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賢聖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復何所脩。頌曰。

 依已脩成止  為觀脩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論曰。已修成止以為所依。為觀速成脩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實見故。如何脩習四念住耶。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謂脩觀者專心一趣。以自共相於身等境。一一別觀修四念住。分別此法與所餘法有差別義。名觀自相。分別此法與所餘法無差別義。名觀共相。且身念住觀自相者。謂觀察身諸處別相。觀共相者。謂觀諸處同是身相。成色相同。或觀自相者。謂觀身別相。觀共相者。謂觀察身與餘有為皆非常等。受等念住准此應知。此四各三。謂自性等自性謂慧唯聞等三。相雜謂餘此俱有法。所緣謂此三慧所緣。何故此三皆名念住。由念令慧得住所緣。念慧相資勝定等故。由此於慧立念住名。此相雜所緣。故亦名念住。何緣故說三種念住。為愚行相資糧所緣三種有情。故說三種。或根勝解分位各三機宜不同。故說三種。三中相雜能斷煩惱。非二能斷。太減增故。然相雜言亦攝慧體。慧與俱有互相雜故。若言自性應無所待。顯有所待說相雜言。唯修所成法念住攝。能斷煩惱要在定中。能斷惑故緣四五蘊。或緣涅槃能斷惑故。法念住中共相作意。能斷煩惱自相作意。緣少分境故無此能。四念住內前之三種唯不雜緣。第四通二。然三諦智唯有雜緣能斷煩惱。唯滅諦智雖不雜緣。亦斷煩惱。身等念住各有三種。緣內外俱有差別故。且身念住有三種中。緣自相續說名為內。緣他身等說名為外。雙緣二種說為內外。以有我愛而慢緩者。應觀內身猶如外故。或內如前緣無執受。說名為外。緣他相續說為內外。待無執受及待自身。得二名故。或緣根境及俱名三。或緣有情及非情數。通緣二種差別為三。或緣有情外非情數及毛髮等。差別為三。以彼皆從內身生故。離根住故具得二名。或緣有情現在名內。緣外非情三世名外。緣情去來說為內外。有情類故。墮法數故。又彼未來當墮情數正墮法數。彼過去時曾墮情數正墮法數。彼不生法是生類故。受等三種一一各三。隨其所應准前應釋。此四念住說次隨生。生復何緣次第如是。生次如是相隨順故。有情多分於諸色中。好受用故不逮勝法。好受用色以何為緣。謂於受中情深欣樂。欣樂於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諸煩惱。心由信等可令調伏。隨觀此理四念住生。或隨所緣麁細生故。然非由此心最後觀法中涅槃極微細故。彼想思等循觀受時。准義已能了知其相。同依心起等安危故。有餘師說。色可聚散可取可捨。相似相續不淨苦等。易了知故。多分緣身生貪等故。男女展轉起貪處故。不淨觀持息念及分別界三入修門一切多緣身為境故。修念住位應最初觀。此觀為因生輕安觸。由輕安觸引樂受生。經說身安便受樂故。如是樂受依心而生。淨心為因得解脫果。由是受等隨次而觀。故念住生如是次第。此四念住不增不減。能治淨等四顛倒故。觀身不淨治於不淨謂淨顛倒。雖淨顛倒通緣五蘊。然但觀身自性非淨。便能總伏。如人已觀糞體不淨。亦不欣樂從糞所生。如是已觀身體不淨。亦不欣樂從身所生。由此觀身為不淨者。於五取蘊皆不欣樂。以有為身淨想迷者。彼方欣樂依身所生。是故觀身為不淨者。於身所起亦不欣樂。如有安住不淨觀時。雖不親觀聲等為境。而於歌等棄如糞穢。如是安住身念住時。雖不親觀受等為境。觀身自體為不淨故。終不欣樂受等三境。又雖不觀色無色境以為不淨。而於彼境非不引生不樂行相。是故淨倒雖緣五蘊。身念住成便能總伏。後三念住雖各別觀。例此應思能總伏理。觀受是苦能治於苦。謂樂顛倒。謂若有法真可欣欲。是為樂義。於多過患所雜行中。見有可欣殊勝功德。是名於苦謂樂顛倒。此倒必用耽受為先。以於受中深耽著已。方於一切逼惱所依有漏行中妄生樂想。是故觀受為苦性時。便能總伏計樂顛倒。觀心非常能治非常謂常顛倒。謂觀行者憎厭受故。於所依心見有眾多品類差別。引非常觀令現在前。便於有為不生常想。故能總伏計常顛倒。觀法非我能治非我謂我顛倒。謂有一類。聞我非常心不生喜。遂作是念。誰令此心有多差別。彼即是我。為遮彼計復應諦觀。除三所餘亦唯是法。便於一切不起我想。故能總伏計我顛倒。或為對治段觸識思食。如次建立身等四念住。數唯有四不增不減。如是熟修不淨觀持息念二加行已。能次第引所緣不雜身受心法念住現前。復於不雜緣法念住。無間引所緣雜法念住生。次應修總緣共相法念住。此法念住其相云何。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論曰。雜緣法念住總有四種。二三四五蘊為境別。故唯總緣五名此所修。彼居此中修四行相。總觀一切身受心法。所謂非常苦空非我。然於修習此念住時。有餘善根能為加行。彼應次第修令現前。謂彼已熟修雜緣法念住。將欲修習此念住時。先應總緣修非我行。次觀生滅。次觀緣起。以觀行者先觀諸行從因生滅。便於因果相屬觀門易趣入故。或有欲令先觀緣起。此後引起緣三義觀。此觀無間修七處善。於七處善得善巧故。能於先來諸所見境。立因果諦次第觀察。如是熟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順現觀諦。謂欲上界苦等各別。於如是八隨次第觀。修未曾修十六行相。彼由聞慧於八諦中初起如斯十六行觀。如隔薄絹覩見眾色。齊此名為聞慧圓滿。思所成慧准此應說。次於生死深生厭患。欣樂涅槃寂靜功德。此後多引厭觀現前。方便勤修漸增漸勝。引起如是能順抉擇。思所成攝最勝善根。即所修總緣共相法念住。從此無間生何善根。頌曰。

