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五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十四(三十三天之十一)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二十九地,名曼陀羅。眾生何業生此天中?彼以聞慧見:有善人順法修行,以正直心不惱眾生,實見業果,清淨持戒、常樂持戒,離於諂曲。如煉真金,清淨無垢。正見修行受持善戒,畏未來世,佈施修福。所謂見有修禪比丘欲斷魔縛,盛夏熱時流汗熱渴,施石蜜漿或施拂扇。如是善人不殺眾生,或見獵師羅捕孔雀、山雞種種眾鳥,獵師捕得,或養或殺,或以眾鳥作遊戲具。是人見之,恐其殺害,贖此生命,放之本處令得安樂。是名不殺利益眾生。云何不盜?云何捨盜?見於微細業之果報而生怖畏。是持戒人若河池岸邊或於異處,見有楊枝或有蜜漿,為施行人,是人渴乏,不取不飲,以慈心故。是名不盜。如是之人命終生於三十三天。

「既生天已,一切諸欲皆悉具足,五樂音聲,遊戲園林,種種眾鳥出妙音聲,於蓮花中眾蜂音聲、鴻鳥之音。林中眾樹七寶莊嚴。諸蓮花池香水充滿如毘琉璃,在中遊戲。其山峯中七寶焰光、七寶石窟,金銀頗梨、因陀青寶,如是種種眾鳥出妙音聲。如是眾鳥,七寶為翅而以莊嚴,種種音聲聞之悅樂。一切天眾互相隨順,無量美音遍園林中。於其林中可愛飲食從河而流,若天見之,生大歡喜,嘆未曾有。如是林中種種眾色,種種莊嚴,莊嚴其身。與諸玉女百千同眾,遊戲受樂,受於天中種種快樂。其身光明,威德第一。如是天子受業果報,與諸天女圍遶受樂,心生歡喜。既受樂已,如是思惟:『我當往詣毘琉璃寶莊嚴欄楯圍遶林中。』眾寶莊嚴,種種眾鳥出妙音聲充滿林中,一切天眾心皆歡喜,五樂音聲,遊戲受樂,與諸天眾及諸天女遊戲林中。林中有池,名曰清水,清淨可愛。諸天眾等,於蓮花池遊戲受樂。爾時,初生天子與天女眾欲至此林,爾時諸天遙見天子歌舞戲笑,徐步而行,往迎天子,詣清水池,於此池邊歡娛受樂。以池力故,隨諸天子心之所念,一切皆現。若念色香,眾蜂具足。若念天飲,天飲即生。若念須陀,色香味具亦復如是,柔軟淨潔,色如滿月。若念林樹,即生第一功德具足種種樹林,鈴網彌覆,微風吹動出妙音聲,如乾闥婆音。復次天眾作如是念:『我當入池。』作是念已,即入池中,沒身深入。見於池中種種寶珠以為欄楯,莊嚴寶殿,或真金白銀、毘琉璃寶、青寶頗梨、雜寶為床,敷以天衣。天子天女遊戲受樂於其池中,無量種種,不知厭足於五欲樂。無有妬嫉,互相愛敬,遊戲歌舞,娛樂受樂。既出池水,復往詣於尼單多林,於其林中多有眾鳥,蓮花林池具足莊嚴。無量眾鳥出妙音聲遍滿林中,其樹常有種種光明,其林具足種種功德,眾蓮花池以為莊嚴。諸天眾等,其身光明種種功德具足境界,受天快樂。

