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二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三十一(夜摩天之十七)

「又復彼天若心有念,欲下虛空,即心念時,共諸天眾從空而下,下已還至自住處住。如是寶珠還復如本,有大光明。彼諸天女為始生天如是說已。爾時,如是始生天子為欲羂縛,復樂境界,向寶珠林。見不遠處,有黃赤白無量百千種種光明滿珠林中,彼寶珠林不遠之處則有鵝林。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於天女邊如是聞已,向寶珠林,共彼天女如是往到。既前到已,見珠光明乃有無量,當爾之時,始生天子如是憶念:『如彼異天入寶珠林虛空中行,遍見天處,我亦如是,入寶珠林如是而行。』即於念時,隨心所念,珠為堂捨,在虛空中。彼始生天空中見已,共天女眾入寶珠堂。如自善業,見彼堂中種種可愛。彼寶珠中有流水河、蓮華水池、園林山峯滿珠堂內,眼見心樂。

「復於諸處見有諸鳥,鳥聲可愛。彼如是處有種種色形相香華。復見異處種種鳥獸,有河平岸、有河峻岸,皆悉可愛,在彼河邊復見異處,多有天子及諸天女歌舞喜笑遊戲受樂。彼如是處諸園林等,一切皆如向來所說,天子始見,共天女眾遊戲受樂放逸而行,愛不知足。又行異處,次復行到蘇陀食處,為食食故。如自善業,相似得食。食彼食已,為境界火之所燒然,復向酒河,共諸天女,愛波所漂,去向彼河飲酒地處。到彼處已,乃以珠器盛酒而飲。彼既飲酒,歡喜之心轉更增長,愛境界火之所燒然,為五境界之所迷惑,復共天女歌舞遊戲。

「彼處如是受天樂已,復向水池蓮華之林。為欲在彼池中遊戲,共天女眾受諸欲樂,是故向彼蓮華池林。到已復更受境界樂,共諸天女水中遊戲,第一勝樂,不可譬喻,受如是樂。又復欲發,悕望欲樂,欲聞音聲,貪著境界,五樂音聲,心念悕望聞天女眾歌詠之聲。五樂音聲聞已心樂,不可稱說,更無異法可以為喻。彼受如是五欲功德種種勝樂,不知厭足。以有愛故,愛不知足,如火得薪,無有足時。如是欲者,欲不可足,常無量種無量分別而受諸樂。於長久時,既受樂已,而復更於鵝林之中珠堂上坐。共諸天女下彼珠堂,在鵝林中而復更見未曾有處。如是如是見彼處已,如是如是心生喜樂,如是如是種種見已,而於境界猶不知足。如是流水、蓮華河池、園林等處,若天、天女見無量種五樂音聲,如是遊戲。又復鵝王住寬廣處,天共天女向彼鵝處。如是彼處見種種天,無量百千歌舞遊戲而受天樂,更無餘物可為譬喻。形世間日,如螢火蟲,唯除光明,更無譬喻。

「彼處如是不可譬喻境界受樂,彼受樂天,譬喻叵得。人世界中第一美味,所謂蜜味合藥之酒、甘蔗肉等,閻浮提中此味第一,一切和合於赤蘇陀,如極苦味、蘖味不異。人中勝味於彼天味,如是劣減。如是味勝,少分譬喻,天中之味不可譬喻。彼天之香亦不可喻,如人世間第一善香,謂栴檀香、若沉水香、末香塗香、瞻波迦華、尼居私帝蘇摩那華,如是乾陀婆離師迦、憂缽羅華、拘物頭華、尼朱羅等,此一切華皆悉和合,猶亦不如天中之華。於彼天中荏婆色華,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香,亦如是不可譬喻。又彼天中觸,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一切國土平等勝觸,謂憍奢耶絹及烏拏、若劫貝等,如是種種彼人中觸一切和合,於彼天中極微劣觸,謂金最堅,猶勝人中所有勝觸。於天下觸,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諸觸,不可譬喻。又彼天中,聲亦如是不可譬喻。人世界中第一聲者,所謂琵琶、箏笛箜篌、齊鼓歌等,如是諸聲一切和合,猶亦不如彼天之中莊嚴具聲。於彼天中莊嚴具聲,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音聲,不可譬喻。如是譬喻,唯可得與四天王天以為譬喻,若於第二三十三天則非譬喻,於夜摩天亦非譬喻。人中欲樂,唯可得況四天王天所受欲樂。四天王天所受欲樂,唯可得況三十三天所受欲樂。三十三天所受欲樂,唯可得況夜摩天中所受欲樂。如是次第,業力勝故,六欲天中次第轉勝,諸天境界意亦如是,天樂轉勝。意地之樂有無量種,一切和合。

