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七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差別品第三之三

如是已辯得差別相。非得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非得淨無記  去來世各三
 三界不系三  許聖道非得
 說名異生性  得法易地捨

論曰。性差別者。一切非得。皆唯無覆無記性攝。世差別者。過去未來各有三種。謂過去法及未來法。一一各有三世非得。若現在法。唯有過去未來非得。決定無有現在非得。以現在法與不成就不俱行故。有說現法無現非得。性相違故。現可成法。必與得俱。定無非得。不可成法非得亦無。故現在法無現非得。界差別者。三界系法及不系法各三非得。謂欲界系法有三界非得。色無色界系及不系亦爾。定無非得。是無漏者。所以者何。由許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故。如本論言。云何異生性。謂不獲聖法。不獲即是非得異名。如何無漏法可名異生性。不獲何聖法名異生性耶。為總不獲一切聖法。為唯不獲苦法智忍。有說不獲一切聖法。若爾豈不無非異生無一。總成就一切聖法故。若有不獲不雜於獲是異生性。若雜獲者非異生性。故無有失。若爾本論應說純言。不爾離言見義有故。如說此類食水食風。雖無純言而亦知彼純食水風。不雜餘故。有說不獲苦法智忍。然非後捨復成異生。前已永害彼非得故。何緣故知。別有實法說名非得。以契經中說有成就不成就故。如契經言。若成就六法不成就順忍。六法如經。若謂未生聖法眼等。相續分位名異生性。彼違契經。如世尊說。如是名為隨信行者。入正性離生超越異生地。此異生地即異生性。何緣故知。如得捨故。如得異法故名為入。應捨異法故名為超。非於爾時捨曾所得。眼等諸法少分可知。如得未曾所得聖法。故不可謂。未生聖法。眼等相續即異生性。故別有法。唯異生有。遍諸異生。違聖道得名異生性。其理必然。豈不如聖法即說是聖性。成就此性故名聖者。如是異生法應即異生性。成就此性故名異生。此例不然。以諸聖法唯聖者有。可即聖法說為聖性。諸異生法聖者亦有。如何可立為異生性。若異生法唯異生成。遍異生位可異生性。惡趣無想北俱盧等。不遍異生。餘命根等。雖遍異生而聖亦有。傍論已了。今更應思如是非得。何時當捨此法非得。得此法時。或轉易地捨此非得。如聖法非得說名異生性。隨得聖法時捨三界非得。如是住初無漏心者。於苦法智。展轉乃至住金剛喻三摩地者。於阿羅漢所有非得。如其所應隨得此法捨此非得。如是乃至阿羅漢果時解脫者。於阿羅漢不時解脫所有非得。得此法時捨此非得。餘法非得類此應思。又此非得云何名捨。若非得得斷非得非得生。如是名為捨於非得。得與非得雖各有餘。得及非得然非無窮。由得勢力成就本法。及與得得。得得勢力。成就法得。豈成無窮。非得亦應如理思擇。非得非得必不俱生。又從下地生上地時。下地非得一切皆捨。從上生下類此應知。由所依力非得轉故。如是已辯得非得相。同分者何。頌曰。