 從此生煖法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剎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論曰。從順抉擇勝思所成。總緣共相法念住後。有修所成順抉擇分。初善根起名為暖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如是所起是當所修。能燒煩惱薪。聖道火前相。如鑽火位初暖相生。法與暖同故名暖法。此善根起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別如後當辯。然諸暖法雖緣四諦。而從多分說厭行俱。以起彼時蘊想多故行者修習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進。於佛所說苦集滅道生隨順信觀察諸有。恆為勐盛焰所焚燒。於三寶中信為上首。有修所成順抉擇分。次善根起名為頂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頂聲顯此是最勝處。如吉祥事至成辦時。世間說為此人至頂。謂色界攝四善根中。二是可動。二不可動。可動二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頂。動中上故。不動二中。下者名忍。於四諦境極堪忍故。上者名為世第一法。世中勝故。猶如醍醐。閑居者言。修此善品其相至頂。故名頂法。此境行相與暖法同。謂觀四諦境。修十六行相。如是暖頂二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念住。後增進位四皆現前。初安足言。顯以行相最初游踐四聖諦跡。後增進言。顯從此後下中上品次第數習。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以勝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生欽重。然此頂法雖緣四諦。緣三寶信多分現行。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修所成順抉擇分。勝善根起名為忍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為忍法。世第一法。雖於聖諦亦能忍可。無間必能入見道故。必無退墮而不具觀四聖諦理。此具觀故偏得忍名。故偏說此名順諦忍。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別。此與見道漸相似故。以見道位中唯法念住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義准暖等善根皆能具緣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別故。忍下中上如何分別。且下品忍具八類心。謂瑜伽師以四行相觀欲界苦名一類心。如是次觀色無色苦。集滅道諦亦如是觀。成八類心。名下品忍。中忍減略行相所緣。謂瑜伽師以四行相觀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觀欲界道。於上界道減一行相。從此名曰中品忍初。如是次第漸減漸略行相所緣。乃至極少。唯以二心觀欲界苦。如苦法忍苦法智位。齊此名為中品忍滿。上忍唯觀欲界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此善根起不相續故。上忍無間有修所成。初開聖道門。世功德中勝。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順抉擇分攝最上善根。生此即說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為世間。是最勝故名為第一。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聖道起故名最勝。是故名為世第一法。此如上忍緣欲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如是減略行相所緣。如是如是漸近見諦。故世第一唯緣欲苦。修一行相唯一剎那。謂無間入離生位故。此位決定無相續理。然色界係有九善根。下下下中下上名暖。中下中中中上名頂。上下上中名忍。上上名世第一。暖等四法以何為體。暖等自性皆慧為體。若並助伴皆五蘊攝。定俱必有隨轉色故。然除彼得勿諸聖者。暖等善根重現前故。然已見諦不許暖等重現在前。已見諦者。加行現前成無用故。此中暖法初安足時。於三諦中隨緣何諦。法念住現在脩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唯修同分非不同分。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一。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非初觀蘊滅能修緣蘊道後增進位。於三諦中隨緣何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此初安足唯修同分者。先未曾得如是種性故。於諸諦中行未廣故。後增進位與此相違。故彼能修同分異分。頂初安足。於四諦中隨緣何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後增進位於三諦中隨緣何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忍初安足及後增進。於四諦中隨緣何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此依忍類總相而說。差別說者。略所緣時。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謂具緣四具修十六。若緣三二一。修十二八四。世第一法緣欲苦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唯同分修無緣餘諦世第一法。是故唯修爾所行相。有餘師說。近見道故。似見道故。唯修爾所。謂苦法忍。唯緣欲苦諦修四行相。世第一亦然。已辯所生善根相體。今次應辯彼差別義。頌曰。

