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五之四

如是已說得律儀等。捨律儀等今次當說。且云何捨別解脫律儀。頌曰。

 捨別解調伏  由故捨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

論曰。調伏聲顯律儀異名。由此能令根調伏故。由五緣捨別解律儀。一由故捨。謂於律儀由阿世耶。不懷欣慕。為捨學處。對有解人發起相違表業差別。非但由起捨學處心。如得律儀心無能故。又在夢中捨不成故。非但由起表業差別。忿癲狂等捨不成故。非但由二對傍生等。起心發表捨不成故。二由命終。謂眾同分。增上勢力得律儀故。三由依止二形俱生。謂身變時心隨變故。又二形者。非增上故。四由斷滅所因善根。謂表無表業等起心斷故。是此律儀因緣斷義。捨盡壽戒。由上四緣近住律儀。亦由夜盡謂近住戒。由上四緣及夜盡捨過期限故。夜盡者。謂明相出時。諸軌範師多分共許。如是五種捨律儀緣。有餘部師執隨犯一感墮重罪捨出家戒。有餘部執正法滅時別解律儀無不皆捨。以諸學處結界羯磨所有聖教皆息滅故。對法諸師作如是說。爾時雖無得未得律儀。而先得律儀無有捨義。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蘊理教於心作如是說。非犯隨一根本罪時。一切律儀皆有捨義。然犯重者有二種名。一名具尸羅。二名犯戒者。若於所犯應可悔除。發露悔除。唯名具戒。如有財者。負他債時。名為富人。及負債者。若還債已。但名富人。此亦應然。故非捨戒。靜慮無漏二律儀等。云何當捨。頌曰。

 捨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捨諸無漏善  由得果退失

論曰。諸靜慮地所繫善法由二緣捨。一由易地。謂上下生。二由退失。謂退勝定。捨眾同分及離染時。亦捨暖等及退分定。為攝此故復說等言。如捨色善由易地退。及離染三無色亦爾。捨無漏善由二種緣。一由得果總捨前道。二由退失捨諸勝道。此或是果。或勝果攝。我於此中應少分別。若捨見道及道類智。當知但由得果非退。道類智果攝。亦必無退故。退所練根亦有退義。若不動法無學俱無。所餘無漏容具二種。如是已說捨諸律儀不律儀云何捨。頌曰。

 捨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論曰。諸不律儀由三緣捨。一者由死捨所依故。眾同分力得律儀故。二由得戒。謂若受得別解律儀。或由獲得靜慮律儀。惡戒便捨。對治力勝捨不律儀。三由相續二形俱起。以於爾時所依變故。不律儀者。受近住戒。至夜盡位捨律儀時。為得不律儀。為名處中者。有餘師說。得不律儀惡阿世耶非永捨故。如停熱鐵赤滅青生。有餘師言。若不更作無緣令彼得不律儀。以不律儀依表得故。前說應理。先受戒時惡阿世耶非永捨故。依前表業惡戒還起。處中無表捨復云何。頌曰。

 捨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

論曰。處中無表捨由六緣。一由受心斷壞故捨。謂先誓受。恆於某時敬禮制多。及讚頌等。今作是念。後不更為。彼阿世耶從茲便息。由彼棄捨本意樂故。或復別作勢用增強。與先現行。相違事業。本意樂息。無表便斷。二由勢力斷壞故捨。謂由淨信。煩惱勢力所引無表。彼二限勢。若斷壞時。無表便捨。如所放箭及陶家輪。故軌範師作如是說。由等起力所引發故。雖捨加行及阿世耶。無表或容盡壽隨轉。乃至發起極勐利纏。捶擊禽獸應知亦爾。或先立限齊爾所時。今限勢過無表便斷。三由作業斷壞故捨。謂雖不捨根本受心。然更不為所受作業。唯除忘念而不作者。以此無表期加行生。絕加行時無表便捨。四由事物斷壞故捨。謂所捨施制多園林。及所施為罝網等事。本由彼事引無表生。彼事壞時無表便捨。五由壽命斷壞故捨。謂所依止有轉易故。六由依根斷壞故捨。謂起加行斷善惡時各捨彼根所引無表。非至斷善。得靜慮時方捨處中善惡無表。以羸劣故。起加行時便捨處中善惡無表。所言根者通善惡根。所說斷言是斷加行。欲非色善及餘一切非色染法捨復云何。頌曰。

