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六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智品第八之二

於何位中頓修幾智且應思擇。何謂為修。謂習善有為令圓滿自在。非染無記者無勝愛果故。非善無為者。不在相續故。又無為無果故。已辯修義。本問應答。且於見道十五心中。頌曰。

 見道忍智起  即彼未來修
 三類智兼修  現觀邊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滅後
 自諦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

論曰。見道位中隨起忍智。皆即彼類於未來修。然具修自諦諸行相念住。何緣見道唯同類修。所作所緣俱定別故。有說此種性先未曾得故。唯苦集滅三類智時。能兼修未來現觀邊俗智。於一一諦現觀後邊。方能兼修。故立斯號。由此餘位未能兼修。自諦所為未圓滿故。有言若此於法智位修。應說名為現觀中俗智。經不應立現觀邊名。三位所修何勝何劣。若據相續後勝於前。因增長身起彼得故。若就界說。上皆勝下。故前所修色界系者。界勝身劣。後位所修欲界系者。界劣身勝。此有四句。如理應思。道類智時何不修此。此智唯是見道眷屬。彼修道攝。故不能修。此意說言。修七處善為種子故。見道得生。故見道生時說彼為眷屬。或世俗智從無始來。於三諦中曾知斷證。未曾修道。故今不修。或由今時見真道故。偽道羞避。故非所修。或現觀邊方修此智。道無邊故此位不修。謂三諦中依事現觀容一行者。總得其邊必無有能。遍修道者。異根性道不能修故。於自根性雖容得修。百千分中不起一故。雖見道位未遍斷集未遍證滅。而於當位斷集證滅其事已周。道類智時迷道諦惑。諸對治道亦不遍修。以種性根有多品故。由此於三諦。世尊說邊聲。如契經中。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曾無經說有身道邊。無能修道至邊際故。此世俗智是不生法。於一切時無容起故。此起依身定不生故。謂隨信行隨法行身。容有為依引此智起。在見道位此無容生。故此依身住不生法。依不生故此必不生。若爾依何說有修義。依得修故說名為修。謂於爾時起得自在。餘緣障故體不現前。即由此因說名為得。以證彼得起自在故。以有諸法得即現前。如盡智等。或有諸法先得後現前。如無生智等。或有諸法得永不現前。如此智等。或有諸法不得而現前。如外色等。無有情數法不得而現前。故雖不生而有修義。隨於何地見道現前。能修未來自地下地。謂此俗智七地為依。即未至中間四靜慮欲界。若依未至見道現前。能修未來一地見道。二地俗智至依第四見道現前。能修未來六地見道。七地俗智苦集邊修四念住攝。滅邊修者唯法念住。隨於何諦現觀邊修。即以此行相緣此諦為境。謂若苦諦現觀邊修。即以緣苦四種行相。若欲界系緣欲界苦。色界系者緣上苦諦。若於集諦現觀邊修。即以緣集四種行相。若欲界系緣欲界集。色界系者緣上集諦。若於滅諦現觀邊修。即以緣滅四種行相。若欲界系緣欲界滅。色界系者緣上滅諦。此世俗智唯加行得。即由見道加行得故。欲界攝者是思所成。色界攝者是修所成。非聞所成。彼微劣故。智增故立智名。若並隨行。以欲四蘊色界五蘊為其自性。次於修道離染位中。頌曰。