「如是天子,彼鵝林中遊戲受樂,次第漸前,遂近鵝王。見彼鵝王在廣池中種種遊戲,共彼雌鳥住蓮華林,天眾圍遶彼大鵝王。有一蓮華,一由旬量,七寶蓮華,金剛為須,其觸極軟,及香色等不可譬喻,無量光明從華而出,有百千葉。彼大鵝王在彼如是蓮華中住。於節會時。節會之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並天眾等,鵝為說法。彼鵝王者,以願力故,生夜摩中。如是利益,生夜摩天,為夜摩天如是說法,令離放逸。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次第漸前往到廣池。善時鵝王既見如是始生天子,為說偈言:

「『以有渴愛故,  於欲不知足,
  由心動諸根,  不覺時已過。
  所愛著欲樂,  無常法所攝,
  以樂見婦女,  不覺時已過。
  為愛所迷故,  系屬於生死,
  如是愚癡者,  不覺時已過。
  為欲牽心故,  沒在癡闇中,
  瞋所繫縛者,  不覺時已過。
  繫縛在地獄,  不生厭離心,
  放逸毒所迷,  不覺時已過。
  不調不知羞,  恃姓生憍慢,
  心貪不知足,  不覺時已過。
  五繩羂所縛,  六法之所迷,
  三時中常癡,  不覺時已過。
  不知惡趣道,  惡羂所破壞,
  若有如是心,  不覺時已過。
  初得欲則樂,  後則不利益,
  以心著欲故,  不覺時已過。
  不知前世苦,  而樂著天樂,
  未知愛別離,  不覺時已過。
  為業網所縛,  如魚在網中,
  是故失善道,  不覺時已過。
  愚癡者無心,  不知有過患,
  沒在於癡闇,  不覺時已過。
  眾生業羂縛,  獨而無伴侶,
  見天女故迷,  不覺時已過。
  乘騎諸根馬,  迷失於善道,
  貪著三界味,  不覺時已過。
  不知戒非戒,  或復多瞋恚,
  失意亦失道,  不覺時已過。
  不知利益不,  迷於作不作,
  如小兒戲弄,  不覺時已過。
  如河水速流,  在園林池處,
  常受欲樂故,  不覺時已過。
  在山頂堂中,  若在蓮花林,
  常受欲樂故,  不覺時已過。
  於業業報中,  未曾有知解,
  唯貪著食味,  不覺時已過。
  業風之所吹,  常在此三界,
  流轉猶如輪,  癡故不覺知。
  常在於惡處,  上高梁繩上,
  如是愚癡者,  不勤捨離過。
  若能捨離欲,  是第一精進,
  離一切希望,  則無諸煩惱。
  彼初中後時,  若得佛法已,
  寂靜修行故,  是無煩惱者。
  若得於欲樂,  彼樂必破壞,
  因欲得苦報,  知欲非勝法。
  是故有智者,  心不樂於欲,
  彼則能斷除,  生死苦因緣。』

「彼大鵝王為始生天如是說偈,毀呰欲法,如是說故。彼始生天漸漸前進,近於鵝王。彼始生天雖聞勝法而心不受,境界迷故,漸近鵝王而不攝法,猶著境界,受諸欲樂。現見鵝王在水中戲,入蓮華林,割取蓮華,共天女眾擲而弄之。善時鵝王而語之言:『此安隱語而不肯受,汝於後時,為何所得?』

