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

淨界法師  2021/12/02  大字體  護眼色

(第二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面。

『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亦於薩婆多部出家,戒行清高,博學多聞,因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

上一堂課說到天親菩薩初期剛出家的情況;出家之後,他的身口意有兩種功德:第一、戒行清高;第二、博學多聞。因為深感自宗理論的缺點,有心想改善「有部」—「薩婆多部」的教義,來挽救本宗;因此發心到罽賓國那裡去學習《大毘婆沙論》。「毘婆沙」此翻成中文叫「勝說」,表示此論講得非常殊勝圓滿,為「一切有部」的廣大結集。『大』就是廣大的意思,一共有兩百卷。《瑜伽師地論》是一百卷,《大毘婆沙論》是兩百卷。這叫大,《大毘婆沙論》。

這部論造論的因緣,我們解釋一下。在佛滅度後六百年左右,當時的印度有一個王朝叫「貴霜王朝」,第一代國王是迦膩色迦王,這個迦膩色迦王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勇猛善戰,他擅於打仗,一登位之後,帶著他的軍隊把整個東印度、南印度、北印度等五印度完全都統一了,統一印度除了阿育王以外,就是迦膩色迦王。這個國王他很會打仗,打到哪一個地方對方就被他征服了。第二個他酷愛藝術,對雕刻藝術非常喜歡。但他因為好戰,造了很多殺業,後來良心發現懺悔改過,就皈依於佛教,拜「脅尊者」阿羅漢做師父。

因為殺業太重內心經常不安,處理好國事回到宮裡,每天請一位不同的法師來開示說法。聽了之後也有點心得,但是他心中有一個疑惑。就問他的老師說:「為什麼每一個法師所講的內容都不一樣?到底那個才是對的?」脅尊者回答他說:「因為去佛久遠,佛陀滅度已經六百多年,每一個法師都把個人的思想放到裡面去了,」好比「諸行無常」,每個人對無常的看法都不一樣。這時迦膩色迦王聽了就說:「我們佛教應該作一個整理,把有部的思想作一個整理。」就請國師脅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羅漢,重新結集三藏。(這就是佛教歷史上,迦膩色迦王所發起的第四個結集。)這次的結集可以說是「一切有部」的思想,《阿含經》的所有的論作一個整理,就成了《大毘婆沙論》,主要是把《阿含經》的思想,整個有部的原始佛教的教義整理出來,是研究「部派佛教」很重要的一部論典。「有部宗」集出《大毘婆沙論》之後,恐怕《大毘婆沙論》被別人破壞掉,所以嚴格限制傳出他國,同時也不讓他國僧人進來學習。這五百個阿羅漢就同時咒願,阿羅漢的心力不可思議,五百個阿羅漢就同時咒願這部論只能留在罽賓國,只要把《大毘婆沙論》背出來,這個人今生就不能離開罽賓國。那怎麼會知道呢?就派夜叉在罽賓國的門口日夜守護著。哪一個人把《大毘婆沙論》學會了,就不准出去了。

這時候有一個小乘學者,這個人智慧很高,他混進罽賓國裡面,就把《大毘婆沙論》兩百卷全部背起來,當他要出去的時候,夜叉就叫說:「《大毘婆沙論》的論師要出去了!」因為夜叉有神通,看到他的內心攝持《大毘婆沙論》的文字,所以士兵就把他捉起來,交給國王。這位論師就裝瘋賣傻,國王問他什麼,他一問三不知、隨便回答,衣服也穿的破破爛爛,像乞丐一樣。

國王說:「這個人哪是能夠背《大毘婆沙論》呢?」就把他放掉了。放了之後,他又要跑出去,夜叉神又說:「《大毘婆沙論》的論師要出去了!」再把他抓起來,國王一問,他又是裝瘋賣傻什麼都不懂。到了第三次,又被抓起來,國王說:「這個人根本就不是《大毘婆沙論》的論師,你們弄錯了。」就把他送出去了。《大毘婆沙論》就這樣流傳出去。

