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七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觀天品之十六(夜摩天之二)

「『「爾時,世尊知彼調伏心淳熟已,即令聲聞以天眼力而調伏之。爾時聲聞告樂見言:『樂見當知!此佛世尊,並諸天、人、魔及沙門、若婆羅門,一切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師。此佛世尊一切悉知、一切悉見,常為一切世間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清淨,說出世法寂靜,乃至到於涅槃。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色滅道。」今者為汝夜摩天眾說法故來,利益安樂饒益故來。』

「『「時,彼樂見夜摩天王於聲聞所,如是聞已,喚言:『大仙!我今往至佛世尊所,不知云何供養世尊?我於今者,不解儀式,云何供養?』時彼聲聞聞已答言:『樂見天王來近世尊。』樂見聞已,捨冠莊嚴,心善調伏,寂靜諸根,一心正念,整服左肩,右膝著地,頭面敬禮,合掌向佛。一切天眾皆從聲聞如是聞已,捨莊嚴具,一心正念,寂靜諸根,一切皆詣坐蓮花台。如來世尊諸聲聞眾之所圍遶,如月悉為眾星所遶,又亦如彼須彌山王眾山圍遶,又亦如海為諸大河之所圍遶。如轉輪王八萬四千小王圍遶,又亦如日光明圍遶,諸聲聞眾如是圍遶。如來世尊,第一勝妙不可稱量威德光明,於大蓮花台上而坐。

「『「爾時,樂見夜摩天王身著法衣,整服一廂,合掌向佛,正住一面。世尊告言:『令汝今者捨離放逸。』爾時,樂見一處坐已,彼迦那迦牟尼世尊即出勇勝不畏音聲——一切夜摩皆悉遍滿——告言:『樂見!我今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梵行,如是而說。汝今諦聽,正念善思,我於今者,善為汝說。』時,樂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為樂見等天眾說言:『有九種因能生放逸,於彼放逸樂行多作,能壞世間愚癡凡夫,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以生因緣,受大苦惱,生死繫縛,不得涅槃安隱之樂,不得利益。何等九因?一者所謂樂於放逸,行於放逸,常行放逸,不近聖人,不能調攝身口意業,不攝根行,不能自正身口意等,而令行於不善境界,常喜樂聞不善之法,而不樂於佛之正法。此是放逸行之初因,能生放逸。若放逸行,愚癡眾生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以身口意不善行故,身口意等不善之業和集。癡人放逸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若捨放逸,是善丈夫,常捨放逸。若求善者,應捨放逸。此是初因能生放逸。

「『「『復次,樂見!復有第二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起放逸已,能壞善根,所謂舉動心不審諦。彼眼見已,則生分別,數數如是憶念思惟,樂於彼色,更不異緣。常如是作不善之行,非是善念,心意錯亂。彼放逸者以放逸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二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復有第三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不實未見未聞,本未曾有,唯有心念,心生分別,或依止欲或依止癡。彼如是念、如是思惟,心常緣彼、心常念彼,第一之法不善思惟,以自亂心。此是第三放逸行因,能生放逸,縛諸眾生,能誑眾生,令身口意行不善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復有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能令一切放逸眾生,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如是,樂見!何者第四放逸之因?所謂恆常樂見婦女,樂見莊嚴不實之色,於不實色,心生愛樂;見其歌舞,心生分別,彼則心歡。如是分別身口意等,非作善業。彼放逸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復有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憙樂種種園林,樂蓮花池或樂種種諸花樹林,見已心樂,在中戲樂、在中遊行,不念善事、不正心意。彼行放逸,放逸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四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復有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如是,樂見!近惡知識,與共和合,毀破淨戒,行於惡行,不善思惟,造作惡行。如是眾生近惡知識,行放逸行,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復次,樂見!復有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眾生無量種行、無量種意,無決定意造作善業。如是眾生無一定業,如是眾生不定作業,一切作業悉皆散失。於世間業、出世間業,彼一切業不究竟作,不能佈施、不作福業,非善思惟,以放逸過,是故犯戒。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五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復有第六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眾生捨離正法、捨離聖諦,乃至捨離八聖道分,有所行作,不善觀察。如是,樂見!如是眾生以放逸行亂其心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六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復有第七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貪味。何處何處著彼諸味,彼處彼處心樂常念,隨彼心作。如是眾生更無異念,不作善業、不持正戒,心常樂他請喚與食,常貪味故,為味所誑。不作善業,於苦、無常、空、無我等,此四種中一亦不念,唯念不善顛倒之法,一切所作非自利益。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七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如是,樂見!復有第八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眾生若得種種無量樂已,於彼樂事喜樂貪著,謂常不動、謂常安隱、謂不破壞。彼常憶念如是之樂,身口意業常行不善,不知應作及不應作,不知是法、不知非法,不覺不知破壞苦惱,不念地獄、餓鬼、畜生無量百千分別苦惱。一切不念,不應念者而便念之。如是不念死滅之法,一切世間生死之中,死能作亂而不知念。如是眾生為樂所誑,如是惡貪著樂眾生,後時死至,爾乃生悔,悔火自燒,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八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如是,樂見!復有第九放逸行因,能生放逸。所謂種種樂樂之心。天人之中為愛所誑,不知歸依佛法眾僧,不持禁戒、不聽佛法、不住聖律;所應作法而不知作,而常憙聞不應作法;不入正法,而心不畏未來世罪,不見後世死後之苦,失自利益,怨心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此是第九放逸行因,能生放逸。

