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二十二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業品第五之五

又經中說有三牟尼。又經中言有三清淨。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無學身語業  即意三牟尼
 三清淨應知  即諸三妙行

論曰。無學身業名身牟尼。無學語業名語牟尼。即無學意名意牟尼。非意牟尼意業為體。何緣唯說色識蘊中有是牟尼。非於餘蘊。有餘師說。舉後及初類顯中間。亦有此義。如實義者。勝義牟尼。唯心為體。故契經說。心寂靜故有情寂靜。此心牟尼。由身語業離眾惡故。可以比知。意業於中無能比用。唯能所比合立牟尼。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淨。無漏妙行永離惡行煩惱垢故。可名清淨。有漏妙行猶為惡行煩惱垢污。如何清淨。此亦暫時能離惡行煩惱垢故得清淨名。或此力能引起無漏勝義清淨故立淨名。若謂此亦能引煩惱垢故。謂作煩惱等無間緣是則不應名清淨者。此亦非理。善心起時。非為染心起加行故。染心無間無漏不生。有漏善心能引無漏。故有漏善得清淨名。順無漏心能除穢故。說此二者。為息有情。計邪牟尼。邪清淨故。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又經中言有三妙行。俱身語意。相各云何。頌曰。

 惡身語意業  說名三惡行
 及貪嗔邪見  三妙行翻此

論曰。一切不善身語二業加行後起。及與根本並不善思。如次名身語意惡行。然意惡行復有三種。謂非意業貪嗔邪見。豈不契經。亦說貪等名為意業。如何今說貪嗔邪見非意業邪。是業資糧故亦名業。如漏資糧亦名漏等。是諸聖賢所訶厭故。又能感得非愛果故。此行即惡故名惡行。三妙行者翻此應知。謂一切善身語二業加行後起。及與根本並諸善思。如次名身語意妙行。然意妙行復有三種。非業無貪無嗔正見。智所讚故。感愛果故。此行即妙。故名妙行。正見邪見雖非益損他。而為彼本故亦成善惡。又經中言。有十業道。或善或惡。其相云何。頌曰。

 所說十業道  攝惡妙行中
 麁品為其性  如應成善惡

論曰。於前所說惡妙行中。若麁顯易知。攝為十業道。如應若善攝前妙行。不善業道攝前惡行。不攝何等妙惡行耶。加行後起等。彼非麁顯故。且於不善十業道中。若身惡行令他有情失命失財失妻妾等。說為業道。令遠離故。若語惡行過失尤重。說為業道。令遠離故。若意惡行重貪嗔等。說為業道。令遠離故。加行後起及餘過輕。並不善思皆非業道。善業道中身善業道。於身妙行不攝一分。謂加行後起及餘善身業。即離飲酒斷草施等。語善業道於語妙行不攝一分。謂愛語等意善業道。於意妙行不攝一分。謂諸善思。十業道中前七業道。為皆定有表無表耶。不爾云何。頌曰。

 惡六定無表  彼自作淫二
 善七受生二  定生唯無表

論曰。七惡業道中六定有無表。謂殺生等。除欲邪行。非如是六。若遣他為。至根本時有表生故。若有自作彼六業道。則六皆有表無表二謂起表時彼便死等後方死等與遣使同。根本成時唯無表故。唯欲邪行必具二種。要是自身所究竟故。非遣他作如自生喜。七善業道。若從受生必皆具二。謂表無表。受生尸羅必依表故。靜慮無漏所攝律儀。名為定生。此唯無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加行後起如根本耶。不爾云何。頌曰。

 加行定有表  無表或有無
 後起此相違

論曰。業道加行必定有表。此位無表。或有或無。若勐利纏淳淨心起。則有無表。異此則無。後起翻前定有無表。此位表業。或有或無。第二剎那無表為始。名為後起。故此定有。若於爾時起隨前業。則亦有表。異此便無於此義中建立業道。加行根本。後起異相。如順正理廣辯應知。又契經說。苾芻當知。殺有三種。一從貪生。二從嗔生。三從癡生。乃至邪見有三亦爾。豈諸業道於究竟時皆由三根。佛作是說。非諸業道於究竟時皆由三根。加行有異。云何有異。頌曰。