 捨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捨諸非色染

論曰。欲界一切非色善法捨由二緣。一斷善根。二生上界。應言少分亦離染捨。如憂根等非色善法。三界一切非色染法捨由一緣。謂起治道。若此品類能斷道生。捨此品中惑及助伴。何有情有善惡律儀。頌曰。

 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三種
 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並無色  除中定無想

論曰。唯於人趣有不律儀。然除北洲唯三方有。於三方內復除扇[打-丁+虎]及半擇迦。具二形者律儀亦爾。謂於人中除前所除。並天亦有。故於二趣容有律儀。然唯人中具有三種。謂別解脫靜慮無漏。若生欲天及生色界。皆容得有靜慮律儀。然無想天但容成就。生無色界彼俱非有。無漏律儀亦在無色。謂若生在欲界天中及生色界中。除中定無想。皆容得有無漏律儀。生無色中唯得成就。以無色故。必不現起。無漏上生。得成下故。已辯諸業性相不同。當釋經中所摽諸業。且經中說業有三種。善惡無記。其相云何。頌曰。

 安不安非業  名善惡無記

論曰。諸安隱業說名為善。能得可愛異熟涅槃。暫永二時濟眾苦故。不安隱業名為不善。由此能招非愛異熟。極能遮止趣涅槃故。非前二業立無記名。不可記為善不善故。是非安隱不安隱義。又經中說。業有三種。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頌曰。

 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
 約自地處所  果業無動故

論曰。欲界善業說名為福。非福相違招愛果故。諸不善業說名非福。招非愛果違福業故。上二界善說名不動。豈不世尊說下三定皆名有動。聖說此中有尋伺喜樂受動故。由下三定有尋伺等災患未息故立動名。不動經中據能感得不動異熟故名不動。如何有動定招無動異熟。雖此定中有災患動。而業對果非如欲界有動轉故。立不動名。謂欲界中餘趣處滿業。由別緣力可異趣處受。以或有業能感外內。財位形量色力樂等。於天等中此業應熟。由別緣力所引轉故。於人等中此業便熟。色無色界餘地處業。無容轉令異地處受。業果處所無改動故。等引地攝無散動故。依如是義立不動名。應知此中由於因果相屬愚故。造非福業。以非福業純染污故。要依麁重相續無明。由此無明現在前位。不能解信因果相屬。是故發起諸非福行。由真實義愚故造福及不動業。真實義者。謂四聖諦。若於彼愚諸異生類。於善心位亦得間起。由此勢力令於三界不如實知其性皆苦起。福不動行為後有因。若已見諦者則無是事。乘先行力漸離染時。如次得生欲色無色。又經中說。業有三種。順樂受等。其相云何。頌曰。

 順樂苦非二  善至三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
 餘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三業  非前後熟故
 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

