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本事品第二之二

如上所言。色等五蘊名有為法。色蘊者何。頌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無表

論曰。此中色言顯色蘊義。五根謂眼耳鼻舌身。五境謂色聲香味觸。眼等所攝所行名境。及無表者。謂法處色。唯者唯此所顯十處。一處少分名為色蘊。如是諸色其相云何。頌曰。

 彼識依淨色  名眼等五根

論曰。彼謂前說眼等五根。識即眼耳鼻舌身識。依者眼等五識所依。如是所依淨色為體。如是即顯眼等五識。所依淨色名眼等根。故薄伽梵於契經中說眼等根淨色為相。本論亦說。云何眼根。眼識所依淨色為性。如是廣說諸聖教中。以根別識不以境界。故知彼言顯根非境。有說。彼者是境非根。而無意識。緣色等故。名色等識。彼識所依。名眼等過。由淨色言所簡別故。已辯根相。當辯境相。頌曰。

 色二或二十  聲唯有二種
 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為性

論曰。言色二者。是二種義。謂顯與形。此中顯色有十二種。形色有八。故或二十。顯十二者。謂青黃赤白煙雲塵霧影光明闇。於十二中青等四種是正顯色。雲等八種是此差別。其義隱者。今當略釋。地水氣騰說之為霧。障光明起於中餘色可見名影。翻此為闇。日焰名光。月星火藥寶珠電等諸焰名明。形色八者。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此中正者。謂形平等。形不平等名為不正餘色易了。故今不釋。已說色處。當說聲處。能有呼召。故名為聲。或唯音響。說之為聲。善逝聖教咸作是說。聲是耳根所取境界。是四大種所造色性。此聲二種。謂有執受。或無執受。大種為因執受大種。謂現有情長養等流異熟地等。與此相違名無執受。由此所發為二種聲。色等亦應作如是說。然由聲處自性難知。故但就因說有二種。無一聲性以有執受。及無執受大種為因。二四大種各別果故。非二四大同得一果為俱有因成過失故。雖二大種有相扣擊。而俱為因各別發聲。據自依故不成三體。雖有手鼓相擊為因。發生二聲而相映奪。隨取一種相別難知。是故聲處唯有二種。已說聲處。當說味處。越次說者顯彼境識。生無定故味謂所噉。是可嘗義。此有六種。甘酢醎辛苦澹別故。已說味處當說香處。香謂所嗅。此有四種。好香惡香等不等香有差別故。等不等者。增益損減依身別故。有說。微弱增盛異故。本論中說。香有三種好香惡香及平等香。若能長養諸根大種。名為好香。與此相違名為惡香。無前二用名平等香。或勝福業增上所生。名為好香。若勝罪業增上所生。名為惡香。若四大種。增上所起。名平等香已說香處。當說觸處。觸謂所觸十一為性。即十一實以為體義。謂四大種及七造觸。滑性澁性重性輕性。及冷飢渴有差別故。此中能觸所觸者誰。應知都無能觸所觸。相觸則失。剎那性故。但於身識所依所緣無間生時。立觸名想。依此根識得彼境時。假說此根能觸彼境。觸非身識所依止故。不說彼觸能觸身根。觸與身根極相隣近。故說所觸能觸非餘。色等雖非所觸法性。所依壞故而亦有損。已說境相。唯餘無表此今當辯。頌曰。

 作等餘心等  及無心有記
 無對所造性  是名無表色

論曰。言作等者。等取離作無對造色。略有二種。一者依表。二者依心。依表起者復有二種。謂與作俱轉。及作息隨轉。為攝如是無表差別體相無遺。故說作等。言餘心等者。等取同類心。謂善心作近因等起或俱有因。彼所發善無對造色不善無記名餘心。善心名同類。不善心作近因等起。所發不善無對造色善及無記名餘心。不善名同類。及無心者即心滅位。謂定非生。生位無故。及言乘上及此非餘。於三位中此容隨轉。謂定唯等不善兼餘散善通於三位轉故。言有記者。謂善不善可記為愛非愛品故。言無對者。非極微故。所造性者。不簡大種。以大種性非無對故。但簡非色。顯是色性即五蘊中色蘊攝故。是者是前所說諸相。具前諸相名無表色。如是已辯無表色相。於中所說大種所造。大種云何。頌曰。