「愚癡凡夫第一樂者,所謂天子天女娛樂受樂。愚癡凡夫為婇女羅網之所纏縛,流轉生死,互相娛樂。

「久受樂已,復往詣於摩多山峯宮殿之處,昇須彌峯,與諸天女共昇山峯。微風吹衣,幡然隨風,皆共上昇摩多山峯。爾時,天子見此宮殿殊特妙好,蓮花莊嚴,七寶光明嚴好山峯,如山功德具足相應。摩多山峯其處高峻,奇特嚴好,不可譬喻。於此峯中遊戲歌舞,娛樂受樂。既受樂已,見大光明過其本相。其山峯中先具光明猶如日光,時有異光來照山峯,其光照已,過百千倍。天子見之,怪未曾有,即閉兩目,低頭而住。何以故?先未曾見此光明故。其光照之,不久還滅,如閻浮提見天火下,眾生見之皆大怖畏,時諸天子見此光明,亦復如是。怖畏未久,心還安隱,怖畏滅已,一切皆共籌量此事。『何故有此希有之相,令我等天皆生怖畏,未久還滅?』時諸天眾怪未曾有,詣善法堂,與諸天女至帝釋所。見天帝釋,頂禮供養,皆悉圍遶恭敬而住。爾時,釋迦天王近住天眾,歌舞遊戲,種種蓮華以為莊嚴,歡喜戲笑,一切天眾於帝釋前歌舞遊戲,曼陀羅地諸天眾等,不歌不舞亦不遊戲,亦不歌頌讚嘆帝釋,不與餘天言談語論。

「爾時,帝釋告曼陀羅所住天眾:『諸天子!汝等何故不歌、不舞、不遊戲耶?』爾時,曼陀羅所住天眾白天王言:『我於住處見未曾有、本所未聞奇特之事。』

「爾時,天王告曼陀羅所住諸天:『汝見何等希有之事,自言昔來未見未聞?』時曼陀羅諸天白帝釋言:『天王!我等遊戲摩多山峯,昇彼山上,見大光明從上而下,一切山峯皆大焰起。我見此事,怪未曾有。未知當有何等因緣?』

「帝釋聞之,少思惟已,告諸天眾:『有如斯事!我已先聞如是之事。我於爾時聞此事已,即問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奇特希有之事?」爾時世尊而告我言:「憍尸迦!汝已閉於惡道之門,勿生怖畏。一切有為,生死所攝,所謂無常。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此是夜摩天上諸天命終。夜摩諸天色量形貌及以受樂勝三十三天過百千倍,以業盡故,命終還退,去此無量百千由旬,從上而墮。其光薄少,如燈欲滅,光明微少。如是夜摩天子於虛空中退時墮落,光明微少,猶尚如是,況夜摩天大光明相不可具說。夜摩天光,三十三天所不能視。何以故?非境界故。憍尸迦!三十三天不能視於夜摩天光。夜摩天眾三種業故,三十三天但說二業。」我從世尊聞如是說,汝今所見亦復如是,今為汝說。』時諸天眾聞是語已,於五欲中生厭離心。

「『此是夜摩諸天命終之時,退歿相也。其光去此無量百千由旬,從空而下,汝勿怖也。』爾時,釋迦天王為諸天眾而說頌曰:

「『隨如是大樂,  富樂亦如是,
  決定當墮落,  受如是大苦。
  業得相似果,  世尊如是說,
  以其業勝故,  其果亦如是。
  上上相續法,  如業之所得;
  上上相續縛,  其果亦如是。
  此威德上故,  知業決定勝;
  以業上勝故,  得勝命色力。
  一切諸天眾,  業盡故還退,
  譬如焦敗種,  種之不復生。
  觀心性相續,  念念如燈焰,
  心因念念滅,  諸業亦如是。
  無常業因故,  終必有破壞,
  謂樂有常者,  是則不可得,
  樂若非無常,  不生亦不滅。
  若有智慧者,  應離愛境界,
  厭離愛慾人,  則得離愛樂。
  一切有漏法,  無常苦不實;
  若得無漏法,  乃名不動樂。』

