法在一切法當中的地位,就像是團體中的領導者;這個領導者的福報最大、智慧也最高;當這個領導者往東邊,所有的人就跟著往東去,當這個領導者往西邊,所有的人也跟著往西邊去,為什麼?因為這個領導者能夠主宰、統攝整個團體。「心法」就是這樣,能夠主宰一切法、統攝一切法。

《大智度論》中講到:有一位阿羅漢,帶著一位小沙彌在山中修行,這位羅漢經常到龍宮去應供,應供回來之後就把缽交給小沙彌洗;有一次缽裡的飯沒吃完,留下幾粒,小沙彌惜福,把飯拿來吃,啊呀,特別的香!他想:我師父到哪裡去啊?這飯菜不是人間的飯菜。他師父下次又出去的時候,小沙彌就躲在座椅的後面,跟著師父一起去。到了龍宮,龍王當然長得像大蛇一樣,但是為了供養他的師父,變現出人的樣子,請阿羅漢跟他的弟子吃飯。小沙彌吃飯的時候,吃到龍宮的飯菜香啊,對面的龍女又長得很莊嚴,內心就起了一個煩惱的活動,回來之後,持戒精進、努力修福,但是他持戒精進、努力修福不是為了無上菩提,是希望下輩子做龍王,為了這個目的。

他的師父阿羅漢入定觀察:啊呀,糟糕!我的徒弟起了一個不正確的願力,就把小沙彌叫過來:「你為什麼發這種願力呢?做龍王有什麼好呢?做龍王有五欲樂沒錯,但是龍王有很多缺點:大鵬金翅鳥要吃你,大鵬金翅鳥牠翅膀一張開,就有三百由旬這麼長,牠往海里一扇把水撥開,一下子就把龍給吞掉,有生命危險。還有你的龍身裡面有鱗片,有蟲要咬你,你要扒也扒不到;你鑽到沙地裡去,沙飛到你鱗片裡面,沙會割破你的肉。你好好持戒,可以成就聖道,至少能夠升到忉利天。」小沙彌不聽師父的勸解,他的心就像石頭一樣的堅固。這個願力,正是果報的引導者,當然你單有願力還不夠,還要有業力的支持;他就努力的為大眾師修福、持戒。有一天,他在經行的時候,看到他的腳出水,他知道業力要成熟了、要滿願了,這時候就用袈裟把身體包住,跳到大海去,變成一隻大龍,就把龍王給殺死,自己做龍王。

所以說『一切最勝故』,心是業力的主宰者,你的心是染污的,所造的業力都趨向於染污;這個領導者帶你到三惡道去,所有的人就跟他去了。為什麼?『此能統一切法』,你佈施、持戒的業力,也都是由你的「念頭」來主宰的。如果你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那你所有的業力都趨向於極樂世界那個方向,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的發心是求生極樂世界,一切的善法都成為往生淨土的資糧。你嘴巴不講,但是你內心當中一直想著:啊呀,我今生出家很辛苦,三點半起床,晚上也不能吃東西,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我希望下輩子作國王。你內心有這樣的想法,那你下輩子果然得人天果報;如果你的持戒功德大,就作一個大國王;功德小,作一個小國王;如果功德還嫌不夠,就作宰相,果報就是這樣來的。

為什麼每個人所修的業力各有不同?你持比丘戒、我也持比丘戒;你持得不錯、我也持得不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到海里做龍王去了,為什麼?是不是上帝的安排?不是啊!『一切最勝故』。是你內心的願力有問題,是主宰你業力、統攝你業力的「心王」有問題!

所以我們學佛「發菩提心」,這個的確很重要,先把你的目標確認,才能把所有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我們研究《百法》最重要就是「心王」─八識心王;八識心王當中,最重要就是「第六意識」。大概明天我們就講到了。為什麼將「心法」排在第一個呢?因為一切最勝故;在一切的法當中,它的勢力最大,它能夠主宰萬法、統攝萬法,所以排在第一個。再看第二個:

『心所有法─即與此心相應,故不離心也。』

「心所有」,第一個字「心」,是指「心王」,它是系屬於心王所有。從這個名詞可以看出來,「心所有法」有煩惱的心所、善的心所,它不能單獨生起活動,一定要跟心王相應。心王往東、它就往東;心王往西、它就往西。就是心所有法。『即與此心相應,故不離心也。』因為它經常跟心相應,所以不離開心,因此安排在第二個,它跟心王的關係最密切。看第三個:

『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現之影,故不離心及心所也。』色法是「心王」跟「心所」活動所表現的影像,所以不離開心跟心所。色法是由心法所變現的影像,一個人內心所累積的罪業比較重、煩惱比較重時,相貌看起來就比較粗重不安。一個人內心累積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雖然這些功德我們看不到,因為它無形無相,但是從你的臉上看得出來安祥自在,所表現的色法也會不同。