「爾時,鳥處始生天子復聞遠處有勝妙聲,勝於天聲。聞彼聲已,心生愛樂,其聲普遍琵琶箜篌、齊鼓笛等如是種種可愛音聲。爾時彼天在廣池邊種種遊戲,既聞聲已,一切迴面向彼聲聽。爾時,遠見有百千堂周匝圍遶,天歌音聲甚為可愛,聞者欲發。端嚴殊妙如星遶月,如是如是堂行圍遶或身光明周匝輪行,一切天眾見之心樂,百千天女詠歌音聲。夜摩天主在百千葉七寶蓮華台上而坐,無量天女之所圍遶,為聽法故,向彼善時菩薩鵝王所住之處。

「爾時,鵝王善時菩薩見已速迎,共餘雌鵝並餘雄鵝,無量百千勝妙七寶間錯其身,一切同時皆在虛空飛向天主牟修樓陀,復有餘鵝詠歌音聲。如是二王,一是鵝王,二是天王,迭相敬重出美妙語,迭相問訊。鵝王善時以本願故,為夜摩天除放逸故,生夜摩天。

「善時王言:『天王久時不來在此廣池之所,我於餘天聞如是言:「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不放逸行,共諸天眾在彼山樹具足地處看六佛塔——禮拜供養——化力書經,在彼佛塔讀說彼經,示諸天眾。」此因緣故,我今來迎。汝於彼處說法之時,我亦在此廣池之側,為遊戲天如應說法,謂第一義寂靜安隱,能除放逸,畢竟利益。以此因緣,我今如是來迎天王。我以愛法離於慢心,敬重故來。』

「彼時如是,牟修樓陀夜摩天王聞是語已,作如是言:『鵝王普為饒益一切夜摩諸天,利益一切夜摩諸天故在此處,今共迴還到廣池所。』說是語已,牟修樓陀夜摩天王無量天眾、諸天女眾之所圍遶,善時鵝王無量百千鵝眾圍遶,如是二王各並其眾,彼此和合,於虛空中種種音聲,心皆無垢猶如寶珠,於放逸地不放逸行,有大威德,共向廣池。到廣池已,彼廣池所一切天眾,既見天王暫止放逸,不作音聲、不相娛樂,不於水中種種遊戲,生敬重心。

「夜摩天王知彼天眾心調順故,語鵝王言:『善時鵝王!此時最善,今可說法。天眾見我,心皆離慢,並天女眾一切無慢,可為說法。』

「爾時,鵝王自念本生,曾於往世有佛,名為迦迦村陀,於彼佛所聞諸法門,所聞法中唯以一法為天眾說。語天王言:『天王善聽,我今為說。有五種法,若天若人放逸行者,是根本過。何等為五?謂放逸者其心則亂,意念異法,口宣異言。若有所說,不實無義,前後相違,動轉不定,他則不受。何以故?以其放逸心動亂故。自不能知——為何所說、為誰而說,彼則輕毀,彼則不受。以如是故,則於一切便為自輕,是放逸過。放逸過故,墮於惡道,於三惡趣隨相應生。此是初過。

「『又彼放逸有第二過。何者第二?所謂不知應作不作。放逸意故,不知何者是所應作,不知何者所不應作。不知何業,不知何果,以不知業故不知果。彼愚癡者迷業果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二過。

「『又彼放逸有第三過。何者第三?若人若天以放逸故,近惡知識,不敬三寶、不求於智、不敬尊長;於過功德,不覺不知;於生死苦,不生厭離;不知雜業,謂種種業;不能翹勤,常喜睡眠,不能持戒。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三過。

「『又彼放逸有第四過。何者第四?謂於天中、若於人中,即初生時,命行不住,即生即滅,善業亦爾;生已即盡,死王欲至,共誰放逸?彼必別離。此有四法必定離別,何等為四?一者少年;二者安隱;三者壽命;四者具足。如是四種必定離別,智者常觀如是四種,若放逸者則不能知。若天若人放逸行者,一切不知,以不知故,墮於惡道。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四過。

「『又彼放逸有第五過。何者第五?謂於第一不可信處,而便信之。不可信中最叵信者,所謂婦女,而愚癡者信於婦女。彼愚癡者雖信婦女,然彼婦女於其不信,乃至命盡,心不離誑。一切婦女皆多諂誑,皆多幻偽,多垢破壞,其心多慢,破戒心濁。如是等過,一切婦女心皆不離,如火之熱,一切婦女不離此法。若愚癡者信彼婦女,唯有語言,然無一實。以愛貪故,為欲所牽,是故近之。如是略說放逸之行五種過患,如是五過不離放逸,是故天人應捨放逸。此放逸行障涅槃門,放逸行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以放逸故得如是過,此第五過。