 修道初剎那  修六或七智
 斷八地無間  及有欲餘道
 有頂八解脫  各修於七智
 上無間餘道  如次修六八

論曰。修道初念。謂第十六道類智時現修二智。謂道及類名異非體。未離欲者未來修六。謂法及類苦集滅道。離欲修七。謂加他心有頂治故。不修世俗。先已離欲入聖道者。何緣見道中不修他心智。以他心智遊觀德攝。依容豫道方有修義。見道位中為觀諦理。加行極速。故不能修。無間道中義亦同此。今第十六道類智時。容豫道收。故修此智。斷欲修斷。九無間道。八解脫道俗四法智。隨應現修。斷上七地。諸無間道。四類世俗。滅道法智。隨應現修。斷欲加行。有欲勝進。俗四法類。隨應現修。此上未來皆修七智。謂俗法類苦集滅道斷有頂地。前八解脫四類二法隨應現修。此於未來亦唯修七。然除世俗。加他心智。斷有頂地九無間道四類二法隨應現修。未來修法類苦集滅道。六斷欲修斷。第九解脫俗四法智隨應現修。斷上七地諸解脫道四類世俗。滅道法智隨應現脩。斷欲修斷第九勝進。斷上八地諸加行道。俗四法類。隨應現修斷上七地。有頂八品諸勝進道。俗四法類及他心智。隨應現修。先所修通容現前故。此上未來皆修八智。謂俗法類四諦他心。四類不能斷欲界染。苦集二法非上對治。何緣起彼治。此智未來修。若許兼修非對治者。離有頂染等。應兼修世俗。此難非理。唯同對治。於未來修。非所許故。謂亦許有相屬故修。如見道中修世俗智。或由因力相資故修。如斷欲時。兼修四類。斷上染位。修苦集法。若斷欲染。不修類智。斷上不修。苦集二法。則漸次得不還果者。應無容起類智現前。阿羅漢應無起苦集法智先所得者。皆已捨故。先未得者非所修故。由約種類。若先已得為同類因。力引等流智生。此智由先彼智引故。於彼智類復能為因。故此智生。因力資彼。雖非同治。亦未來修。次辯離染得無學位。頌曰。

 無學初剎那  修九或修十
 鈍利根別故  勝進道亦然

論曰。無學初念。謂斷有頂第九解脫。苦集類盡隨應現修。緣有頂故勝進九十隨應現修。未來隨應修九修十。謂鈍根者唯除無生。利根亦修無生智故。次辯餘位修智多少。頌曰。

 練根無間道  學六無學七
 餘學六七八  應八九一切
 雜修通無間  學七應八九
 餘道學修八  應九或一切
 聖起餘功德  及異生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應思

論曰。學位練根諸無間道四法類智隨應現修。未來修六。四諦法類似見道故不修。世俗能斷障故不修。他心諸解脫道四法類智隨應現修。未離欲者未來修六四諦法類。已離欲者。未來修七。謂加他心。有餘師言。解脫道位亦修世俗諸加行道。俗四法類隨應現修。未離欲者未來修七。已離欲八。謂加他心諸勝進道。若未離欲俗四法類。隨應現修。未來亦七。若已離欲。俗四法類及他心智隨應現修。未來亦八。無學練根諸無間道四類二法。隨應現修。未來修七。四諦法類盡。不修世俗。如治有頂。故五前八解脫四類二法。隨應現修。未來修八。四諦法類。他心及盡四第九解脫苦集類盡隨應現修。未來修九。最後解脫苦集類盡。隨應現修。未來修十。諸加行道。現修如學未來修九。諸勝進道。鈍者九智。隨應現修。未來亦九。利者十智。隨應現修。未來亦十。學位雜修諸無間道四法類俗。隨應現修。未來修七。諸解脫道唯四法類。加行增俗諸勝進道。又加他心隨應現修。未來皆八。無學雜修諸無間道。現修如學。未來所修。鈍八利九。諸解脫道唯四法類。加行增俗。隨應現修。未來所修。鈍九利十。諸勝進道。與練根同。學位修通五無間道。現修俗智。未來修七。宿住神境。二解脫道。五加行道。現修俗智。他心解脫。法類道俗。及他心智。一切勝進。並苦集滅。隨應現修。此上未來。皆修八智。無學修通五無間道。現修如學。未來所修。鈍八利九。解脫加行。現修如學。未來所修。鈍九利十。諸勝進道與練根同。天眼天耳二解脫道無記性故。不名為修。聖起所餘四無量等。修所成攝。有漏德時。現在皆修一世俗智。有學未來。未離欲七。已離欲八。無學未來。鈍九利十。除微微心。此於未來唯修俗故。若起所餘無漏功德靜慮攝者。四法類智隨應現修。無色攝者。唯四類智隨應現修。未來所修同前有漏。異生離染現修俗智。斷欲三定。第九解脫。及依根本。四靜慮定。起勝進道。離染加行。未來修二。謂加他心。所餘未來。唯脩世俗。修五通時。諸加行道。二解脫道。現修俗智。一解脫道。現俗他心。諸勝進道。二隨應現。未來一切皆修二種。五無間道。現未唯俗。依本靜慮。修餘功德。皆現修俗。未來修二。唯順抉擇分。必不修他心。以是見道近眷屬故。依餘地定修餘功德。皆唯世俗現未來修。諸未來修為修幾地。諸所起得皆是修耶。頌曰。