 大種謂四界  即地水火風
 能成持等業  堅濕煖動性

論曰。此諸大種何緣名界。一切色法出生本故。亦從大種大種出生。諸出生本世間名界。如金等礦名金等界。或種種苦出生本故。說名為界。喻如前說。有說。能持大種自相及所造色。故名為界。如是諸界亦名大種。何故言種。云何名大。種種造色差別生時。彼彼品類差別能起。是故言種。由四大種有差別故。造色差別。有說。有情業增上故。無始時來未甞非有。是故言種。由四大種總相種類無間絕故。或法出現即名為有。生長有性。是故言種。即是生長諸法有性。或是生長有情身義。或能顯了十種造色是故言種。由此勢力彼顯了故。所言大者。有大用故。言大用者。謂諸有情根本事中。如是四種有勝作用。依此建立識之與空。乃得說為有情根本。又於誑惑愚夫事中。此四最勝。故名為大。如橋賊中事業勝者。別餘故名大橋大賊。又此四種。普為一切餘色所依。廣故名大。有說。一切色等聚中堅等具有。故名為大。風增聚中闕於色等火增聚中闕於昧等。色界諸聚香味俱無。青等聚中闕於黃等。滑等聚中闕於澁等。聲等不定。是故唯此四種名大。此四大種雖常和合恆不相離。而非處同。云何得知恆不相離。入胎大造經等說故。又理應然。何等為理。謂石等中現有能攝生火增墜三業可得。故知於此有水火風恆不相離。於水聚中現有持船煖性流動三業可得。故知於此有地火風恆不相離。於火焰中現有任持攝聚擊動三業可得。故知於此有地水風恆不相離。於風聚中現有能持起冷煖觸三業可得。故知於此有地水風恆不相離。復云何知如是四界。由此因緣恆相隨逐。由此能成持等業故。謂地等界如次能成。持攝熟長四種事業。由此因緣於諸色聚。若有持等四業可得。即知此中有地等界互不相離。應知此中言能長者。謂能安布。云何安布。謂令增盛或復流漫。為能持等四業即是界自相耶。不爾云何。如是四界隨其次第堅濕煖動以為自相。應知此中說性顯體。為明體性不相離故。動謂能引大種造色。令其相續生至餘方。何故虛空不名大種。彼大種相不成立故。能損益故。立大種名。虛空不然。故非大種。或於諸法生滅位中性無差別故。非大種現見大種。種等位中其相轉變成芽等緣。方令芽等諸位得起。虛空無為則不如是性相常故。作用都無。既不能生。故非大種。又諸大種非一非常。自相眾多果別無量。虛空自性是一是常。相無差別。全無有果。非無別因。生有別果。是故虛空不名大種。若謂餘因有差別故能助虛空生別果者。即此別因能生別果。何用執此虛空為因。為地等界即地等耶。不爾云何。頌曰。

 地謂顯形色  隨世想立名
 水火亦復然  風即界亦爾

論曰。地言唯表顯形色處。豈不總地四處合成。何故但言顯形為地。此中雖有香味觸三。而隨世想故作是說。由諸世間相示地者以顯形色而相示故。雖諸世間亦於香等起地言說謂作是言。我今嗅地甞地觸地。而顯形色。於地水火能通表示。是故偏說。世不多言我嗅於水。亦不多說嗅甞於火。雖言觸地等而即地等界。是故地中雖有香等。而形與顯勝故偏說。又顯形色表示二界地等無異。是故偏說。若爾顯形表示衣等勝香等故。亦應偏說。世起名想無有決定。故隨世間差別而說。此隨多分世想立名。生等非顯聲非相續。故不說為地等衣等。如地但用顯形為體水火亦然。隨世想故。由世現見水青長等。故說顯形為水自性。世亦現見火赤長等。故說顯形為火自性。然即色觸轉變生時。名火焰炭。是假非實。無一實物。身眼得故。如是地等與界差別。風即界者。世間於動立風名故。風界無別。豈不世間於顯形色亦生風想。世間現以黑風團風而相示故。有通此難。故說言示是如地等與界別義。古昔諸師咸作是說。地於中雜故見如此。為顯其風即是風界。故復言爾。爾者定義。此二說中前說為勝。遍處不淨無差別故。不淨唯緣色處境故。頌曰。