 此順抉擇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爾
 聖由失地捨  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捨  依本必見諦
 捨已得非先  二捨性非得

論曰。此暖頂忍世第一法。四殊勝善根名順抉擇分。由下中上及上上品。分為四種。如前已說。決謂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諸聖道。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分別四諦相故。分謂分段。即是見道。是抉擇中一分攝故。暖等為緣引抉擇分。順益彼故得順彼名。故此名為順抉擇分。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遠抉擇分故。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闕等引故。餘上地亦無。見道眷屬故。又無色界心不緣欲界故。欲界先應遍知斷故。於三界中彼最麁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蘊異熟為圓滿因。不能牽引眾同分故。極厭諸有欣圓寂故。或聲為顯二有異說。謂暖頂二。尊者妙音說。依前六及欲七地。對法諸師不許彼說。非聞思所成。順抉擇分故。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處除北俱盧。唯依欲九身容入離生故。除增上忍世第一法。餘三善根三洲初起。後生天處亦續現前。所除亦依天處初起。有餘師說。若於先時曾已修治此四加行。彼於天處皆得初起。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種勿後得男身。不成暖等故。依男唯得男身。善根聖轉至餘生。亦不為女故。暖頂忍位容有轉形故。二依善根展轉為因住。世第一法依女身者能為二因。女得聖已容有轉得男身理故。依男身者。但為一因已得女身非擇滅故。聖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時善根方捨。失地言顯遷生上地。異生於地若失不失。但失眾同分必捨此善根。聖身見道力所資故。此四善根無命終捨。寧知命終捨。唯異生非聖。以本論說卵胎中異生。唯成就身不成身業故。豈不異生先依下地起暖法等。後生上地亦必定捨。暖等善根無如是失。以彼異生爾時捨善根由捨同分故。謂住死有無聖道資。捨諸善根非由上地中有等起。若諸聖者住死有中。由聖道資不捨暖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舍下善根。捨時雖同而所由別。是故異生無失地捨。聖者必無由命終捨。異生命終雖捨忍法。而定無有墮諸惡趣。得惡趣生非擇滅故。身是忍法曾所居故。能感惡趣諸業煩惱。不復能在身中行故。如師子窟雜獸不居。初二善根亦由退捨。如是退捨異生非聖。後二異生亦無退捨。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於此生必定得見諦。以根利故。厭有深故。依未至中間起暖等者。於此生不必得入見諦。有餘師言。依根本定起暖等者。此生必定得至涅槃。厭有深故。若先捨已後重得時。所得必非先之所捨。由先捨已後重得時。亦大劬勞方得起故。於先所捨不欽敬故。如先已捨別解脫戒。後重受時得未曾得。暖等亦爾。後得非先。若先已得暖等善根。經生故捨。遇了分位善說法師便生頂等。若不遇者。還從本修失退二捨非得為性退捨。必因起過而得失捨。或有由德增進。得此善根有何勝利。頌曰。

