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二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七之四

已辯第三向果差別。次應建立第四向果。頌曰。

 上界修惑中  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  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  成無學應果

論曰。即不還者。進斷色界及無色界修所斷惑。從斷初定一品為初。至斷有頂八品為後。應知轉名阿羅漢向。即此所說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此定堅銳喻若金剛。無一隨眠不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實有能破。一切功能。雖見道中亦有能斷。有頂煩惱無漏對治。而見斷惑可為一品。頓斷九品勢力劣故。又無事惑易可斷故。能治不立金剛喻名。此中所明金剛喻定。能治一切有事惑中最後微微極難斷品。故知能破一切隨眠。由此力能一剎那頃。證一切惑斷。無漏離系得。如是所說金剛喻定。唯與六智隨一相應。謂四類智滅道法智。緣四聖諦十六行相。通依九地。義准已成。故此差別說有多種。且未至攝有五十二。謂苦集類智觀有頂苦集作非常等因等行相。與彼相應差別成八。滅道法智觀欲滅道作滅靜等道等行相。與彼相應差別亦八。滅類智於八地滅一一別觀作四行相。與彼相應成三十二。道類智於八地道。一切總觀作四行相。與彼相應差別成四。以治八地類智品道。同類相因。必總緣故。滅唯別緣。道則不爾。於隨眠品已具成立。如未至攝有五十二。中四靜慮。應知亦然。空無邊處有二十八。謂除滅道法智品八。及除觀下四地滅諦。各四行相。相應十六。以依無色必無法智。及緣下滅類智品故。緣下地道於理無遮。道必總緣前已釋故。餘如前故有二十八。識無邊處有二十四。無所有處唯有二十。謂彼於前復除觀下滅聖諦境四八行相。隨其次第准前應釋。諸有欲令三無色地。有緣下地滅類智者。彼作是說。空無邊處加前十六。識無邊處加前二十。無所有處加二十四。如是總說。依無色地金剛喻定七十二種或復說有百三十二。有餘師說。道類智品於八地道亦各別觀。故前六地各有八十。空無邊處唯有四十。識無邊處有三十二。無所有處有二十四。復有欲令滅類智品。於八地滅有別總觀。故前六地中各百六十四。空無邊處唯五十二。識無邊處有三十六。無所有處有二十四。彼俱非理。道必總緣。滅唯別緣。因有無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金剛喻定總有十三。謂斷有頂見修斷惑無間道攝十三剎那。此亦不然。以四類忍前八無間道非極上品故。此定既能斷有頂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後無間道所生盡智。是斷惑中最後解脫道故。說此定所引生智與第九品盡得俱起。或此盡言顯一切盡。謂第九品及所餘惑。皆得擇滅。故名為盡。金剛喻定能引諸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此與一切煩惱盡得。最初俱生故名盡智。有餘師說。惑盡身中此最初生。故名盡智。如是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羅漢果。已得無學應果法故。為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無學名。豈不無學亦希別果。以無學者亦轉根故。此難不然。如先有學求得別果。此不然故。既說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羅漢果。義准盡智未已生時。前七聖者皆名有學。為得別果勤修學故。住本性位。何名有學。學意未滿故。學得常隨故。何故無學名阿羅漢。諸自利行修學已成。唯應作他利益事故。如契經說。不自調伏能調伏他。無有是處。或是一切有學異生。所應供養故名應果。學法云何。謂有學者。無漏有為法。無學法云何。謂無學者。無漏有為法。諸無為法雖是無漏。而不名為學無學法。以有得者異生等身亦成就故。若無得者都不系屬學無學故。如是有學及無學者。總成八聖補特伽羅。行向住果各有四故。名雖有八事唯有五。謂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後三果向不離前果故。此依漸次得果者說。若倍離欲全離欲者。住見道中名為一來。不還果向。非前果攝。修道即通有漏無漏。何道能離何地染耶。二道現前離諸地染。各引幾種離系得耶。頌曰。

