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五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隨眠品第六之一

已辯諸業。契經處處說業感有。然見世間已離染者。雖造善業。而無功能招後有果。故於感有。業應非因。業獨為因非我所許。要隨眠助方能感有。故緣起教初說隨眠。此復何因。隨眠有幾。頌曰。

 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六
 謂貪瞋亦慢  無明見及疑

論曰。以諸隨眠是諸有本。要此所發業。方有感有能。此中有名目三有果。故離染者雖造善業。而無勢力招後有果。如是隨眠略有六種。謂貪瞋慢無明見疑。頌說亦言顯同類義。謂瞋如貪雖有多類。而可總說為一隨眠。慢等亦然。故復言亦。或此為顯如貪與瞋行相不同。故別建立如是慢等行相雖同。餘義有異故亦別立。及言為顯釋據相違。或顯總攝隨眠類盡。若諸隨眠數唯有六。何緣經說有七隨眠。頌曰。

 六由貪異七  有貪上二界
 於內門轉故  為遮解脫想

論曰。即前所說六隨眠中分貪為二。故經說七。欲貪有貪相差別故。色無色愛佛說有貪。彼貪多託內門轉故。又於上二界有起解脫想。為遮彼執故立有名。以此有言目生身義。既說有貪。在上二界。義准欲界。貪名欲貪。故於頌中不別顯。示多緣五欲外門轉。故如前所說六種隨眠。復約異門建立為十。頌曰。

 六由見異十  異謂有身見
 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論曰。六隨眠中見行異為五。餘非見五。積數總成十。即前六種。復約異門成九十八。其相云何。頌曰。

 六行部界異  故成九十八
 欲見苦等斷  十七七八四
 謂如次具離  三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瞋  餘等如欲說

論曰。六種隨眠由行部界門差別故成九十八。謂於六中由見行異建立為十。如前已辯。即此所辯十種隨眠。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謂見四諦修所斷五部。界謂欲色無色三界。且於欲界五部不同。乘十隨眠成三十六。謂見苦諦至修所斷。如次有十七八四。即上五部。於十隨眠。一二一一。如其次第具離三見。二見見疑。謂見苦諦所斷具十。一切皆違見苦諦故。見集滅諦所斷各七。離有身見邊見戒取見。道諦所斷八。於前七增戒取。修所斷四。離見及疑。如是合成三十六種前三十二名見所斷。才見諦時彼即斷故。最後有四名修所斷。見四諦已。後後時中。數數習道彼方斷故。由此已顯。十隨眠中。薩迦耶見。唯在一部。謂見苦所斷。邊執見亦爾。戒禁取通在二部。謂見苦見道所斷。邪見通四部。謂見苦集滅道所斷。見取疑亦爾。餘貪等四各通五部。謂見四諦及修所斷。如是總說見分十二。疑分為四。餘四各五故欲界中有三十六。此中若見緣苦為境。名為見苦。即是苦法苦類智忍。此二所斷總說名為見苦所斷。乃至見道所斷亦然。數習名修。謂見跡者為得上義。於苦等智數數熏習。說名為修。此道所除名修所斷。色無色界五部各除瞋。餘與欲同。故各三十一。由是一切正理論師。以六隨眠約行部界門差別故立九十八。於此所辯九十八中。八十八見所斷。忍所害故。十隨眠修所斷。智所害故。約界非地。建立隨眠。由離界貪。立遍知故。謂四靜慮。諸煩惱法性少相似。雖有四地而合說一。於四無色合說亦然。經但說色貪無色貪等故。何緣上界無瞋隨眠。彼瞋隨眠事非有故。謂於苦受有瞋隨增。苦受彼無故瞋非有。又彼相續由定潤故。又彼非瞋異熟因故。有說。彼無惱害事故慈等善根所居處故。諸所攝受皆遠離故。言八十八見所斷等。此見修斷為定爾耶。不爾云何。頌曰。

 忍所害隨眠  有頂唯見斷
 餘通見修斷  智所害唯修

論曰。於忍所害諸隨眠中。有頂地攝唯見所斷。唯類智忍方能斷故。餘八地攝。通見修斷。謂聖者斷唯見非修。法類智忍如應斷故。若異生斷唯修非見。數習世俗智所斷故。智所害諸隨眠。一切地攝唯修所斷。以諸聖者及諸異生。如其所應皆由數習無漏世俗智所斷故。如前所辯六隨眠中。由行有殊見分為五。名先已列。自體如何。頌曰。