「如是天帝釋為曼陀羅諸天如實說已,復更安慰曼陀羅天,令歸自地,告諸天眾:『汝等諸天於一切時莫得放逸。』爾時,諸天禮天帝釋,還其所止,到本地已,受五欲樂,五樂音聲種種莊嚴園林之中,受天之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安樂處,或作大人,為一切人之所愛念,無有病惱,生大種姓、大長者家,常受安樂乃至老死。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三十處名曰上行。眾生何業生於此天?彼以聞慧見:有眾生順法修行,信業果報,行於正見,佈施修福,持一分戒。初持多分,後一切持。於道行僧佈施靴鞋及施澡瓶。不殺不盜。或有邊地夷人捉人欲殺,是持戒人救贖令脫。若是王者,或見曠野征伐得財,恐犯偷盜,不受其分。是名不盜。云何不殺生?是持戒人或是王者,見有惡人欲來害己,以持戒故不斷其命。如是之人畏業果報,命終生於三十三天,名上行地。生此天已,以善業故,三千天女以為給侍,諸天女眾種種瓔珞莊嚴其身,手執種種伎樂琴瑟及種種香,種種歌頌讚嘆天子,向天子所欲心親近。天子見之,亦向天女各各生於歡喜之心,皆共往詣常歡喜園。其林一切毘琉璃寶、金銀之樹以為莊嚴,種種流泉蓮花林池莊嚴其園。有無量河而為莊嚴,種種鈴網彌覆其上,無量眾鳥週遍莊嚴,出於無量種種美妙和雅之音。其林如是種種莊嚴,天子天女於園林中互相映發,轉增妙好。林中有山,名曰遊戲,七寶所成,有無量種眾色寶鹿端正莊嚴,赤蓮花寶以為其脇,真金為背,白銀為腹,真金為頂,珊瑚為足,頗梨為角。或有一色,所謂金色,或有二色——金色、銀色,一切眾色以為莊嚴。一切諸鹿於林樹間隨天眾行,出眾妙音如天女歌,如是眾鹿歌眾妙聲。此諸天眾既受如是無量樂已,復往詣於須彌山峯,於山峯中有一大河,名曰山谷。乘種種殿,種種伎樂五樂音聲,勝欲具足,第一歡喜,威德具足,往詣須彌山峯山谷河所。於此種種河岸之間,遊戲受樂。流水岸中、蓮花林中、園林之中歌音悅耳,受於欲樂,皆生歡喜互相愛敬。多有天子及天女眾,花香塗身,花鬘貫頂。以善業故,受天快樂,以業力故,隨順遊戲。如天所應,受天之樂,不可譬喻,今說少分,一切世人不能具說。何以故?不可譬喻,如是天樂無相似故。人中持戒,善業因故,受如是樂。於此天中,受五欲樂,乃至可愛善業破壞朽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生人中,第一安樂,近於山澤、多有河林國土之中,或為大王或為大臣,第一威德。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三十一地名威德顏。眾生何業生於彼天?彼以聞慧見:有眾生第一淨心,佈施修福,持七種戒,不近惡友,持戒不濁,護持福德,常勤精進,一心直心,如煉真金。護幾種戒?所謂不殺及不偷盜。云何不殺?若國土荒亂互相殺害,是持戒人畏破戒故,寧自捨命,不害他人,不教他殺,是名不殺生。云何不盜?若國土荒壞亂,一切眾人競取他物,是持戒人畏破戒故,飢渴垂死,寧自捨命,不取他物。云何佈施?施何福田?若供養佛、若說法處而施與之。第一修心,其意正見。是人命終生於天上威德顏地。生此天已,威德光輪週遍圍遶,第一勝色。受相似因果,以善業故。五樂音聲以悅其耳;常聞曼陀羅香、俱賒耶舍香、青蓮花香、七寶花香,以悅其鼻;舌得種種上妙須陀天上味飲;目見種種七寶山谷上妙之色;身得種種勝妙天衣,無有經緯;優缽羅華香以塗其身。如是天子以善業故,善果成就。千天女眾以為圍遶,園林莊嚴,其林勝妙如融金色。金銀枝中懸以寶鈴,微風吹動出妙音聲,以為娛樂,又聞種種歌頌讚嘆之音,受第一樂。天鬘天衣以為莊嚴,遊戲山谷,見於無量種種眾色毘琉璃寶、金銀青寶、大青寶王。於頗梨山峯自見其身,猶如明鏡。時初生天子,天女圍遶入寶山峯,見百千身,百倍歡喜。諸天女眾亦復歡喜,嗚呼嘆言:『我身如是端正莊嚴!我今常樂五樂音聲,受天五欲功德之樂。』諸天女眾心生歡喜,從一山峯至一山峯,從一山谷至一山谷,皆於其中遊戲受樂。