「『「『樂見當知!此之富樂,非常、非恆、非不破壞。如是,樂見!夜摩天王過去無量於此已退,彼何處去?彼自業果成就故爾,彼以善業、不善業羂所繫縛故,輪轉生死。以善業故,生天人中;不善業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是故,樂見!若有欲得人身之者,莫行放逸。何以故?身命無常,富樂亦爾,當如是念,勿放逸行。何以故?多有無量百千天眾以放逸行,是故退墮。如是勿行放逸之道。愚癡之者行於此道,非善男子。一切生者,必定歸死,死在現前,老亦如是,病亦如是,愛離亦爾,善不善業、富樂亦爾。如是一切不饒益過,常隨不離一切眾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放逸之毒樹,  三枝住在上,
    謂老病死物,  常在其上住。
    老等不能惱,  丈夫善行者,
    若不放逸行,  彼行涅槃道。
    不放逸大斧,  常能斫諸過,
    彼解脫過故,  得無上之樂。
    若放逸受樂,  彼樂常怖畏,
    若離彼放逸,  彼樂常不退。
    如是百百倒,  放逸之所誑,
    以未覺知故,  今猶有不離。
    四種顛倒見,  住在放逸上,
    捨離放逸故,  則失世間怨。
    此無量分別,  無量怖畏逼,
    生死轉行苦,  皆由彼放逸。
    若離一放逸,  則得樂不退,
    一切無漏法,  放逸故能失。
    天中不放逸,  上上而轉行。
    何放逸癡天,  不能得解脫?
    彼此善思惟,  種種分別已,
    如自利益作,  後時則不悔。
    若天若受樂,  若其餘少法,
    此有為相法,  應知皆無常。
    若法有為數,  彼畢竟失滅,
    後時必破壞,  常受諸苦惱。
    若有憶念樂,  放逸所壞者,
    彼於離散時,  則多受苦惱。』

「『「彼佛世尊如是如是無量分別種種調御樂見天王。如是因緣,於一切法皆不障礙。一切知見天眾圍遶,種種調御,令彼諸天捨離放逸。若有諸天被放逸縛,不得自在乃至退時。夜摩天王二萬天眾,從佛世尊聞正法已,一切皆得須陀洹果。

