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十二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緣起品第四之一

已依三界辯得心等諸法差別今應思擇三界是何處別有幾頌曰。

 地獄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六處  名色界於中
 初二二三三  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續

論曰。那落迦等下四趣全。及天一分眷屬中有。並器世間。總名欲界。天一分者。謂六欲天。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覩史多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如是欲界地獄趣等。並器世間總有十處。地獄洲異分為二十。八大地獄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號叫地獄。五大叫地獄。六炎熱地獄。七大熱地獄。八無間地獄。言洲異者。謂四大洲。一南贍部洲。二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四北俱盧洲。如是十二並六欲天傍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獄。若器世界乃至風輪皆欲界攝。已說欲界並處不同。此欲界上處有十六。謂初靜慮處唯有二。二三各有三。第四獨有八。器及有情總名色界。言初靜慮處有二者。一梵眾天。二梵輔天。第二靜慮處有三者。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第三靜慮處有三者。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第四靜慮處有八者。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並五淨居處合成八。五淨居者。一無繁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此十六處諸器世間並諸有情。總名色界。何緣大梵及無想天。無壽量等殊不別建立。不應別立大梵一故。要依同分立天處名。非一梵王可名同分。雖壽量等與餘不同。然由一身不成同分。故與梵輔合立一天。高下雖異然地無別。無想有情與彼廣果。壽身量等無差別故。亦無異因。故不可立為第四處。無色界中都無方處。以無色法去來無表。皆無方所理決定故。但異熟生勝劣差別。說有四種。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由生勝劣非由方所。以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歿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由漸離欲漸得彼定。及生劣勝次第如是。隨生因力果少多故。於無色界受生有情。以何為依心等相續。何緣於此欻復生疑。以諸法中都無有我。心心所法在欲色界。依託色身可相續轉。於無色界既無色身。心等應無相續轉義。為顯彼有依故作是說。依同分及命心等相續。及聲攝餘不相應行。謂得及非得異生性生等法轉所賴故名為依。心等轉時要託彼故。眼等四識一一皆用無間滅意及自色根為其所依。及為依性。以自色根所依大種身根及大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但為依性。身識即用意及身根。為其所依及為依性。但以身根所依大種同分命根。得等生等為其依性非為所依。意識但以無間滅意為其所依。及為依性。身根及大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但為依性。如是欲色有情心等。依色同分命等相續。無色有情以無色故。