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四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五之七

如上所言住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彼復於何說名為定。頌曰。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故

論曰。從修能感妙三十二大士夫相異熟果業。菩薩方得立住定名。以從此時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貴家等。生善趣者。謂生人天。由此趣中多行善故。妙可稱故立善趣名。於善趣內常生貴家。謂婆羅門。或剎帝利。巨富長者。大婆羅門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薩恆具勝根。恆受男身尚不為女。何況有受扇[打-丁+虎]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無退屈。謂於利樂一切有情。一切時中。一切方便。心無厭倦名無退屈。由無退屈故說為堅。豈不未修妙相業位。菩提心不退。應立住定名。何故要修妙相業位菩薩方受住決定名。爾時人天方共知故。先時但為諸天所知。或於爾時趣等覺定。先唯等覺決定非餘。何相應知脩妙相業。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脩引妙相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爾時已超女等位故。此不應說。於前頌中恆受男身義已顯故。造此業時唯現對佛。謂親見佛不共色身。相好端嚴種種奇特。有欲引起感此類思。不對如來無容起故。此妙相業唯緣佛思。佛是可欣順德境故。感妙相業唯思所成。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異熟。此所繫故。非聞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謂彼唯於三無數劫。修行施等波羅蜜多。圓滿身中方可得故。唯是加行非生得善。唯餘百劫造修非多。一一妙相百福莊嚴。此中百思名為百福。謂將造一一妙相業時。先起五十思淨治身器。其次方起引一相業。於後復起五十善思。莊嚴引業令得圓滿。五十思者。依十業道。一一業道各起五思。且依最初離殺業道有五思者。一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解脫故。乃至邪見各五亦然。有餘師言。依十業道各起下等五品善思。前後各然。如熏靜慮。有餘師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害。五念攝受。復有師言。一一相業。各為緣佛。未曾習思。具百現前。而為嚴飾。百福一一其量云何。有說。以依三無數劫。增長功德所集成身。發起如斯無對無數。殊勝福德量唯佛知。有說。若由業增上力感輪王位。王四大洲。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若由業增上力得為帝釋。王二欲天自在而轉。是一福量。有說。唯除近佛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是一福量。有餘師言。此量大少。應言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千土業增上力。是一福量。今薄伽梵昔菩薩時。三無數劫中。各供養幾佛。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勝觀。第二劫滿。所逢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寶髻。初無數劫首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初發心位。逢一薄伽梵。號釋迦牟尼。彼佛出時正居末劫。滅後正法唯住千年。時我世尊為陶師子。於彼佛所起殷淨心。塗以香油。浴以香水。設供養已。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故今如來一一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脩圓滿

論曰。菩薩發願初修施時。未能遍於一切含識施一切物。唯運悲心。彼於後時。慣習力故。悲心轉盛。能遍施與一切有情。非一切物。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施一切。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差別。齊此佈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被折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齊此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勇勐精進。以一伽他經七晝夜。讚底沙佛便超九劫。齊此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理應此位無間方圓。得盡智時。此方滿故。別別能到圓德彼岸。故此六名波羅蜜多。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事。隨其所應。如業道說。謂如分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非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善故是福。作故亦業。是能等起身語業思。轉所依門故亦名事。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既唯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為門。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惟受福名。悲等准此皆應思擇。有說。福業顯作福義。謂福加行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為門福業轉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頌曰。

 由此捨名施  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富果

論曰。雖所捨物及能捨具皆可名施。而於此中所立施名。但依捨具。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思是真施體。如所度境不得量名。所立量名依能度具。或為捔勝貯藏稱譽。傳習隨他親愛親附。由如是等捨事亦成。然非此中正意所說。為簡彼故說為供為益言。於己涅槃唯為供養。於餘亦為益彼大種諸根。有行施時但為益彼。具名何謂。謂身語業及此能發。能發謂何。謂無貪俱能起此聚即身語業及能起心。並此俱行總名。施體如有。頌言。

 若人以淨心  輟已而行施
 此剎那善蘊  總立以施名

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迴向解脫亦得離系果。而且就近決定為言。但說能招大財富果。依何立此大財富名。以財妙廣不可奪故。為何所益而行施耶。頌曰。