 我我所斷常  撥無劣謂勝
 非因道妄謂  是五見自體

論曰。由因教力。有諸愚夫。五取蘊中。執我我所。此見名為薩迦耶見。有故名薩。眾謂迦耶。顯此所緣有而非一。即於所執我我所事。執斷執常名邊執見。以妄執取斷常邊故。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五種妄見皆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蘇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於劣謂勝。名為見取。有漏名劣聖所斷故。執劣為勝。總名見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見取。或見勝故。但舉見名。以見為初取餘法故。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謂大自在時性。或餘實非苦因。妄起因執。道有二種。一增上生道。二決定勝道。投火水等種種邪行。非生天因。妄執為因。名第一道。唯受持戒禁性士夫智等非解脫因。妄執為因。名第二道。如前除等。或戒禁勝。是故但立戒禁取名。應知五見自體如是。若於自在等非因計因。如是戒禁取迷於因義。此見何故非見集斷。頌曰。

 於大自在等  非因妄執因
 從常我倒生  故唯見苦斷

論曰。於自在等非因計因。彼必不能觀察深理。但於自在等諸蘊麁果義。妄謂是常一我作者。此為上首。方執為因。是故此執見苦所斷。謂執我者是有身見。於苦果義妄執為我。故現觀苦我執即除。非我智生。非於後位。若有我見。見集等斷。於相續中。我見隨故。即非我智。應不得生。以見唯法時我見即滅故。非我智起。我見已除然有我見。於自在等相續法中計一我已。次即於彼相續法上起邊執見。計度為常。由此應知。於自在等法常我二執唯見苦所斷。以非常等諸無漏行見苦諦時二見既滅。於自在等非因計因。隨二見生。亦俱時滅。故說計因執唯見苦所斷。然於非道計為道中。若違見道強。即見道所斷。豈不如計自在等為因執苦為因。唯許見苦斷非見集斷。如是亦應於非道計道執苦為道。唯許見苦斷非見道斷。此難不然。以於苦諦見為非常等非彼對治故。謂若有執自在等為因。必先計為無始無終等。故此因執唯見苦斷。以非常等想治常等想故。非見苦諦。非常等時。能治非道計為道執。故彼道執非見苦斷。由此亦遮見集所斷。由見因等非彼治故。謂非於集見因等時。能治非道計為道執。要於道諦見道等時。方能治彼非道道執。故彼道執應見道斷。若爾如是非道道執。理必應通見集滅斷。謂如邪見撥無真道。後即計此能得清淨。此戒禁取許見道斷。如是邪見撥無集滅。後亦計為能得清淨。彼二戒禁取應見集滅斷。此難不然。體不成故。謂戒禁取其體有二。一非因計因。二非道計道。若有計彼謗集邪見能得清淨。豈不此見。無斷集因。則不應生。以都無心。信有因故。又苦與集無別物故。自在等蘊亦應被撥。若有計彼謗滅邪見能得清淨。豈不此見。無證滅用。則不應生。如何撥無。滅諦見後。計滅方便。非不唐捐。如是不成戒禁取體。而言應有。故彼非難。如何非難。見道所斷。戒禁取體。亦應不成。以於撥無道諦見後。即計有道。應不成故。謂緣道諦邪見或疑。若撥若疑無解脫道。如何即執此能得永清淨。此戒禁取體非不成。以許有於謗道邪見。執為能證永清淨道。由彼計為如理解故。謂彼先以餘解脫道。蘊在心中。後執非謗。真道邪見。為如理覺。言如理者。彼謂撥疑真解脫道。是不顛倒。以如理故執為淨因。由此得成。戒禁取體。彼心所蘊。餘解脫道。非見道所斷。戒禁取所緣。以彼唯緣自部法故。道有多類。於理無失。若爾見滅所斷。戒取體亦應成。與道同故。謂有先以餘解脫處蘊在心中。後執謗真解脫邪見為如理覺。以如理故執為淨因。如前應成戒禁取體。無如是理。總許解脫。是常是寂。執彼謗心為清淨因。理不成故。如許涅槃體實非實。謂若希求解脫方便。彼應必定許有解脫。諸許解脫決定有者。必應許彼體是常寂。若不許爾不應希求。如正法中於涅槃體。雖有謂實謂非實異。而同許彼是常是寂。故於非撥俱見為過。如是若有以餘解脫。蘊在心中。彼必總許涅槃常寂。由此不執謗解脫見為如理解。故見滅斷戒取定無。又如天授。雖總許有常寂涅槃。而離八支。別計五法。為解脫道。外道所計理亦應然。是故有於八支聖道能謗邪見。謂如理覺。無於謗滅。謂如理解。以戒禁等自體行相。與聖道殊。無謂涅槃。常寂體相。有差別者。是故無滅與道同義。今應思擇。非道計道。謂執戒禁為解脫因。或執我見能證解脫。此為見苦斷。為見道斷耶。若執二俱見苦斷者。則見道斷應畢竟無。或應說別因。等非道計道。何緣此二見苦所斷。所餘乃是見道斷耶。若執二俱見道斷者。應說何故見道斷耶。非見道時能了彼境。或了彼自體。或斷彼所緣。或應遍知建立理壞。謂若見道所斷隨眠。能緣見苦所斷為境。誰遮遍知建立壞失。如現觀位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猶為見集。所斷緣縛。雖以永斷未立遍知。如是乃至滅智已生。道智未生。見苦所斷。猶為見道。所斷緣縛。亦應雖斷。未立遍知。然非所許。應辯理趣。我宗說二。俱見苦斷。唯見苦所斷緣牛戒等故。但計麁果。為彼因故。非許二俱見苦所斷。見道所斷便畢竟無。非道計道有二類故。一緣戒禁等。二緣親迷道。緣戒禁等違悟道信。力不如緣親迷道者。緣戒禁等者。行相極麁故。不遠隨逐故。意樂不堅故。少設劬勞。即便斷滅。緣親迷道與此相違。由此應知非道計道。諸戒禁取有二類別。一見苦斷。二見道斷。如前所說常我倒生。為但有斯二種顛倒。不爾顛倒總有四種。一於非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非我執我顛倒。如是四倒。其體是何。頌曰。