 加行三根起  彼無間生故
 貪等三根生

論曰。不善業道加行生時。一一由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說。殺生加行由貪起者。如有貪彼齒髮身份。或為得財。或為戲樂。或為拔濟親友自身。從貪引起殺生加行。從瞋起者。如為除怨發憤恚心起殺加行。從癡起者。如波剌斯作如是說。父母老病。若令命終便生勝福。以令解脫現在眾苦。新得勝身明利根故。又謂是法祠中殺生。又諸王等依世法律。誅戮怨敵除剪兇徒。謂成大福起殺加行。又外道言。蛇蠍蜂等為人毒害。殺便獲福。羊鹿水牛及餘禽獸。本擬供食故殺無罪。又因邪見殺害眾生。此等加行皆從癡起。餘六加行從三根生。如順正理廣辯其相貪等加行如何從三。以從三根無間生故。謂從貪等三不善根。無間各容生三業道。由此已顯從貪瞋癡無間相應生三加行。依無間義亦生業道。已說不善從三根生。善復云何。頌曰。

 善於三位中  皆三善根起

論曰。諸善業道所有加行根本後起。皆從無貪無瞋無癡善根所起。以善三位皆是善心所等起故。善心必與三種善根共相應故。此善三位其相云何。謂遠離前不善三位。所有三位應知是善。且如勤策受具戒時。來入戒壇禮苾芻眾。至誠發語請親教師。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為善業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剎那中。表無表業。名根本業道。從此以後至說四依。及餘依前相續隨轉。表無表業皆名後起。如先所說。非諸業道。於究竟位。皆由三根。應說由何根究竟何業道。頌曰。

 殺麁語瞋恚  究竟皆由瞋
 盜邪行及貪  皆由貪究竟
 邪見癡究竟  許所餘由三

論曰。惡業道中殺生麁語瞋恚業道。由瞋究竟要無所顧。極麁恶心現在前時。此三成故諸不與取欲邪行貪。此三業道。由貪究竟要有所顧。極染污心現在前時。此三成故。邪見究竟要由愚癡。由上品癡現前成故。虛誑離間雜穢語三。一一許容由三究竟。以貪瞋等現在前時。一一能令此三成故。諸惡業道何處起耶。頌曰。

 有情具名色  名身等處起

論曰。如前所說四品業道。三三一三。隨其次第。於有情等四處而生。謂殺等三有情處起。要待有情此業道生。故非唯待外物此業道生。豈不此三亦名色處起。一蘊一念亦得名色名。此三要託諸蘊總故。偷盜等三眾具處起。於他有情所受用物。欲攝屬己業道方成。雖待有情而眾具勝。故說三種託眾具成。唯邪見一名色處起。由此撥無名色法故。雖此亦撥涅槃為無。而名色門撥無永滅謂尚無苦況苦涅槃。是故但言名色處起。豈不邪見。亦撥有情。何故但言名色處起。由此緣別名色亦生。但撥有情所依名色。撥能依假不說自成。又聖教中有無有情理必無。名色亦無同有情。撥實為無重故成業道撥無假法輕故非業道。是故不言有情處起。虛誑語等三名身等處起。語體必依名等起故。語雖亦託有情等生。而正親依名身等起。又雜穢語不待有情。無有不託名身等者。或依不共處立業道無失。麁語雖依名身等起。恐謂唯依外此業道亦成。故說唯依有情處起。又發麁語不假飾詞。故不說依名身等起。由何建立殺業道成。謂由加行及由果滿。於此二分隨闕一時。不為殺生根本罪觸。頗有殺者起殺加行及令果滿。而彼不為殺罪觸耶。曰有。云何。頌曰。