 為益自他俱  不為二行施

論曰。施主施時觀於二益。一為自益感果善根。二為益他諸根大種。施主有二。一有煩惱。二無煩惱。有煩惱者復有二種。一未離欲貪。二已離欲貪。於此二中各有二種。一諸聖者。二諸異生。此中未離欲貪聖者。及已未離欲貪異生。奉施制多唯為自益。謂自增長二種善根。一者能招大富為果。二者為得上義資糧諸有已離。欲貪聖者。奉施制多。除順現受不招大富。由彼已能畢竟超彼異熟地故。而容為得上義資糧。是故亦名唯為自益。非此能益他根大種。故不益他。無煩惱者。施他有情唯為益他。謂能益他諸根大種。非自增長。二種善根除順現受。有煩惱者。施他有情為二俱益。無煩惱者。奉施制多。除順現受。不為二益。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辯施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論曰。施有差別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別故。施差別故果有差別。言主財田有差別者。謂如是類施主財田勝劣與餘主財田異。且由施主有差別者。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論曰。或有施主於因果中得決定信。或有施主於因果中心懷猶豫。或有施主率爾隨欲。或有施主具淨尸羅。或少虧違。或全無戒。或有施主於佛教法具足多聞。或有少聞。或無聞等而行惠施。由施主具信戒聞等。差別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別。由施差別得果有異。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為他所敬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感應時財。所須應時。非餘時故。若無損他。施便感資財。不為王火等之所侵壞。由所施財有差別者。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次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眾愛。如味美妙眾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隨時生樂受觸。若有所闕隨應果減。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別。由所施田有差別者。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別。故名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世尊說。若施旁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說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等。隨時食藥。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今於此中由緣差別。故苦有異。由除受者。差別苦故果有差別。由恩別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於有恩所起諸惡業。果現可知由此比知。行報恩善。其果必定由德別者。如契經言。施持戒人果百千倍。乃至施佛果最無量。雖皆無量亦有少多如殑伽河大海水滴。如望財施法施為尊。就財施中何為最勝。頌曰。

 脫於脫菩薩  第八施最勝

論曰。若已解脫者施已解脫。田於財施中此最為勝。若諸菩薩。以勝意樂。等欲利樂一切有情。為大菩提而行惠施。雖非解脫施解脫田。而施福中此最為勝。除此更有八種施中。第八施福亦最為勝。八施者何。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如世尊說。施聖果無量。頗施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施者。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法師四田中。是恩田所攝。一切能感無量果業。上下品類皆平等耶。不爾云何。由六因故。令一切業成輕重品。其六者何。頌曰。

 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論曰。後起謂作此業已。或頓或數。隨前而作。田謂於彼造善造惡。根本謂根本業道。加行謂引彼身語。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謂所有意趣。我應當造如是如是。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非最輕重。如契經言。審思作業。名為造作。亦名增長。何因說業名增長耶。由五種因。何等為五。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伴異熟故  此業名增長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審思而作。非率爾思作。亦非全不思。由圓滿故者謂齊此量業應墮惡趣。此業圓滿名為增長。餘唯造作。由無惡作對治故者。謂無追悔無對治業。由有伴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為助伴。由異熟故者。謂時設不定。定與異熟善上相違。異此應知唯名造作。如上所說。未離欲等。奉施制多。唯為自益。既無受用者。施福如何成。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論曰。非我唯許所捨財物。受者受用施福方成。所許者何。謂諸施福略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所奉施供具。雖無受類有捨類福。然捨類福初捨資財。此福即成。對治貪故。無貪俱思所等起故。捨資財已。隨所施田受用。或不施福無失。若不爾者。有施僧伽。或別人等。諸資生具。或彼未用。物便壞失。如是施主物應唐捐。施福不生無當果故。彼既未用福由何生。用福雖無而有受福。制多無受福由何生。復何因證知。福生要由受。不受於彼無攝益故。此非定證所以者何如。修慈等福亦生故。謂修慈定。於諸有情。平等發起與樂意樂。雖無受者亦無攝益。而勝解力有多福生。修悲等定得福亦爾。施制多福類亦應然。於有德田追生勝解。起極尊敬奉施制多。雖無受者亦無攝益。由自心力有多福生。然不唐捐起施敬業。要因起業方起勝思。勝思方能生勝福故。有設難言。於善田所植施業種既愛果生。植在惡田。果應非愛。此難非理。所以者何。頌曰。