 四顛倒自體  謂從於三見
 唯倒推增故  想心隨見力

論曰。從於三見立四倒體。謂邊見中唯取常見。以為常倒。諸見取中取計樂淨為樂淨倒。有身見中唯取我見。以為我倒。如是所說是一師宗。然毘婆沙決定義者。約部分別十二見中。唯二見半是顛倒體。謂有身見苦見取全。邊執見中取計常分。斷常二見行相互違。故可說言二體各別。諸計我論者即執我。於彼有自在力是我所見。此即我見由二門轉。豈不諸煩惱皆顛倒轉故。應皆是倒非唯四種。不爾建立倒相異故。何謂倒相。謂具三因。何謂三因。一向倒故。推度性故。妄增益故。增聲亦顯。體增勝故。非餘煩惱。具此三因。謂戒禁取非一向倒。所計容離欲染等故少分暫時得清淨故。斷見邪見非妄增益。於壞事門此二轉故。餘部見取非增勝故。所餘煩惱非推度故。由此顛倒唯四非餘。豈不經中說諸顛倒總有十二。如契經言。於非常計常。有想心見倒。於苦不淨。非我亦然。不爾想心非推度故。隨見倒力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然非受等。亦如想心。可立倒名。有別因故。謂於非常等。起常等見時。必由境中取常等相。能取相者是想非餘。故立倒名。非於受等。又治倒慧亦立想名。謂非常等行中。說為非常等想。由慧與想近相資故。相從立名。受等不爾。由所依力有倒推增取境相成。故心名倒。如契經說。心引世間。於惑瀑流處處漂溺。毘婆沙說。唯想與心可立倒名。世極成故。謂心想倒世間極成。受等不然。故經不說。由此心想隨見倒力。立顛倒名。非於受等。如是諸倒唯見苦斷。以常顛倒等唯於苦轉故。了非常等覺唯緣苦生故。不應後見集滅道時。方捨常樂我淨見故。辯見隨眠差別相已。為餘亦有差別相耶。亦有云何。頌曰。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修斷
 聖如殺纏等  有修斷不行