「『「爾時,世尊如是思念:『我所應作,如是作已,更何所作而利益他?』爾時,世尊見未來世,如是思量更何所作,如未來世利益安樂苦惱眾生。世尊如是又復於彼大蓮花內——神通所化,更作如是天妙神通與天一種住而不滅,令有飛鳥,復為說偈。以彼如是天神通力調伏天已,作如是言:『如未來世,樂見天王於彼退已,復有天王,其王名曰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未來當生,行放逸行。當於彼時有善眾生,彼於一時出遊戲處滑高山中。徐上彼山,上彼山已,次復上彼大蓮花已,亦坐如是蓮花台上。彼大蓮花是我所化。彼天見已,生希有心而入其中,入彼種種甚可愛樂大蓮花中。復從彼出,向他天說。彼時舊天於前次第先曾聞來,亦復向彼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而說。當於爾時,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既得聞已,信佛世尊,信彼佛法——善根種子,於是乃至得到涅槃。彼天如是信心生已,不久時聞釋迦牟尼如來出世。如是彼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及於釋迦牟尼佛所,得聞正法。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次第傳聞,於舊天邊如是傳聞,如是一切如所聞事,如是一切皆悉具有。』如汝今見大蓮花中希有之事,我於今者如是為說。又復釋迦牟尼世尊於今出在閻浮提中,為眾說法,汝今應當到彼聽法。如彼過去名迦那迦牟尼如來世尊所說,汝如是得,必定無疑,必得解脫。」』

「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從宿舊天如是聞已,心生歡喜,生敬重心。『過去久遠名迦那迦牟尼佛說,次第傳來,我今得聞。以如是故,我心歡喜,心得清淨。以於舊天得傳聞已,故生歡喜心得清淨,何況現見釋迦牟尼如來世尊,從佛聞法。』爾時,彼天如是念已,八萬天子相與共向波羅柰國,見佛世尊無比之色,以三十七菩提分法莊嚴其身,猶如金山,威德焰然。一切眾生皆蒙利益,一切皆見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四諦相應。

「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八萬天眾共至佛所。到佛所已,頭頂禮足,爾時佛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喚言:『善來!牟修樓陀!汝已曾聞名迦那迦牟尼佛法修多羅說,如是聞已,來到此處。』

「爾時,彼名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念曰:『佛一切智、極微細智、無障礙智,如我過去天中之事盡皆解知。』牟修樓陀念已心喜,八萬天眾一切皆共更禮世尊。禮世尊已,住在一面。

「爾時世尊如是告言:『牟修樓陀!我於今者,為汝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獨法具足鮮白清淨。此法門者,名天乘樂,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受教而言:『如是,世尊!我今樂聞。』

「爾時,世尊如是說言:『何者法門名天乘樂?此有十二。牟修樓陀!何等名為十二天道?若善男子住彼道者,彼正丈夫能上天道,猶如世間著官道者,則得入城,離於怖畏、離於疑慮。如是不壞身口意等,行十二道,則得至天,如是丈夫入於天中。何等十二?一名實道。若著彼道,得到天上。牟修樓陀!彼實道者有五功德。何等為五?一者實語,實說丈夫一切人信。二者不壞,常一切時無人能壞。三者清淨,常一切時名色清淨。四者可重,常一切時天所貴重。五者上生,身壞命終生於天上。此有偈言:

「『「實語常調御,  恆為天供養,
   一切世間愛,  後時得生天。」

「『牟修樓陀!此初天道。牟修樓陀!何者復為第二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佈施清淨無垢,不破、不壞、不悕果報。如是熏思,此則名為第二天道,此善業人得至天中。此第二道有三功德。所謂三者:一切人愛;常自熏思,心生歡喜;身壞命終生於天上。此第二道至天世間。此有偈言:

「『「佈施人所愛,  亦復增長恩,
   後時生天富,  佈施果如是。」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三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忍辱。能忍之人有五功德,所謂五者:不諍、不懟,此初功德;一切無能偷盜其物,此二功德;一切人愛,此三功德;多有悲心,此四功德;身壞命終得生善道天世界中,此五功德。此有偈言:

「『「忍辱相應行,  悲心亦不怖,
   一切人所愛,  身壞得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四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美語。牟修樓陀!如是美語有六功德:一者一切人愛;二者無怖畏處;三者面常清淨;四者得善名稱;五者行則不慮;六者身壞命終生於天上。牟修樓陀!此是美語六種功德。此有偈言:

「『「一切人所愛,  增長善名稱,
   普面甚端嚴,  身壞則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五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憐愍一切眾生。此善男子乃至終得到於涅槃,我說彼人無等功德。此有偈言:

「『「於一切眾生,  悲心如父母,
   彼人憐愍寶,  常在心中住。」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六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正心。正心之者,能作善業;善思惟者,善語言說。總略說此正心功德。此有偈言:

「『「若善正心者,  常順法觀察,
   不為過所使,  如日光除闇。」

「『牟修樓陀!凡為一切法之根本,謂善正心。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七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正見。正見丈夫能到涅槃,何況於天。彼若少有身口意業,一切如是利益眾生,得生天中乃至涅槃。此有偈言:

「『「唯正見為勝,  隨何人有心,
   俗人亦如是,  得脫生死縛。」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八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所謂遠離不善知識,無三種過,善人不捨,為同戒故。諸惡因緣一切不生,餘勝大過亦更不得。此有偈言:

「『「近惡知識者,  彼則不得樂;
   近惡知識已,  廣得不饒益。」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九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聞正法。略說聞法攝七功德:一者得聞未聞異法;二者所聞堅固不失;三者捨離一切惡業;四者諸聖之所樂見;五者深心信敬如來;六者則得增長壽命;七者身壞命終生天。此有偈言:

「『「未聞者得聞,  已聞者堅固,
   捨離諸惡業,  身壞得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第十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柔軟心。牟修樓陀!彼柔軟心有四功德:一者於他不生怨嫌;二者雖作而不堅固;三者不為瞋恚所惱;四者身壞命終生天。此有偈言:

「『「若善淨無垢,  諸過不著心,
   瞋垢不能污,  死後得生天。」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十一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信業果。信業果者,一切惡業皆悉捨離,乃至不起微塵等惡,唯於惡業見則怖畏。彼人善業、不善業果,一切皆知。彼人知已,造作善業,捨不善業。彼人恆常習作善業,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此有偈言:

「『「若知業果者,  常見微細義,
   彼惡所不染,  如空泥不污。」

「『牟修樓陀!何者復是十二天道,而著彼道得到天上?謂於三寶深心信敬,不顛倒信。彼於三寶深心信敬,不顛倒故,無量功德。多有無量百百功德,此一功德,則勝一切諸餘功德。謂此丈夫先受人樂,終到涅槃;謂天、天女不放逸行,若放逸天,非世間樂、非出世樂。以是義故,牟修樓陀!如彼大仙名迦那迦牟尼世尊,如是為彼夜摩天王樂見說法。彼如是法,一切如來法皆如是,更不異法,如汝於前舊天所聞。此有偈言:

「『「深心信三寶,  無量數勤修,
   於先得生天,  終得涅槃果。」

「『此等則是十二天道,恆常修行,如是必定得果不疑。』爾時,天王牟修樓陀並八萬天,從佛世尊聞此法門,聞已皆得須陀洹果。

「爾時,天王牟修樓陀禮世尊足,而說偈言:

「『我得脫惡道,  依於佛世尊,
  一切天孤獨,  如來法救度。
  我朝日得果,  入於佛法中,
  共天如是入,  過生死畏處。』

「牟修樓陀如是說已,飛昇虛空,並諸天眾向夜摩天所居地處。彼天一切如是皆到,既到天中,猶故受樂,遊行嬉戲。一生命業盡已則退,惡道閉塞。生於人中,第一富樂、第一端正,有勝大心,一切國土於中皆勝。若有非是須陀洹者,彼天退已,如其業行,或生地獄、餓鬼、畜生。若餘業故,得生人中,彼亦如是得大富樂,種種莊嚴。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次復觀察夜摩天中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夜摩天中復有地處,彼處名為乘處遊行。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人善心,善深直心,不殺盜淫。彼人善業,身壞命終生彼地處。始生彼時,即見天中種種樹林、清流水河、蓮花池等,勝妙殊異甚可愛樂。眾鳥音聲,聞香知味觸等皆勝,可愛可樂。

「見彼妙色、聞妙聲等,作如是言:『今此所見種種樹林,種種可愛清流水河、蓮花池等,種種妙色昔所未有,甚為可愛、甚為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今此所聞種種歌聲、眾鳥音等,悉皆勝妙昔所未有,甚為可愛、甚為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今所聞香昔所未有亦甚可愛,亦甚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此味亦爾,昔所未有,亦甚可愛,亦甚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此觸亦爾,昔未曾有,亦甚可愛,亦甚可樂,有無量種,更無相似,心叵厭足。』彼天如是內心思惟五欲境界,念欲常得。如是勝妙五境界樂,嬉戲遊行,心不厭足。