 同分有情等

論曰。有別實物名為同分。謂諸有情展轉類等。本論說此名眾同分。一趣等生。諸有情類。所有身形。諸根作用。及飲食等。互相似因。並其展轉相樂欲因。名眾同分。如鮮淨色。業心大種皆是其因。故身形等非唯因業。現見身形。是互相似業所引果。諸根作用及飲食等。有差別故。若謂滿業有差別故。此差別者理不應然。或有身形唯由相似引業所起。以眾同分有差別故。作用等別若身形等唯業果者。隨其所樂作用等事。若捨若行應不得有。此中身形作用樂欲。展轉相似。故名為同分是因義。有別實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如是同分。世尊唯依諸有情說。非草木等。故契經言。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乃至廣說。故眾同分實有義成。非唯說形色更互相似故。就界趣生處身等別。有無量種有情同分。復有法同分。謂隨蘊處界。是眾同分依故。非情無有。異生同分。入離生時捨。有情同分。入涅槃時捨。豈不異生性即異生同分。此不應然。作用異故。由彼身形作用樂欲互相似因。名為同分。若與聖道成就相違。是異生因。名異生性。入離生時於眾同分亦捨亦得。於異生性捨而不得。同分非色如何得知。有用能生無別事類。由見彼果知有彼故。如見現在業所得果。知有前生曾所造業。又觀行者。現證知故。何不許有非情同分。不應如是責。有太過失故。汝亦許有人天等趣胎卵等生。何不亦許菴羅等趣菉豆等生。又佛世尊曾不說故。但應思擇。何故世尊唯於有情說有同分。非於草等。復云何知如是同分別有實物。且我於中作如是解。由彼草等無有展轉作用樂欲互相似故。於彼不說別有同分。又必因有情草等方生故。唯於有情說有同分。又因先業及現勤勇此法得生。於彼草等二事皆無。故無同分。即由此事證有實物。又木素漆凋畫等像及彼真形。雖有色形展轉相似。而言一實。由此非唯見彼相似。即言是實。要於相似差別物類。方起實言。故知實有此差別法。此實言說由此法生。又前說故。前說云何。謂見身形是互相似業所引果。諸根作用及飲食等有差別故。是諸同分展轉差別。如何於彼更無同分。而起無別覺施設耶。由諸同分是同類事。等因性故即為同類。展轉相似覺施設因。如眼耳等。由大種造方成色性。大種雖無餘大種造而色性成。此應顯成勝論所執總同句義同異句義。若勝論執此二句義。其體非一。剎那非常。無所依止。展轉差別。設令同彼亦無多過。非勝論者執眼等根能行色等。即令釋子捨如是見別作餘解。故彼所難是朋黨言。求正理人不應收採。已辯同分。無想者何。頌曰。

 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

論曰。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無想定所感異熟。由彼無想有情天中無想及色唯是無想定所感異熟果。此定不能引眾同分及命根故。以眾同分及與命根唯是有心第四靜慮所感異熟。彼處餘蘊是共異熟。以生無想有情天中多時有心。謂入無想前及出無想後。然無心位時極長故名無想天。無想有情居在何處。居在廣果。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彼以業生等無間緣為任持食。謂由宿業引眾同分及命根等。由續生心及無間入無想果心牽引資助故。彼亦有過去觸等為任持食。無心位中唯有過去觸等為食。現在食無。有心位中二種俱有。彼諸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歿。歿已決定生於欲界。非餘處所。先脩定行所感壽量勢力盡故。於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盡便墮。若諸有情應生彼處。必有欲界順後受業。如應生彼北俱盧洲。必定應有生天之業已辯無想。二定者何。謂無想定及滅盡定。初無想定。其相云何。頌曰。

 如是無想定  後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  非聖得一世

論曰。如前所說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為無想。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說如是聲唯顯此定。滅心心所與無想同。由正成辦或極成辦。故名為定。有餘師說。如理等行。故名為定。令心大種平等行故。無想者定。或定無想。名無想定。由厭壞想生此定故。非諸異生能厭壞受。由耽著受而入定故。此定在何地。謂在後靜慮。即在第四靜慮非餘。此不應說。所以者何。此定能感無想異熟。已說無想居廣果天。當說廣果在後靜慮。豈於餘地而修彼因。此責不然曾無說故。未曾有處。說無想定。為無想因。豈不前頌說無想為異熟。於彼釋中說為無想定果。此亦不然。曾未有頌作如是說。今說乃成。何故此定名異生定。為求解脫修此定故。彼執無想是真解脫。執無想定為出離道為證無想。而修此定一切聖者。不執有漏為真解脫及真出離。故說此定名異生定。前說無想是異熟故無記性攝。不說自成。今無想定一向是善。豈不此是異熟因故善性所攝。不說自成。此於無想有情天中為因能招五蘊異熟。不爾頌中猶未說故。又染無記誰復能遮。若爾此中應言純善。不爾離言見義有故。此應准前異生性釋。或唯言善。已顯非餘。此定既是異熟因性。為順何受。唯順生受非順現後及不定受。一類諸師作此定執。理順生受及不定受。所以者何。成此定者。亦容得入正性離生。入已必無現起此定。由約現行說無想定名異生定。非約成就。又許此定。通是此法。外法異生。所得非聖。以諸聖者於無想定如見深坑不樂入故。頌中已說。求解脫言即顯此定唯屬異生。復言非聖便為無用。此初得時為得幾世。此於諸位中如別解脫戒念念別得未曾得故。第一念時非得過去。以無心故不修未來。故初得時唯得一世。謂得現在第二念等。乃至未出亦成過去。出已乃至未捨已來唯成過去。如天眼耳無未來修。唯加行得非離染得。次滅盡定。其相云何。頌曰。