 惡田有愛果  果種無倒故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未度迦種。苦果終不生。賃婆種中不生甘果。非由田力種果有倒。然由田過令所植種。或生果少。或果全無。如是雖於惡田植施。而由施主利樂他心。唯愛果生不招非愛。已辯施類。戒類當辯。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論曰。言犯戒者。謂諸不善色。即從殺生乃至雜穢語。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謂佛所遮。即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為護正法有情別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罪故但立遮名。離性及遮俱說名戒。此各有二。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為自性故。戒具四德得清淨名。隨有所減不名清淨。言四德者。一者不為犯戒所壞。言犯戒者。謂審思犯。二者不為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迴向涅槃。非有財故。等言為顯復有異說。有說。戒淨由五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受。五迴向寂。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論曰。等引善者。謂於定中。等持自性及彼俱有即此名修。極熏心故。修是熏義如花熏麻。謂諸定善於心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非不定善故獨名修。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所感云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脫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脫。勝言為顯。就勝為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就勝說戒。持戒亦能感離系果。就勝說修。如是持戒亦感大富。就勝說施准例應知。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為供養如來馱都。建窣堵波於未曾處。二為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為一梵福量

論曰。有餘師說。隨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諸快樂。齊此名曰一梵福量。由彼所感受快樂時。同梵輔天一劫壽故。以於餘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見人  修十勝行者
 便為生梵福  感劫天樂故

已離欲者。修四無量。生上界天。受劫壽樂。若未離欲。建窣堵波。造寺和僧。能勤修習慈等加行。彼亦如修無量根本感劫天樂。有餘師說。此如所辯。妙相業中。所說福量。契經說施略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財施已辯。法施云何。頌曰。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為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為法施。說如實言顯法施主。於契經等解無顛倒。說無染言。顯法施主不希利養恭敬名譽。不爾便為自他俱損。契經等者。等餘十一。即顯契經乃至論議。言契經者。謂能總攝容納隨順世俗勝義。堅實理言。如是契經是佛所說。或佛弟子。佛許故說。言應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隨述讚前契經所說。有說。亦是不了義經。言記別者。謂隨餘問酬答辯析。如波羅衍拏等中辯。或諸所有辯曾當現。真實義言皆名記別。有說。是佛諸了義經。言諷頌者。謂以勝妙緝句言詞。非隨順前。而為讚詠。或二三四五六句等。言自說者。謂不因請。世尊欲令正法久住。覩希奇事。悅意自說。妙辯等流。如說。此那伽由彼那伽等。言緣起者。謂說一切起說所由。多是調伏相應論道。彼由緣起之所顯故。言譬喻者。為令曉悟所說義宗。廣引多門比例開示。如長喻等契經所說。有說此。是除諸菩薩說餘本行。能有所證示所化言。言本事者。謂說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或依過去事起諸言論。即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馱多經。若依現在事起諸言論。要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生。如邏剎私經。言方廣者。謂以正理廣辯諸法。以一切法性相眾多非廣言詞不能辯故。亦名廣破。由此廣言能破極堅無智闇故。或名無比。由此廣言理趣幽博餘無比故。有說。此廣辯大菩提資糧。言希法者。謂於此中唯說希奇出世間法。由此能正顯三乘希有故。有餘師說。辯三寶言世所罕聞。故名希法。言論義者。謂於上說諸分義中。無倒顯示釋難抉擇。有說。於經所說深義。已見真者。或餘智人。隨理辯釋亦名論議。即此名曰摩怛理迦。釋餘經義時此為本母故。此又名為阿毘達磨。以能現對諸法相故。無倒顯示諸法相故。如是所說十二分教略說應知三藏所攝。言三藏者。一素怛纜藏。二毘柰耶藏。三阿毘達磨藏。如是三藏差別云何。未種善根。未欣勝義。令種欣故。為說契經。已種已欣。令熟相續。作所作故。為說調伏。已熟已作令悟解脫。正方便故為說對法。或以廣略清妙文詞綴緝雜染及清淨法。令易解了名為契經。宣說修行尸羅軌則淨命方便名為調伏。善能顯示諸契經中深義趣言名為對法。或依增上心戒慧學所興論道。如其次第名為契經調伏對法。或素怛纜藏是力等流。以諸經中所說義理。畢竟無有能屈伏故。毘柰耶藏是大悲等流。辯說尸羅濟惡趣故。阿毘達磨藏是無畏等流。真法相中能善安立。問答抉擇無所畏故。如是等類三藏不同。毘婆沙中已廣分別。前已別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抉擇分三
 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次