但是,我看過天親菩薩的傳記,就是因為這樣,後來他們對聽《大毘婆沙論》,有很嚴格的要求,當時在迦濕彌羅國講《大毘婆沙論》的風氣非常盛行,講得最詳細、最廣的就是「悟入法師」。當時天親菩薩在小乘部派已經很出名,他從「有部」轉到「經部」,大家都知道有「天親」這一位論師,也知道他的思想已經傾向「經部」;所以他想要學習這種大法,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就改名換姓到迦濕彌羅去學習《大毘婆沙論》。

學了四年,把《大毘婆沙論》幾乎全部學會了。有時私下跟師友談論之間,不小心就會抨擊《大毘婆沙論》的不當。裡面很多人就說:「這個人怎麼在批評《大毘婆沙論》呢?」就把這件事情報告給悟入法師。悟入法師想要調查了解,當然我們凡夫的境界就是叫過來問一問,但悟入法師是有禪定的人,他一入定就知道怎麼回事;入定觀察──原來這個人就是有名的「天親論師」,來我們這裡偷學《大毘婆沙論》。於是晚上就把天親菩薩叫來,稱呼他:「你就是天親」,天親菩薩非常的驚慌,他說:「你不用怕!我不會傷害你,但是我的弟子很多都沒有離欲、都是凡夫,趁他們還沒有知道之前,你要趕快離開這裡!」因為當時部派爭執非常厲害,你偷學別人的論典,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天親菩薩就連夜離開迦濕彌羅國,回到本國。凡歷四年,他是這樣因緣而學到《大毘婆沙論》。

回國之後,大家都知道他已經把整個《大毘婆沙論》都學通了,很多人希望他能夠把《大毘婆沙論》的思想宣講出來。當時他是融合「經部」跟「有部」的思想來解釋《大毘婆沙論》的,一共講了六百零四天,並且將每天所講的教義,造一個偈頌來攝持今天所講的內涵。總共講了六百零四天,也就造了六百零四個偈頌,這就是所謂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天親菩薩剛開始為大眾一邊開講、一邊造頌,這時弟子們覺得義理實在是太深了,又請天親菩薩將這些偈頌造論,再作廣泛的解釋,所以完成今日普遍流行的《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翻成中文叫「對法」,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對觀四諦」。第二個是「對向涅槃」。在「因地」,這個法門能夠引導你正確對觀四諦;從「果地」來說,它能夠引導你,不顛倒、正確的趨向於涅槃,就叫做「阿毘達磨」。「俱舍論」的『俱舍』翻成中文就是「聰明」的意思,說它是智慧、聰明的一部論。這部《阿毘達磨俱舍論》它是整個部派佛教集大成者,把「有部」跟「經部」的思想結合一起,弘傳小乘部派的教義。這是天親菩薩剛出家的初期,這時候他在小乘的僧團已經相當有地位,可以說是小乘的第一上座,當時的國王新日王就拜他做國師。這個是天親菩薩剛開始出家的因緣,再看後來的變化。第二段:

「無著菩薩恐其造論譭謗大乘,乃派人告曰:『我今病重,不久將死,汝可急來!』」天親菩薩當時在小乘部派相當有名,他本來是在北印度的健陀羅國,後來有因緣進入到中印度,無著菩薩(第一世親,他的大哥)也在那裡弘揚大乘唯識的法門。天親菩薩起初不知道無著菩薩是他的哥哥,因為他不知道(第一世親)改名了,就跟無著菩薩有多次的論辯,當時的論辯並沒有親自見面,所以大家也不知道。但是無著菩薩知道天親菩薩就是他的弟弟,無著菩薩一直想辦法要度他弟弟回小向大,但是沒有因緣;後來因為天親菩薩時常批評大乘佛法,無著菩薩就準備要跟天親菩薩公開辯論了。

我們看當時的印度水平很高,每個人對於物質的享受很淡泊,但是對于思想文化的追求非常的重視;你的宗旨、你所攝持的法門比我高,我就皈依你;你能夠把我辯倒,我就皈依你;只有兩個選擇,不是皈依你就是砍頭給你,兩個選擇。無著菩薩因為看這個情況,已經很嚴重,恐怕天親菩薩會造論譭謗大乘佛法,所以準備跟他在國王面前公開辯論。