 滅盡定亦然  為靜住有頂
 善二受不定  聖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  三十四念故

論曰。如前無想定。滅盡定亦然。謂如已離第三靜慮貪者。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已離無所有處貪者。有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如是二定差別相者。前無想定為求解脫厭壞於想。以出離想作意為先。而得證入。今滅盡定為求靜住厭壞散動。以止息想作意為先。而得證入。前無想定在色界邊地。今滅盡定在無色邊地。以在非想非非想處所受生身是最上業所牽引故。說名有頂。或有邊際。故名有頂。如樹邊際說名樹頂。唯此地中有滅盡定。何緣下地無此定耶。厭背一切心及邊際心斷。方能得此勝解脫故。謂由二緣立此解脫。一者厭背一切心故。二者邊際心暫斷故。若於下地有此定者。便非厭背一切種心以未能厭上地心故。亦不名為邊際心斷。以上地心猶未斷故。應名厭背少分諸心。亦復應名中際心斷。於三性中前及此定。俱唯是善。非染無記。非諸聖者厭怖散動取染無記為寂靜住。前無想定能順生受及不定受。今滅盡定通順生後及不定受。謂約異熟有順生受。或順後受及不定受。或全不受。謂若下地起此定已。不生上地便般涅槃。此滅盡定能招有頂四蘊異熟。前無想定唯異生得。此滅盡定唯聖者得。非諸異生能起滅定。彼有自地起滅定障猶未斷故。未超有頂見所斷惑。於起滅定畢竟無能非諸異生能超有頂見所斷惑。故唯聖者得滅盡定。一切聖者得有頂時。皆得如斯滅盡定不。應言不得。由此定非離染得故。由何而得。由加行得。要由加行方證得故。如無想定初證得時。唯得現在。不得過去。不修未來。要由心力方能修故。第二念等乃至未捨亦成過去。世尊亦以加行得耶。不爾云何成佛時得。彼謂世尊盡智時得。豈不盡智於成佛時亦不名得。況滅盡定。以諸菩薩住金剛喻三摩地時名得盡智。得體生時名為得故。於成佛時應說盡智。不由加行而現在前。暫起欲樂現在前時。一切圓德隨樂起故。非佛身中所有功德成佛時得。如何可說佛盡智時得滅盡定。由菩薩時永離一切煩惱染故。令佛身中功德得起。故說如來所有功德皆離染得。故彼所言亦有過失。隨宜為彼而釋通者。謂於近事而說遠聲。或金剛喻三摩地時。必成佛故亦名成佛。無間剎那定成佛故。且置斯事。世尊曾未起滅盡定得盡智時。如何得成俱分解脫。永離定障故。捨不成就故。於起滅定得自在故。如已起者成俱解脫。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此定。後得菩提。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說。非前起滅定後方生盡智。何因此國毘婆沙師。知盡智前未起滅定。何為不責西方起因。且我迦濕彌羅國說三十四念得菩提故。謂諸菩薩決定先於無所有處已得離貪方入見道。不復須斷平地煩惱。三十四念得大菩提。諦現觀中有十六念。離有頂貪有十八念。謂斷有頂九品煩惱。有九無間九解脫道。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同類心。故於前位決定無容起滅盡定。若於前位起滅盡定。便越期心。然諸菩薩決定不越要期心故。如是善成三十四念得菩提故。為非前因。雖已說二定有多同異相。而於其中復有同異頌曰。