論曰。諸善業中。始從欲界至第三靜慮名順樂受業。以諸樂受唯至此故。諸不善業名順苦受。第四靜慮及無色善業。說名為順不苦不樂受。此上都無苦樂受故。非此諸業唯感受果。應知亦感彼受資糧。受及資糧。此中名受。隨所化欲。總立受名。下諸地中為亦許有。順非二業。為決定無。有餘師言。下地亦有順非二業。以定中間既無苦樂應無業故。又更有證。謂本論說頗有三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曰有。謂順樂受業色。順苦受業心心所法。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乃至廣說。由此證知下地亦有順非二業。非離欲界有此三業。俱時熟故。此俱非定證。然於下地中理應定有順非二業。如順正理廣辯應知。此業為善為不善耶。有作是言。是善而劣。又不可別示。而可總言。於諸善業中。或有一類能感樂受及受資糧。或有一類能感非二。應知此業能益樂受。名順樂受。如順馬處。或復此業能受於樂。名順樂受。如順浴散。順餘受業應知亦然。此業非唯感受異熟。如何總得順受業名。諸業為因所感異熟。皆似於受。得受名故。所以者何。彼皆如受為身損益及平等故。如水火等。於樹枝等為益為損。為等義成。又順受多略說有五。一自性順受。謂諸受體。如契經說。受樂受時如實了知受於樂受。乃至廣說。二相應順受。謂一切觸。如契經言。順樂受觸。乃至廣說。三所緣順受。謂一切境如契經言。眼見色已唯受於色不受色貪。乃至廣說。由色等是受所緣故。四異熟順受。謂感異熟業。如契經說。順樂受業。乃至廣說。五現前順受。謂現行受。如契經說。受樂受時二受便滅。乃至廣說。非此樂受現在前時。有餘受能受此樂受。但據樂受自體現前。即說名為受於樂受。由所順受有多種故。雖業異熟非皆是受。而可總立順受業名。謂諸善業為因所感色不相應。能為所緣生樂受故。是諸樂受所領納故。可愛異熟順樂受故。亦名樂受。由此善業所招諸果。雖非樂受順樂受故。招彼業名。順樂受業。順苦非二。理亦應然。如是三業。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頌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順現等
 或說業有五  餘師說四句

論曰。此上所說順樂受等。應知各有定不定異。非定受故立不定名。謂順樂業非必定熟。若熟必應受樂異熟。順餘二業說亦如是。定復有三。一順現法受。二順次生受。三順後次受。此三定業定感異熟。並前不定總成四種。或有欲令不定受業。復有二種。謂於異熟有定不定。並定業三合成五種。譬喻者說業有四句。一者有業。於時分定異熟不定。謂順現等三非定得異熟。二者有業。於異熟定時分不定。謂不定業定得異熟。三者有業。於二俱定。謂順現等定得異熟。四者有業。於二俱不定。謂不定業非定得異熟。彼說諸業總成八種。謂順現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種。於此所說業差別中。頌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諸處造四種  地獄善除現
 堅於離染地  異生不造生
 聖不造生後  並欲有頂退

論曰。此中唯顯順樂等業。於現等時有定不定。釋經所說順現受等四業相殊。故定業中分為三種。並不定業合而為四。是說為善。理必無有。異熟不定。時分定業。時定唯是。異熟定中。位差別故。非離異熟別有時體。如何時定非異熟耶。此中但依異熟定業。得果位差別。立順現等故。頗有四業俱時作耶。容有云何遣三使已。自行邪欲俱時究竟。順現受等。四種業中。幾業有能引眾同分。唯三能引。除順現業。以順現業必依先業所引同分而得起故。即於現生必與果故。何界何趣能造幾業。諸界諸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總開如是。若就別遮。捺落迦中。善除順現。無愛果故。餘皆得造。不退姓名堅。彼於離染地。若異生類除順生受可造餘三。聖者雙除順生後受。可造餘二異生不退。若離彼染。無容於彼無間受生。故彼應除順生受業。於上界沒必還生下。故容造彼順後受業。聖者不退。若離彼染必無容有於彼更生。故彼雙除順生順後。隨所生地容造順現。受造不定業。一切處無遮。然諸聖者。若於欲界及有頂處已得離染。雖有退墮。而亦不造順生後業。從彼退者。必退果故。諸退果已。必不命終。還得本果。住中有位。亦造業耶。亦造云何。頌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種業
 皆順現受攝  類同分一故