「愛毒所醉,如狂病人心行不正,如是天眾放逸所壞亦復如是。共諸天女游於山頂,種種飲食須陀之味,種種鳥音,於園林中受無量樂。互相愛樂,一心共遊,一心繫念。如是遊戲,以天衣鬘瓔珞莊嚴,皆共往詣如意園林,或往詣於酒水河池。於此河中,赤優缽羅花遍覆其上,鵝鴨鴛鴦以為莊嚴。時諸天眾於河岸上食於花汁,或飲上味天之美飲,與諸天鳥遊戲受樂。見之悅目。爾時,諸天愛毒所醉,復飲天酒,百倍增長。愛火燒五欲薪,愛慾所渴,不知厭足,一切皆為欲網所縛。譬如有人犯官禁法,為王所縛。一切天眾見於無量百千愛慾,見之往趣,遊戲其中。於飲河岸既遊戲已,河中蓮花、缽頭摩花、優缽羅花、拘物陀花,眾鳥在中歡喜受樂。

「池中有鳥,名曰赤水,七寶為身及以兩翅,其身光明。見諸天眾樂放逸行,即為天子而說頌曰:

「『天眾常放逸,  天鳥亦復然,
  天眾及飛鳥,  彼此無勝劣。
  樂行於非法,  不求解脫樂,
  天眾若如是,  與鳥無差別。
  若離於放逸,  順法而修行,
  則為世間勝,  以不放逸故。
  若天樂遊戲,  禽鳥亦如是,
  天眾則與鳥,  平等無差別。
  以其業勝故,  受生法亦勝,
  若入於惡法,  不得生善處。
  若不覺生死,  一切皆無常,
  天眾若如是,  愚癡如畜生。
  生苦及老苦、  死苦亦如是,
  恩愛及別離,  次第受眾苦。
  若人有智慧,  視於無垢法,
  彼於世間勝,  非汝放逸行。
  若人覺苦惱,  而生淨智慧,
  是人名為天,  非汝著欲者。
  親友及兄弟,  數數愛別離,
  若不厭生死,  與鳥等無異。
  飲酒過雖重,  酒醉尚可醒,
  放逸不可悟,  是故應遠離。
  放逸破壞人,  輪轉於五道,
  是故離放逸,  第一勝方便。
  酒醉但一日,  令人不醒悟;
  放逸惛醉人,  流轉百千劫。
  若離於放逸,  則得不滅處,
  若人樂放逸,  常受於生死。
  若人求利益,  當捨於放逸,
  放逸生煩惱,  大聖之所說。
  鳥行於放逸,  畜生輕心故;
  天何故放逸,  而不能捨離?』