 二定依欲色  滅定初人中

論曰。言二定者。謂無想定及滅盡定。此二俱依欲色二界而得現起。然於此中有說唯在下三靜慮入無想定。非在第四。勿因與果極相隣逼。有說亦在第四靜慮入無想定。除無想天。以生彼天受彼果故。有餘師說。唯在欲界入無想定。非在色界。彼違論文。謂本論言。或有是色有。此有非五行。謂色廛有情。或生有想天。住不同類心。若入無想定。若入滅盡定。或生無想天。已得入無想。是謂是色有。此有非五行。由此證知。如是二定俱依欲色而得現起。是名同相。言異相者。謂無想定。欲色二界皆得初起。滅定初起唯在人中。謂滅盡定唯在人中。得初修起唯人中有。說者釋者。及有強盛加行力故。有在人中初修得已。由退為先方生色界。依色界身後復修起。非在無色能入滅定。無所依故。命根必依色心而轉。若在無色入滅定者。色心俱無。命根應斷。諸蘊展轉相依而住故。無有情唯具一蘊。又心心所不相離。故亦無有情唯具三蘊。何因故知。滅定有退。准鄔陀夷契經義故。經言。具壽有諸苾芻。先於此處。具淨尸羅。具三摩地。具般羅若。能數入出滅受想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彼於現法或臨終位。不能勤修令解滿足。從此身壞超段食天。隨受一處意成天身。於彼生已複數入出滅受想定。亦有是處。應如實知。此意成天身。佛說是色界滅受想定。唯在有頂。若得此定必無退者。不應得往色界受生。如是廣釋二定異相總有六門。謂地加行相續異熟順受初起有差別。故今應思擇。滅盡定中。總滅一切心心所法。何緣唯說滅受想定。厭逆彼二生此定故。謂想與受能為見愛雜染所依故偏厭。逆如是二法多諸過患。如立蘊中已廣分別。故偏厭逆入滅盡定。此滅定位決定無心。以一切心皆與受想俱生滅故。如契經說。眼及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乃至廣說。曾無處言。有第七識。可執彼識離受想生。此經俱言。顯同時起。蘆束相依為譬喻故。說心心所生緣等故。非此定中唯想受滅。此中亦說。意行滅故。若此定中心不滅者。想受二種亦應不滅。能生彼觸應亦有故。由此滅定必無有心。然定後心復得生者。定前心作等無間緣所引攝故。又加行中要期勢力所引發故。滅盡定體應知實有。能遮礙心令不生故。若謂定前心遮礙餘心者。則應餘心畢竟不起。若謂有根身能起餘心者。應一切時諸識頓起。說依前心後心起者。以無第二等無間緣。雖有同時所依境界。而無一切境識頓生。若執不待自類因緣待有根身識便起者。彼一切位一切境識。何法為礙起不同時。是故唯應依心心起。非前定心。力能遮礙餘心。由此故知。離前心外定有別法能遮礙心由此法故。於無心位。雖有心因而心不起。即此別法名滅盡定。體是有為。實而非假。脩觀行者。由定前心要期願力所引發故。令滅盡定勢力漸微。至都盡位無遮礙用。意法為緣還生意識。由此准釋前無想定及與無想。隨其所應已辯二定。命根者何。頌曰。