 俱死及前死  無根依別故

論曰。若能殺者。起殺加行定欲殺他。與所殺生俱時捨命。或在前死。彼能殺者業道不成。所以者何。以所殺者命未斷故。以能殺者其命已終。別依生故。謂殺加行所依止身今已斷滅。雖有別類身同分生非罪依止。此曾未起殺生加行成殺業道。理不應然。若有多人集為軍眾欲殺怨敵。或獵獸等。於中隨有一殺生時。何人得成殺生業道。頌曰。

 軍等若同事  皆成如作者

論曰。於軍等中若隨有一。作殺生事如自作者。一切皆成殺生業道。由彼同許為一事故。如為一事展轉相教。故一殺生。餘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成殺罪。唯除若有立誓要期。救自命緣亦不行殺。無殺心故不得殺罪。今應別辯十業道相。謂齊何量名為殺生。乃至齊何名為邪見。且先分別殺生相者。頌曰。

 殺生由故思  他想不誤殺

論曰。要由先發欲殺故思。於他有情。他有情想。作殺加行。不誤而殺。謂唯殺彼不漫殺餘。齊此名為殺生業道。有懷猶豫為杌為人。設復是人。為彼非彼。因起決志。若是若非我定當殺。由心無顧。若殺有情亦成業道。如是業道若定若疑。但具殺緣皆有成理。於剎那滅行殺罪如何成。以起恶心行殺加行。令所殺者。現命滅時。不能為因。引同類命。障應生命。令永不生。故名殺生。由斯獲罪。已分別殺生。當辯不與取。頌曰。

 不與取他物  力竊取屬己

論曰。前不誤等言如應流至後。謂要先發欲盜故思。於他物中起他物想。或力或竊。起盜加行。不誤而取。令屬己身。齊此名為不與取罪。若有盜取窣堵波物。於佛得罪。佛將涅槃總受世間所施物故。盜亡僧物已作羯磨。於界內僧得偷盜罪。羯磨未了於一切僧。若盜他人及象馬等。出所住處業道方成。已辯不與取。當辯欲邪行。頌曰。

 欲邪行四種  行所不應行

論曰。總有四種行不應行。皆得名為欲邪行罪。一於非境。謂他所護。或母或父或父母親。乃至或失所守護境。二於非道。謂設己妻口及餘道。三於非處。謂於制多寺中逈處。四於非時。謂懷胎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有說若夫許受齋戒而有所犯。方謂非時。既不誤言亦流至此。若於他婦謂是己妻。或於己妻謂為他婦。道非道等但有誤心。雖有所行而非業道。若於此他婦作餘他婦想行非梵行。有說亦成。加行受用時並於他境故。有說如殺業道不成加行。究竟時前境各別故。苾芻尼等如有戒妻若有侵[夌*欠]亦成業道。已辯欲邪行當辯虛誑語。頌曰。

 染異想發言  解義虛誑語

論曰。說聽力故成虛誑語。謂於所說異想發言。及所誑者解所說義。染心不誤方成業道。所誑未解。雜穢語收語多字成。要最後念表無表業。方成業道。或隨所誑解義即成。前字俱行皆此加行。此中解義據所誑者能解名解。非正解義。齊何名為能解正解。前謂解者。住耳識時。後謂正能分別其義。若正解義義意識知。語表耳識俱時滅故。應此業道。唯無表成。是故理應。善義言者。住耳識住。業道即成。能誑具足表無表故。有言所誑隨解不解。但異想說業道即成。不爾此同離間語故。隨忍不忍要解方成。經說諸言略有十六。謂於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事中言實見等。所見等中言不見等。如是八種名非聖言。不見等中言不見等。所見等中言實見等。如是八種名為聖言。何等名為所見等相。頌曰。

 由眼耳意識  並餘三所證
 如次第名為  所見聞知覺

論曰。若境由眼耳意餘識所證如次名所見等。鼻舌身根取至境故總名為覺。餘經定說三根所取為所覺故。經言大母。汝意云何。諸所有色非汝眼見。非汝曾見。非汝當見。非希求見。汝為因此起欲起貪起親起愛起阿賴耶起尼延底起耽著不。不爾大德諸所有聲。非汝耳聞。廣說乃至。諸所有法非汝意知。廣說乃至。不爾大德復告大母。汝於此中應知所見。唯有所見。應知所聞。所覺所知。唯有所聞所覺所知。此經既於色聲法境。說為所見所聞所知。准此於餘定立所覺。若不許爾所覺是何。又香等三所見等外。於彼三境應不起言。已辯虛誑語。當辯餘三語。頌曰。

