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類國,行拘類國法治處。是時,賢者阿難獨閑處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為分明易現。」便賢者阿難,夜已竟,起到佛。已到,為佛足下禮已,訖一處止。已止一處,賢者阿難白佛:「如是我為獨閑處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為分明易現。』」

佛告阿難:「勿說是分明易知易見,深微妙。阿難!從有本,生死是。阿難!從本因緣生死,如有不知、不見、不解、不受,令是世間如織機躡撰往來,從是世後世,從後世是世,更苦世間居,令不得離世間。如是因緣,阿難!可知為深微妙。從有本生死,明亦微妙。若有問:『有老死因緣?』問是,便報:『有因緣。』『何因緣,阿難!老死?』便報:『生故。』若有問:『有生因緣?』問是,便報:『有因緣。』『何因緣生?』『有故為生。』若有問:『有因緣有?』便報:『有因緣有。』『何因緣有?』報:『受因緣有。』若有問:『有因緣受?』報:『有因緣受。』『何因緣受?』報:『為愛求因緣受。』如是,阿難!從愛求因緣受,從受因緣有,從有因緣生,從生因緣老、死、憂、悲、苦、不可意、惱生,如是為具足最苦陰。從是有習,生因緣,阿難!為老死,是故說,是為從是致有是,當從是,阿難!分明,為生因緣老死。若,阿難!無有生,為無有魚、魚種,無有飛鳥、飛鳥種,為無有蚊虻、蚊虻種,為無有龍、龍種,為無有神、神種,為無有鬼、鬼種,為無有人、人種。各各種若如有,如有生無有,亦無應有令有生。一切,阿難!無有生,為有老死不?」

阿難白佛言:「不。」

佛便告阿難:「從是因緣當知,為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老死為生故,生因緣,阿難!為老死。生因緣,阿難!為老死。若有問:『有因緣生?』可報:『有因緣生。』『何因緣生?』『為有因緣故。』從是,阿難!因緣當知,令從是有,有因緣生。若,阿難!有因緣無有,寧有魚、魚種,飛鳥、飛鳥種,蚊虻、蚊虻種,龍、龍種,神、神種,鬼、鬼種,人、人種。各各種如應應有,無有亦無有者,為有無有。一切,阿難!無有,為有生不?」

阿難言:「不。」

「是故,阿難!從是發、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生為有有故,從有因緣,阿難!為生。若有問:『有因緣有?』便言:『有。』『何因緣,阿難!有?』可報:『為受因緣,有因緣有。』如是分明,為受因緣有。設,阿難!受因緣無有,亦無有受有。一切,阿難!無有受,為有現不?」

阿難報:「不。」

「如是,阿難!為從是起、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令有受。受因緣,阿難!為有,有因緣,阿難!受。有因緣,阿難!受。如是問對:『為有何因緣有受?』可報:『愛因緣。』從是因緣,阿難!當知為愛因緣受。若,阿難!無有愛,亦無有受,亦無有當受。一切,阿難!無有愛,為有受不?亦有受名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為從是發、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為愛因緣受。愛因緣,阿難!為受。如是,阿難!為愛因緣求,求因緣利,利因緣計,計因緣樂欲,樂欲因緣發求。以往愛因緣便不欲捨慳,以不捨慳因緣便有家,以有家因緣便守,從守行本,阿難!便有刀杖,從有刀杖,便有鬪諍言語、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一致弊惡法。若,阿難!本無有亦無所守,亦無有守。一切,阿難!無有守,為有刀杖、鬪諍語言、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一致弊惡法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是從是發、是為本、是為習、是為因緣,刀杖、鬪諍語言、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一致弊惡法。從守故,阿難!便有刀杖、鬪諍語言、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一致弊惡法。如是,但為多苦,為從五陰習致,家因緣令有守。是故,為說是,當從是知。阿難!為家因緣守。若家因緣無有,已無有受,當何因緣有家?一切家因緣無有,寧有家不?寧有刀杖、鬪諍語言、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一致弊惡法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令有守,為守故從家,阿難!令有守,難捨慳因緣令有家,從是因緣有是,當從是因緣知。阿難!為難捨慳因緣令有家,若難捨慳,阿難!無有,亦無有受。已無有受,寧當有慳難捨不?一切,阿難!慳難捨已無有,寧當有家不?」