 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為離得起此  修此下無漏
 唯初盡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論曰。諸道依此地。及得此地時。能修未來此地有漏謂。依此地世俗聖道現在前時。未來唯修此地有漏。以有漏法系地堅牢難修餘故。隨依何地離下地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亦修未來所得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離下地縛必得上故。聖為離此地。及得此地時。並此地中諸道現起。皆能修此及下無漏。謂隨何地有漏無漏。加行等道正現在前。為欲斷除此地煩惱。未來修此及下無漏。下於上染同能治故。雖下聖道斷煩惱時。諸上地邊有能同治。然由有漏系地堅牢。未離下時未能修彼。有說亦修彼起彼斷得故。隨依何地離下地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亦修未來所得上地及諸下地無漏功德。隨起此地世俗聖道現在前時。未來皆修此及下地無漏功德。唯初盡智現在前時。力能遍修九地有漏意地所攝聞思修所成不淨觀等無量勝功德。謂隨何地盡智現前。通修未來自上下地。何緣唯此初盡智時。力能遍修諸有漏德。創能殄滅無始時來一切善根煩惱怨故。如有摧伏國所共怨。一切俱來慶賴稱善。又煩惱縛斷無餘故。如能縛斷所縛氣通。又彼心王登自在位。一切善法起得來朝。譬如大王登祚灌頂。一切境土皆來朝貢。然此生上必不修下。謂身在欲得阿羅漢。通修三界九地善根。至生有頂唯修一地。初盡智言。顯離有頂及五練根位第九解脫道。皆捨前道創得果故。於見道位三類智邊。雖亦能修自下俗智。先已說故此不復論。諸所言修。唯先未得。今起今得。是能所修。謂若先時未得今得。用功得者方是所修。若法先時曾得棄捨。今雖還得而非所修。非設劬勞而證得故。若於先時未得而起。極用功起勢力勝故。此方能修未來功德。若先已得今起現前。彼不能修未來功德。非多功起勢力劣故。修用止息故。不能修未來。若曾得現前。能修未來者。則薄伽梵得盡智時。應未具修一切功德。為具證得應更進修。便同二乘功德不滿。為唯約得說名為修。不爾云何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對治修。四除遣修。如是四修依何法立。頌曰。