論曰。於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業。謂中有位及處胎中。出胎以後各有五位。胎中五者。一羯剌藍。二頞部曇。三閉尸。四鍵南。五缽羅奢佉。胎外五者。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中年。五老年。此十一位一生所攝。住中有位能造中有定不定業。乃至能造老時二業。應知亦爾當知如是中有所造。十一種定業皆順現受攝。由類同分無差別故。謂此中有位與自類十位。一眾同分一業引故。由此不別說順中有受業。即順生等業所引故。類同分者。謂人等類非趣非生。以約趣生中有生有同分異故。諸定受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重惑淨心  及是恆所造
 於功德田起  害父母業定

論曰。若所造業由重煩惱。或淳淨心。或常所作。或於增上功德田起。功德田者。謂佛法僧。或增上補特伽羅。謂證世出世勝德。於此田所雖無重惑。及淳淨心亦非常行。若善不善所起諸業。或於父母設起下纏行損害事。如是一切皆定業攝。有餘師說。若以勐利意樂所造。或有造已起歡喜心。或一切時數數慣習。或勝願力事力所起業皆決定現法果業。其相云何。頌曰。

 由田意樂勝  及定招異熟
 得永離地業  定招現法果

論曰。由田勝者。聞有苾芻於僧眾中作女人語。彼須臾頃轉作女人。此等傳聞其類非一。由意樂勝者。聞有扇[打-丁+虎]救脫諸牛黃門事故。彼須臾頃轉作丈夫。此等傳聞事亦非一。或有餘業亦得現果。謂生此地永離此地染。於此地中諸善不善業必應現受。不重生故。如阿羅漢及不還者。未離染時已造彼業今離染故成現法受彼是何業。謂異熟定。應知此中所說業者。是異熟定非時定業。若有餘位順定受業。彼必定無永離染義。必於餘位受異熟果。若於異熟亦不定者。永離染故不受異熟。諸不還者及阿羅漢。於欲三界設退起染。必不生下定涅槃故。異熟定業皆成現受。餘隨所應類此當說。何田起業定即受耶。頌曰。

 於佛上首僧  及滅定無諍
 慈見修道出  損益業即受

論曰。於如是類功德田中。為善惡業定即受果。功德田者。謂佛上首僧。約補特伽羅差別有五。一從滅定出。謂此定中得心寂靜。此定寂靜似涅槃故。若從此定初起心時。如入涅槃還復出者。勝靜功德莊嚴其身。為殷淨心生長依處。二從無諍出。謂此定中已能永拔一切煩惱災患相續。有緣一切有情為境。所起無邊增上意樂。無諍功德積集熏身。從此出時彼心相續。不為一切世間定心及不定心之所勝伏。是福非福近果勝田三從慈定出。謂此定中有緣無量有情為境。利益安樂增上意樂積集熏身。出此定時有為無量最勝功德所熏修身。相續而轉能生勝業。四從見道出。謂此道中能超一分無始流轉所不能超三界輪迴生死根本。從此道出有勝淨身。相續而生能生勝業。五從修道出。謂此道中能超一分生死根本。餘如前說。從如是一一初出位中。乘前所修勝功德勢心。猶反顧專念不捨。諸根寂靜特異於常。世出世間定不定福。無能勝伏映奪彼者。故說此五名功德田。若有於中為損益業。此業必定能招即果。若從餘定餘果出時。由前所修定非殊勝。修所斷惑未畢竟盡。故彼相續非勝福田。異熟果中受最為勝。今應思擇。於諸業中。頗有唯招。心受異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頌曰。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論曰。善無尋業。謂從中定乃至有頂所有善業。於中能招受異熟者。應知但感心受非身。於彼地中無身受故。身受必定與尋相應。非無尋業感有尋果。諸不善業能感受者。應知但感身受非心。以不善因苦受為果。意地苦受決定名憂。憂受必非異熟果攝。故不善業唯感身受。若執憂根定非異熟。諸有情類所發心狂。在何識中。何因所感。依何處起。非異熟耶。頌曰。

