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十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三之六

已辯因果相對決定。今當正辯果相差別。異熟等果其相云何。頌曰。

 異熟無記法  有情有記生
 等流似自因  離系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為法  有為增上果

論曰。唯於無覆無記法中有異熟果。若爾則應非有情數亦是異熟。為欲簡彼說有情言。唯於有情有異熟故。若爾於彼有情數中。長養等流應是異熟。又為簡彼說有記生。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記異熟。故名有記。從彼後時異熟方起。非俱無間名有記生。如是名為異熟果相。豈不異熟。亦以前位異熟果體為同類因。是前異熟等流果故。則應亦說從無記生。是等流性如何乃說。從有記生非等流性。無如是失。異熟果體由同類因相有雜亂。由異熟因相無雜亂。是故但說從有記生。由此准知非等流性。以等流果與因相似有雜亂故。若異熟果與因相別無雜亂故。何故非情非異熟果。共業所得共受用故。大梵住處諸大梵共感。餘可於中有受用理故。多有情業如何共感一非情果。自類因一業緣有多。亦無有過。又見少業能生多果。如何少果非多業生。能作因業。果少果多俱無所妨。異熟因力即不如是。果非共故。共果數招。非順熟義是故異熟不攝非情。似自因法名等流果。謂似同類遍行二因。如同類因。善染無記等流果性。其相亦爾。如遍行因。唯是染污等流果性。其相亦爾。豈不俱起士用果性。亦似自因。如何可言。似自因法名等流果。無等流果不似自因。有士用果與自因異。故似自因名等流果。定無濫彼士用果失。豈不亦有等流異因。如遍行因望異部果。染性同故名似自因。士用果性有與因別。又以因者。謂果與因具二相似。一體二性。體謂受等。性謂善等。若於俱起士用果中。其性雖同而體必異。無二受等俱時生故。若於後起士用果中。性之與體皆容有異。故不可說果定似因。其等流果性必似因。於其體中亦容有似。故唯此果說似自因。然此二因互有寬狹。故別建立果望自因。俱必相似故合立一。由慧盡法名離系果。滅故名盡。擇故名慧。即說擇滅名離系果。由擇為因離諸繫縛。證得此滅故名為果。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即說此法名士用果。此有四種。如前已說。言俱生者。謂同一時更互為因力所生法。言無間者。謂次後生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言隔越者。謂隔時生。如農夫等於穀麥等。言不生者。所謂涅槃。無間道力彼得生故。此既不生如何可說。彼力生故名士用果。現見於得亦說生名。如說。我財生是我得財義若無間道斷諸隨眠。所證擇滅。名離系果及士用果。若無間道不斷隨眠。所證擇滅。唯士用果非離系果。歷諸位說如順正理。諸有為法除在前生。是餘有為之增上果。必無少果在因前生。果若前生後因無用。應未來法畢竟不生。士用增上二果何別。士用果名唯對作者。增上果名兼對受者。於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頌曰。