後來無著菩薩有一位徒弟,有很深的禪定功夫,有一天在禪定當中,看到無著菩薩跟天親菩薩辯論,當然小乘的教法哪能跟大乘法辯論呢?一場辯論下來,天親菩薩就失敗了。天親菩薩當時是部派佛教的第一上座大德,內心非常悔恨。首先,在修行上他走錯了路,都在弘揚小乘義理;而且對方既然是他的哥哥,為什麼不私下告訴他,卻在公開辯論中才告訴他。這時候天親菩薩就自殺了。自殺之後,因為國王是皈依天親菩薩,跟他有很深的因緣;國王非常生氣,就下令逮捕無著菩薩,把他關起來、處罰他,整個論辯最後的結局,對兩個人都不好。外道看到無著跟天親菩薩之諍,兩敗俱傷,非常歡喜。他的徒弟在禪定中看到之後,說給無著菩薩聽。

無著菩薩知道不好,心想這時候應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什麼方法呢?就想出一個方便,用情感來攝受他。無著菩薩就派人轉送一封信,對他表明身份說:「我就是你的哥哥,本來也叫婆藪盤豆,修習空義之後改名為無著,我現在病得很重,不久將死,想見你最後一面!」因為天親菩薩從小是無著菩薩帶大的,他哥哥大他二十歲,他父親將教育天親菩薩的責任全交給無著菩薩,雖然那時候教授他婆羅門教法,但感情也是很深的。所以天親菩薩得知哥哥病危,就連忙趕去見他。

見面的時候,天親菩薩就問:『兄云何病?』你怎麼會病得這麼重呢?無著菩薩對曰:『我今之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妄生譭謗,必致沉淪,我今愁苦,故得重病。』說:「我的病啊,是因為你生起的,怎麼說呢?因為你不相信大乘法義,而且又譭謗大乘,說『大乘是非佛說』,你這樣的謗法罪業,是要墮無間地獄的;我是因為太擔心你,所以才生病的!」天親菩薩內心感動了,就請無著菩薩為他解說大乘法義。這時候無著菩薩主要是跟他講《華嚴經》的十地品,聽了之後,因此而生起信解:「啊呀,華嚴經裡佛菩薩的境界實在是太高了!」深悔過去所造謗法之罪,『即欲割舌謝罪』,就生起慚愧心,想割下自己的舌頭以謝罪,因為他過去是用舌頭造罪的。

無著菩薩對曰:『汝先譭謗大乘,欲滅此罪,須當善巧解說大乘。』無著菩薩告訴他說:「你當初用舌頭來譭謗大乘,這時候不是割掉舌頭來滅罪,應該利用舌頭去善巧解說大乘,才是究竟的贖罪!」這正是大乘佛法的特色─「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大乘佛法的道理,的確是深廣、圓滿。舌頭哪有罪?是心的問題啊!所以小乘認為「一切法是真實的。」是不對的。大乘是講「不二法門」──色身能夠造罪、也能夠造善,看你怎麼運用,這就是不二法門。他聽了便舍小乘轉入大乘教,跟著他的長兄廣學唯識,回消息昂達,弘揚大乘法門。

傳記上說,天親菩薩當時回小向大,驚動了舉國上下,套一句話說,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他那時候在小乘的地位相當高,他所著作的《俱舍論》,新日王還把它鑄在銅片上,用象車抬出來在印度遊行,哪一個人能夠破它一字,立即重賞!沒有人能夠破其中任一個字,六百零四個偈頌,一個字也沒有人敢動,天親菩薩深受國王、有部、經部論師的尊重是這種境界,結果他回小向大,因此造成了影響,也有很多跟他一樣回小向大;有些人善根不夠就離開他。從此他就開始弘揚大乘唯識法門,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以「彌勒菩薩」為唯識宗初祖,「無著菩薩」是二祖,「天親菩薩」是三祖。這是講他回小向大的情況,看第三段。

其中因感《瑜伽師地論》文繁義廣,乃於「本地分」中,略錄百法名數,是名《百法明門論》。

前面第二段,主要是說明天親菩薩回小向大的因緣,這一段是說明他造本論的因緣。當天親菩薩看了《瑜伽師地論》之後,覺得文義實在很圓滿。《瑜伽師地論》最重要的是第一分「本地分」,全書五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本地分」。

「本地分」開出有十七地,從我們凡夫散亂心的境界──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到有尋有伺地、有尋無伺地、無尋無伺地禪定的境界,乃至於聖人的境界,小乘的聖人、大乘的聖人,眾生五性根機,無一法不攝,可以說將十法界的差別境界都列出來,最後還是會歸到「萬法唯識」。那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相呢?完全是從我們內心去安立了。看你的心識到什麼境界,所變現的果報就是什麼境界!