就像智者大師的哥哥「陳針」,他們是生在隋朝末年。隋朝末年大亂,因為他的父母親都死了,後來智者大師就出家,他哥哥去從軍。做軍人難免殺業比較重,因為我不殺你你就要殺我了;到了四十幾歲得了一場病,算命的說:「你的死相已經現前!」這個時候他哥哥想:我跟我弟弟分離將近二十年,就去找他弟弟。這時候,他的弟弟智者大師在瓦官寺已成名了。他說壽命活不到一個月,智者大師那是不得了,通達緣起法,哪有說死相現前,世界上「一切法無我」,可以改變,就教他哥哥修懺,修懺幾個月出來之後沒死。又遇到那位算命的,就對他說:你的死相已經消失掉了,你一定是做了一個大功德,把這個業轉過來了!

我們思惟這件事情:這個算命先生怎麼知道他死相現前?「萬法唯識」,他的罪業為心識所攝持,心識是無形無相,他怎麼看得出來呢?因為色法是「心法」所變的影像,它有一個軌則──「相由心生」,所以「相」跟「心」還是很有關係的。

好比說你剛出家的時候相貌是這樣子,剛開始不覺得,你要出家修五年、十年之後,你整個內心有很大的轉變以後,你的相貌就跟以前的相貌不太一樣了。雖然你戒定慧的功德,正式的果報是在下一生,但是今生就會有一些花報出現──「山雨欲來風滿樓」,大雨要來之前就會有一點徵兆會有風吹過來,。就是說你今生積集很大的功德,雖然這個果報是在下一生,但是你今生就會有一點氣氛出現。我們看那些老和尚,像「懺公師父」,那種大功德的境界,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樣;內心攝持功德力大的人,雖然今生還是人的果報沒有改變,但是就有一種氣氛出現,為什麼?「相由心生」。他內心功德太大了。

你看那些殺業重的人,像殺雞的、殺豬的,你跟他的色身一接觸,你也感覺到這個人的色身有問題,你能夠判斷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很多罪業,攝持無量無邊的罪業,可以看的出來。所以說「萬法唯識」,內心有罪業有善法多多少少可以看的出來,為什麼?因為色法是心王跟心所兩個所現的影像,從影像多少可以看出他的本質。所以它不離心跟心所。第四個:

『不相應行─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別而假立,故不離心、心所也。』第四個「不相應行」,什麼叫「不相應行」呢?首先,它不跟「心法」相應,因為它沒有明瞭性;但是它也不跟「色法」相應,因為它沒有質礙;沒有一定的質量,不佔一定的空間。因為跟「心法、色法」都不相應,所以叫「不相應行」。

那這個法是怎麼安立呢?『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別而假立。』就是說:心法跟色法有各式各樣差別,每一個人業力不同,有男人、有女人,男人裡面有老人、有小孩子,這時候我們要分別它的差別相,就安立一些專有名詞,這些專有名詞就是不相應行法。所以「不相應行法」其實就是一種「名詞」,是為了要分別種種差別相。所以「不相應行法」它是一種專有「名詞」。前面四個都是有為法,我們看第五個:

『無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應行,四有為法所顯示故,亦與四有為法不一不異也。』前面的心王、心所有法、色法,以及不相應行法,四個都是「有為法」所顯示的,有為法是通於凡聖。不過凡夫的有為法、凡夫的業力,多數是雜染的;聖人的有為法是清淨的妙用,那就不同了。這兩個「有為法」不同,一個是有漏業力,一個是無漏業力。

但是「無為法」不通於凡聖,這是聖人的境界,沒有一個凡夫能進入無為法,凡夫都是在有為法活動,哪一個凡夫知道「一切法空」第一義諦呢?沒有人知道,所以「無為法」只有聖人真正安住在這種境界。我們都是在這個家的外面活動。但是無為法雖然我們沒有證入,它可也跟跟有為法不一不異,也不相分離。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以「心法」來說,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念心是「無我、無我所」,既然是無我、無我所,怎麼會有這麼多煩惱呢?我們內心經常起貪煩惱、瞋煩惱,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緣力故』,因為你過去經常在煩惱境界裡造作,經常起貪經常起瞋,所以它的勢力很大。我們現在經常打妄想、起貪瞋的這個明瞭性,跟你將來坐在菩提樹下一念相應的那個清淨心,是「一」還是「異」?有沒有一樣呢?我們現在打妄想的這個明瞭性,跟你坐在菩提樹下成佛的那個明瞭性,有沒有一樣?其實,是同一個明瞭性。