 立得修習修  依善有為法
 依諸有漏法  立遣修治修

論曰。諸未曾得功德現前。及得未來所餘功德。雜修得故皆名得修。曾得未曾功德現起。現修習故皆名習修。此二但依善有為立。未來唯得現具二修。於身等法得能治故。所治身等名對治修。故於身等得對治時。即說名為修於身等。餘有漏法類亦應然。緣身等境煩惱斷故。說身等法名除遣修。故緣身等煩惱斷時。亦說名為修於身等。餘有漏法例亦應然。此二但依有漏法立。故有漏善具足四修。無漏有為餘有漏法。如次各具前後二修。有於此中約當修義。分別諸法具修多少。有法具四。名為當修。有法具三。有法具二。有法具一。有法全無。謂善有漏未永斷時。可得可生具足四種。此未永斷故。當具治遣修。以可得故當具得修。是可生故當具習修。已得可生具三。除得可得。不生具三。除習已得。不生及不可得已生具二。謂治遣修染及無記。未斷亦爾。若善有漏已永斷時。可得可生具得習二。可得不生具一。謂得已得可生具一。謂習有為無漏應知亦爾。除前所說皆是全無。謂無漏法中已得不生等。若不生法不住身中。但由得故即名修者。應許擇滅亦名為修。無差別故。此難非理。彼同類法住身中故。謂不生法雖不住身。同類住身名修無失。又彼由得為果住故。謂未來世不生善法。由令得生表為果住。義言我等闕緣不生。非謂今時不蒙招引。擇滅異此。不可為例。又未來世不生善法。亦有因力攝益現身。擇滅不然。故無修義。又由擇滅唯是果故。謂修本為獲得勝果。滅非有果。故不應修。又由擇滅無增減故。謂可修法依下至中依中至上。擇滅不爾。於修無用。故不可修。如是已辯諸智差別。智所成德今當顯示。於中先辯佛不共德。且初成佛盡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種。何謂十八。頌曰。

 十八不共法  謂佛十力等

論曰。佛十力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為十八不共法。唯於諸佛盡智時修。餘聖所無。故名不共。且佛十力差別云何。頌曰。

 力處非處十  業八除滅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盡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靜慮餘通
 贍部男佛身  於境無礙故