《瑜伽師地論》把每一法都會歸到「萬法唯識」,書中解釋得很清楚──大梵天,是怎麼、怎麼回事…欲界天的天人,他的長相是怎麼樣、生得多高、吃什麼東西…他為什麼會這樣?哦!原來在因地的時候,是培養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喜歡佈施、持戒…因為他的心識不同,就變現出各自不同的果報。從凡夫的散亂心到禪定心、到無漏心、乃至於成佛,分成十七個階層,詳細且廣泛的說明。這部論共有一百卷。不過,雖然解釋的很詳細,『文繁意廣』,文字太多,義理也太深了,因此天親菩薩就從『本地分』六百六十法的名數中,摘要錄出一百種法,安立作《百法明門論》;所以《百法明門論》可以說是「本地分」的一個略說。

以上是介紹天親菩薩的歷史,從他最初信仰婆羅門教,到最後皈依佛教、皈依小乘部派佛教,乃至回小向大、造論的整個因緣。

天親菩薩造的論典很多,一生當中,造了五百部小乘論典、五百部的大乘論典,世人尊稱「千部論師」,總共造了一千部論。我們看了他的著作有一種感覺,不論是小乘的《俱舍論》,大乘的《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他的論典有一個特色:「文簡義賅」,文字很簡要、義理很深妙。《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都是如此──「文簡義賅,詞約理富。」在佛教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甲二、解釋題目

本科「解釋題目」,「標題」總持一部論的要義,我們根據傳統的講法,必須先解釋這部論的題目。

《大乘百法明門論》總共有七個字,前面的六個字是「別題」,最後的「論」字是「通題」。首先解釋「別題」,別題分成「總相」跟「別相」;「大乘」是總相,「百法」及「明」是別相。

先看「大乘」,先解釋『乘』這個字,「乘」是指「車乘」,車乘有運載的功能。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內心,能夠不斷地在佛法中熏習─聞、思、修,從聽聞之後,進入如理思惟,然後再「法隨法行、如說修行」。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法」就能夠產生一種「運載」的力量,把我們這一念雜染的心,運載到清淨的境界去,法有這樣的能力,這是不共於外道、凡夫。好比你研究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及一些世間法,研究了很久,就可以依止這樣的學問,獲得一些個人財富。但是你說研究這些學問,能夠把我們這樣雜染的心轉變成清淨心,這是不可能的事。有許多博士、碩士,都是煩惱很重的人,因為世間的學問沒有「乘」,沒有到達彼岸的力量,這就是佛法不共於世間法的地方。

那麼「乘」的前面加『大』字,主要揀別它不是「小乘」,是一個大車子。大乘佛法為什麼叫「大」呢?清涼國師明確提出了四個意義:

第一、願心大─「求無上菩提故」

為什麼叫「願心大」呢?我們的大乘佛法,一開始就是要你發菩提心、要你成就無上菩提。「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不像小乘教法的發心,只是希望成就阿羅漢果,這樣的願力不夠大。大乘佛法願心大,所以一開始在凡夫地,就要發願成就無上菩提。

第二、修行大─「二利成就故」

為什麼叫「修行大」呢?小乘佛教唯求解脫生死,所以選擇遠離人群自己用功,修學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他這一念心,從早到晚,只是念念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別人怎麼樣,跟他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他的所緣境就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眾生還在苦惱的境界中,顛倒、造業,跟他沒關係,完全是在「自利」的功德上用功。

大乘佛法就不一樣,大乘強調「慈悲心」;要求你一方面要自利,一方面也要撥一些時間來關心眾生,必須要自、他二利成就;所以你也要走出佛堂,把你所覺悟的法門,這樣的光明智慧流傳下去。所以大乘的「修行大」,這種修行功德太大了──是成就「自、他」一切功德,二利成就,叫做「大」。