論曰。有愚癡者。先於有事非有事中。校量自他心生高舉。說名為慢。由行轉異分為七種。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於他劣等族朋等中。謂己勝等高舉名慢。於他等勝族朋等中。謂己勝等名為過慢。於他殊勝族朋等中。謂己勝彼名慢過慢。於五取蘊執我我所。心便高舉名為我慢。於未證得地道斷等殊勝德中。謂己證得名增上慢。諸有在家或出家者。於他工巧尸羅等德多分勝中。謂己少劣心生高舉名為卑慢。於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為邪慢。言無德者。謂諸惡行。違功德故。立無德名。猶如不善。然本論說。慢類有九。類是品類義。即慢之差別。九類者何。一我勝慢類。二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勝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無勝我慢類。八無等應慢類。九無劣我慢類。此九皆依有身見起。我勝者。是過慢類。我等者是慢類。我劣者是卑慢類。有勝我者。是卑慢類。有等我者。是慢類。有劣我者。是過慢類。無勝我者。是慢類。無等我者。是過慢類。無劣我者。是卑慢類。是故此九從三慢出。謂慢過慢及卑慢。三行次有殊成三三類。無劣我慢類高舉如何成。謂有如斯於自所樂勝有情聚。雖於己身知極下劣。而自尊重如呈瑞者。或栴荼羅。彼雖自知世所共惡。然於呈瑞執所作時。尊重自身故成高舉。如是七慢何所斷耶。有餘師言。我慢邪慢唯見所斷。餘通見修。理實應言七皆通二。故能安隱作如是言。我色等中不隨執我。然於如是五取蘊中。有我慢愛。隨眠未斷。諸修所斷。聖未斷時。定可現行。此不決定。謂有已斷而可現行。如已離欲貪信苦隨眠等。有雖未斷而定不行。如未離欲貪聖者殺纏等。言殺纏者。謂由此纏發起故思斷眾生命。等者等取盜淫誑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無有名何法。謂三界非常。於此貪求名無有愛。由此已簡無漏非常。彼定非貪安足處故。有愛一分。謂願當為藹羅伐拏大龍王等。雖言為顯阿素洛王。北俱盧洲無想天等。此殺纏等雖修所斷。而諸聖者定不現行。此不行因如後當釋。有我慢等例亦應然。無有愛中亦有見斷。隨經說故言唯修斷。如契經言。一類苦逼作如是念。願我死後斷壞無有無病樂哉。此愛但緣眾同分起。何緣聖者有諸慢類。我慢等法而不現起。頌曰。

 慢類等我慢  惡作中不善
 聖有而不起  見疑所增故

論曰。等言為顯殺等諸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以諸聖者善修空故。善知業果相屬理故。此慢類等我慢惡悔。聖雖未斷而定不行。又此見疑親所增故。見疑已斷故不復行。謂慢類我慢有身見所增。殺生等纏邪見所增。諸無有愛斷見所增。有愛一分常見所增。不善惡作是疑所增。故聖身中雖有未斷。而由背析皆定不行。餘非見疑親所增故。聖既成就容可現行。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頌曰。

 見苦集所斷  諸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遍行自界地
 於中除二見  餘九能上緣
 除得餘隨行  亦是遍行攝