但依同分及命根等心等相續。非無有依。依與所依二相別者。要由彼有此方得轉。無則不轉是為依相。定有彼相及隨變者。是謂為依及所依相。雖彼諸法為心等依。而或有時心等不轉。此由別法為障礙故。心等轉位必有彼依。故彼得為心等依相。現見心等於死身內畢竟不生。於生身中雖暫時滅。而定當起。故彼色等依相極成。由此故知。色聲香等於心心所不能為依。以外事中有色聲等。然心心所曾不轉故。心等不隨無間滅意定有轉變。如何可說。彼為所依。夫隨變者。謂令改易。由前意滅。後心等起。何非所依。非同分等為心等依。如眼等根無間滅意。故所依相與依相別。如是欲色諸有情心。四蘊俱生滅為依性。唯一色蘊得為所依。酒等惱時心雖轉變。而無意識色為所依。夫成所依定能生變。意識非定隨色變生。以無色時心亦有故。可為依性非作所依。是故六識在欲色界。得以四蘊為俱生依。無色意識以無色故。彼俱生依唯通三蘊。若爾何故但言無色心等依於同分及命。此說定同無亂依故。謂心心所雖互為依而非定同。不自依故亦非無亂。在此地生。亂起自他心心所故。同分及命心等同依。又此地生唯此地故。依此設起不同地心。由此還令自地心起。唯依此二名此地生。牽引業生無間斷故。由斯說是同不亂依。心等不然。故略不說。若無此二餘地四蘊現在前時。爾時有情應名餘地非此地攝。自地先業所牽引果不相續故。然不應許。是故當知。如欲色界身同分命為心等依。雖或有時異地心起。而依身等。於此生中後定當牽自地心起。如是無色雖無有身。心等定依同分及命。故頌偏說。同分命根此是牽引。業異熟故。是餘異熟相續住因。譬如樹根莖等依住。現見諸樹葉枝莖等。雖同種生而依根住。是故不應謂眼根等唯依業住無別有依。由斯已釋。生無色界業生心等須別依因。故本論中不作是說。心轉即用受等為依。即由此因得非得等。及聲總顯不說別名。謂彼非唯業所生故。設業生者非恆續故。由此總說名為識緣。不說受等為識依性。如何彼法為心等依。謂彼若無自地心等必不生故。猶如身等。或由彼是無亂因故。非生上地成就下善。又無成異地異生性等。故彼為依性其理極成。有餘師言。如坑塹等。雖無風等燈焰不生。彼法若無心等不起。故知心等用彼為依。或有門人作是徵請。不相應行應如色身。亦能為依生意識等。故但為說不相應行為心等依。非無色界俱生四蘊無相依義然於此中心與受等為所依性。非彼受等為心所依。非所隨故。要心總了境界相時。受等方能取差別相。故彼隨心心非隨彼。然心心所名互相隨。互隨轉者。同一果故。何緣不說欲色界中此二為依心等相續。而但說彼依於色身。欲色界中身同分等。雖恆相續。皆能為依而身麁顯。是故偏說。或為成立同分命根離身別有。故作是說。非於無色或餘地中業生心等恆現前故。或顯同分及命根等亦依身轉。故作是說。雖彼與身互相依止。而身勝故偏說為依。豈不命根為身依性亦是殊勝。命根若無。身根等法皆不轉故。雖無命根彼皆不轉。而身多為災橫等緣。命等隨身亦有損益。故身與彼為依義勝。即由此義對法諸師。說無色中以無身故。同分命等更互相依。如本論說云何欲界。謂有諸法欲貪隨增。色無色界亦復如是。為顯諸法三界現行。非皆彼系。故作是說。雖諸煩惱皆所隨增。貪多現行故偏說一。言欲貪者。謂欲界貪。色無色貪亦復如是。欲所屬界說名欲界。如是類釋上二界名。又欲之界名為欲界。由此界能任持欲故。色無色界應知亦然。若界有色而無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若界無色而有定者。是無色界。三界為一為復有多。三界無邊如虛空量。故雖無有始起有情無量無邊。佛興於世一一化度無數有情。令證無餘般涅槃界而不窮盡。猶若虛空世界當言云何安住當言傍住。故契經言。譬如天雨滴如車軸。無間無斷從空下注。如是東方無間無斷。無量世界或壞或成。如於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不說上下。有說亦有上下二方。餘部經中說十方故。色究竟上復有欲界。於欲界下有色究竟。如是展轉世界無邊。若有離一三界貪時。一切三界貪皆滅離。依初靜慮起通慧時。所發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界。梵世非餘。所餘通慧應知亦爾。勿有於境太過失故。已說三界。趣復云何。何處幾種。頌曰。