 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趣  第一入離生

論曰。四善根中若得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惡趣等。而無久流轉必至涅槃故。若爾何殊順解脫分。若無障礙去見諦近。此與見道行相同故。是等引攝勝善根故。若得頂法雖有退等。而增畢竟不斷善根。觀察三寶殊勝功德為門引生淨信心故。若得頂已不斷善根。如何經說。天授退頂。由彼曾起近頂善根。依未得退密作是說。若得忍法雖命終捨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然頌但說不墮惡趣。言義准已知。不造無間業。造無間業者。必墮惡趣故。忍位無退如前已辯。得忍不墮諸惡者。已遠趣彼業煩惱故。得惡趣生非擇滅故。由下忍力已得一切惡趣無生。由上忍力復得少分生等無生。少分生者。謂卵濕生。由此二生多愚昧故。等言為顯處身有惑。處謂無想大梵北洲無想大梵僻見處故。北俱盧洲無現觀故。身謂扇搋等。多諸煩惱故。有謂第八等聖必不受故。惑謂見斷惑。必不復起故。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趣入正性離生。頌雖不言離命終捨。既無間入正性離生。義准已成。無命終捨。何緣唯此能入離生。已得異生非擇滅故。能如無間道捨異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性別故。隨何種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轉向餘乘不。頌曰。

 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
 麟喻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

論曰。未殖佛乘順解脫分。依聲聞種性。起暖頂善根。容可轉生佛乘暖頂。是經長時方能起義。若起彼忍無向佛乘。以聲聞乘加行最久。經六十劫自果必成。菩薩專求利他事故。為欲拔濟無邊有情。弘誓莊嚴經無量劫。故往惡趣如遊園苑。若不爾者。無成佛義。起忍得一切惡趣非擇滅。故起彼忍無向佛乘。斷絕眾多利他事故。若時菩薩已殖佛乘。順解脫分為遮惡趣。展轉堅攝施戒慧三。爾時無勞起餘乘忍。故聲聞暖頂可轉向佛乘。起忍則無轉成佛義。依聲聞種性起暖頂忍。三皆可轉生獨覺乘道。非聲聞種性忍法已生於獨覺菩提有能障義。故起彼忍亦成獨覺。此在佛外。故頌言餘。起獨覺乘種性暖頂。為有轉向餘乘理不然。獨覺乘總有二種一。麟角喻二。先聲聞。若先聲聞如聲聞說。麟喻及佛俱不可轉。以俱一坐成菩提故。第四靜慮是不傾動。最極明利三摩地故。堪為麟喻大覺所依。故彼俱依第四靜慮。從身念住至盡無生。唯於一坐能次第起。故麟角喻及佛種性。暖等善根皆不可轉。頗有初殖順解脫分。此生即能起順抉擇分耶。不爾云何。頌曰。

