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捨

容通法師  2020/03/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捨

隨煩惱二十:言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捨,秘悋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亦貪分也。

其中「耽著法財」就是捨不得把法和財富施捨給別人;「不能慧捨」就是不能恩慧地施捨給別人;「秘悋為性」就是貪著自己的錢財,捨不得讓別人知道,怕人家知道了說自己是守財奴、小氣又吝嗇,什麼東西都是自己存著好,而且是越多越好;「能障不慳」就是障礙不慳貪;「鄙蓄為業」就是卑鄙的收藏,而且收藏是為了自用。

其實,注意積蓄這本來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或者在什麼緊急的時候,你把這些東西拿給大家用多好啊。我們有些老人家差不多上了六十幾歲、七十幾歲都是這樣的,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代會有這樣的生活習慣,別說捨不得給別人,自己都捨不得用,說卑鄙的收藏肯定是有一點過了,注意簡朴是好的事情,該用的也要用,要看用到什麼地方,這個慳破不了,對應的貪也就破不了。比如你存在存摺上的錢,數字從50萬、60萬……100萬,越存越多,很高興,其實還不如布施出去廣積福田和善緣,這才是最好的存款。

「法財」,一個是法,一個是財,財是物質方面的,法是佛法和世間法方面的。大家一定要知道要如法地求法,如法地求財。打個比方,有些人剛剛入寺院不懂得這些,覺得師父們都是很慈悲的,有求必應。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怎麼恭敬師父,那麼師父也就不太理他。一看這個人都不懂得恭敬三寶,弄不好還要訓斥一下:「像什麼樣子,想要就要的,起碼你要懷著恭敬的心啊,不然這些東西對你來說不是好事。」

這裡舉了個例子:那天來了兩個人,不通過客堂就直接進來求法,不讓他們進來他們又生氣地說法師吝嗇。這就是他們不懂規矩,太自我無知,對法的不尊重。求法代表自己的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傳一百次法也是沒用的,你承受不住,也不能到你的心裡去,只是表面上一個法的名稱而已。

就像我們現在聽課,你不是認真地用恭敬心來聽,聽完之後又不好好地學習,這個法一閃就過去了。你能記住多少?在你心裡能有多少印象?對你心的改變又能產生多大的變化?大家問問自己。不要一說就是:我都學佛多少年了,怎麼還是沒有進步?碰到事情還是這樣子的。

那這裡面就有問題了,因為你恭敬心不夠,對法的希求心不夠,沒真正把求法當成重要的事情來做、來學。另外,求法也不是看你給的錢多少,如果是這樣,首富想求什麼法就可以得到什麼法了。法不可隨意傳的,如果你傳的法用到外道的地方去了,那就是害佛教,錢再多也不能傳,這些時候就並不是慳法。法要傳給恰當的人,不是這個根機的人是不能傳的,有了合適的人你又捨不得傳那才是慳法。

還有居士問我:像馬路上有一大堆的乞丐,寺院門口也有的,可能其中是有組織的丐幫,這些要不要捨呢?有些法師說:「要捨,這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當然你的善心是修了,從某方面來說也值得提倡。但是這些事情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意思是持保留的有限的態度,適當地給一部分,不然有些事情也是不好的。

另外,我再舉一個小路尊者的例子:小路尊者的記憶力特別差,教他一個偈字背了前面忘記後面,這為什麼呢?這就是以前慳法,他以前學佛的時候捨不得把法給別人,別人想求法他不教給別人,那到時候就得這種果報。你要捨不得錢給別人,以後你就受貧窮的果報;你要捨不得法給別人,以後你學佛就特別的艱難。

所以,因果都是對應的循環,我們現在都要捨,捨就是得。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無私奉獻的人,奉獻以後不再計較任何得失,真是能做到這一種才是了不起。當然,這個小路尊者最後因為行持和意持的能力強也得到了阿羅漢道,雖然他多生多劫是慳法的這麼一個情況,但是因緣成熟遇到佛陀,出家後最終還能得度。