 有頂由無漏  餘由二離染
 聖二離八修  各二離系得

論曰。有頂地中所有煩惱。唯無漏道能令永離。此於有漏勢力增強。自上地等皆能治故。唯於次上近分地中。起世俗道。能治下惑。有頂地惑。既無上地。故無有漏。能離彼染。諸世俗道。不治自惑。是自隨眠。所隨增故。不治上惑。勢力劣故餘八地中所有煩惱。通由二道能令永離。皆有上邊世俗道故。皆有自下無漏道故。聖用有漏無漏二道。離下八地修所斷時。各具引生二離系得。有漏無漏二種斷道。於八地中所作同故。由此有學離八修斷。世出世道隨一現前。各未來修世出世道。此總相說。以無漏道離上七地前八品時。不修上邊。世俗道故。唯有無漏一離系得。離第九品。方可具二。或應許得離道而修。或應斷染時許依下修上。既說聖者。二離八修。各能引生。二離系得。准知聖者。離有頂修及見斷時。用無漏道唯引無漏。離系得生亦不未來。修世俗道與世俗道。不同事故。異生離八。用有漏道唯引有漏。離系得生亦不未來。修無漏道未入聖故。不說自成。有餘師言。以無漏道離下八地修斷染時。何緣知亦生有漏離系得有捨無漏得煩惱不成故。謂有學聖。以無漏道離彼染時。若不引生同治有漏離系得者。則以聖道具離八地。後依靜慮得轉根時。頓捨先來諸鈍聖道。唯得靜慮利果聖道。上惑離系應皆不成。是則還應成彼煩惱。然非所許。故具二得。此證不然。不決定故。如分離有頂得轉根時。及異生上生不成惑故。此二雖無煩惱斷得。而勝進故遮惑得生。彼亦應然。故證非理。由此但可作如是言。二道於中所作同故。隨一現起引二得生。不可說言為成斷故。已辯離染由道不同。今次應辯由地差別。由何地道離何地染。頌曰。

 無漏未至道  能離一切地
 餘八離自上  有漏離次下

論曰。諸無漏道通依九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及三無色。若未至攝能離欲界。乃至有頂餘八地攝。隨其所應各能離自及上地染。不能離下。未離下時上道必無現在前故。諸有漏道一切唯能離次下地。非自地等自地煩惱所隨增故。勢力劣故。先已離故。諸依近分離下地染。如無間道皆近分攝。諸解脫道亦近分耶。不定云何。頌曰。

 近分離下染  初三後解脫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論曰。諸道所依近分有八。謂四靜慮無色下邊所離有九。謂欲八定初三近分離下三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或入根本。或即近分。上五近分各離下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必入根本。非即近分。近分根本等捨根故。下三靜慮近分根本受根異故。有不能入。轉入異受。少艱難故。離下染時必欣上故。若受無異必入根本。諸出世道無間解脫。前既已說緣四諦境十六行相。義准自成。世道緣何作何行相。頌曰。