 於中地獄等  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  有情非中有

論曰。於三界中隨其所應說有五趣。如自名顯。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唯於欲界有四趣全。三界各有天趣一分。為顯有界非趣所攝。故三界中說有五趣。善染無記有情無情及中有等。皆是界性。趣體唯攝無覆無記。及與有情而非中有。言趣體唯攝無覆無記者。唯異熟生為趣體故。由此已釋趣。唯有情無情中無異熟生故。趣體唯攝無覆無記。如七有經定應信受。經說七有。謂地獄有。傍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此中業有是五趣因。簡趣異因。是故別說。此經為顯趣體唯攝無覆無記。故簡異因。理亦應然。若善染法是趣體者。趣應雜亂。一趣身中多趣惑業。皆可現起及成就故。業如中有俱別說故。是趣因故定非趣攝。非如見濁。有處說見是煩惱故。無處說業是趣體故。不可為例。唯異熟生是諸趣體。何緣證知。契經說故。經說。舍利子作是言。具壽。若有地獄諸漏現前故造作增長。順地獄受業。彼身語意曲穢濁故。於那落迦中受五蘊異熟。異熟起已名那落迦。除五蘊法彼那落迦都不可得。此中既說。除異熟生色等五蘊無別地獄。異熟起已名那落迦。故知趣體唯是異熟。發地獄業名地獄漏。招地獄生名地獄業。非此漏業即地獄體論說五趣。一切隨眠所隨增者依。趣及趣能結生心說。故無失中有非趣何。緣故知由經論理為。定量故。且由經者。謂七有經別說五趣因方便故。言由論者。施設論說。四生攝五趣。非五攝四生。不攝者何。所謂中有法蘊論說。眼界云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是眼眼根眼處眼界。地獄傍生鬼人天趣。修成中有。言由理者。趣謂所往中有不應是所往處。由此能往所往趣故。又彼即於死處生故。非所往處故非趣攝。若爾無色亦應非趣死處生故。不爾。無色死處即生不往餘處。中有雖是死處即生。然往餘處故非趣體。言中有者。謂中有地死生中間決定有故。生有無間容起死有。故無本有名中有過。或容彼在異類二生中間起故。名為中有。不可說在二趣中間。故名中有。對執中有是趣攝宗因不成故。於前所說諸界趣中。如其次第識住有七。其七者何。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飜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論曰。謂若略說。欲界人天並及下三靜慮無色。此七生處是識住體。若廣分別應隨契經。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一分。天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言有色有情者。是成就色身義。言身異者。謂彼色身種種顯形狀貌異故。彼由身異或有異身。故彼有情說名身異。言想異者。謂彼苦樂不苦不樂想差別故。彼由想異或有異想。或習異想以成其性。故彼有情說名想異。有色有情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是第二識住。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梵眾天同生此想。我等皆是大梵化生。大梵爾時亦生此想。是諸梵眾皆我化生。何緣梵眾同生此想。由見梵王處所形色及神通等皆殊勝故。又觀大梵先時已有己及餘天後方生故。彼不能見從上地歿依初靜慮發宿住通。不能了知上地境故。何緣大梵亦生此想。彼才發心眾便生故。謂己所化非速歿故。或愚業果感赴理故。或見己身形狀勢力壽威德等過餘眾故。由是緣故。梵眾梵王身雖有殊而生一想。言身異者。初靜慮中有表無表尋伺多識。為因感身有差別故。安立眾生身有異故。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是第三識住。此中舉後兼以攝初。應知具攝第二靜慮。若不爾者。彼少光天無量光天何識住攝。彼二既有第三識住相。無緣可說非識住所收。故知此中依舉顯理說諸識住。非但如言彼天中無有表業等。為因所感差別身形。故言身一。此顯同處身相無異。非說處別。第二靜慮喜捨二想雜亂現前。故言想異。由彼天眾厭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捨根現前厭近分地。捨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譬如有人。於諸飲食若素若膩欣厭互增。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言身一者。釋義如前。唯有樂想故名想一。遍淨天樂寂靜微妙。常生欣樂無起厭時。是故無由近分交雜。故唯依此立想一名。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以於非因起戒禁取執為因故。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言想異。由等至力二受交參而現前故。第三靜慮由無記想。故言想一。純一寂靜異熟樂受而現前故。下三無色名別如經。即三識住是名為七。釋三無色如順正理。此中何法名為識住。謂彼所繫五蘊四蘊識於其中樂住著故。有餘師說。唯有情數得識住名。契經說故。為顯諸識所住著事。故契經說七識住名。由此餘處非識住攝。以彼處識有損壞故。識於其中不樂住著。餘處者何。謂諸惡處。第四靜慮及有頂天。云何於中識有損壞。損壞識法於中有故。何等名為損壞識法。謂諸惡處有重苦受能損於識。第四靜慮有無想定及無想事。有頂天中有滅盡定。能壞於識令相續斷。復說若處餘處有情心樂來止。若至此處不更求出。說名識住。於諸惡處二義俱無。第四靜慮心恆求出。謂諸異生求入無想。若諸聖者樂淨居等。若淨居天樂證寂滅。有頂昧劣故非識住。有說。若識愛力執受安住其中。說名識住。一切惡處淨居天等。業力執受安住其中。無想有情及有頂處。見力執受安住其中。由是皆非識住所攝。有餘復說。眾生有三。所謂樂著諸境樂想。樂著境者。人及欲天。樂著樂者。下三靜慮。樂著想者。下三無色。唯於此處立識住名。餘無此三。故非識住。相承說者。若處具有見修所斷。及無斷識立識住名。異此便非識住所攝。欲界無定就所依說。有無漏識。非想有定就自性說。無無漏識。或欲人天。一身容有具三識義。非想不爾。第四靜慮雖具三識。而五處全一處少分。不具三識。故少從多不立識住。是故識住數唯有七。如是解釋七識住已。因茲復辯九有情居。其九者何。頌曰。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餘非不樂住