 此中根與境  即說十處界

論曰。已說實物根境無表為色蘊性。此中根境亦即說為十處十界。於處門中立為十處。謂眼處等。於界門中立為十界。謂眼界等。已說色蘊並立處界。當說受等三蘊處界。頌曰。

 受領納隨觸  想取像為體
 四餘名行蘊  如是受等三
 及無表無為  名法處法界

論曰。隨觸而生。領納可愛及不可愛。俱相違觸名為受蘊。領納即是能受用義。云何此受領納隨觸。謂受是觸隣近果故。此隨觸聲為顯因義。能順受故如隨相言。相謂表彰。即能顯示。因能顯果。故立相名。此隨相言。是順因義。受能領納。能順觸因。是故說受領納隨觸。如世尊言。順樂受觸順苦受觸及順不苦不樂受觸。即是順生樂受等義。領納隨觸名自性受。領納所緣亦是受相。與一境法別相難知。一切皆同領納境故。以心心所執受境時。一切皆名領納自境。是故唯說領納隨觸。名自性受別相定故。領納所緣名執取受。非此所辯相不定故。二受差別如順正理及五事論廣辯應知。此總說三。別說為六。世及所依有差別故。第三想蘊其體是何。此於所緣取像為體。謂於一切隨本安立青長等色。琴貝等聲。生蓮等香。苦辛等味。滑澁等觸。生滅等法。所緣境中如相而取。故名為想。此想就世總說為三。若就所依別說為六。第四行蘊其體是何。此用四餘諸行為體謂除前說色受想三。及除當說識為第四。餘有為法名為行蘊。此有相應及不相應思等得等如其次第。契經唯說。六思身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思是業性為因感果。其力最強。故世尊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不可唯說思為行蘊。立總名故如法處界。若異此者應但名思。一法成故。如受想蘊。此中意顯。如外第六。法處界聲。立總名故。總攝十一十七處界不攝多法。如是行聲。立總名故。總攝四蘊不攝多行。故知行蘊體不唯思。如是行蘊非盡有依。故唯約世總說三種。如前分別色蘊體已。便約處界二門建立如是。此中辯受想行三蘊體已。亦應建立為處及界。謂此三蘊及無表色並三無為。如是七法。於處門中立為法處。於界門中立為法界。第五識蘊自性處界其相云何。頌曰。

 識謂各了別  此即名意處
 及七界應知  六識轉為意

論曰。識謂了者。是唯總取境界相義。各各總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別。謂識唯能總取境相。非能取彼境相差別。如世尊言。了者名識。有餘師說。唯於法性。假說作者。為遮離識有了者計。何處復見唯於法性。假說作者。現見說影。能行動故。此於異處無間生時。雖無動作而說作者。識亦如是。於異境界相續生時。雖無動作而說了者。謂能了境故亦無失。云何知然。現見餘處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頗勒具那。我終不說有能了者。復有說言。剎那名法性。相續名作者。自意所立思緣起中。當更顯示。此識約世總說為三。就所依根別分為六。應知即此所說識蘊。於處門中立為意處。於界門中立為七界。及聲顯一析為二門。顯一一識體分處界。七界者何。六識及意。謂眼識界至意識界。即此六識轉為意界。此別建立蘊處界門。應知遍攝諸法皆盡。此中應思。若即識蘊名七心界。前說識蘊。就所依根別分為六。今離六識。說何等法復名意界。更無異法即於此中。頌曰。

 由即六識身  無間滅為意

論曰。即六識身無間滅已能生後識。故名意界。時分異故別立無失。猶如子果立為父種。若爾界體應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攝故。何緣建立十八界耶。頌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應知

論曰。如五識界別有眼等五界為依。第六意識無別所依。如離所緣識無起義離依亦爾。識不得生。為成此依故說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應知各六界成十八。如何已滅名現識依。是現識生隣近緣故。如雖有色而要依眼眼識得生。如是雖有所緣境界。而後識生要依前念無間滅意。是故前言無間滅者。為遮前念有間滅心。雖先開避而未生故。由此無間已滅六識為現識依。說為意界。或現在識正成依用。過去已成等無間緣。亦於現在能取果故。雖依彼生而非隨彼。故心依心不名心所。心所品類必隨心故。已釋諸蘊取蘊處界。當於此中思擇攝義。諸蘊總攝一切有為。取蘊唯攝一切有漏。處界總攝一切法盡。五蘊無為名一切法。別攝如是。應辯總攝。頌曰。

 總攝一切法  由一蘊處界
 攝自性非餘  以離他性故

論曰。一蘊謂色。一處謂意。一界謂法。此三總攝五蘊無為。總是集義。置總言者。令知總三勿謂各一。有餘部執。攝謂攝他。處處說言餘攝餘故。此執非理。無定因故。若有定因非攝他故。我部諸師說自性攝。如是所立攝自性言。是究竟說。不待他故。攝不待因是真實攝。諸法恆時攝自性故。復云何知不攝他性。以一切法離他性故。謂眼根性離耳等性。彼離於此而言此攝。理必不然。故知諸法唯攝自性。如是眼根唯攝色蘊。眼處眼界苦集諦等。是彼性故。不攝餘蘊。餘處界等離彼性故。如是餘法隨應當思眼耳鼻根各依二處。何緣界體數不成多。合二為一。故唯十八。何緣合二為一界耶。頌曰。