阿難白佛言:「無有。」

「如是,阿難!從是起、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受家,慳難捨故,阿難!令有家。從往受,阿難!因緣,令有慳難捨,是故有是言,亦從是因緣有是。如是,當從是因緣,阿難!可解,為從發受,從是受慳難捨。若,阿難!發受無有,寧有受?亦何因緣往受?一切,阿難!無有發受,寧當有慳難捨不?」

阿難白佛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起、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令慳難捨,為發往受,故亦為發。有因緣故,阿難!令有慳難捨。欲貪因緣,阿難!令有發。是故說是,當從是因緣,阿難!知,為從欲貪因緣令發。若欲貪,阿難!無有,已無有因緣,亦何因緣當有欲貪?一切,阿難!欲貪無有,寧當有發往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發、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令發為有欲貪。故為從欲貪,阿難!令發、已發。從發往令有欲貪。是故為說,當從是因緣知,為從發往令有欲貪。若無有發往,阿難,亦無有令發往。一切,阿難!雖發往若有貪慾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為從是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貪慾為有,發往因緣令有欲貪,從是利故,阿難!令發往。為從是說是。當從是因緣知,為從利因緣令發往。若,阿難!以無有利亦無有求,亦何因緣有求?一切,阿難!已無有利,寧當有發往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發往利故,利故亦發求,從求因緣故令有利。故說是,從是因緣當知,令從求因緣有利。若求因緣,阿難!無有,亦何因緣有求?亦從何因緣求?一切,阿難!以無有求,若有見利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為有利,為有求故。求故,阿難!令有利,從愛故令有求。是故說,當從是知,令從愛求。若,阿難!無有愛,亦無有求,亦無有因緣求,亦無有愛。一切,阿難!愛無有,寧當有求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有愛故令有求,求故令有愛。彼,阿難!欲愛亦有愛。是二皆痛相會,有痛因緣。阿難!若有問是,便言:『有。』『何因緣有?』便言:『更因緣有。』從是因緣,阿難!亦當知,令更因緣痛。若,阿難!眼不更,亦無有應當更,眼亦不得更。一切,阿難!眼已不更,寧有眼更不?亦有眼當因緣生不?為樂為苦、為亦不樂亦不苦。」

阿難應:「不。」

「如是,阿難!從是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令眼更痛。眼更因緣,阿難!令眼知痛;耳亦如是、鼻亦如是、舌亦如是、身亦如是、心不更,阿難!亦無有當更,亦無更因緣令心更。一切,阿難!心無有更,寧當有心更入因緣令有痛不?令有樂不?令有苦不?令有不苦不樂不?」

阿難應:「不。」

「如是,阿難!是為有、是為本、是為習、是為因緣,痛令有更,心更因緣,阿難!令有痛。若有問:『有因緣更不?』對:『為有。』『何等更有因緣?』對:『為名字因緣。』當從是,阿難!可知,令從名字因緣更。若從所處有,亦從所處應受,令名身聚有。若,阿難!從所處有,亦從所處應受無有,為有更有名字不?」

阿難言:「不。」

「若,阿難!從所處有,亦從所應受無有,令名身有無有,寧當有對更不?」

阿難言:「不。」

「一切,阿難!名字亦色身無有,為有更不?為從有更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為從是是發、為從是是本、為從是是習、為從是是因緣、從是是更令、從是名字。名字因緣,阿難!令有更。阿難!『有名字因緣?』設有問,便對:『為有。』『何因緣名字?』謂識因緣為有。當從是因緣,阿難!解知,為識因緣名字。若識,阿難!不下母腹中,當為是名色隨精得駐不?」

阿難言:「不。」

「若識,阿難!母腹已下不得駐去,為有名字得致不?」

阿難言:「不。」

「識,阿難!為本。若男兒、若女兒,已壞、已亡,令無有,為得名字令增長、令所應足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起有、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為名字從識,識因緣,阿難!為有名字。『有因緣,阿難!識?』若問是,便對:『有。』『從何因緣有識?』『名字因緣有識。』當從是因緣,阿難!分別解,為名字因緣識。若,阿難!識不得名字駐已,識不得駐、得增上,為有生、老、死、苦、習能致有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從是致、從是本、從是習、從是因緣,識令有名字,名字因緣有識。是如是為識因緣名字,名字因緣識,止是說名、止是處對、止是諍本現,當從有慧莫受。幾因緣,阿難!為計痛是為身?」