 五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論曰。五因取果。唯於現在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無作用故。言取果者。是能引義。謂引未來令其生等。於同體類。能為種子。於異體類由同一果。於非一果。由同性類。於異性類。而由有是。自聚相續。是故一切皆名能引。如是能引名為取果。此取果用。唯現在有。非於去來。唯此可名有為作用。相應俱有異熟三因。皆說功能名為作用。果異因故。二俱時故。所言五者。簡能作因。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現在。與通過現。應如同類。遍行二因。但非一切。有增上果。可取或與故此不說。如何此因唯現取果。如本論說。過去諸法為等無間能生二心。若出無想滅盡定心。由入二定心現在時取者。則應二定永不現前。等無間緣。取與俱故。無如是事。入二定心唯現在時。能取二定及出心果。然由二定是正所求必應先起。由此為障令出定心。非於入心無間即起。據與果義說過去生二心。此義於後當更分別。故能作因如同類遍行。總取未來為自增上果。然或有說。此能作因。取果與果俱通過現。理不應然。取果作用唯現有故。俱有相應與果亦爾。唯於現在。由此二因取果與果必俱時故。同類遍行二因與果通於過現。能作因中諸有果者。應同此說。然非一切皆容有果。故此不論。同遍二因。有等流果。無間生者。即現在時。於無間果亦取亦與。此果已生二因已滅。名已取與。若此二因滅至過去。其等流果方至生時。則此二因。於生位果。先取今與。言與果者。謂此諸因正與彼力令其生等。其能作因正居現在。彼增上果有現已生。如眼根等生眼識等。有無間生。如世第一法等生苦法智忍等。有隔越生。如順解脫分善根等生三乘菩提盡智等。有緣無緣善不善等。諸同類因。取果與果。時有同異。有四句等。如順正理廣說應知。異熟與果唯於過去。由異熟果。無與因俱。或無間故。西方諸師說五果外別有四果。一加行果。二安立果。三和合果。四修習果。此皆士用增上果攝。由是故說果唯有五。辯因果已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因所生。應知此中法略有四。謂染污法異熟生法。初無漏法。三所餘法。餘法者何。謂除異熟餘無記法。除初無漏諸餘善法如是四法。頌曰。