 命根體即壽  能持煖及識

論曰。命體即壽。故本論言。云何命根。謂三界壽。異名雖爾自體未詳。應更指陳。何法名壽。謂有別法。能持煖識。說名為壽。故世尊言。

 壽煖及與識  三法捨身時
 所捨身僵仆  如木無思覺

若爾此壽何法能持。此壽能持。我說是業。一向是業異熟果故。一期生中常隨轉故。煖非一向業異熟果。識二俱非。雖有一期常隨轉處。而非一向是業異熟。故不可說識由業持。是故說壽能持煖識。非非業感。識流轉中業有少分能持功用。一同分中異熟生識斷而更續。唯壽力持復如何知壽能持煖。要有壽者方有煖故。諸無煖者亦見有壽。故知壽體非煖所持。由此故知。別有實法彼力能持有情煖識。說名為壽。此即命根。如是命根非唯依身。無色亦有故。非唯依心。無心亦有故。若爾依何。依先世業及現同分。其眾同分亦准命根。命行壽行有何差別。若生法壽名為命行。不生法壽說為壽行。有作是言。非所棄捨名為命行。是所棄捨名為壽行。復有說言。若神足果名為命行。若先業果名為壽行。復有說者。若明增上生名為命行。無明增上生名為壽行。或有說者。唯離貪者相續所得。名為命行。亦有貪者相續所得。名為壽行。是為命行。壽行差別。已辯命根。何謂諸相。此有四。四者何。頌曰。

 相謂諸有為  生住異滅性

論曰。如是四種是有為相。顯彼性故得彼相名。依此說有諸行種類。此中生者。謂有別法。是行生位。無障勝因。由能引攝令其生故。能引攝者。謂彼生時此法能為彼勝緣性。雖諸行起皆得名生。然此生名。但依諸行生位無障勝因而立諸行。必藉前生俱生同類異類緣力故。起思因果。中當廣顯。示前生同類異類緣。中同類緣強隨彼起故。俱生緣內無同類緣。異類緣中有偏勝者。如緣眼色眼識生中。說眼為因。色為緣性。雖隨闕一眼識不生而眼識生。隨眼非色。是近緣性故說為因。眼識俱生一果諸法。為緣助識力勝非眼。又於俱起一果法中。自有相生力偏勝者。如風望火風助火力。令其熾然世極成故。現見異聚風偏順火。故可比度同聚必然。是故俱生諸行緣內生力勝者。偏立生名。此生功能。於生初念無漏諸得其相最顯。既於此處見有勝能。可比度餘。應知亦有。住謂別法。是已生未壞諸行。引自果無障勝因。如諸行生必待別法。為勝因助引果勝用。亦應必待別法為因。非對法者所許諸行。待眾因緣體暫有位。對法諸師說為現在。亦說有住。諸行爾時引自果故。又即於此立為作用。世尊亦言。諸行暫住。又說諸色有生住時。此不可言據相續說。一剎那頃亦苦性故。相續必覽剎那成故。諸有為相但依相續。前後建立。理必不成。故有別法能為諸行引果作用無障近因。對法諸師說此為住。異謂別法。是一切行自類相續。後異前因不可無因。自然有異。同一識相前後相續。轉變無因。理不成故。生無色界受等相續念念變易。此用最顯見無色界。有異勝能可比度餘。應知亦有。滅謂別法是俱生行。念念滅壞。無障勝因。不可執無為滅相體。無從緣起理不成故。亦不應說有生滅故。又契經言。應知生滅緣無境智。理必非有。故不可說無為滅相。又如生法。由別生生。滅法亦應由別滅滅。總言性者。是實體義。若有為相有四體別。何故契經但說三種。契經為顯有為無為德失差別。故不說住。或若有相唯表有為。契經偏說非住相體。唯表有為。常亦有故。非此不說是無住因。餘經說行有生滅法。非無異法。此亦應爾。雖有四相隨所化宜。隱住說三。而無有失。或此經中已密說住。無唯聲故。或此經中住異合說。若不爾者。但應言異為顯有為住必兼異。不同無為有住無異。非此經中言住異者。顯住即異。但顯有為有起有盡有住有異。無為有住無所餘三。故諸有為與無為別。由斯對法說諸有為定有四相。理無傾動。此生等相既是有為。應更別有生等四相。若更有相便致無窮。彼更有餘生等相故。實許更有然非無窮。所以者何。頌曰。