「『是故智者應離放逸,若捨放逸,有五功德。何等為五?所謂正行,心意正信,作所應作,不應作者則便不作,恆常用意,於一切時皆作利益。捨離放逸如毒不異,善知三世。此不放逸最初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二功德。何者第二?謂知輕重。近善知識,常行善業;遠惡知識,不作惡業,以彼惡業,善人嫌毀。若見惡人則皆捨離,見功德人則便親近。如是修行善意行故,不入惡道。此不放逸第二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三功德。何者第三?所謂謹慎。乃至捨命,不屬婦女,不信其言。常一切時形相可見,一切婦女有二種縛,係縛世間。唯見其色,不信其語,彼有智者如是如實觀察婦女。如是如實正觀察已,雖見歌舞喜笑遊戲莊嚴具等,心不貪著。一切放逸皆因婦女,一切婦女,是半放逸。若有能離婦女放逸,則能渡於生死大海。人世界中,人皆說言:「不放逸者得名好人。」此不放逸第三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四功德。何者第四?所謂謹慎不放逸者,謂於富樂欲等不信,觀知無常,作如是知:「此欲無常,轉動不定,則不可信,不久破壞,不久失滅。」如是不信安隱之事,故不放逸。一切安隱為病所壞,如是於少亦不生信,一切少年為老所壞,是故於少不生慢心。如是於命亦不生信,不生慢心,不作惡業。何以故?必為死王所劫奪故。是故不信一切有為生死之法,以不信故,不放逸行。此不放逸第四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五功德。何者第五?所謂恆常親近聖人愛樂智故,歸依三寶,聞法思義,彼臨死時,不生怖畏。以知死相、知退相故,不生怖畏。聞義天子則知退相,人欲死時則知死相,如是知故,知生惡道、知生善道,作如是知:「我生善道。」「我生惡道。」若臨死時,惡道相出,則能方便令心清淨,心清淨故,惡道相滅,善道相現。此不放逸第一勝果,甚為難得,諸親善中,此亦最勝。此不放逸第五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爾時,彼處善時鵝王頌彼如來迦迦村陀佛所說偈言:

「『已離欲如來,  讚歎不放逸,
  毀呰放逸行,  所至生死處。
  不放逸解脫,  放逸故受苦,
  此放逸繫縛,  愚者不能斷。
  不放逸善人,  則生於天中,
  於天中放逸,  故退時心悔。
  一切放逸者,  生死不得脫,
  放逸第一羂,  能縛令流轉。
  作所不應作,  不作所應作,
  一切放逸者,  所作皆顛倒。
  尚不作世法,  何況出世法,
  是故諸智者,  不讚放逸行。
  以是故不應,  行放逸之行,
  如是放逸行,  是惡道初使。
  若有能捨離,  苦惱之藏處,
  如是勇健者,  能渡有大海。』

「善時鵝王為彼天主牟修樓陀並諸天眾,如是已說過去舊法,利益天人。又彼鵝王現為天主牟修樓陀復更說法,作如是言:『有五種法對治沙門放逸之行。何等為五?所謂一切放逸行者皆受苦惱。如是之人隨何放逸,能致苦惱。捨彼放逸,知彼過已,修行功德,捨離彼故,無不饒益;不受苦惱,不善惡業則不增長,修行正行。此是沙門初對治法,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二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二?謂見實義。實見之人,一切心意皆悉決定,如實而見。如實見故,不行放逸,以如實見放逸過故。此是第二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三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三?所謂親近不放逸者,受戒持戒。如彼所行如是而行,如彼所作亦如是作。於持戒者常與同處,於破戒者捨而不近。是故放逸,一切皆無。此是第三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四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四?謂求智故,常近智者、常樂智者,捨離放逸。近不放逸如是謹慎不放逸者,樂近苦遠,彼善男子恆常如是不放逸行。此是第四放逸對治。