論曰。佛十力者。一處非處智力。具以如來十智為性。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為處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處智。此智通緣情非情境。與一切智皆不相違。恐於略說少功難悟。故復此中析出餘九。二業異熟智力。八智為性。除滅道智謂善分別如是類業感如是類諸異熟果。無罣礙智。名業異熟智力。或說名為自業智力。謂善分別如是類果是自所造業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與奪。如是類業必招自果。不可貿易。無罣礙智。名自業智力。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唯除滅智。謂如實知諸靜慮等自性名得方便攝持味淨無漏順退住進抉擇分等。無罣礙智。名靜慮等智力。靜慮等相。定品當辯。若如實知諸有情類。能逮勝德根品差別。無罣礙智。名根上下智力。雖有中根而待勝劣。是劣勝攝。故不別顯。此中根名為目何法。謂目信等斷善根者。總相續中亦有去來。信等善法或目意等。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喜樂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勝解智力。喜樂勝解名差別故。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前際無始數習所成志性隨眠及諸法性種種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界智力。應知此中界與志性隨眠法性。名之差別。如是四力並緣有為。故十智中惟攝九智。七遍趣行智力。或聲顯此義有二途。若謂但緣諸能趣道九智除滅。若謂兼緣道所趣果十智為性。謂如實知生死因果。及知盡道。無罣礙智。名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此二力相有差別故。謂如實知自他過去宿住差別。無罣礙智。名第八力。若如實知諸有情類於未來世諸有續生。無罣礙智。名第九力。廣辯此二如六通中。十漏盡智力。或聲亦顯義有二途。若謂但緣漏盡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謂兼緣漏盡方便十智為性。理應如是。以辯相中言於盡及為盡。無罣礙智。二種俱名漏盡智力。此後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勝。在無學位立為三明。在如來身亦名為力。神境天耳設在佛身亦無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見有情善惡趣中異熟差別。由此能引殊勝智生。亦正了知能感彼業。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天耳無此大用。是故彼二不立為力。然不別說他心力者。義已攝在根等力中。以他根等中有心心所故。又薄伽梵具一切智。於工論等亦得自在。而於佛事齊此已成。餘智於中無別勝用。是故雖有亦不別說。唯依遍覺十種所知。佛所應為皆圓滿故。何等名曰十種所知。謂諸法中因非因義。多分散地業果差別。定地功德品類不同。所化有情根解界異。所治能治因果差別。前際後際經歷不同。離染不續方便有異。但由覺此佛事已成。餘設有無。不致益損。故唯十種得名為力。又佛觀察所化有情。設教應機唯須十智。謂由初智觀所化生。於諸乘中堪無堪異。由第二智觀所化生。於相續中業障差別。由第三智觀所化生。於靜慮等有味無味。煩惱為障。輕重差別。由知此二因。亦知異熟障。由第四智觀所化生。趣清淨品功能差別。由第五智觀所化生。於證淨品加行差別。由第六智觀所化生。於證淨品稟志性別。由第七智觀所化生。諸所施為有益無益。種種差別正觀修止。由弟八智觀所化生。過去世中所集差別。由弟九智觀所化生。當來世中結生差別。由弟十智觀所化生。所證解脫方便有異。於此十智若隨闕一。便不具足化有情事。多復無用。故不增減。已辯自性。依地別者。第八第九依四靜慮。餘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靜慮未至中間。並四無色名十一地。諸勝德地總有爾所。已辯依地依身別者。皆依贍部男子佛身。唯此堪為力所依故。如是十智二乘亦有。何故在佛方受力名。夫受力名。謂無礙轉。佛智於境。無礙轉故得名為力。餘則不然。以諸二乘尚不能見諸有情相續順解脫分善。況復能知所餘深細。如舍利子捨求度人。不能觀知鷹所逐鴿。前後二際生多少等。大目乾連不能觀見業風所引諸鬼差別。是故二乘天眼通等。觀界遠近與佛有殊。非無礙故。不名為力。二乘與佛漏盡既同。彼智何緣唯佛名力。唯世尊有遍達有情一切漏盡別相智故。謂薄伽梵於諸有情一切漏盡品類差別智無罣礙。二乘不然。是故力名唯屬於佛。又唯諸佛智勐利故。如何勐利佛智力能。速斷煩惱並習氣故。如強弱力補特伽羅執利鈍刀斬截草等。諸有情類蘊相無別。佛如何觀有種種界。諸有情類蘊相雖同。而於其中非無差別。謂彼諸蘊體雖無異。而有無量品類不同。佛如量知都無罣礙。故世尊得有種種界智力。或諸如來名稱高遠。希有智慧妙用無邊。唯佛能知非餘所測。於餘所了無別相中。何怪如來能知別相。已辯諸佛心力方隅。當辯菩薩時亦所成身力。頌曰。

 身那羅延力  或節節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觸處為性

論曰。佛生身力等那羅延。有餘師言。佛身支節一一皆具那羅延力。理實諸佛身力無邊猶如心力能持無上正等菩提大功德故。大覺獨覺及轉輪王。支節相連如其次第。似龍幡結連鎖相鉤。故三相望力有勝劣。那羅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謂凡象香象摩訶諾健那缽羅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羅那羅延。後後力增前前十倍。有說前六十十倍增敵那羅延半身之力。此力千倍成那羅延。有餘師說。此量如千藹羅伐拏天象王力。此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將遊戲苑。象王知已化作諸頭。種種莊嚴往天宮所。諸天眷屬數有多千。乘已騰空如持樺葉。速至戲苑隨意歡娛。天大象王力勢如是。此力千倍等那羅延。於諸說中唯多應理。如是身力觸處為性。此應總是諸觸差別。有說唯是大種差別。有說是造觸離七外。有有說力是重劣者是輕。如是名為佛生身力。佛四無畏相別云何。頌曰。