 染污異熟生  餘初聖如次
 除異熟遍二  及同類餘生
 此謂心心所  餘及除相應

論曰。諸染污法除異熟因餘五因生。由異熟因所生諸法非染污。故異熟生法除遍行因餘五因。生由遍行因所生諸法唯染污故。三所餘法雙除異熟遍行二因。餘四因生由所餘法非異熟性故。及非染污故。初無漏法及除同類。及言為顯。亦除異熟遍行二因。餘三因生。由初無漏無有前生同類法故。及是善故。如是四法。為說何等。應知唯說心及心所。若爾所餘不相應行及色四法。復幾因生。如心心所。除因外及除相應。應知餘法。從四三二。餘因所生。謂染污色。不相應行。如心心所除異熟因及除相應。餘四因生異熟生色不相應行。如心心所除遍行因及除相應。餘四因生三所餘色不相應行。如心心所雙除異熟遍行二因及除相應。餘三因生初無漏色不相應行。如心心所除前三因及除相應。餘二因生一因生法決定無有。今應思擇一切法中。何法能為幾因自性。謂或有法具足能為六因自性。次第乃至有法能為一因自性。此中有法具足能為六因性者。謂諸過現不善遍行心心所法。有法能為五因性者。謂諸過現不善非遍心心所法。或無記遍心心所法。或善有漏心心所法。或不善遍不相應行。有法能為四因性者。謂諸過現不善色法。或善有漏色心不相應行。或不善非遍心不相應行。或無記遍。不相應行。或無記非遍心心所法。或諸無漏心心所法。或諸未來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有法能為三因性者。謂諸過現無記色法。或無記非遍心不相應行。或無漏色不相應行。或未來不善及善有漏色心不相應行。或無記無漏心心所法。有法能為二因性者。謂諸未來無記無漏色心不相應行。有法能為一因性者。謂無為法無法非因有法非果。所謂虛空及非擇滅。復應思擇。如是六因自性相望有純有雜且能作因。對俱有因為順後句。謂俱有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俱有因。謂無為法。又能作因對同類因亦順後句。謂同類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同類因。謂未來法及無為法。又能作因對相應因亦順後句。謂相應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相應因。謂諸色法不相應行及無為法。又能作因對遍行因亦順後句。謂遍行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遍行因謂未來法。過去現在非遍行法及無為法。又能作因對異熟因亦順後句。謂異熟因必雜能作有純能作非異熟因。謂無記法及無漏法。若俱有因對同類因為順後句。謂同類因必雜俱有。有純俱有非同類因。謂未來法。又俱有因對相應因亦順後句。謂相應因必雜俱有有純俱有非相應因。謂諸色法不相應行。又俱有因對遍行因亦順後句。謂遍行因必雜俱有。有純俱有非遍行因。謂未來法過去現在非遍行法。又俱有因對異熟因亦順後句。謂異熟因必雜俱有。有純俱有非異熟因。謂諸有為中無記無漏法。若同類因對相應因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過去現在色不相應行第二句者。謂未來世心心所法。第三句者。謂過現世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謂未來色不相應行及無為法。又同類因對遍行因為順後句。謂遍行因必雜同類。有純同類非遍行因。謂過現世非遍行法。又同類因對異熟因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過去現在無記無漏法。第二句者。謂未來不善及善有漏法。第三句者。謂過現不善及善有漏法。第四句者。謂未來世無記無漏及無為法。若相應因對遍行因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未來世心心所法。過現非遍心心所法。第二句者。謂過去現在遍不相應行。第三句者。謂過去現在遍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謂諸色法未來一切不相應行。過現非遍不相應行。及無為法。又相應因對異熟因亦作四句。第一句者。謂無記無漏諸心心所法。第二句者。謂不善善有漏色不相應行。第三句者謂不善善有漏諸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謂無記無漏色不相應行及無為法。若遍行因對異熟因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過去現在無記遍行法。第二句者。謂未來不善及善有漏法。過現善有漏不善非遍法。第三句者。謂過去現在不善遍行法。第四句者。謂未來世無記無漏法。過現無漏無記非遍法及無為法。又應思擇如是六因。色非色等諸門差別。謂六因中相應遍行。二因非色。餘之四因通色非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應知亦爾。又六因中唯相應因但相應法。餘通相應不相應法。有所依無所依。有發悟無發悟。有行相無行相。有所緣無所緣。應知亦爾。又六因中遍行異熟二因唯有漏。餘之四因通有漏無漏。又六因中能作一因通有為無為。餘之五因一向是有為。又六因中遍行一因唯是染餘之五因通染及不染。有罪無罪黑白有覆無覆順退不順退。應知亦爾。又六因中異熟一因唯有異熟。餘之五因通有異熟及無異熟。又六因中能作一因通三世非世。俱有相應異熟三因皆通三世。同類遍行二因唯通過去現在。又六因中遍行一因不善無記。異熟一因通善不善。餘之四因皆通三性。又六因中遍行異熟通三界系。餘之四因通三界系及通不系。又六因中遍行異熟二因。唯是非學非無學。餘之四因皆通三種。又六因中遍行一因唯見所斷。異熟一因通見修所斷。餘之四因通見修所斷及非所斷。又六因中能作一因通四諦攝及非諦攝。遍行異熟二因唯通苦集諦攝。餘之三因通苦集道三諦所攝。又六因中相應遍行唯四蘊攝。俱有同類異熟三因通五蘊攝。能作一因通五蘊攝及非蘊攝。又六因中相應遍行意法處攝。異熟一因色聲意法四處所攝。餘之三因十二處攝。又六因中遍行一因意法意識三界所攝相應一因通七心界法界所攝。異熟一因通色聲界及七心界法界所攝。餘之三因十八界攝。此等因果諸差別相。非一切智無能遍知。已隨我等覺慧所行。因果義中略辯其相。為重明瞭思擇諸緣。何謂諸緣。頌曰。

 說有四種緣  因緣五因性
 等無間非後  心心所已生
 所緣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