論曰。唯見苦集所斷。隨眠力能遍行。然非一切謂唯諸見疑彼相應。不共無明非餘貪等。見有七見。疑有二疑。相應無明即攝屬彼。不共有二。故成十一。如是十一。於諸界地中各能遍行。自界地五部。謂自界地五部法中。遍緣隨眠為因生染。是故唯此立遍行名。且約界說言三十三是遍依。何義立不共無明名。如是說者。相雜名為共。此非共故立不共名。即是望餘各別為義。如契經說。不共佛僧。此顯佛僧二寶各別。以不共行故名不共。無明非餘隨眠相雜行故。或普名共。即是遍義。此非共故立不共名。與諸隨眠不相應故。何故唯於見苦集斷諸隨眠內有遍行耶。唯此普緣諸有漏法。意樂無別勢力堅牢。故能為因遍生五部。見滅見道所斷隨眠。唯有能緣有漏一分。所緣有別勢不堅牢。不能為因遍生五部故。唯前二部有遍行隨眠。此遍隨眠具三遍義。謂於五部遍緣隨眠。及能為因遍生染法。此相應法有二遍義。謂於三義唯闕隨眠。此俱有法有一遍義。謂但為因遍生染法。若遍行惑。能緣五部。薩迦耶見。緣見滅道。所斷法生。為見何斷。若見苦斷貪等。亦應緣五部故。唯見苦斷。又如見取緣見滅道。所斷能緣無漏境者。以彼親迷。迷滅道故。亦是見滅。見道所斷。如是身見亦是親迷。迷滅道故。應見彼斷。或應辯此差別因緣。又如見滅。見道斷見。取要由遍知境所緣故斷。如是身見例亦應然。或復如身見遍知所緣斷。如是見取例亦應然。如是二途宗皆不許。是故所立於理不然。理必應然。義有別故。且初所例。貪等亦應緣五部故。唯見苦斷。或且舉此反例身見。理亦應通五部攝者。此例非理。貪等亦應一念頓緣五部法故。謂有身見一剎那中頓緣五部。受乃至識。為我我所。理不應言。一念身見體分五部。貪等皆是自相惑故。尚無一念頓緣二部。況能緣五。故例不成。後所例言如見滅道。所斷見取身見亦然。俱是親迷。迷滅道故。應亦見滅。見道斷者。亦不應理。薩迦耶見不能稱譽。謗彼見故。又所緣竟無分限故。非有身見要先稱譽。謗滅道見。方計為我。亦非於境作分限緣。見取必由稱譽能謗。滅道邪見方計第一。於所緣境作分限緣。義既有殊。不可為例。然有身見見苦諦時遍知所緣。即全永斷。非見取者。此有別因。所緣行解等不等故。謂如三界見苦所斷諸蘊非我。乃至修斷諸蘊非我。其相亦然。故見苦時非我見起。緣所見苦我見皆除。計勝不然。有於少法。觀餘少法。計為勝故。由此身見隨行見取。雖緣見滅道所斷法。生麁故如身見唯見苦斷。如緣修道所斷法生。謗滅道見隨行見取。雖亦緣彼所斷法生。而彼望前極微細故。樂淨行解所不攝故。親執不欲滅道無明所引邪見為最勝故。雖見苦位遍知所緣。而要所緣永斷方斷。是故見取非如身見。唯見苦時即全永斷。故所說斷差別理成。或緣見滅。見道所斷。見取各三。謂見苦集及見滅道隨一斷故。若於見滅見道所斷。執果分勝。是見集斷。執因分勝。是見集斷。若唯執彼為真實覺。不偏執彼因分果分。隨緣何生與彼俱斷。故見取斷。非如身見。若有身見戒取見取。頓緣五部名為遍行。是則遍行。非唯爾所。以於是處。有我見行。是處必應起我愛慢。若於是處淨勝見行。是處必應希求高舉。是則愛慢。亦應遍行。此難不然。雖見力起而此二種分限緣故。由此遍行唯有十一。前說十一於諸界地中各能遍行自界地五部。為有他界他地遍行。簡彼故言自界自地。亦有他界他地遍行。謂十一中除身邊見。所餘九種亦能上緣。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隨眠。緣下則應遍知界壞。上境勝故。緣無此失。且欲見苦。所斷邪見。謗色無色。苦果為無。見取於中執為最勝。戒取於彼非因計因。疑懷猶豫無明不了。見集所斷。如應當說。色緣無色例此應知。准界應思約地分別。然諸界地決定異者。欲界乃至第四靜慮。有緣上界上地遍行。三無色中闕緣上界。有頂一地二種俱無。雖有隨眠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以自地中諸境界事。是所緣境亦所隨眠。若上地中諸境界事。是所緣境。非所隨眠。不可一念。煩惱緣境。有隨眠處。有不隨眠。勿於相應。亦有爾故。於上界地必頓緣耶。非必頓緣。或別或總。身邊見何緣不緣上界地。緣他界地。執我我所及計斷常。理不成故。謂非於此界此地中生。他界地蘊中有計為我。執有二我。理不成故。執我不成故執我所不成。所執必依我執起故。邊見隨從有身見生。故亦無容緣他界地。由此唯九緣上理成。有餘師言。身邊二見。愛力起故。取有執受。為己有故。以現見法。為境界故。必不上緣。生欲界中若緣大梵。起有情常見為何見攝耶理實應言。此二非見。是身邊見。所引邪智。現見蘊中執我常已。於不現見。比謂如斯。謂欲界生。不作是執。我是大梵。亦不執言。梵是我所。故非身見。身見無故。邊見亦無。邊見必隨身見起故。非有餘見作此行相。故是身邊見所引生邪智為遍行體。唯是隨眠。不爾云何。並隨行法。謂上所說遍行隨眠並彼隨行受等生等皆遍行攝。同一果故。然隨行中唯除諸得。得與所得非一果故。由是遍行因與隨眠相對。具成四句差別。九十八隨眠中幾緣有漏。幾緣無漏。頌曰。