論曰。前七識住及第一有無想有情是名為九。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謂諸有情自樂安住。所依色等實物非餘。以諸有情是假有故。然諸實物是假所居。故有情居唯有情法。以有情類於自依身愛住增強。非於處所。又於處所立有情居。則有情居應成雜亂。居無雜亂唯有內身。故有情居唯有情法。既言生已名有情居。知有情居不攝中有。又諸中有非久所居。故諸有情不樂安住。又必應爾。由本論說。為顯生處立有情居。於生死中為顯諸識。由愛住著建立識住。顯諸有情於自依止愛樂安住。立有情居。故此二門建立差別。有頂無想既非識住。如何可說為有情居。此責不然。義各異故。由此二處有壞識法。識不樂居故非識住。然彼二處成有情身。有情樂居故九所攝。謂若有處餘樂來居不樂遷動。有情居攝。餘處皆非不樂住故。言餘處者。謂諸惡處第四靜慮除無想天。惡處皆非有情居者。謂非餘處有樂來居。亦無住中。不樂遷動。第四靜慮除無想天。所餘皆非有情居者。雖從餘處有樂來居。然非住中不樂遷動。謂廣果等。若諸異生樂入無想。若諸聖者樂入淨居或無色處。淨居天處樂入涅槃。故彼皆非有情居攝。因七識住。已辯有情居餘契經中。復說四識住。其四者何。頌曰。