論曰。順福分善。謂感世間。人天等中。愛果種子。由此力故。能感世間。高族大宗。大富妙色。輪王帝釋。魔王梵王。如是等類諸可愛果。順解脫分善。謂安立解脫善阿世耶令無傾動。由此決定當般涅槃。辯此善根自性地等。應知如辯賢聖處說。順抉擇分善。謂煖等四。此亦如後辯賢聖處說。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此五自體云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趣  三業並能發
 如次為書印  算文數自體

論曰。如理起者。正方便生。三業應知。即身語意。能發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應。受想等法。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非諸字像。即名為書。所凋印文。即名為印。然由業造字像印文。應知名為此中書印。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蘊為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應辯聖教。諸法相中。少分異名。令不迷謬。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為應習  解脫名無上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為妙。勝無記染。有漏法故。諸染污法亦名有罪。是諸智者所呵厭故。亦名有覆。以能覆障解脫道故。亦名為劣。極鄙穢故。應棄捨故。准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不辯。即有漏善。無覆無記總名為中。諸有為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准已成。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眾法故。涅槃是善。極安隱故。餘法有上義准已成。即一切有為。虛空非擇滅。不具前說。善常相故。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註音版】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肇論新疏

肇論新疏卷上 五台大萬聖祐國寺開山住持釋源大白馬寺...

佛說十二頭陀經

佛說十二頭陀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

大乘入楞伽經...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 夫禮懺法世...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醫喻經

佛說醫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

菩薩本緣經

菩薩本緣經卷上 僧伽斯那撰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

【佛教詞典】貪瞋癡增

【貪瞋癡增】 p0977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卷十一頁云:雲...

【佛教詞典】尿床鬼子

(雜語)痛罵人之稱,猶言小便之餓鬼也。臨濟錄曰:這...

你是滅色取空,還是離相清淨

假觀的智慧,第一個就是相狀。因為如是相,你才能夠產...

印光大師: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

(本文摘自《印光大師文鈔》卷四) 悲哉眾生!從無始...

人要自己行走才會真正成長

朋友老丁送兒子去省城上大學,按理說要第二天才能回來...

眾生易度人難度,寧度眾生不度人

遙指海東新月上,後世的禪宗,把祖師悟道的故事編集為...

徹底打破蛋、奶、肉的美麗神話

約翰羅彬斯在他所寫的「新世紀飲食」一書及錄像帶裡,...

皮草行業的真面目:穿皮草的人通常不會去想

穿皮草的人通常不會去想,動物是因為他們所穿的大衣、...

所有的殃災禍福都不是無因的

娑婆世界的眾生造作殺、盜、淫、妄、酒等五惡之因,就...

寶誌禪師《大乘讚》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 若欲悟道真體,莫...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而諸凡用度...

淨慧法師寄語2012

今天是2012年的第二天,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祝與會的...

高僧大德為何偶爾也會示現重病纏身

問: 三寶弟子請法師開示,法師或高僧每天弘法利生,...

能開素食餐廳,其功德不可估量

最近住院,發現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比如高血脂、高血...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女聲版

【視頻】水晶梵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水晶梵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