「彼處所有一切天女聞已語言:『此天世間,法常如是,一切境界一切常爾,無不樂處、無不樂時。如此勝相,處處普遍,具足皆有五欲功德,有無量種隨念皆得,常受天樂,更無與等。天見此林已,生如是希有之心,何況入中。牟修樓陀天王之前,復過於是。彼處九億那由他千種種莊嚴少色天女,歌舞具足,歡喜心面,五欲功德而為供養。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受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天子必見。何以故?此處境界,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則是其主,此一切天皆屬彼王,我等依之猶如父母,在此一切夜摩天中所有地處。』

「彼始生天,既聞此已,諸天女等而為圍遶,入彼林中。既入林已,見下中色種種形服莊嚴諸天,一切皆受五欲功德。行食俱樂,一切皆有五功德食。見彼遊戲,多有無量諸天女眾共餘諸天美聲語說,無量百千種種功德而為莊嚴。復有七寶妙樹莊嚴,復有種種行樹莊嚴。彼處多有隨憶念樹,天有所念,從彼樹得,如是具足功德寶樹。彼始生天,有無量種勝妙功德皆悉具足,五境界樂亦皆具足。彼天見已,眼著甚樂,生勝愛樂,處處遍見。如是見已,共諸天女入彼大林,入大林已,豐飲食河百千莊嚴,種種色鳥、種種音聲。彼諸天女歌聲普遍,耳聞其樂,與鳥合聲。

「彼始生天,復於異處見蓮華林,希有殊妙,長三由旬,廣二由旬。見彼大林有金蓮花,無量形相,有無量色以為莊嚴。譬如秋時,虛空之中諸曜莊嚴,如是如是。百千天女多饒具足,歌舞遊戲,五樂音聲,受諸快樂,迭相心念,迭相附近,一念不離,恆常一心,迭相愛樂。見園林中處處多有歡喜天眾,亦見多有種種鳥群,迭共戲樂,迭相愛念,迭相附近,一念不離,恆常一心,迭相愛樂。如是天等遊戲受樂,鳥亦如是。鵝鴨鴛鴦如是等鳥有無量種,無量群眾在蓮華林清淨水中,處處遊戲於彼河岸。其處有天摘取金葉用飲天酒,共天女眾歌舞遊戲,受種種樂。復摘銀葉用飲赤酒,酒色猶如蓮花寶色,香味清冷一切具足,共諸天女歌戲受樂。自善業力之所感致。復有異天亦在彼處蓮花林中極可愛處,如是諸天五欲境界受諸快樂,摘青寶色蓮花之葉,共諸天女用飲天酒。復有異天入彼樹下,天華所覆,既飲天酒,怡然快樂,於園林中共諸天女遊行放逸,飲色香味天果美汁,歡喜歌笑。復有異天金銀玻瓈、青寶樹枝覆蔭為捨,共諸天女歌笑嬉戲,受天快樂。復有異天依止河岸鳥音聲處,在柔軟地、妙觸之地其處生華,摘取彼華。其華五色,有別、有合。共諸天女取已嗅之,彼諸天女近於天子歌舞戲笑。復有異天在種種寶石地之上,所謂青寶、玻瓈金銀,如是地處嬉戲遊行受諸快樂。乃至集作愛善業盡,善業盡已,於彼處退。彼處退已,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若有餘業,得生人中,常生樂處,則有第一端正之色,大心大富,得為國主。以餘業故。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次復觀察夜摩天中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復有地處,彼處名為雲處遊行。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若人直心,本性正直,信於三寶,不殺不盜,不行一切不善邪行——不樂、不行亦不多作。見諸婦女,乃至不生欲意之心,不念淫欲,捨淫欲心,亦不分別,猶如捨毒。此善男子身壞命終生夜摩天,在彼雲處遊行之處。生彼處已,身之光明與日不異,受善業樂、受無比樂,無量境界受諸快樂。即初生時,甚大歡喜,心生思惟:『我今云何獨在此處?』即生念時,見諸天女在樹林中。樹種種枝,具足寶鈴,鈴有妙聲。地色猶如火洋真金,地處有如銀玻瓈色,多有百千妙蓮花池以為莊嚴。彼地分處林樹柔軟,有百千鳥出美妙聲。彼諸天女如是林中遊戲受樂,即彼天子心生念時,林間速出妙莊嚴具而自莊嚴。以蓮花鬘莊嚴其頭,其身皆著種種色衣,到天子所。既到近已,種種莊嚴而圍遶之,詠種種歌,微妙音聲心極愛染,娛樂天子。無量樂具,具足而有,彼諸天女如是種種娛樂天子。如是天子於彼天女本未曾見,既得見已,如是思惟:『此是何人?從何處來?系屬於誰?為誰而來?』