 四識住當知  四蘊唯自地
 說獨識非住  有漏四句攝

論曰。如世尊言。識隨色住。廣說乃至。識隨行住。此四識住其體云何。謂唯除識有漏四蘊。又此唯在自地非餘。非識樂隨餘地蘊住。雖依餘地蘊識亦現前。而餘地蘊中識不樂住。憙愛潤識令於蘊中增長廣大。契經說故。非於餘地色等蘊中憙愛能潤識令增長廣大。故餘地蘊非識住攝。又自地中唯有情數唯自相續。立為識住。非非情數。他相續中識隨樂住如自相續。有餘師說。彼亦識住。以於其中憙愛潤識亦令增長及廣大故。已依自宗建立識住。當說建立識住因緣。此中云何識非識住。又此識住其義云何。謂識於中由憙愛力。攝為所住及為所著。是識住義。識隨色住住。色着色。契經說故。若爾識蘊應成識住。世尊亦說。於識食中有憙有染。有憙染故識住其中。識所乘御理應如是。唯說四者為令於識除我見心。故於識中不說識住。如說莎底契經中言。我達世尊所說法教。馳流生死唯識非餘。識謂世尊異名說我。為欲除滅彼我見心。顯識依他體非是我我所依性。非謂能依。故識住門唯說有四。實非識住。但四非識。今謂世尊所說識住唯色等四。不言識者。由但色等於三時中與續有識為助伴故。謂唯色等與識俱生。過未亦能為識助伴。令續有識生死馳流。識則不爾。故非識住。且眼等根及俱色等。與俱生識為所依依。已滅未生但為識境。是故色蘊於三時中望續有識。能為助伴。現在受等與識俱生。為俱有因。一分與識同緣一境有助伴用。已滅未生俱為識境。是故受等亦於三時望續有識能為助伴。識雖過未望續有識少有助能。而俱生中全無助力。不俱起故。色等望識具二助能。識唯去來故非識住。故非情數及他身中。色等四蘊亦非識住。由彼望識但為所緣。不具二門助伴用故。住謂所住。是續有識引自果時能為依義住或所著。是續有識引自果時能為境義。自身色等可有與識同一境義。設不同境然能為依。具二助能故立識住。非有情數他身色等。則不如是。故非識住。如何定知識住道理如是安立。契經說故。如世尊言。有四依取所緣識住。識隨色住。住色着色。是識與色或俱時生依於色住。或於色境緣而生著。何緣生著。前說於中憙愛潤故。如是乃至識隨行住。皆應廣說。曾無有說識隨識住。隨謂親附。或謂隣近。去來定說為疎遠故。現在色等親近於識。與識俱生名識隨住。定無有識與識俱生。故不應言識隨識住。由此經故。唯餘四蘊與續有識為伴義成。有四依取。世尊說故。言依取者。謂色等四為生死依。煩惱所取或即為依攝取眾苦。由是無漏非住理成。唯說依取為識住故。無漏色等滅依取故。即彼經說。苾芻當知。若於色界已得離貪。於所隨色意生系斷。此係斷故。即能緣識無復住著。增長廣大。廣說受等。三界亦然。即由此經義准三世。色等四蘊皆識住攝。為顯色等與識異故。我所承宗作如是說。若法與識可俱時生。識所乘御如人船裡。此法可說識住非餘。如是所言。意簡識住與識類別。非為欲遮去來色等言非識住。雖許去來亦識住攝。而非情數非識住收。現在與識尚為疎遠。況在去來可名識住。自身色等雖在去來與識疎遠。而於現在與續有識極相親近。由種類同亦名識住。如現在世異心無心兩位自身色行二蘊。去來色等理亦應然。具二助能相不失故。由此色等自相續中三世所攝。皆名識住。七四識住皆唯有漏。為十攝四。四攝七耶。非遍相攝。可為四句。有七非四。乃至廣說。第一句者。謂七中識。第二句者。謂諸惡處。第四靜慮及有頂中除識餘蘊。第三句者。七中四蘊。第四句者。謂除前相七中有識。四中無者。由此二門建立異故。若法與識互為因果。識樂隨轉立七識住。若法與識可俱時生能為助伴。立四識住。由所化生稟性差別。故說七四識住不同。或樂別緣。或樂總了。或樂遍了諸法自相。或於自相不樂遍知。或耽著愛或耽著見。或有自相煩惱力強。或有共相煩惱力強。或樂境界。或樂生死。如是等類性別無邊。已說識住。於前所說諸界趣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其四者何。頌曰。