「如是天鳥以善業故,教化利益一切諸天。如是天鳥,猶如父母,利益教示。此諸天眾放逸心故,不覺天鳥說利益法。

「爾時,諸天復往詣於摩多羅林。種種音聲,互相愛敬,至摩多羅林遊戲受樂。其林皆是七寶之樹,枝葉相接,無量眾蜂遊戲在於林樹之上天寶花中。天眾見之,皆生歡喜,共天女眾遊戲歌舞。天女歌音遍園林中,於園林中出於響音,皆如歌聲。鳥音、蜂音,其音齊等,遍須彌山。其須彌山本性可愛,既有此音,二倍轉勝。時諸天眾若見、若聞,皆受快樂,大欲成就。共諸天女遊戲受樂,種種莊嚴,妙色具足,遊戲歌舞,受天之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有餘善業,若生人中,受第一樂。心常歡喜,顏貌端正,為一切人之所愛敬,或為王者或為大臣。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有天處第三十二地,名威德焰輪。眾生何業而生彼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善心修福,不諂不幻,觀於正法,以正見心利益一切眾生,信佛法僧。其心柔軟,修行福業。若於僧寺或見佛塔有破壞者,為之修治。或時塔寺為火所燒,竭力救護,不惜身命。或見大火焚燒佛法眾僧珍寶財物,喪身救之。或見有人為火所燒,入火救之。以悲心故,能作如是難為福德。云何不殺及不偷盜?若見道邊遺落之物——若金若銀及餘財寶,取已唱令:『此是誰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當問其相,實者當還。若無人認,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無主認,以此寶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長。若王大臣、州郡令長見福德人不取此物,後當持與佛法眾僧。是名不偷盜。云何不殺?若行道路見諸蟲蟻蚓、蛾蝦蟇及餘小蟲,捨避諸蟲,行於遠道。以慈悲心護眾生故,信業果報,知生死過,觀生滅法。是名不殺生。是持戒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三十三天威德焰輪所住之地。

「生彼天已,第一善業,其威德輪周匝莊嚴,而受快樂,不可具說,今說少分。其身週遍威德熾光如日之照,而不曜目,以善業故。百千天女圍遶其人而受快樂,金毘琉璃、青因陀寶以為宮殿,遊戲歌舞。復有園林,花常開敷,多有眾鳥出妙音聲,見色聞聲皆可愛樂。復有一林,名曰開合,處處諸林開目、閉目常見光明。於此林中共諸天女遊戲受樂,生希有心。復往詣於祇多之林,與無量百千天女歌舞音聲遊戲山峯。以歌音故,出眾響聲猶如歌音。若有異天於諸林中遊戲受樂,聞此歌音,即出其林,自相謂言:『是何等聲?猶如第二釋迦天王。』出已即見初生天子,天眾見之,生歡喜心出迎天子,發希有心。既見天子,皆生歡喜,命天子言:『善來天子!汝來我所。汝於天眾最為殊勝。於此天中,猶如第二釋迦天王。』

「爾時,餘天皆悉速往至天子所,到已圍遶。時諸天子歌舞戲笑,心生歡喜圍遶天子,皆共往詣歡喜園林遊戲受樂。諸天女等圍遶天子歌舞遊戲,爾時天子須臾迴顧,見諸天眾皆隨其後,心生歡喜問天眾言:『欲至何所?』時諸天眾語初生天子:『今當往詣歡喜園林可愛之處,五欲功德受於勝樂。』爾時,天子未曾見此奇特園林,徐行往詣歡喜園林。其林晃曜光明普照猶如日輪,初生天子見此園林,復生歡喜入此林中。見此林樹有無量種,甚可愛樂。一林之中具四威德,無量百千眾鳥音聲,或有出於微妙音聲,或有命言:『善來天子!』或有圍遶歡喜踴躍,如是天鳥莊嚴園林。復有異處,於山谷中,河水之聲出眾妙音,真金為岸。於其水中多有種種鵝鴨眾鳥出妙音聲。既見此河,與無量天女在於河岸遊戲受樂,五樂音聲歡娛受樂。既受樂已,復往詣於如意樹林,見如是樹光明如月,或見如日。新生天子於此樹下受五欲樂,不可具說。既受如是無量樂已,向蓮花池。至蓮花池,天眾圍遶如奉帝釋,皆生歡喜。於蓮花池既受樂已,復往詣於高聚山頂歌舞遊戲,天子天女互相娛樂,受五欲樂。至高聚頂,見山頂上有蓮花池,無量眾鳥共諸天眾受第一樂。以善業故,第一威德。共諸天眾於園林中、如意林中、上味林中。多有眾鳥莊嚴其林,於此林中遊戲受樂。是時天子於高聚峯,與諸天眾久受樂已,復觀自地新生天子,生希有心,百千天眾皆共圍遶。復與天眾詣善法堂,見天帝釋。