再舉一個例子:好比「水」跟「波」,我們凡夫的境界都是波浪的境界,但是波浪平靜下來,它的本質還是濕性。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這個明瞭性,會打妄想,但是並沒有離開「真如」,不顯現是另外一回事,你慢慢用戒定慧來修我空觀,觀察我們這個生命體,照見五蘊皆空──「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透過不斷的思惟,把「我執」給破除掉了、把這些煩惱都停下來,這時候就從波浪轉成平靜的水。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睡覺的時候,你內心是糊塗的,無明。會看到各式各樣的夢境,醒過來之後,啊呀!那是一場夢!你就什麼都知道了。但是你在睡覺那一念夢心、那個糊塗的夢心,跟你醒過來那一念心,並沒有改變,還是同一個心,只是「迷、悟」不同而已。你作夢的心是顛倒的,隨著夢境而轉,醒過來之,那只是一場夢。但是你那一念夢心的那個明瞭性,並沒有離開你現前這一念覺悟的心,本質是沒有改變的。這個觀念很重要。

「不二法門」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我們看佛陀說那麼多譬喻,不要以為祂講這些事好像不太重要;「真妄不二」表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為我們本質都是「佛性」。比如說我們用白米去煮飯,如果你用沙去煮,沙再怎麼煮還是熱沙不是飯,「沙非飯本」,這個是《楞嚴經》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有妄想,如果打妄想的心性跟佛性不一樣,那無論你怎麼修行,就是不能成佛。因為沙就是沙,沙跟飯的本質不一樣,你怎麼煮,也是熱沙,一定要用米去煮才能夠成飯。所以大乘菩薩戒的戒體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你說我只是一個煩惱眾生…」這句話沒有錯,但是要相信這些煩惱是可以對治的,你的本質跟諸佛一樣──「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後天的熏習來說,我有很多煩惱,是的,但是這個不是我本來面目,這些是後來的因緣熏習而有的,都是可以經由戒定慧的修行,把它消滅掉,恢複本來面目的。這個觀念很重要。

「有為法」跟「無為法」,是「不一」也「不異」,你說它們完全一樣,它們的作用是不同的;你說它們完全不一樣,本質卻相同,因迷悟而安立凡聖。所以說生死凡夫成就佛道這件事情是可能的,因為從眾生的本質來說,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無為法--我們的「真如」,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妄心。

以上是蕅益大師,把百法以及生起的次第,先作一個簡要說明。第二科之後就詳細說明這五位的內容。心法,八識心法我們明天再講,裡面有很多很多內容。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問:……

答:我們舉一個例子:假設說有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打死一個人,這是什麼業?是善業、惡業?什麼業?其實,它不是一種業力。因為業力要有心,這個蘋果從上面掉下來,這個不是業。以《唯識學》的理論,「業力」必須要有心識、要有造作者。蘋果樹它是一個「色法」,它沒有心識,所以這棵樹它不能得果報,因為樹沒有心識,它沒有造業就不能得果報。「色法」是不能造業的。所以百法最重要的就是「心法」,心法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王」,下堂課會講到八識心王,這是最重要的。

八識的活動、怎麼運轉、怎麼創造業力,又怎麼把業力保存下來;保存下來以後,又創造另外一個業力…因為八識相互關係的活動,就構成了整個生命的狀態。而八識心王並不是單獨活動的,它還帶動了五十一個心所法。第一個是「心」,第二個就是「心所法」。你對心王、心所都了解了,後面就比較簡單──「色法」是隨著心而轉,「心不相應行法」只是一個名詞,「無為法」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這樣修學,主要是要達到「無為法」,研究《百法》的目的,不是讓你來世做國王,是為了要讓你達到我空、法空的真如。

當你研究過《百法》,你會發現你的生命想做什麼都有可能,你說我下輩子要得大福報,也很簡單,你好好的佈施、持戒、忍辱,下輩子就出現國王的果報。有這樣的「願力」、有這樣的「業力」,就可以實現。問題是沒有必要。花那麼多心血,得一個果報,結果死掉了,一切重新開始,然後沾滿了煩惱習氣。做國王並不好,你看看歷史,會造很多很多的殺業。做國王的心情跟我們凡夫不同;我們凡夫,你不服從我就算了,各走各的;你一旦登上王位,你的心情就不一樣,哪一個人不服從你,你一定要發動軍隊把他消滅掉;你站在那個位子,就有那樣的心情。到時候,所有的殺業都算到你身上去,一生的國王,換來多生多劫的三惡道。在有漏位凡位的時候,最好不要去做太大福報的事情。要是聖人就不同了,聖人做國王,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佛教事業,內心沒有煩惱。