 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

論曰。有情心狂唯在意識。若在五識必無心狂。以五識身無分別故。由何因故有情心狂。由諸有情業異熟起。由何等業異熟起耶。謂由彼用藥物咒術令他心狂。或復令他飲非所欲。若毒若酒。或現威嚴怖禽獸等。或放勐火焚燒山澤。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餘事業令他失念。由此業因於當來世。感得異類大種異熟。由彼勢力令心發狂。由此心狂體非異熟。善恶心等皆容狂故。由斯但說業異熟生。謂惡業因。感不平等。異熟大種。依此大種心便失念。故說為狂。如是心狂對於心亂。應作四句。狂非亂者。謂諸狂者不染污心。亂非狂者。謂不狂者諸染污心。狂亦亂者。謂諸狂者諸染污心。非狂亂者。謂不狂者不染污心。有情心狂。為但由此更由四種。其四者何。一由驚怖。謂非人等現可怖形來相逼迫。有情見已遂致心狂。二由傷害。謂因事業惱非人等。由彼瞋故傷其支等遂致心狂。有情身中有別支節。若被打觸心即發狂。三由乖違。謂由身內風熱澹界互相違反。大種乖適故致心狂。四由愁憂。謂因喪失親愛等事。愁毒纏懷心遂發狂。如婆私等。何有情類有此心狂。除北俱盧。所餘欲界。諸有情類容有心狂。謂欲天心尚有狂者。況人惡趣得離心狂。地獄恆狂。眾苦逼故。欲界諸聖唯除諸佛。大種乖適容有心狂。一切如來心無狂亂。無漸捨命無破音聲。亦無發白面皺等事。以極淳淨妙業所生。又經中說業有三種。謂曲穢濁。其相云何。頌曰。

 說曲穢濁業  依諂瞋貪生

論曰。身語意三各有三種。謂曲穢濁。如其次第應知依諂瞋貪所生。謂依諂生身語意業。名為曲業。諂曲類故。實曲謂見。故契經言。實曲者何。謂諸惡見諂是彼類。故得曲名。從諂所生身語意業。曲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為曲。若彼瞋生身語意業。名為穢業。瞋穢類故。瞋名穢者。謂瞋現前如熱鐵丸。隨所投處便能燒害自他身心。諸煩惱中為過最重。故薄伽梵重立穢名。是諸穢中之極穢故。從瞋所生身語意業。穢為因故。果受因名。是故世尊說彼為穢。若依貪生身語意業名為濁業。貪濁類故。貪名濁者。謂貪現前染著所緣。是染性故。從彼生等准前應釋。又真直道。謂八聖支。能障彼生三業名曲。真實無病。謂求涅槃。障證彼因三業名穢。依外道見。於佛教中。障淨信心。不信名穢。以能擾濁淨信心故。從彼所起三業名濁。又墮斷常違處中行。從彼所起身語意業違直道義故立曲名。由損減見所起諸業能穢淨法故立穢名。穢名必依極穢義故。薩迦耶見所起諸業。能障無我真實淨見。依障淨義故立濁名。又經中說業有四種。謂或有業黑黑異熟或復有業白白異熟。或復有業黑白黑白異熟。或復有業非黑非白無異熟。能盡諸業。經雖略示而不廣釋。今應釋彼。其相何云。頌曰。

 依黑黑等殊  所說四種業
 惡色慾界善  能盡彼無漏
 應知如次第  名黑白俱非

論曰。佛依業果性類不同。所治能治殊。說黑黑等四。諸不善業一句名黑。以具染污黑不可意黑故。異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為一切不善煩惱及不善業所[夌*欠]雜故。異熟亦白。是可意故。非無色者多闕減故。欲界善業。名為黑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黑白。非愛果雜故。此黑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體互相違故。欲界惡強非善[夌*欠]雜。故惡業果得純黑名。諸無漏業能永斷盡前三業者。名第四業。此無漏業。非染污故。得非黑名。非順愛故。又不能感白異熟故。說名非白。然大空經說無學法是純白者。以無學法。於超諸染。身中可得。非如學法。非超諸染。身中可得。諸無漏業。為皆能盡前三業不。不爾云何。頌曰。