 世無間解脫  如次緣下上
 作麁苦障行  及靜妙離三

論曰。世俗無間及解脫道。如次能緣下地上地。為麁苦障及靜妙離。謂諸無間道緣自次下地諸有漏法作麁苦等。三行相中隨一行相。若諸解脫道緣彼次上地諸有漏法作靜妙等。三行相中隨一行相。約容有說二道各三。非諸有情於離染位。無間解脫皆各具三。諸下地中由多掉舉。寂靜微劣故名為麁。雖大劬勞暫令掉舉勢用微劣。仍不能引美妙樂生故名為苦。有極多種災害拘礙。及能覆障令無功能。見出離方故名為障。諸上地中不作功用。掉舉微劣故名為靜。不設劬勞掉舉微劣。引生勝樂故名為妙於下地中所有災害。能決定見心不生欣。及能趣彼故名為離。應知此中已兼顯示無間解脫。行相各三。相翻而生。如其次第。謂無間道緣下為麁。解脫道中緣上為靜。餘相翻起如次應知。然離染時起則不定。世俗無間及解脫道。能離下等九品染故。應知亦有九品差別此中異生。離欲界染九無間道。麁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脩麁等三行。八解脫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麁等六行後解脫道。現在未來所修如前。八解脫道與前別者。復修未來。初靜慮攝。無邊行相。如是乃至離無所有染。無間解脫道所修應知。若諸聖者。以世俗道。離欲界染九無間道。麁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於未來脩十九行。謂麁等三有漏無漏。十六聖行八解脫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脩二十二行。謂前十九加靜等三。後解脫道現在未來。所修如前。八解脫道與前別者。復修未來初靜慮攝。無邊行相離初定染。九無間道麁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於未來。修十九行。謂麁等三及唯無漏十六聖行。此十六行是下地攝。以上地邊無聖行故。後修聖行准此應知。八解脫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二十二行。謂前十九加靜等三。後解脫道現在未來。所修如前八解脫道。與前別者。復修未來二靜慮攝。無邊行相。如是乃至離無所有染。無間解脫道所修應知。有餘師言。異生聖者。離欲無間解脫道中。亦修不淨息念慈等。離餘上地所修如前。初靜慮邊善根廣故。修如是行上諸定邊。善根少故。所修如前。又欲界中有多煩惱。為欲斷彼修多對治。上地不然故修治少。離欲界染九無間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唯緣欲界八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通緣欲界及初靜慮靜等三行緣初靜慮。後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緣初靜慮乃至有頂。離初定染。九無間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初靜慮。八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初二定。靜等三行緣第二定。後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通緣三界。靜等三行緣第二定乃至有頂。離二靜慮三靜慮染。隨其所應皆准前說。離四定染九無間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第四定八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第四定及緣空處。然非一念。以界別故。靜等三行唯緣空處。後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靜等三行皆緣空處乃至有頂。離空處染。九無間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唯緣空處。八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緣空識處。靜等三行唯緣識處。後解脫道。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靜等三行。俱緣識處乃至有頂。離識處染。無所有染。隨其所應皆准前說。何緣最後。解脫道中。未來所修。麁等三行。靜慮攝者。通緣三界。無色攝者。唯自上緣。諸靜慮中。有遍緣智。無色根本。必不下緣。故二所修所緣有別。傍論已了。應辯本義。本說諸位善根相生。前既。已說金剛喻定。無間必有盡智續生。盡智無間有何智起。頌曰。

 不動盡智後  必起無生智
 餘盡或正見  此應果皆有

論曰。先不動法諸阿羅漢。盡智無間無生智起。此智是彼本所求故。必與盡智俱時而得。謂彼求得順記所解。若無便有入涅槃障。諸阿羅漢共得智時。即亦志求得無生智。然其盡智理應先起。是因位中先所求故。先不動法金剛定後得無生智而未現前盡智無間方得現起。除先不動餘阿羅漢。盡智無間有盡智生。或即引生無學正見。非無生智。後容退故。謂若先是時解脫性。雖於因位雙求二種。而至極果容有退故。金剛喻定正滅位中。不得無生唯得盡智。故盡智後盡智現前。或即引生無學正見。先不動法無生智後。有無生智起。或無學正見。此無學見一切應果之所共有。猶如盡智。故金剛定正滅位中。一切皆得無學正見。然此正見非正所求。故盡無生二智無間。或有即起。或未現前。於此位中總略義者。若先不動。初起盡智。唯一剎那。次無生智。亦一剎那。或有相續。若時解脫。初起盡智或一剎那。或有相續。此二所起無學正見。皆無決定剎那相續。如前說彼。非正求故。如說沙門及沙門果。何謂沙門性。此果體是何。果位差別總有幾種。頌曰。