所以我們看大乘經典,佛陀的意思:還沒有入聖位,最好把你的功德迴向淨土,應該先到極樂世界成就聖道,這件事很重要!成就聖道之後,你過去的善業,那就不一樣了,你要到天上做天王也可以、到人間做人王也可以,你說我要去做蛇王,去度這些蛇,都可以。因為你內心是無漏的境界,不會創造煩惱業力了。所以我們在凡夫位也應該要積功累德,但是積功累德不要發願在人間、三界,這種雜染的污泥得果報,應該迴向無上菩提、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先成就聖道要緊。積功累德不要急著去花它,因為你受用果報的時候一定會造業,因為你控制不住,在五欲的境界你控制不住。

我們研究了《百法》,知道一切法都可以成就,「一切法無我」,只要你肯創造,果報自然會出現,但是我們不要這些人天果報,要人天果報不難,但是我們不要,沒有好處:「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去舔刀上蜂蜜,雖然可以暫時得到快樂,以後就得要償還這些罪業,不得了!這個意思我們了解一切法都是由心在作主宰,其實我們佛教徒要創造業力,比其他人更簡單,因為我們掌握到重點;我們不追求這些生滅的境界,所求的是無上菩提,這個觀念我們要先清楚:「無為法」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問:……

答:因為心王以「第六意識」來說,它只有一個,但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其實是很複雜的,如果不安立「心所法」,就很難了解內心的狀態。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遇到飲食,可能會起貪心、也可能會起慢心、也可能起愚癡心…我認為這個飲食是有真實性,起癡;我愛著這個飲食,起貪;我認為我能煮得比較更好,起慢。這時候你第六意識所相應的心所,會有很多很多種,而每一個法都有一種功能,所以一定要安立一個名稱,因為我們內心狀態不是單一的狀態,懂嗎?

比方說我們修行也是很複雜,有善根、也有煩惱,所以有時候對佛法有信心,但是信心當中,又夾雜著很多的貪慾,貪慾裡面又有佛法的信心,這怎麼分別呢?佛陀就把這樣的染著相貌,安作「貪」煩惱;這樣的相貌是一種深忍樂欲,安作「信」,透過這樣的認識,就知道我現在的內心,第六意識的明瞭性有很多的心所,哪些煩惱是必須要消滅、對治的,哪些是要增長的。你可以把內心當中哪些是賊的相貌看出來,哪些是主人看出來。這些要消滅,這些要增長。因為我們的內心本身就很複雜,所以單一的心王,一定不夠。

大家要記住,八識心王是「無記的」,它的善惡是由「心所」決定的,但是我們從八識心王的運作,可以了解生命創造業力的大綱,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的八識是怎麼活動的;當然每一個識,一定夾帶著很多的心所,這是第二部分我們所要了解的。我們首先要先了解八識心王的活動。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這次跟大家共同學習唯識跟淨土這兩個思想的交互應用的...

憨山大師: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 八識規矩者,...

末那識的第六個特徵

末那識有六個特徵: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

輪迴的因素與轉變

所以這個地方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要掌握三個重點:第...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

第八識轉變的兩個關鍵點

我們再看看無漏的情況。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

如何對治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動機決定施舍

問: 曾經在路上遇到過一母女,向我討要飯錢,我當時...

佛為迦葉尊者讓半座

凡夫無不好勝好進,不知以退為進也。迦葉願居人後,不...

禪斌法師:酒肉穿腸過,魔在心中坐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社會上有些人啊,往往會拿這...

依報隨著正報而轉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依報隨著正報轉...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

佛教傳入東土以後,能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生...

工作要趕不要急

我常說:「工作要趕而不急」,就是工作要有效率,雖然...

修藥師法門是否比彌陀法門好

問: 有人說彌陀法門是送死的法門,如果修藥師法門,...

腎氣充足的人臉上放光

腎氣充足的人臉上放光,神采奕奕,相反,如果腎氣虧虛...

淨界法師: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我們今天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關於皈依的意義與方法。在...

女人獲得幸福的十大定律

有些人說:佛陀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說的這個經,現在是不...

增長生死有二種法,膽大欺心膽小偷心

出生死有一種法,名為直心,亦名信心;增長生死有二種...

本煥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緣

首座和尚、班首師父、各位執事、各位護法居士: 你們...

導致疲勞的七種病

如果你感到渾身沒勁,不妨給自己23周時間,改變一下不...

經常夢見鬼神或已故的親人是怎麼回事

佛在《地藏經》中說,如果未來世諸眾生等,或者在夢中...

親近善知識很重要

學習佛法,應當向善知識學習。過去有一頭驢子,它的主...

生命中的五顆球

幾年前,在一所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

【佛教詞典】世間食

為「出世間食」之對稱。指資養色身之食。九食中之段食...

【佛教詞典】邪見邪智雜不雜相

【邪見邪智雜不雜相】 p0674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

【視頻】大安法師《念佛相應的秘訣》

大安法師《念佛相應的秘訣》

【視頻】東林祖庭的年味

東林祖庭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