 染心壞他語  說名離間語
 非愛麁惡語  諸染雜穢語
 餘說異三染  侫歌邪論等

論曰。若染污心發壞他語。若他壞不壞。俱成離間語。解義不誤流至此中。若以染心發非愛語。毀訾於他名麁惡語。前染心語流至此故。解義不誤亦與前同。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皆雜穢故。唯前語字流至此中。有說異前三餘染心所發。侫歌邪論等。方雜穢語。收侫謂苾芻邪求名利發諂愛語。歌謂倡伎染心悅他作諸諂曲。及染心者諷吟相調。邪論者謂勝數明等。述惡見言等。謂染心所發悲嘆及戲論語。輪王現時歌詠等語。隨順出離與染相違。故彼皆非雜穢語攝。有說彼有嫁娶等言。雜穢語收非業道攝薄塵類故。不引無表。非無無表可業道攝已辯三語。當辯意三。頌曰。

 惡欲他財貪  憎有情瞋恚
 撥善惡等見  名邪見業道

論曰。於他財物非理耽求欲令屬己。或力或竊。如是惡欲名貪業道。於有情類起憎恚心。欲為逼迫名瞋業道。於善惡等惡見撥無。此見名為邪見業道。舉初攝後。故說等言。具足應如契經所說。謗因謗果二世尊等總十一類。邪見不同。謂無施與。乃至廣說。如是已辯十業道相。依何義釋諸業道名。頌曰。

 此中三唯道  七業亦道故

論曰。十業道中。後三唯道業之道故立業道名。彼相應思說名為業。彼轉故轉。彼行故行。如彼勢力而造作故。前七是業。身語業故。亦業之道。思所游故。由能等起身語業思。託身語業為境轉故。業業之道立業道名。故於此中言業道者。具顯業道業業道義。雖不同類而一為餘。世記論中俱極成故。或業之道故名業道。亦業亦道故名業道。具足應言業道業道。以一為餘但言業道。善業道義類此應知。加行後起應名業道。思亦緣彼為境轉故。理亦應說。而不說者。為本依本彼方轉故。先說麁品為業道故。內外增減隨根本故。一切惡業道皆現善相違斷諸善根。由何業道斷續善根。差別云何。頌曰。