「爾時,新生天子至善法堂。見善法堂種種眾寶以為莊嚴,眾寶欄楯,如前所說。爾時,釋迦提婆見此天子,心生歡喜而說頌曰:

「『以善業果報,  今生於此地,
  於此天世間,  命終當墮落。
  業盡還墮落,  隨業之所生,
  今若修善業,  後不生悔心。
  放逸著欲樂,  消盡於善業,
  以時自在故,  業盡墮惡道。
  見餘天退沒,  云何不生厭?
  我亦當墮落,  決定無有疑。
  若有畏未來,  隨順於法行,
  其人命終時,  則無惡道畏。
  放逸無怖畏,  其心行不善,
  後得大憂惱,  臨終生悔熱。
  一切諸天眾,  必當有退沒,
  既知欲無常,  莫行於放逸。
  五欲誑眾生,  為欲之所迷,
  欲網所纏縛,  常墮於地獄。
  知此衰惱已,  當作自利益,
  以心調伏故,  命終心不悔。
  為欲蛇所螫,  欲如海潮波,
  癡人趣死路,  為慾火所燒。
  親愛及兄弟、  親友皆別離,
  死時眾苦集,  不可得具說。
  死時既至已,  猶如墜山岩,
  大力不可避,  將人入惡道。
  大力執持人,  能壞於世間,
  天眾既知已,  當捨於放逸。
  諸根生貪著,  而不知厭足,
  愛心常增長,  如酥油投火。
  如是種種門,  因愛有世間,
  輪轉於地獄、  餓鬼及畜生。
  生死所擾動,  苦惱自迷心,
  既知能離愛,  則到第一道。
  勇健者斷愛,  離憂無苦惱,
  則得安隱眠,  以能離愛故。
  若人心常樂,  修行於智慧,
  不為於生死,  愛網之所縛。
  若人心無相,  厭離於愛慾,
  離垢及曠野,  到安樂彼岸。
  若人不厭苦,  得樂亦不欣,
  是人脫苦樂,  能到涅槃城。
  若有人修行,  常起慈悲心,
  是人知因果,  則能脫苦網。
  若心不分別,  離意分別過,
  是人離眾過,  能得無上道。
  和合則有離,  盛色必有衰,
  有命皆歸死,  一切法如是。
  諸天將退沒,  念念欲現前,
  當知如是法,  莫行於放逸。
  愚人無方便,  常求於欲樂,
  如沙中求油,  則是不可得。
  若人樂放逸,  則不得安樂,
  放逸受大苦,  如樹根堅牢。
  我為汝實說,  法非法之義,
  汝當善思惟,  勿於後生悔。
  若有愚癡人,  不受善師教,
  臨終衰惱至,  心必生悔熱。
  億千那由他,  無數億兆載,
  阿僧祇諸天,  皆為放逸誑。
  無常大劫火,  尚燒此山王,
  何況諸天身,  如水沫芭蕉。
  諸行皆遷動,  生法悉無常,
  如是諸法中,  求樂不可得。』

「如是天帝釋為新生天子方便說利益法,時新生天子以放逸故,不受一言。爾時,帝釋知其不受,默然而住。時初生天子合掌頂上,禮帝釋已,與諸天眾歌舞遊戲,百眾千眾還歸自地,園林花池處處遊戲。遍觀住處,流泉華池莊嚴之處,種種眾鳥其聲可愛,種種山谷寶光焰輪,與諸天眾受無量樂。放逸覆心,愛著慾心,慾火所燒,從於五根生五種焰,心窟住處,不覺自燒。與諸天女放逸遊戲,覆藏怨賊,謂為親友。如是受樂乃至愛善業盡,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善業生於人中,常受安樂,第一端正,無量功德,生大種姓,為一切人之所愛念,或為人王或為大臣,生處長壽,乃至命終受樂不壞。以餘業故。