第三、時間大─「盡未來際故」

小乘的修行,一般來說,利根人「四生」就可以成就:第一生出家栽培善根,結果沒有成就阿羅漢,死了;第二生又繼續出家;第三生又繼續出家;第四生出家,就證得阿羅漢;利根人四生成就阿羅漢。在成就阿羅漢入涅槃之前,要是你遇到小乘的行者,你想向他請示佛法,他也會告訴你;雖然說他不主動弘法,但是你有困難、向他請教佛法,他也會顯神通來幫助你。但是,當一個阿羅漢進入涅槃後,那是全面的休息,他在這個世界消失後,就不出來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仍在生死苦惱當中,他完全不管。

「菩薩」就不是這樣的態度,菩薩是盡未來際──「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自己跳出三界,由於他的大悲心,令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他看到眾生在三界裡受苦,就像火宅一樣,燒得很厲害,菩薩跳出來之後,為了利益眾生,又跳回去。當然,這不是業力招感來的,是以願力故,而在三界受生,生生世世再得「人身」,來度化眾生。不然的話,你進入到涅槃去,誰都無法跟你接觸,怎麼能夠度化眾生呢?所以菩薩道是盡未來際,從凡夫修到成佛,一方面修行,另一方面度眾生;成佛之後是完全度眾生,那就沒有用功修行這件事。總之,我們在因地修學,要做兩件事,就是自利和利他的菩薩行;成佛之後完全是「利他」,因為「所作已辦」應修的已經完全圓滿。大乘菩薩是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不到涅槃休息之處──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說菩薩的修學時間大。

第四、功德大─「具足萬德莊嚴故」

前面的「願心、修行、時間」,是約「因地」來說,這裡是約「果地」來說。大乘菩薩,生生世世在眾生的污泥中打滾,積功累德,具足了萬德莊嚴,所以是「功德大」。關於大乘菩薩,《攝大乘論》就有講到:菩薩還沒有成就「初地」之前,資糧位到加行位的菩薩,雖然還沒有證入法性,但是只要他投生到人間,就會轉世做「國王」,或是到天上做「天王」。為什麼?因為他的福報大。就是在他證入聖位之前,他到人間不是做轉輪聖王、就是做小國王,到天上就是做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因為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福慧雙修,具足福德莊嚴。

這是說明為什麼被稱為「大乘」,因為「願心大、修行大、時間大、功德大」,非小乘佛法所能比的。

以上「總相」已略解完畢,接下來解釋「別相」。大乘佛法,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第一、『百法』是屬於世俗諦;第二、『明』是屬於真諦。

一、百法─「世俗諦」:大乘佛法的「世俗諦」,就是我們看到的因緣果報法,十法界的因果法則。為什麼他會墮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他內心有貪瞋癡的煩惱;為什麼他會投生到人間呢?因為他內心的善念比較強。所有世俗諦之法,因緣業力所變現的雜染法、清淨法,都是屬於「百法」,也就是宇宙萬法。

二、明─「真諦」:「明」是真諦理,也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明」是個譬喻,是光明的意思。好比我們在停電時走路,如果沒有光明,可能會踩到毒蛇或其他眾生,也可能掉落水溝裡;眼睛看不到路,完全憑直覺,其實很危險。如果有光明那就不一樣,哦!有什麼東西放在這裡、這地方又怎麼樣…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

那麼「光明」是指什麼呢?是說我們在三界流轉當中,一下子在人間得果報、下輩子到三惡道去,做一隻狗,做狗之後又得到人身,可能變成一個女人;這個時候生命的變化,不管是外在的身相、內在的心念,生命不停地變化。因為男人和女人的心情一定不一樣,男人有男人的心情、女人有女人的思想,這個身心產生那麼大的變化,到底是誰在流轉呢?你說流轉六道直到現在,那流轉的人是誰呢?事實上找不到一個「我」的相貌!所以佛法講『無我』,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在流轉,只是一種「心識」的流動而已!因為「心識」剎那剎那流動,所以變現出剎那剎那的果報!這個就是「明」。