 見滅道所斷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六能緣無漏
 於中緣滅者  唯緣自地滅
 緣道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
 貪瞋慢二取  並非無漏緣
 應離境非怨  清淨勝性故

論曰。唯見滅道所斷邪見疑。彼相應不共無明。各三成六。能緣無漏。謂見滅道斷三邪見二疑。相應無明即攝屬彼。不共有二故合成六。如是六種諸界地中能緣滅道。名緣無漏。餘緣有漏。不說自成。此無漏緣於一一地各緣幾地滅道為境。諸緣滅者緣自地滅。謂欲界系緣滅隨眠。唯緣欲界諸行擇滅。乃至有頂緣滅隨眠。唯緣有頂諸行擇滅。諸緣道者。緣六九地。謂欲界系緣道隨眠。唯緣六地法智品道。若治欲界。若能治餘。諸法智品。皆能緣故。色無色界八地所有。緣道隨眠。一一唯能通緣九地類智品道。若治自地。若能治餘。諸類智品。皆能緣故。何緣謗苦。謗集邪見。欲界系者。能緣九地。初靜慮者。能緣八地乃至有頂。唯緣彼地謗滅邪見。於九地中一一唯能緣自地滅。此有所以。所以者何。謂若有法此地愛所潤。此地身見執。為我我所。彼諸法滅。還為此地。見滅所斷。邪見所緣。此說意言。若有諸行。此地我愛我見所緣。故由耽著此地行故。若聞說有此地行滅。便起此地邪見撥無。非上行中有下耽著。寧下邪見撥彼滅無。雖界地相望因果隔絕。而九地苦集展轉相牽。又依生立因更互為因故。一地邪見容有緣多。滅無相牽及相因理。故謗滅邪見唯緣自地滅。然諸善智悟境理通。容有頓緣多地行滅。諸邪見起於境迷謬。固執所隔不能總緣。何緣邪見緣苦集滅。有通唯別緣道不然。由治有殊互相因故。謂所緣道雖諸地別。而展轉相屬互為因果。故由此邪見六九總緣。滅不相因唯緣自地。豈不法類二智品道。亦互相因下上邪見。應俱能緣法類品道。如緣苦集諸地無遮。此責不然。非對治故。若爾六地法智品道。應非欲界。邪見總緣。上五地中。法智品道。於欲界法非對治故。未至地亦非全屬上地者。非欲治故。治欲者亦非全邪見。如是忍所治故。色無色界謗道邪見。應亦能緣法智品道有法智品道治色無色故。若謂法智非全治彼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初品法智不能治彼初品煩惱非此所治故。法智品非彼所緣。是則應許色無色邪見不能總緣九地類智品非類智品。總能對治上二界中諸煩惱故。謂非第二靜慮地等類智品道。亦能為初靜慮地等。煩惱對治。初靜慮等。亦非全兩節。推徵如前說。又緣道諦三界隨眠。非苦集滅忍所對治。故謗道見理應無能。下上總緣六九地道。如是過網理實皆無。法類相望種類別故。法類智品治類同故。互相因故。互相緣故。謂法智品道同。是欲界中。緣道諦惑。對治種類。此同類道。由互相因互相緣故。設非對治亦欲緣道煩惱所緣類智品道與法智品雖互相因由對治門種類別故。不相緣故。非欲緣道。煩惱所緣。准此已遮色無色界緣道煩惱亦應能緣。治色無色法智品過。謂於此中。雖有少分法智品道。能治上界少分煩惱。亦互相因而由治門種類別故。與類智品不相緣故。非上緣道煩惱所緣。於九地中類智品道。由一種類展轉相因。更互相緣治類同故。雖非對治而可總為上八地中緣道感境。是故如頌所說理成。何故貪瞋慢及二取。見無漏斷不緣無漏。以諸欣求真解脫者。於貪煩惱定應捨離。若緣無漏如善法欲。希求涅槃及聖道故。求解脫者不應離貪。又滅道諦應是所斷。佛說離貪境名斷故。如契經說。汝於色中若能斷貪。色亦名斷。又於貪境見過失故。方得離貪。若許有貪緣無漏者。應於滅道。見過失時貪方得離。此見非淨豈能盡惑。又於貪境見功德故。貪方得生。若許有貪緣無漏者。滅靜等行觀無漏時貪應增長。如何因此能盡諸惑。既俱不盡惑。生死應無窮。是故知貪不緣無漏。緣怨害事方得生瞋。無漏事中離怨害相。故緣無漏瞋必不生。又瞋隨眠其相麁惡。諸無漏法最極微妙。故瞋於彼無容得行。諸慢隨眠高舉相故。性不寂靜。諸無漏法極寂靜故不生高舉。又生慢者。作是念言。我得此法非無漏法。力能為緣起如是慢。以無漏法能治慢故。二取若能緣無漏者。是則應與正見相同。無漏是真淨勝性故。二取既無倒應非見所斷。是故二取非無漏緣。若爾有於謗涅槃者。邪見等上起瞋隨眠。既稱所緣應無有過。於有過法起增背心。正合其儀。應遠離故。則應瞋恚。非見滅斷。無如是失。愚滅相者。於能謗者。方起瞋故。謂於餘處執解脫已。於謗真解脫方起不忍心。是故要愚真滅相者。方於謗滅邪見等上。起極憎背。見滅斷瞋。諸有不愚真滅相者。於能謗滅邪見等上。若生厭背非瞋隨眠。乃是無貪善根所攝。又如腹內積多病者。為活命故。雖食美食。病所雜故皆成衰損。腹無病者。凡有所食一切於身有益無損。如是若有於非滅中妄謂是滅生貪愛者。相續穢故。於邪見等所起憎嫌。皆說名為緣見滅斷。邪見等法所起瞋恚。若有如理於真滅中。知是真滅無貪愛者。相續淨故。於能謗滅邪見等中。所生厭背皆無過失。若於知有涅槃正見所起瞋恚。見何所斷。此不應責。見所斷瞋理必無容。緣善法故。此緣正見定修所斷。然已見諦者。此不復行緣。謗滅見貪已永斷故。寧不信有緣無漏瞋。豈不此瞋世現知有。謂有外道言涅槃中永滅諸根。是大衰損。故我於此定不欣求。此本非瞋乃是邪見。故本論說。於樂計苦是見滅斷。邪見所攝。理必應然。以一切苦至極樂處方得永滅。極樂處者。唯真涅槃。此極樂言顯勝義樂。彼不能了此樂相故。又不能知生死過故。耽著諸有不樂出離。故起邪見。非般涅槃。寧執此為緣滅瞋恚。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玉耶經