 於中有四生  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論曰。前所說界通情非情。趣唯有情。然非遍攝。生唯遍攝故說有情。無非有情名眾生故。然有情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名為四。生謂生類。諸有情中雖餘類雜而生類等。言生類者。是眾生義。若爾界趣應亦名生。不爾。界通情非情故。趣雖有情而非遍故。此唯情遍獨立生名。所承諸師咸作是釋。緣業合起故說為生。謂諸有情有卵胎濕三緣和合別別而生。有無別緣唯業力合。五蘊四蘊如應頓生。彼業力強不待緣故。今釋一切皆業合生。佛說有情業所生故。有業生果待卵等緣方有差別。有業生果不待外緣自有差別。若說一切皆業合生。如何說為卵胎生等。不可卵等從業合生名卵等生。彼非情故。不說一切唯業合生。不說卵等體生由業。但說一切皆業合生。業合生時有緣卵等。從緣摽別名卵等生。若說業生名應非別。言卵生者。謂諸有情生從卵[穀-禾+卵]。如鵞鴈等。言胎生者。謂諸有情生從胎藏。如像馬等。言濕生者。謂諸有情從皮肉骨牛糞油滓水等和合煖潤氣生。如蟲飛蛾蚊蚰蜒等。言化生者。謂諸有情不待三緣無而欻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化生體兼五蘊四蘊。餘三但用五蘊為體。有說。皆通異熟長養。有說。一切體唯異熟隨於何趣各具幾生。且人傍生。各具四種。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鄔波世羅生從鵠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給孤獨女二十五子。般遮羅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菴羅衛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此四生人皆可得聖。得聖無受卵濕二生。以聖皆欣殊勝智見。卵濕生類性多愚癡。或諸卵生生皆再度。故飛禽等世號再生。聖怖多生故無受義。濕生多分眾聚同生。聖怖雜居故亦不受。傍生三種現所共知。化生如龍妙翅鳥等。一切地獄諸天中有。皆唯化生。有說。餓鬼唯化生攝。有說。餓鬼亦有胎生如餓鬼女白目連曰。

 我夜生五子  隨生皆自食
 晝生五亦然  雖盡而無飽

於四生內何者最多。有說。濕生。現見多故設有肉等聚廣無邊。下越三輪上過五淨。容遍其量頓變為蟲。是故濕生多餘三種。有餘師說。化生最多。謂二趣全三趣少分及諸中有。皆化生故。一切生中何生最勝。應言最勝唯是化生。支分諸根圓具勐利。身形微妙故勝餘生。若爾何緣後身菩薩得生自在。不受化生見受胎生。有大利故。謂引親屬入正法故。令所化生練磨心故。令餘族類生尊敬故。息諸外道謗為幻故。留遺身界饒益他故。又與化生時不同故。問答抉擇如順正理。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十二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佛說妙色王因緣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禪源諸詮集都序

重刻禪源詮序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鳴雖不同。道則...

佛說文陀竭王經

佛說文陀竭王經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寶雨經

佛說寶雨經卷第一(顯授不退轉菩薩記) 唐天竺三藏達摩...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華嚴一乘十玄門

華嚴一乘十玄門 大唐終南太一山至相寺釋智儼撰承杜順...

佛說略教誡經

佛說略教誡經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五蘊皆空經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略論安樂淨土義

略論安樂淨土義 釋曇鸞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

【佛教詞典】印

【印】 p0627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七頁云:印...

【佛教詞典】無漏道

梵語 anāsrava-mārga。又作出世間道、聖道。為「有漏...

禪與淨土殊途同歸

疏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淨土...

人生的四法則

不知你看過以下經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歡,那就去改變,...

此乃往生之要關,誠念佛之妙訣

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不易念。 西方極樂,誰不願生...

心是如何「作繭自縛」的

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借用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來...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這一條同樣是告訴我們:...

大勢至菩薩所修念佛三昧之內涵

我們看壬七,勢至觀根大。這個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

聞信這部經的功德,比捨身命的功德還要大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

便當裡的頭髮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裡,很多同學往往連帶個像樣的便當到...

祭拜的食物誰能享用?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釋放壓力的沙漏哲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位在收發室工作的軍人叫米諾。...

佛為什麼要說《阿彌陀經》

佛當時為什麼要說《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從八個意義上...

智者除心不除境

許多人喜歡在寂靜的環境中,讀書修道。如果沒有這樣的...

【視頻】十六羅漢禮供文

十六羅漢禮供文

【視頻】《妙法蓮華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妙法蓮華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