如果你知道這些道理就是「明」,表示你已經打開眼睛,看到真相了。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內心狀態,有煩惱、同時也有戒定慧,而這些雜念沒有真實性,還是可以改造的;只要繼續用功、繼續加強戒定慧,煩惱就會慢慢的脫落,戒定慧的光明越來越增長,我們的思想也會慢慢隨之改變。就是說,我們的念頭是可以透過不斷串習而改造的。所謂「一切法無我」,這個就是「明」─「我空、法空」的道理。

那麼學習「百法、明」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因為這兩個都是「門」,都能夠通達「涅槃之門」。比如我們想走進房子,如果沒有門,誰能夠進來?通往涅槃也是一樣,我們透過「百法」的學習、透過「明」的學習,使令我們到達涅槃。《大乘百法明門論》,這個就是標題。

所以從這部論的標題,我們可以知道這部論主要是詮釋兩個道理:第一個「百法」:「何等一切法?」這是說明一切法的差別相。第二個「明」:「云何為無我?」這是說明「二無我」的道理。從這個標題可以看得出來,這部論主要詮釋兩個主題。

接著再看『論』,什麼是「論」呢?抉擇是非,斷除疑惑。它能夠幫助我們抉擇是非、斷除疑惑,叫做「論」。合起來就叫做《大乘百法明門論》,這是簡單的解釋。

以下看蕅益大師的解釋,分成兩段:第一段「總標教法傳承」,第二段「別明教法的內容」。先看第一段:

『此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一中,略錄名數,而名為《大乘百法明門》者。』到底天親菩薩造這部論是不是有根據?還是自己他在禪定當中,自己想出來的?這是說明教法的傳承。

『此於《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一中,略錄名數。』意思是說:天親菩薩他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的《瑜伽師地論》第一分「本地分」,把它摘錄出來的一個簡單名數,而安立叫《大乘百法明門論》。也就是說『百法』的傳承,是來自於《瑜伽師地論》的思想。

這是總標,再看它的內容。內容也是分成兩段,第一段先講理論,再講修行方法。

『蓋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補特伽羅無我」,猶妄計有心外實法。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不惟實我本空,亦復實法非有。若於一一法中,照達二空,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也。』

這段文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以佛法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我們會起煩惱?人跟人之間的接觸,為什麼會有煩惱的活動呢?佛法是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們有「我」──「人我執」跟「法我執」。「我」是不可破壞的;在我的生命體裡,有一個「我」,雖然生命不斷變化,我今生做人、下輩子做狗、下下輩子又生天…這個果報體、臭皮囊不斷不斷地變化,但是「我」是不能破壞的。舉個例子:就像我住在一間房子裡,因為房子舊了我不要了,又換了一間新房子,雖然房子一次又一次不斷的變換,但是住在房子裡的「我」,是不可破壞的。

就是因為有這個「我」的執著,就會產生我愛、我癡、我見、我慢…愛著這個「我」;而且為了保護這個「我」──你不觸惱我,就什麼事都沒有;一旦觸惱到我,那我就不同意了。因為執著有個「我」,我就應該保護啊,你今天干擾我了,觸惱我了,我就會發動很多很多的煩惱出來。為什麼聖人無論別人怎麼批評他、障礙他,他內心完全是不動呢?因他沒有「我」的分別,他的內心是「常游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好比你今天罵我,根本沒有一個「我」,罵誰呢?這個是佛法把聖人跟凡夫的最大的差別,就是聖人「無我」,凡夫「有我」。

凡夫對於「我」的執著,加以細分的話分為「人我執」跟「法我執」。小乘法跟大乘法都認為「我」不可得,五蘊的生命裡「我」不可得;但是在法上,大、小乘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看小乘安立七十五法,是以四聖諦為主──「苦、集」是雜染法,「滅、道」是清淨法,從四聖諦開出七十五法,『但明補特伽羅無我』,小乘只說明了「人無我」,『猶妄計有心外實法』,還是認為諸法是有自性、真實存在的。大乘就不同了,『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不惟實我本空,亦復實法非有。』大乘認為一切法是由心識所變現,離開了心識無有少法可得,所以「我空,一切法也空」。

所謂「法空」,是什麼道理呢?