 淨道沙門性  有為無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脫道及滅

論曰。言沙門者。能永息除諸界。趣生生死魑魅或能勤勵息諸過失令永寂靜。故名沙門。如薄伽梵自作是釋。以能勤勞息除種種。惡不善法離染過失。廣說乃至。故名沙門。沙門所有名沙門性。此即沙門所修熏法。熏是排遣生臭惑義。即以無漏聖道為體。非世俗道。以能無餘究竟靜息諸過失故。由此異生。雖能已斷無所有處染而非真沙門。以諸過失尚有餘故。暫時靜息。非究竟故。既無漏道。是沙門性。通以有為無為為果。故沙門果體通有為無為。此果佛說總有四種。謂初預流後阿羅漢。道類智品。是謂有為。預流果體。見斷法斷。是謂無為預流果體。道類智品。或離欲界。第六無漏解脫道品。是謂有為。一來果體。見斷法斷。及欲界系修所斷中。前六品斷是謂無為。一來果體。道類智品。或離欲界第九無漏解脫道品。是謂有為。不還果體。見斷法斷。欲修斷斷。是謂無為。不還果體。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品。是謂有為。阿羅漢果體。三界見修所斷法斷。是謂無為。阿羅漢果體。然薄伽梵。於契經中。但說無為沙門體。果如說云何名預流果。謂斷三結。乃至云何阿羅漢果。謂已永斷貪瞋癡等。應知斷言兼前斷說。何緣於彼但說無為。以此無為唯是果故。謂諸擇滅唯沙門果。道通沙門。故略不說。或以無為法是果非有果。道通二種。故略不說。或無為法離有為過。為令欣樂。是故偏說。或此唯說無為果經。是有餘言。不應封執謂此唯說三結斷等。不遍說餘煩惱斷故。如契經說。心速迴轉精進能證無上菩提。超段食想越諸色想。沒有對想。非餘不然。應知此經亦復如是。如由別意唯說無為為沙門果。亦由別意說沙門果。唯有四種。若廢別意直論法相。即沙門果有八十九。皆解脫道。擇滅為性。謂為永斷三界煩惱。有八十九。無間道起。見道所攝。其數有八。法類智忍。各有四故。修道所攝有八十一。九地各九無間道故。此八十九唯沙門性。此沙門性無間所生。八十九解脫道。亦有為沙門果。是彼等流士用果故。即諸無間所斷惑斷。八十九諸擇滅唯無為沙門果。是彼離系士用果故。彼能斷此得障得故。豈不沙門性亦攝解脫道諸無間道。亦彼等流士用果故。應無間道亦是有為沙門果攝。不爾且非諸無間道一切皆是解脫道果。雖有是者而但可言。無間道力解脫道起。彼力能斷此起障故。彼道無間此必生故。非解脫道力引無間道起。此不能斷彼障故。非此無間彼必生故。謂雖亦有無間而生。而不皆然。及非此力。謂有餘時。餘加行力所引起故。或有畢竟不復生故。無相類失。何故契經說沙門果非八十九唯說四耶。豈不已言。經有別意。有何別意。且有釋言。唯四位中諸觀行者。分明歡悅覺慧生故。謂唯四位極可信非餘設有退失未死還得故。有餘復言。唯此四位如次能越惡趣。彼因人天趣生所顯示故。唯上中品貪等勢力。往惡趣生。非下品故。或有本有二。謂欲界有頂。二越有頂。二越欲界。故唯立四為沙門果。或諸煩惱總有二類。一者無記。二者不善。初越二種。後越無記。一來不還唯越不善。以惡難越。故唯立四。有餘師言。非薄伽梵於八十九不現證知。然唯說四沙門果者。頌曰。