「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三十三天第三十三地名曰清淨。眾生何業生於彼天?彼以聞慧見:此眾生以善心故,信於因果,持七種戒,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不近惡友,不與惡人言語談論,常信三寶。其心寂靜,心無障礙,意無散亂,不行惡法,不與下賤惡人交友,於一切眾生常說愛語、利益時語。供養法師,常聽正法,隨力佈施。若於行路乃至不以盜心取他草葉,是名不盜。云何不殺生?若蝦蟇、若屯頭迦(兩頭蛇也),乃至目見不起殺心。何以故?一切眾生皆自愛命,以此因緣,一心繫念,諦視而行,不傷眾生。云何不殺生?若有疾病恐喪其命,買肉療病。若於熱時或經多時,肉中生蟲,若去此蟲則斷蟲命,寧自喪命,不去此蟲,護蟲命故。如是善人乃至微細小罪,見之生怖。云何不盜?如是善人安樂利益一切眾生。若田澤園林有乾牛糞,知他所攝,終不故取,恐犯偷盜。如是之人捨於盜心,持戒離垢,不雜不濁,離於穅秸。是持戒人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名清淨地。

「如是天子生此天已,受第一樂。其身光明勝於日光,威德熾盛,受於無量天之快樂。以善業故,受如是樂。諸天女眾百千圍遶,天鬘天衣莊嚴其身,七寶林中與諸天女遊戲,受於第一之樂。復往詣於樂鹿頂林,見此園林可愛奇特,生大歡喜,問諸天曰:『以何因故,如此園林勝諸園林?花果莊嚴山窟嵠谷崖岸,河泉花池流水,無量眾鳥出妙音聲。於其山中處處多有眾寶之鹿,種種莊嚴第一殊勝。』

「爾時,先生諸舊天等,告初生天子曰:『天子當知!如我往昔次第曾聞先世天子作如是說:「有轉輪聖王,名曰頂生,主四天下,受於無量百千之樂,欲無厭足。以自在力,來至此天。從四天王天次至此天。於人中數無量百千歲,在此天中受於欲樂而無厭足。既至此天,與天帝釋分座而坐,與帝釋天共出遊戲。知此林中無量功德,至此林中遊戲受樂。以此因緣,此林殊勝乃至於今,勝於餘林。時頂生王於此天中,與天帝釋同處而坐,自業盡故,從天還退。」我昔曾從先舊諸天傳聞斯事,非我自見,此林具足乃至於今時。』新生天子聞已歡喜,遠離疑惑,以五樂音聲受於無量五欲之樂。「林中有鳥,名曰悕樂,以善業故,為諸天子而說頌曰:

「『以愛因緣故,  欲心無厭足,
  多欲從愛生,  心意不可滿。
  一切眾生類,  死法常現前,
  設以諸方便,  不能遮此法。
  久受無量樂,  必定當退沒,
  是故諸天子,  應隨順法行。
  唯有法能救,  能令得善道,
  以法得壽命,  無法則無壽。
  若能愛樂法,  隨順於法行,
  從樂得樂處,  則不見眾苦。
  若不愛樂法,  樂行於非法,
  則墮於地獄,  常受諸苦惱。
  如是天王界,  所說諸地處,
  除斯更無有,  其餘諸地住。
  此三十三天,  更無微少處,
  而能脫死地,  以無常業故。
  應知此因緣,  種種無常法,
  帝釋所說法,  而天不能受。
  善智憍尸迦,  其身如妙藏,
  愛於俱賒花,  捨離於惡眾;
  為諸天父母,  善說於正法,
  愚天不受教,  放逸亂心故。』

「如是天鳥為諸天子說是偈已,時諸天子性放逸故,不生厭心,放逸覆心,不受其教,還著欲樂。但觀現在,不觀未來。於此天中受五欲樂,乃至愛善業盡,命終還退,隨業流轉,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生於人中,常受快樂,好行善法,端正第一,為一切人之所愛樂。以餘業故。