 唯邪見斷善  所斷欲生得
 撥因果一切  漸斷二俱舍
 人三洲男女  見行斷非得
 續善疑有見  頓現除逆者

論曰。惡業道中唯有上品。圓滿邪見能斷善根。若爾何緣本論中說。云何上品諸不善根。謂諸不善根能斷善根者。或離欲位最初所除。由不善根能引邪見。故邪見事推在彼根如火燒村。火由賊起。故世間說被賊燒村。何等善根為此所斷。謂唯欲界生得善根。色無色善先不成故。施設足論說。斷三界善者依上善根。得更遠說令此相續。非彼器故。何緣唯斷生得善根。加行善根先已退故。此斷善根。何因何位。謂有一類成極暴惡意樂隨眠。後逢惡友緣力所資轉復增盛。故善根減不善根增。後起撥因撥果邪見。令一切善皆悉隱沒。由此相續離善而住。此因此位斷諸善根邪見有二。謂自界緣。及他界緣。或有漏緣及無漏緣。誰能斷善。應言一切能斷善根。九品善根為可頓斷。如見道斷見所斷耶。不爾云何。謂漸次斷。九品邪見九品善根。順逆相望漸次斷故。如修道斷修所斷惑。既如修道斷所斷惑。理於中間通起不起。諸律儀果有從加行。有從生得。善心所生。隨捨彼因。即便捨彼。為在何處。能斷善根。人趣三洲非在惡趣。染不染慧不堅牢故亦非天趣。現見善惡諸業果故。言三洲者。除北俱盧。彼無極惡阿世耶故。如是斷善依何類身。唯男女身。志意定故。為何行者能斷善根。唯見行人非愛行者。諸見行者。惡阿世耶極堅深故。諸愛行者。惡阿世耶極躁動故。由斯理趣遮扇搋等。又此類人如惡趣故。此善根斷。其體是何。善斷應知非得為體。以重邪見現在前時。能令善根成就得滅。不成就得相續而生。故斷善體。即是非得。前已成立非得實有。善根斷已。由何復續。由疑有見。謂續善位。或由因力。或依善友。有於因果欻復生疑。所招後世為無為有。有於因果欻生正見。定有後世。先執是邪。爾時善根成就得還。起不成就。得滅名續。善根九品。善根頓續。漸起如頓。除病氣力。漸增於現身中能續善不。亦有能續。除造逆人。有餘師言。斷見增者。亦非現世。能續善根依彼二人。經作是說彼定於現法不能續善根。彼人定從地獄將歿。或即於彼將受生時。能續善根。非餘位故。言將生位。謂中有中。將歿時言謂彼將死。若由因力彼斷善根。將死時續。若由緣力彼斷善根。將生時續。由自他力應知亦爾。又意樂壞非加行壞。斷善根者。現世能續。若二俱壞斷善根者。要身壞後方續善根。見戒相對應知亦爾。非劫將壞及劫初成。有斷善根相續潤故。斷善邪見四句差別。斷善邪見破僧妄語。當知定招無間異熟。已乘義便辯斷善根。今應復明本業道義。所說善惡二業道中。有幾併生與思俱轉。頌曰。

 業道思俱轉  不善一至八
 善總開至十  別遮一八五

論曰。於諸業道思俱轉中。且不善與思。從一唯至八。一俱轉者。謂離所餘貪等三中。隨一現起。若先加行所造惡業。貪等餘染及不染心。現在前時。隨一究竟。二俱轉者。謂行邪行。若自行殺盜雜穢語。或遣他為隨一成位。貪瞋邪見隨一現前。若先加行所造惡業。貪等餘染及不染心。現在前時隨二究竟。三俱轉者。謂先加行所造惡業。貪等起時隨三究竟。若遣一使作殺等一。自行淫等俱時究竟。若自作二如理應思。若先加行所造惡業。貪等餘染及不染心。現在前事隨三究竟。若起貪等。餘染心時。自成業攝。離間虛誑語業等使。作一等如理應思。四俱轉者。謂欲壞他說虛誑言。或麁惡語意業道一語業道三。若遣二使自行淫等。若先加行所造惡業。貪等起時隨三究竟。如是等類准例應思。五六七俱如理應說。八俱轉者。謂先加行作六惡業。自行邪欲俱時究竟。餘例應思。後三不俱。故無九十。如是已說不善業道。與思俱轉數有不同。善業道與思總開容至十。別據顯相遮一八五。二俱轉者。謂善五識及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無散善七。此相應慧。非見性故。無色定俱。無律儀故。三俱轉者。謂與正見相應意識現在前時。無七色善。四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位。得近住近事勤策律儀。六俱轉者。謂善五識現在前時。得上三戒。七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上三戒。或惡無記心現前時。得苾芻戒。九俱轉者。謂善五識及依無色。盡無生智現在前時。得苾芻戒。或靜慮攝盡無生智。相應意識現在前時。十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苾芻戒。諸許亦用。加行善心。受散律儀。作是通說。或餘一切有隨轉色。正見相應心正起位。別據顯相所遮如是。通據隱顯則無所遮。謂離律儀有一八五。一俱轉者。謂惡無記心現在前時。得一支遠離。五俱轉者。謂善意識無隨轉色。正見相應現在前時。得二支等。八俱轉者。謂此意識現在前時。得五支等善惡業道。於何界趣處。幾唯成就。幾亦通現行。頌曰。

 不善地獄中  麁雜瞋通二
 貪邪見成就  北洲成後三
 雜語通現成  餘欲十通二
 善於一切處  後三通現成
 無色無想天  前七唯成就
 餘處通成現  除地獄北洲