我們在天親菩薩的傳記中,看到小乘論師經常跟大乘論師辯論法義,但是《唯識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可以立即破除小乘的論點;小乘宗說「法是有真實性」,什麼叫「法我」呢?就是說:「法」有獨立自主的體性,也就是「心外有法」,離開這一念心,有獨立自主的體性,這個就是「法我」。

事實上不然,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水四見」,人的善念比較多、善心比較強,看到的是「水」;餓鬼道就不是了,因為過去生所串習的慳貪煩惱太重了,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觸,看到的是「火」;而天人的心,比我們人更善良、更慈悲,所以看到的是「琉璃地」。如果「水」離開了心識,有獨立自主的體性,那就不應該三種眾生不同的心識,而變現三種不同的相貌。

就是說,既然「水」有獨立自主的體性,那不管是餓鬼的心、人的心,或是天人的心,大家看到的應該都是一樣,是不是?如果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表示它不隨因緣變化,表示這個法有真實性。事實不然,不要說是不同類的眾生,同樣都是人,也會有差別;比如說看這盞蓮花燈,煩惱重的人看到蓮花燈,會比較暗淡一點,福報大的人看到蓮花燈比較光明一點,這是事實。這表示什麼?表示蓮花燈沒有自性,完全是約眾生的心識來決定──「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因緣生。」什麼是「因緣」?「心識」就是一切法的決定因緣,你是什麼樣的心識、它就變現什麼樣的情況。這個道理你懂了,後面「萬法唯識」的道理你才會清楚。就是一切法全是由個人的心識所變現,一切法全是由個人的心識所變現,離開了心識,這一切法就不可得。

我們不要說你跟我不一樣,我們說同一個人好了,不久前我們這裡打佛七,打佛七之前,我們的內心是煩躁擾動,看誰都不順眼,打完佛七之後,佛七之前看他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打完佛七之後我們的內心平靜下來,我看他有很多優點,是不是?「他」哪有自性?是你的內心所變現出來的。因為你現在的內心狀態好,所變現出來的影像也就好。

所謂「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一切法離開了「因緣」,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完全是由心識的因緣所變現的。天親菩薩就是用這樣的思想,來破除小乘的法執;如果這個法有真實性,有真實性就是它就不隨因緣而有變化,無論什麼樣的因緣都不能改變它。它有獨立自主的體性,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子。所以說:『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百法」就是宇宙萬法,一切萬法都不離開我們的心識。

『不惟實我本空,亦復實法非有。』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佛法講「一切法空」,不是說這個法不存在,它有它的作用;是說這個法可以改造、可以改變,沒有一個「決定的體性」。比如說你現在業障很重,為什麼你業障很重?因為你內心有很多的煩惱。萬法唯識嘛。那麼怎麼辦呢?我希望業障早日消除,不是把手剁掉不讓它去造惡,就可以業障消除,不是的,問題不在身體。這個牛車不走,你一生氣把車子砸壞了,也沒有用,問題是在那隻牛。就是說:雖然我們有很多的罪障、晚上也經常作惡夢,這跟色身沒有關係,它都是無辜的,是你的心有問題。

如果你能夠不斷的修行、懺悔,惡念頭一來就轉念念佛──因為「惡念」一起,都是不得了,一個惡念就是未來一個生命的果報,你現在起一個貪慾,未來就是一個地獄之火;煩惱火是會招感地獄火,招感果報火。從唯識思想:我想改造生命,先改變心念。煩惱一起來的時候,轉念念佛;慢慢慢慢啊…我們的內心也是無自性,你不斷用佛號來熏它,讓佛號由生轉熟,佛號的勢力一強大,煩惱的勢力就薄弱,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改變了。你的念頭一變化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我身體過去有很多病痛都好了;看誰都不順眼,現在看誰都順眼,整個法界都轉變了;而這個只是花報,下輩子的果報也轉變了。

佛經上講:「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從心起」:為什麼我們會造罪?因為我用手去殺他、我這雙手真該死啊!不是手該死,是你那念心!「罪從心起」,手能夠殺他,一定是你的「瞋恨心」去推動你的手,才會去殺他;所以罪業的根源來自於心。那怎麼辦呢?「將心懺」,調整你那一念心才對。