「既來見已,見其具有種種色衣,有種種寶莊嚴其身,其手執持無量樂器,且少分喻。何處何處三十三天所有天女歌樂之聲,不得為比,何況三種功德具足,無量善業所得之果。夜摩天女於彼三十三天天女歌詠音聲甚為殊勝,色少勢力、身之形量、歌聲樂受、園林諸樹、流水河池、須陀之食、勝妙堂捨、戲樂之處一切皆勝。上上次第乃至他化自在天中,色少勢力、身之形量、歌聲受樂如是等事,一切皆勝。何以故?業果重故。心戒清淨,無垢染故。此夜摩天如是天女不可比類,一切具足。

「彼如是處有二種過,謂無常、欲,唯有少分微樂可說。若愚癡人受持禁戒,悕望於有,作如是心:『願我持戒得生天中。』為迴彼心,我說:無常、退及愛離,如是等過。何以故?若起少心悕望於有,一切善法皆悉散失。一切有中,無處常者。下上傍廂,若常不動、不破壞者,無有是處。一切分別無不分別,以此因緣,說彼天報非可愛處。

「爾時,彼處諸天女等圍遶如是始生天子,歌舞遊戲種種娛樂。爾時,天子本未曾見,心自思惟:『此屬於誰,而來近我?』隨彼天子心之所念,即心念時,以善業故,彼天女言:『天為我主,何以不共我等語說?天是我夫,隨天所須,我為給使,令天受樂。』時,彼天子既得聞已,作如是言:『汝若屬我,今可來近在此林中,何以故?此之天處是受樂地。生此天者,此處受樂。』時,彼天女即抱天子,無量種種受快樂已。天女復起作如是言:『我共天子在園林中處處遊行。此園林中多饒無量種種天眾,隨眼所見種種可愛種種諸鳥音聲可樂,多有種種流水河池、蓮花莊嚴,多有百千種種山峯。其峯高峻,種種七寶,多有光明莊嚴山峯。種種山谷處處嚴好,多有種種諸鳥音聲。在地處處有池莊嚴,如是功德悉皆具足。我共天子俱行遊戲,受諸欲樂。』爾時,如是始生天子從彼天女聞是語已,語天女言:『我隨汝意,皆如是作。』如是說已,起彼坐處,為受樂故。一切天女共彼天子園林中行,種種音聲天寶樂器在手執持,共彼天子遊行放逸。