 四法忍離欲  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  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  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  四令純白盡

論曰。於見道中四法智忍。及於修道離欲染位。前八無間聖道俱行。有十二思唯盡純黑。離欲界染第九無間聖道俱行。一無漏思雙令黑白。及純黑盡此時總斷。欲界善故亦斷第九。不善業故離四靜慮。一一地染。第九無間道俱行無漏思。此四唯令純白業盡。所餘諸業無異熟故。非所明故於此不論。故於此中唯說十七與無間道俱行聖思能永盡前三有漏業。雖盡諸業是聖慧解。然於此中說近對治。雖身語業亦近治三。非慧相應故此不說何緣諸地有漏善業。唯最後道能斷非餘。以諸善法非自性斷。已斷有容現在前故。然由緣彼煩惱盡時。方說名為斷彼善法。爾時善法得離系故。由此乃至緣彼煩惱餘一品在斷義不成。善法爾時猶被縛故。頌曰。

 有說地獄受  餘欲業黑雜
 有說欲見滅  餘欲業黑俱

論曰。第一第三皆有異說有餘師說。順地獄受及欲界中順餘受業。如次名為純黑雜業。謂地獄異熟唯不善業感。故順彼受名純黑業。唯除地獄。餘欲界中異熟皆通善惡業感。故順彼受名黑白業。如是所說前已遮遣。謂善無能雜不善故。有餘師說。欲見所斷及欲界中所有餘業。如次名為純黑俱業。謂見所斷無善雜故名純黑業。欲修所斷有善不善故名俱業。此亦非理。二所斷中俱有業不能感異熟果故。若謂此中所說三業據有異熟說非無異熟者。不應簡言欲見所滅。又強力業理必不應。為力劣者之所[夌*欠]雜。是故不應說修所斷諸不善業亦得離名。亦不應言欲界有善力勝不善。[夌*欠]伏惡業非所許故。所以者何。以欲界善非數行故。無有能感一劫果故。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十一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梵網經菩薩戒誦戒儀式...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慈悲法華寶懺

慈悲法華寶懺...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註音版】太子和休經

太子和休經...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佛說鹿母經

佛說鹿母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佛言:「昔者,有鹿...

佛說受新歲經

佛說受新歲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請佛品第一...

【註音版】莊嚴菩提心經

莊嚴菩提心經...

法界圖記叢髓錄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五十...

【佛教詞典】引發諸功德及能引發方便

【引發諸功德及能引發方便】 p0378 雜集論十四卷十一頁...

【佛教詞典】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法...

「見諸相非相」應如何理解

問: 佛於《金剛經》中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何富過三代?德過三代?

財富和財富能力如何傳遞下去,是個世界級難題,英文對...

經驗的第一義諦,才是真實的金字招牌

大慧,譬如帝釋名為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

大慈悲心是佛道的正因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

何謂「供養」

供養,又稱供施、供給、供,是對佛、法、僧三寶進行心...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的涵義

問: 請解說《觀經》中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

念佛之現實利益

念佛的現實利益是無量無邊,下面只說重要的:一是念佛...

機深禍深,量大福大

古人說機深禍深,量大福大,勸誡世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

如何從外相來推測未來的禍福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

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

【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 知道我們天地萬物,...

自在觀音

住在觀音殿的旁邊,能夠跟觀世音菩薩成為鄰居,是一種...

看到別人的缺點,是因為自心不清淨

觀察他人的缺點幾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習慣,我們從來...

【視頻】譚詠麟《心經》

譚詠麟《心經》

【視頻】《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