 類境識同故  雖二界體一

論曰。眼耳鼻根雖各二處。類等同故合為一界。言類同者。同眼類故。言境同者。同色境故。言識同者。眼識依故。耳鼻亦然。故立一界。界體既一。處何緣二。頌曰。

 然為令端嚴  眼等各生二

論曰。為所依身相端嚴故。界體雖一而兩處生。若眼耳根處唯生一。鼻無二穴。身不端嚴。此釋不然。駝貓鵄等。如是丑陋何有端嚴。是故諸根各別種類。如是安布差別而生。此待因緣如是差別。因緣有障或不二生。言為端嚴各生二者。此有別義。非為嚴身。此端嚴聲顯增上義。作用增上。故說端嚴。若眼等根各闕一處。見聞嗅用皆不明瞭。各具二者明瞭用生。是故三根各生二處。為嚴勝用。非為嚴身。何故世尊於所知境以蘊處界三門說耶。由此三門義各別故。此蘊處界別義者何。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論曰。積聚義是蘊義。生門義是處義。種族義是界義。何緣故知聚義是蘊。由契經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乃至識蘊廣說亦然。由此故知聚義是蘊。若以聚義釋蘊義者。蘊應非實。聚是假故。此難不然。於聚所依立義言故。非聚即義。義是實物。名之差別。聚非實故。聚義者何。謂聚之義。聚之義者。謂聚所依。此釋顯經有大義趣。謂如言聚。離聚所依無別實有聚體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蘊外不應別求實有我體。蘊相續中假說我故。如世間聚我非實有。蘊若實有經顯何義。勿所化生知色等法三時品類無量差別各是蘊故。蘊則無邊便生怯退。謂我何能遍知永斷此無邊蘊。為策勵彼。蘊雖無邊而相同故總說為一。又諸愚夫於多蘊上生一合想現起我執。為令彼除一合想故。說一蘊中有眾多分。不為顯示色等五蘊多法合成是假非實。又一極微三世等攝。以慧分析略為一聚。蘊雖即聚而實義成。餘法亦然。故蘊非假。又於一一別起法中亦說蘊故。蘊定非假。如說俱生。受名受蘊。想名想蘊。餘說如經。於一切時和合生故。蘊雖各別而聚義成。何緣故知門義是處。由訓詞故。處謂生門。心心所法於中生長。故名為處。是能生長彼作用義。如契經說。梵志當知。以眼為門唯為見色。此經唯證門義有六。然心心所有十二門。故契經說。眼及色為緣生於眼識。三和合觸俱起受想思。乃至廣說何緣故知族義是界。與世種族義相似故。如一山中有諸雄黃雌黃赤土安膳那等眾多種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如雄黃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如是眼等展轉相望體類不同。故名種族。由義相似得為同喻若爾意界望六識身無別體類。不應別立所依能依。體類別故無斯過失。何故世尊說蘊處界三門差別雖佛世尊意趣難解而審思忖。頌曰。

 愚根等三故  說蘊處界三

論曰。所化有情愚根等三故佛隨宜為說蘊處界三。等言為明樂位過病等。三言為顯一一各有三。所化有情愚有三種。有愚心所總執為我。有唯愚色。有愚色心。根亦有三。謂利中鈍。樂謂勝解。此亦三種。謂樂略中。及廣文故位謂弟子。已過作意。已熟習行。初修事業。三位別故過謂有情。懷我慢行。執我所隨。迷識依緣。三過別故。病謂所化恃命財族而生憍逸。三病異故。由此等緣如其次第。世尊為說蘊處界三。何故世尊諸心所內別立受想為二蘊耶。頌曰。

 諍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於諸心所法  受想別為蘊

論曰。世間諍根略有二種謂貪著欲及貪著見。初因受起。後由想生。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又生死法以受及想為最勝因耽樂受故。執倒想故。愛見行者生死輪迴。由此二因及後當說次第因故。應知別立受想為蘊。其次第因次後當辯。及聲兼顯諸心所中。唯此受想能為愛見。二雜染法生根本故。各別顯一。識住名故。依滅此二。立滅定故。諸如是等多品類因。何故說無為在處界非蘊。頌曰。