「『又復沙門第五對治,對治放逸。何者第五?所謂有王、若王大臣執放逸者,與其罪罰或斷其命,或時盡奪一切財物,或時與杖,或截其手。如是種種與放逸者異異刑罰,彼既見已,心生怖畏。以怖畏故,捨離放逸,不放逸行。如是對治捨離放逸,以見他人受如是罰,生怖畏故。隨順法行,畏行放逸墮於地獄,是故不作一切惡行。此是第五放逸對治。如是放逸,於天於人則非安隱。』

「彼多天眾聞是經已,捨離放逸。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聞鵝王所說經已,起隨喜心,復共天眾飛昇虛空,如其本來,還如是去。自餘諸天,有在廣池更受樂者,有向林中而受樂者。既入園林種種受樂,如是乃至愛善業盡。善業盡故,於彼處退。彼處退已,如自業行,或墮地獄、或墮餓鬼、或墮畜生。若以餘業生於人中,則生第一富樂之處,黠慧利根,多所知見,有智慧命,以有智慧是故大富,為王所愛。以餘業故。

「成就地竟。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復有地處名光明圍。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聞知或天眼見:若善男子曾聞法義,受戒持戒,正見不邪,不惱亂他,心意正直,不殺不盜,如前所說,復捨邪淫,畏邪行故,乃至不觀畫婦女像,常行善業,善修淨命。如是之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光明圍處。生彼處已,善業力故,天妙境界五欲功德種種受樂,六根所使,樂見園林。如是如是見種種法,如是如是六根增上。以增上故,則能驅使地處平正,第一柔軟,七寶間雜,甚可愛樂。彼地之中若有樹生,觸極軟滑,金果銀葉,勝觸香味皆悉具足。如是天果,如意出香,如意生味。

「彼處諸天若有是心,欲令彼果如意出酒,即有觸香色味具足天之美酒,從果流出在於樹下。時彼諸天共天女眾執珠寶器,承而飲之。如是天酒有下中上,香味觸等。業無量故,如彼業因,如是得酒,有下中上。又復餘天有無量種受五欲樂,為放逸燒,樂見園林歌舞喜笑,處處遊戲相隨而行,向彼園林。如是如是,隨所行道,見異異種微妙之色。彼所得味,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勝味。彼所嗅香,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種種妙香。與心相應。彼憶念觸,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受樂相應天妙之觸。彼天所聞天妙音聲,有無量種無量分別心樂相應,聞已歡喜,第一持戒勝善業故。五欲功德皆悉具足而受樂行,彼天如是受樂行故,乃經久時,如是受樂,不知厭足。

「復更遠見,名心樂林,無量百千寶樹莊嚴。彼心樂林如是可愛,枝葉根莖各各別別。一廂銀林,其白如雪,名銀樹林,其光猶如閻浮提中月之光明。彼一一樹端嚴殊妙,天若見者,心則受樂。又復一廂,赤色猶如迦雞檀那,甚赤無比,有赤光明,其葉亦赤。如是葉等,和合成林,如是赤林極為可愛。彼林赤故,遍照虛空一切皆赤。又復一廂名常樂林,其林一廂有青園林,其林普青,青影光明。彼林一廂如是光明,端嚴殊妙,如閻浮提虛空不異,是毘琉璃寶之光明。如是彼處名常樂林。復次一廂是頗梨林,光明清淨根莖枝葉,多有無量流水河池皆悉具足。又彼大林次復一廂,青寶樹林,根莖枝葉青色光明。於樹枝中有種種鳥,鳥種種聲,多有種種妙蓮花池而為莊嚴。彼天園林如是光明,端嚴勝妙。

「爾時,彼處光明圍地一切諸天自身光明,為欲遊戲受諸樂故,向心樂林。於彼林中遊戲受樂,愛林所繫,五欲功德,受天快樂,不知厭足。又復遊戲種種受樂,入心樂林。彼林之內有種種色、有種種味、有種種香,花果具足,多有妙蜂莊嚴其林,處處普遍。又復多有可愛鳥眾,種種可愛妙蓮花池,種種可愛樹枝屋舍,散華遍地,地觸柔軟,甚可愛樂。多有無量百千天眾,是故彼處如是端嚴。樹枝屋舍,多有蓮華、流水池河,種種山谷多有諸樹。歌舞喜笑,種種遊戲莊嚴具聲,猶如歌音;微風動林,枝花垂挑。是故彼林如是嚴好。爾時,彼天入彼林中,轉勝歡喜,復更歌舞遊戲喜笑,迭共受樂。於一切時心樂境界,其心恆常念行放逸。