 五因立四果  捨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

論曰。若斷道位具足五因。佛於經中建立彼斷。及與斷得俱時而生。淨解脫道為沙門果。言五因者。一捨曾道。謂捨先得果向道故。二得勝道。謂得果攝殊勝道故。三總集斷。謂一果得總得先來所得斷故。四得八智。謂一時中總得四法四類智故。五能頓修十六行相。謂能頓修非常等故。住四果位皆具五因。餘位不然。故唯說四。若唯淨道是沙門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門果攝。頌曰。

 世道所得斷  聖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  亦名沙門果

論曰。且無漏道。所得擇滅。沙門果攝。其理極成。得二果時。諸世俗道所得擇滅。體數甚少。與多聖道所得擇滅。總一得得共成一果。是故於此以少從多。俱說名為沙門果體。謂世俗道得二果時。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擇滅為斷果性。兼以見道所得擇滅。於中相雜總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經言。云何一來果。謂斷三結薄貪瞋癡。云何不還果。謂斷五下結故。世俗道所得擇滅。與無漏道所得雜故。以少從多名沙門果。又世俗道所得擇滅。無漏斷得所任持故。由此力所持退不命終故。無漏斷得印所印故。亦得名為沙門果體。如故人物王印所印。不復名為能集者物。此亦應爾。故亦名沙門果。有餘師說。此滅當為金剛喻定。真沙門果。故亦得立沙門果名。此滅雖非彼離系果。是彼士用果名彼果無失。有餘復說。由此無為因沙門性增上力得。是故亦應名沙門果。以世俗道斷煩惱時。亦修治彼沙門性故。如是已說。依世俗道斷修所斷得二果時。所得擇滅名沙門果。然沙門果酬沙門性。此沙門性如前已說。即此復有差別名耶。亦有云何。頌曰。

 所說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為梵輪  真梵所轉故
 於中唯見道  說名為法輪
 由速等似輪  或具輻等故

論曰。依世俗理。則諸沙門異婆羅門。如契經說。應施沙門婆羅門等。依勝義理。則諸沙門即婆羅門。如契經說。此初沙門乃至第四。在正法外無真沙門及婆羅門。乃至廣說。以能遣除惡不善法。與勤止息相極相似。故沙門體即婆羅門。如說能遣除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故名婆羅門。即婆羅門性亦名為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名梵。亦名寂靜。亦名清涼。寂默沖虛蕭然名梵。佛具此德。故立梵名。既自覺悟為令他覺。轉此授彼故名梵輪。即梵輪中唯依見道。世尊有處說名法輪。以阿若多憍陳那等五苾芻眾見道生時。地空天神即傳宣告。世尊已轉正法輪故。如何見道說名為輪。以速行等似世輪故。如聖王輪旋環不息。速行捨取能伏未伏。鎮壓已伏上下迴轉。見道亦爾。故名法輪。謂聖王輪旋環不息。見道亦爾。無中歇故。如聖王輪行用速疾。見道亦爾。各一念故。如聖王輪取前捨後。見道亦爾。捨苦等境取集等故。此則顯示見四聖諦必不俱時。如聖王輪降伏未伏鎮壓已伏。見道亦爾。能見未見能斷未斷。已見斷者無速退故。如聖王輪上下迴轉。見道亦爾。觀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故。由此見道獨名法輪。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如世間輪有輻轂輞。八支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法輪。毘婆沙師本意總說一切聖道皆名法輪。以說三轉三道攝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然唯見道是法輪初。故說法輪。唯是見道。諸天神類。即就最初。言轉法輪。不依二道。然諸師多說見道名法輪。以地空天神唯依此說故。曾無說三道皆名法輪故。唯見道具前所說輪義故。雖諸見道皆名法輪。而憍陳那身中先轉故。經說彼見道生時名轉法輪。非餘不轉。憍陳那等見道生時。說名世尊轉法輪者。意顯彼等得轉法輪本由世尊。故推在佛。令所化者生尊重故。如是即說如來法輪。轉至他身故名為轉。若異此者。天神應說菩提樹下佛轉法輪。不應唱言。世尊今在婆羅痆斯國轉無上法輪。故轉授他。此中名轉。有說此教名為法輪。轉至他身令解義故。此但方便非真法輪。如餘雜染無勝能故。此中思釋四沙門果。何沙門果依何界得。頌曰。