「復次,彼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地處,除此三十三地,更無餘地。彼作是念:『但有如是三十三天,更無餘地。此是釋迦天王之地,天王福力、天王自在,更無有餘。』如是觀於第二天眾因果相似,相續而生,業果之鏡皆悉相應,一一諸地各各差別。具觀察已,於無量生死怖畏,生厭離心。生死險處,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老病死苦逼迫之處,見無量苦,暴河所漂,心生厭離。嗚呼!世間甚為大苦,於生老病死大險難處,沒在其中而不覺知,不知求出。如是生死無有少樂、無常敗壞、變易之法。眾生愚癡,不知不覺,以身因緣,多作眾惡,身雖破壞,業縛不亡。爾時,比丘觀是事已,而說頌曰:

「『種種內供養,  床褥及臥具,
  此身要當壞,  無人能自護。
  不念於恩惠,  得便則傷害,
  智者為身怨,  則不造惡業。
  衰病所住處,  種種眾苦集,
  不淨穢惡聚,  是故名為身。
  智者所觀察,  死相常現前,
  命念念不住,  須臾歸磨滅。
  此身念念老,  終無有增長,
  為愚癡所迷,  恃少生憍慢。
  恃財生憍慢,  不益於自身,
  財物皆亡失,  惡業還自燒。
  若不行佈施,  則無受樂報,
  財物會歸盡,  貪狂故守護。
  若所愛財物,  佈施於師長,
  此財則堅牢,  慳者財如草。
  淨心佈施者,  猶如盲者導,
  此世未來世,  能護怯弱者。
  持戒七種福,  不可破壞句,
  戒能護丈夫,  上生於天中。
  第一勝智者,  常欲殺煩惱,
  是人脫眾縛,  則到不退處。
  有海大險難,  此三堅牢筏,
  若得無垢心,  則能到彼岸。』

「如是比丘觀佈施、持戒、智慧果報,如實見之,欲至實諦,三種觀已,得十八地。於一切生死中,心得厭離,修行精進以求涅槃,不住魔境。地行夜叉知此事已,告虛空夜叉。虛空夜叉告四護世,護世天王告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告夜摩天,如是展轉至光音天,如上所說。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五

 

上篇:正法念處經

下篇:妙法聖念處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

佛說菩薩逝經

佛說菩薩逝經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佛在鷂山中,與諸比丘...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

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

華嚴經關脈義記

華嚴經關脈義記 夫以三乘漸次究之者可測其津涯。一乘...

虛空孕菩薩經

虛空孕菩薩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淨業知津

淨業知津 靈岩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世間稱為苦海者。...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興起行經

佛說興起行經序 所謂崑崙山者,則閻浮利地之中心也。...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

佛說難提釋經

佛說難提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佛行在...

【佛教詞典】觀龍寺

位於韓國慶尚南道昌寧郡昌樂面玉泉裡火旺山中。創立年...

【佛教詞典】界內教

(術語)謂對沉淪三界中之眾生教斷見思二惑出離三界之...

死物上作活計

龍舒居士談到當時有位長老,叫了明長老。他在為大眾作...

淨宗五祖-少康大師

1.生平 少康大師(?---805年),俗姓周,浙江省縉雲縣...

具縛凡夫,欲度眾生,無有是處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有一個結論,就是具縛凡夫...

你聽到佛號會生起什麼想法

我經常問很多的念佛人──你聽到佛號的時候,你生起什...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神會六問六祖慧能

神會在廣東韶州曹溪六祖慧能處住了幾年,頗受慧能的器...

宏海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一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大家請合掌...

善用你心靈廣大的力量

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曾經出...

正報身心世界的虛妄相是怎麼來的

我們再看第二段的明眾生相續。 這個眾生指的是我們五陰...

看虛雲老和尚如何演繹輕安

有些真正的修行人,走路腳步很輕,說話聲音很柔軟、很...

解脫者的風骨

一個真實修行的人,畢竟跟不修行的人有所不同,起碼他...

大安法師: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在我們青少年的時候,...

【視頻】《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

《心經》張學友\鄺美雲\草蜢粵語演唱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