「爾時,天子共彼天女遊行放逸,復有其餘天子、天女共行遊戲合會相逢。時二天子見則相愛迭共語說,彼此天女亦復如是,心迭相愛,一切和合,復向異林。如是林者,名戲樂林,彼林之量三千由旬,彼林無量有百千億那由他數。諸天子眾滿彼林中,如歡喜林曠野無異,如是具足種種功德,名戲樂林。天遊行處種種具足。彼兩朋天,共見彼處皆悉本來未如是見亦未曾聞,不可譬喻。見彼林已,生歡喜心,面眼目等皆有喜狀。時始生天及其天女即語彼天,作如是言:『此如是等,昔來未見。』如是說已,兩朋天子、兩朋天女頭著天鬘,身塗栴檀坐天堂殿,上昇虛空,歌舞喜笑迭共遊戲,相與共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如是上去,復有餘天並其天女,手執蓮花坐天之處,上昇虛空,歌舞喜笑迭共戲樂,相與共詣牟修樓陀夜摩天王。亦爾上去,復有餘天能微細行,手執箜篌,能穿無量百千山過,行不障礙。共諸天女歌舞嬉戲,亦復向彼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所住殿捨,心生歡喜。亦爾上去,復有餘天於虛空中雨諸天花,共諸天女歌舞嬉戲,亦復向彼牟修樓陀夜摩天王所住殿捨。亦爾上去,彼始生天如是無量種種差別,無量遊戲皆悉具見,亦共同行,在天女前如是而行。彼無量天皆以美語共其言說。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遙見遠處有勝光明,過百千日,自餘凡夫眼不能觀。復聞彼處無量音聲,聲有四種:一者相應;二者真正;三者和合;四者平等。如是音聲彼天聞已,心生歡喜問天女言:『今見彼處勝妙可愛,有大光明在於彼處,如是遙見。彼處如是勝上音聲,美妙平等和合歌聲,復有舞戲,云何如是?』爾時,天女即便語彼始生天子作如是言:『夜摩天王彼處受樂,多有無量百千天眾,復有無量諸天女眾,一切天眾之所讚歎。猶如兜率寂靜天王,受天之樂。』

「爾時,如是始生天子既聞是語,則生第一希有之心,如是念言:『除寂靜王,如是受樂,更有何處如是受樂?』時,彼如是始生天子既思念已,語天女言:『誰名寂靜?於何處住?我見此已,當往見之。』時,彼天女聞其語已,心則思惟作如是念:『此始生故,不知更有大勢力,故作如是言:「我見寂靜。」』時,彼天女復語之言:『兜率陀天在我之上,於我為勝,過百千倍。我之所有受用之樂,一切業果皆悉殊勝。彼於此處夜摩天王威德勢力及餘一切,種種皆勝,在我上住。一切凡天皆不能往,非其境界。彼天一切於我皆勝,若天具有福德之力、大神通力則能往到,非一切天皆能到彼。』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十七

 

上篇:正法念處經

下篇:妙法聖念處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六趣輪迴經

六趣輪迴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佛說申日經

佛說申日經(開元錄中無法護譯,恐是支謙誤為法護) 西...

佛藏經

佛藏經卷上(奉入龍華經一名選擇諸法) 姚秦龜茲三藏鳩...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 終南山豐德寺律師道宣撰 觀夫...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佛說頂生王故事經 西晉三藏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大乘寶雲經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 序...

【註音版】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

華嚴五教止觀

五教止觀一乘十玄門合行敘 夫五教止觀也者。華嚴初祖...

佛說進學經

佛說進學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附吳魏二錄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薩國...

密咒圓因往生集

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淨壇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佛教詞典】二王

(圖像)寺門兩脅所立之二個金剛夜叉也,略名金剛神,...

【佛教詞典】梵輔天

(界名)色界之初禪有三天,第二名梵輔天,大梵天之輔...

平常迴向要願我們臨終無障礙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就是:我們平常修福報,...

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

一個黑人小孩在他父親的葡萄酒廠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

懇切至誠念佛誦經,決定可以消除宿業病苦

世人病苦,多屬宿世殺業所感。無論何病,若能懇切至誠...

如何面對當前糾結的婚外戀

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士神色黯然地詢問,如何面對當前糾結...

威望與卑賤的因果

你在一個大眾團體當中,有沒有威信,有沒有威望,你的...

聖嚴法師《忙人最適合做義工》

一般人常以為沒事做的人,才有空閑做義工。我卻說忙人...

天地就是禪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滿地都是寫了字的廢。怎麼啦?老和...

到業力現前時候,確實是大麻煩事

我有這個感覺,恐怕在座的你們也有這感覺,你自己如果...

勿貪非分之物

過分的貪慾,是很多人不快樂的根源。 沒車子時候,想...

戒邪淫七步曲

一、知苦回頭 佛法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展開來就是知苦、...

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別讓壞情緒毀了你

我們常說認識感情動物,人有七情六慾,歡喜、憤怒、痛...

插管維生的病人可以安樂死嗎

問: 師父慈悲,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就是對那些老人家,...

【視頻】《佛說轉有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轉有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

《佛說雨寶陀羅尼經》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