玉耶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諸法勇王經

佛說諸法勇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密多譯 如是我聞: 一...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法觀經

法觀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第一、何以故...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白衣大士咒)

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菩薩本生鬘論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聖勇菩薩等造 宋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上 宋國廬山慧遠法師。公少瞻儒道...

【佛教詞典】浮曇末

(人名)Bhūtamati,比丘名。譯曰至誠意。見月明菩薩...

【佛教詞典】濊佉阿悉底迦

(術語)Ekāsitika,佛之德相。八十一隨好也。濊與穢...

四個次第引導你離苦得樂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生活是安樂的,但是如何能夠安樂而...

戀西大師:念佛要訣八不必

念阿彌陀,不必除妄想,只要聲不絕,決定生安養。 專...

懷玉禪師上品上生的故事

這裡我舉一個公案,大家看看。把這位法師求到上品上生...

做了好事被人罵,還要很高興

陰德就是說你自己默默地修行,默默地幫人家,不用宣傳...

念經前一定要吃素嗎

念經前能不能吃素,這個問題可以先問問自己。吃素,是...

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器

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於愛之不得其道,或偏...

只要往生到極樂,都能獲得不退轉

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

說話的石門

山裡燃起了大火,只有一個山洞可以躲避烈火的攻擊。山...

聖嚴法師《佛法與教育》

佛的意思是覺,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從智慧的...

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

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 智能戒行兼具者,彼...

皮克的99塊金幣

皮克很快樂,皮克是地球上最快樂的叫花子。 我為什麼...

很多大菩薩為何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經典裡面講,有很多都已經是大菩薩了,他們...

【視頻】《往生論》聆志居士讀誦

《往生論》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四十二章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