 前順解脫分  速三生解脫
 聞思成三業  殖在人三洲

論曰。順抉擇分今生起者。前生必起順解脫分。諸有創殖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解脫。謂初生殖順解脫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順抉擇分。即入聖道。若謂第二生起順抉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彼言便與前說相違。謂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必於此生得入見諦。或彼應許極速二生。謂第二生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於現生必入聖道得解脫故。順解脫分聞思所成。非修所成。諸有未殖順解脫分者。彼不能殖故。順解脫分三業為體。最勝唯是意地意業。此思願力攝起身語。亦得名為順解脫分。有由少分施戒聞等。便能種殖順解脫分。謂勝意樂至誠相續。厭背生死欣樂涅槃。與此相違。雖多修善而不能殖順解脫分。由意業勝殖此善根故。唯人中三方能殖。厭離般若餘處劣故有佛出世。若無佛時。俱能種殖順解脫分。已因便說順解脫分。入觀次第是正所論。於中已明諸加行道。世第一法為其後邊。應說從斯復生何道。頌曰。

 世第一無間  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緣餘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聖諦現觀
 此總有三種  謂見緣事別

論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即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為苦法智忍。寧知此忍是無漏攝。從世第一無間而生。以契經中言世第一無間入正性決定。或正性離生。爾時名超異生地故。此忍既是決定離生一分所攝。定是無漏。從世第一無間而生。說無漏言。為欲簡別世第一法。所從世忍此無漏忍。以欲苦法為其所緣。名苦法忍。謂於苦法無始時來。身見所迷執我我所。今創見彼唯苦法性。忍可現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後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之對治。故復名曰苦法智忍。即此名入正性決定。亦復名入正性離生。由此是初入正性決定。亦如初入正性離生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目諸聖道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得決定說名為入。若爾何緣於無漏慧。唯初見諦得決定名。以於爾時於諸諦理初得難毀決定見故。或於爾時望餘位道有非一種決定相故。煩惱名生。如契經說。何謂生臭。謂諸煩惱見位初越。故名離生。有說。生言目根未熟。見位初越。故名離生。至得離生。說名為入。捨異生性諸說不同。有言。世第一有言。苦法忍。有言。共捨。由此二種如無間道解脫道故。此忍無間即緣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於唯是苦法得決斷慧故。應知此智亦無漏攝。前無漏言。遍流後故。如緣欲界苦聖諦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總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是後隨前而證境義。或從前生故。後得前類名。如世間言子是父類。即是從欲界苦決定覺所生。餘界苦決定覺義。如緣苦諦欲界及餘生法類忍法類智四緣。餘三諦各四亦然。即緣一一有四心義。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說名為聖諦現觀。以於三界四聖諦境次第現前如實觀故。初習業地於諸諦境多返旋環已淳熟故。今於此位能如是觀。餘部有言。唯頓現觀。彼言既總。理或無違。以諦現觀總有三種。其三者何。謂見緣事唯無漏慧於諸諦境如實覺了。名見現觀。是即由見分明現前。如實而觀四諦境義。即無漏慧。並餘相應同一所緣。名緣現觀。是即由見等心心所法同。能取所緣四諦境義。即諸能緣並餘俱有同一事業。名事現觀。是即由見等心心所法並餘俱有戒及生相等。於諸諦中同所作義。戒生相等是現觀因。於現觀中彼有事用。故亦於彼立現觀名。如是應知不相應法唯一現觀。除慧所餘心心所法。有二現觀。唯無漏慧具足有三。諸說名為頓現觀者。謂於一諦得現觀時。於餘諦中亦得現觀。故於前說頓現觀宗。應審推徵依何現觀。若言依事應讚言善。以於苦諦得現觀時。於苦具三。於餘唯事。謂初觀見苦聖諦時。盡煩惱故即名斷集。得擇滅故即名證滅。起對治故即名修道。以見苦位於集等三有斷證修事現觀故。約事現觀名頓無失。若言依見應撥言非。此現觀必漸諸諦相別故。一見理無多行相故。隨彼自相一一諦中。世尊說言。各別見故。已辯現觀具十六心。此十六心為依何地。頌曰。

 皆與世第一  同依於一地

論曰。隨世第一所依諸地。應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前已說。謂四靜慮未至中間。何緣必有如是忍智。前後次第相雜而起。頌曰。