「心若滅時罪亦亡」:只要不斷的懺悔、不斷的呵責自己,從現在開始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開始持五戒,改變過去的壞習慣。慢慢的「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內心不再造作,煩惱的勢力就薄弱了。等到你內心當中,這樣的煩惱完全沒有了,看到一切境界完全不起煩惱──「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罪業也就改變過來了。當然會有很多徵兆──你會夢到你吐出很多髒東西、在虛空上飛、看到三寶等等,這是因為你內心轉變所致,這才是真正的大死一番。「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我們要知道:『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離識。』就是十法界一切果報,都是依止我們的心念而變現的;你的心念雜染,就變現雜染的果報;你的心念清淨,就變現清淨的果報。這表示什麼?「實我本空,實法非有」,因為一切法空。所以才能夠由心識決定,它沒有獨立自主的體性,這就是「萬法唯識」的道理。這個等於是把整個《百法明門論》的要義都講出來了,「萬法唯識」,一切法空,我空、法空。再看最後一段。

『若於一一法中,照達二空,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了解了這些道理幹什麼呢?就是要在每一法當中(以下的百法當中),要緊要照達二空:我空、法空,這樣每一個法都是步入大乘,進入涅槃之門。

我們從這段文,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唯識宗》安立了很多名相,但是它的目的,就是要你──「悟入空性」!所以修行是要放下,跟世間法不一樣。你看世間那些學問很高、財富很多、地位很高的人,「自我」的執著都很重,這些人你不能講他的。因為世間人是有所「得」,不斷的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我的財富、這是我的眷屬、你現在一眼望過去,都是我的土地…把「我」跟「我所」不斷的增長起來,世間人是這樣的觀念。佛法的修學剛好相反,放棄自我──無我、無我所;佛法是「舍」──舍掉我所、舍掉自我,跟二空真如相應,然後趨向於菩提涅槃。

所以說:『若於一一法中,照達二空,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這就是說明《百法明門論》,主要的修行就是修「我空觀」跟「法空觀」,而趨向於大般涅槃。這個是講到這部論的標題,也順便把這部論的宗旨說出來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這次跟大家共同學習唯識跟淨土這兩個思想的交互應用的...

憨山大師: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 八識規矩者,...

末那識的第六個特徵

末那識有六個特徵:第一,它總是追求愉悅;第二,它嘗...

輪迴的因素與轉變

所以這個地方從唯識學的角度,我們要掌握三個重點:第...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

第八識轉變的兩個關鍵點

我們再看看無漏的情況。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

如何對治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動機決定施舍

問: 曾經在路上遇到過一母女,向我討要飯錢,我當時...

佛為迦葉尊者讓半座

凡夫無不好勝好進,不知以退為進也。迦葉願居人後,不...

禪斌法師:酒肉穿腸過,魔在心中坐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社會上有些人啊,往往會拿這...

依報隨著正報而轉

今天跟大家分享佛法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依報隨著正報轉...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

佛教傳入東土以後,能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生...

工作要趕不要急

我常說:「工作要趕而不急」,就是工作要有效率,雖然...

修藥師法門是否比彌陀法門好

問: 有人說彌陀法門是送死的法門,如果修藥師法門,...

腎氣充足的人臉上放光

腎氣充足的人臉上放光,神采奕奕,相反,如果腎氣虧虛...

淨界法師: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我們今天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關於皈依的意義與方法。在...

女人獲得幸福的十大定律

有些人說:佛陀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說的這個經,現在是不...

增長生死有二種法,膽大欺心膽小偷心

出生死有一種法,名為直心,亦名信心;增長生死有二種...

本煥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緣

首座和尚、班首師父、各位執事、各位護法居士: 你們...

導致疲勞的七種病

如果你感到渾身沒勁,不妨給自己23周時間,改變一下不...

經常夢見鬼神或已故的親人是怎麼回事

佛在《地藏經》中說,如果未來世諸眾生等,或者在夢中...

親近善知識很重要

學習佛法,應當向善知識學習。過去有一頭驢子,它的主...

生命中的五顆球

幾年前,在一所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

【佛教詞典】世間食

為「出世間食」之對稱。指資養色身之食。九食中之段食...

【佛教詞典】邪見邪智雜不雜相

【邪見邪智雜不雜相】 p0674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

【視頻】大安法師《念佛相應的秘訣》

大安法師《念佛相應的秘訣》

【視頻】東林祖庭的年味

東林祖庭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