阿難言:「是法本從佛,是法正本佛,自歸本佛,願令佛說,令從佛說,是說受解利。」

佛言:「聽!阿難!善哉,善哉!諦受念,佛便說。」

賢者阿難應:「唯然,從佛聞。」

佛便說是:「或,阿難!有見,是痛為身;或有見,是痛計非身,但為身更痛法見是為身;或一身為是痛,見不為身亦不為痛法,見痛法計是不為身,但為見是身為身。彼,阿難!或為在是痛計為身,當為對說:『是是痛,賢者!為三輩:有樂痛、有苦痛、有不樂不苦痛。是,賢者!三痛見,何痛應作身?』樂痛時,阿難!是時二痛已為滅。為苦?亦不樂亦不苦?是時但為樂更。樂痛,阿難!非常,苦要滅。樂,阿難!痛已滅,離身不在身計。是如是。是時,阿難!苦痛更時,是時為兩痛已滅,為樂亦苦,是時但為更苦痛。苦,阿難!痛非常,苦盡法。苦,阿難!痛已盡,身不復更知。是時,阿難!亦不苦、亦不樂、不更是痛。是時兩痛滅,痛亦苦,但為是時,不苦不樂更是痛。不苦不樂,阿難!痛法,非常、苦盡。不苦不樂,阿難!痛已盡,應無有身,自有是計。或,阿難!為行道,為是非常法,痛為計見身;或有,阿難!為行道,放散樂苦痛,為自見計身。如是,阿難!因緣不應可為痛作身見身。彼,阿難!或不痛計見是身,但為身法更痛。便可報:『若,賢者!無有痛更,亦不見所更,寧當應有是不?』是時,阿難比丘!不痛為見計非是身,寧應是法更痛亦見是身不?」

阿難言:「不?」

「如是,阿難!是因緣亦不應、亦不可令;或一無有痛計是身,但為身更痛。彼,阿難!所不計痛為身,亦不見是痛非身、亦不身更痛、亦痛法不見不計是身,但為計我為不覺是身是身。便可報:『一切,賢者!自計身,不更痛,寧應有身不?』是時,比丘!不痛為身,身亦不更痛,痛法亦不為身,有身但為不覺身耳。如是觀身,寧應身不?」

阿難言:「不。」

「如是因緣,阿難!不應令無有痛為身,亦不身為更、亦不應法為身、亦不應不覺身為身。如是,阿難!一切痛為作身已痛見。見是身,幾因緣?阿難!或為行道,不為痛作身為見不見身。」

阿難報:「是法本從佛教,令亦從佛,願佛為說。佛說已,弟子當受,令是說當為解利。」

佛告阿難:「聽是,受是,諦受,重受,念是,當為說。」如是賢者阿難從佛聞。

佛便說是:「有,阿難比丘!不為痛作身,亦不見痛為身,亦不為身更,亦不痛法計為身,亦不見身見為身,亦不從或有是身,亦不從是見見是身已,如是見不復致世間。令不復受世間已,不復受致世間便不復憂,已不復憂,便無為度世,便自知為已盡,生老病死憂已畢,行已足,所應作已作,不復還在世間。齊是,阿難!或為行道,不計痛為身,自方便作,亦不見見為身,幾因緣,阿難!或為行道,為色作身?」

阿難報:「法本從佛,教令亦從佛,願佛為說。佛說已,弟子當受,令是說當為解利。」

佛告阿難:「聽是,受是,諦受,重受,念是,當為說。」如是賢者阿難從佛聞。

佛便說是:「有,阿難!或為行道,為少色行為身。阿難!或為行道,為不少色行為身,亦色無有量行為身,但為少不色行為身;或有,阿難!為行道,亦不為少色,亦不為無有量色,亦不色少行為身;或有,阿難!為行道,亦不為少色,亦不為無有量色,亦不無有少色行為身,但為不色無有量行為身。彼,阿難!或為行道,少色行為身現在。阿難!或為行道,少色行為身,己身壞死,令復見身相像。如是不為是對行對,如是致亦如是。齊是,阿難,或為行道,色少行為身,自方便計作。齊是,阿難!或為行道,色少行為身,自方計作。齊是,阿難!或為行道,色少行為身,令結使。彼,阿難!或為行道,不少色為作行身,但為色無有量計作為是身。現是,阿難!或為行道,色無有量為計作身,身已壞死,令復現身相像。如是不為是對行對,如是致亦如是。齊是,阿難!或為行道,為計身色無有量。齊是,阿難!或為行道,令色無有量為身,令使結。彼,阿難!或為行道,不少色亦無有量色,計但為念少色為身現在。阿難!或為行道,不色少為計身,身壞死,令復見身相像,如是不為是對行對,如是致亦如是。齊是,阿難!或為行道,不色少自計為致身。齊是,阿難!或為行道,不色少令身使結。彼,阿難!或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無有量,亦不無有色少、亦不無有色無有量,為墮行身現在。阿難!或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無有量,亦不無有色少、亦不無有色無有量,為計墮身,己身壞死,令復見身相像,如是不為是對行對,如是致亦如是。齊是,阿難!或為行道,不色無有量自計為致身。齊是,阿難!或為行道,令不色為使結。齊是,阿難!或為行道,自計為致身,身幾因緣,阿難!為行道,色不行作身?」