「彼諸天眾如是受樂,乃至久時,復入七寶曼陀羅林。彼林可愛,林中最勝,猶如山王。所有光明勝百千日,遶蓮華池以為莊嚴。曼陀羅林有孔雀王,名曰雜色,種種七寶間錯斑雜,所出音聲普遍彼林。實是菩薩以願力故,生彼天中,為放逸天除放逸故。見彼諸天五境界火之所燒故,住樹枝中,勇勐無畏,生憐愍心告彼天言:『此諸天等多放逸行,不慮後退。此樂欲盡,無常不住。一切天樂速疾已過,如山中河其流迅速而不覺知。心常著樂,以惡愛故。』

「爾時,雜色孔雀鳥王而說偈言:

「『所作如夢見,  住處如見焰,
  城如乾闥婆,  天如是著欲。
  天為愛所生,  終竟必破壞,
  謂樂不可盡,  天如是著欲。
  樂不久則失,  如河流速過,
  為欲城所誑,  天如是著欲。
  如風吹動水,  彼水中見月,
  猶如旋火輪,  天如是著欲。
  如電之流動,  如鹿愛之焰,
  如水沫不堅,  天如是著欲。
  如芭蕉葉動,  又亦如像耳,
  不善人所愛,  天如是著欲。
  如金波迦果,  如有食鐵鉤,
  如幻之無常,  天如是著欲。
  皆虛誑無物,  暫時不停住,
  初時味則甜,  天如是著欲。
  唯放逸一味,  是有縛之因,
  速使入惡道,  天如是著欲。
  愛惡物謂好,  常可畏常妨,
  如毒如刀等,  天如是著欲。』

「彼心樂林如是孔雀名雜色王,為調伏天如是說偈。善意願故,於天中生。彼孔雀王用人中物,以為譬喻,為天眾說。何以故?令天聞已,憶本生故;以憶本生,知業果故,修行無常;修無常故,不放逸行。是故雜色孔雀鳥王,以人中喻,為天說法。說何等法?謂無常法。為說欲過,說欲無常。

「爾時,有天聞所說法,憶本前生。以憶本生,知業報故,於少時中不放逸行,生於善意。彼天少時生於善意不放逸行,少時利益、少時安隱,種未來世無量百千安隱生處善業種子,是故菩薩雜色鳥王說如是法。爾時天眾猶故著樂,入彼林中,以蓮華鬘莊嚴身首,自身光明莊嚴其身,五樂音聲種種受樂。於彼林中,無量河池水流盈滿具足莊嚴,天眾見已,放逸而行,於生老死不生怖畏,歌舞遊戲不知厭足。更入餘林,彼林名鬘。鬘林之樹無量百千,其樹枝華種種異色間雜不同,有無量種形相色香種種妙花,枝枝具足。如是妙華大小均等,希奇得所。於彼林中有七寶蜂,其音可愛,在彼華中共天遊戲。彼諸天等,取彼華鬘,共天女眾相擲嬉戲。天及天女本自端正,以著如是妙花鬘故,十倍勝本。迭互一心,於彼林中遊戲受樂,折取花枝。其花香氣遍五由旬,有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如是彼林天香具足,無量種花和集而有。

「爾時,彼天如是遊戲受諸樂已,復向酒河,河名歡喜。其河甚大,彼酒音聲,觸味香色皆悉具足,在河而流。彼天見已,坐河岸上,取而飲之。彼復有鳥,名為常樂,見彼諸天在歡喜河而飲酒故,為說偈言:

「『沒入放逸海,  貪著諸境界,
  此酒能迷心,  何用復飲酒?
  為境界火燒,  不知作不作,
  園林生貪心,  何用復飲酒?』

「彼常樂鳥見樂酒天在河飲酒,為調伏故,如是說偈。彼天聞已,猶故飲酒,不休不止,心生歡喜。自身光明周圍如鬘,復以花鬘莊嚴身體,飲酒遊戲不知厭足。五欲功德,五樂音聲,歌舞遊戲,次第復向華枝捨林,希望欲樂,故到彼林,共天女眾歌舞喜笑。