論曰。於何處說。謂契經中如契經中說四緣性。謂因緣性。等無間緣性。所緣緣性。增上緣性。此中緣性即是四緣。如四所居即所居性為顯種類故說性言。意辯諸緣隨事差別。有無量體。然括其義無非攝入四種類中。謂一切緣無過此性。於六因內除能作因。所餘五因是因緣性。如本論說。何謂因緣。謂一切有為法。論既不說亦攝無為。故立五因為因緣性。無為何故不立因緣。此如前釋。唯無障住立能作因。非餘因攝。雖諸法性本有非無。而作用成必待因力。如諸造色體本非無。而功用成必因大種。因中勝者。其唯五因。如造色因勝者無五。非後已生心心所法。一切總說等無間緣謂除阿羅漢最後心心所。諸餘已生心心所法。無不皆是等無間緣。為簡未來及無為法。說已生言。為簡諸色不相應行說心心所。何故等無間緣唯心心所。此與等無間緣義相應故。此緣生法等而無間。依此義立等無間名。謂一相續必無同類二法俱生。故說名等。此緣對果無同類法中間為隔。故名無間。若說此果無間續生名無間者。出無想等心等望前應非無間。或無等法於中間起名等無間。是二中間無容得有等法生義。或前俱生心心所品。等與無間後品為緣。非唯同類名等無間。何故一身心心所法。無有同類二體俱生。等無間緣無第二故。何緣無二等無間緣。一一有情一心轉故。何緣一一但一心轉。心於餘境正馳散時。於餘境中不了知故。又心在定專一境時。餘境散心必不生故。又一相續若有多心。應無有能調伏心者。又若一身多心並起。為境各別為共相應若共相應。一境一相無差別故。俱起唐捐。若境各別即應染淨善惡俱生。便無解脫。復有至教證一有情。唯有一心相續而轉。謂契經說。受樂受時。彼於爾時二受俱滅。又契經說。心為獨行。云何定知心心所法生時必藉等無間緣。由契經說。及彼能生作意正起現見覺慧定。由覺慧為先故生。若異此者。何理能遮。本無有情今時欻起。諸阿羅漢最後心心所。何緣故說非等無間緣。由彼不能牽後果故。此復何故無牽果。能以於爾時餘緣闕故。許餘緣闕故後識不生有牽後果能。斯有何咎。若能牽後應如前位。心心所法亦能與果。若緣闕故與果義無。應由闕緣不能牽果。或正滅時心心所法能牽能與在正生位等無間法處名等無間緣。諸阿羅漢最後心等。於正滅位。無有正生等無間法。故不可說等無間緣。若爾無想及二定前。心心所法於正滅位正生位中無心心所。應不可說等無間緣。彼定當生故亦名等無間。不相應隔不得即生。既定當生說生無咎。同類因等取果無定。是故不應以彼例此。何故未來心心所法。全不許立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前後所顯。未來未有前後決定。若彼已有前後決定。修正加行則為唐捐。異熟因果雖前後定。而就相立不據前後。故通未來不可為例。若未來世無定前後。如何世尊記當時分。諸佛德用不可思議。因果曾當皆能現見。有說。現在有情身中。各有未來因果先相。佛因觀此便知未來。證見分明非佔相智佛。於此等爾焰稠林。理有所因方能證見。非一切智便無所因。於色等境能有作用。何緣諸色不相應行。俱不建立等無間緣。以一身中同類並起。或多或少非等無間。若爾命根無二俱起。何不許託等無間緣。宿業力生非前命引。雖心心所有先業生。而託境根不可為例又不決定是異熟生。然毘婆沙說心心所依緣行相皆有拘礙。由斯故立等無間緣。色不相應無如是事。非唯開避建立此緣。亦據牽生立此緣體。故極微等雖前避後後方得生。而非此緣。心等相生有定不定。故知亦據有力牽生。此定不定如順正理。諸心心所自因力生。前無間滅有何作用。謂諸根境雖現和合。而無識等同類併生。故知前心無間滅位。有力牽後心等令生。色不相應無如是事。如說。云何心等無間法。謂心無間。餘心心所法。已生正生及無想定。乃至廣說。此已生言攝過現世。正生言攝未來生時。若爾便應第二念等。定及出定心。非心等無間。入心無間彼未生故。彼後正生時名心等無間。中間不隔等無間緣。故後望前亦名無間。又必當起亦名生時。果被取已必當生故。若爾違害見蘊論文。如彼問言。若法與彼法為等無間。或時此法與彼非等無間耶。彼即答言。若時此法未至已生。有何違害。等無間定要至已生。然於此中有二種釋。並無違害。若時此法未已生者。此法是何為前為後。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為世第一法。未至已生時非與苦法智忍為等無間。若至已生位。為等無間耶。為苦法智忍。未至已生時非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若至已生位為等無間耶。若執前者。有心位可爾。無心位如何。謂無心定。入心已生。不可即與第二念等。定及出心。為等無間。若入定心至已生位。即與彼諸法為等無間者。等無間緣果法被取。必無有物能礙其生。則彼一切皆應頓起。若入心後出心即生。是則二定永應不起。若執後者。苦法智忍未已生時。應不與彼世第一法為等無間。然必應許苦法智忍在正生時。即名與彼世第一法為等無間。此中一類許可前執。然見蘊文約有心位。說等無間故無前失。或言設約無心位辯此失亦無。謂入定心居現在位。頓取諸定及出心果。亦與最初剎那定果。滅入過去。隨後諸定。及出定心。