 四無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論曰。佛四無畏。如經廣說。一正等覺無畏。十智為性。猶如初力。二漏永盡無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說障法無畏。八智為性。如第二力。四說出道無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何緣諸佛無畏唯四。但由此量顯佛世尊自他圓德俱究竟故。謂初無畏顯佛世尊自智圓德。第二無畏顯佛世尊自斷圓德。此二顯佛自利德滿。為顯世尊利他圓德。是故復說後二無畏。第三無畏遮行邪道。第四無畏令趣正道。謂佛處處為諸弟子說障法令斷除。即是令修斷德方便。又於處處為諸弟子說出道令正行。即是令修智德方便。此二顯佛利他德滿。但由此四隨其所應顯佛自他智斷圓德。至究竟故。唯立四種。如何可說無畏即智應言無畏。是智所成。理實應然。但為顯示無畏。以智為親近因。是故就智出無畏體。夫無畏者。謂不怯懼。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智得為無畏因性。唯佛四妙智。是四無畏因。謂諸如來於一切法一切相妙智。是初無畏因。若諸如來一切煩惱並習氣斷妙智。是第二無畏因。若諸如來知弟子眾有損有益妙智。是後無畏因。或無畏體即四妙智。怯懼名畏。此即於法無所了達。懷恐怖義。智於此畏有近治能。與畏相違。故名無畏。豈不非無智即是畏體。如何說智體即是無畏。此責不然。智與多法為近治故。如即無疑。謂智如能近治無智。亦於怖畏有近治能。故得智名。亦名無畏。如治無智亦能治疑。故得智名。亦名決定。所治無智雖不即疑。而智無疑。名二體一。如是無智雖與畏殊。而無畏名即目智體。一善能斷多惡法故。有說無智亦攝畏體。故於此中不應為難。力與無畏有何差別。此無差別體俱智故。然於智體別義名力。復依別義立無畏名。謂不屈因說名為力。不怯懼因說名無畏。或初安立說名為力。立已不動說名無畏。或非他伏說名為力。能摧伏他說名無畏。有餘師說。譬如良醫遍達醫方。說名為力。善療眾疾說名無畏。有說驍健說名為力。勇悍不怯說名無畏。如是二種義亦有別。謂成辦事義是力義。不怯憚義是無畏義。佛三念住相別云何。頌曰。

 三念住念慧  緣順違俱境

論曰。佛三念住如經廣說。諸弟子眾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歡喜。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一念住。諸弟子眾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憂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二念住。諸弟子眾一類恭敬。能正受行一類不敬不正受行。如來緣之不生歡慼。捨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謂如來第三念住。雖有所化不敬受行。而佛世尊亦雨法雨。由此方便彼於餘時。或餘有情入正法故。非前說四。今復說三。可總說言念住有七。今三攝在前四中故。謂在緣外法念住攝。然此三種體通念慧。謂由安住正念正知。於三境中不生歡慼。不可見有諸大聲聞。於三境中不生歡慼。便謂此三種非佛不共法。唯佛於此並習斷故。善達有情種性別故。或弟子眾隨屬如來。有順違俱應甚歡慼。佛能不起。可謂希奇。非屬諸聲聞。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諸佛大悲云何相別。頌曰。

 大悲唯俗智  資糧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異悲由八因

論曰。如來大悲俗智為性。普緣一切有情為境。作苦苦等三行相故。非無漏智。有如是理。此大悲名。依何義立。依五義故。此立大名。一由資糧故大。謂大福德智慧資糧所成辦故。二由行相故大。謂此力能於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由所緣故大。謂此總以三界有情為所緣故。四由平等故大。謂此等於一切有情作利樂故。五由上品故大。謂最上品更無餘悲。能齊此故。有餘師說。由大加行所證得故。唯大士身所成就故。入大功德珍寶數故。能拔有情大苦惱故。立大悲名。悲與大悲有何差別。此二差別由八種因。一由自性。無瞋無癡自性異故。二由依身。通餘唯佛依身異故。三由行相。一苦三苦行相異故。四由所緣。一界三界所緣異故。五由依地。通餘第四靜慮異故。六由證得。離欲有頂證得異故。又悲為先。離染時得。唯離染得。有差別故。七由救濟希望事成。救濟異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異故。有餘師說。諸佛大悲遠細遍隨。能普饒益。聲聞等類。所起悲心。不能悲愍色無色界。佛於上界起極悲愍。心過於二乘。悲愍無間獄。已辯佛德異餘有情。諸佛相望法皆等不。頌曰。