「爾時,彼天見彼樹林眾花具足,心生歡喜。以先聞故,見則歡喜。如是勝妙可愛園林,有七寶蜂而為莊嚴,天眾見已,生希有心,迴眼普看,不生厭足。彼天女眾皆亦如是,見五千種百千分別華捨具足,彼諸天女見則入中,歌舞遊戲而受快樂。彼樹枝葉甚可愛樂,密覆如屋。彼眾樹枝是種種寶,所謂枝者,毘琉璃枝,金葉所覆,若金枝屋,毘琉璃葉之所覆蔽,迦雞檀那妙好色果具足而有。迦雞檀那青寶樹枝,銀色葉覆。若頗梨樹,金果具足。若彼有樹迦雞檀那以為枝者,青寶葉覆,金果具足。若頗梨樹,頗梨枝屋,金葉密覆,大青寶果具足而有。隨念莊嚴,皆悉可愛,蜂眾圍遶,音聲美妙遶華枝屋。彼枝捨內,如是嚴好,天欲受樂則入其中,以善業故。又,枝捨外種種具足,有蓮華池,蓮花金葉,皆毘琉璃,青寶為須,白銀為台,週遍林外,無量蜂眾而為莊嚴。鵝鴨鴛鴦、迦曇婆羅出妙音聲,聞者心樂。是故彼林甚為微妙。彼蓮花林其外華池,如鬘不異,寶花枝捨周圍彼林,處處普遍。

「蓮華輪外復有樹林,如是林者有鳥獸住,心皆歡喜。有在樹下依樹坐者,有遊行者,有在林中食天美果華根等者。果花根等,有第一色香味觸等和合具足。如是鳥獸,雄雌、牝牡皆各相隨。又彼鳥獸聞天歌已,開眼張耳,羽毛皆竪,歡喜心樂。又彼鳥獸,雄雌、牝牡各各相隨,在於樹下柔軟觸地,迭相看面而受快樂,或共遊戲。諸獸嚼咽,牝牡同處,迭相看面,共受快樂。其身皆是七寶間雜,在於林中如是受樂。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二

 

上篇:正法念處經

下篇:妙法聖念處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月燈三昧經

月燈三昧經卷第一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如是我聞:...

佛說信解智力經

佛說信解智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商主天子所問經

商主天子所問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住...

觀心論疏

觀心論疏卷第一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然論有序正流通。從...

佛說維摩詰經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阿彌陀佛聖誕祝聖儀軌

(一)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希望經

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上 康僧會序 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如是我聞...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

【佛教詞典】惡道

(術語)乘惡行而往之道途。地獄,畜生等是也。大乘義...

【佛教詞典】一如頓證

謂十方眾生同乘一如之理而頓證佛果。一如,即真如之理...

想求得「好死」,不容易

五福的最後一福是考終命。考終命就是善終,或一般人所...

知心無念,這個概念很重要

這個地方重點在這四個字,知心無念。我們一念心,每個...

要改造內心,就要培養這三種力量

應該怎麼改造我們內心世界呢?我們應該要成就三種力量...

討好的話不一定是好話

幾乎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例如,做太太的很喜歡先...

明白佛法的人會謹慎言說舉止

明白佛法的人會謹慎言說舉止,害怕造惡因、誤導人,故...

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

【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 不善就是惡業,我們要...

唯識五重觀

再介紹唯識的觀法:唯識五重觀。怕初聽同學不了解,我...

君子小人就在一念之間

呂新吾云: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

福報與相貌都很差,如何克服卑怯的煩惱

問: 弟子覺得自己福報與相貌都很差,與人交往時常感...

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現今極樂世界一生即可續補佛位的大菩薩。...

佛法只要你肯學,都有你要學的東西

作為一個空中的雲,作為一個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

不知最親切

有時候出去旅行,一兩個月的時間沒有看電視、沒有聽廣...

【視頻】《增壹阿含經》聆志居士念誦

《增壹阿含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佛光山早晚課)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佛光山早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