另外出家人的鈴杵,如果是修學佛法用的只有一副的可以不給,這個並不是捨不得,這個是修法要用的,比如說三衣,你只有一套的情況下,可以不給。祈求的人也要了解人家的情況,然後再求。很多人是這樣的,只顧自己的需求,他不看客觀的條件和別人的感受,不看別人是否有這個能力來給你提供這種服務。

所以,我們對於這些東西心裡要釋然和安心,有就有了沒有就沒有,當別人有而你恰好因為因緣的關係沒有的時候,就要想大家都有了,只有我一個人沒有挺好的。你把沒有的機會留給了自己,雖然不是主動的,但是你被動的也要歡喜地接受,那也是修行的功德。

「亦貪分也」,慳是屬於貪的一分,貪的裡面對於法財捨不得布施就叫慳。它本身沒有體,是從根本煩惱「貪」一分生出來的,以貪為主體。貪是貪得無厭,再多的都想要,越多越好,慳是擁有又捨不得給別人,特別吝嗇和小氣。大家受了菩薩戒之後就知道布施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菩薩戒裡去做:日食三兩金,迎來送去。但是,你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鍛煉自己,破除慳貪之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容通法師文章列表

面對生死,捨身就能歡喜解脫嗎

最近,一段關於安樂死的家庭錄像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沒...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

菩薩知道貧窮之人就心懷多怨,所以首先要行財布施,把...

宣化上人:真正的濟貧

美國現在發起濟貧運動,而我一到美國,就批評這一件事...

念頭一轉,福報就可以變為福德

有些初發心的菩薩很執著,會產生很多疑問,佛陀既然讓...

貪小失大的夫婦

有個村莊座落在海邊,村民們平時務農,有時也到海里捕...

帝釋天恭敬供養大迦葉

過去摩訶迦葉尊者,證得解脫三昧,入深禪定,為使生死...

有七件事可以使功德利益增勝

佛與五百大比丘眾在阿逾闍江水邊時,一日,大均頭在寂...

修何善行能令眾生歡喜供養衣服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世尊帶著侍...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大藏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同時因果、現生因果與隔世因果

世界上有些人持有錯誤的觀點,不了解因果報應的真相,...

以無心之法對治妄心

參禪貴實踐,要真參實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謂真參,就...

曾國藩的《敗經》—析敗致勝的奇書

卷一本敗 憂虞之際蓄氣長智 [原文]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

念佛與消業

業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概念。佛教不但把世間的貧富貴賤、...

【推薦】每一句佛號都產生一種不退轉的力量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

每天念佛多少與行願有無

問: 淨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聲?法師曾開示說至少每...

吃葡萄的哲學

在一個果實飄香的秋季,一隻老狐狸無意間經過一個四週...

念頭一轉,福報就可以變為福德

有些初發心的菩薩很執著,會產生很多疑問,佛陀既然讓...

念佛最能敵惡業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文珠法師《無盡的孝道—地藏菩薩》

一、孝道的意義 何謂孝道?孝是孝敬、孝順、孝養;道...

世俗忍辱觀與佛教忍辱觀

忍辱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

淨宗修學的基礎

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應當修持淨業三福。一者,...

發菩提心方能消宿業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印順法師《財富的積聚與消散》

一、敘起 財富,包括一切動產不動產,國有的和私有的...

為什麼要接濟他人之急呢

濟人之急,就是周濟人遇到的急事。前面是講救人之難,...

【佛教詞典】多聞慶

(術語)多聞妙法而心生歡喜也。大疏八曰:由多聞此法...

【佛教詞典】性相決判

為「性相融會」之對稱。認為性、相二宗於教義上有優劣...

【視頻】界詮法師《大乘起信論》

界詮法師《大乘起信論》

【視頻】淨界法師《病痛是魔障還是善知識》

淨界法師《病痛是魔障還是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