一一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豈不一切等無間緣。無有異時。取果與果。此責非理。取果必頓。與果有漸。故無有失。但應責言。同一心果。何緣諸定及出定心。前後而生不俱時起。正所求者理必前生。謂入定心順求於定。故心無間定必前生。若爾何緣諸剎那定前後而起。諸剎那定俱生無用。故不俱生。由前加行勢力所引。故多念定長時續生。非多剎那定俱起用。一剎那定所不能為。故不頓生。猶如識等。然諸念定是等無間。不可說為等無間緣。若法由前心等引起。同一種類必不俱生。生已復能引後令起。可名等無間及等無間緣。諸定雖由前心等引。同一種類必不俱生。然其生已不能引後。可名等無間。非等無間緣。是故設約無心位辯。亦無有失。諸作是說。入二定心滅入過去。方能漸取第二念等定及出心。彼入定心應非過去。夫取果者是牽果能。諸牽果能是行作用。依行作用立三世別。若有作用非現在者。豈不便壞世別所依。諸有釋言。過去眼等。於色等境。無有見聞嗅甞覺等。各別作用故非現在。彼釋不然。應共審決眼等作用。為是於境見等功能為牽果用。若是於境見等功能。便於闇中現在眼等。未生已滅眼等何殊。而不說為未來過去。闇中眼等。雖無見聞嗅甞等用。而皆現有。牽果功能。可名作用。約有此用皆名現在。所餘取境與果等用。皆非作用但是功能。如是功能三時容有。辯三世處當具思擇。又過去世諸心心所。於所緣等不能為礙。故不能作此緣取果。復有一類許可後執。豈不苦法智忍在正生時。即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理實應爾。然此中說等無間緣。要至已生此緣方立。故無有過。如是二釋未已生言。於我義宗並無違害。所緣緣性即一切法。離心心所所緣境外。決定更無餘法可得。以一切法是心心所生所攀附故曰所緣。即此所緣是心心所。發生緣故名所緣緣。一切法者即十二處。謂眼耳鼻舌身意識及相應法。隨其次第以諸色聲香味觸法為所緣境。六根唯是意識所緣。何緣故知。經言多法生意識故。又眼等根皆非五識境所攝故。所識所知遍諸法故。五識所緣唯實非假。意識所緣通於假實。諸心心所緣有非無。破斥餘宗如順正理。然心心所所緣境定。謂眼識等於所緣色。乃至意識等於所緣諸法。此心心所於所緣定。為處為類為約剎那。有說。約處。謂眼識等唯緣色處。餘隨所應各說自境。勿於一境。多心心所。住不生法。故餘非定。且眼識等於諸色中。隨遇何色即緣之起。若爾如何青黃等覺體不雜亂。有避此失說約處類。非約剎那。若爾如何青黃等覺體不雜亂。如是應說處類剎那三皆決定。豈不一境。多心心所。住不生法。此無有失。未來世寬豈不容受。又心心所於自所緣。前所覺知後能隨憶。且五識等境。意識等隨憶。五識等不能隨憶。前覺境一念緣故。無分別故。意有二種。謂染不染。隨一覺知。二能隨憶。復有三種。善染無記。隨一覺知。三能隨憶復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隨一覺知。四能隨憶復有五種。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見苦見集及修所斷。隨一覺知。五能隨憶。見滅見道。所斷覺知。四能隨憶。各除他一。廣說乃至。有十二種。謂欲界四上界各三及學無學。欲善覺知十二隨憶。不善色善覺知亦爾。欲覆無覆無記覺知八能隨憶。除色有覆及無色三。色覆覺知。十能隨憶。除欲有覆無覆無記。無色界善覺知亦爾。色界無覆無記覺知。十能隨憶。除無色界有覆無覆。無色有覆無覆覺知九能隨憶。除欲有覆欲色無覆。有學覺知十一隨憶。除欲有覆無學覺知退法如學。若不退法七能隨憶。除學及除三界四染二十心等諸門差別。覺知隨憶如理應思增上緣性即能作因。以能作因。因義細故。無邊際故。攝一切法。若此於彼不礙令生。是能作因。增上緣義。對三緣義。此類最多。所作寔繁。故名增上。豈不增上攝法普周。寧復對三。言此增上。非對三體。立增上名。何者對三義用而立。諸緣義用互不相通。諸緣體性更互相雜。如增上緣義類無量。所作繁廣。餘三不然。故此獨摽增上緣稱。為攝五因。及三緣性。所不攝義。立能作因。及增上緣。由此二種義類最廣。故立通名。譬如行蘊。法界法處。法寶法歸。法念住等。有餘師說。此增上緣體類最多故名增上。所緣緣性雖遍諸法而作所緣。不通俱有。由位狹故廢增上名。有餘復說。所生廣故名增上緣。謂一切法。唯除自體。遍能生起。一切有為。如一剎那眼識生位。除其自性用一切法為增上緣。餘生亦爾。此緣體用其量無邊。如契經中。說世自法三增上者。止惡行善。所觀因故。立增上名。謂境現前煩惱將起。隨觀彼一惡止善行。於止行中得增上故。契經且說。增上有三。非餘於餘無增上義。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十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正訛集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