 三依欲後三  由上無見道
 無聞無緣下  無厭及經故

論曰。前三果但依欲界身。得後阿羅漢果依三界身。前之二果未離欲故。非依上得。理且可然。第三云何非依上得。已離欲者。亦可得故。由理教故。且理云何。依上界身。無見道故。非離見道。已離欲者。可有超證。不還果義。何緣上界身必不起見道。且依無色無容聽聞無我教故。離聞此教。必定無容入見道故。又彼界生不緣下故。見道先緣欲界苦故。由此無色非見道依。依色界身無勝厭故。非離勝厭能入見道。謂欲界中有諸苦受。為生少樂多藉劬勞。人天中生壽量短促。乏財多病。親友乖離。違境既多。厭心增勝。若生色界。與此相違。謂彼異生耽勝定樂。長壽無病無貧無離。違境既無。厭心微劣。非厭微劣。能入見道。能引見道。勝厭無故。依色界身不起見道。不應言彼都無有厭。以生彼者。現有厭故。如契經說。勿怖大仙。彼焰必無來近此理。燒梵宮已於彼當滅。此中怖聲唯目厭體。又於餘處有伽他曰。

 聞諸長壽天  具妙色令譽
 而心懷怖厭  如鹿對師子

此怖厭言。顯怖即厭。實怖與厭。相差別者。謂矚彼相恐為衰損。心生驚怯故名為怖。若觀彼相心不欣欲。情樂棄捨故名為厭。欲界具二。上界唯一。又此二體差別云何。不審察為先心驚掉名怖。若審察為先心不樂名厭。或引愚癡心怯名怖。若引棄捨心背名厭。有餘師說。恐為衰損心欲損捨是名為怖。欲損捨故於彼境中心不生欣。是名為厭。此經怖言。是恐壞義。如說擲來勿怖其破。由此理證上界無見道教復云何。由契經說故。經言有五補特伽羅。此處通達。彼處究竟。所謂中般乃至上流。此通達言。唯目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經既不言彼處通達。故知見道上界定無。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三十二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大魚事經

佛說大魚事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佛在羅閱祇,與...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一名阿闍世王品) 西晉月氏三...

【註音版】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佛教詞典】迷津

(術語)迷之境界,即三界六道也。西域記序曰:廓群疑...

【佛教詞典】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

【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 p0044   瑜伽十三卷二十四...

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

在寺院上早晚課的方法

對各位來說,現在在柏林寺做早晚課,有很多不適應。特...

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

我當時要出家的時候,我冷靜了一星期,我就拿起筆寫著...

大安法師:「諸法實相」如何理解

問: 諸法實相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 諸法實相是從...

國人對佛教誤解有多深

現在在中國談起佛教,常常會受到別樣的眼光。反應常常...

信願稱名,乃是第一無上遣魔之妙法

序文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

地藏菩薩能滿眾生一切所求,還能滅一切重罪

【 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

不為外界所干擾的沉靜

很少有人像居里夫人那樣的沉靜,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

聖嚴法師《開放的心境》

一般人思考事情時,總是喜歡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所以遇...

佛陀如何教導我們佈施

大家看看佛陀教導我們怎麼樣佈施?首先他讓我們這樣來...

天堂淨土

挑水雲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禪師,曾在好幾個叢林禪院住...

心力跟佛力之間的橋樑

觀世音菩薩的方便力特別殊勝。在《普門品》講到妙音觀...

【視頻】孟庭葦-心經

孟庭葦-心經

【視頻】《十善業道經》聆志居士念誦

《十善業道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