 此有生生等  於八一有能

論曰。此中有言。兼顯定義。意顯此有唯四非餘。此謂前說四種本相。生生等者。謂四隨相。即是生之生生。乃至滅之滅滅。諸行有為。由四本相。本相有為由四隨相。世尊何處說隨相耶。有契經言。老死起故。此經亦說。定有隨相。謂生等相。亦是有為故。生生等相亦起等性故。契經既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有為之起亦可了知。盡及住異亦可了知。故知此中亦攝隨相。又於諸相皆有亦言。故此經中亦說隨相。言有為之起。亦可了知者。起即本相生亦表生。生義盡及住異亦可知言類起亦言應如理釋。若不爾者。何用亦言。故契經中。於無為法說尚無有起等可知。此意說言。諸無為法尚無生等本相可知。況生生等隨相可得。若不爾者。應但說無起等可知不應言尚。又薄伽梵。於契經中說諸有為相復有相故。契經說色有起盡。此復應知。亦有起盡乃至廣說。由此故知。相復有相。若爾本相如所相法。一一應有四種隨相。此復各四。展轉無窮。無斯過失。四本四隨。於八於一。功能別故。為親緣用。名曰功能。謂四本相。一一皆於八法有用。四種隨相一一皆於一法有用。其義云何。謂法生時並其自體九法俱起。自體為一。相隨相八本相中生。除其自性能為親緣生餘八法。諸法於自體無生等用故。隨相生生為親緣用。於九法內唯生本生。此生一生。多由功能別故生性。既無異功能何有別如受領納。性雖無異而有功能損益差別。又本相隨相境有多少。如五識意識境有少。多謂為親緣令引自果作用得起。是生功能。本相中住。亦除自性。能為親緣。住餘八法。隨相住住。能為親緣。於九法中唯住本住。謂為親緣。令法暫住。能引自果。是住功能本相中異。除其自性。能為親緣。異餘八法。隨相異異。能為親緣。於九法中唯異本異。謂為親緣令引自果作用衰損。是異功能。本相中滅。除其自性。能為親緣。滅餘八法。隨相滅滅。能為親緣。於九法中。唯滅本滅。謂為親緣令引自果。作用滅壞是滅功能。是故生等相復有相隨。相唯四無無窮失。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七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不退轉法輪經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

【註音版】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註音版】佛教念誦集--暮時課誦

根據上海佛學書局二五年一月印行的《佛教念誦集》(朝...

佛說雜藏經

佛說雜藏經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佛弟子諸阿羅漢,諸行...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一) 聞如...

【佛教詞典】聽門眾具中諸雜物

亦名:諸雜物 子題:器具、衣具、算子、治病眾具、缽具...

【佛教詞典】那吒析骨還父

禪宗公案名。系唐代翠微無學之法嗣投子大同禪師與其他...

淨土行人信願不真切的表現

信願不真切具體表現在有五個方面。 第一就是泛泛悠悠,...

睡眠之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只園精舍,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

為什麼要多念觀音地藏兩位菩薩的聖號

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梵室偶談 七則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然則參禪、念...

慈心不殺有好報,腎臟破裂能復原

大約是一九九三年,也就是我三十九歲那一年的某一天,...

心律法師:既為夫妻,就當珍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則是家庭的基本構成部分。人...

道鏡、善道《念佛十勸》

勸君一 長時念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護心猿無放逸...

惡緣太多,發願捨壽求往生行嗎

問: 頂禮大安恩師,弟子依止您修學淨土己七八年了。...

是不是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問: 是不是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號? 夢參老和...

聖嚴法師的三個安心法

如何才能心安平安呢?聖嚴法師表示,現在社會普遍有種...

聖嚴法師《與蚊子和平共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正要睡著的時候,一隻...

明代四大高僧之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明朝聖僧,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印能法師唱誦

【視頻】《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