阿難報:「是法本從佛,教令亦從佛,願佛為說。佛說已,弟子當受,令是說當為解利。」

佛告阿難:「聽是,受是,諦受,重受,念是,當為說如是賢者阿難從佛聞。」

佛便說是:「或,阿難!為行道,或不為色作身、亦不為色計為身,亦不為色無有量、亦不為色少、亦不為色無有量計為身。彼,阿難!為行道,不少色為作身,亦不為計是身現。是,阿難!為行道,不為少色作身,亦不為墮是身,己身壞死,令不復見是身相像,不為是對行對,如是是無有。齊是,阿難!為行道,為不少色為身,亦不計為是身。齊是,阿難!為行道,為不少色,為身不使結。彼,阿難!或為行道,不為色無有量為身,亦不作色為身現在。是,阿難!為行道,不色無有量為身,亦不計是身,己身身壞死,令不復見身相像,不為是對,如是如是是為無有是。齊是,阿難!為行道,不色無有量為身,亦不墮身計。如是,阿難!齊是或為行道,不色無有量為身,不使結。彼,阿難!或為行道,不為不色少為身,亦不墮身計現。是,阿難!為行道,不色少為身,亦不墮身計,己身壞死,令不復見身相像,不為是對,如是如是是為無有是。齊是,阿難!為行道,不為不色少為身,亦不墮身計。如是,阿難!齊是為行道,不為不色少令不使結。彼,阿難!或為行道,不行不色無有量為身,亦不墮計是身現。是,阿難!為行道,不為不色,阿難!為身,亦不墮計為成身,己身壞死,如是身令不復見是計,不為是對,如是如是是為無有是。齊是,阿難!為行道,不行不色無有量為身,亦不墮計是身。齊是,阿難!為行道,不行不色無有量,亦令不使結。齊是,阿難!或為行道,不行不色無有量為身,亦不成身、亦不墮計是身,亦有是七處,阿難!令識得駐、亦有二受行從得解。

「有色,為令從是,有若干身若干思想,辟或人、或天,是為第一識止處。

「有色,為令從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為梵天,長壽本在處,是為第二識止處。

「有色,為令從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為明聲,是為第三識止處。

「有色,為令從是,一身一像,思亦一,辟天名為遍淨,是為第四識止處。

「有不色,為令從是,一切從色想度,多想滅,為無有量空空慧受意止,辟天名為空慧行,是名第五識止處。

「有不色,為令從是,一切從空行竟,過無有量識,從慧受意止,辟天名為識慧,是名為第六識止處。

「有不色,為令從是,一切從識慧過度,無有量不用從是慧意受止,辟天名為不用從受慧,是為第七識止處。

「何等為,阿難!亦有二受行從得解?有從色因緣行道,令不更思想,辟天名為不思想,是為一受行從得解;有從不色因緣行道,一切從不用得度為受不思想,亦有思想受行止,辟天名為不思想亦有思想,是為二受行從得解。彼,阿難!所第一識止處,為從色行、因緣行道,若干身若干思想,辟名為人亦一處。若,阿難!行道,是識止處已知、亦知是識,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是從得出要。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所識止處,可應求、可應望、可應往處?」