論曰。且於不善十業道中。那落迦中三通二種。謂麁惡語。雜穢語。瞋三種皆通現行。成就苦逼相罵故。有麁惡語。怨嘆悲叫故有雜穢語身心麁強。[怡-台+龍]戾不調由互相憎。故有瞋恚貪及邪見。成而不行。無可愛境故。現見業果故。無相害法故無殺生。謂彼俱由業盡故死無攝財。女故無盜。淫以無用。故無虛誑語。或虛誑語令他想倒。彼想常倒故無誑語。彼常離故。或無用故。無離間語。北俱盧洲貪瞋邪見皆定成就。而不現行。不攝我所故。身心柔軟故。無惱害事故無惡意樂故唯雜穢語。彼通現成。由彼有時染心歌詠壽量定故。無有殺生。無攝財物及女人故。無不與取及欲邪行。無誑心故。無誑虛語。或無用故。常和穆故無離間語。言清美故無麁惡語。除前地獄北俱盧洲。餘欲界中十皆通二。謂於欲界天鬼傍生及人三洲。十惡業道皆通成現。然有差別。謂天鬼傍生。前七業道唯有處中攝。無不律儀。人三洲中。二種俱有。已說不善善業道中無貪等三。於三界五趣皆通二種。謂成就現行。身語七支。無色無想。但容成就。必不現行。謂聖有情生無色界。成就過未。無漏律儀。無想有情。必成過未。第四靜慮。靜慮律儀。然聖隨依。何靜慮地。曾起曾滅。無漏尸羅。生無色時。成彼過去。若未來世。六地皆成。二處皆無。現起義者。無色唯有。四蘊性故。無想有情無定心故。律儀必託大種定心。二處互無故不現起。餘界趣處除地獄北洲七善。皆通現行及成就。然有差別。謂鬼傍生。有離律儀。處中業道。若於色界唯有律儀。三洲欲天皆具二種。

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十二

 

上篇: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下篇:中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佛說奈女耆婆經

佛說奈女耆婆經 後漢安世高譯 佛在世時,維耶離國王苑...

【註音版】文殊師利發願經

文殊師利發願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卷第一 楞嚴經卷第二 楞嚴經卷第三 楞嚴經卷第...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佛說園生樹經

佛說園生樹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

佛說華手經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

【註音版】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釋義淨譯...

【佛教詞典】共解脫

【共解脫】 p0627   瑜伽九十七卷十七頁云:當知此中...

【佛教詞典】無為涅槃界

涅槃為不生不滅,離一切有為之相,而達絕對不變覺悟之...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不曾在其他學術和其他宗教裡提...

若論幻身,則生同傀儡死作塵土

夫前之無始,後之無終。包太虛而無外,入微塵而無內。...

遇到逆境才有機會消業障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佛陀這樣的聖者也有敵人。 活著...

人生要淡泊名利,才能活得自在

生活中,人們的煩惱大致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身...

對父母做了少許不善,定得大苦報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誡諸位比丘說:供養父母哪怕僅僅一...

偏重於持戒修福的危險

原文: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

望前名果,望後名因

關於這個所知依,我們當然是沒有辦法想像,阿賴耶識不...

聖嚴法師《佛在心中、口中、行為中》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們的行為中,也就是佛在我...

怎樣才能堅固往生淨土的信願

問: 在您的開示中一再提到信願的重要性,然而能發出...

是否以見相見光,來論定修行

有的眾生他從木雕的、泥巴塑的、金銀銅鐵所鑄的這些佛...

信仰不是尋找奇跡 不要過分感性狂熱

玉琳國師曾經有過這麼一段話:作為大德善知識,為眾生...

不多游化之人有五種功德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為比丘們開...

【視頻】早課(2014平興寺阿彌陀佛聖誕祝聖)

早課(2014平興寺阿彌陀佛聖誕祝聖)

【視頻】《金剛經》佛光山唱誦

《金剛經》佛光山唱誦