奮迅王問經

奮迅王問經翻譯之記 一初菩薩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

蕅益大師:見聞錄

見聞錄 古吳沙門 智旭 隨筆 楚中有一生員。心跡正直...

五苦章句經

五苦章句經(一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一名諸天五苦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註音版】禮拜觀世音菩薩儀軌

.post-content img {display: block;height: auto;ma...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肇論疏

肇論疏卷上 序 釋元康撰 肇論序小招提達法師作者 就...

【佛教詞典】結界捨界理無雙答

亦名:結捨二界理無雙答 濟緣記釋云:「結捨中,事雖同...

【佛教詞典】自爾

(雜語)自然也。止觀五之三曰:自爾,自然之異名。...

不要盲信奇異的現象

佛經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出門,帶了...

消業滅罪的種種徵兆和夢驗

經常會看到有些人持誦某部經或某個咒後,夢中出現很恐...

一心念佛,是為自己要事

原文 昨接守良書,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實發,病中且勿...

飯後吃梨能排出致癌物質

韓國研究人員發現,飯後吃個梨或喝杯熱梨汁,積存在人...

有人念佛多年病沒好,便懷疑佛號不靈

《普賢行願品》第四,懺悔業障: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

把苦惱的根源找出來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

【佛學漫畫】法界第一高人

阿彌陀佛可不止身高不可計量,壽命和光明也不可限量的,...

截斷世人生死路,別開化外一乾坤

下面我們講講清朝彭二林居士《重訂西方公據》後面,收...

女人補血的最佳時間與食物

月經過後七天內是補血的黃金期 根據中醫的說法,女性...

知天命就是知因果

富貴、貧賤,這種因果是跟你的善惡業力直接關聯的,這...

淨土宗要求你少造罪業

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到底什麼業會被激發出來,臨命...

慈學長老尼:出生與出家之難

出生難 我的名字叫慈學,是出家的時候師父賜的。俗名林...

【視頻】《金剛經》達觀法師閩南語教念

《金剛經》達觀法師閩南語教念

【視頻】《法華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法華經》靈鷲山僧眾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