 忍智如次第  無間解脫道

論曰。十六心中四法類忍名無間道。四法類智。名解脫道。名如前說。能忍可先來未見欲苦初念無漏慧。名苦法忍。以契經中世尊自說。若於此法以下劣慧或增上慧審察忍可。名隨信行。隨法行故。應知此忍即無間道。何處說此無間道名。經說。一法難可通達。名為無間。心等持故。又世尊說。有苦法智有苦類智乃至廣說。非此二智同緣三界苦等境起。如順理辯。故於苦法忍所見欲苦中決斷解生。名苦法智。前忍能斷十煩惱得。後智能與彼離系得俱生。經說。智生隨於前忍。故知後智名解脫道。從此無間忍色無色。未曾見苦第三剎那。無漏慧生。名苦類忍。是見欲苦忍種類故。次於苦類忍所觀上苦中決斷解生。名苦類智。忍智如次斷煩惱得。名無間道。離系得俱。名解脫道。准前應說。於餘三諦准苦應知。故前八忍名無間道。後之八智名解脫道。復以何緣說斷對治。名無間道。說離系得俱時起智。名解脫道。無間隔故名為無間。無間即道名無間道。是無同類道能為間隔令於解脫道不為緣義。諸無間道唯一剎那。諸解脫道或相續故。於自所治諸煩惱得已得解脫。與彼斷得俱時起道。名解脫道。自所治言欲顯何義。苦類忍等諸無間道。亦與他所治離系得俱生。勿彼亦名解脫道故。此十六心皆見諦理。一切皆說見道攝耶。不爾云何。頌曰。

 前十五見道  見未曾見故

論曰。見未曾見四聖諦理。名為見道。故於現觀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見道攝。道類忍位於諸諦中見圓滿故。至第十六道類智時。雖亦有一先未知諦。而無一諦先未見者。以一切忍皆見性故。由此爾時不名見道。豈不亦見曾未見諦。謂道類智見道類忍。相應俱有一念道故。諸有唯見曾未見者。名為見道。爾時通見曾未曾見。故無此失。或此約諦不約剎那。非爾時觀未曾見諦。非於一諦多剎那中未見一剎那可名未見諦。如刈畦稻唯餘一科。不可名為此畦未刈。故見未見名為見道。是見道相義善成立。故我宗說現觀後邊道類智品是修道攝。兼修異境智行相故。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三十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闡。...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說 三藏法師玄奘...

薩婆多宗五事論

薩婆多宗五事論 大番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於甘州修...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後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 佛言:...

佛說幻士仁賢經

佛說幻士仁賢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佛說信佛功德經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

【註音版】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慈悲法華寶懺

慈悲法華寶懺...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註音版】太子和休經

太子和休經...

【佛教詞典】要言

(雜語)主要之言句也。行事鈔下三之四曰:要言妙辭,...

【佛教詞典】脫腳床

含注戒本·九十單提法:「脫腳繩床,若木床。脫腳者,...

人應該存福報,勝過存錢

人應該儲存的是福報,有福報,走到哪裡都有的吃,做什...

寧攪千江水,莫動道人心

禪堂中死一般的寂靜,寂靜得似乎空無一人,只有守關的...

如何擺脫死亡的恐懼

我在東林寺接待一些居士,包括一些社會人士,都是來問...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我們發覺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想改變...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四諦

1、苦諦。 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輪迴的...

縱遇善知識,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縱遇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這個也...

父母不在身邊,應如何盡孝

問: 剩男剩女的今天,很多父母用孝道綁架婚戀,導致...

一切都有定數嗎?如果不一定,那佛如何預知呢

問: 諸佛菩薩皆有五眼六通,能知過去、未來、現在之事...

聖嚴法師《情緒從哪裡來》

在混亂、緊張匆忙的時代裡,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

貧人菩薩因精進勇猛故,先成就佛果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看到有些僧眾身心懈怠,不...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佈施之道

問: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佈施之道? 了幻法師答: 學佛...

【視頻】《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