 蘊不說無為  義不相應故

論曰。諸無為法若說為蘊。立在五中或為第六。皆不應理。義相違故。所以者何。彼且非色乃至非識。故非在五。聚義是蘊。非無為法。如彼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名無為蘊。故非第六。又無為法與顛倒依及斷方便義相違故說有漏蘊顯顛倒依。說無漏蘊顯斷方便。無為於此兩義都無。義不相應。故不立蘊。已辯諸蘊廢立因緣。當辯次第。頌曰。

 隨麁染器等  界別次第立

論曰。五蘊隨麁隨染器等及界別故次第而立。隨麁立者。五中最麁。所謂色蘊有對礙故。五識依故。六識境故。五中初說四中最麁。所謂受蘊雖無形質。而行相用易了知故。四中初說三中最麁。所謂想蘊取男女等行相作用易了知故。三中初說二中麁者。所謂行蘊貪等現起行相分明易了知故。二中初說識蘊最細故最後說隨染立者。謂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於身更相染愛由顯形等。故初說色。如是色愛由耽受味。故次說受此耽受味由想顛倒。故次說想。此想顛倒由煩惱力。故次說行。此煩惱力依能引發後有識生。故後說識。隨器等者。謂色如器。受所依故。受類飲食。增益損減有情身故想同助味。由取怨親中平等相助生受故。行似廚人。由思貪等業煩惱力。愛非愛等異熟生故。識喻食者。有情本中為主勝故識為上首。受等生故。即由此理。於受想等隨福行中。但說識為隨福行者。又由此理說行緣識。由此復告阿難陀曰。識若無者不入母胎。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於受想等俱起法中。如是等經但標主識。隨界別者。謂欲界中色最為勝。諸根境色皆具有故。色界受勝。於生死中諸勝妙受具可得故。三無色中想最為勝。彼地取相最分明故。第一有中行最為勝。彼思能感最大果故。此即識住。識住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蘊次第如是。由此五蘊無增減過。即由如是諸次第因。於心所中別立受想。謂受與想於心所中相麁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已隨本頌。且就轉門說次第因。四種如是當就還門復說一種。謂入佛法有二要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不淨觀門觀於造色。持息念門念於大種。要門所緣。故先說色。由此觀力分析色相。剎那極微展轉差別。如是觀時。身輕安故心便覺樂。故次說受。受與身合定為損益。損益於我理必不成。由斯觀解我想即滅法想便生。故次說想。由此想故達唯有法煩惱不行。故次說行。煩惱既息心住調柔有所堪能。故次說識。已說順次。逆次應說。恐厭繁文。故應且止。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註音版】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緣起聖道經

緣起聖道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五蘊皆空經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乘十法經

佛說大乘十法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

略論安樂淨土義

略論安樂淨土義 釋曇鸞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

佛說末羅王經

佛說末羅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註音版】佛前上供儀

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普渡眾生

(術語)佛謂視眾生在世,營營擾擾,如在海中,本慈悲...

【佛教詞典】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全一卷。略稱髻珠經。唐代菩提流志譯。今收於大正藏第...

導致疲勞的七種病

如果你感到渾身沒勁,不妨給自己23周時間,改變一下不...

生命中的五顆球

幾年前,在一所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

敬佛第一,怎樣才算是敬佛

威儀門第一個就是敬佛,怎樣敬佛?我怎麼怎樣做,才能...

被煩惱賊掠奪

從前,有兩個人結伴同行,希望在旅途中彼此有個照應。...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什麼意思

整部《楞嚴經》的修學重點,就在破妄顯真。那麼在整個...

佛菩薩為什麼要坐在蓮花上

蓮花表徵清淨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

要常常好運氣,須自心覺悟

要常常好運氣,須自心覺悟。明白深解人世間之理,以及...

淨土所有依報正報,皆是本覺妙明

群典者,引諸經論以證明,言非臆見也。詳如義理部類二...

參夢老和尚為朝五台山的弟子開示

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有?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沒有? 那我們朝...

一切事物終將離散敗壞

過去,佛陀住在摩偷羅國跋陀羅河邊的傘蓋庵羅樹林中,...

中西醫的素食營養觀

目前的社會,由於對素食營養知識的缺乏,造成一般人對...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視頻】晚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晚課(文殊講堂法觀法師領眾)

【視頻】《永嘉證道歌》風柯月渚讀誦

《永嘉證道歌》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