 由資糧法身  利他佛相似
 壽種性量等  諸佛有差別

論曰。由三事故諸佛皆等。一由資糧等圓滿故。二由法身等成辦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由壽種性身量等殊。諸佛相望容有差別。壽異謂佛壽有短長。種異謂佛生剎帝利婆羅門種。姓異謂佛姓喬答摩迦葉波等。量異謂佛身有小大。等言顯諸佛法住久近等如是有異。由出世時所化有情機宜別故。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初因圓德復有四種。一無餘修。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無倦故。三無間修。精勤勇勐剎那剎那修無廢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無慢故。次果圓德亦有四種。一智圓德。二斷圓德。三威勢圓德。四色身圓德。智圓德有四種。一無師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四無功用智。斷圓德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斷。三畢竟斷。四並習斷。威勢圓德有四種。一於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二於壽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勢。三於空障極遠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勢。四令世間種種本性法爾轉勝希奇威勢。威勢圓德復有四種。一難化必能化。二答難必決疑。三立教必出離。四惡黨必能伏。色身圓德有四種。一具眾相。二具隨好。三具大力。四內身骨堅越金剛。外發神光踰百千日。後恩圓德亦有四種。謂令永解脫三惡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總說如來圓德如是。若別分析則有無邊。唯佛世尊能知能說。要留命行經多大劫阿僧企耶說乃可盡。如是則顯佛世尊身具有無邊殊勝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寶山。有諸愚夫自乏眾德。雖聞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說法。不能信重。諸有智者聞說如斯。生信重心徹於骨髓。彼由一念極信重心。轉滅無邊不定惡業。攝受殊勝人天涅槃。故說如來出現於世。為諸智者無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愛。殊勝速疾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說。頌言。

 若於佛福田  能殖少分善
 初獲勝善趣  後必得涅槃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三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 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沙門義淨譯 如是我...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

大乘密嚴經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 朕聞西方有聖人焉,演不言之言、垂...

【註音版】食施獲五福報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

大乘六情懺悔

大乘六情懺悔 釋元曉撰 若依法界始遊行者。於四威儀無...

自在王菩薩經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釋輪

(物名)又云因陀羅輪。是金剛輪,即地輪也。為黃色方...

【佛教詞典】育抵華

(植物)育抵Yuktā者梵名。譯言相應。大方等大集經三...

念經前一定要吃素嗎

念經前能不能吃素,這個問題可以先問問自己。吃素,是...

拜佛含蘊深奧醫學原理

我還有一點經驗也許可以提供給您們參考一下,也許在病...

臨終十聲能往生,不能抱僥倖的心態

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個十念是...

只要往生到極樂,都能獲得不退轉

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

別被淫慾騙了

淫慾是一切罪惡、恥辱、災禍、疾病、痛苦、煩惱、失敗...

坎坷不可怕,一帆風順才是最可怕的

人在不順時才想到求神拜佛、念經。但是,坎坎坷坷時不...

很多大菩薩為何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經典裡面講,有很多都已經是大菩薩了,他們...

富翁的今與昔

富翁在自己公館的花園裡散步,煩惱尾隨其後,寸步不離...

彌勒菩薩的樂觀精神

寬卻肚皮需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需依分,縱...

四十八大願——(第27願)萬物悉皆殊特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

自造業自受果

有位大德說過這樣一句話:忙人的時間最多。 為什麼忙人...

文殊菩薩手持如意的啟示

從前在寺廟裡看過一尊文殊師利菩薩,白玉雕成,十分晶...

【視頻】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聆志居士)

【視頻】《增壹阿含經》聆志居士念誦

《增壹阿含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