阿難言:「不。」

「彼,阿難!第二識止處,為從色行因緣行道,若干身一想,辟天名為梵身,長壽本第一在處。若,阿難!行道,是識止處以知,亦是識止處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是從得出要。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所識止處,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彼,阿難!第三識止處,為從色行因緣行道,一身若干想,辟天名為明。若,阿難!為行道,是識止處已知,亦是識止處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是從要得出,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所識止處,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彼,阿難!第四識止處,為從色行因緣行道,一像身一思想,辟天名為遍淨。若,阿難!為行道,是識止處已知,亦是識止處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從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所識止處,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彼,阿難!第五識止處,為從不色行因緣行道,一切從色得度,地想已沒,無有量空空慧行受止,辟天名為空慧。若,阿難!為行道,是識止處已知,亦是識止處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從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所識止處,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彼,阿難!第六識止處,為從不色行因緣行道,一切從空慧度,識無有量受慧行止,辟天名為識慧。若,阿難!為行道,是識止處已知,亦是識止處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從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所識止處,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彼,阿難!第七識止處,為從不色行因緣行道,一切從識慧度,無有量不用已捨受慧行,辟天名為不用受慧行。若,阿難!為行道,是識止處已知,亦是識止處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從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所識止處,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彼,阿難!第一受行從得解,有從色因緣行道,無有想亦不受,辟天名不思。若,阿難!為行道,已知是從受,亦知從受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從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是受行從得解,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彼,阿難!第二受行從得解,有從不色因緣行道,一切不用從慧得度,過無有思想亦未離思想為受行止,辟天名為無有思想解。若,阿難!為行道,是受行從得解已知,為是解從是習,亦知從是沒、亦知是所樂、亦知是更苦、亦知從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時,阿難!為行道,是受行從得解,可應求、可應望、可應住處?」

阿難對言:「不。」

「若,阿難!為行道,如是知、如是見,說為不知不見,若有是結使。是時應說為常、是時應說非常、是時應說世間有本、是時應說世間無有本、是時應說得道以死復生、是時應說得道不得死,為有無有度世死,從是結使。是時,阿難!為行道,是七識止處二受行從得解。如是,如有從諦慧見、從是意已解、已得解脫,是名為,阿難!為行道無所著從慧得解脫。亦有,阿難!八解脫處。何等為八?色觀色,是為第一解脫處;內觀色不想外觀色,是為第二解脫處;觀三十六物淨身受觀行止,是為第三解脫處;一切從色想已度,滅地想,若干想不念,無有量空慧已受竟,辟天名為空慧,是名為第四解脫處;一切從空慧已度,無有量識慧受竟,辟天名為識慧,是名為第五解脫處;一切從識慧得度,無所有不用受慧竟行,辟天名為不用無所用慧行,是為第六解脫處;一切從不用慧得度,無有思想亦不無有思想竟受止,辟天名為思想,是名為第七解脫處;一切從無有思想竟得度,滅思想亦覺盡身已更竟受止,是為第八解脫處。若已,阿難!行道,七識止處二受行從得解脫,亦是八解脫處是。如有是慧已,更見從是竟戢卻不用,已得解脫,如是本福已身更竟止,是名,阿難!行道無所著從兩行得解脫。」

佛說如是,阿難受行。

佛說人本欲生經


上篇:長阿含十報法經

下篇:佛說帝釋所問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佛說解夏經

佛說解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序 晉沙門釋道安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舍利弗摩訶目連游四衢經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聞如是...

佛說兜調經

佛說兜調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修行本起經

修行本起經卷上 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現變品...

佛說解夏經

佛說解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大乘同性經

大乘同性經卷上(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藏說經) 周...

【註音版】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海印三昧論

海印三昧論一卷(並序)依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皛所述 若夫...

雲棲淨土匯語

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佛教詞典】似現量

【似現量】 p0695   因明入正理論云:有分別智,於義...

【佛教詞典】外空

謂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為十八空之一。...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很多人剛開始接觸佛教的時候,都是帶著一種有求的心態...

「精進」有十種利益

精進十種利益,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精...

慚愧心與七聖財

一、慚愧的意義 慚愧,是慚與愧的併稱,即對已犯的錯誤...

獲得富貴果報的四種修法

可以讓我們獲得富貴的四種修法: 一、應時行施 是指應...

佛教徒的名利觀

《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

人可貴的九種心態

做事 人生在於做事情的過程,謀事而非謀人。成功是把...

是不是要等待因緣到了再來修行呢

問: 法師您好,我是被家人拖到群裡來學《文鈔》的。我...

人為何受輪迴?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

人為何受輪迴?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

能戒房事,則病少多矣

近人多生肺病,光頗不以為然。後世人業重,情竇早開。...

為什麼別人總看我「不順眼」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討厭一個人,不管他吃飯...

佛教故事系列

王子公主的故事 躲在暗室裡的公主 波斯匿王的王后茉莉...

為你點盞燈,將我心照亮

有這麼一個故事:漆黑的夜晚,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

【視頻】《佛說戒香經》楮訾

《佛說戒香經》楮訾

【視頻】朝山灑淨儀軌(靈岩山寺)

朝山灑淨儀軌(靈岩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